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教学叙事报告

教育教学叙事报告

教育教学叙事报告
教育教学叙事报告

在遗憾中收获,在实践中体验“遗憾的”无穷魅力

唐澜

人们总是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我以为教学同样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许多的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以为教过一遍后教材就熟悉了,以后就是在反复中进行着了,就无需认真备课了。多年的教学实践三年一轮的循环告诉我们其实不然。内容是没变,可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了、上课的情景不同了等等,致使课堂教学其实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变化中的教学就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偶发状况而生发出种种遗憾,而对教学中这种种遗憾的体验和反思正是促成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几近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时代深刻的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在教学中我把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在导入新课的环节设计了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曲子。但是后来发现这首歌比较长,文本的学习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如果再放音乐,时间不够,因此就利用课前的时间反复播放,发现,大多的学生都被那悲凉的音乐感染了,我也被感染了。课就从这里开始了。

结合了《松花江上》,问学生:“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好些学生喊来起来:“我知道,是《松花江上》。”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感到很是欣慰,学生能知道歌名,就说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过认真的预习,如果这篇文章没有进行预习的话,是比较难处理。我很是兴奋的追问,知道这首歌中所表达的时代背景吗?更多的学生回答,“九·一八事件。”为了激励学生,我马上进行表扬,“同学们的知识真是渊博”,现在想起来,这句鼓励性的语言有些不妥,“九·一八”这样一个国耻日,作为中学生应该知道得很清楚,怎么好用“渊博”一词来表扬哪?

然后我用了一段话导入到“九·一八”事件中,同时播放了自己制作的配有凄凉音乐的九·一八事件图片。在悲哀的音乐声中,所有的学生的目光都被那凄惨的画面所吸引,那纯洁的眼光中透出悲愤。学生生活已经远离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如果不创设一种情镜,对文本的理解将浮于表层,通过这画面、音乐,调动学生恨之情,把他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太需要朗读的渲染了,但我自己的朗读达不到课文要求的水平,很难激起

学生的共鸣,我特意选择了课文的录音范读,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情感饱满的朗读顿时把学生带入了悲凉的氛围中、把教学的气氛渲染到了与文本一致的情景中,此时,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我没有打破这沉寂,因为这是一个情感酝酿的阶段,30秒左右,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刷的,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举起了手,我欣喜于这种场面,因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我意识到我这节课一定能成功。

第一位学生回答:“我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

此后,有答“热爱之情”,有答“悲愤之情”,有答“仇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这小小的肯定能激励学生,因为我看到他们坐下时那愉悦的目光。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后文的继续将顺利很多。

在研读课文之前,我准备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试教的时候,并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而是直接让学生接触文本,教后发现,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学生比较难深入文本的赏析。我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不可忽略,如果教师放弃了这一角色,容易走极端。我从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入:“这类的文章应该怎么学习?一个字“读”,读出作者蕴含于文章的情感,读中品味关键句段。”我便选择了第一段中的三句话,进行朗读评析指导,因为文章前三句蕴涵着作者那种对土地的复杂的情感,,适合进行朗读指导。我让学生齐读后,追问:“读的怎么样?”大多的学生认为读不好。一位学生回答,因为没有读出作者的那种情感,一生补充:“应该读出对土地的那种热爱之情。”生说:“没有读出重音,”我问:“哪些地方需要读重音,”生答:炽痛,无时无刻等。我马上请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我问:“读得如何,”学生答道,重音突出了,接着齐读,突出重音。一位女生指出:在这里还要读出那种召唤的感觉,母亲对儿子的召唤。我请这位学生读,读了后,一位男生评,说她读的不够深情,我就让他读,果然有所改进。一生再指出,文中“泛滥“一词要读出泛滥的感觉。我追问:“泛滥”是什么意思?此生说:泛滥成灾,这也是作者情感四溢出的时候,语调要高昂。我根据这位学生的理解让全班再读,大有长进。我深有感慨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常常缺乏对学生的信任,以为什么都需要我们的“到位”指导,以后上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我再让学生听这一小段的课文录音,听读后再让学生读,如此反复的读,评,读,学生在读中体味,感受。

完成了上面的环节,开始了文章的赏析。我要求学生先读自己所划的片断,再进行品味。第一位学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描写故乡景物的段落。”我马上进行纠正,要先读出感情,再进行品味。生比较平淡的读了这一段,我再

问,自我评价一下,读得如何。生答:读得不好。师:哪里不好。生:没什么感情。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另一生插话:对故乡的激情的赞美,深情的怀念,特别是排比句更要读出哪种冲动的感受。此生再读效果还不很好,基于时间的考虑,我没有让学生再读,马上让全班评析,生答,这里作者用了大量的优美词语写了故乡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东北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此时,把准备好的东北美丽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播放,再次创设一个情镜。我马上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你的美丽的故乡遭受日寇蹂躏时,你会怎样?学生在我“预设”的情镜中,再次体会作者那种爱恨情感。

第二位学生,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这种的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当学生调起做好的状态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肯定已经饱含情感,老师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喜欢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请她朗读,她读了,我马上追问,觉得自己读得如何。这位女生迟疑了一会,喃喃的说道,还可以。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于我的这种发问,当这位女生很有勇气的肯定自己时,而我却没有及时的激励,我想当时她肯定很失望。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很多学生读了自己感受比较深的语句,并说处了自己的看法。但很多的语句都仅仅让学生读一下,谈一下感受,然后我相机点拨一下。在评读过程中,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有问题,我当时很感激于这位学生,因为他的出现,使课由“评析”转向“置疑”,让我的教学设计得以完整的进行。我担心学生在评读语句上逗留的时间长,而导致课上得不完整。现在回想,因为当时过分追求过程完整,有几处能激起火花的地方,都没有及时把握。如果再让我重来一遍,我宁可上一节不完整的课,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深入评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一分独特的情感体验。

刚才让我感激的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两个问题,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惊人表现,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让其他的学生帮助解答,我看到平时表现很差的学生“黄××”举手了,我马上点了他。他说:作者的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连树都呻吟了,那么人的就更加痛苦了。他的回答让我很是吃惊,也很感慨。我脑中冒出了一句话:差生是老师制造出来的。平常哪些差生,我们给予关注的目光可能还不够,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尝到小小的成功的愉悦和自信,而这又会转化为新的学习的动力,老师需要给他们创设机会。

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文章中人称为什么既有“她,又有你”。这位学生的问题这又正中我意,所以我又迫不及待的抛出准备好的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用

她,而不是它?学生对两个问题的答案很令我满意,但我后悔自己太快的追问。我可以让学生解决前一个问题,让后再让学生去发现人称中的问题,再追问,这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深入。

又有一位学生说:“为什么标题用土地的誓言而不是我热爱这土地”。这时,我感觉到了快下课了,还有一个小结没完成,我只好匆匆的让学生比较性的朗读一下,发现一下朗读过程中的不同点,可惜,我未能地抓住这个契机,这问题是对作者和文本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应该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展示他们的认识成果。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被调动起来了,但调动起来后怎么办,怎么来呈现学生贡献出来的、建构起来的知识?教师如何参与进来?当我小结完之后,铃声如约的响起了,时间掐的很准,但我有点后悔于掐的如此之准。学生还沉浸于课堂中,我也意犹未尽。

无论怎样的意犹未尽的但课还是在铃声中结束了。我期待中的思想火花没有出现、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太多火花撞击的时机,为了课的完整,因为课的不可预设,让许多生成的东西站在了一边。

课后的反思中我有着对这节课太多的遗憾,但我感谢这遗憾,因为有了遗憾才能促使我思考、前行,遗憾中我有更多的收获。同时也让我在遗憾中体验到了教学这么艺术的无穷魅力。

老师啊,我们该怎样聆听青春花开的声音

————如何面对青春期学生的早恋

唐澜又到了一年中对师生来讲最难熬日子,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初三师生。炎热的天气、紧张的复习、临考的压力、相处三年即将分别的同学……剩两个月就要毕业了!可还是有一位老师没能抗住这繁重的工作病倒了,我在无奈中接下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从课任教师到班主任,角色的转换要求我的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我的课堂上,我要从班级的整体出发关注班级的每一项事物和班级的每一个人。所以,我首先召开了班干部会议,了解班里的情况,接着我又找了一些同学听一听同学们对班干部工作状况的反应,在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无意中提了一下:“我怎么感觉最近语文课代表的精神状况不是很好,学习好像也退步了?”没想到的是这无意中的一问,竟问出了一段早恋的故事。于是乎这些同学七嘴八舌的讲开了,但统一的结论是我的课代表与班长确实在恋爱,且是课代表陷得比较深。这一切即让我欣喜于了解到了最真实的情况,同时又要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老师如若正面出击,学生极有可能因为老师的阻挠而产生逆反心理,赌气似的变成真的“谈恋爱”;如若放任这种状况蔓延、置若罔闻,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就有可能因这一时的盲目影响学业,耽误前程,甚至丧失年轻的生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师一旦发现男女同学任何私自交往的蜘丝马迹,便不分清红皂白的判为早恋,甚至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处罚,这样往往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老师我们明白早恋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必须制止;但又不能采取强硬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我接受班主任工作后的第一个考验,解决得好挽救了两个好学生,并且让我在剩下的两个月里班主任工作顺风顺水,在其他同学面前树立起威信。解决的不好不仅有可能毁了这两学生,且从此没有同学会信服与你,让你的工作寸步难行,因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心烦意燥最难管理。想明白这些后我的决定是:这件事必须管,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于是,我不动声色的开始了我的摸排工作,每天多进班,仔细观察他俩的一举一动,他们确实较其他同学关系亲密一些,在教室里也看不出有更多的信息了,但就是成绩在每况愈下。我没有放弃寻找合适机会的做法。一天晚自习后,我故意走在了他俩的后面,一路跟着他们,最后他们径直拐进了一处路灯昏暗的小路上往回家的方向去了,看着他们消失的背影我虽有些担心,但凭直觉还是相信他们不会有更出格的行为,一晚安然……

第二天我还是不放心的早早来到学校。走进教室看见他俩都在我的心稍稍释然。不过我准备抓住这个机会找他俩开诚布公的谈谈,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了,中考临近再这样下去,中考肯定没戏。课代表与我天天接触关系最近,先找她谈。借着布置作业的缘由我把她带到办公室,坐定后我开门见山的说:“我昨天看见你和他下自习后径直往小路上去了”,聪明的她一下就明白了我要谈什么,脸变得通红,不由得低下了头,同时也做好了挨批的准备。看着聪明的她我决定不饶弯子。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能保证你今后就认定了他,不会再变吗?”因为我的不批评,她惊讶的抬起了头,但同时也毫不迟疑的用异常肯定的口气回答:“能”。趁势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你能保证他也认定了你,今后不会变吗?”对这个问题她迟疑了一下,最终告诉我:“不能”。得到这个答案后我问她,你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她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很显然她虽沉迷在这异性相吸的美好中,最终对这种朦胧的情感还是不知所措的,于是我直接告诉她:“既然你不能保证他的状况,那就给老师撤!”之后,我又给她简单讲了讲“大道理”,就说:“你回去吧”。

“这么大的问题老师就这么谈完了”看见她满脸的狐疑,我知道我的话她一定会认真思考的,那个男生我都不需要再找他谈。事实证明她的确有思考,趁着交作业的便利有问题她就写在纸条上,同时就会暗示我;我也采取相同的方法,在回她纸条时也给她提醒,以免纸条落入其他同学那里,这样我们师生之间依靠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最棘手的早恋问题,而且它成了我们交流的一种常态。结果是:最终她和他都考上了高中,分在不同的学校……多年以后,她考上了大学,准备上大学前,她回到母校,找到我,只是平静地告诉我:“谢谢老

师!您写给我的那些纸条我一直保存着”写到这里所有的都无需多言了。

十五、六岁的花季年龄。情窦初开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现象,许多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早恋的队伍,但他们往往是从浅层面去欣赏、喜欢和追求,所以,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极少能让这份感情长久,却让刚刚步入爱河的青少年会一时间陶醉其中,却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疏远了亲朋好友,与爱的本意背道而驰,终究得不偿失。然而,在中学阶段就先情窦初开的学生往往是有思想也较成熟的人,他们往往心思细密,感性,脆弱。稍稍处理不慎就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老师啊!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真的需要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去聆听青春花开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