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龙江镇龙江片区定居居民姓氏调查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江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

指导老师甘东红、邓明新一、主题说明: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来由奇异。居民姓氏问题是社会生活问题,姓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了解民族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居民姓氏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便于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姓氏文化,可增进学生对本社区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热爱故土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主题目标:

⑴通过对社区姓氏的调查,让学生了解本社区的居民迁移历史、姓氏文化、风俗习惯,名人轶事等,知道我国百家姓的来历。

⑵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故土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

⑶培养学生与人相互沟通的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学会调查、访问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⑷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进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三、主题内容:

1、调查本地区居民姓氏及繁衍历史。

2、了解中国百家姓的来由。

3、了解本地区各姓氏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

4、了解本地区的名人及其趣事。

5、各小组办一份小报或编写一本小册子,介绍本社区的姓氏情况及活动所得。

四、指导要点:

1、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性格特长等,指导学生分组调查。

2、吸收信息应有选择性,各姓氏族谱是资料的首选。

3、指导学生分地域进行调查、访问,调查、访问的对象是公信度高者。

4、参考资料:各姓氏族谱、《中国百家姓》、《龙门县志》、网络信息。

五、时间安排:

十二周。

六、活动设计:

第一阶段:课题说明,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讨论确定主题。

第二阶段:活动计划。

1、分组分工。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民主选举小组长并进行人事分工。

2、定出活动方案,制定调查表。

第三阶段:探究调查,搜集资料。

1、实地访问调查。对象是各姓氏德高望重的老人、社区资料管理员、知名人士。

2、搜集资料。可以向社区居民借族谱,到图书室或网上查阅资料。

3、组与组之间交流调查获得的信息。

第四阶段:资料分析、归类、统计。

1、分组归类、统计。

2、小组编写资料,形成个人或者小组的作品。

3、小组归纳、编辑。

第五阶段:总结,结果表达。

1、各小组出版小报或小册子,展览作品。

2、举办成果展示会。

第六阶段:评比、交流。

1、总结、交流。

2、评比优胜小组、个人、优秀作品。

七、成果展示会:

1、导入

从第七周起,我们开展了以《龙江定居居民姓氏调查》的主题实践活动,时经月余,同学们的足迹遍及龙江镇各个村庄,走访有识老人,咨询各村资料员,借阅族谱,还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上网搜集信息。最后,经过同学们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终于有了活动成果。同学们有的写了活动报

告,有的编成小报,小册子。真可谓硕果累累。今天,我们来开个成果展示会,让大家一起来交流,分享活动成果吧。

2、各小组汇报

龙江定居居民姓氏汇总

姓氏汇总小组

龙江是山区小镇,面积极小,人口一万三千多,然而定居居民的姓氏却是五花八门,种类极繁,姓氏的由来奇异。为了完成姓氏汇总的任务,我们小组分工深入龙江八个村委,访问围老,村委资料员,村中知名人士。经过数星期的深入调查,几经辛苦,各小组成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再进行集中交流、整理、统计及分析,同学们终于摸清了龙江姓氏分布的情况。

据我们小组的统计,龙江的姓氏包括:钟、李、赖、严、候、张、邱、林、刘、梁、罗、吴、谢、姚、陈、付、苏、江、曾、吕、阮、肖、胡、沈、游、余、黄、叶、连、温,共30种姓。调查中我们得知,各村姓氏分在布不均匀,罗洞和六子园村姓钟的居多;格浪村姓陈,良塘姓游的较多;广美村姓梁和姓张的较多。众多的姓氏中,分布较广、人品数较多的是钟姓,大约二千余人;陈姓的大约一千二百余人,梁姓约九百多人。人口数较少的姓为:

候、温、严、邱、苏。

附:姓氏人口

对比表

三步走“先居”情况在我手

先居调查小组

这次主题活动我们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龙江先居(最早到龙江定居的姓氏)。下面是我们的报告:

(1)、制定策略,开展工作

调查龙江的先居,收集资料是我们首要工作。组长召集全体成员商量对策,经过讨论,我们确定先设计一个调查表(见下表)。

龙江镇定居居民姓氏调查表

然后把这个调查表分给其他小组协助调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分了三路人马,第一路人马负责搜集资料;第二路人马走访有识老人,验证材料;第三路人马负责整理资料、统计资料。工作策略既定,我们各自开展工作。

(2)克服困难,搜集资料

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例如访问有识老人的一路人马,访问时会遇到一些老人对本地的历史一知半解,一些问题讲了一半后就不知道了;还有些老人说:“学生不好好读书,

问这些事干什么?”不过我们小组成员并没有灰心,他们向老人讲明原委,追根刨底,老人被我们的精神所感动,便将所知道的事情详细地讲出来。

负责收集资料的一路人马更感人。如借族谱的事就非常困难,有族谱的人对我们不熟识又不肯借,也怕我们损坏或遗失,于是我们就用在图书馆借书的方式,向他们交押金,并签上借书合同,这才借到族谱。正因为有了这些勇于克服困难肯动脑筋的同学,才能搜集到许许多多珍贵的资料,他们为完成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3)、精心整理,形成成果

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调查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及统计,我们终于了解到龙江镇的更多先居历史。

龙江镇定居居民姓氏达30种之多。面对这么多姓氏,研究

谁是龙江先居呢?我们对各种姓氏进一步展开深层的调查。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精心的整理、分析及统计,我们最后敲定罗洞钟氏是龙江的先居。

根据罗洞钟氏族谱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钟氏先祖因被迫自杀,其子钟离躲避颖川,去“离”单姓钟。随后生下后代,分布在五华、龙川、兴宁、梅县、龙门、清远等地。钟氏来龙江定居是在明朝1602年。姓钟的先民来到当时的茅岗(即现在的龙江),这里原来一片荒芜,随后姓钟人氏夫妻俩开始开垦荒地,种植水稻、果树,慢慢将荒原变成生机勃勃的家园。后来,他们又去外地带来牲畜,开始围栏养殖。他们原先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后来,越来越多姓氏的人来到龙江生活,不断开发。使得这里变得兴旺发达,并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趣谈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来由调查小组

在这一次主题活动中,我们小组同学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龙江镇定居居民姓氏由来。时经月余,从调查中得知,龙江姓氏共有30个,其中人数较多的有钟、陈、梁三个姓氏。

在开展对姓氏调查活动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怕苦、不怕烦,努力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有关姓氏由来的调查工作,并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小组收集了许多关于姓氏来

源的资料。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中国姓氏的由来吧。

我国的姓氏,据说源于周文王的分百姓。到明朝洪武初年,吴沈选千家姓,共得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个。姓氏的区别,或得之于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蔼天氏;或得之于祖先的谥,如文、武、照、景、成、戴;或得之于祖先的爵号,如王、候、王孙、公孙;或得之于祖先的官名或职御,如司马、司徒、司空、中行、巫、卜、陶;或得之于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子服;或得之于祖先所居之地,如西门、西闾、南宫、南郭等。

姓氏多种多样,来由各异,那么下面由我们来介绍我镇李氏和陈氏这两个姓氏的来源吧。

陈氏由来:陈源出于妫姓,相传舜当天子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妫英嫁住在妫瑞的人,即妫水弯曲的地方。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人的后代,找到帝舜的后裔妫满。周武王把女

儿元女姬嫁给妫满,封他为陈候,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陈氏就是他的后代。

李氏由来:李源于赢姓,相传上帝尧时,担任大理(司法长官)职务的帛陶的子孙世袭大理的职务,一直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未时,理氏后人理徵得罪了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徵妻子契和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逃往伊候之废墟。母子俩无钱无粮,幸好当地李树很多,又值果实成熟季节,母子以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利贞不敢再称理氏,于是改称李氏(“李”与“理”谐音)。李利贞的子孙后来便以李氏作为姓氏。李利贞的七世孙就是著名思想家李耳,号为老子。

龙江的民情风俗文化

民情风俗文化调查小组

这次主题活动,我们小组的任务主要是调查龙江文化、民情风俗。同学们是否很想知道我们的调查结果呢?好,那就请听听我们的汇报吧。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调查活动,我们收集了一手具有本地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的宝贵资料:

(一)、本地人过年办喜事有舞狮的习惯。人们普遍喜欢请狮入屋、拜灶神爷、迎亲、接新娘等。拜狮后给狮队封个“红包”(利是),以祈求避凶趋吉。狮队走村过乡,一般找同宗同姓围村或贯来亲善围村(或家人)拜贺。接待者则以礼款待,赠标旗,封“利是”。

(二)、本地人一年有好多节日要庆贺,如:春节、元宵、做棚、清明节、四月八、端五节、七月十四、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

元月初九这一天是石前村人俗称的“做棚”日。这天每家每户都会热闹非凡,村民们杀鸡宰鸭,做了各种美味可口的佳肴,邀请所有的亲朋戚友到家中做客。据说这一天家里来的客人越

多,就表示越兴旺,就会为来年带来旺气。

而“四月八”则是格浪、隔陂、余家 等“本地人”独有的一个节日。传说这个节日的来由是这样的:四月八日这一天,王母娘娘生了一个儿子,这儿子一生下来就会说一种与众不同的本地方言,王母娘娘觉得很奇怪,认为这个儿子将来一定是掌握人世间本地人的君王。于是就规定在每年的这一天,“本地人”要举行五次隆重的宴会,表示庆贺。席上人们都要献上一坛美酒和一桌丰盛的饭菜作为献祭。后来就演变成为今天亲朋好友喜庆道贺、欢聚一堂的“四月八”节。

(三)、我们还收集了富有本地风情的山歌,如:《金娣娘》、《民兵歌》等。《金娣娘》这首山歌是歌颂当时一个叫金娣娘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带领人们早出晚归、勤奋耕作精神的。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成果展示,相信大家都得益不少吧!这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究。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开辟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天地!

龙江名人轶事调查报告

名人轶事调查小组

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们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龙江名人轶事。回顾起我们当初调查,开始觉得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我们按照分配下来的任务去开展工作,利用星期六日去调查。开始还算顺利,但后来越来越难调查下去,真是山重水复。当然同

学们决不会就此罢休,迎着困难坚持下去。经过一番调查,我们的工作顺利多了,认真做好调查记录,整理资料交流调查结果,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皇天不负有心人,果然是有了一番成果。

同学们,如果想知道我们龙江有哪些名人轶事,请听我们道来:

我们龙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真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

看,龙江镇历代风骚,书风甚盛。古有牛蕴山人李森,读书如痴;格浪村人陈蟾轩,科举时,两广会考高居榜首,史称“府案首”,罗洞村人钟星荣,数载寒窗,终为贡生。

龙江镇在近代史上,传诵着许多爱国卫家的佳话,抗日英雄刘其敬,石墩血战,悲壮激扬……

龙江镇民风纯朴,山岚清拂,山歌能手吕观妹,热爱家乡,

用山歌颂扬家乡;民间艺人钟良时,用雕刻艺术展现龙江人民崇文尚德的精神追求……可以说龙江镇人民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品质的缩影;龙江镇人民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闪现,是中华民族铁骨气节的一章。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抗日英雄刘其敬其人其事吧!

刘其敬(1915—1944),茅岗(即今龙江)石墩人。毕业于岭南大学农业系。

历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龙门县第十一大队副大队长,龙门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县立第一小学教导主任,茅岗乡乡长,茅岗小学校长,城镇中心小学校长,三青团区队副。民国32年(1943)任三青团区队长、县参议中员。民国33年(1944)任三青团龙门分团筹备处筹备员。

民国 29年(1940),曾与龙门县城中共地下党员吴仲共事,

吴以他为统战对象,刘曾举荐吴任三青轩龙门县总干事,使其以此职务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后因吴调离龙门而未就职。

民国33年(1944)7月6日上午,日军1000余人路经龙江石墩村,刘以18支步枪,5支驳壳,3支左轮,1万多发子弹武装民众,凭借堡墙和前后左右四座楼阁,居高临下,顽强抗击,打死打伤日军一百多人。至下午二时左右,日军从路溪调回二门无后座力炮猛轰,后左楼阁被击毁,形势危急,刘临危不惧,镇定指挥全村民众拿起刀斧浴血奋战,他持二支驳壳枪与敌搏斗,不幸中弹身亡,时年29岁。后,日军血洗全村,刘的遗体被拖到廊下用汽油焚烧,其母、妻女亦惨遭杀害,民众死亡40 人,9人被活捉。

为纪念刘其敬带领石墩村民抗日爱国精神,在今县城东较场建立纪念碑,民国36年(1947)2月26日落成,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三青团中央书记张治中将军为纪念碑题词:“忠烈可风”。

故事讲完了,我们的报告也结束了。

3、收获体会:

为了完成龙江镇定居居民姓氏调查任务,我们走访了许多村中的长者(我们把他们称为“围老”)。交谈中,他们都提到现在的村中年轻人已经不再像以前的他们那样简单、淳朴。现在一些年轻人不喜欢听老人讲以前的人和事,嫌老人唠叨,跟不上形势,他们毫不关心祖先的历史,也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什么人,他

们不会因为祖先伟大而自豪,也不会因为祖先平凡而自卑,只知道自己就是龙江人罢了。因此,当我们采访“围老”时,他们都很乐意地向我们讲他们所知道的本社区的历史,他们对我们研究姓氏历史的热情非常赞赏。

从老人们的口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各姓氏的演变历史,本社区各姓氏的名人轶事和风俗习惯等,还了解到解放前龙江人民过的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们这一代能有这么幸福的生活,完全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我们的祖先抗日英雄刘其敬就是无数先烈之一,他不仅是龙江人民的英雄,更是我们龙江人民的骄傲。刘其敬牺牲了,但他率领民众抗击日军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却永垂史册,更深深地激励着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肩负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重任,此外我们还了解到龙江镇自古以来书风甚盛,古有牛蕴山人李森,读书如痴,罗洞人钟星荣,数载寒窗,终为贡生。作为他们的后辈,相比之下,我们深感汗颜,再不努力,真的愧对祖先,一股效法祖先,努力读书的豪情在心中油然而起。

采访结束了,“围老”的话让我们深受教育,“围老”的

嘱托更让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读书,为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李奕怡

综合实践活动中,丰富的校外调查,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在龙江镇定居居民姓

氏调查中,我们调查了良塘、岭咀两个村的村民姓氏的种类、分布,各姓氏的人口数及其定居变迁的历史,本地区的名人故事和风俗习惯等。在活动中我们参观了曾、连、温三氏的祠堂,并拍了照片供同学们欣赏。经过艰难而有趣的调查,我们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增长了见识,同时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学好祖国文化的责任感。

此次实践活动,还让我们体验到记者的生活,学会了应该怎样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写调查报告,怎样拍摄照片;尝到做记者的酸甜苦辣,做记者的有趣与刺激。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有趣的一门课程,我们期待着下一个更有趣的活动主题的到来。

——钟晓芳曾彩凤

4、教师点评:刚才五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使我们对龙江的姓氏分布、风俗文化名人轶事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这次主题活动初期,有些同学抱着马虎应付的态度,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被中华姓氏文化、龙江的风俗文化深深吸引住,

积极地投入调查、访问。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灰心,不泄气,小组成员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如龙江“先居”调查小组的同学,在借族谱时能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从而赢得有关方面人士的支持。我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非常赞赏。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类似的社会调查活动中,为弘扬中华文化作贡献。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辑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性实践活动材料: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案 睢阳区宋集镇中心小学 2016.03

宋集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案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地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情感。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

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我成长。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各年级要根据班级实际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在校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年级要制订好年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式开展活动,记好“成长记录袋”,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导处。 5、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导处会通过有效的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最新版】

工作计划参考范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最新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李老家乡第三初级中学 2015.4.28

学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依托学校的自身优势,开发以“国学教育书法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历史,走进历史,走进自然,在广阔的世界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过程,提倡自主,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实施措施 1、加大学习与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意识。 重视组织有关老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意识,强化培训, 使担任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中的独特作 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要点 2、抓好课程实施 各教师认真制订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努力 组织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过程中做到独立选题,自 主活动,展开过程,尝试探究,重视交流,在活动过程中 注重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积累。 3、加强课程管理 通过多种途经检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督促和帮助各教师真正落实,了解各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篇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指导思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综合实践课逐步建成了一种以校为本、校内外兼承的研究性学习的道路。为了使我们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得以更广泛的铺开,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利用学校及周边有利环境,开展以学科教学为龙头,辅助实践性研究的综合实践课及以校本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相关主题活动。因此,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把学科教学的知识点融进实践活动中去,产生主题性实践活动,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推动学生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集中使用,内容有分有合,灵活掌握。在具体实施时三到六年级每周安排两节,并严格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课时不得移作它用,教导处将不定时进行随堂听课检查。 另外,除了课表上安排的课时,鼓励指导教师要有吃苦精神,

鼓励他们还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不可忽视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二)教师落实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专职的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因此对从事这门课程的任何一个教师来讲,都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目前还没有专职的教师,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我们学校在教师落实上作了如下安排: 1、三、四、五、六年级各班班主任(多数为语文教师); 2、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生、家长及教师组成“导师团”,共同参与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三)实施策略: 1、制定活动目标: (1)跳出以往研究的小圈。前面的探索我们走的路可谓是举步维艰,成绩也取得了一点,经验也积累了一点,但综观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我们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资料探索的方法做研究的层面,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故我们要让学生在这学期通过观察、调查、研讨、实践等多种方法,从更广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发这们课程。 (2)继续走学科整合之路。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会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2020年整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我校深入开展 第三小学路建平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2、课程体系: 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2)个人活动, 5、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目前,不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小学,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每周二三课时,学生全员参与,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班级或活动小组的活动。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 (1)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和社会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1.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2.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3.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4.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二、课程原则 (1)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评价: 1、评价的对象: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三部分组成。 2、评价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3、对课程的评价:学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三部分合成。 4、对学生评价: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 (1)学习成果:手工、劳技、科技作品、文艺演出、调查报告、专题研究论文等; (2)多元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 5、对教师的评价: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合成。 四、工作重点 (一)、强化理论学习,贯彻听评课制度: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的培训,鼓励任课老师根据各自学科开发出一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教师继续认真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框架结构》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培养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骨干教师,让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参加各级课堂教学评比。 (二)、根据实际,合理确定活动内容 1、从日常生活中生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原来爱吃肥肉,现在都偏爱吃瘦肉了;原来爱吃新鲜蔬菜,现在爱吃野菜了。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也都能成为活动主题。这些活动的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在易行。以往的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忽视了现实生活这宝贵的资源,使学生的生活“沙漠化”。 2、从学科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分开、割裂,可以大胆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领域的知识,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3、从中外节假日中生成。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中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愚人节到了,同学们也纷纷赶时髦,相互开开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但是,对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却一无所知。据此可引申出一个活动主题。另外,也可让学生对中外的节日进行对比。 4、从生存环境中生成。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学生一旦确立了自己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只要环境许可,随时随地都能进入一种活动状态。它能激发学生主动生成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获得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学生将伴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活动中去,会觉得快乐无比。 (三)确保活动时间,加强过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亲历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自主构建,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我们要注重活动的过程,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体现了其基本理念。我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活学习动方案。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不少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 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 编写方案(修改稿)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的目标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等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学习同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着重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 为给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方便条件,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力指导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特决定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暂定名,以下简称《指南》)。 一、《指南》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纲”为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烟教〔2012〕72 号)是我市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指导意见,是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教育部近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等文件也是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的编写应以上述《纲要》、《意见》及相关文件为基本参照,为切实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指导提供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1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更快适应新教材、掌握新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特制定劳技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点拨、指导为导线,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的劳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习惯。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针对这种情况,了解学生比较困难,但我力争做每个学生的朋友,了解其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关心进步慢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及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

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手工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3、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采用合作的学习形式,创设浓厚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形成。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5、展示劳动成果,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起来。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3、在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4、搞好分层教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每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

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