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

摘要:日本是世界文化产业第二强国,文化产业是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来自文化产业和企业集多重创新于一体的产业综合创新。而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的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日本文化产业历年和最新统计数据,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

正文:日本文化发展对日本国家整个进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已基本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层次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早在1993年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仅次于制造业。日本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第二大强国。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进行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调整,最终在20世纪末正式明确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借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1990年到1997年,日本对文化的年度财政预算投入增加了近1倍,由432亿日元增加到828亿日元,2003

年首次突破千亿日元。文化产业总体上进入了产业化转型与升级的新阶段,文化产业创新与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2004年经济产业省推出新产业创造战略,选定了7个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的《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中指出,能将广义的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是新增长中最重大的课题。

企业通过利用IT进行经营革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服务业部门的高效化依靠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商业模式革新及其产业化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等是其核心内容。根据这一战略,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动力的发展引擎,提出要将强大制造业的高科技引入服务业,实现服务产业创新,通过发展文化产品和商业支持服务,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两者相互促进融合,相得益彰,使其进化成混合产业变为可能。为使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成为与制造业比肩的另一个发展引擎,日本提出建立产官学联合体制,广泛开展提高生产率的运动,最终使日本开创出一条不同于美国那样将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的路子。2007年,日本出台了文化产业战略,提出了促进创新环境的形成并传播其魅力,创造向海外传播日本魅力的基础。以海外展开视野强化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等六大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在财政预算上不断增加对文化的投入2009年日本提出了日本品牌战略,加大力度将酷日本国家品牌推广和植入到日本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强化产业高依存度和产品形式多样化,向海外受众宣传日本文化,扩大日本软实力影响。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面向文化产业立

国白皮书,进一步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打产业。

(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

根据日本总务省情报通信国际战略局的统计数据,包括广播业影视音像图书业信息服务业通信业等在内的信息产业总额整体上呈匀速上升趋势,生产总额已从1995年的329 050亿日元上升到2008年的731 970亿日元,生产指数由1995年的71.0%上升到2008年的157.9%( 设2000年生产指数为100%)。文化产业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挤压虚拟经济泡沫,促进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的振兴计划和具体措施。日本政府汲取了以往采取以刺激短期需求为导向的措施的经验教训,力求以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了新增长策略,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从国际贸易情况看,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文化产业贸易体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报告,2000年世界文化产业市场( 包括电影录像电视音乐因特网图书杂志报刊收音机室外广告主题公园游戏等) 规模约为100万亿日元,日本市场份额约占1 /10,仅次于美国2005年,日本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为12.8243万亿日元,其中海外市场规模达到2 599亿日元,位居世界第二,排名第一的美国市场规模为34.1万亿日元( 按当年汇率折算)。

在日本文化产业中,动漫和游戏业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游戏业占据全球电子游戏硬件市场的份额达90%,软件份额超过50%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2001年,日本向世界出口的游戏软件数目达1.848亿个,其中供应国内市场的占39%,其余61%全部出口海外,其中北美市场占37%,欧洲市场占20%,出口总额达到2 532亿日元,在美国市场上,日本产的游戏软件基本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所以,从广义动漫产业来看,日本堪称动漫王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总结:根据以上可得,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日本国家经济整个进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希望我们的政府也能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代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姓名:谢东昌

班级:生科1202

学号:12110702039

课题名称:现代日本经济发展概论

指导老师:周锐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堪称各个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模版。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表现出持续的高涨,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恢复了战前的经济水平,所以一度被西方国家认为是“经济奇迹”。但是,从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开始出现大滑坡,并且又如之前经济持续增长一样表现出持续的不景气。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经济将成功与失败两方面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方面资料,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5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政府保护企业、政府政策调配等途径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二)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 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后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所以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三)日本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现实生产力。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本文将以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落脚点,并以桂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实例,来阐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标签: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文化一体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同时文化产业也因其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和发展潜力大,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文化作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1]。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明确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党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产业化只是文化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上的改变,而文化的本质属性并不能改变。倘若只考虑文化的商业属性,那么,其在生產过程中所特有的精神特征就会淡化,我们追求的就只是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推动力,从而会导致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就会被弱化或者萎缩。 二、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国务院在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表明文化产业在我国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地位。国际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自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至今,文化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5%,比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了5-7个百分点。尽管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了可喜的成绩[2]。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是良好的,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成为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动力。那么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呢?笔者持如下观点: 1.大幅度提高经济总量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也需要一定的调整,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更应该成为转变这种现状的重要举措。预期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国家GDP总量的比值将增加到7%左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 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从国内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壹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但未必均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于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壹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和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和其重视教 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于第壹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

自1968年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连续几十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这一现象由一个协议而彻底中止,80年代的“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另一方面,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表面美丽”现象。而此时,日本的物价水平(CPI)则始终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中央银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机发生的数年之后,日本前中央银行行长应中国金融学会邀请来华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而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文化产业为什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现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是文化经济,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当代表征。文化产业在文化制造、文化批发和零售、文化服务三大产业类型中,又细分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生产等多个小类,行业跨度大,包容性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并促进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力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结构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调节需求结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摘编自向晓梅《把我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材料二: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及同比增长情况 (摘编自《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2019年2月20日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铸造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所谓“文化+”,更准确地说,是“文创+”,是指以“文化创意”的思维来为各行各业赋能,帮助其它产业转型升级。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乐园实际上是一个集房地产开发、商店购物、娱乐体验、演出餐饮、休闲度假等行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将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融合,用多元化文化产业内容填充房地产市场,吸引人气、增加卖点,实现范围经济。上海迪士尼乐园推出的主题活动,针对体验者不同的类型、兴趣爱好和年龄层,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让体验者感受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私人订制般的娱乐体验,以增加文化供给的方式带动文化消费。再如,南京浦口区是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模式。以文化内容包装美丽乡村生态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依据各地民俗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文化品牌,包括盘城葡萄节、莲花旅游艺术节、青虾节,垂钓节等活动,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品质。依托“一山三泉”生态和文化资源,拓展特色旅游线路,在文化、景观、生态的完美结合中实现文化产业和农业的融合。 (摘编自张苏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经济逻辑与自觉实践》)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 ——419财管二班丁若兰日本的传统社会体系在某些方面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看,仍是在滞后阶段。这使得传统模式彻底崩溃,而也直接导致明治维新的发生。虽然明治政府撤除了幕府时代的一些阻碍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对外债务的而不断加剧也致使明治维新走向灭亡。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步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从最基本的纺织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工商业到重工业,但日本经济还没有的本质发展。因为日本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对外经济输出,所以,日本便野心膨胀,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例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令日本在中国的重庆、杭州、沙市 等地开辟了通商口岸,在中国大肆敛财。不久,日俄战争又爆发,夺去了俄国在中国东北三省的利益。可以看出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问题,日本不惜以侵略他国为目标;这也从根本上揭露了其以邻为壑,对外转嫁危机的真面目。 对现代日本经济发展而言,两次世界大战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置身事外,从中牟取了巨大利益;日本同样因军需装备剧增而促使重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美国同为债权国。但一战结束后,战时工业受到了冷落,日本经济又再次陷落。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落败使其工业发展遭到了重创。但战后的经济的恢复让日本抓住了机会,迅速跃居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场空前的挫败能迅速恢复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美国的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的“马歇尔计划”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二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大战争中,日本为美国提供大量的军需物资,每年收益都达几十亿美元,这为日本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因为全球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的主要发展因素,因而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从其产业分布来解读,第三产业占绝大多数,第一、二产业较少;因此,日本现今的主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以服务业、动漫产业、制造业、工业等为首。自1900-1903年日本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三次石油危机都使日本经济几乎崩溃,而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至今为止也以令日本得到真正的缓解。根据日本经济学家所言,日本现在还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要想达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世界市场经济模式课程论文题目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院(系) XXXXXXXXXXXX 专业 XXXXXXXXXXXXX 年级 X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X 教师姓名 XXXXXXX 二○一四年十一月三日 华中师范大学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XXXX 摘要:日本作为昔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经济模式中的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但也可能成为日本经济继续发展的阻碍,故值得细细品味分析。 关键词:政府导向;激励机制;宏观调控;文化价值观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后发式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将归纳总结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价格机制 日本在战后的经济有一特色,是纵然经济高度发展,但物价却也极高。这与日本价格机制有密切关系。价格作为市场经济的三要素之一,一向都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这在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日用工业基本完全由价格完成供需均衡。但同时政府对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产品的价格均有所干预,这使得这些行业的竞争并不充分自由。自由竞争的经营者为扩大优势往往可以采取降低价格的措施,而上述竞争不自由的产业则会因为受到政府规制而难以降价,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金融市场 金融业是最能体现日本政府导向型特点的行业,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之多,监管之细使得任何金融机构在政府的超保护政策下无论经营状况好坏都不会破产。但过度保护却留下隐患——使金融机构僵化进而丧失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其实这与中国某大部分国企的现状十分类似:明明企业效益日益降低甚至已经到需要靠国家财政来补贴的地步,但国家却没有很多国企改革的实际有效措施,甚至对国企也采取着过度保护,这更促进了国企的僵化。 三、企业管理 1.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制:这既是日本企业的特色管理模式,也是日本市场经济独特的激励机制。20世纪50年代,随着消化欧美先进技术的需要与日俱增,日本企业越发意识到对能够消化改良先进技术的技术人才的需要,加上企业由于经济腾飞开始追求长期发展,这些都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长期陪训,这便促成了日本极具特色的终身雇佣制。而与它密切相关的年功序列制则是作为一种“隐形投资”激励着青年员工,也成为了终身雇佣制的保障。二者一起还极有助于员工及经营者对企业归属意识的形成。 2.逆向激励:日本劳动力市场上一次市场的价格远高于二次市场,员工不论以什么原因一旦离开企业,再度求职时就只能进入低价的二次市场,这对在职员工是一种压力和威胁。同时,经理人面临更强的逆向激励,由于经理人需求市场弹性较少,一旦被发现有腐败现象,便几乎等同于进入几乎没有生机的死地一般。这些都激励着日本员工及经理人认真工作。 四、收入差距

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金元浦 2015年11月01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产业是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产业形态,具有绿色环保、高附加值、消费群体广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当前,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支柱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产业形态,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现代意义的文化产业概念,是30多年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的。它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产业,二是文化服务产业,三是具有较高文化附加值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与生产性,将其分为影视产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网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说的是版权产业,欧盟说的是内容产业,英国说的是创意产业,日本说的是感性产业等。这也体现出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此外,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与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对文化产业的分类也存在差别。比如,美国的版权产业分为文化艺术业(含表演艺术、艺术博物馆)、影视业、图书业、音乐唱片业四大类;欧盟的内容产业主要分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服务产业;日本的感性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休闲产业和时尚产业;等等。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看,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经济逐步提升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已被许多国家和主要经济体所认同,世界文化产业呈现群雄并起、千帆竞发的局面。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其增加值超过其他产业,增长率普遍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文化产业正朝着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其增加值所占比重也在迅速增加。 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和融合,既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出口收益,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发展。2013年,我国经济首次出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格局,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打破行业、地域、专业、部门和所有制壁垒。这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强文化原创力、破解制造业产能过剩难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同时,应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升级换代,由传统业态、低端旅游等向高端科技特别是线上业态、电子商务、移动运营发展。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在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激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 在国外,Greco ( 1999)【1】分析了美国出版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Hjorth-Andersen ( 2000)【2】则对丹麦的出版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Dominic Power ( 2002)【3】使用1970 - 1999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瑞典的就业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David Throsby ( 2004)【4】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及CGE 模型等对文化产业的运作以及如何影响经济和社会进行了研究; Allen( 2004)【5】采用2001 年美国48个洲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投资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Pratt (1997) 【6】认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增长的部分。在文化产品的消费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和贝克尔1977 年在论文《偏好是无可争辩的》一文中指出,从音乐消费中产生的边际效用依赖于消费者己经消费的总量及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而欣赏音乐的能力又是以往音乐消费的函数。音乐消费资本的投入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音乐消费的边际效益会随着时间而增长。Wynne (1992a) 【7】研究了英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相关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关系发现,文化产业迅速增长是不仅是英国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而且还是英格兰中北部一些旧的工业城镇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Gnad (2000) 【8】的研究也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德国Ruhr - Gebiet地区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Philo 和Kesrns (1993)【9】 , Graham ,Ashworth 和Tunridge (2000)【10】认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升级与重塑地区文化资源,提升各处文化资源的历史和艺术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还可以提升地区形象,吸引高层次的投资者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在国内,张潇扬(2006) 【11】认为文化产业园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制造业的互动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王亚川(2006) 【12】总结了文化产业集群的两种模式: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和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即产业链的聚合。毛蕴诗、梁永宽(2006) 【13】通过分析行业边界模糊理论,阐述了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趋势,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推动作用,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加快文化传播速度,促使文化产业飞跃发展。同时还提出通过文化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能够凸显工业制造业的核心价值,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提高综合竞争力。王婧(2008)【14】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文化机构数目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经济的贡献有正面影响,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却有负面的影响等结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我国经济经过长时期高 增长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阶段。经济大背景的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看似异常的现象出现,如物价长期低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其实,这种变化是经济内在矛盾变化的结果。本文借阐述日本经济阶段性发展以期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起飞开始至今,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认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日本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前为高增长阶段,1974年至1990年为较高增长阶段,其后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阶段。这三个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 结合上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观点。 投资的阶段性变化带动经济阶段性变化 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形成投资带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在90年代之前,应当说日本经济都是在高速增长,而企业投资增速又明显比经济增长速度高。1973年之前的发展阶

段,企业投资高于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其后一个阶段企业投资高两个百分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它采用世界上成熟的先进技术,直接用于大规模生产。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直接采用,在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投资需求,投资迅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其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增加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占领国内外市场,使投资和生产能力增长长期保持旺势。应当说,日本经济是在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对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投资中实现经济高增长的。 90年代之前的这两个增长阶段又有不同。50年代中期开始投资形成的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过十几年发展市场逐渐满足,也就是说当时投资形成的产业群趋于成熟,生产能力的增长受到需求的制约,投资增速减低,使经济增长出现高增长和较高增长两个高增长台阶。 日本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缺陷。他们对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科研投入少,因而缺少技术储备。当其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大时,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态势还能维持。一旦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接近,新的生产技术难于从外获得,“后发优势”就变成了“后发略势”。一般情况下,当一代技术形成的产业群发展成熟后向新一代技术转换中,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形成低的或较低的经济增长时期(阶段)。但是缺少技术储备,转换期拖长,经济就会处于长期萧条状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日本与我国毗海而邻,其发展建设与我国息息相关,尤其此研究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对于日本的经济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而了解日本经济绝不仅仅是关注其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是要从历史入手,了解日本经济形成、发展的历程,从而对经济予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对经济未来走向予以预测。这就是冯昭奎《日本经济》一书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其入情入理地给我们揭示了日本经济的兴衰,为我们揭开了日本经济的面纱,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日本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冯昭奎先生在进行本书创作时候曾经提到,创作此书的初衷是因为人们对于日本经济的关注,尤其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出现泡沫时候,人们更多的看到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表象,对于本质内涵窥探较少,很多时候人们会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而大加赞扬、盲目肯定,也会为其经济的瞬间“崩盘”、崩塌而疑惑、惊恐。但只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本质和根源,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为何能够创造让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奇迹”,才能够了解为何日本经济会出现“泡沫破灭”,也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的局面下如何予以恢复、自拔。 日本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土地、民族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或者直接或者潜在地影响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冯昭奎先生看到其内在的联系,《日本经济》一书便是从这些因素入手来进行问题探讨,通过此类因素的影响分析为后续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探索埋下伏笔。让我们看到了经济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其与一个国家的多种因素相关,打开了我们对于经济认识的眼界,提升了我们对于经济的认识高度。 冯昭奎先生对于马克思先生所指出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此,其在《日本经济》一书中通过“人”来打开书籍的首章,让我们认识到人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日本人口增长模式在战前与战后有所不同,战前其人口增长是“生多死多”,而战后人口增长模式则是“生少死少”。也正是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日本将人口的年龄段进行了划分,15~64岁为“生产年龄”,14~65岁为“从属年龄”,14岁以下为“少龄”,65岁以上为“老龄”。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这不可避免的促使了其老龄化人口社会予以产生,并呈现出加剧态势。通过2016年日本总务省所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2016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据到总人口的26.5%,已然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这一数据与冯昭奎先生在书中的阐述不谋而合。 人口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都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消费年龄”的减少必然带动日本经济消费水平的下降,“消费最旺盛人口”的减少让日本本国内的内需程度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