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大约漂浮到今天所在的位置,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展示flash)。

[设疑]:到底魏格纳艰辛的实地考察找到什么证据?

[讲解]:(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2)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3)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先给出学生作笔记的时间,然后讲解)(展示相关图片)我们现在站在地表,不能看到地层里面的情况,如果我们往下挖的话就会发现地层呈现层序性的变化,就像我们切开的蛋糕一样。如果地层具有相似的层序变化,就说明他们可能在相似的环境之下形成的。现在魏格纳就发现隔着大西洋的美洲和非洲大陆具有相似的地层分布,魏格纳认为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在巴西和非洲都找到同一种类的恐龙化石,而恐龙是没有飞越海洋的本领的,这就表明恐龙时代美洲、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第三个证据就是生物演化的相似性。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当中的,鸵鸟则是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都没有远涉海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个大陆上,说明两大陆是曾经连在一起的。

[提问]:那么,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魏格纳哪些品质?

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老师认为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以后不妨多看看地球仪,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像魏格纳一样有惊人的发现!

三、板块构造学说

[引入]:魏格纳死了之后,大陆漂移假说就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底地表形态变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直到6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深海测量技术的发展,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直到1968年,一批地质学家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之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地球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提醒学生先作笔记)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逐一展示六大板块的名称,注意结合大洲讲解,提醒学生除太平洋板块外,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注意南极洲板块的形态。

讲解(2)(3)之前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题(写在黑板上):→←表示碰撞,←→表示张裂。再引导学生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示意图上标示了很多这样的箭头,说明板块是处于不断的张裂与碰撞运动之中,而且箭头都是位于板块的边缘,内部都没有标示箭头,说明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这样的张裂与碰撞运动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转承]:那么,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洋经历以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展示图片):

(1)一开始大陆板块发生断裂(提醒学生观察箭头方向),形成狭长的裂谷,这就是海洋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在目前的地球上可以找到例子,如东非大裂谷(展示图片,对其位置作简单介绍);

(2)当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就形成狭长而年轻的海,如红海;

(3)当板块持续张裂,海就变成了洋,最初断裂的地方就成为大洋中脊,大西洋就处于这一阶段;

(4)但是板块会无限制地张裂吗?(学生齐声回答),不会的,当它张裂到某一程度的时候,就会与旁边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提醒学生观察箭头的方向),而由于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大洋板块比大陆板块要重,所以在碰撞的过程当中,大洋板块就被大陆板块挤压到下面,它们之间就会形成海沟,如世界上最长的马里亚纳海沟;

(5)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持续进行,地震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如果现在这本书就是大陆板块(用书比拟),它受到挤压就会隆起,隆起后形成的就是山脉,但是板块是硬的,当隆起到一定程度时,板块承受不住挤压力就会断裂,岩浆上涌,这就是火山爆发了。

四、火山与地震

[引入]:通过以上海洋生成与发展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世界主要山脉带与火山地震分布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展示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验证以上推断。

[讲解]: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就是世界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提醒学生划书)。

[观察思考]: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分别由哪些板块碰撞而成?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是?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告诉学生我国也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展示唐山大地震、四川大地震有关数据对比,播放视频,让学生明白地震离我们不远。

[介绍]:避震措施

(1)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我们应该怎样做?()

A、躲进厕所里

B、钻进床底或者桌子底下

C、立即跑下楼

D、从窗户跳下去

E、远离

窗户或玻璃家具F、躲在墙脚并保护头部G、顺手带点食物和水

(2)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压在废墟里不能自行脱险,你应该?()

A、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灰土,保持呼吸顺畅

B、保存体力,维持生命,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

C、高声呼救,直到有人发现为止

(3)在学校怎样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自我保护的防震措施。(图片)

[课堂总结]

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四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了解海洋变陆地以及陆地变海洋的证据,我们发现地球表面形态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而且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对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后来破裂漂浮到今天所在的位置,而且他提出了三大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是至今最为世人所接受的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则比较活跃。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以解释海洋五个生成与发展阶段。

第四部分是世界的主要山脉带与火山地震分布带,了解到我国也是一个地震比较频繁的国家,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知道如何防震防灾,从而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练习]: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以下填空题。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板块几乎全部板块都是海洋,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表示。

3、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与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

(八)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1、海洋→陆地

2、陆地→海洋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四、火山与地震

(九)教后记

1、本节课以成语典故作为引入,魏格纳的事迹作为过渡,整堂课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形式新颖,紧紧牵引学生的思路,其学习兴趣也随之被点燃。由于本节课的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洋的生成与发展牵涉到较多专业用语,而且内容也比较枯燥,本以为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多念这些专业用语,如“碰撞”、“张裂”、“挤压”、“隆起”等,并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难点的突破比想象中的效果要好。

2、地理教学应秉承让学生学有用的地理这一宗旨,在讲解完火山与地震后,有必要花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地震前兆现象以及避震措施等,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虽然课堂纪律有点难以控制,但确实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不过由于时间问题,本节课主要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讲解了避震措施,而没有讲到地震前兆的现象。

3、以魏格纳的事迹作为引入,讲解完“大陆漂移假说”后,让学生说说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学习魏格纳什么优秀品质,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适当加以引导、点破,从而渗透了品德教育。

4、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本节课只讲到了地球内力作用,而没有讲到外力作用,考虑到外力作用是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而且本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已经很多,担心如果讲到外力作用会增加学生的难点,但是如果不讲就造成了学生知识架构的缺陷,到高中再学可能会比较吃力,所以以后再上这一节课应该考虑把这部分的内容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