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图解:废旧硬盘改装电磨

图解:废旧硬盘改装电磨

图解:废旧硬盘改装电磨
图解:废旧硬盘改装电磨

在电脑的升级换代,相信大家都有换下来的硬盘,这些硬盘很多都坏掉不能使用了,通常只有丢掉。其实它们仍然有可以利用之处,本着变废为宝的原则,我们就来将废旧硬盘变成一个自动电磨,磨磨小刀也算发扬了DIY的乐趣。

制作工具:螺丝刀、直尺、圆规、剪刀、砂纸、502胶水

提示:最好选取老硬盘,因为老硬盘没有检测无数据就休眠这一项,就没有转一会儿就自动停转.有网友说G级以上的硬盘就有这项功能,是错误的.个人认为大概05年后才有的设计.

1、首先将废旧硬盘打开,用螺丝刀卸下硬盘上盖的6颗螺丝,就可以将其打开。这时可以看到硬盘的磁头臂正摆放在磁盘上,还需要将它挪开。卸下磁头臂根部的传动部分金属盖上的两颗螺丝。这时会发现,这个金属盖仍然无线拿下来,这是因为磁头臂是依靠磁力线圈工作的,这个金属盖其实就是一个强力磁铁,用螺丝刀使一点劲就可以将它撬开了。

提示:注意贴着标签的地方有可能是藏着螺丝的,DIY时需要外六角螺丝刀,底部主电路板(这个是必须保留的)。

2、卸下边上的两个塑料卡扣零件,就可以将磁头臂挪开磁盘了,当然也可以将它们取下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破坏磁头臂的电路排线,否则可能会造成硬盘磁盘的不工作。

提示:磁头那一块(连着电路)可是先实验拆除后影不影响功能,因为我看到有人拆除后不影响转动,但是我这个硬盘拆除后就不动了,有回路在里面。

3、用直尺量一下硬盘磁盘以及中间的轴心的半径,一般来说所有3.5英寸硬盘的磁盘尺寸都是标准的:磁盘半径为

4.8cm,轴心的半径为1.5cm。按照这个尺寸,用圆规在砂纸的背面画出两个同心圆,并用剪刀将它剪下来。

4、将剪下来的砂纸背面涂上502胶水,贴在硬盘的磁盘上。这里可以在磁盘上放上一些重物,以便让砂纸和磁盘更平坦地粘合在一起,然后等待一个小时,让胶水干了即可完成电磨。如果在第二步中,砂纸剪得不够圆,还需要在等胶水干了后,再修剪一下,以免它触碰到硬盘的四周。

5、最后接上硬盘的4pin电源插头,磁盘就开始旋转起来,当手工刀钝了,就可以在它上面磨一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力下按刀片,如果摩擦力度太大,盘片就会停转,毕竟硬盘电机的功率不够强,停转了之后可能会烧电机。另外,在磁盘旋转时,千万不要用手去触碰砂纸哦,否则会被磨去一块皮肉的。

电磨停转问题的解决方法:

前段时间改串口电磨,遇到停转问题,今天,拿出硬盘一阵瞎倒腾,找到了一个方法,故迫不及待和大家一起分享,短接数据线的S2和S5脚即可,现在还在通电运行中,一切良好,另外补充一下,如果插上线硬盘不转,用手触摸下数据线金手指就转了哈哈,很神奇

主机电源直接通电后,是不能直接用的,要把插主板的插头上的绿线和黑线拔出来短接!

硬盘通电后转不到30秒就停了,这里也要处理!如图:

废酸回收处理

废酸回收处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均相膜扩散渗析 -----废酸处理 -----废碱处理 -----含盐废水处理 公司简介 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膜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国家“863”项目主承担单位;专业从事各种分离膜及水处理设备的研究、开发,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均相膜生产技术,其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系列荷电膜产品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战略计划中。 依托于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的山东省荷电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山东省政府认证挂牌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荷电膜研究力量最强的技术开发集中地。国内着名膜分离专家高从堦院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位着名专家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荷电膜技术在资源节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短缺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逐渐成为很多行业的首选技术。目前已在电子铝箔、钢铁、湿法冶金、化工分离和其他电子刻蚀业等领域的废酸、废碱、高盐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洽谈业务,共图发展!扩散渗析阴膜 扩散渗析阴膜是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用于酸性废水处理回用的芳香族聚醚类复合膜元件。该膜的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胺化交联工艺,实现了膜的立体交联,强度大大提高,具有极好的物化稳定性,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已有的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均相阴膜的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原理: 整个装置是由一定数量的膜组成的一系列结构单元;其中每个单元由一张阴离子均相膜隔开成渗析室和扩散室,采用逆流操作,在阴离子均相膜的两侧分别通入废酸液及接受液(自来水)时,废酸液侧的酸及其盐的浓度远高于水的一侧,根据扩散渗析原理,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废酸及其盐类有向扩散室 渗透的趋势,但膜对阴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故在浓度差的作用下,废酸侧的

硬盘内部如此精彩——硬盘构造再揭秘

硬盘内部如此精彩——硬盘构造再揭秘 组装也是高科技 谈起参观WD泰国硬盘工厂,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不加特别解释的话,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盘工厂”,指的都是硬盘整机(即“硬盘驱动器”)组装厂。CPU的制造过程中也有封装的步骤,可以把这一步拿出来单独成立封装测试厂,但我们很难把CPU明确地再分解成若干部件,每种部件都有特定的供应商——要真这样的话Intel的CPU工厂只靠做些组装的活儿就能获取高额利润,那钱赚得岂不是太容易? 如果要类比的话,硬盘工厂(即整机组装厂,下同)应该与光驱生产厂更为接近,前者要用到的磁头、盘片及马达与后者要用到的光头、马达等往往都来自于供应商,大家做的都是一个组装的工作。更通俗一些的话,还可以想想PC的生产:CPU来自于Intel或AMD,主板来自于华硕、微星等有名或无名的大厂小厂,内存(条)来自于三星、英飞凌……这是大家最熟悉的组装过程了。当然,这些比喻那些硬盘供应商们听了会生气的,别的不说,就凭现代硬盘的(温彻斯特)工作原理要求内外部空气要相对隔绝这一点,就需要硬盘工厂斥巨资建立并维护Class 100(100级)甚至Class 10(10级)的净室,关键的生产步骤都在里面进行,技术要求和难度都远非PC和光驱的生产所能相比——不然,硬盘厂商也不至 于像现在这样“屈指可数”啊。 在净室中操作的工人们。环境要求:温度20℃±3℃,相对湿度40%~65%,直径大于0.5微米的微粒不超过100个,大于0.3微米的不超过300个。不同的工厂上述条件会有 出入,但都是很严格的。

当然,硬盘整机的制造是“来料加工”的组装过程,并不意味着硬盘厂商不具备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日立(Hitachi GST,以前的IBM硬盘部门)和希捷(Seagate)都采用所谓的垂直整合模式,即能够包办从磁头、盘片的研发生产直至硬盘整机制造的全过程。就像希捷公司台湾技术行销经理朱秋男先生所说,希捷拥有从部件到硬盘驱动器的全线技术,生产硬盘所用到的主要零部件中只有马达来自于日本厂家(在中国和泰国生产)。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譬如希捷公司从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的硬盘技术研发投入达到了6.66亿美元,而在此期间其总收入为62.3亿美元,净收入5.29亿美元(若排除2004年4~6月的重组费用,为5.66亿美元)。 相比之下,WD(西部数据)公司采用的(在部件技术上的)跟随策略成本就要低很多,所冒的风险也小。同期WD的总收入为30.47亿美元,净收入1.513亿美元(若排除2003年第三季度收购Read-Rite的费用,为1.993亿美元),而在此期间的研发投入为1.84亿美元。即使考虑到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时期经营业绩和研发投入会有一定的波动,这种对比 也是颇具参考价值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上述数据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认同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的观点,希捷公司较高水平的利润率就与其高研发投入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这样无疑会抬高硬盘行业的门槛,特别是对WD、三星等以生产较低利润的台式机硬盘为主的厂商更是如此——如果所有的硬盘厂商都必须采用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那么硬盘行业的格局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想想PC行业,虽然更有技术含量的IBM最终退出了这个自己一手开创的市场,但如果没有高度的分工合作带来的市场繁荣,今天用得起计算机的人能有这 么多吗? 越扯越远了,就此打住,言归正传。 部件举例之磁头上岗记(上) 强求每家硬盘厂商都走垂直整合之路不现实,但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关键部件的技术却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盘片存储密度越来越高、磁头尺寸越来越小,以至一度因遭遇技术瓶颈而被迫放缓单碟容量提升速度的今天,缺乏盘片和磁头技术储备的硬盘厂商将会在新产品的推出上处于不利地位。迈拓(Maxtor)在2001年9月将MMC Technology变成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现在后者已经是它最大的盘片提供者;WD则在2003年7月收购了磁头供应商Read-Rite,现在其位于加州Fremont的晶圆制造厂即得自该交易。垂直整合不是万能的, 但离核心技术太远是很容易无能的。 笔者没有去过Fremont,但有幸参观过日立GST设在深圳的磁头生产工厂。与硬盘工厂一样,磁头厂也不允许随便拍照,好在WD在其为此次访问专门准备的会议室里摆放了磁头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产品,我们可以一一展示给大家。

实验室含酸、碱废液的处理

实验室含酸、碱废液的危害 实验室中各类无机酸、碱的用量较大。废液若呈酸性,且未经严格处理便直接排入铸铁管下水道,会造成铸铁管下水道被腐蚀;若酸或碱含量过高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泊,则会污染河流、污染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 常见的含酸、碱废液 酸性废液 清洗金属表面的盐酸或硝酸溶液、废弃的酸性溶液。 碱性废液 氢氧化钠废液、石灰乳 含酸、含碱废液的处理 实验室中各类酸、碱的用量较大,因而可设置废酸、废碱液缸进行收集,收集后的废液可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进行处理。 将含酸和含碱废液相互中和,剩余的酸或碱,用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中和,用pH试纸检查溶液pH值达6~8时,即可将废液排放至下水道,这样也做到了“以废治废”。若实验室酸碱废液量不大,中和的程序可以在烧杯中完成,也可通过稀释法处理,但是若废液的量很大时,必须用一个中和搅拌槽及两个进料槽,慢慢将废液加入稀薄的中和液中。 另外,无机废酸也可用工业纯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碳酸钠进行中和。废弃的酸碱液可以作为洗液,用作洗涤或浸泡玻璃器皿,也可将无机废酸作为当地锅炉、管道、便池等的清洁剂。 实践证明,中和反应是处理无机酸、无机碱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且此种方法是利用废物自身特性进行综合利用,中和药剂易得,而且价格低廉,实验室易于操作、费用小,生成物对环境无有害作用。 含酸、碱废液的处理步骤 (1)确定即使将酸、碱废液互相混合液没有危险时,可分次少量将其中一种废液加入另一种废液中 (2)用pH试纸(或pH计)检验,使加入的酸或碱的废液至溶液的pH约等于7 (3)用水稀释,使溶液浓度降到5%以下,然后将其排放 处理酸、碱废液的注意事项

硬盘内部结构图解

硬盘内部结构图解 平时大家在论坛上对硬盘的认识和选购,大都是通过产品的外型、性能指标特征和网站公布的性能评测报告等方面去了解,但是硬盘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磁头、盘片、主轴电机又是长什么样子呢,硬盘的读写原理是什么,估计就不是那么多人清楚了。所以我就以一块二手西数硬盘WD200BB为例向大家讲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让硬件初学者们能够对硬盘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在动手之前,先了解一些硬盘的结构理论知识。总得来说,硬盘主要包括: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由于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现在先贴上今日的主角西数WD200BB硬盘的“玉照”,它是容量为20G的7200转的普通3.5寸IDE硬盘,属于比较常见的产品,也是用户最经常接触的。除此之外,硬盘还有许多种类,例如老式的普通IDE硬盘是5.25英寸,高度有半高型和全高型,还有体积小巧玲珑的笔记本电脑,块头巨大的高端SCSI硬盘及非常特殊的微型硬盘。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上图所示的就是WD200BB的产品标签。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接口插座、主从设置跳线器和数据线接口插座,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从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的位置。总得来说,硬盘外部结构可以分成如下几个部份:

化学试验室废液的处理方法

. 化学实验室废液的处理方法 1、实验室中经常有大量的废酸液。废液缸中废液可先用耐酸塑料网纱或玻璃纤维过滤,滤液加碱中和,调至pH=6—8后就可排出,少量滤渣可埋于地下。 2、对于回收较多的废铬酸洗液,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还可使用。少量的废液可加入废碱液或石灰使其生成Cr(OH)3沉淀,将沉淀埋于地下即可。 3、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含氰废液必须认真处理。少量的含氰废液可加入NaOH 调至pH=10以上,再加入几克高锰酸钾使CN-氧化分解。量大的含氰废液碱液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至pH=10以上,再加入次氯酸钠,使CN-氧化成氰酸盐,并进一步分解为CO2和N2。 4、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后加适当过量的Na2S,使生成HgS沉淀,并加FeSO4与过量S2-生成FeS沉淀,从而吸附HgS共沉淀下来,静置后分离,再离心,过滤;清液含汞量可降至0.02mg/L以下排放。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大量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但要注意一定要在通风橱内进行。 5、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加碱或加Na2S把重金属离子变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而沉积下来,从而过滤分离,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 化学实验室废液废气处理办法 1、溶解法:在水或其它溶剂中溶解度特别大或比较小的气体, 用合适的溶剂把它们完全或大部分溶解掉。 2、燃烧法:部分有害的可燃性气体,在排放口点火燃烧,消除污染。例如,一氧化碳等。化学实验中废弃的有机溶剂,大部分可回 1 / 5 . 收利用,少部分可以燃烧处理掉,有些在燃烧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废物,必须用配有洗涤有害废气的装置燃烧。 3、中和法:对于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气体,用适当的碱或酸进行吸收。对于含酸或碱类物质的废液,如浓度较大时,可利用废酸或废碱相互中和,再用pH 试纸检验,若废液的pH值在5.8~8.6之间,如此废液中不含其它有害物质,则可加水稀释至含盐浓度在5%以 下排出。 4、吸附法:选用适当的吸附剂,消除一些有害气体的外逸和释放。对于毒害不大的气体或剂量小的气体,用木炭粉或脱脂棉。对于 难以燃烧的或可燃性的低浓度有机废液,用吸附性能良好的物质,让废液充分吸收后,与吸附剂一起焚烧。 5、稀释法:对于实验中产生的大量废液,其中无毒无害的,采用稀释的方法处理。 6、沉淀法:对于含有害金属离子的无机类废液,加入合适的试剂,使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的沉淀物,然后进行过滤,将滤出的沉 淀物妥善保存,检查滤液,确证其中不含有毒物质后,可排放。 化验室废液的处理办法

硬盘结构图

硬盘几种结构 硬盘是电脑中存贮数据的重要部件,可是由于它长期被封闭在机箱内部,属于那种“幕后英雄”,所以大部分用户可能对其了解不是很透彻。没有关系,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去冒险,对它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吧。 由于SCSI硬盘平时我们接触较少,因此我们目前所提到的硬盘一般指的是IDE接口的硬盘。这种硬盘多属于温盘(Winchester),由头盘组件(HDA,Head Disk Assembly)与印刷电路板组件(PCBA,Print Circuit Board Assembly)组成。平时我们了解硬盘,多是从产品外观、产品特征及磁盘性能等方面去认识,那么硬盘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呢?相信许多用户都不太清楚,毕竟谁都不会去冒冒失失地将硬盘拆开来,所以了解硬盘内部结构的机会实在太少了。那么就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1、硬盘外部结构 (1)接口: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插座和数据接口插座两部分,其中电源插座就是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插座则是硬盘数据与主板控制芯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交换的通道,使用时是用一根数据线将其与主板IDE接口或与其他控制适配器的接口相连接,经常听说的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也就是指数据线,数据接口可以分成IDE 接口和SCSI接口两大派系(见图1)。 图1 SCSI接口 (2)控制电路板:大多数的控制电路板都采用贴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高速缓存、控制与接口电路等。在电路板上还有一块ROM芯片,里面固化的程序可以进行硬盘的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在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容量不等的高速数据缓存芯片。读写电路的作用就是控制磁头进行读写操作。磁头驱动电路直接控制寻道电机,使磁头定位。主轴调速电路是控制主轴电机带动盘体以恒定速率转动的电路。缓存(Cache)对磁盘性能所带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读取零碎文件数据时,大缓存能带来非常大的优势。 (3)外壳:硬盘的外壳与底板结合成一个密封的整体,正面的外壳保证了硬盘盘片和机构的稳定运行。在固定面板上贴有产品标签,上面印着产品型号、产品序列号、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对这款产品作一番大致的了解。除此,还有一个透气孔,它的作用就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大气气压保持一致。另外,硬盘侧面还有一个向盘片表面写入伺服信号的Servo孔。 Servo孔的作用是向硬盘盘片写入伺服信号 2、硬盘内部结构 拆下控制电路板后再将外面的保护面拆后就现出了硬盘的内脏(见图4)。它由磁头、盘片、主轴、电机、接口及其他附件组成,其中磁头盘片组件是构成硬盘的核心,它封装在硬盘的净化腔体内,包括有浮动磁头组件、磁头驱动机构、盘片、主轴驱动装置及前置读写控制电路这几个部分。将硬盘面板揭开后,内部结构即可一目了然。

废酸处理方案

废酸处理(不锈钢厂酸洗废水) 硫酸在化工、钢铁等行业广泛应用。在许多生产过程中,硫酸的利用率很低,大量的硫酸随同含酸废水排放出去。这些废水如不经过处理而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会使水体或土壤酸化,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且浪费大量资源。近年来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与此同时,先进的治理技术也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废硫酸和硫酸废水除具有酸性外,还含有大量的杂质。根据废酸、废水组成和治理目标的差异,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治理方法大致可分为3大类:回收再用、综合利用和中和处理。 1 废硫酸的回收再用 废硫酸中硫酸浓度较高,可经处理后回收再用。处理主要是去除废硫酸中的杂质,同时对硫酸增浓。处理方法有浓缩法、氧化法、萃取法和结晶法等。 1.1 浓缩法 该法是在加热浓缩废稀硫酸的过程中,使其中的有机物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转变为深色胶状物或悬浮物后过滤除去,从而达到去除杂质、浓缩稀硫酸的双重目的。这类方法应用较广泛,技术较成熟。在普遍应用高温浓缩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较为先进的低温浓缩法,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1.1 高温浓缩法 淄博化工厂三氯乙醛生产过程中有废硫酸产生,其中H2SO4质量分数为65%~75%、三氯乙醛质量分数为1%~3%、其它有机杂质的质量分数为1%。该厂将其沉淀过滤后,用煤直接加热蒸馏,回收的浓硫酸无色透明,H2SO4质量分数大于95%,无三氯乙醛检出,而沉淀物经碱解、蒸馏和过滤后可回收氯仿。该厂废硫酸处理量为4000t/a,回收硫酸创利润55万元/a〔1〕。 日本木村-大同化工机械公司的废硫酸浓缩法是用搪玻璃管升膜蒸发和分段真空蒸发相结合,将废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从10%~40%浓缩到95%,其工艺可分为3段,前两段采用不透性石墨管加热器蒸发浓缩,后一段采用搪玻璃管升膜蒸发器浓缩,在每一段中H2SO4质量分数渐次升高,分别达到60%、80%和95%。加热过程采用高温热载体,温度为150~220℃,可将有机物转变为不溶性物质,然后过滤除去,该工艺以2t/h的规模进行中试,5a运转良好。该工艺适应能力很强,可用于含多种有机杂质的废硫酸的处理〔2〕。 1.1.2 低温浓缩法 高温浓缩法的缺点在于:硫酸的强腐蚀性和酸雾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危害很大,实际操作非常麻烦。因此,近年来开发出了一种改进的浓缩法,称为汽液分离型非挥发性溶液浓缩法(简称WCG法)〔3〕。 WCG法的原理和工艺如下:将废稀硫酸由储槽用耐酸泵打入循环浓缩塔浓缩,然后经换热器加热后进入造雾器和扩散器强迫雾化并进一步强迫汽化,分离后的气体经高度除雾后进入气体净化器,净化后排放。分离后的酸液再度回到循环浓缩塔,经反复循环浓缩蒸馏,达到浓度要求后,用泵打入浓硫酸储罐。浓硫酸可作为生产原料再利用。其工艺流程见图1。WCG法浓缩装置主要由换热器、循环浓缩塔和引风机组成。换热器材质为石墨,浓缩塔材质为复合聚丙烯,泵及引风机均为耐酸设备。 该法与高温浓缩法相比,蒸发温度低(50~60℃),蒸汽消耗量少,费用低(浓缩每吨稀硫酸耗电和蒸汽的费用约为30~60元)。上海染化五厂生产分散深蓝H-GL产生的稀硫酸(H2SO4质量分数为20%),上海染化八厂、武汉染料厂、济宁染料厂生产染料中间体产生的稀硫酸,采用WCG法浓缩,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用WCG法浓缩稀硫酸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浓缩过程中若有固体物析出,会影响传热效果和废酸的分离;

废液处理方法()

2).硫化物共沉淀法 [操作步骤] ①废液中重金属的浓度要用水稀释至1%以下。 ②加入Na2S或NaHS溶液,并充分搅拌。 ③加入NaOH溶液,调整pH值至9.0~9.5。 ④加入FeCl3溶液,调节pH值至8.0以上,然后放置一夜。 ⑤用倾析法过滤沉淀,检查滤液确实不含重金属。 ⑥再检查滤液有无S2-离子。如果含有S2-离子时,用H2O2将其氧化,中和后即可排放。 [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用检测箱进行,或用二苯基硫巴腙(即双硫腙)溶液,检查有无产生颜色。定量分析则用二苯基硫巴腙吸光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见JIS K 0102)。 [备注] 除上述的处理方法外,还有碳酸盐法(可用含碳酸钠的碱灰浆)、离子交换树脂法及吸附法(用活性炭)等。 4.8 含重金属的有机类废液 处理方法 先将妨碍处理重金属的有机物质,用氧化、吸附等适当的处理方法把它除去。然后才把它作无机类废液处理。 1).焚烧法 将含大量有机溶剂废液及有机物的溶液,进行焚烧处理,保管好残渣。 2).氧化分解法 参照含有机汞废液的处理方法。

3).活性炭吸附法 调整pH值至5左右,加入活性炭粉末,经常加以搅拌,经2~3小时后进行过滤(此法适用于处理稀溶液)。 4.9 含钡废液 处理方法 在废液中加入Na2SO4溶液,过滤生成的沉淀后,即可排放。 4.10 含硼废液 处理方法 把废液浓缩,或者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对含有重金属的废液,按含重金属废液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4.11 含氟废液 处理方法 于废液中加入消化石灰乳,至废液充分呈碱性为止,并加以充分搅拌,放置一夜后进行过滤。滤液作含碱废液处理。此法不能把氟含量降到8ppm以下。要进一步降低氟的浓度时,需用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处理。 4.12 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 注意事项 1).原则上将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分别收集。但当把它们混合没有危险性时,也可以把它们收集在一起。 2).含铬酸盐时可作为含Cr(Ⅵ)的废液处理。 3).含重金属物质时,可作为含重金属的废液处理。 4).不含有害物质而其浓度在1%以下的废液,把它中和后即可排放。

硬盘的内部结构图解

硬盘的内部结构图解 平时大家在论坛上对硬盘的认识和选购,大都是通过产品的外型、性能指标特征和网站公布的性能评测报告等方面去了解,但是硬盘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磁头、盘片、主轴电机又是长什么样子呢,硬盘的读写原理是什么,估计就不是那么多人清楚了。所以我就以一块二手西数硬盘WD200BB为例向大家讲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让硬件初学者们能够对硬盘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在动手之前,先了解一些硬盘的结构理论知识。总得来说,硬盘主要包括: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由于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现在先贴上今日的主角西数WD200BB硬盘的“玉照”,它是容量为20G的7200转的普通3.5寸IDE硬盘,属于比较常见的产品,也是用户最经常接触的。除此之外,硬盘还有许多种类,例如老式的普通IDE硬盘是5.25英寸,高度有半高型和全高型,还有体积小巧玲珑的笔记本电脑,块头巨大的高端SCSI硬盘及非常特殊的微型硬盘。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上图所示的就是WD200BB的产品标签。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接口插座、主从设置跳线器和数据线接口插座,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从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的位置。总得来说,硬盘外部结构可以分成如下几个部份: 一、硬盘接口、控制电路板及固定面板: (1)、接口。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插座和数据接口插座两部份,其中电源插座就是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插座则是硬盘数据与主板控制芯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交换的通道,使用时是用一根数据电缆将其与主板IDE接口或与其它控制适配器的接口相连接,经常听说的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也就是指数据电缆,数据接口主要分成IDE接口、SATA接口和SCSI接口三大派系。 (2)、控制电路板。大多数的控制电路板都采用贴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控制与接口电路等。在电路板上还有一块ROM芯片,里面固化的程序可以进行硬盘的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在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容量不等的高速数据缓存芯片,在此块硬盘内结合有2MB 的高速缓存。 (3)、固定面板。就是硬盘正面的面板,它与底板结合成一个密封的整体,保证了硬盘盘片和机构的稳定运行。在面板上最显眼的莫过于产品标签,上面印着产品型号、产品序列号、产品、生产日期等信息,这在上面已提到了。除此,还有一个透气孔,它的作用就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大气气压保持一致。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详解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详解 一般硬盘正面贴有产品标签,主要包括厂家信息和产品信息,如商标、型号、序列号、生产日期、容量、参数和主从设置方法等。这些信息是正确使用硬盘的基本依据,下面将逐步介绍它们的含义。 硬盘主要由盘体、控制电路板和接口部件等组成,如图1-1所示。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是指盘体的内部结构;控制电路板上主要有硬盘BIOS、硬盘缓存(即CACHE)和主控制芯片等单元,如图1-2所示;硬盘接口包括电源插座、数据接口和主、从跳线,如图1-3所示。 图1-1 硬盘的外观 图1-2 控制电路板 图1-3 硬盘接口 电源插座连接电源,为硬盘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是硬盘与主板、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使用一根40针40线(早期)或40针80线(当前)的IDE接口电缆进行连接。新增加的40线是信号屏蔽线,用于屏蔽高速高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串扰。中间的主、从盘跳线插座,用以设置主、从硬盘,即设置硬盘驱动器的访问顺序。其设置方法一般标注在盘体外的标签上,也有一些标注在接口处,早期的硬盘还可能印在电路板上。 此外,在硬盘表面有一个透气孔(见图1-1),它的作用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由于盘体是密封的,所以,这个透气孔不直接和内部相通,而是经由一个高效过滤器和盘体相通,用以保证盘体内部的洁净无尘,使用中注意不要将它盖住。

1.2 硬盘的内部结构 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专指盘体的内部结构。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里面密封着磁头、盘片(磁片、碟片)等部件,如图1-4所示。 图1-4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的盘片是硬质磁性合金盘片,片厚一般在0.5mm左右,直径主要有1.8in (1in=25.4mm)、2.5in、3.5in和5.25in 4种,其中2.5in和3.5in盘片应用最广。盘片的转速与盘片大小有关,考虑到惯性及盘片的稳定性,盘片越大转速越低。一般来讲,2.5in硬盘的转速在5 400 r/min~7 200 r/ min之间;3.5in 硬盘的转速在4 500 r/min~5 400 r/min之间;而5.25in硬盘转速则在3 600 r/min~4 500 r/min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2.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5 000 r/min,3.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2 000 r/min。 有的硬盘只装一张盘片,有的硬盘则有多张盘片。这些盘片安装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每张盘片的容量称为单碟容量,而硬盘的容量就是所有盘片容量的总和。早期硬盘由于单碟容量低,所以,盘片较多,有的甚至多达10余片,现代硬盘的盘片一般只有少数几片。一块硬盘内的所有盘片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然控制部分就太复杂了。一个牌子的一个系列一般都用同一种盘片,使用不同数量的盘片,就出现了一个系列不同容量的硬盘产品。 盘体的完整构造如图1-5所示。

硬盘构造的基本原理

目前流行的硬盘储存器都具有非常完善而先进的内置式程序保障系统,它包括硬盘微处理器执行码和大量硬盘运行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数据表。硬盘内置式程序总的容量大小可以达到几个Mbit。一旦硬盘的这种程序出现被损坏情况,那么,即使硬盘的整个机械装置和电子器件完好无损,硬盘还是会出现部分或完全的工作故障。 本篇文章描述了硬盘程序保障的基本原理,硬盘的结构和地址分配。 硬盘的空间结构 对一个硬盘来说,不是所有的空间都用来储存用户的数据信息。有相当一部分空间对用户来说是看不见的,它包括服务区(Service Area)和备用区(Reserve Area)(详见图1)。 图1 服务区是用来储存服务信息,即硬盘的内部程序和一些辅助表格。备用区是用来替换用户工作区内的故障扇区和磁道。这两个区域在硬盘正常工作状态下是访问不到的。用户只能访问到工作区的数据(通常情况下,这个区域被称为硬盘的逻辑空间),而硬盘的容量标签中标注的正是这一部分空间的容量,如HDD160G LBA:320173056。一个LBA(逻辑块地址)就等于一个扇区,即512bit。这样一来,知道了一个硬盘的LBA总体数量,也就知道了硬盘容量的大小。

硬盘在正常工作(用户)状态下,对工作区(连续不断的逻辑扇区)的访问是通过LBA进行,即在0到最大LBA之间进行。 要想接触到服务区,只有在一种专门的工作状态下,即技术工作状态下才可能实现。而要想进入这一工作状态,则需要一把“钥匙”指令,给出了“钥匙”指令之后,就可以打开一组补充的技术指令。借助这些技术指令就可以进行诸如读/写服务区的扇区信息、获取服务区模块和表格配置图、获取扇区分配表、进行LBA与PCHS (Physical Cylinder Head Sector)(物理磁柱-磁头-扇区)互换、进行低级格式化,以及读/写硬盘的闪存器等操作。 服务信息 服务信息对硬盘运行来说是必须要有的,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微程序的管理模块(overlay); ——配置和设置表; ——缺陷表; ——工作记录表(SelfScan, Calibrator程序的工作结果)。 硬盘微处理器的工作程序属于硬盘工作所必需的一组程序。它包括初始诊断程序、伺服电机旋转控制程序、磁头定位程序、与硬盘控制器及缓冲存储器的信息交换程序等。所有这些合起来称作硬盘程序。在有些型号的硬盘中,工作程序被配置在微控制器的内部存储器或外部闪存器中(如2.5"的“TOSHIBA”硬盘)。但是,对大部分型号的硬盘来说,它的部分工作程序存储在磁盘的服务区上,而在电路板的缓冲存储器中,存储的是初始化程序、定位程序,以及从磁盘服务区向内存储器读与复制的工作程序初始加载器。由于程序是从服务区向微处理器的缓冲存储器中重新加载,而这里也是微处理器的工作地点,所以,它们的名字叫做“管理程序或overlay程序”(详见图2)。

硬盘的逻辑构造

计算机是如何从硬盘引导操作系统Windows ,Linux 的? ——硬盘的逻辑结构介绍—— 作者:ygps2002@https://www.sodocs.net/doc/2f5087260.html, 概要:结合本人实际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情况,对计算机硬盘的分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引导(计算机的启动)过程,文件系统格式的主要区别等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较详细说明,重要内容配有实际详细截图,即使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可以一目了然,读后茅塞顿开,原来每天使用的计算机是这样启动滴!能给非计算机专业用户普及知识,计算机专业人员些许资料参考,深感安慰。本文所有的分区说明均以Windows 文件系统为参照,其他文件系统格式请慎重参考。 Key words(关键字): ? Disk(磁盘), ? Partition(分区), ? 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导区), ? PBR(Partition Boot Record/分区引导区), EPBR (Extension Partition Boot Record ) ? Cylinder(柱面),Sector(扇区),Head(磁头),CHS(Cylinder Head Sector), ? 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扩展分区(extension partition), ? 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tion),活动分区(active partition), ? 文件系统(File System),文件系统格式(File System Type) ? 双系统(dual boot ) ? IPL (Initial Program Loader ) ? MFT (Master File Table ) 一,硬盘保存数据的基本知识 硬盘(Hard Disc )的名称由来主要是相对于软盘而来,计算机大发展的前期,保存数据用的媒介主要有软盘,硬盘。硬盘是将带有磁性的多枚碟片封存在硬质壳体内,对外(计算机)用标准接口(IDE 、SCSI 、SATA 、SAS ,光纤等)来进行连接,交换数据。为了保存数据,硬盘的物理及逻辑单元划分非常重要,早期的时候,主要的划分参数跟物理构造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到现在,硬盘的物理构造(图 1.1)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对硬盘的主要参数(用于保存数据的逻辑,控制等)依然沿用了早期的术语,虽然实际物理硬盘中不一定有对应的事物。下面对几个主要概念进行介绍。 1, 简单的物理原理图(图1.2) 虽然今天的硬盘物理构造千差万别,但存取数据的逻辑构造依然沿用了早期确定下来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参数: Cylinder :柱面, Head :磁头数, Sector :扇区。 图1.2中的Platter 俗称碟片,或者盘片,每一枚 盘片上均配有一个磁头用于读取存储在盘片上的数据,想象一下看VCD 或DVD 时的盘片,它只有一面保存数据,所以只有一个磁头(Head )。碟片可以高速转动,而磁头固定在沿碟片圆心到外缘边际的任意一处半径上,可以沿半径向内靠近圆心,或向外到达碟片 图1.1 硬盘的内部物理构造 图1.2 硬盘的逻辑示意图

废硫酸水的处理方法简介

废硫酸水的处理方法简介 硫酸在化工、钢铁等行业广泛应用。在许多生产过程中,硫酸的利用率很低,大量的硫酸随同含酸废水排放出去。这些废水如不经过处理而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会使水体或土壤酸化,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且浪费大量资源。近年来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与此同时,先进的治理技术也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废硫酸和硫酸废水除具有酸性外,还含有大量的杂质。根据废酸、废水组成和治理目标的差异,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治理方法大致可分为3大类:回收再用、综合利用和中和处理。 一、废硫酸的回收再用 废硫酸中硫酸浓度较高,可经处理后回收再用。处理主要是去除废硫酸中的杂质,同时对硫酸增浓。处理方法有浓缩法、氧化法、萃取法和结晶法等。 (一)浓缩法 该法是在加热浓缩废稀硫酸的过程中,使其中的有机物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转变为深色胶状物或悬浮物后过滤除去,从而达到去除杂质、浓缩稀硫酸的双重目的。这类方法应用较广泛,技术较成熟。在普遍应用高温浓缩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较为先进的低温浓缩法,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高温浓缩法

淄博化工厂三氯乙醛生产过程中有废硫酸产生,其中H2SO4质量分数为65%~75%、三氯乙醛质量分数为1%~3%、其它有机杂质的质量分数为1%。该厂将其沉淀过滤后,用煤直接加热蒸馏,回收的浓硫酸无色透明,H2SO4质量分数大于95%,无三氯乙醛检出,而沉淀物经碱解、蒸馏和过滤后可回收氯仿。该厂废硫酸处理量为4000t/a,回收硫酸创利润55万元/a。 日本木村-大同化工机械公司的废硫酸浓缩法是用搪玻璃管升膜蒸发和分段真空蒸发相结合,将废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从10%~40%浓缩到95%,其工艺可分为3段,前两段采用不透性石墨管加热器蒸发浓缩,后一段采用搪玻璃管升膜蒸发器浓缩,在每一段中H2SO4质量分数渐次升高,分别达到60%、80%和95%。加热过程采用高温热载体,温度为150~220℃,可将有机物转变为不溶性物质,然后过滤除去,该工艺以2t/h的规模进行中试,5a运转良好。该工艺适应能力很强,可用于含多种有机杂质的废硫酸的处理。 2、低温浓缩法 高温浓缩法的缺点在于:硫酸的强腐蚀性和酸雾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危害很大,实际操作非常麻烦。因此,近年来开发出了一种改进的浓缩法,称为汽液分离型非挥发性溶液浓缩法(简称WCG法)。 WCG法的原理和工艺如下:将废稀硫酸由储槽用耐酸泵打入循环浓缩塔浓缩,然后经换热器加热后进入造雾器和扩散器强迫雾化并进一步强迫汽化,分离后的气体经高度除雾后进入气体净化器,净化后排放。分离后的酸液再度回到循环浓缩塔,经反复循环浓缩蒸馏,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1.三级模式结构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级:外部级、概念级和内部级(图),这个结构称为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有时亦称为三级模式结构或数据抽象的三个级别。虽然现在DBMS的产品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工作,但大多数系统在总的体系结构上都具有三级结构的特征。 从某个角度看到的数据特性,称为数据视图(Data View)。 外部级最接近用户,是单个用户所能看到的数据特性,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外模式。概念级涉及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定义,也就是全局性的数据视图,全局数据视图的描述称概念模式。内部级最接近于物理存储设备,涉及到物理数据存储的结构,物理存储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内模式。 图三级模式结构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去做,用户只要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这样就减轻了用户使用系统的负担。 三级结构之间往往差别很大,为了实现这三个抽象级别的联系和转换,DBMS在三级结构之间提供两个层次的映象(Mapping):外模式/模式映象,模式/内模式映象。这里的模式是概念模式的简称。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即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图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2.三级结构和两级映象 (1)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它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还包含记录间联系、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要求。 数据按外模式的描述提供给用户,按内模式的描述存储在磁盘中,而概念模式提供了连接这两级的相对稳定的中间点,并使得两级中任何一级的改变都不受另一级的牵制。概念模式必须不涉及到存储结构、访问技术等细节,只有这样,概念模式才能达到物理数据独立性。概念模式简称为模式。 (2)外模式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外模式由若干个外部记录类型组成。 用户使用数据操纵语言(DM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实际上是对外模式的外部记录进行操作。有了外模式后,程序员不必关心概念模式,只与外模式发生联系,按照外模式的结构存储和操纵数据。 (3)内模式 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织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4)模式/内模式映象 模式/内模式映象存在于概念级和内部级之间,用于定义概念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对应性。由于这两级的数据结构可能不一致,即记录类型、字段类型的命名和组成可能不—样,因此需要这个映象说明概念记录和内部记录之间的对应性。 模式/内模式映象一般是放在内模式中描述的。

硬盘构造

硬盘的构造 追溯历史 从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至今,磁盘存储系统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经历了这45年,磁盘的变化可以说是非常巨大得,最早的那台RAMAC 容量只有5MB,然而却需要使用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但现在一块容量高达100GB的硬盘只需要3张磁盘片即可。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 当然,IBM 350 RAMAC与现在的硬盘有很大的差距,它只能算是硬盘的开山鼻祖。现代硬盘的真正原形,可以追溯到1973年,那时IBM公司推出的Winchester(温氏)硬盘,它的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使用时,磁头沿高速旋转的盘片上做径向移动”,这便是现在所有硬盘的雏形。今天高端硬盘容量虽然高达上百GB,但它却仍然没有脱离“温彻斯特”的动作模式。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 下面是两张IBM公司于1980年在IBM-XT上的一块10M的硬盘图,可以看出,除了外型略大,无论外观还是内部结构和现在最先进的硬盘并无大的差别。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 图1:IBM 10MB硬盘的内部结构图

图2:IBM 10MB硬盘的外观图 技术的前进,总是将电脑系统朝人们喜欢的方面发展,而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容量更大、使用更安全就是广大用户对硬盘的最大期望。出于这样的目的,硬盘工程师们为其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研究读写更灵敏的磁头、更先进的接口类型、存储密度更高的磁盘盘片及更有效的数据保持技术等。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硬盘不仅越来越先进,而且也更加稳定,这些也就是现在的硬盘与图1 中所示硬盘的最大区别。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 深入了解硬盘之外部结构 二、深入了解硬盘 先了解一些硬盘结构理论知识。总得来说,硬盘主要包括: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得,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 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公司产品型号为WD200BB,如图3、4 所示。从型号上可以判断,它是一款容量为20GB的7200RPM高速硬盘,产品序列号为WMA9L1203351,产地为马来西亚,出厂日期是2001年8月15日。在接下来的说明中,就以此块硬盘为例进行深入解剖及说明。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

化学清洗废液的现场处理方法

化学清洗废液的现场处理方法化学清洗过程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清洗废液,一般化学清洗过程中将产生碱洗废液、酸洗废液、钝化废液、碱洗和酸洗后的水冲洗废液。以下就本项目化学清洗过程所产生的污水的性质、危害及简易的处理方法加以简要论述。1、化学清洗废液种类及其特征 1.1 碱洗废液 碱洗(包括碱煮)目的是清除新建设备或装置在制造、贮存及安装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机械油、石墨脂、防锈油等油污,并对在役设备或装置的某些难溶垢(如硫酸盐、硅酸盐垢)进行转化。常用药剂为各种碱性盐类和表面活性剂,如纯碱、烧碱、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硅酸钠、乳化裁、润湿剂等。根据不同清洗对象及要求。在清洗液中,碱性盐类的质量分数为0.5%一6%,表面活性剂为0一l%。碱洗废液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主要因素:(1)强碱性(pH>9);(2)油污(质量浓度O一1 000 mg/L);(3)化学耗氧物(c0D=O—10 000 m∥L)。 1.2 酸洗废液 酸洗目的是清除新建设备或装置中的各种铁锈、轧制鳞片、焊接氧化物和在役设备或装置在生产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水垢、锈垢、铜垢等。常用酸洗药剂有各种无机酸类,如盐酸(4%一12%)、硝酸(6%一lO%)、氢氟酸(O.1%一2%)、硫酸(8%一12%)、磷酸(8%~lO%)、氨基磺酸(8%一10%),有机酸类如醋酸(10%)、柠檬酸(0.1%一4%)、乙二胺四乙酸(2%一lo%),以及各种添加剂,如氟化氢铵、氟化钠援蚀剂等。酸性废液中含有洗垢时溶人的钙、镁、铁、铜等离子及过剩的酸,往往含有较高的悬浮物,

并带有颜色。有的缓蚀剂有较高毒性或异味,酸洗废液含铁量高时也有不快的气味。酸洗废液对环境产生污染 的主要因素:(1)强酸性(pH<1);(2)化学耗氧物(c0D=500一5 000 m∥L); (3)其他有害物质,包括氟离子、重金属离子等。 1.3 钝化废液 钝化目的是为了避免酸洗后处于活化的金属表面出现二次浮锈而采取的防腐措施。常用钝化药剂有亚硝酸钠(O.3%一2%)、联氨(50~100 m∥L)、纯碱(O.5%一1.5%)、烧碱(0.5%)、磷酸盐(O.5%一1.5%)等。钝化废液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主要因素为:(1)强碱性(pH>9);(2)亚硝酸盐;(3)联氨。 1.4 冲洗废水 在碱洗和酸洗前后,分别需进行水冲洗和中和处理,其目的是冲洗和中和碱洗、酸洗残液,以保证酸洗、漂洗、钝化质量。这部分冲洗水和中和液分别呈弱碱和弱酸性,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主要因素为:(I)碱性(pH>9);(2)酸性(pH<6)。 2、化学清洗废液危害 2 1 油污染 废液排入水体,未经处理的油分漂浮在表面形成油膜,使大气与水面隔绝,破坏正常的充氧条件,导致水体缺氧,破坏水生植物的通气和光合作用.对水生动物的生存有极大影响。含油废液进入海洋,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而且影响海滨的环境卫生,降低海滨的使用价值。 2 2 酸碱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