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

【篇一:片段教学20条】

片段教学建议要点二十条

1、应聘面试模式:①片段教学、说课为主;总的前者多。或以一为主,或二者都要。②一般15分钟。③面试要求、方式每年都会公布。

④会片段教学一般就会说课,说课的形式、要求可看书(《语文课

程理论与应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均有)。

2、片段教学是没有学生反应的模拟课堂教学。①不是说课;②不是

全篇、整节教学的浓缩,不是压缩饼干;③更不是随意或讨巧的讲

一个片段;④是全篇、是完整一节课设计的“投影”。或:虽为片段,但却是该篇、该课教学的重要的,乃至最重要、主要的展现。

3、片段所指:①一般、多数为某一或若干自然段的教学;②某一教

学片段(整篇或一节课教学流程的相对完整的一截),如《荆轲刺

秦王》讲荆轲失败的原因,或讲其场面描写。③如无指定,取①,

或①②结合,如《荆轲刺秦王》讲荆轲失败的原因,重点讲怒斥太

子段;讲其场面描写的,重点讲秦庭行刺部分若干段。

4、无论何种片段教学,基本环节可如下安排:导入+讲、读、议+

生字词+作业+板书设计。其中:讲、读、议,生字词、板书设计,

为务必展现项目;导入、作业酌情而定。(注意与应聘面试时,要

求你写的教案的关系,教案无非加上规范格式,其最主要的部分还

是上面的基本环节)

5、核心是议,包括问题(或活动,如《中国石拱桥》的“看图写话”)设计、师的“答案”、议(或活动)的过程展现。——此即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当代互动教学“亮点”的展现。——亦即板书设计(主板

书)最应考虑对应的部分。

6、关于读、讲:读(朗读、默读等等处理);讲(尽可能较精彩的

有准备的教学语言,问题、答案、导入等等的表述)。

7、关于模拟学生的互动(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看法):①通过师对

生的回答的转述、评价、处理来体现(如说:我归纳一下刚才的讨论,有三种意见??,我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老师做点补充??);

②不要虚拟过分,不要一会儿当“师”,一会儿当“生”。

8、板书设计:①主板书与副板书;②主板书务必简明、精到;副板

书写字词等。③工整、规范,不能太小、太轻。

9、文言文教学:①文言词语教学+上述;②二者结合进行;③词语教学:串讲:读、释、译+文言知识点教学有体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等,不求全,求对路)

10、小学:①教学形式有模有样,内容更简明,更多重复、更多“表演”、更多读、更多活动设计、更有激情(孩子特点所决定);②上述第5点更注意课本的文后练习;③更注意运用换词法教学重要词句,或还原法解读精彩内容。

11、自身最拿手、最亮一面与上述要求、内容(尤其是第5、第10等等重点)的兼顾、结合。自身素质的充分、恰当的展现。各人风格不一,但总的要有一定激情,不过度,快慢节奏又恰当。素质包括礼仪风貌问候语,像青春朝气的当代教师。内容、态度可弥补素质欠缺。

12、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解读及其教学处理的精彩、恰当,有自己都感到有点激动的教学内容,就有信心,有吸引力。

13、①因此,熟悉、钻研全部课文是最重要的准备(相关二点:①应聘面试现场,准备的时间有限,方式种种,甚至可能突然袭击;

②篇目难猜,可能避熟就生,又可能杀回马枪。)②因此,给力借鉴有用的相关资料,摘取低垂的苹果,急用先学,当然要转化为自己的要消化,把力气用在刀刃上。③在全篇钻研准备的基础上,可以有一些技巧性的重点准备。

14、既像中小学教学,但首先要吸引(“征服”)在场的评委老师。

15、大学知识的恰当运用。有如味精(如文言文教学中),感到你有专业素养,基础好,有后劲,可造就。但决不能掉书袋,不要随便出现中小学不用的艰深的术语。

16、同学之间一定要互通有无,协同“作战”,信息、资源共享。一定要记住,放在整个就业市场,我们去应聘的人,夸张一点,只是沧海一栗(全省招考中小学语文老师每年约1500名左右,我们最多100多人,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同学之间不是竞争,而主要是叠加效应、共振效应、师大效应。

17、参考资料:电子版解读案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案例(第六章后附及第六章中阐述的案例,其他章中的案例);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陈日亮等的书;教学论课、名篇解读接力课上老师的解读;教参或网上有用的资料,等等。

18、应聘一般为高中人教版必修1~5册,小学3~5年级;一般会公布。

19、各班一半中学篇,一半小学篇。尽量:必修1、2册选难篇,必

修3~5册选生篇。小学3~5年级各册都要有,文体多样些。

20、以班为单位,人人认真准备,全程参与,最好的互相学习、备

课机会,是共同财富,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多观摩其他同学的片段

教学,观看其他同学(包括上届同学)的片段教学录像,认真研习,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人生难得一搏,检验、鼓舞、修正自己,为

最后一里路奋进!

【篇二:片段教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篇三: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让操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与其它版本的教材一样,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中

同样安排了有关“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内容。虽然是非课改年级,但

我们一直努力尝试着用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

现关系,实现转化,推导公式”,经过思考,我们设想:让学生通过

操作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

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就是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案例片断:

师: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与它的底面积有关。

生2:与它的高有关。

(出示一组图片,观察,验证猜想)

师(小结):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师:观察一下,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生: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用实物验证,演示:等底等高)

师:猜一猜,这里的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

师: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可能是。

??

师:请各小组利用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

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填写表格:

圆柱与圆锥的底、高的关系

几次把空圆柱倒满

实验

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

圆柱体积的。

生:好像不是。

师:请你们利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做一次实验。

生再次做实验,完成表格。

汇报实验结果,强化v= sh这一公式中的“等底等高”条件。

教后反思:

原来设想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

多种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且,实验操作符合学生“爱动”的特点,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兴趣一定很浓厚。谁知,事与愿违,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兴趣状态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经过反思,我们意识到了本节课的问题所在:虽然学生一直处于活

动之中,但这种实验操作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

地运用手中的学具,去验证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圆锥体积之间关系

的猜想。至于研究方法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都是由教师替学

生完成的。也就是说,教师为了得出圆锥体积公式,让学生机械地

从事着对课本内容的模拟,而且,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操作的结果,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压缩了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实验操作中,学生也许理解了数学知识,但却没有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

面的进步与发展。于是我们想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

生探究的欲望,给他们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

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经过讨论,我们调整了教学活动方案,下面就是在另一个班进行了

第二次教学的片段。案例片断:

揭示学习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想出的方法有:变形成圆柱、长方体,放入水中求上涨的

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师:这些方法

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共同

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

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

生:圆柱体。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

生: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

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

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

生1:我们用空圆柱装满米后倒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锥的体积

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生2:我们是用空圆锥装满米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3倍。

生3:我们的发现和第二组一样。但是,我们只倒了一次,量了一下,发现米的高度正好占圆柱高的,也可以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生4: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生5:我们这一组实验结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生6:??

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1、圆锥的体积是圆

柱的;2、圆锥体积不是圆柱的。

师:请小组相互间交流一下,找一找结论不一样的原因。

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生再次汇报交流,经过辨析,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

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圆锥的体积有可能不是圆

柱的。

概括公式v锥= v柱= sh

(等底等高)

教后反思:

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上时时闪烁着创新思

维的火花。和第一次活动相比,虽是同样经历了“猜想------验证------

解释”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是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实验

方法是多样的,材料选择是自由的,所以操作探究是主动的,合作

交流是投入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

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

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此,我们绝不能简单地从字

面上认为,只要有实验操作就能实现属于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也

就是说,自主探索的过程仅有实验操作是不够的。

感悟与探讨:

结合上面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

1、自主探索应该着眼于让学生思考和寻找探索主题与自己已有知识

体验之间的关联,这样探索才有比较清晰的探索思路,否则,就会

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糟糕局面。这种思考和寻

找显然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一些教师正是为了让探索进入顺畅

的“绿色通道”,于是“越俎代庖”,直接给出一种假设,让学生通过

实验来验证。在第一个案例中,学生之所以没有兴趣,正是由于缺

少内在的实验动机。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发散性的问题,让

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自由地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再加以巧妙引导,使学生自然想到选择“圆柱”作为研究工具。由此看出,我们不

但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某种目的和意义的实验操作,还要使他们懂得

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样才真正体现实验操作的价值。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不能让学生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空间。第二个案例中,学生自由选择

材料,记录下自由的发现,所以,在汇报交流时,才有不同实验方

法的交流互补(实质上是思维方法的互补),才有对不同实验结果的争

辩与质疑。这样,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3、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是实验探究的一个很

重要的环节。现在不少探究课,学生确实在很认真地展示问题、合

作探究,但是对探究出的东西,教师没能让学生再进行进一步的领

悟与反思,所以,新课标提出的过程性发展目标实际上还是没能真

正实现。上面第一个案例中,学生对v= sh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缺

少反思的真正体验,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实际上是提醒)下完成的。第二个案例,学生因为选择的材料不同,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

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由此激起了自觉的反思,进而激发了下一

轮实验探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应该说,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反思,

这也是一种过程,而且是比单纯的实验操作更有意义的一种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

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所提倡

的活动是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它的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

所得,落实学习的主体性,实现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与反思

发布者:傅美清发布日期:2011-11-10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与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体现?这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

一个实际问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

的主人翁意识。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最近,我有机会听了“折

线统计图”这一课,现对这个案例,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案例片段一:

一、呈现信息,揭示课题

师说:我从杭州来,给你们提供一个杭州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的信息。

出示统计数据:1950年日供水量2万吨

1976年日供水量36、4万吨

2002年日供水量140万吨

师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有同学说从这些信息里知道了杭州市的日供水量呈猛增趋势。有同

学为杭州市的水资源担忧,有同学说要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等等,同

学们兴趣盎然。

师接着问:那怎样把这些信息用图表示出来呢?

有学生说用条形图,有学生说用折线图,更有学生说用扇形图表示。师又问: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图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条形图和折线图请学生比较这两种图有什么

异同?

接着鼓励学生给这个新的统计图命名,从而揭示课题。

案例片段二:

二、研究与讨论。

师出示统计数据:某运动服装店今年4—9月份游泳衣销售量统计如下:

师问:你们能根据上面的销售量,制作一张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们尝试活动,师提出要求:

1、独立制作统计图。

2、小组合作交流:

(1)回忆整理制作步骤。

(2)交流制作心得。

在同学们尝试活动时,师巡视。接着,老师组织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出示学生画的折线统计图,请同学自己互相讨论并修改不规范的统

计图,还当场请一位表现较好的学生做专家回答同学们的疑问。经

过这个活动后,老师出示自己的折线统计图,然后向学生介绍了制

作折线统计图的注意点。最后,老师请学生根据信息作出决策。师问:通过上面的信息,你如果是消费者、销售经理或生产厂家会怎

么做?经老师这么一问,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案例片段三:

小结,师提问:你这节课的心情指数与收获指数怎样?能否用折线

统计图表示?指名学生用手势表示。有学生回答心情指数时说:开

始上课时,很紧

张,折线应斜着向上,中间30分钟左右心情较平稳,折线应是平的,快

下课了心情放松,折线应向下。有学生回答收获指数时说:折线应

一直

斜着向上。接着老师也向学生介绍了自己这堂课的心情指数,老师说:

开始时我也很紧张,慢慢地我和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心情也就平稳了,

到后来看到同学们都能积极发言,老师心里又很高兴。到这儿为止,整

堂课圆满结束。

[反思]:

综观以上几个教学片段,无论从课的设计,还是与学生的交流,点

点滴

滴,无不体现着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她创设的生

活情境,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

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中,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体中感知,比较中顿悟,应用中升华,表现出了很高的热

情和智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

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赋以现实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符合

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联系杭州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的信息和某运

动服装店4~9月份游泳衣销售量这些生活事实,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推理、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成功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数学

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整

个教学活动。

二、以活动为基础,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

最初方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这个目标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

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教学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

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发展。本节课正

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教学中,先是“直观感知”老师出示的折线统计图的观察交流活动,接着是学生“尝试操作”折线统计图的合作交流活动,最后是“发

展和应用”阶段的总结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

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如:在“尝试操作”折线统计图这个活动中,老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充分体现了学生

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p

三、学以致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数学就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学以致用

数学;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本文中列举的教

学片段为统计教学内容,统计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了解为什么要

统计,即统计的价值。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提供

的信息,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

一个消费者、销售经理或生产厂家会怎么做?在学生发挥想象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能根据统计得到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而不应该象过去一样,把教学定位为统计的知识技能。本堂课大胆改革教材,由老师提供的“杭州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景作为统计教学的开场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老师让学生观察各种统计图,请学生做科学家给统计图命名来揭示课题。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改变了以往由老师画学生看的局面,而由学生自己操作,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要领。然后,老师对统计图的制作要点进行小结,使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掌握了知识技能。最后的课堂总结部分,设计也比较新颖。以往的老师在课堂小结时总会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这个问题。而本堂课的老师却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