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版部编教材《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作家作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二、教材课下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2师:军队。

3我:《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4公:指鲁庄公,鲁国国君。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6间(jiàn):参与。

7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10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1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14加:虚夸、夸大。

15信:实情。

16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17福:赐福,保佑。

18狱:指诉讼事件。

19察:明察。

20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1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22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3从:跟随。

24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5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中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26败绩:大败。

27驰:驱车追赶。

28下视其辙: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29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0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1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作,鼓起。

33再:第二次。

34竭:穷尽。

35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6测:推测,估计。

37伏:埋伏。

38靡(mǐ):倒下。

三、教参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根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去查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减弱,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字词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古义:猪、牛、羊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续。

4、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5、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6、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7、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9、衣食所安

古义:有“养”的意思。今义:安全。

10、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11、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二)一词多义

1、故

故逐之(连词,所以)

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2、从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3、其

下视其辙(代词,齐军的)

公问其故(代词,战胜的)

4、以

何以战(介词,凭、靠)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根据)

5、焉

又何间焉(语气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6、之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登轼而望之(代词,指齐军)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3.下视其辙(名词用作动词,下车)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个人专有)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2)战于长勺(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2.判断句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省略句

(1)必以分人(省略句,应为“比以(之)分人”)

(五)成语梳理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五、难点解析

1.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反映了鲁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平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2.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这句话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3.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参考答案】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并不存在的神身上,而不明白百姓不会服从他。

4.曹刿最后因为什么条件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参考答案】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曹刿认为,凭借这一条同意跟齐国作战。

5.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

征?

【参考答案】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6.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目的是养鲁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7.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参考答案】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