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

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

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培养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i练。

5、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

判断和意识、美感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技术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 20世纪70年代斯坦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14、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

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组

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15、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

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教育目标。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 学科

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16、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 ^态。

17、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类。

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19、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20、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课程改革本身的特征、实施改革的地方特征、影响课程改革的外部因素。

21、课程学者霍尔和霍德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 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结果、合作、再关注。

22、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

间向上。

2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24、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

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舍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5、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26、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和学生家长。

27、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多本质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28、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和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9、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生

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30、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1、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

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32、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33、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34、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35、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36、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

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7、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

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与社会

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38、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9、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40、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41、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4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

设备。

43、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

44、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传者。

45、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4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来表达。

47、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48、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特点。

49、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50、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

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为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1、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与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

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 ?实施过程 B ?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 ?教学环境

2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D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 .教育学

B .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 .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A ) 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A?目标B ?教学C.内容D ?方法

4.( D )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