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研究

马歌焓、牟雨、谭智敏(金贸学院金融13级)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走进了居民的生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和理财方式,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使一部分居民造成了损失。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居民生活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APP软件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挖财类(模式)的手机理财APP理财宝类,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互联网金融应该大致分为支付互联网、销售互联网、众筹互联网和借贷互联网四个产品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在1986年的美国形成了雏形,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在中国,2007年至2011年互联网金融处于萌芽阶段,2007年首家P2P 互联网借贷平台在上海成立,据和讯网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国内累计成立20家P2P公司,有效投资者共计不超过3万人,累计交易金额5亿元。早期的互联网开启者主要以技术出身,缺少实战经验,并且国家信用系统不完善,互联网发展缓慢。2011年到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急速发展阶段,众所周知,2013年的余额宝席卷全国,闲散资金的投资者数量剧增,使得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被大多数人了解。2014年到现在,互联网金融进入行业细分阶段,

2014年国务院明确表示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2015年习近平主席也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我国居民的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普遍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这时的中国开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进入2000年后,人们渐渐接触并不普及的电脑,互联网也仅仅处于搜索引擎模式,大家普遍实地购物,市场体系也处于批发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运行模式,由于利率的稳定,人们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但是进入2010年后,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国家的发展扩展到了虚拟经济的发展,70年代出生的人,资金积累丰厚,人们需求的物品品质更高,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使得人们的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更加透彻。总之,互联网金融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主要分为投资和生活两个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对生活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互联网使得社会大众消费渠道增加,可以通过网上购物,使得购买物品更加方面快捷,享受鼠标一点,送货上门的体验。网上购物十分便宜,比如团购,购买网上低价电影票等,能为消费者省下不少钱,同时也可以享受同样的物品。但是,网上购物使得人们的不能保证物品的品质,在购买时不能通过导购员正确了解物品的优缺点。

(二)互联网金融对投资理财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创新理财产品和网络借贷平台的产生,使居民不再局限于储蓄来管理自己的资产,理财方式与种类更加多样化,投资的选择增加,操作得当可以获得满意的收益。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居民生活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

我们通过同时在实地与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居民的认识、对其生活的影响进行调查,回收回来的有效问卷数目是207份,通过对这些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及结论:

(一)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影响

在207份问卷调查中,青年人117人(54%),中年人78人(35%),老年人12人(5%)。

老年人的主要特点为可流动资金,储蓄占比高,不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金融了解很少。

资金不充足,存款较多,对互联网金融了解很少。调查问卷中普遍表现为不愿意接触互联网金融,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太大,较为倾向于将自己的退休工资存于银行,作为储蓄,保障性强。若是选择互联网金融投资,也只愿意接受收益较低(3%——5%),安全性高的产品。

中年人,表现为资金积累丰厚,对当今社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了解,倾向于向外投资取得比储蓄高的收益。调查问卷中,他们愿意将闲散资金投入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44%),股票和债券类(35%),和互联网金融(32%)。他们更加关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资金安全问题(44%),需求的投资回报率在3%到7%之间不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他们的投资渠道更加丰富,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他们在进行互联网投资活动时,有时会出现重要个人信息泄露对生活产生不良影响(17%),电话或网络诈骗(33%),网上账户被盗,发生资金损失(14%),线上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亏损(12%)等。

青年人,表现为资金较少,大多由父母支持,但是对于新事物的产生接受力强,参与度高,倾向于利用闲散资金进行互联网投资。调查问卷中,青年一般不会有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只有较少的资金(3000元以下)购买宝宝类产品,赚取3%—5%的收益。青年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将自己关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方面的想法做成项目再卖出,得到应得的资金,所以互联网金融也为有创新思想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赚取收益。

总结:互联网金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人影响不大,因为老年人较为排斥互联网金融,对于有着雄厚资金的中年人,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投资渠道,更加方便,同时也增加收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险,不但是投资方面的风险,也有网络信息泄露方面造成的生活上的不便。对于青年人来说,互联网金融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赚取收益,不但是仅限于向外投资方面,也可以创造性制作金融产品,在为自己获得收益的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投资方向,产生双赢效应。

(二)对于不同职业居民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有六大方面,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对于从事金融和非金融人士的影响是不同的,是由于两者在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深度方面不同。

对于非金融人士,他们可以简单地运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手机话费的支付(网上银行,手

机银行),在网上进行购物支付和转账,运用宝宝类理财产品投入闲散资金取得收益。这可以使得他们的生活方便许多,同时也可以节省之前支付账款的成本。这样运用资金会减少人们手上的现金,减少丢失现金的危险性,但同时也增加了资金在网上运用的风险性。

对于金融人士,大多会十分了解P2P网贷,众筹平台和互联网门户。他们在进行网上借贷筹资时, P2P网贷可以自动匹配借贷双方,作为金融服务中介,人们借贷资金也可以提高速度,但是要防范金融中介携款逃跑的风险,所以人们在方便的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风险性。人们也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和互联网金融门户,选择自己满意的收益和风险值,进行金融产品的选择,同时大多数人(131人,占比61.2%)关注资金安全问题,一部分人(31人,19.1%)关注平台保障风险,一部分人(31人,14.4%)关注资金流动风险。可见,资金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门户进行金融产品的垂直比价,提高自己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的风险性。通过众筹平台,人们也可以关注众筹项目的好坏,经过对比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或者参与哪种众筹项目。

四、结论

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居民生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在消费领域,电商的发展使购物更加方便快捷,节约了时间成本。对于居民的投资理财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投资产品更加丰富,选择增加,理财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众筹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的发展也给需要周转资金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二)负面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给居民带来损失。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人们面对互联网金融时最为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互联网风险有以下几类: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在现在全球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处于微速下滑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的收益率也会受到影响。第二是法律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导致部分互联

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第三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第四是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参考文献

[1]https://www.sodocs.net/doc/2e18324941.html,/link?url=mUWlaIvqf3_n4BBlY73852A

[2]https://www.sodocs.net/doc/2e18324941.html,/s/blog_ed1b729d0101ea0h.html

[3]https://www.sodocs.net/doc/2e18324941.html,/SS2015060800003588.shtml

[4]https://www.sodocs.net/doc/2e18324941.html,/link?url=c1xnvUcFZowHkKgNVIJ9BnGbuTCBPXnqyd yD_lgoqK8Rq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