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香格里拉大火烧毁古城 寻曾经的独克宗古城

香格里拉大火烧毁古城 寻曾经的独克宗古城

香格里拉大火烧毁古城 寻曾经的独克宗古城
香格里拉大火烧毁古城 寻曾经的独克宗古城

香格里拉大火烧毁古城寻曾经的独克宗古城

位于云南省|新浪旅游微博|2014年01月13日09:39

1月11日凌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如意客栈发生火灾。由于消防管道供水仅持续15分钟,火借风势蔓延10余小时,烧毁百余栋房屋,部分文物、唐卡等佛教文化艺术品被烧毁。独克宗古城是按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始建于唐朝,具有1300多年历史。古城依山势而建,就地取材,房屋建筑多为木式结构老屋。

美丽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一个充满梦幻充满诗情充满牧歌的家园,那里有金字塔般的雪山、壮观的峡谷、被森林环绕着的翡翠似的高原湖泊、一望无际的辽阔草甸、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宁静苍凉的古城;各民族在此和平共处、多种宗教信仰交融并存。

香格里拉深处,有座名为独克宗的古城,有月光之城的美称。

美丽的香格里拉月光古城又称为独立宗古城,被央视评为中国魅力民族风情名镇之一。独克宗古城海拔3300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以来,便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更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独克宗”为藏语,意为“月光古城”,这座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古藏民居群,屹立在青藏高原的南边,千年如一日陪伴着石卡雪山。

从古城入口处,沿着一条高低不一的旧石板路走到深处,就可来到中心镇公堂和龟山公园,在古城,除了民居和民居中的客栈、酒吧,这也算是标志性建筑。

美丽的香格里拉

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了。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像八瓣莲花般伸向不同的方向。古城环绕龟山公园而建。走在铺着石子的小路上,看木质的老宅沐浴在高原明媚的阳光里,听阳光融化积雪雪水敲打青石板,恍如隔世。

美丽的独克宗古城走在古城的青石板小路上,心中洋溢着难得的安宁。各种肤色的游客从身边走过,不时传来几句“very good”。

沿着旧旧的石板路在古城中游走,时不时转进一间安静、幽暗的小店,看藏饰,看唐卡,看骨雕,还有牦牛尾巴做的尘扫。这里也有鹤庆人的打金铺,没有丽江那么多,店铺里的灯光轻轻映洒在路边上,给昏暗的街道一点温暖。

美丽的独克宗古城

在悠深而宁静的小巷中晃悠,在林立的店铺间穿行,走马观花看那各式的藏银,选购各样的藏药。累了就靠在街心的白塔边晒太阳,闲看天上流云,静听云间鹰鸣。或者在牛棚改装成的酒吧呷上一杯青稞酒,看对面阳光下威猛的藏獒,听土楼阳台上藏女高昂的歌声……

在商家林立的店铺,耸立着圣洁的白塔;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穿梭着自由自在的喇嘛。独克宗就是神和人和谐相处的桃源,沐浴在高原的阳光下,柔软而闲散。

这里,阳光充足而不耀眼,天空蓝,就只是蓝,彻彻底底的蓝,白塔依然白,彻彻底底的白。一切干净超脱,有深入骨髓的安谧。

美丽的独克宗古城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月光古城都比丽江古城清静了许多,房屋风格和店铺里的商品,也更多地体现了藏族特色。在这里,每一个细胞都可以是安闲的。来到古城,每一个人寻觅的不是如大都市的时尚,而是宁静、永恒、如风般悠长的生活方式。

夜渐渐深了,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古城多数民居白色的外墙显得分外清亮,要知道,“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那么,在这里,在此刻,当你踩在古旧的石板路上,看到街道深处闪出的暖暖灯色,遥想传说中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大龟山(古城所在地),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因此建成了布局形似八瓣莲花的独克宗,再看如今散布在古城三条主街道上的榛子酒吧?客栈、阿纳作坊(骆峰客站)、中甸牛棚酒吧、乌鸦酒吧、紫外线青年旅舍+酒吧、陋石酒吧、康巴咖啡馆、滇藏驿栈、归栈隆藏式聊吧、最后的土司庄园客栈等,是否可以想见独克宗尘封的岁月和辉煌的历史伴着千年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渐渐涌来?是否可以想见复活的月光古城如莲盛开……

美丽的独克宗古城香格里拉的古城,那是会让人迷失的,置身其中,不知怎么就没有方向了,心理上和地理上的方向。独克宗与丽江相比的话,独克宗少了丽江的清水的滋润。但是多了一份冷静祥和,置身其间却让人如归家园故里,温馨宁谧。

从高处往下看,经幡片片,石板光滑滑……

论西安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论西安古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摘要:通过对西安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阐明了西安古城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就如何对西安古城的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想法。 关键词:西安古城、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式保护、原生态资源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古老城镇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古镇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镇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矛盾问题待解决。 而西安古城集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一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赋予其独特的原生态资源。 现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振兴西安经济已成为西安人的共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西安古城成为我国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并具备良好的旅游基础和规模。 一、西安古城的旅游资源 (一)、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规划与保护研究专题(四):旅游对古城古镇的 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性质的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所以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有时更具有隐蔽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旅游对古城镇社区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再建构 丽江旅游的发展不但相继推动了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而且还建成了一批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景区景点,为当地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出现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歌曲,如《丽江美》、《纳西人》、《蓝月亮》、《七个月亮》等等。濒临消亡的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借助旅游大潮的契机乘势获得一定程度地恢复与重建,纳西古乐成为誉满中外的文化精品。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前几十年的社会变动几乎造成其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服饰日渐汉化,民族歌舞活动越来越少,就连他们最具特色的阿夏婚及母系家庭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旅游的介入,众多旅游者惊羡于其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母系文化而纷至沓来,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又唤醒了摩梭人的族体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倍加珍视、百般呵护,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摩梭人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复兴。 2、旅游强化了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唤起了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借助旅游的开发,种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事象由于日益得到海内外尤其是本民族的热切关注,而得以苏生和再现,从而增强了自我民族认同的内趋力。正是在丽江民族旅游的特定场景中,象征性的纳西民族意识借助其身份的再认同得以强化,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3.旅游并没有影响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破坏。一项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

全国古城镇汇总

中国古城 中国现存古城约20余座,分别为:商丘古城、平遥古城、荆州古城、襄阳古城、歙县古城、寿县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广府古城、临海古城、西昌古城、高昌古城、凭祥古城、里耶古城、兴城古城、山海关古城、浮梁古城、阆中古城、丽江古城等,现存的大部分古城均为明清建筑;其中,阆中古城建筑风格至今保持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建筑的实物宝库”;临海古城,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高昌古城始建于汉代,经战火摧毁,现保存着唐时风貌。 全国现存的古村镇全国各地分布较多,约300余个,其中华东地区分布最多,约130余个,华南地区的古村镇相对较少,约30余个,古村镇作为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整合,不仅有古建民居、历史街区及民间工艺等有形的旅游资源,更有包括民族艺术、空间环境及节事活动等无形的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与现代闻名隔离所保留的传统环境迎合了现代游客的求异心理。 其中全国运营中排行前10的古城镇分别为: 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阆中古城、歙县古城、大理古城、婺源、周庄、乌镇、宏村。 其中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古城,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除了自然风景与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有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别具一格。 阆中古城、歙县古城、平遥古城、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著称。游览以历史文物古迹为主。 婺源、周庄、乌镇、宏村,悠久历史的古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以游览诗情画意的小镇自然风光为主,体验慢生活。 根据游览时间长短,将游客分为两类,分别是:观光游、度假游。据统计,国内的古城镇主要以观光类为主,其中度假类缺失。 观光类: 最为传统、普遍的一种旅游需求形式;客群广泛,年龄段涵盖量大;大多数属于一次性旅行;旅游形式和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及游玩景点吸引点具有一定的要求;年轻人及老年人居多,也是人群涵盖量最为广泛的一种游客类型;重视交通工具。 度假类: 对于目的地具有一定的要求,氛围环境文化特点等;目的性很灵活;对于饭店是否著名并不关心,对于周边的生活氛围特点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要求;追求自然风光和舒适休闲者居多;消费价格弹性高;主流人群多为新婚夫妇及老年人;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中青年客群略有提高;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旅游 管理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周鹏程陈丹丹杨婷 古城镇作为承载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区域旅游开发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在将古城镇进行商业化运营的过程当中,由于商业业态的布局和选择不当,往往导致古城镇发展陷入同质化困境,“千镇一面”的现象在当下我国古城镇旅游发展中屡见不鲜,本文以都江堰灌县古城区为调研点,基于对古城内商业业态的实地走访,旨在发现古城镇商业业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探性地提出符合古城核心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一、引言 古城镇旅游是我国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的一项中国旅游名片,伴随人均国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人们对于充满文化原真性的古城镇的旅游需求也日渐攀升,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已经逐渐不能同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深厚历史底蕴的外在或潜在需要相适应。对于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反观关于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研究情况,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而古城镇旅游开发中商业业态的布局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目的地的发展前景,因此,弥补该领域的理论空白,尝试性的归纳总结出一套古城镇商业业态发展的良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回顾 在有关世界遗产登录的国际文件中,把历史城镇(包括城市建、构筑物群、历史街区)分为三种类型:无人居住的遗址型街区;仍有人居住的历史街区;20

世纪建设的新街区。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江堰灌县古城系“5·12”大地震发生后由政府统一在原址上进行灾后重建后形成的“现代古城”,从严格意义上应纳入第三类。而马伏英又从旅游商业地产的维度将其描述为依附于旅游景区而建设的提供旅游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辅助活动的建筑空间。而旅游商业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其概念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特色性等特点。一旦古城镇形成旅游开发的规模效应,商业化的进程就变得不可避免,旅游活动需要依托合理商业形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影响古城镇商业业态的主要因素有古城镇自身因素、消费者因素和业态因素三种类型,如何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商业化成为历史城镇地域文化保护的必要动力和地域文化展现的重要手段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三、都江堰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分析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走访了都江堰灌县古城内2444家铺面(以门牌号为单位),调查时间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灌县古城的范围界限、古城内的店铺数量以及店铺的经营形态等。 首先将旅游商业业态的类型分为旅游商品、餐饮、休闲娱乐、住宿、演艺、服务配套、其他(居民居住;出租;空置)七个大类。经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本案例范围内共有2444个铺面,分布在西街、南街、宝瓶巷、商业街、文庙街等大大小小21条街道上。 (一)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特征分析 1、商业业态集聚式布局特征明显

古城镇及文化保护

古城镇及文化保护 建筑学一班殷彪 201103190126 摘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大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古城镇,它们都代表着某个时期或某个名族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名族,对于国家,都是的一笔重要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许多人对古城镇的关注和意识薄弱,导致我国许多古城镇遭到破坏。所以我们要对古城镇规划和保护。保护古镇,保护中华文化。 关键词: 古城镇古城文化古城保护保护模式 文化古镇是先辈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古镇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古镇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而我们正是通过对古镇的保护来获得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古镇规划之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干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城镇历史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城镇历史文化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 城镇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城镇历史文化就越显重要。因为城镇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镇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镇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镇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的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镇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镇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镇,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足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镇历史文化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现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古城的规划保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古城镇规划的意义,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

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1年7月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57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刘娇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本文从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的开发模式,提出我国古城镇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古城镇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古镇旅游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古镇旅游由于开发时间较短,游客多集中在周庄、乌镇、丽江等知名度较大的古镇,大量游客的涌入影响了古镇原有的宁静气息,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热潮又使这些古镇陷入了"圈地运动"。除上述知名古镇以外,多数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新兴的古镇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镇内的商铺或餐馆只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稍加处理就开始接客,旅游经营者对于古镇旅游的本质普遍不太了解, 并没有形成古镇旅游应有的文化氛围,而某些古镇管理者急功近利 的开发行为也对古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古镇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普遍性较强,由于开发深度不够,古镇旅游在发展中易出现旅游产品雷同,对于匆匆游玩的大众游客而言,很难体验到差异性,因而回游率不高。 二、古城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而是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落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且因历 史、自然、地理、民俗、秉性等不同,各地古镇又呈现出区域化、多样化 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游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民居数量和分布地越来越少,这种稀缺性资源与现代化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差异,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一资源类型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具体来说,古镇之所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有着几 个方面的因素。 1、古城镇古老的建筑。古镇建筑保存较好,并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古建筑最直观的价值在它的可观赏 性与独特性。 2、古镇古朴的环境。古镇作为旅游吸引物,却并不只是依靠几处 古老的建筑,还有构成古镇框架的传统建筑格局,以及与之相融合的自然环境,即还必须要有较为协调一致的总体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 要求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浑然天成,形成古朴的环境。 3、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古镇大多历史悠久,人文 内涵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历经千年人文濡染,许多古镇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且人文荟萃,留下了神奇 的传说和文化古风。 4、与古镇相适应的居民恬淡的生活状态,民俗民风。古镇的存 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 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古镇最具特色与最具生命力 的特征正在于人与古镇的相生兼容,这是古镇固有风貌和生活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对策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利害关系。宣传重点应该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 地进行宣传,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 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2、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规划, 应包含古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镇建设、土地管理、教育文化、 古镇遗产的保存修复、古镇旅游等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古城镇在规划中不注意对整个历史风貌的维持,如周边广 告、 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与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和管理中都应注意。3、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 顾全大局,以长远、全局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眼前与地方利益。要树立"古城镇旅游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古 城镇保护"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理念。由于历史原因, 导致我国古城镇很多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 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争议先搁置。4、遵循合理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 多利用,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重复建 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不能采用, 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 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参考文献:[1]余龙飞,肖亚波.汉中三大古镇漫谈[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309. [2]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3]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对陕南旅游形象的初步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6. [4]石全平,闫新慰,谢文平,等.浅谈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营销策略[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7.[5]石全平,赵琨,吴琳,等.对当前地方政府"旅游热"的理性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1. [6]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7]王沛,刘军波,许军让,等.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1.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10]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11]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12]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1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14]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作者简介:刘娇(1990-),女,重庆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

古城镇文化旅游地产运营成功的关键要素

古城镇文化旅游地产运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旅游地产开发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加之近两年来旅游业在金融危机中拉动内需的突出表现,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发布,旅游地产的发展更是随之受到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更为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如滨海地产、温泉地产、高尔夫地产、主题公园地产、古城镇地产、节庆会展地产等。 其中“古城镇聚落类文化旅游地产”是较有特色的一类,即以中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民族风情、节庆民俗等为核心吸引物,撷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展示核心,以当代人追求古典、舒适、高雅、复古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消费需求为标准,运用现代建筑、园林、水体等景观营造手法,打造出的一种新型、仿古类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地产。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包括两种类型。其一,在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类古城镇、古村落周边开发的地产项目,如周庄古镇、丽江古城、皖南宏村等;其二,是从零开始打造、平地起步、“无中生有”的仿古建筑类、开放式旅游地产项目,如河北“天下第一城”、开封清明上河园、四川芙蓉古城等,此类旅游地产项目投资大、风险高、成功者不多;而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镇却走出一条独特的、快速成功之路。本文以彝人古镇为原型进行剖析,总结出此类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及运营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1、成功要素之一:重定位,主题为先,特色民俗文化主题品牌吸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项目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摆脱成熟景区荫蔽。没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品牌资源作为依托、凭空打造的文化景区与地产,要想后来居上,必须找准定位,以特色主题作为突破口,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蓝海”。彝人古镇,就是在区域旅游市场中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融入云南省最具吸引力的“昆明—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香格里拉”这条黄金旅游线,成为昆明至大理的旅游中转站,打彝族文化、彝乡风情牌,既成功摆脱了黄金旅游线上成熟景区的荫蔽,又可以借势共享客源,化竞争为竞合,为云南黄金旅游线再添靓丽的一景。

方案-浅谈中国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

浅谈中国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 '\r\n 关键词:历史 城镇保护意义现状问题保护的动力\xa0\xa0保护的基本原则经费的负担和筹措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 的迅猛 ,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xa0\xa0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 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 ;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 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 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 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

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则14页word文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正确处理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针对天津市实际情况,结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修编,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本次保护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面积11919.7平方公里。规划重点在天津历史城区。天津历史城区指1949年市区建成区范围,具体是指由光荣道、红旗路、咸阳路、旧津保道、青年路、长江道、卫津路、围堤道、东兴路、津塘路、红星路、京山铁路、金钟河大街、育红路、新开河、天泰路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 第三条在本次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章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保护框架 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1.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文物古迹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 2.天津历史悠久,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保护好天津各历史时期(天津卫、殖民时期、北洋时期)的典型历史文化遗存,全面反映天津历史名城的价值。 3.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 第二条保护原则 1.持真实性原则,保护真实历史文化遗存。 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坚持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环境进行保护。 第 3 页

3.坚持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切实有效地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4.坚持合理、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与保护内容 第三条按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三个保护层次对天津历史城区进行保护。在市域范围重点对历史文化古城镇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保护要求。对非物质形态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四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 1.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5处,优秀历史风貌建筑800余处; 2.历史文化保护区9处; 3、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5处; 4、历史城区的格局与风貌,包括历史水系、路网格局等; 5、市域3个历史文化古城镇; 6、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戏曲曲艺、民间工艺等。 第三章文物古迹的保护 第一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第五条全市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独乐寺、大沽炮台、广东会馆、劝业场、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南开学校旧址、望海楼教堂、利顺德饭店,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5处,文物点933处,总计1215处。其中,天津历史城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88处,区级文保单位86处,文物点310处,总计490处。 第六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天津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

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古城镇旅游开发的成功,引发全国一阵“古城镇开发热”。然而,火爆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过度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本身极具开发价值的古镇旅游资源日渐衰退。对于古城镇来说,一方面,商业化是保证其永续利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就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如何平衡,是考校我们的重要难题。 一、当前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 首先,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游客对于古城镇的吸引力源于当地的原真性,即民俗文化、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然而过度的开发,使得古城镇丧失了独特的个性和城市印记,现代符号趋于雷同,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其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古城镇旅游的火爆带来“人满为患”,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造成城镇超负荷接待,以至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再者,开发商急功近利,重商业轻文化。有些古城镇开发项目在规划定位时,过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尊重城镇原有的文化特性,随意增设或删减景点设施,甚至不惜破坏整体布局和格调,采用大量仿古建筑或现代建筑,造成改建后的古城镇与原始城镇在风格、文化气质上相冲突,使得古城镇完全失去了应该有的灵魂韵味。最终造成古城镇的形象、吸引力及后期运营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割裂原住居民与古城镇的关系。游客眼中的古城镇有血有肉有灵魂,不是一个追求神似的空壳子,游客期待能够和当地的老百姓建立一种情感的联系。然而,很少有古城镇在开发建设规划时,将原住居民考虑在内,大量原住居民外迁,被各种各样的外地客商所取代。原住居民是古城镇的灵魂,没有“魂”的城镇就是一座没有生气的“死城”,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感受古城镇的传统生活韵味?更何谈文化? 二、在保护的基础上探寻古镇开发之道 1、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的第一意义永远是为人服务,对于古城镇亦是如此。在古城镇开发中,应通过对文化历史和市场现状的梳理,把握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夫子庙的“伪文化”;评事街的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伪文化;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 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内蕴的古城镇、老街区、旧建筑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盲目改建扩建,导致有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被拆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缺乏体制的规范与约束,往往缺乏“群言堂”而成为“一言堂”,既缺乏前期周密的调查,又缺少专家科学的论证;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常常成为缺乏文化意识历史精神的城市规划建设的障碍,甚至认为这些残破的城镇、街区、建筑有碍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改建复建中,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设难以恢复的败笔,甚至出现将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况;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不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古城古镇难以得到保护,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危机与困境。 正文: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的大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针对我们调查,分四个方面,主要探讨夫子庙的伪文化现象以及老城南评事街在各种利益博弈下的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一、城镇化与文化遗产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将推进城市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幅度约1%,2011年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1%。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四大板块,这些遗产分布地区多为自古以来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甚至是现如今的人口密集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民

古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规划与保护研究专题(三):古城镇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古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湖南怀化洪江古商城为例 古城的生命在于文化,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城镇保护的精髓所在。因此,如何保护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众多正列入开发和保护日程中的古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当地民众作为“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无形遗产的活生再现和古城镇特色文化体验方式的恢复是解决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现以我公司正在编制的《洪江古商城商业业态规划及滨江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一、古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存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范围广,表现形式多样,但都是某特定区域的居民特有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和聚居生活的体验与智慧结晶。然而,在大多数古城镇开发与保护实践中,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保护方法等方面的欠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传承后继乏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每个传承人都是一栋博物馆。在古城镇中,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人愿意继承,致使文化遗产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市场,不足以使其传承者维持基本生计。此外,对传承人

的价值认识不够也是导致传承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呈碎片式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离不开孕育它的特定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民众。但是在保护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面,忽视了孕育它的环境和民众,这种缺乏整体观的碎片式保护方式实际上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还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失去相应的传承环境,成为碎片,在保护中如果没有对缺失部分进行修复和完善而直接传承,就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碎片式保护。 (三)旅游开发过度 古城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密不可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成为旅游开发的特色和重点。许多地方为繁荣旅游事业,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甚至引入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地域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变质甚至消失的危险。 二、洪江古商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洪江古商城地处湖南怀化市东南部,湘西雪峰山边陲,自古为驿站、商埠,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烟火万家的大埠,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湘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现古商城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脉络,各个时代特征明显的建筑和商业业态分布其中,犹如一幅直观明、清、民国社会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也是我国

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作者:张满生朱承强周利方内容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从我国古城镇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进而阐述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最后提出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关键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古镇旅游古镇保护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数千座现仍保存完好的古城镇是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城镇里被继承下来,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古城镇里保存下来,古城镇是我们祖先精神家园的最直接物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保护与利用好这笔丰富的遗产,我们必须要科学地发展中国古城镇旅游,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一)保护好古城镇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前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游客数量的几何级增长,越来越多的古城镇因旅游变得拥挤,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古镇部分资源遭到损坏,原有风貌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古镇环境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仿古文化休闲旅游应该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古城镇旅游仍以观光为主。因此需要科学地发展古城镇旅游,走以保护古城镇资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与发展古城镇旅游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我国仍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经济体制仍不健全。一些拥有古城镇资源的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追求眼前与地方利益,无度无序开发古城镇资源。导致古城镇里的许多宝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乃至消失。在古城镇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好的做法,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发展古城镇旅游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古城镇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统一。文化资源的主体是居住在古城镇中的原居民,所以原居民必须要居住生活在古镇里,这就要求我们在保存好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必须提高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收入,否则古城镇旅游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儒家”思想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形式与非物质文化形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注重整个家族的集居,对居住地的选择和修建非常考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城镇,这些古城镇群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现代人寻求的精神家园,一些古城镇已经或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重量级的旅游资源。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古城镇科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目的是保护好古城镇的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人”就是指“古镇原居民”,各项工作要围绕原居民展开,不能脱离原居民。一方面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古城镇原居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原居民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同时要保护原居民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原居民的文化传存也是中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利比亚的古代沙漠深处的一座小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恢复了其古貌,虽然旅游者走进去仍像进入中世纪时代的阿拉伯小城,但城内没有原居民,人文景观不复存在,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只有物质存在,而没有原居民的作法使古城的内在吸引力大大减弱,旅游者的精神诉求落空。所以,在古城镇的旅游规划时,不仅要注重能否修复保护好,而且一定要重视原居民的传存问题,让丰富多彩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能传存与保护下来。(二)本质是古城镇科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只有发展才能提高古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古城镇的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古城镇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不多的最后文化遗产。我国的古城镇旅游发展实际过程却是:首先“因贫而留”,而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历史沿革与价值评价 1.1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太原一带繁 衍生息。太原城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称晋阳城。论文百事 通后相继为赵国都城、秦汉重镇、北齐别都、盛唐北京,以及后唐、 后汉、北汉的宫网之地,素有“龙城”之称,太原有史可考的历史已 有2500年。 1.2价值评价 1)古文化遗址—黄河文明的摇篮。与此相关的文物古迹有义井、许坦、光社等新石器文化遗址。 2)九朝古都—称雄天下的龙城。与此相关的文物古迹有晋阳古城遗址、晋祠、天龙山石窟、金胜村春秋大墓、晋源王郭娄睿墓及晋源区的众 多唐代墓葬。 3)晋祠—中华文化的瑰宝。晋祠以极其珍贵的古建群、自然山水,雕 塑石刻及其有机结合,积淀着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建筑史、 雕塑史、园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4)石窟艺术—蜚声中外的珍品。天龙山石窟以其“天龙山样式”的佛 教造像模式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龙山石窟为国内罕见的 道教石窟。这两处石窟群均位于风景优美的国家森林公园内,与山间 众多的历史遗迹形成集林、泉、洞、寺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 5)古寺坛庙—传统文化的繁荣。市区内现存的地上文物古迹中,宗教 及文化建筑占了最大的比例。其分布之集中、规模之宏大、技术与艺 术精湛足以反映出古代太原市宗教文化繁荣的盛况。

6)近代建筑—近代历史的缩影。太原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近代较早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在现代革命史上,太原有着重要的一页。现存的近代建筑如孙中山纪念馆、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山西省立一中旧址、山西大学堂、山西银行、督军府旧址、山西省咨议局、阎氏家族住宅、徐永昌公馆及晋祠别墅等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2保护的框架 2.1保护的指导思想 1)保护历史遗产是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振兴的大事; 2)保护历史遗产是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保护历史遗产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产业的必然要求。 2.2保护的指导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绝对离不开城市整体历史文化特色的营造,应从城市整体的角度考虑保护策略和手段,力求从整体上营造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 2)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将文物古迹组织到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这是最好的保护手段,而不仅仅简单的划定保护区。 3)保护和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城市规划手段,使文物古迹保护成为城市发展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其带来不可替代的效益。 4)可操作性原则。达到引导和控制城市详细规划、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城市土地开发、旧城改造等建设活动的目的。 2.3保护的层次 太原文化遗存承载着典型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层次应该逐层深人:1)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区:太原行政区划范围,总用地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