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课程代码:05048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5048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英文名称:Mobile Communication

课程性质:综合素质课程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训)学时:0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与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中专业能力教育模块的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现的方法,以及移动通信中应用到的知识。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同时也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必须掌握。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完成对移动通信网的认识、分析等任务;能够独立的完成对通信网络的分析工作。

三、前导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限选课程,其前导课程是《信号分析》、《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生只有在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理论。

四、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在研制前期要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性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很清楚的对蜂窝移动通信网进行理解

(2)在目前最常见的 G 网和 C 网的比较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中不通方式的通信方式。

(3)熟悉G网和C 网的组网系统,和内部技术。

2.知识目标:

(1)认识移动通信网的组网形式

(2)理解区的基本概念

(3)理解各种编码的功能

(4)对G 网和C 网进行对比分析。

3.素质目标:

具备基本通信网分析的方法和认识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知识技能

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了解PDC(JDC)、个人通信、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和当前

3G发展概况;

掌握发展数字移动通信的原

因和数字蜂窝系统的多址方

式、调制技术、话音编码技

术的原理以及特点;

理解AMPS和D-AMPS(工作频

段、频道间隔、双工间隔、

话音编码、调制技术、多址

方式等)。

4

SIM

5

(原理、特点及意义)

理及特点)

6

二、情感态度

通过第一堂课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目的,能认识到学习《移动通信技术》的目的在于理解通信网络的组网和原理。

三、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

一、教学组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模拟现场教学模式。

二、实施条件

专职教师应具有双师型工作能力,具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通信组网分析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施本课程的设备要求包括:本课程实训项目及与之对应的实训设备。

三、学习场所

理论教学在教室。

第五部分课程考核与评价

一、学业考核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闭卷考试,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二、教学评价

包括教与学的两方面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打分的教师评价表、教学资料的检查、教学督导等三个方面。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第六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

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幻灯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建议

选定教材:《移动通信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本教材内容较为全面,案例丰富,适合我院教学要求。

推荐书目及参考书

1.《移动通信技术》魏红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6

2.《移动通信技术》杨秀清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11

3.《移动通信技术》高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

5G移动通信系统分析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e17605409.html, 5G移动通信系统分析与研究 作者:周颖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第19期 摘要随着我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4G技术的到来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十三五”时期下,我国4G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并逐渐朝向5G通信技术方向延伸,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各大通信运营商近些年纷纷建立5G通信试点城市,在2020年实现部分地区普及。5G通信技术不仅能够提升信息传输效率,还可以提升移动网络的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提出5G移动通信含义,分析5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并探究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5G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核心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移动通信不断发展背景下,移动网络使用费用逐渐降低,提升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依赖性。在2012年移动终端数量首次超过PC端,截止到2018年12月末,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动移动通信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1]。在4G网络全方位普及背景下,加强5G通信技术的研究是必然趋势,我国华为集团首次研发出5G移动通信技术,并在2020年逐渐推广使用(当即还处于试点阶段),实现移动通信技术的再次突破。由此可见,未来几年移动通信主要是朝向5G方向发展,加强5G通信系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 5G通信技术阐述 5G通信技术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理论上其传输速度能够达到1Gb/s,比4G网络传输速度高出百倍。如一部2G电影可以在8s之内完成下载。相比2G、GPRS(2.5G)、3G、 4G技术,5G技术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上四种通信网络系统都是采用单一技术框架,而5G通信技术是上述四代技术结合,从而提升了通信网络的峰值速率,让5G移动通信网络在使用中更加稳定、安全。作为4G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5G网络弥补了前代通信技术的漏洞与弊端,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群对移动网络的追求,在未来“十四五”规划期间,5G网络势必会实现全面普及。 2 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大规模MIMO 在发射机和接收机端MIMO系统使用多个天线,首先可以有效提升无线链路频谱效率。MIMO系统提出了多用户理念,通过增加基站天线数量(比基站同时服务于相同时频块用户天线数量更多),用几百个天线同时为千万用户提供服务时,频谱效率理论上可以提升5~10倍,小区边缘用户也可以享受到理想的吞吐量[2]。再次,每个用户信号通过预编码处理降低

中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中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详细透析 导读:多年以来,卫星通信以其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优势,在野外勘探、边境巡逻、抗争救灾等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小型终端数量不足、设备种类多、无法互连互通等原因,依然未能满足救援队伍快速机动的通讯需求。因此,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开始应运而生。那么,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从诞生到发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的? 一、什么是卫星移动系统 移动通信卫星就是可以为移动和便携式终端提供通信的卫星。优势是可以为车辆、飞机、船舶和个人等移动用户提供语音、数据等通信服务,并可以实现用户终端的小型化、手机化。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由于受到地面基站覆盖区域的限制,一般在边远山区、沙漠戈戈壁、森林、边境等地区不能实现通信的全覆盖。而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可以自上而下实现区域的全覆盖,不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有人统计全国地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不足国土陆地面积的10%,即使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地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也不足20%,像中国南海这样广阔的区域地面移动通信就更难以实现全覆盖。而我工作在的频段信号传输损耗小,雨衰小,可以实现地面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便于携带,同时保证通信质量。 二、天通一号开通运行背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租用国外的卫星电话抗震救灾。 而国际上的移动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了多个覆盖全球或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铱星系统(Iridium)、欧星系统(Thuraya)和国际移动通信卫星系统(Inmarsat,international

《移动电子商务》课程标准

《移动电子商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移动电子商务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教学模式:“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3 6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髙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的各种基本问题,如移动电子商务概念,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及其应用模式,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等。 本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突出3G时代的到来给电子商务带来的新的变化和契机,让学生能与时俱进的将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运用到務动商务活动中,重在探讨和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该课程应以电子商务基础、计算机及应用、网络基础、电子支付等课程为基础进行学习,同时为今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为企业提供好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起到很好的实践应用作用。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由于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新的发展领域,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快、新业务不断涌现等特点和学生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学习而设计。旨在通过提髙学生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熟悉移动电子商务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移动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描述移动电子商务的产生以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模式,以及需要依托那些相关技术和网络平台,最后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目前的法律环境和企业遇到的相关问题,用并种成功的案例来串联所学的主要内容,在考核时,以学生为主来为相关行业或企业提供自己的移动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移动电子商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 (1)移动营销能力 (2)移动信息服务能力 (3)移动增值业务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移动电子商务安全关立 (5)移动电子支付、移动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6)客户服务和商务接待 (7)移动电子商务的管理 2.知识目标 (1)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第50卷 第6期2017年6月 通信技术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Vol.50 No.6 Jun.2017 ·1093· doi:10.3969/j.issn.1002-0802.2017.06.00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肖龙龙1,梁晓娟2,李 信1 (1.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 航天指挥系,北京 怀柔 101406;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兼具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其优于其他通信手段,保证了实时、灵活、高效的通信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领域。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根据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类型,分别介绍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详细阐述卫星移动通信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卫星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卫星通信;通信领域;移动通信;轨道 中图分类号:TN9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02(2017)-06-1093-08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XIAO Long-long1, LIANG Xiao-juan2, LI Xin1 (1.Department of Space Command, PLA Academ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2.Qinghai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Xining Qinghai 810008, China) Abstract: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makes it superior to oth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firstly, then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orbi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L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described. Secondly, the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civil and military fields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summarized. Key wor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field; mobile communication; orbit 0 引 言 卫星移动通信在通信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它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能够实现对海洋、山区和高原等地区近乎无缝的覆盖,可满足各类用户对移动通信覆盖性的需求。卫星移动通信依靠卫星通信的特点,在移动载体上集成了卫星通信系统或者卫星通信终端,从而实现载体在移动中的不间断通信。移动载体既可以是飞行器和地面移动装备,也可以是海上移动载体和移动单兵,大大扩展了移动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和环境适应性,使其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文从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出发,介绍国内外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卫星移动通信在军民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收稿日期:2017-02-22;修回日期:2017-05-20 Received date:2017-02-22;Revised date:2017-05-20

王芬《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当前社会对移动通信市场4G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并且十分急迫,开设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培养4G 技术人才是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本门课程侧重于现在发展迅速的移动通信领域的4G技术、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知识,更贴近企业,更符合岗位需求,能够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岗位技能、重视实践操作”,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2.课程任务 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在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上,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能识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OFDM基本原理、MIMO基本原理、协议及移动性管理等内容,能表述相关知识点,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4G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理解学会LTE基站的相关设备,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分析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并能应用有关原理与技术完成LTE基站的开通与维护。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了解LTE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2)理解和掌握LTE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技术、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3)知晓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行业的兴趣,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移动通信行业的系统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 (1)具备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协调的能力;(2)具备数据分析与处理、自主学习新技术、总结工作结果、开拓创新的能力;(3)具备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有应变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4)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5)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6)有较好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 四、课程建设与教法设计 1.课程建设思路 该课程系统地讲解了LTE移动通信技术、LTE基站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共有六个模块,系统地论述了LTE基本概念、OFDM基本原理、LTE协议及移动性管理、MIMO基本原理、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每个模块均有相应的习题,并且还安排了LTE基站开通的实训部分。该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高专改革方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根据岗位任务需要合理划分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在全面认识LTE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对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LTE移动通信行业的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教法整体设计 本课程采用课堂实践和课外研究两种形式,其中课堂实践包括教学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互查等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学术语言表达的严密性;课外研究包括作业练习、教学观摩、行业调研等形式,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性教学,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LTE移动通信技术中的一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表格可根据课程内容加行)

集群通信技术

集群通信技术 1、概述 集群通信技术应用于集群通信系统等地方,主要可以从字面儿上分几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是“集群”即“中继”、“交换”,为区别于有限的“中继”,移动通信称为“集群”。集群其实就是使用多个无线信道为多个用户服务,把有限的信道动态的、自动的、迅速的和最佳的分配给整个系统的所有用户,最大程度的利用系统的信道资源。 2、组成 集群通信系统主要由基站、移动台、调度台、控制中心组成。其中控制中心包括控制器、管理终端、电源等。 3、应用 集群通信主要分为模拟集群与数字集群,但模拟集群由于频率利用率低、业务种类有限、保密性差、设备体积大、成本高等缺点,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目前已基本被数字集群所替代。 集群通信技术应用十分之广,主要包括调度指挥、数据、电话(含集群网内互通的电话或集群网与公众网间互通的电话)等。 4、常用的数字集群标准 国际上著名的数字集群标准有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制定的欧洲集群标准TETRA系统和美国的iDEN系统,北美的APCO Project25,以色列的FHMA标准,欧洲的DMR标准,中国的GT800、GoTa、Tetra,另有一种公安部发布的数字集群标准PDT,此标准还在申请国家标准。

提交给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数字集群系统列入数字集群报告中的有美国的Project25调度系统、泛欧TETRA系统等7种技术体制。这也是国际上主要的几种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5、发展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集群通信大部分情况下仍是作为应急指挥调度通信专网使用,其应用范围主要是在蜂窝式通讯系统所不能到达或者是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场合,其用户量相对较小,但在全球通信系统的地位却日益重要,得到了全球各国的大力关注与投资。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已建的数字集群通信网都已发挥重大作用。除了各部门如公安、安全、武警、轻轨地铁、机场、港口等日常使用的指挥调度通信和由运营商运营的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外,在保障重要的、大型的、政治性很强的国际和国内活动和对抗突发的自然灾害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未来趋势 从整体来看,目前全球仍旧离不开集群通信技术,也许未来可能会有替代产品出现,但就目前的趋势而言,集群通信技术仍有较强的竞争力。 11通信本2 杨欣潼 11111631213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收稿日期:2003-09-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研究0(60172006) 作者简介:1.符世钢(1979-),男,云南安宁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2.任友俊(1973-),男,云南宣威人,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网络通信及其编程研究; 3.申东娅(196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研究.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符世钢1,任友俊2,申东娅3 (1.3.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2.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云南曲靖 655000) 摘 要:卫星移动通信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是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通信技术之一.卫星移动通信具有卫星固定业务和移动通信双重特点,其电波传输距离远,经历的环境特殊,导致其信道特性远比地面系统复杂.因此,研究其信道特性是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通信系统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其信道特性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并对某些衰减因素的解决措施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传输损耗;多普勒频移 中图分类号:TN92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3)06-0071-04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近年来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它的覆盖范围有限,仅能为人口集中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提供服务.为了获得全球范围的无缝覆盖,实现名符其实的全球个人通信,不得不引入卫星移动通信来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卫星移动通信具有覆盖面积大、业务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地理条件等优点,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通信手段之一. 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不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电波传播要经过漫长的距离,其间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这大大增加了接收信号的波动性,成为保证通信质量的最大障碍.为此,研究信道特性成为设计通信系统的首要任务.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 传输损耗 卫星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要经过对流层(含云层和雨层)、平流层直至外层空间,传输损耗大致为自由空间传输损耗与大气损耗之和.111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 在整个卫星无线路径中自由空间(近于真空 状态)占了绝大部分,因此,首先考虑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链路与大尺度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类似,在自由空间模型中,接收功率的衰减为T-R 距离的幂函数[1] .当发射和接收天线均具有单位增益时,自由空间路径损耗为:L f =10lg( 4P K d )2=20lg(4P 3@108 d f )(db)(1)当d 取km 、f 取GHz 为单位时,可简化为下式: L f =92145+20lgd +10lg f (db) (2) 112 大气层损耗 大气层在卫星无线路径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最不稳定的区域,其损耗是卫星移动通信最具特色的信道特征之一.伴随着天气的变化,降雨、降雪、云、雾等都不可避免地对穿透其中的电波产生损耗,个别极恶劣的天气甚至会造成通信信号的中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对其损耗只能通过实际观测积累数据并由此总结出一些经验公式. 在各种天气引起的损耗因素中,降雨损耗所占的比例最大且具有代表性.在雨中传播的电波会受到雨滴的吸收和散射影响而产生衰落.此时引入降雨衰减系数的概念,即由降雨雨滴引起的每单位路径上的衰减R ,R 如下式所示: 第22卷 第6期 2003年11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QUJING TEACHERS COLLE GE Vol.22 No.6Nov.2003

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2010-2011学年第2 学期 考试科目移动通信系统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号 2011年6 月12日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自适应调制和编码的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传输 摘要:总的说来,链路自适应方案,如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以及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加强了时变无线信道的系统容量。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必须对资源的每一帧进行自适应和动态的分配。因此,系统需要控制消息来发送关于动态资源分配的信息给用户。这些信息包括用户ID,资源位置,调制等级,以及编码和自动重复请求(ARQ)信息。然而,这些资源分配信息的传输,造成了控制开销。在这篇文献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利用AMC来传输资源分配信息的方案,并分析了它在支持截断ARQ,如链路层ARQ和HARQ的系统中的性能。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了使用AMC来传输控制消息是减少控制开销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当每帧的用户数较大,如对于互联网语音服务协议(V oIP),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关键字: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控制消息;控制开销;资源分配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Bas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Message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Liu Zhihu S100131051 Keyword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control messages, control overhead, resource allocation. 1.引言 最近的以分组为导向的系统,如移动WiMAX和高速数据分组接入(HSDPA),通过使用链路自适应技术提高了数据吞吐量。这些技术有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以及快速信道感知调度。AMC 方案能够通过选择信号星座图以及适合它的时变信道的信道编码来提高系统容量。自动重复请求(ARQ)有效地减轻了由于信道衰落造成的分组错误。除此之外,截短的ARQ通过限制在应用AMC时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在物理层只使用固定的调制和编码,改进了系统吞吐量。重传机制,特别是基于HARQ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改进由于信道测量和反馈延时错误造成的链路自适应误差的健壮性的好方法。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系统必须对每帧资源进行自适应的和动态的分配。并且,目前开发的大多数业务都是基于分组的。所以,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无线资源能够在移动站之间得到有效共享。最后,自适应和动态资源分配要求逐帧链路自适应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动态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的设计非常重要。资源的链路自适应分配的控制消息应该与数据一块传输,以告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李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通信电工 适用专业:移动通行技术 课程代码: 学时:64 学分:4 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编制人:李新 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通信电工》是高职高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后续的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本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用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电工基础技术等移动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集群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用于集团调度指挥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应用在专业移动通信领域。该系统具有的可用信道可为系统的全体用户共用,具有自动选择信道功能,它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共用信道设备及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 1、简介 集群通信的最大特点是话音通信采用PTT(Push To Talk),以一按即通的方式接续,被叫无需摘机即可接听,且接续速度较快,并能支持群组呼叫等功能,它的运作方式以单工、半双工为主,主要采用信道动态分配方式,并且用户具有不同的优先等级和特殊功能,通信时可以一呼百应。 2、发展历程 中国在1989年开始引进模拟集群系统,1990年投入使用。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集群通信系统也开始向第二代的数字技术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了TDMA(时分多址)和CDMA(码分多址)通信方式。同时,由于各集群使用企业为了满足其各自不同的使用要求,采用了独立建设集群通信网络的方案,所以众多企业的集群网络在网间互联互通性、频率资源使用、整体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此外,国外通信巨头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并设置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壁垒,使得内部接口基本不公开,技术开放性很差,系统和终端设备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也制约了中国数字集群的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应用。 2000年12月28日,我国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的《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SJ/T11228-2000)行业推荐标准,参照国际标准TETRA(体制A)和美国国家标准iDEN (体制B),确定了两种集群通信体制。后来又加入了我国自主的GoTa和GT800两种体制。目前我国现有数字集群标准有四个:欧洲的Tetra,美国的Iden,以及我国中兴和华为公司的GOTA和GT800。国产的两个标准都是在公网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在入网时间及脱网直通等方面无法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美国的Iden也是从公网改进而来的,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有Tetra能够满足包括公安在内的专业用户的需求。但Tetra也存在覆盖区域小、建网成本高、各厂商的设备无法互联、很难与模拟系统兼容以及国外知识产权壁垒等问题。中国公共安全行业亟需一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适合国内公共安全模拟系统数字化改造的新数字集群标准。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分析报告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分析报告 摘要 WCDMA作为3G的三大主流技术标准之一,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WCDMA从概念向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全球主要设备制造商都在积极跟踪和研发基于WCDMA技术的3G网络产品。本文对WCDMA的组网能力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组网结构和组网模式。BSC6900是BSC6000、BSC6810后的新一代控制器产品,是华为公司Single RAN解决方案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业界领先的多制式、IP化、模块化设计理念,融合UMTS RNC 和GSM BSC业务功能,有效满足移动网络多制式融合发展的需求;BS3900为华为GSM新开发分布式基站,实现基带部分和射频部分独立安装,其应用更加灵活,广泛用于室内、楼宇、隧道等复杂环境,实现广覆盖,低成本等优势;本文对BSC6900设备原理及其在组网中的作用以及DBS3900设备原理及其在组网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宽带码分多址(WCDMA );组网;3G;BSC6900;DBS3900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分析报告 一、WCDMA移动通信网组网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1.WCDMA发展进程 WCDMA是IMT一2000家族最主要的三种技术标准之一。从基本意义上来说,WCDMA版本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和业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WCDMA标准经过多年发展,已渐趋成熟,其标准化工作由3GPP组织完成。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个版本,即3GPP R99、3GPP R4、3GPP R5、3GPP R6和3GPP R7,前四个版本已经完成并终结,目前正在进行R7版本的制定工作。不同版本间的功能划分并不是绝对和清晰的.而是按时间进度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灵活划分.不一定某个功能必须在某个版本中完成,在修改版本时应遵守向后兼容的原则,各版本的演进时间如图所示 2.WCDMA 组网要求 为了打造综合价值最大化的WCDMA核心网络,在组网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核心网综合成本最优原则。对于3G网络的建设,我们认为应该从长期、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规划的网络应该满足大容量、少局所、广覆盖的原则,具有清晰的全IP演进路线,避免后续网络频繁调整;能够进一步融合移动固定业务能力,便于向NGN演进。 (2)建设3G网的版本选择。随着3G牌照进一步后续.3GPP R4版本标准已经成熟,各个厂家基于3GPP R4版本的设备也进一步成熟,作为3G核心网建设的关键环节,起点版本的选择越来越成为讨论的焦点。采用3GPP R99还是3GPP R4进行组网,主要取决于网络建设时间、多厂家供货环境的形成和网络功能定位等多种因素。根据目前网络情况,核心网的结构又有3GPP R99、类3GPP R4、全TDM一3GPP R4结构、全IP 3GPP R4结构和混合3GPP R4结构等多种选择。 (3)现网资源的整合。3G核心网建设应保证对现有网络的影响最小,对传统移动运营商应能保证GSM/GPRS设备的再利用,并考虑现有电路传输网络、分组数据网络和信令网的共享、利旧还是新建.短消息业务(SMS)、多媒体消息服务(uus)、智能网(IN)业务和数据业务管理平台(DSMP)争l 台的弛问瓯综合考虑以上几个问题,做好核心网规划,同时在3G网络建设过程中利用后发优势、吸取2G网络的建设经验.避免2G网络中现有的各种技术和应用弊端,从而建设一个高质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3G核心网络是完全有可能的。 3.WCDMA R99组网结构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伴随通信系统“天地一体化”技术体系的推广,移动通信正朝着无缝覆盖的趋势发展,卫星移动通信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其成为地面移动通信的必要补充。目前国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北美移动卫星(MSAT)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瑟拉亚卫星(Thuraya)系统以及提供全球覆盖的国际海事卫星(Inmasrsat)系统等。Inmasrsat由国际海事组织经营,使用该系统的国家已超过160个,用户达29万多个,其第4代系统BGA N是第1个通过手持终端向全球同时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的移动通信系统,也是第1个提供数据速率证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因此这里提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其应用模型。 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传输模型 在卫星通信中,电波在空间传输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吸收、对流层闪烁、雨、雪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衰减,其中降雨对信号的衰减最为严重,因此卫星链路的雨衰特性是影响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与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卫星通信系统设计时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各种信号衰减,针对信道特点来设计传输模型。 卫星信号在卫星与地面网间的传输模型如图1所示。 图中,S-Um接口为移动终端与地面信关站使用卫星信道通过卫星中继进行信号的传输:Abis接口为地面信关站与信关站收发信机的接口;A接口为地面移动网交换中心与信关站的接口。 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信体制 2.1 帧结构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采用TDMA多址方式,在物理层信号以TDMA帧的形式进行传输,考虑到与地面GSM 网手持终端的兼容性,帧格式分为巨帧(hyper frame),超帧(superfr AME),复帧(mul TI frame),帧(frame),时隙(timeslot)。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标准82474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基础设备与通信系统的安全,信号基础设备,轨道电路,车站联锁,区间闭塞,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ATO与ATS系统,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本课程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城市现代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而设置的。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信号与通信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故障安全原理的基本内容了解信号安全技术原则。 2.了解信号机的分类及结构,熟悉信号机设置的原则,了解道岔的种类和转辙机的种类及特点。 3.掌握轨道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轨道电路的主要参数,熟悉轨道电路的分类及特点,熟悉常用轨道电路,掌握计轴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4.掌握联锁的基本概念了解联锁图表编制方法,掌握6502电气集中联锁的基本操作方式,掌握计算机联锁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方式 5.了解列车定位技术的分类,掌握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和移动闭塞的原理,掌握无线移动通信、查询应答器定位,掌握移动闭塞与固定闭塞的区别。 6.掌握AT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和模式转换条件,了解不同制式ATC 系统的特点,掌握ATP的基本概念和ATP设备的组成及功能,熟悉ATP

的基本工作原理。 7.了解CBTC系统结构,熟悉CBTC系统子系统和组成设备,掌握CBTC系统运行模式,掌握CBTC系统功能。 8.了解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电话子系统构成及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广播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闭路电视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城市轨道交通UPS电源和接地系统。 9. 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沟通知识和技巧。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1、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简介 深圳市公安局应急指挥通信系统,采用350兆TETRA数字集群技术标准,项目将在2009年内开工建设,无线覆盖达全市的各个区和街道,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几十个无线基站,两个交换中心,并在各公安分局共设置一百多个调度台。 系统功能包含,基于本系统的车辆定位(AVL)、单兵定位(APL)、短信、状态信息、数传,语音呼叫、调度等。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基于数字时分多址(TDMA)技术的专业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是ETSI(欧洲通信标准协会)为了满足欧洲各国的专业部门对移动通信的需要而设计、制订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系统。TETRA 数字集群系统不仅提供多群组的调度功能,而且还可以提供短数据信息服务、分组数据服务以及数字化的全双工移动电话服务。TETRA 系统还支持功能强大的移动台脱网直通(DMO)方式。 目前,支持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设备厂家,主要有,美国MOTOROLA (摩托罗拉)、欧洲的EADS(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和英国SEPURA(赛普乐)等公司, 2、公安350兆TETRA数字集群基本技术特性 信道划分:采用频率和时间分割的方法划分信道。频率分割是在给定的350MHz频段内按25kHz信道间隔和10MHz双频间隔划分载波信道。时间分割是采用时分复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划分时隙信道。规定每载波时隙数为4个,即物理信道为4个,再根据需要设置业务和控制逻辑信道。 区域覆盖对于无线服务区的覆盖采用下列技术:(a)单基站大区覆盖;(b)蜂窝频率复用;(c)准同步发射;(d)分时共享发射;(e)天线分集;(f)基站分集;(g)直通方式(DMO)/集群网关。话音编码技术话音编码采用代数码本激励的线性预测编码(ACELP)技术。应采用30ms话音帧,每帧比特率为4,567bit/s。 ●射频调制方式:射频调制方法采用相移π/4的差分四相相移键控 (π/4DQPSK)。 ●载波调制速率:载波调制速率应为36kbit/s。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比较了分别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提出的W-CDMA、CdmaOne和TD-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IMT-2000 1引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能够满足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00/FPLMTS系统要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电联于1995年提出了IMT-2000/FPLMTS的评估标准,对未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较详细的要求。 IMT-2000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球范围设计的高度兼容性; MT-2000中的业务与固定网络的业务兼容; 质量; 机体积很小,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用的频谱为 885MHz~2025MHz,2110MHz~2200MHz(共230MHz) 1980MHz~2010MHz,2170MHz~2200MHz(限于卫星使用) 动终端可以连接地面网和卫星网,可移动使用也可固定使用; 线接口的类型应尽可能得少,而且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从而可以看出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要具有很好的网络兼容性,用户终端可在全球范围内几个不同的系统间实现漫游,不仅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话音及低速数据业务,而且要提供广泛的多媒体业务,这就对无线接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ITU已对IMT-2000的测试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出了表征IMT-2000系统的最低限度的参数,包括:支持的数据率范围,误码率要求,单向的时延要求,激活因子和业务量模型。 根据ITU的要求,目前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已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主要以日本DoCoMo公司为首提出的W-CDMA;美国Lucent、Motorola 等公司提出的CdmaOne;欧洲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公司提出的TD-CDMA。总体来说,

《GSM-R通信系统应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GSM-R通信系统维护》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铁道通信课程编码:TC1 开设时间:第3学期课时数:84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铁道通信与信息化专业的铁道通信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满足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国内外铁路/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的大力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主要学习通信的基本知识,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分析;GSM-R基本原理及系统性能指标分析;GSM-R业务网络结构及业务应用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GSM-R通信中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熟悉GSM-R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建立通信系统的概念,并了解提高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维护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移动通信设备的识别及使用; (2)学会利用移动通信原理对小区进行设计与规划; (3)学会使用移动基站的相关维护设备,掌握移动基站中的关键技术。 2.社会能力目标 本课程尽力培养学生: (1)团队协作、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风貌; (2)灵活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3.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的实现方法; (2)熟悉移动通信技术的组网技术、GSM-R网络系统、移动基站技术、CDMA网络以及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 (3)了解GSM-R系统中移动基站的运作机制,掌握移动基站的关键技术。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习了通信系统、信源编译码、信道特性、同步等知识点,具备通信技术基础相关知识应用与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铁路移动通信技术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通用通信和专用通信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现行几种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移动通信行业的相关工作。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为学生完成后续《通信综合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使学生掌握国内广泛应用GSM 和IS-95 两种典型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了解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及其LTE关键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根据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分成8个项目,其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通信电工 适用专业:移动通行技术 课程代码: 学时:64 学分:4 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编制人:李新 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 1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通信电工》是高职高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后续的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本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用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 表1 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移动通信专业专业必修 本课程在移动通信专业教学中为以后专业课的基础课程课程功能 X 前导课程X 平行课程高频电子技术后续课程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电工基础技术等移动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 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

数字集群与公众移动通信的区别

数字集群通信与公众移动通信同属移动通信系统范畴。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公众移动通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之下,集群通信的发展比较缓慢,其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市场方面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集群通信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数字通信技术的采用,同时在系统结构和组网方式上也吸纳了许多成熟的公众移动通信技术,但由此在概念上对数字集群通信和公众移动通信也造成了一定的混淆。所以,有必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字集群通信和公众移动通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清楚的界定,以利于两者的协调发展。 那么,什么是数字集群通信?集群通信是指系统可用信道可为系统中全体用户共用,具有自动选择信道功能,资源共享、费用分担、信道设备共用的多用途、高效能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从广义上讲,包括无线对讲系统在内的具有调度通信功能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均可纳入集群通信系统范畴。所谓数字集群系统就是采用数字通信技术的集群通信系统。 从历史上看,集群通信的发展要远远早于公众移动通信。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复杂、成本高昂,起初只是用于诸如军队、铁路、航海等必须需要无线通信的特殊部门和单位,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和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能够适合社会个体用户无线通信需要的公众移动通信。 集群通信经历了从简单对讲系统到单基站小系统,再到大容量多区域系统的发展历程,后来经历了从模拟集群到数字集群的飞跃。 集群通信系统从运营方式上可分为专用集群系统和共用集群系统。专用集群系统是仅供某个行业或某个部门内部使用的无线调度指挥通信系统,系统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均由行业或部门内部承担,早期的集群系统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共用集群系统是指物理网由专业的电信运营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供社会各个有需求的行业、部门或单位共同使用的集群通信系统,它具有资源利用率高、单位成本低廉、网络覆盖和运营质量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用户业务可自行管理等诸多优点,是集群通信运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在以下讨论中提及的集群通信系统即指这一类型的数字集群系统(简称“数字集群”)。 数字集群和公众移动通信虽同属移动通信范畴,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目标用户群方面 数字集群的典型目标用户群是以团体为单位的,团体中的个体用户往往在工作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具有最紧密工作关系的个体之间以组的形式出现,有关联的小组之间又形成队,依此类推,一般分为成员、组、队、群等,这些群组的划分与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密切相关,以“一对多”半双工组呼通信为主,相互之间通信的频繁程度也按照这一顺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