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运输

1.植物的向光性:

(1)原因分析:

2.明辨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1)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2)横向运输发生在根尖、茎尖等生长素产生部位。这些部位在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单侧光、重力和离心力等)时会发生横向运输。

(3)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芽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植物会水平生长。

3.不同情况下胚芽鞘的生长方向:

实验胚芽鞘的生长方向

暗盒开

孔类

云母片

插入类

【高考警示】

有关生长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2)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4)单侧光的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5)弯曲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

(6)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7)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不需要。

(8)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典例】(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

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解析】选C。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含量多,引起弯曲生长。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生长快,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向光侧与对照组,A项错误;对照组燕麦胚芽鞘有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正常生长,但没有单侧光照射,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B项错误;产生生长素和感光部位都在尖端,所以去除尖端,胚芽鞘不生长,C项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项错误。

(1)生长素在幼嫩的组织中的运输是极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填“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胚芽鞘尖端合成IAA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单侧光,单侧光对IAA的影响是引起分布不均匀。

下图中,A、B、C表示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A放在转盘的圆盘上,B 放在开小窗的暗箱内,暗箱放在转盘正中;C放在转盘正中,外面套上开小窗的暗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花盆随转盘旋转,花盆中的小苗将会背离圆心生长

B.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

C.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单侧光源生长

D.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小窗生长

【解析】选A。影响A花盆中小苗生长素分布的外力为离心力,生长素主要分布于外侧,小苗将会向圆心生长,A项错误;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小苗处于黑暗环境中,生长素分布均匀,因此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B项正确;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只有当小窗转到光源方向时小苗才接受一次单侧光照,小苗将弯向光源生长,C项正确;若B 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则小苗表现为接受间断的单侧光照射,光源来源于小窗,所以向小窗弯曲生长,D项正确。

“两看法”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

注明:①判断生长素的有无,一看有没有产生部位,二看有没有人为施加;

②尖端下部伸长区相当于生长素作用的“靶细胞”部位。

【加固训练】

为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发生在尖端(A段)还是发生

在尖端下面一段(B段),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b均向光源弯曲生长,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B段

B.若a、b均直立生长,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B段

C.若a向光源弯曲生长,b直立生长,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

D.若b向光源弯曲生长,a直立生长,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

【解析】选D。若a、b均向光源弯曲生长,说明都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B段和A段,A项错误。若a、b均直立生长,说明都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必须在A段和B段同时进行,B项错误。若a向光源弯曲生

长,说明a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直立生长,说明b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B段,C项错误。若b向光源弯曲生长,说明b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a直立生长,说明a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 段,D项正确。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性

1.生长素浓度与促进程度的曲线分析:

a点——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a~c段(不含a点)——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c点——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效果最好。

c~e段(不含e点)——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e点——促进生长的浓度“阈值”——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b、d两点——生长素浓度虽然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e~f段——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分析:

(1)对于各种器官,生长素的功能均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4.两重性的实例:

(1)顶端优势。

①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发育受到抑制。

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部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③解除方法:去除顶芽。

④应用:果树的剪枝、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

(2)根的向地性。

【高考警示】

生长素作用的四点提醒

(1)茎的背地性不体现两重性,因为茎的近地侧和远地侧都是促进生长。

(2)极性运输主要适用于“生长素”,并不适用于其他植物激素,而生长素也并非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并非所有激素都具有两重性。

(4)高于最适浓度的浓度不一定是“抑制浓度”: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的浓度,不是抑制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才是“抑制浓度”。

【典例】已知单侧光与重力均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为探究某强度的单侧光及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处理,燕麦弯曲生长情况用柱状图乙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假如撤去单侧光的照射,图甲②茎仍将水平生长

B.图甲①若处于失重状态下,则燕麦茎将水平生长

C.实验一段时间后,第③组燕麦会长成图丙所示的形态

D.图甲中①的向上弯曲程度最大,③的弯曲程度最小

【解析】选C。图甲②受到单侧光的影响向下弯曲生长,又受到重力的影响向上弯曲生长,两力抵消后刚好不弯曲,假如撤去单侧光的照射,则只有重力的影响,图甲②出现的变化是向上弯曲生长,A错误;失重状态下,①组燕麦茎在单侧光的作用下会向上弯曲生长,B错误;第③组只受重力的影响,实验一段时间后,燕麦会表现出如图丙所示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生长,C正确;由图乙可知,图甲中①的向上弯曲程度最大,②不弯曲,即弯曲程度最小,D错误。

(1)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递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比较莴苣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的高低。

提示:根>芽>茎。

(3)有人说,生长素从莴苣的顶芽运输到侧芽的过程会受氧气浓度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正确。生长素从莴苣的顶芽运输到侧芽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能量的释放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2019·全国卷Ⅱ)某研究小组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测得数据如下表。据此回答问题。

分组

琼脂块左右

α角/度20.49.09.1

(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这种运输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α角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可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1)明确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

(2)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

(3)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下部分配不均所致。

【解析】(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2)胚芽鞘出现了向右弯曲生长是因为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切段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

(3)据表中数据可知,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所以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而甲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较高,所以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会更大。答案:(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

(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利用“三看法”判断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加固训练】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出的信息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如10-2mg/L)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芽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解析】选B。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浓度为10-2mg/L时,对根起抑制作用,但对茎和芽却是促进作用。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和茎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但图中没有体现这样的信息。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不同发育时期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如图为种子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的变化:

1.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

(1)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2)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

(1)器官脱落。

(2)种子萌发。

(3)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

【高考警示】

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作用的四点提醒

(1)混淆促进果实“发育”与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果实“发育”的植物激素为生长素、赤霉素,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为乙烯。

(2)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的成因不同:

无子番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只是没有种子;无子西瓜: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为三倍体,不可育。

(3)不同阶段,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补救因花粉发育不良或暴风雨袭击影响受粉而导致的瓜果类作物产量下降。但此措施不可用于挽救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各种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减产问题。

【典例】(2019·海南高考)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给果树适时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

C.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

D.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

【解析】选C。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项正确;NAA(α-萘乙酸)可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给果树适时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B项正确;用适宜浓度的IAA(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产生无子番茄,C项错误;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而IAA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D项正确。

(1)下列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有①⑤。

①2,4—D②赤霉素③细胞分裂素④脱落酸

⑤萘乙酸

(2)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属于不遗传的变异(填“可遗传的变异”或“不遗传的变异”)。

(3)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这属于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2017·全国卷Ⅰ)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解题指南】解读曲线信息:CTK组与对照组相比叶片衰老慢,CTK+ABA组叶片衰老速度快于CTK组而慢于对照组,ABA组叶片衰老最快。

【解析】选C。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施用CTK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叶片的衰老速度最慢,A项正确;通过施用CTK组和施用CTK+ABA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比较,单独施用CTK组明显高,说明ABA能降低CTK的作用,B项正确;施用ABA组的叶绿素的含量降低明显,说明叶片衰老程度高,与CTK组相比,光合作用速率降低,NADPH的合成速率低于CTK组,C 项错误;由曲线可看出,施用ABA后叶绿素的含量比施用蒸馏水组的叶绿素下降的速度快,这说明了ABA能加速叶绿素的破坏,使绿叶变黄,D项正确。

【加固训练】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新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解析】选B。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项,适时打顶去心,可解除顶端优势,即降低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以生出更多的侧芽开花结实。B项,豆科植物如绿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可固氮肥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C项,根茬部位可产生生长素,促进植株的生长。D项,利用木瓜产生的乙烯促进红柿成熟。故选B。

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量可能相同

C.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增多主要是由赤霉素调节的

D.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解析】选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先增强后减弱,超过一定浓度则抑制生长,因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

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B正确;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C错误;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

3.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同

C.脱落酸既能促进叶片衰老,也能促进细胞分裂

D.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

【解析】选D。植物激素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并不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乙烯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的衰老与脱落,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

考点四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分析

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适宜浓度的NAA溶液促进植物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

(2)实验流程:

制作插条:把形态、大小一致的某种植物的插条分成10组,每组3枝

配制梯度溶液:取生长素类似物按照不同的比例稀释成9份,第10份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

处理插条: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实验培养:把每组处理过的枝条下端依浓度梯度从小到大分别放入盛清水的托盘中浸泡,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记录生根情况

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对小组得出的实验结果以表格或者曲线的形式分析,并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实验结论

2.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设计: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实验组

对照组

图形

内容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

图甲)

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

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如图乙)(2)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①实验操作(如图):②实验现象:装置a 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b 和c 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3)验证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①实验操作(如图):

②实验现象:A 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 组不生长,不弯曲。

(4)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①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 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b.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c.若A中幼苗水平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与重力相等。

(5)验证生长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及合成部位。

①原理:

②过程:

③结果:A组发育成有子黄瓜,B组不发育,C组发育成无子黄瓜。

④结论:生长素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主要由发育中的种子合成。

【高考警示】

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四个关键点

(1)控制无关变量:例如,要研究不同浓度溶液的影响,处理的时间长短应该一致;选取的植物材料、插条长短、芽的个数等条件也尽可能相同。处理插条时,应将其基部(形态学下端)进行浸泡或沾蘸,否则扦插枝条不能成活。

(2)正式实验前必须先进行预实验:如果对要研究的植物的有关情况所知甚少,可以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浓度梯度比较小的正式实验。

(3)凡是带芽或叶的插条,其扦插成活率一般比不带芽或叶的插条成活率高,但插条上芽和叶并非越多越好。

①留叶过多,蒸腾作用失水多,插条易枯死。

②留芽过多,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结果不准确。

(4)必须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根枝条,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必须设置对照组:蒸馏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典例】(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四组实验中,300mg/L 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100与300mg/L 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选B。本题以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为依据,考查对实验数据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由于扦插枝条本身带有芽,所以对照组枝条自身也会产生IAA,A项错误;生长素浸泡的作用是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四组实验中,浓度为300mg/L IAA诱导分化生根数最多,且平均根长较长,所以其诱导效果最好,B项正确;100与300mg/L IAA处理获得的根的长度相近,而不是生物量相近,判断根的生物量应从生根数和生根长度两方面考虑,C

项错误;实验组的三组实验中,没有效果比对照组差的,所以实验数据未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项错误。

(1)该题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实验的因变量是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与根的长度;实验的无关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处理枝条数、处理的时间等。

(2)在正式实验前需要先做一个预实验的原因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1.(2017·江苏高考)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mg/L NAA处理插条

D.400mg/L 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解析】选D。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自变量是NAA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A项错误;图中当NAA浓度大于300mg/L时,对插条生根率起抑制作用,B项错误;生产上应优选200mg/L NAA处理插条,这时的生根率最高,而平均生根数也比较高,C项错误;图中NAA 浓度为400mg/L时,平均生根数高于NAA浓度为0mg/L时的对照组,说明该浓度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项正确。

2.(2018·海南高考)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实验处理如表。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顶芽处理侧芽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处理组D,D组的处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该处理的实验结果是:D组侧芽生长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组的生长量。

【解题指南】

(1)获取信息:题表中B组和C组对比结合坐标图数据可得出信息:激动素能促进侧芽生长;题表中A组和B组对比结合坐标图数据可得出信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抑制侧芽生长。

(2)扫清障碍:

①理解并熟练应用实验的等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原则。

②在保证单一变量的前提下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解析】(1)顶芽优先生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2)A组去除了顶芽,没有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而B组含有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上,所以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

(3)依据题表分析,B组和C组是保留顶芽情况下的对照,缺少一个与A组去除顶芽下的对照,故要增加一个D组,处

理方法为去除顶芽、用蒸馏水处理侧芽。由B组和C组分析激动素能促进侧芽生长,D组侧芽的生长量小于A组的生长量。

答案:(1)顶端优势

(2)低于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

(3)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小于

【加固训练】

某小组开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以下实验方案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浸泡法处理插条要求溶液浓度较低,空气保证一定湿度

B.选材要求生长旺盛多年生枝条

C.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D.进行预实验,确定合适实验浓度范围

【解析】选B。该实验设计的浸泡法处理插条要求溶液浓度较低,空气保证一定湿度,A正确;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选材应为生长旺盛的枝条,B错误;本实验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要满足单一变量原则,所以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C正确;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确定合适的实验浓度范围,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学习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学习重、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三、目标完成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营养结构? 请学生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营养关系的实质是什么?(食物关系)也就是包含能量的营养物质在各营养级间的流动。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是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二)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设置悬念,引入能量流动。 请学生结合课文“能量流动的分析”说出能量流动包括哪些过程?(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研究能量的流动以什么为单位?(种群)(三)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质疑: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开始,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 阅读课文,结合示意图思考: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哪些去处? 2.初级消费者如何获得能量?获得的能量有哪些去路?次级消费者呢? 3.每一个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能量的去路是否相同?最高营养级呢? 图示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能量流动过程 ⑴生产者能量 输入:光合作用固定; 散失:细胞呼吸散热 传递: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摄食、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 ⑵消费者 输入: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部分:摄食的能量=同化+粪便中的能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请同学分析此过程,思考五个问题: a、能量输入的起点?(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流经一个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没有生 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 b、能量传递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对象:下一营养级或分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作者:————————————————————————————————日期: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

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推进新课 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 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 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 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 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 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 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 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师:对,非常好,在生物学中我们把这种植物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那么,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呢?大家先看这么一个资料。 课件展示: 展示植物根的向地性。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向性运动。 师:体验下列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找学生代表从不同方向刺激含羞草叶片,叶片闭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含羞草叶片受到刺激,产生闭合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不管从什么方向刺激,都引起闭合。不是单一方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 师:答得好。 师:请同学们讨论植物还有哪些向性运动的例子?学生讨论,老师简单总结:向性运动:单一,定向。 师:同学们了解清楚了向性运动,下面我们来探讨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稳态与环境 目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第4节免疫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 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 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 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 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 1.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 2.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4.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 5.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连线] 三、特异性免疫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四、体液免疫的过程[据图填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2)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4)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5)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6)体液免疫通过产生的浆细胞来清除抗原(×) 2.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是( ) A.T细胞B.B细胞 C.吞噬细胞D.浆细胞 解析:选B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都是由造血干细胞生成的,但B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生成的,而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3.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B.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解析:选C 皮肤和黏膜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因此,A、B项属于第一道防线,C 项属于第二道防线,D项属于第三道防线。 4.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较弱 解析:选 C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功能,包括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如皮肤、吞噬细胞遍布全身,但强度较弱;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5.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 A.神经细胞B.内分泌细胞 C.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 解析:选 C 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6.能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的细胞分别是( ) A.吞噬细胞和T细胞B.T细胞和浆细胞 C.记忆细胞和B细胞D.白细胞和红细胞 解析:选B T淋巴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江面以作为一种调节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理解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并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习题课教案

第五章习题课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教学目标:复习第五章重点知识 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物圈 2 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几部分构成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几部分 4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 5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6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7 生态系统信息的总类和作用 8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种类 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 B级问题一 1.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光 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 2.角鮟鱇生活在深海区,其雄性个体很小,寄存在雌性个体头部或体侧,从雌鱼血液中吸收养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寄生B.种内互助C.共生D.种内斗争 B级问题二 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苍蝇能垂直起落和急速改变方向,这是由于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A.间接使用价值B.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D.生态价值

B级问题三 1 生态平衡失调在功能上的重要标志是() A.生态组分出现缺损B.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变化 C.群落垂直分层结构减少D.能流受阻和物质流中断 2.在生态系统中,全部初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比全部次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 A、多 B、少 C、相等 D、大约相等 B级问题四 在下图中,每个字母代表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则最可能表示人和含能量最多的生物分别是() B A C分解者 D A、A和分解者 B、B和分解者 C、B和C D、B和A B级问题五 1 右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A.食物网B.捕食C.种间关系D.生态系统 2 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生物类型 B级问题六 下图是物质循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优质教案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能力目标: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教学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