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1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一、通感手法的运用。

二、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

(第二种目标)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 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

⑴朗读——字词的形、义——句意

⑵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⑶背诵

四、活动设计:

⑴借助多媒体,展现散文所描绘的画面,直观感受散文的意境。

⑵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理清结构层次,体味散文的意境,把

握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及内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三、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也可自己有表情地朗读)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五、整体把握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二)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六、写作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清代学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七、问题探究

1.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 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八、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作业:背诵课文第4、5、6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 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 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自然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讨论重点: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1. 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 深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1. 分析下列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

2.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3. 从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欣赏第5、6段

欣赏重点:品味语句或句中所蕴之情。

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五、课堂作业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

六、问题探究

1.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2.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3.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

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4. 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5.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揣摩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

七、总结

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八、作业

1. 背诵第4至6段。

2. 书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临邑一中高中语文刘翠翠 【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美的能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走进自然”第三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思路】学习散文,就要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缜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欣赏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三.情感态度个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一)【导入课文】 课件投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优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散文特点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经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赞他,朱自清是一个文人,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他是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他本来应该是与世无争的,可是怎么会受到毛泽东的关注呢?毛泽东在文章里道出了原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新中国诞生之际。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这样一位诗人,散文家,应不应当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佩呢?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现在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那么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会不会有另外一番感受呢? 朱自清的散文有个特点:秀丽朴素。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他散文秀丽朴素的特点。 二、赏析前三段,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1、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节奏要慢,思考:这段话交代了哪些内容?作者此刻的心情如何?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原因(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想到荷塘散步,舒缓一下情绪)。那么为什么会颇不宁静呢?这个我也不知道,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当时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使作者感到愤怒,情绪激动;一种认为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因为结尾有一句话“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因为作者家庭生活不和谐。不管是因为什么,总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不宁静,所以才有了这一次荷塘之行,才写下了这篇文章。 2、朗读第二自然段,作者在通往荷塘的路上,写了哪些景色? 小路,树木,月色。“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景色的散文。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不同于的艳丽色彩;同样是荷花,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主观感情的不同,所呈现的景物描写也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如何描写这荷塘美景,又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蓊蓊(wěng)郁郁曲(qū)折脉脉(mò)梵(fàn)婀(ē)玲 櫂(zhào)鹢(yì)首沾裳(cháng)而浅笑敛裾(jū) 【现代汉语中当同衣连用的时候,重音在衣,泛指衣服,读轻声shang;但在古代汉语中,裳有自己的涵义,指下身衣服,裙裤之类,与衣并列, 读作chang】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 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最后一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 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 久了。” 【强调圆形结构,头尾相接很完整】 3.解读题目

题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要在两个词之间加一个字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用哪个字呢?(引导学生通过找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文章写景的第四五自然段上。) “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如果没有“月色”,那么在漆黑的夜里就看不到“荷塘”中的美景,如果没有“荷塘”,也不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与柔和。 二、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二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美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 有感情的把它朗读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或者你认为哪些描写你不能理解,也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让学生自由解读文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句子,品味其写景的特点,分析其修辞手法。学生可能会对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感到不解,那么教师在学生发言讨论完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象它是动的,以动写静,以虚写实,形象新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第四段赏析 一、教材分析 1、《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 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第四段主要写的是月光下的池塘,作者描写荷花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对朱自清的优美的语言、真 挚细腻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朱自清的这篇美文可能会激起他们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甚至会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 2、在微课开始前,已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生字词等阅读障碍已经排除。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本段对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感受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培养学 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 所在,能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4赏析,欣赏荷塘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通感的恰当运用。 五、课时:15分钟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设疑讨论法等。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不少的文人墨客都赞美过荷花例如王昌龄《采莲曲》中写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又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和月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内容分析 提问并诵读第四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指明一个学生朗读。并让学生们思考回答。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___文档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类型:高一教案加入时间:2011年10月16日18:9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品味作者清新隽永的文风。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2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3重点难点 1、理清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2、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导入 正值春季,百花盛开,让人陶醉。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啊,春赏桃花、杏花、梨花;秋赏菊,冬赏梅。那么夏天呢?当然是荷花了。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文章或者诗歌。 明确:(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二、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三、整体感知 1.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明确: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2.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一等奖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 板书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 二、美读。(4分钟) 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 明确:第四第五段 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 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 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举例如下: (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

荷塘月色教案

公开课教案 执教人:刘维喜授课班级:高一(23)班授课时间:2010。11。13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培养诵读的能力,理解作者心情与景物的和谐统一。 3.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凤凰传奇新歌《荷塘月色》导入。 二、知识回顾: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四、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作者写实——联想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德国景色的奇丽,了解学习作者写实——联想写作特点。 一、欣赏图片,感受花美。 1.课件出示德国街头花的图片。 2.抓关键句词,体会花美。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琢磨感悟,深入体会景色之奇丽。师:请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情景;“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的壮观景象;窗连窗、街连街的无边景色;如入山阴道上的美妙感觉。) 3.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感受奇丽,体会写法 1.理解:山阴之道。 2.体会写实——联想。 点拨:第一句先写实实在在的景物(板书:写实),第二句写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先写实,再联想,这样写就更生动更形象了。 3.欣赏名家好词佳句 出示课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指名读 师:这句话写了荷塘的景色,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荷花的美。人们习惯把女人比作鲜花,朱自清却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真是天才的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著名作家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同学们见过紫藤萝吗?(出示紫藤萝近景)这就是紫藤萝!你们再看——(出示瀑布般的紫藤萝图片)。美不美?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更美。出示语段——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4.学生练笔。 欣赏了作家笔下花,体会了文中的好词好句。那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我们看到过的花,联想到的花。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短句,如果需要,如果合适,尽量用上。 三、再读再悟 用上了名家的方法,同学们笔下的花也很漂亮!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继续欣赏这段经典的写景之作。出示课件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胪溪中学黄娜娜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来自哪篇文章吗?是谁写的?(朱自清的《春》) 那么,我们以前还学过朱自清的哪一些文章?(《匆匆》、《背影》等) 大家觉得朱自清的这些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学者。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摆脱这惶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烦闷出来散步,因此写下了这篇《荷塘月色》,文中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四、释题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五、初读课文 1、字音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颤(chàn)动霎(shà)时媛(yuán)女纤(xiān)敛(liǎn)裾(jū) 沾裳(shāng)嬉(xī)游

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共8页

荷塘月色》教 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景色的散文。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不同于的艳丽色彩;同样是荷花,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主观感情的不同,所呈现的景物描写也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如何描写这荷塘美景,又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蓊蓊(w e ng)郁郁曲(q u)折脉脉(010)梵(f d )婀(e)玲 櫂(zh do)鹢(y》首沾裳(ch a ng而浅笑敛裾(j U 现代汉语中当同衣连用的时候,重音在衣,古代汉语中,裳有自己的涵义,指下身衣服,泛指衣服,读轻声shang ;但在裙裤之类,与衣并列,读作 chang 】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缘起(第1段)T去荷塘(第2、3段)塘 (第7、8段)T踱回家(第9段) T观荷塘(第4、5、6段)T离荷 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最后一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强调圆形结构,头尾相接很完整】 3.解读题目

题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要在两个词之间加一个 字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用哪个字呢?(引导学生通过找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文章写景的第四五自然段上。 ) “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如果没有“月色”,那么在漆黑的夜里就看不到“荷塘”中的美景,如果没有“荷塘”,也不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与柔和。 、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二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美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 有感情的把它朗读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或者你认为哪些描写你不能理 解,也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让学生自由解读文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句子,品味其写景的特点,分析其修辞手法。学生可能会对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感到不解,那么教师在学生发言讨论完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 象它是动的,以动写静,以虚写实,形象新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到打着朵儿的。” 将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盛开荷花的娇小玲珑、柔美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③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

荷塘月色 宁国成(宁国成——陕西省旬阳中学) 一、概述 ·高一语文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大概需要3课时。 ·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诵读,批文入景,缘景悟情;结合写景片段,体会语言美,意境美;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把握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并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点、亮点,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 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 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荷塘月色》第四五段学习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荷塘月色》第1课时:了解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理清生字词 《荷塘月色》第2课时:疏通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明、暗两条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基调。 《荷塘月色》第3课时:赏析重点段落4、5自然段,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 《荷塘月色》第3课时教学设计(简案)教学目标: 1.赏析第4、5自然段,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指导背诵4、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习通感的修辞手法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指导背诵4、5自然段。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电脑、微课视频、ppt课件 教学准备: 1.制作微课视频 2.制作教学用ppt; 3.根据班级人数(38人),将全班分成6组,由组长进行分工。 4.制作任务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 二、分组,抽取学习任务

任务一:研读第4自然段 1.第4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给第4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 任务二:研读第5自然段 1.第5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 2.作者运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来描绘景物,请找出这些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3.給第5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四、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依据时间,抽取几个小组到讲台上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五、老师订正、归纳、小结知识点。 任务一:第4自然段(月色下的荷塘) 任务二:第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