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六、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002-03石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额济纳旗驻嘉峪关办事处综合楼外装饰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人: 批准人: 常州华东装璜有限公司 二O一O年三月一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施工条件 3 第二章、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4 第三章、设计方案 5 第四章、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 第五章、施工工艺 13 第六章、质量标准 24 第七章、制品的运输与保管 35 第八章、石材幕墙的施工措施 36 第九章、项目质量与安全体系 45 第十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46 第十一章、安全文明环保措施 50 第十二章、工程进度保证措施 53 第十三章、施工后的成品保护 56 第十四章、保养与维修 57 第十五章、技术档案资料管理 57 附件一、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59 附件二、劳动力计划表 60 附件三、消防安全用品需用计划表 60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施工条件 一、编制说明 本《施工组织设计》为额济纳旗驻嘉峪关办事处综合楼外装饰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是规范和指导该项工程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过程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文件,为使该项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能按科学规律组织规范施工,有计划地开展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保证各种资源和劳动力的及时供应;协调与各工种之间的时间安排,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特制订本施工组织设计。 1.1适用范围 本《施工组织设计》适用于额济纳旗驻嘉峪关办事处综合楼外装饰工程。 1.2 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 2、招标施工图纸(电子版); 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1; 4、《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GB JGJ133-2001、JK113-2001 5、《石材幕墙工程施工工艺标准》;GY1003-2003/8/16 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9、《建筑幕墙》JG3035; 10、《幕墙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赵西安编著; 11、《建筑硅酮结构密封胶》GB 16776; 12、《天然石材产品放射性防护分类控制标准》JC518; 1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14、《天然花岗岩建筑板材》JC 205; 15、《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16、《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测定方法》 1.3编制原则 (1) 认真贯彻国家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相关规范和标准,严格执 行工程建设程序。全过程地接受业主及监理的管理与监督,认真按行业主 管部门指导意见开展工作。 (2) 遵循建筑施工工艺及其技术规律,坚持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 (3) 采用流水施工方法、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和其它现代管理方法,组织有节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下 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 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 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 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 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 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 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 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3“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寝、藻、荇”等字音;“念、空明、但”等字意。 3、理解文中赏月名句及作者情怀。 正课: (一)考考你的积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就突发奇想把天上的明月邀请下来,陪伴自己喝酒。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借月抒发了无数的愁苦,而月也排解了他们心中不尽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也曾在一个有着清明月色的夜晚与友人同游,为我们绘下那独特的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二):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15分钟自主归结知识点回顾重点) 自主解决:1、作者作品及作者的代表名作 2、文中重点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子翻译 3、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 (三)重点梳理: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豪放派的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 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板书:)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2、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研讨课 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 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虽为调离实则被 贬,有职无事。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 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 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 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 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 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 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观摩了张老师为汉语班学生所讲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让我不仅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及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被称为“神品”,全文仅有84个字,但是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虽然本文的翻译很容易掌握,但是从中想要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那么轻松了。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上学期我把这篇课文是作为新教师上岗课来上的,当时根据民语班学生的学情设计了整个教案,在注重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我重点对描写月色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同时通过对文中“闲人”的解释引出作者苏轼当时所怀的情感态度,总体来说,那节上岗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也比较到位。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设计的同样一节课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教学设计,有了新收获和一些想法。首先,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题的解析,因为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中可以读取很多信息,对于民语班的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对于课题的解析。其次,文言文教学注重诵读为基础。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古人的情感。张老师和我自己上课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诵读,形式各异,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再次,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我认为张老师班级的

小组合作学习非常出色。虽然我们也在自己的班级倡导并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就我个人感觉成效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行小组合作。怎样能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成为一个空架子,不成为跟随大流或者应付各种展示课的嘘头,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组的成员也都有自己的任务。课堂展示时,学生也都自信满满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各组之间都会对其他组员进行点评或者补充。这也让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在展示自己的时候总是扭扭捏捏,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我觉得作为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因为爱因斯坦说:“自信是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而且我们老师也需要考虑学情,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并预设课堂。当课堂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是否有不合理或者设计不好的地方。 这次听课让我思考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艺术,课本的整合等等,希望以后在外出教研时能够收获的更多。

部编版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一、【词句注释】 (1)承天寺: (2)元丰六年: (3)户: (4)欣然: (5)行: (6)念: (7)者: (8)遂: (9)至: (10)寻: (11)张怀民: (12)寝: (13)相与: (14)中庭: (15)空明: (16)藻、荇(xìng): (17)盖: (18)也: (19)但: (20)闲人: (21)耳: 二【译文】 三、【拓展探究】 1.全文以'_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_____,以诗的笔触描绘了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__________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如何理解闲人?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构: 第一层:(_____句) 第二层:(_____句) 第三层:(_____句) 10.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四、【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 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 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 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 1、品读。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突破重难点,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3、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欣赏,采用连话成文和对比的方法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美景。 4、仿写。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描写景物。 5、把体验——生成——运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四、说学法 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用方法和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我将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大板块。时间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我在课前就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朗读体验,整体把握。(10分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 早些时候苏轼与王安石往来较密,关系还算融洽。但苏轼倚才傲物,性情耿直,总爱跟王安石抬扛,并伺机加以嘲弄、挖苦。每每探讨字源,苏轼便跟他咬文嚼字,常常弄得王安石下不了台。 有一次王安石说“鲵”字从鱼从儿,合当是鱼子,并说四马曰驷,天虫曰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 苏轼听后拱手进言道:“鸠”字九鸟,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不知苏轼是嘲笑之言,听后窃喜,真以为可增加自己字源说的内容,忙诚心向苏轼讨教。 苏轼笑道: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再加上它们的爹妈,不正好是九个吗? 弄得王安石笑哭不得,宰相肚里也实在难撑船啊!自此便不喜欢苏轼。 (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积累重难点字词 2、结合微课内容,品读课文语句,思考: 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三)讨论解疑 1、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读准停顿。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翻译文本,互相校对 3,讨论: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四)展示提升 1、重难点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重难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 导语: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1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xxx 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

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提纲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背诵、翻译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自我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法(筛选主要信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在城东买地养家。 《 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此时)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4岁。死后谥“文忠公”。 本文写于1083年,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他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温故知新法: 本文作者( ),字( )号( ),谥号( ),( )朝著名的( )家、( )家。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的词风。我们还学过他的:《 》《 》。(请同学起来背诵) 请写出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五人: 3、注音:未寝. ( ) 藻荇.. ( ) 竹柏. ( )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翻译句子。 欣然..起行: 遂. 至承天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色入户. 解衣欲.睡 盖.竹柏影也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 无与为乐者 4、小组内检查背诵情况、翻译一遍。 三、合作探究法: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的心情。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了庭中月色,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怎样理解“闲人”二字? 四、走近苏轼(欣赏诗词) 五、小结: 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我的收获: 你从本文学到了些什么?(可从写法、思想感情方面考虑)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 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宽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整体感知,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3、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2、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家猜猜看。他是一位诗词大家,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处在北宋时期,与他的父亲、弟弟一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中。大家猜出来了吗?对了,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二、文体知识与背景介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课文研读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五、文章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特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说课教师:邓州市春风学校高海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第四单元主题下的第二篇记叙文。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 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描绘画面: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 复杂情感: 四、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4、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___________, 突出其__________的特点,“藻、”、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