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2017年7月21日研究生院院务会审议通过,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复旦大学章程》、《复旦大学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研究人员和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第三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具有相应层次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权限的学院(系、所、中心,以下简称“院系”)为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单位。各院系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学术性事务,受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行政管理事务,受学校研究生院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各院系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资格考试、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学术活动及其他培养环节的工作细则,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或院系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报研究生院备案后执行。

工作细则应至少提前3个月向师生公布。

第二章指导教师

第五条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的培养由导师或导师组全面负责,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的,应确定一名主

要导师。各院系应制订本单位导师(导师组)职责、导师和研究生双向选择等工作的程序或要求。

第六条导师或导师组应根据学校和院系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安排,履行以下主要职责或职权:

(一)参与制定研究生招生标准,做好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评卷、复试、录取及其他招生选拔工作,并有权提出录取研究生的建议;

(二)参与制定所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依据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和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帮助研究生明确其申请学位所需达到的课程及学分、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及答辩等方面的要求;

(三)定期指导、检查、督促研究生按时、有效、安全地按培养计划推进学业,所指导的研究生因各种原因造成学业问题时,有权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提出分流淘汰、暂缓毕业、退学等处理意见或建议;

(四)指导研究生了解并掌握学术规范和伦理;

(五)全程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与审核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作出推迟论文答辩的决定。

第七条导师和研究生基于双向选择建立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导师和研究生至迟应于研究生开题前完成双向选择,相关信息录入研究生教育信息系统。

第八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因工作调动、身体健康或其他特殊情况不能履行指导职责的,其指导的研究生可申请转导师,申请程序按《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培养方案

第九条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学年。普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4学年。本科直博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5学年。硕博连读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5学年,其中硕士研究生阶段一般为2学年,博士研究生阶段一般为3学年。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以其入学当年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制为准。

研究生在学期间因个人身心原因、学业进展等需要,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休学、保留学籍,申请条件和程序按照《复旦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学习年限届满,研究生应以毕业、结业、退学的形式之一结束学业,申请条件和程序按照《复旦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一般按二级学科设置,无下设二级学科的按一级学科设置。同一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普通博士研究生、本科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的培养方案应分别制订,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分别制订。

培养方案至少每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原则上适用于下一学年及以后入学的新生。

第十一条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素: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及答辩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专业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研究生修读课程信息、研究生文献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书目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等。

第十二条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设置要求,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和教学管理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执行;研究生的课程和学分要求,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和教学管理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执行;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和教学管理规定》第七章、第八章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要求,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和教学管理规定》第八条的规定执行。各类形式的培养环节要求及其学分设置,由院系讨论确定,并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督导实施。

第十四条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依据入学当年的培养方案,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等内容。其中,课程学习计划应在入学后3周内完成制订,此时尚未确定指导教师的,由所在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指导其完成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在学位论文开题时完成制订。

第四章硕博连读

第十五条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优秀在校硕士研究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将以课程学习为主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和以研究训练为主的博士研究生阶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

第十六条凡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后,均可申请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一)已毕业2届以上博士研究生;

(二)有至少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岗;

(三)有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完整课程体系;

(四)有较完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申请开展硕博连读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学科专业,应由所在院系制订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实施方案,附专门的培养方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同意,由所在院系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实施方案须明确本学科专业硕博连读生选拔考核的基本要求,包括申请者条件、申请和考核时间、考核方式和内容、通过标准等;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根据本规定第三章的要求制订、实施。

第十八条硕博连读生原则上在同一院系内选拔,跨院系选拔时不得受理跨专业研究生的申请。

对于本院系内跨专业的申请者,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或院系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对申请者的以下方面进行审核,认定均为相近者方可处理其申请:(一)申请者已修课程与拟申请专业的硕士层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核心课是否相近;

(二)申请者已开展的科研工作与拟申请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否相近。

准予硕博连读的跨专业研究生,须根据院系的规定或导师的要求,补修相关课程。

第十九条申请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相关院系已开展硕博连读生培养工作;

(二)申请者为在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含单独考试硕士研究生、延期阶段硕士研究生);

(三)申请者硕士研究生入学已满一年,已基本完成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成绩以优良为主,无D及以下成绩;

(四)申请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已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五)申请者政治思想端正,学术道德良好,截至申请时未受过学校纪律处分;

(六)申请者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应已获得定向培养单位或实际工作单位的书面同意函。

第二十条硕博连读生的选拔考核原则上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同时进行。各院系应组织申请者按照学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规定进行网上报名,并按学校当年发布的硕博连读生选拔工作通知要求进行选拔。

第二十一条对硕博连读生,学校不颁发硕士学历、学位证书,但因故转为攻读硕士学位的除外。

第五章资格考试

第二十二条资格考试是在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后、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前组织的学科综合性考试,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已掌握本门学科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是否已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否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否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本科直博生必须参加资格考试。各院系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需要,讨论决定是否要求其他博士研究生参加资格考试,并在相关培养方案中明确具体要求。

第二十三条资格考试的内容应涵盖本门学科专业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相关学科知识,同时涵盖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所需的综述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格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

第二十四条各院系应成立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考试委员会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5名及以上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订或修订本单位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工作细则;

(二)组织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笔试的试题命题,确定参考答案,并落实相关保密工作;

(三)确定口试、实验操作记录人员的基本条件和主要职责;

(四)审定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的结果;

(五)对本单位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中出现的疑义作出解释,对出现的争议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五条资格考试的评定等级分为合格(P)、不合格(NP)。评定等级为合格(P)的博士研究生可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评定等级为不合格(NP)的博士研究生,可在至少间隔3个月以后申请参加一次资格考试补考;补考后仍不合格的,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予以退学处理或转为攻读硕士学位。

第二十六条因故不能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研究生,应于资格考试前提出延迟参加资格考试的申请,获得导师、所在院系同意后,参加下一次资格考试。

未经批准不按所在院系的要求参加资格考试的,当次资格考试的评定等级记为不合格(NP)。

第六章开题

第二十七条开题是研究生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提出研究计划的培养环节。所有研究生均须参加开题并通过考核。

第二十八条开题应以答辩形式进行,答辩专家组须由至少3名研究生导师组成(可含本人导师)。答辩专家组应听取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文献查阅、研究计划等方面的汇报。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来源和意义、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论文工作计划、导师审查意见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开题的评定等级分为合格(P)、不合格(NP)。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记为不合格(NP):

(一)论文选题不当,不符合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或预期研究目标过高、过低的;

(二)已阅读的参考文献数量不足,或已进行的科研准备工作量不充分

的;

(三)研究计划缺乏严密性或可操作性,安排不周的。

开题不合格的研究生,可在至少间隔3个月以后申请重新开题。

第三十条因故不能参加开题的研究生,应于开题前提出延迟参加开题的申请,获得导师、所在院系同意后,参加下一次开题。

未经批准不按所在院系的要求参加开题的研究生,当次开题的评定等级记

为不合格(NP)。

第七章中期考核

第三十一条中期考核旨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从德、智、体各方面对研究生的学业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对其后续学业安排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所有博士研究生(已通过资格考试的本科直博生可除外)必须参加中期考核。各院系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需要,讨论决定是否要求硕士研究生参加中期考核,并在相关培养方案中明确具体要求。

第三十二条各院系应成立中期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管领导、研究生工作主管领导、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秘书或教务员参加,人数不少于5人。中期考核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订或修订本单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细则;

(二)确定研究生中期考核记录人员的基本条件和主要职责;

(三)审定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结果;

(四)对本单位研究生中期考核中出现的疑义作出解释,对出现的争议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三条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内容应包括:

(一)应修课程及学分、必修环节及学分的完成情况;

(二)自学位论文开题以来在相关科研、论文撰写方面的进展情况;

(三)思想政治表现及日常操行情况。

第三十四条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形式和步骤包括:

(一)研究生对本人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二)院系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并对其思想品德和学术规范遵守情况进行考评;

(三)院系组织汇报答辩,由至少3名研究生导师组成(可含本人导师)组成答辩专家组,听取研究生个人汇报,重点考察其自学位论文开题以来在相关科研、论文撰写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就其学位论文的后续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

中期考核应由专人负责记录。

第三十五条中期考核的评定等级分为合格(P)、不合格(NP)。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记为不合格(NP):

(一)学位课程成绩未达到毕业要求;

(二)开题后学位论文工作无明显进展;

(三)思想品德、科学道德和学术品行不符合学校培养要求。

因第一项导致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退学处理。

因第二项、第三项导致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可在至少间隔3个月后申请一次中期考核补考;补考后仍不合格的,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予以退学处理或转为攻读硕士学位。

第三十六条因故不能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应于中期考核前提出延迟参加中期考核的申请,获得导师、所在院系同意后,参加下一次中期考核。

未经批准不按所在院系的要求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当次中期考核的评定等级记为不合格(NP)。

第八章学位论文

第三十七条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硕士研究生应有不少于1年时间(从论文开题时计算),博士研究生应有不少2年时间(从论文开题时计算),进行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

第三十八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评阅、答辩,研究生学位的申请、学位评议与授予,按照《复旦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参加预审。学位论文预审旨在帮助研究生发现学位论文中的问题,为其进一步修改论文提供意见和建议。学位论文预审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按照学校当年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工作通知的要求执行。

第九章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

第四十条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各院系应加强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进行前沿性、探索性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

第四十一条各院系和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训练,帮助研究生提高获取知识、学术鉴别、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等基本学术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树立科学责任感,提高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科研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参与导师课题、导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承担或参与科研基金项目等。

第四十二条学术活动是帮助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各院系应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并制订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具体要求。学术活动的形式包括参加学术研讨、主讲学术或科普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承担助教工作等。

第四十三条实践活动旨在丰富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经历。各院系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制订研究生参加实践的具体要求。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教学实践、医疗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开发和服务等。

第四十四条研究生应及时填报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获奖等科研、学术、实践活动成果的信息。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研究生主要必修环节的时间安排,按照附表的要求执行。

第四十六条各院系应做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类考核记录和材料的保管,在相应环节考核结束后,及时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研究生个人档案。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7年9月1日起实施。以往有关规定与此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附表: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必修环节时间安排表*

学生类型开题中期考核(或资格考试)学位论文预审硕士研究生第3学期末第4学期末送审2周前普通博士研究生第2学期末第3学期末送审1个月前本科直博生第3学期末第4学期末送审1个月前

硕博连读生

第4学期末

(自硕士研究生入学起)

第5学期末

(自硕士研究生入学起)

送审1个月前

* 本表时间节点为最晚时限,各院系应在培养方案和必修环节工作细则中明确具体时间安排。

复旦大学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专业学位)

复旦大学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专业学位)(2012年10月) 序号 专业学位名称 专业 代码 领 域 领域 代码 授权 年份 1 金融硕士(MF) 0251 金融 025100 2010 2 税务硕士(MT) 0253 税务 025300 2010 3 国际商务硕士(MIB) 0254 国际商务 025400 2010 4 保险硕士(MI) 0255 保险 025500 2010 5

资产评估硕士(MV) 0256 资产评估 025600 2010 6 法律硕士(J.M) 0351 法律(非法学) 035101 1998 0351 法律(法学) 035102 1998 7 社会工作硕士(MSW) 0352 社会工作 035200 2009 8 教育硕士(EDM) 0451 教育管理 045101 2010 9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0453 汉语国际教育 045300 2007 10 翻译硕士(MTI)

0551 英语笔译 055101 2007 11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 0552 新闻与传播 055200 2010 12 出版硕士(MP) 0553 出版 055300 2010 13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 0651 文物与博物馆 065100 2010 14 工程硕士(M.E.) 0852 光学工程 085202 2004 材料工程 085204 2002

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 2001 集成电路工程085209 2006 计算机技术085211 2001 软件工程085212 2002 化学工程085216 2004 环境工程085229 2003 生物医学工程

复旦大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复旦大学学生信息管理系 统项目设计方案 二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通常是指对现有系统的、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剖析,以明确问题或机会所在,认识解决这些总是或把握这些机的的必要性,为确定有关活动的目标和可能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在需求分析中,主要运用组织机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这几种工具进行描述。 2.1 选题 ?业务系统描述 信息管理系统(MIS)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工程,它能够使企业运行的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详实,同时对各种信息进一步的加工,使企业领导层对生产,经营的决策依据更充分,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化管理,为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提出设计方案 本设计我将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结合学生信息管理管理知识,以C#.net作为系统前台应用程序开发工具,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C#.net中的Data控件使两者进行连接从而进行系统软件开发。此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是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学籍信息,班级信息,课程信息和成绩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以及年级课程的设置等。为了安全考虑,我还在进入系统之前加上了登录模块。在主窗体中有帮助栏和打印栏。 ?可行性分析与抉择 可行性分析是需求分析的重要活动,是对系统进行全面、概要的分析。 现行系统主要进行基本信息的录入和一些简单的查询,很多地方仍然需要手工操作,且信息处理工作出错率较高,尤其对于大数据量性能差。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信息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许多学校正在逐步完善学生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一个能满足部管理需求,提高管理效率的应用系统进行部管理。许多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积累了大量的学生信息急需进行统一管理以防信息的流失。因此,许多学校需要一个功能全面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以使管理学生信息的工作在该系统的配合下更加高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广东省高教厅,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有一定先导性的、结构合理的,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1995年全国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和各培养单位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国家“九五”期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生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意识尚不强;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能够适合于培养高水平博士的生源不足;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等。 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了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今后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研究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等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比重。 (二)根据区域、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其对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对研究生工作进行分类规划与指导。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视改善研究培养条件,国家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适时新增一批研究生院。培养单位通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培育一批产学研基地。 (三)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一)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硕士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 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

广西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广西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西大研〔2017〕28号 为更好适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形势,新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身心健康。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一)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工程硕士基本学制2.5年,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基本学制3年,其它类型基本学制2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农业硕士、法律硕士基本学制3年,其它类型基本学制2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二)依照规定享受一定奖助学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超过基本学制的学习期间不再享受各类奖助学金。 (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参照《关于印发<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规定>的通知》执行(西大研字〔2017〕21号)。其中,2017年9月1日及以后入学的专业学位硕士,原则上学校不再接受以任何理由提出的延期申请。 三、培养方式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宽理论、重实际、博前沿知识,尤其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的学习。实践学习环节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聂铁志,太佳良 (辽宁工学院研究生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用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生教育工作现状及困境 作为大众化下的精英教育对象的研究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栋梁,这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报考研究生出现生源多样化、入学动机复杂化等特点[1]。同时,研究生面对社会竞争、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 的偏失,表现出依赖、浮躁等消极心理。此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使研究生的教育具有问题分散、个性突出等特点,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形式化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大学生本科教育,研究生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教育不像本科生那样按班级进行学习、生活。作为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教学、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以管理代替教育工作,坚持群体价值取向而轻视个体自我价值,就忽视了研究生个性开发与全面发展,很难适应造就品格健全、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二)教育工作方式上的简单化 就研究生教育而言,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其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要民主、平等交流,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用简单的社团活动或采取灌输式的说教方式是达不到效果的,触及不到他们的思想和习惯,至多也就是服从管理而已,谈不上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复杂化 研究生教育特点不同于大学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多元化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生的活动规律和教育方法具有分散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他们的精神活动和内在需要不同,如果仅采用统一教育工作方法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精英群体,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较强的自我探究、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他们有较大的抱负,但是由于研究生每个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表现的心理素质、性格、习惯都有差异,在具体的学习、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表现出消极意识。这就需要研究生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 就研究生教育工作而言,不是仅靠说教、灌输“大道理”能够解决问题的,虽然学校的管理、宣传工作、社团、社会活动,都有“教育”工作成分,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教育工作,有时教育工作所处环境、角度不同,“轰动效应”有时还不如“此处无声胜有声”产生的效果好。 在研究生教育中,针对“诚信、名利、责任心、勤奋、挫折、献身精神、务实创新”等现实生活中具体、复杂的问题,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指导,它还包含着很多做学问的态度和做人道理,这都很难使研究生教育工作与导师指导工作用一条界线分开。导师的地位和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如果导师

复旦大学数学系专业必修课介绍

【实变函数】:主要讲Lebesgue测度和积分,比较难的一门课 最重要定理:Lebesgue控制收敛定理、Fubini定理 教材:自己印的讲义,不过可以参考夏道行的《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上册,这本书内容太多,所以我们学的只是它的真子集= =。。 实变函数还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给你一种测度和积分的观念,让你知道积分是定义在测度上面的,有个测度就可以定义一种积分;此外对后续的概率论的课程也很重要 【复变函数】:主要讲复平面上的全纯函数,比实变简单= =。。 最重要定理:Cauchy积分公式,以及全纯函数的3个等价定义,至于是哪3个大家学的时候总结吧,书上没有明确写出来 教材:《复变函数论》张锦豪、邱维元著 我旦本科的复变讲得还是比较简单的,调和函数不讲,解析延拓也不讲,以至于上数理方程课的时候老师抱怨“你们复变老师怎么什么都不讲?”= =。。 【拓扑】:主要讲点集拓扑和基本群、覆盖空间 最重要定理:万有覆盖定理;请务必把这个定理的证明完整背下来,期末考试已经连续考了两年了= =。。

教材:自己印的讲义,以前的老教材,已经不出版了 拓扑还是很重要的,相当于现代数学的语言,如果以后想继续做数学一定要搞清楚 【数学模型】:水课,不像是数学课,不讲~~ 总结:大二的专业必修课分布是非常密集的,也很累,不过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到了大三下,基本就没什么特别耗精力的课了,大四就基本没什么课了 大三: 【泛函分析】:主要讲无限维线性空间以及其上的有界线性泛函和线性算子,和高代的区别就是一个有限维,一个是无限维;不过无限维的情况可比有限维复杂多了,也有意思多了 最重要定理:开映射定理、闭图像定理、共鸣定理;这几个定理是相互等价的 教材:自己印的,不过我们学的也是夏道行的《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下册的真子集 泛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也有一定难度,要花时间,最好寒假预习一下 【概率论】:主要就是讲概率论的;不过概率实际上是一个全有限测度,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实变要好好学的原因之一,因为从精神上来讲,概率的全部结果,都可以用实分析的方法导出

应届大学生培养方案

2017届大学生培养方案 1目的 为规范大学生的管理,使其尽早融入公司,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快速成长起来,特制定本方案。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所有2017年毕业的大专及本科学历大学生。 3职责 3.1人力资源部 3.1.1负责大学生的入职培训工作; 3.1.2建立大学生档案,负责跟进大学生入职1年内的培育成长情况,并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工作和其他方面的指导; 3.1.3负责协助、监控各用人部门对大学生的培育工作; 3.1.4负责本办法的制定、修改和完善; 3.1.5负责定期为大学生组织各类团体活动,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以丰富其业余生活,加强大学生的稳定性。 3.2各部门职责 3.2.1负责大学生的工作分配与安排及考核; 3.2.2协助人力资源部开展大学生的各项培养管理措施,如相关培训课件的开发、导师安排等; 3.2.3各生产事业部负责车间实习大纲的编制及考核试卷的编制。 3.3导师职责 3.3.1负责对新员工进行工作辅导,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分派工作任务、进行工作指导、反馈工作结果等; 3.3.2负责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员工动态。 4培养内容及方式 大学生的培养周期初步规划为一年,包括二个阶段:试用期阶段(6个月),主要工作措施为入职培训、生产实习、在职学习;转正成长阶段,主要工作措施为专业学习、专项工作、兼职工作。 5试用期阶段(入职后6个月) 5.1入职培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养和户外拓展训练两部分(7天)。 5.1.1新员工入职培养(2天) 培训方式:主要以集中课堂培训为主,座谈会和交流会为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使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学院06~07学年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圆满完成,现就过去一年的工作予以总结,提出新学年的工作要点。 一、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招生专业和人数大幅度增加 06—07学年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增加最多的一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批准后,增加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建筑系开始了首届三个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全院硕士招生专业增加到16个,博士12个。 学院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程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建筑学专业考试和阅卷等方面都认真做好周密的组织工作,制定了“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研究生调剂与招生规定”和“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招生较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生。 07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1名,博士研究生35名,工程硕士与高校师资专业硕士7名,招生总数163名。博士和硕士具体分布如下: 土木系:66名,其中博士18名,硕士48名; 力学系:42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31名; 建筑系:1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4名;

岩土中心:33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28名。 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总数为46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8名,硕士生333名,工程硕士21名。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壮大,指导力量得到加强 06—07年度,经学院教师申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我院增加了8名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增添了新鲜力量。 三、规范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毕业生论文评价较高 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必修和选修学分以及选题报告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都及时通知导师进行了更改或补充。 对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和答辩情况都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监督,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按15%的比例抽查外审,学位论文水平整体评价较高。06~07学年学院共毕业研究生118名,其中博士学位23名,硕士学位93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2名。 在学院抽查由校外专家评审的16份硕士学位论文中,8篇论文的校外专家评阅成绩全在90分以上,占总数的50%。全院93名硕士毕业生中,评阅和答辩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论文有28篇,占总数的30%以上。 学院23名博士毕业生的论文中,专家评阅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有15篇,占总数的65%。

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贵州大学研究生基本培养流程及注意事项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工农类采取“1+2”培养模式,其中“1”为第一年的课程学习时间,“2”为中间培养环节及论文工作阶段时间。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采取“1.5+1.5”培养模式,其中1年半为课程学习时间,1年半为中间培养环节及论文工作阶段时间。 以研究生在校三年学习时间为基准,按时间先后顺序,研究生在各培养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在下一年度研究生入学前,即每年的6月中旬左右,由各培养单位按专业培养方案征求指导教师意见,结合各培养单位教师情况,申报下一学期研究生新生的课程,领取教学任务书,并根据研究生院培养科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制作下一学期课程表,并将课表分发到任课教师; 注意:由于新生入学还没有制定培养计划,因此,第一学期课程排课时要求排公共基础课(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或本专业研究生均须学习的学位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求具有高级职称(高级政工师、高级实验师除外,但高级实验师可承担课程的实验部分),没有达到职称要求的(公共基础课外语、数学、政治可放宽到讲师),须向研究生院申请批准;严禁第一、二学期开设相同课程; 2、每年9月左右,研究生新生报到入学,在新生报到入学时,领取课程表。 3、报到入学后,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要求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必须从专业培养方案中选取;由于专业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的变化,可考虑1~2门超出培养方案课程以外(超出培养方案课程须打报

告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加入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制订首先由研究生与导师协商确定,然后研究生在管理系统填报后提交,再由导师确认,最后由培养单位教务管理员确认提交,由研究生院审核。 注意:在审定培养计划时,必须有3位以上研究生选同一门课程才能开课(除非该专业当年招生人数未达到3人)。 4、第一学期为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在第一学期结束两周前,由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填报该学期任课教师课酬、指导教师津贴和论文津贴等,交研究生院培养科审核后到校计财处为相关老师办理课酬及津贴发放手续。 注意:在计算课酬时,必须依据研究生院下达的教学任务书进行课酬计算,没有研究生院下达的教学任务书的课程,一律不发课酬。 本学期中期的时候,通知研究生进行英语六级考试报名,同时,在管理系统中确认已经通过CET-6的研究生。 5、在第一学期结束三周前,各培养单位教务管理人员根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申报下一学期的研究生课程,领取教学任务书,并在研究生院培养科公共基础课排定的课程表上,添排专业课,并将课程表分发给研究生和任课教师。 注意:排课时每门课程至少有3位研究生选课,研究生选择的课程必须是培养计划中的课程。 6、第一学期最后两周为研究生课程考试周,由各培养单位组织专业课程的考试或考核,并参加研究生院培养科组织的公共基础课程的监考。 7、在第一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专业课任课教师及时将所任课程

复旦大学本科生奖学金评定细则

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细则 第一条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旨在褒奖在校学习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校本科学生。 第二条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须由学生自行申请。 第三条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对象是复旦大学所有在籍在册的本科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学生(高职学生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四条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毕业班最后一学年提前一学期评定。每学年的获奖人数占有参评资格本科学生人数的40%。 第五条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设奖等级及金额 (1)一等奖占有参评资格学生总数的3%,奖金额 3000元及以上(含3000元及以上的校外冠名奖学金) (2)二等奖占有参评资格学生总数的12%,奖金额1500元(含1500元)到3000元(含1500元至3000元的校外冠名奖学金) (3)三等奖占有参评资格学生总数的25%,奖金额1000元(含1000元)至1500元(含1000元至1500元的校外冠名奖学金) 毕业班最后一学年奖学金金额减半。 第六条凡获得校级校外奖学金的学生,学校将同时授予其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证书,并注明其所获校外奖学金名称。 第七条凡符合《复旦大学本科生奖学金评定条例》所规定的评定条件者,均可参评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 第八条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标准 复旦大学各院系根据学生在该学年中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打分,具体评定办法,各院系参照如下标准自行制定,并报学生工作部(处)备案:(一)综合素质分(占20分),包含思想道德素养和身体素质能力,具体考察指标如下: (1)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态度;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复旦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2017年7月21日研究生院院务会审议通过,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复旦大学章程》、《复旦大学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研究人员和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第三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具有相应层次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权限的学院(系、所、中心,以下简称“院系”)为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单位。各院系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学术性事务,受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行政管理事务,受学校研究生院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各院系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资格考试、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学术活动及其他培养环节的工作细则,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或院系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报研究生院备案后执行。 工作细则应至少提前3个月向师生公布。 第二章指导教师 第五条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的培养由导师或导师组全面负责,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的,应确定一名主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办法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办法 中地大研发〔2017〕10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保障和提升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与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一种突出应用性、职业化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其区别于侧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是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修业年限与学习形式 第三条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为五年。超过最长修业年限者且未达到结业要求的,将按照《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给予退学处理。

超过基本修业年限而未达到最长学习年限者不再享受各类奖、助学金。 第四条学习形式: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具体授课方式及时间安排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 第三章培养方式与培养方案 第五条采用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第六条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进行培养工作、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 第七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充分体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基本改革方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八条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与学分、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部分。 第九条各专业学位点应依据本规定,结合本学位点实际,并

2016复旦大学专业排名榜

2016 复旦大学专业排名榜 第 1 篇: 复旦大学优势专业排名复旦大学优势专业是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以下为大家整理出了复旦大学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可以算是复旦大学的优势专业了。 复旦大学重点专业国家品牌专业 5 个历史学国际政治核工程与核技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国家重点专业17 个汉语言文学哲学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社会工作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软件工程生物科学基础医学生物技术 复旦大学特色专业 1、数学科学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海内外具有一定声誉,是“国家教委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外文学院学院的历史悠久,在西方语言上独领风骚。硬件设备齐 全,国内领先,软件教学不凡,成绩斐然。 3、翻译专业作为全国首批获准设立翻译专业的高校,复旦强调的是务 实。 4、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这两个专业已成为国家教委“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内还设有“211工程”、“958工程”重点学科:遗传学。 第 2 篇: 复旦大学专业排名(一)理科 复旦大学理科总分列全国高校第4名,其中理学第4名,工学第35 名,医学第 2 名。

理学:15 个理学专业,名次如下: 数学与应用数学:第 4 名信息与计算科学:第 2 名物理学:第 4 名应用物理学:第5名化学:第7名应用化学:第101名生物科学:第 1 名理论与应用力学:第 5 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第 6 名微电子学:第3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第4 名材料物理:第9名材料化学:第6名环境科学:第10名统计学:第18名工学:5 个工学专业,名次如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34 名通信工程:第17 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8 名 电子科学与技术:第9 名生物医学工程:第9 名 医学:7 个医学专业,名次如下: 基础医学:第2名预防医学:第2名临床医学:第3名 医学检验:第3名法医学:第6名 护理学:第4名药学:第5名 (二)文科 复旦大学文科居全国高校第 2 名,其中哲学第 5 名,经济学第 3 名,法学第 6 名,文学 第 1 名,历史学第 4 名,管理学第14 名。 哲学:2个哲学专业,哲学:第5名宗教学:第6名 经济学: 4 个经济学专业,名次如下: 经济学:第2名国际经济与贸易:第9名财政学:第22名金融学:第5名法学:6 个法学专业,名次如下: 法学:第21名社会学:第12名社会工作:第10名政治学与行政学:第3名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助教岗位职责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助教岗位职责 为促进本科课程教学,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助教作用,使助教在本科课程中更加有效地为师生服务,推动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质量,结合学校助教工作实施细则,对助教工作职责加以规范。 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要求,助教岗位职责包含基本职责和专项职责,基本职责指每位助教在岗期间必须完成的工作,专项职责指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要求,由主讲教师布置完成的工作,主要涵盖担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基础课、书院新生研讨课、混合式教学课程等课程的助教。 基本职责 一、随堂辅助教学。助教应接受主讲教师的指导,听从主讲教师的工作安排并随堂听课,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组织安排教学实践活动,辅助期末考试相关工作等。完成各项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活动的服务支持。 二、课外辅导与指导。通过答疑、组织讨论和批改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辅导与指导。 三、充分交流与沟通。助教要架起老师和同学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应通过更新和维护课程网页讨论区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与学生便捷沟通与联系的桥梁,与同学充分交流。 四、课程调研与反馈。组织学生座谈会,在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帮助

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反馈意见;组织学生填写课程调查问卷,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 五、参加助教培训。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各级各类助教培训活动。 六、撰写助教总结。每学期助教工作结束后,应按照要求填写并提交《复旦大学助教岗位考核表》、《助教工作小结》等。 专项职责 一、组织讨论。根据教学安排,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小班讨论课。助教应做好讨论相关工作:安排讨论时间地点、确定讨论分组、提供讨论阅读资料、组织引导现场讨论、进行考勤记录、做好讨论过程记录、汇总汇编讨论稿等。 二、在线学习督导。督促所辖班级学生进行在线视频学习,了解每个学生在线视频学习的进度,回答学生在线的问题,并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网络沟通社区,协助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辅助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助教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协助实施实验教学。具体包括:预做实验、实验指导、巡回检查、实验设备整理、实验记录、实验仪器保修、协助老师批改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等。 四、完成其他规定动作。助教应配合带教老师安排,认真积极完成院系及带教老师布置的其他相关工作,如参与教学研讨,协助进行田野调查等。

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1981—1982学年度第7次校务会议第一次通过, 2010—2011学年度第15次校务会议修订) 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各院系应依据此规定做好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根据相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并参照学校有关要求制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个别指导或指导教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一般应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必要时,可聘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外专家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名单应由院系审核批准并备案。 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一般按两年安排,学习年限不超过三年。

三、培养方案与个人培养计划 各院系应依据学校关于硕士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制订所在学科的硕士生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对所在学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及环节)学习与学分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要求及时间安排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应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家建设需要而确定。根据本学科特点和硕士生培养目标,各院系可对所在学科硕士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方案是各院系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位授予工作以及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学科培养方案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和院系主管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 硕士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应按照所在学科硕士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指导硕士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及环节)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由指导教师、院系主管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提交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四、学校关于硕士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1.课程学习及要求 课程学习是硕士生系统、深入地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领域,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硕士生入学三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计划的制订,并提交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个人培养计划应明确规定选修的课程(及环节)、学分数和考核方式等。需要时,导师指导自学的有关课程和为弥补跨学科知识欠缺需要补修的有关课程也可按非学位课程列入培养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硕士生须征得导师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签字后交所在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1)学位课程与环节 硕士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3,其中公共必修课程5学

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抓内涵促发展大力提高我校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研究生部、研工部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研究生部、研工部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机关各部门、各学院的支持与配合下,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研究生成长成才环境,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学科建设新成果不断涌现,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获“十二五”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重点学科11个,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1.学科平台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学科层次和水平再上新台阶。为了实现学科的新一轮科学发展,一年来学校注重学科内涵建设,统筹规划,积极组织“十二五”省各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纺织科学与工程”获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生物学”获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正在评选中);“应用经济学”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管理、设计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学、岩土工程等11个学科获省高校重点学科,为“十二五”我校实现新一轮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再上新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多渠道争取支持,学科建设条件得到加强。在省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经费渠道,“服装与产品创新设计平台建设”获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流体机械及工程”和“心理学学科建设”项目获2013年资金支持,经费总额405万元,进一步夯实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基础。 3.加强评估,规范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得到夯实。对学校各类学科建设项目实施科学管理,我校“区域经济学”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省重中之重学科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对“材料学学科二期—功能性纤维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纺织服装计算机视觉检测实验室”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

复旦大学跨院系大类学生培养与选专业工作方案-复旦大学信息公开网

附件1: 复旦大学跨院系大类学生培养与选专业工作方案 (试行) 2011年,学校有五个跨院系大类实施按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各大类与相应院系、专业的关系如下表: 经与相关院系协商研究,现确定跨院系大类学生培养与选专业工作程序与基本原则如下: 一、跨院系大类的学生入学后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并参考所在大类内各专业

教学培养方案要求(具体内容参见《复旦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读某一院系(专业)的一年级课程。 二、医学试验班学生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选专业;经济管理试验班、自然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历史学类的学生于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期间实施选专业。大类学生选专业工作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三、各大类学生选专业前,教务处公布大类内各院系(专业)接收学生的计划数。各院系(专业)最终接收人数应不超过公布计划的115%。 四、达到各相应院系(专业)准入基本条件的学生,可以参加选专业;学生选专业报名与院系录取安排两个轮次进行;院系录取时遵循“志愿优先、参考学生学业表现”的原则进行。 五、第一轮次选专业时,学生只可填报一个院系志愿,院系志愿下可按顺序填报多个专业,并明确是否愿意接受院系内部的专业调剂。当报名学生数少于专业接收计划数时,如院系无特殊要求,只要学生达到相应院系的最低准入条件,则直接予以录取;当报名学生数多于专业接收计划数时,相应院系可综合考察学生课程修读、笔试、面试及其他学业表现等情况,根据专业接收计划数择优录取;当接收计划限额序位上出现并列情况时,并列者均予以录取。 六、第一轮次选专业中未确定专业的学生,以相同方式参加第二轮次选专业报名,并根据教务处公布的各院系、专业剩余计划数填报专业志愿。 七、经过两个轮次选专业仍未确定专业的学生,由教务处与相关院系协商后确定其专业。学生如不接受教务处确定的专业,则留在复旦学院继续学习,参加下一学年的选专业。 八、各相关院系、专业在第一学年应多组织和开拓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内涵的各种活动与渠道,以帮助学生在修读课程与选专业时作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复旦大学教务处 2011年7月 附:各跨院系大类学生选专业前选课指导性计划

复旦大学学生手册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生守则 (试行)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志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 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 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自觉培育和发扬“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刻苦、严谨、求实、创 新”的学风。 4、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遵守宪法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 同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6、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强健体魄,健全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7、注重个人思想品德修养。乐观进取,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讲究卫生。 8、爱护网络教学设施、设备,维护学校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条例 (试行) 为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的目标,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年3月25日第21号令)、《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 号)、《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教学司[2001]80号),以及《复旦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2005年)等文件的精神,特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适用于复旦大学(网络教育)自主招生系列,由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负责实施。 第一章入学与注册 第一条新生自收到“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录取通知书”之日起获得入学资格。新生须持“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录取通知书”及相关材料,按通知书规定的报到日期,到指定地点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报到者,应事先向学院教务部提交书面报告,申请办理延期报到手续。延期时间不能超过两周。逾期不报到者,视为放弃入学资格,但因不可抗力或其它正当事由所致者不在此限。 第二条如有正当事由,并由新生本人提出保留入学资格书面申请,经学院批准后,可暂不注册,保留入学资格—年(专升本新生也可保留半年)。期间如有违法行为,取消入学资格。 第三条保留入学资格期满的学生,应提交书面入学申请,经学院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入学手续。审核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者,取消入学资格。

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方向介绍

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方向介绍 一、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复旦大学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复旦大学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 020204 金融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56 经济学综合基础 二、复旦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经济学一直是一个热点专业,尤其是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2015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各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总额为120人左右。总体来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招生人数较多,复试分数线和人大比起来相对较低,因此考研难度相对来说不大,而且复试专业课内容较为简单,对于跨专业考生是极为有利的。 据凯程从复旦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90%以上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本科经济学学专业涉及分析层面的内容没有那么深,此对数学的要求没那么高,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你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三、复旦大学经济学就业怎么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氛围浓,师资力量强大,经济学专业本身实力很不错,比起绝大部分学校来说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就业率是很不错的,在全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排名中也很靠前。另外,复旦大学作为我国重点高校之一,在社会上地位自然不容小觑,所以就业肯定没有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各公司、企业、政府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