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吐血整理)古代文学史散文艺术特色发展线索

(吐血整理)古代文学史散文艺术特色发展线索

(吐血整理)古代文学史散文艺术特色发展线索
(吐血整理)古代文学史散文艺术特色发展线索

古代文学史——散文的发展

先秦散文

一、史传散文

《尚书》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

《春秋》记事很简略,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来记录,但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曲折的笔法表明作者的爱憎和褒贬,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记事过于简略,未能全面反映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质木无文。

从总体上看,《国语》质朴平实,但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有的篇章亦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较浓的文学色彩。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成熟。

《战国策》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风格,体现出战国策士们纵横捭阖、剧谈雄辩的纵横家气质。

二、诸子散文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墨子》文章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从文学的观点看来,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

《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有雄辩色彩。

《庄子》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形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谐趣、讥讽。

《荀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说理文中少用寓言而长于比喻,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韩非子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语言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秦汉散文

一、秦代

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谏逐客书》大肆运用铺排手法,颇具战国纵横家文风;运用对比手法,以古今对比,重珠玉而不重人对比等来说明事理,通俗明白。

二、汉代

总评:汉代散文以政论文为主(应用文),少有现代观念中的纯文学的散文,但在优秀作家手中“述理于心,著言于翰”,往往“杂用文绮”,锻炼成为语言运用的艺术,将直接的实用性与艺术的审美价值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成为文学史上成就斐然、影响巨大的文学现象。

汉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化。《汉书·艺文志》著录汉初的辞赋作品,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它作家则大抵呈现为过渡阶段。

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继承了屈原的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其作品的体制,基本与先秦楚辞相同。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辞作的重要特色,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与后来的汉赋有别。在艺术表现上,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质朴少致。如《吊屈原赋》、《鵩鸟赋》。

其《旱云赋》,不以描绘为目的,也不是借物喻理,而是把描摹物象同政治民生联系在一起,发挥了作品抒情述志、批判现实的功用。

《七发》是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新体赋)的典范作品。铺叙描摹,夸饰渲染;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的喜怒哀乐的表现。与贾谊情感浓郁的

赋作相比,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在遣辞造句方面,也不同于贾谊赋作的质朴无华,而走向繁难和华丽;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文章采用问难的形式,整齐排偶的句式,代表了汉大赋的主要特点:①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②空间的极度排比;③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④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上述特点,说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逞竞文才和游戏文字。司马相如也有写得很有抒情色彩的赋,那就是他的小赋。如《长门赋》。这篇作品借陈皇后废贬长门事,抒发自己悲凉感受。在情景交融的情感抒发方面,艺术表现已相当圆熟。

扬雄大赋拓展了大赋题材的领域。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中的题材,为扬雄《校猎赋》、《长杨赋》所继承,另外,扬雄又开拓了新的摹写领域,一是写祭祀,如《甘泉赋》、《河东赋》;二是把笔触从京师移到了外郡,如《蜀都赋》。后一题材领域,开创了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②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其作品几乎全无讽谏。③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其次是表现手法有含蓄委婉之处,这主要指他“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西汉中后期,除鸿篇巨制、铺张扬厉的大赋外,尚有不少体制比较短小的说理、抒情、咏物等辞赋作品。其中的骚体,如董仲舒

《士不遇赋》、汉武帝《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等;赋体作品,如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孔臧的咏物小赋,王褒《洞箫赋》等。这些辞赋,情感浓郁,与大赋很不相同。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骚体作品的代表,如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等。这些作品,或纪行以发感慨,或述志以见情怀,抒情意味浓厚。赋体创作呈现明显变化。初期赋家继承前汉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是其代表。

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就是这类抒情小赋代表。

《史记》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还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史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而且还开创了新的文学门类-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史记》的艺术成就:高超的写人艺术、深沉的人生感慨、优秀的语言艺术等。《史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集先秦之大成,又为后世之楷模,不仅在史学上的地位是空前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如: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自《汉书》起,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

东汉前期的散文以《汉书》和《论衡》为代表。它们一为国史,一为私人著作,风格迥然不同,《汉书》贯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论衡》则表现了独立思考、自抒机杼的个性。

魏晋南北朝散文

建安散文: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形式上摆脱了引经说教的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俪;风格上,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如曹操清俊通脱,曹丕隽丽流畅,曹植气盛辞华,孔融诙谐高妙等,都各有千秋。犹有特色者为曹操。

继承汉末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形成建安赋作情文并茂的特点。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三曹、七子),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题材更加广泛。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在艺术形式方面也有新的进展,不仅辞藻流丽妍美,对仗工巧整齐,而且注意到韵律和谐,开启六朝美赋创作之风气,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正始时期,玄风大畅,波及文坛,便是谈玄的论文大量出现,善谈名理成为一大内容。另有一部分针对司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和抨击的文章。这些文章,“师心以遣论”,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西晋文坛也是注重形式技巧的讲究,以繁缛绮丽为特征。东晋受玄言诗影响,文采趋于平淡,然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佳作。两晋散文成就最高者,仍为潘岳、陆机。自建安以迄两晋,散文沿着重艺术特质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形式技巧方面的进步更为长足,为南朝骈文的成熟铺平了道路。

两晋赋坛的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赋作体制上,虽然小赋仍占主流,但大赋也一度复兴,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佳作;题材上,除感伤赋刺世赋之外,还出现了山水赋。艺术形式上取得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典)、辞藻、音律三个方面。西晋赋坛成就最高者为左思、潘岳、陆机。晋代山水赋的代表作家当推东晋的郭璞和孙绰。

骈文的特征: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与狭义的散文相比有明显的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南朝骈文发展成熟过程:①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骈文的四特征都已具备。②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此时声律说已发明,骈文更是进入了俳偶精工、用事绵密、声律严整、辞藻丽靡的阶段。③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

南朝是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其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内容大多比较狭窄,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但南朝也出现了少数感情深厚、气势流畅而又精工奇隽之作,成为千古流传。

北朝散文沿着汉文化传统观念发展,尊崇儒学,偏重实用,其创作注重经世致用,而且文采斐然。北魏统治者好勒石纪功,北碑

多为散体,大量的碑版促进了北朝散文的发展。北朝不像南朝那样以诗歌繁荣著称,而是以散文繁荣为特色。

北朝赋受两汉魏晋赋影响更多一些,而受南朝赋影响较小。赋风在总体上保持着“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传统,不事雕琢,自然流丽,但并不淫放轻艳。题材方面不离宫廷生活与王朝政治,赋风质朴。后期题材有所扩展和深入,出现了一些自抒情志的作品。

唐宋散文

隋代文风上承南北朝宫体文学的馀绪,浮华轻靡。隋文帝崇尚朴质,有意转变文风,但当时作家受南朝文风的影响甚巨,一时难以改革文风。而炀帝又崇尚宫体之类的金粉文学,于是隋朝文学,又笼罩在六朝唯美的风气下,缺少新时代的气象。这期间提倡古文的作家并不多,以李谔与王通为代表。李谔感慨时文过于讲求浮华,连篇累牍,不外吟风弄月,于是要求改变文风,使归于璞质。李谔抨击时文的缺点,而陈舜禹之典、周孔之说,以儒家的实用文学来代替月露风云之篇。

唐的统一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可能。在此形式下魏徵等人提出了南北文学融合的问题。此时的文坛虽延续齐梁,为骈体文所主宰,却也在发生潜移默化。这种变化在四杰和陈子昂的文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四杰是指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四杰在唐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作上。他们既是名重于时的诗人,又是骈文名家。以文来说,他们的骈体文在词藻华艳之外,又加进了俊逸刚健,没有堆砌芜杂的毛病。虽然还没完全脱离六朝文风,

但毕竟表现出新的追求和倾向。总之,四杰和陈子昂的散文代表了初唐文风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骈体文本身的洗心革面;一是散体文章浓厚的儒家精神和风格近古。这两种倾向左右了其后的唐代文坛。

经过韩愈、柳宗元的提倡,唐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唐代古文运动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这二三十年的一次文体革命。它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使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次运动最主要的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而且其他参加者很多,再加上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文学浪潮,使古文对骈文取得了压制性的胜利,而且对后代散文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所倡导之三十六体骈文乘韩派散文衰败而起。

晚唐时期,古文衰落,骈文复兴。晚唐时,政治日趋腐败,文人在们在忧时悯乱、伤感身世之余,转以沉迷声色自我麻醉。爱好华艳纤巧的风尚重新在文坛流行起来。骈文的复兴这一背景有关。散文虽前有杜牧后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努力,但终不能继中唐再盛。

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期,军阀割据,彼此互相攻代,政权皆由军人所掌,政局十分的混乱。这个时期唯美文风高涨,散文没落,不受重视。这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杨夔、沉颜、牛希济、孙郃等。

宋初,承唐末五代的陋习,“四六文”盛行,学者只知道雕琢字

面,堆砌辞藻,外型虽然装饰得美丽,但却没有真实的情感,在文学上实在没什么价值。柳开、穆修、尹洙等,要变更当时的文体,只因能力薄弱,没有多大影响。直至欧阳修出,倡导师法韩愈、柳宗元,力扫雕琢堆砌之弊,才使宋初华丽的风气为之一变。

欧阳修不仅是古文家,就是在诗、词、赋及四六骈文方面,也是一代名手。加上他在政治界、学术界都有崇高的地位,乐语音指导青年,奖励后进,于是成为文坛的盟主。还有他的朋友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的往来切磋,门下士曾巩、王安石、苏轼兄弟等人的相互推动,使古文的提倡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风潮,而达到较韩、柳时代更成熟、更普遍的成就。

欧阳修的文章,苏洵称赞他,叙事完备,说理清晰,语气缓急适度,使人觉得简明易读,无艰难劳苦之态。他在上欧阳内翰的信中,说:执事之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析,而条达舒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欧阳修这样的文体,作品被推为“宋代古文的源头。”;2.温润雅正,曲折感人;3.阴柔之美,渊懿动人;4.情韵绵邈,馀音不绝。

欧阳修秉持“事信言文”的法则,所以他为文绝不矫揉造作,最能表现出真情的流露。他不但讲求文辞的修饰,而且更重视音韵的和谐。因此,他的文章具备了“情韵绵邈”的特色。令人读来,有余音绕栋,不绝于耳的感觉,绝不因造诣的简易而流于平淡。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三十九岁登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曾巩被称为桐城派古文的宗师,为文极重义法的严谨,全篇的布局

必求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而有规矩可循,作品内容与欧公明道的取向相同,曾氏的代表作有《读贾谊传》、《唐论》、《书魏郑公传》、《墨池记》,其中《书魏郑公传》,前人誉此篇为曾文第一,并比之为古之立言。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神宗时为相,积极推行青苗、水利、均输、保甲等新法。然所用非人,新法失败。变法失败后,卜居金陵蒋山,以诗酒为生,自号半山老人。著有《临川集》。介甫之文,充满法家思想的功利主义,处处表现经国济世的政治主张,所以他的文论可与司马光并称政治家的文论,不过前者稍近于道学家,后者则为纯粹的古文家,因之为文也更重实用。

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曾多年闭门读书学文,嘉祐年间,携其子轼、辙游京师,以文献欧阳修受到赞许,遂有文名。任过校书郎一类小官,著有《嘉祐集》。苏洵之文,得力于《国策》《史记》、《庄子》、《韩非》。虽为欧公所识拔,但体制殊异,其笔力则较二子为坚劲,故谢枋得说他“有法度、有气力、有精神、有光焰,严谨而华盪者也。”

苏轼的散文有以下几点特色:1.诡变:文章常没有固定的型态;2.雄伟:文章气势是很大的 3.真实:论事不尚空言,必就事实立言。

4.创新

5.自然:所谓自然,也就是意到那里,写到那里。而三苏则别立标志,因而他们并不特别重视“道”,强调就文论文,但是苏轼又异於他父亲的主张,他在“文以贯道”中融合了儒道、佛道和老庄之道。苏试对明代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影响很大。

袁氏三兄弟当时在李东阳及王世贞的拟古风气之下,极力提倡自然、直抒性灵,尤其是老大袁宗道,特别敬佩苏轼和白居易,所以把他的书斋称为白苏斋。

元明清散文

元代的散文,仍是沿袭着唐宋古文的发展,虽不能有宋代那样辉煌的成就,但散文作家仍是不少。元初的散文,虽没有各树旗帜,互相攻击,却也没有一个公正是非作一般的标准。

明初的散文承继元末的文学,而后出现的台阁体,其弊流为散冗,遂引起了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如李梦阳、何景明等开始对台阁体发起批判。他们对于儒术道学表示怀疑,很有离经叛道之嫌,其文学观点亦悖于道学陈调。他们重视文章之美,讲究文章技巧,要求“形神具出”、文情并茂。他们主张学习古文不必“近取唐、宋”,而应“直逼秦、汉”,这不仅是因为秦、汉文章雄丽,风格多样,还因先秦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前七子”在创作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模拟蹈袭之病。他们学习古人往往生吞活剥,而乏陶冶熔铸之功,使散文流于古怪生涩。

后七子跟随前七子的脚步,继续鼓吹复古之风。他们大力煽扬弘治以来的尚文之风,巩固前七子的阵地,也加重了模拟艰涩的弊病。“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是为了挽救“正统文学”的危机而兴起,其摧毁台阁体,扭转文坛风气的功绩不容抹煞,但其盲目摹古却又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危机。因此其后便有“唐宋派”起

来加以矫正。

他们推崇并学习唐、宋,对于复古派的模拟之风给予尖锐的揭露和批评。针对复古派为文聱牙拮屈之弊,唐宋派提出了“文从字顺”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由于唐宋派所提倡的思想陈腐落后,缺乏力量,所以最终不能成为反对复古派的一个反对者。重道而不轻文,讲求文章作法是一大特色。其宗旨是要把当时的散文创作纳入文道并重、文辞畅达的唐、宋古文的轨道。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其文学理论为“性灵说”,要求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性灵说强调文章的真率天成和自然趣味,后人受李贽影响甚巨。他们的散文风格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为其特点。明末小品文便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势成鼎盛。

竟陵派继承“公安派”的革新精神,提倡独抒性灵,反对模拟剽窃,又提倡含蓄蕴藉,锤炼剪裁,以矫正“公安派”率易刻露之病,遂变公安清俊流丽之体而为“幽深孤峭”之调。“竟陵派”重视作家创作的深度与厚度,但又偏重在形式上追求幽曲新奇,仍未免肤浅僻涩之病。此后,小品文仍继续发展,而同时,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利益冲突与民族问题的激化,实用之学和经世之文日益受到重视,复古之风再起,小品散文也开始向正宗古文复归。

明、清之际的张岱可谓是一位小品文集大成者。他吸收了晚明

诸家特别是“公安派”和“竟陵派”的长处,矫正了小品文在发展过程中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把小品文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地。他的文章题材较广,凡风景名胜,世情风习,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无所不载。这些文章记录了他的实际生活,也反映了明末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如《西湖七月半》记游人情态,描摹尽致;《湖心亭看雪》写西湖雪景,以诗为文,情趣盎然。

清代的散文,可说是桐城派的天下。除了清初时候的几位名士,以唐宋八大家为宗。清中叶以后,受到桐城派影响的先后有阳湖派与湘乡派。而桐城派文人以他们鲜明的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思想,便是恪守程、朱理学的立场。桐城派在清初不满阳明之学,与颜、李学派立异,迎合了统治者提倡理学的意图;嘉靖时期,他们不受世风所染,笃守宋学,与以考据为特点的汉学派对峙;道咸年间,则于程、朱理学中融入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洋务派、改良派有某些共通之处;在清末,他们又以程、朱理学为武器对抗新思想、新文化。桐城派历时两百多年,几与清朝的统治相始终。前期桐城文人的经历体现了清初统治者对文人恩威并施的政策,而清代中叶之后,桐城派文人与政治的关係更为密切,其中有像曾国藩这样的辅弼大臣,历次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也有向薛福成、吴汝纶这样的洋务派成员;还有像严复、林紓这样对于传播西方思想起过重要作用的翻译家。总之,桐城派文人在清代史中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是相当肯定的。研究桐城

派的文学历史,也就相当于研究清代散文的发展史。

方苞:为桐城派的创始人。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方苞的时文与古文均有名声。他一生格守儒家的忠义孝道,克已修身,自律甚严。在思想上,适应清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他极力宣扬程、朱理学,并以程、朱理学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方苞强调在以内容为主的前提之下,内容和形式统一。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姚鼐宗奉程朱理学,对儒家礼教能身体力行。早年积极用世,满怀经世济民的抱负,中年后自感“既乏经世略”,便抱着“独善其身”的思想,专力于古文了。姚鼐的主要著作为《惜抱轩集》,另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散文的具体创作方面,姚鼐提出“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理论,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学文当由粗入精,这可说是对我国散文艺术和理论相当全面的总结。

方苞与姚鼐均非常看重作者的道德修养对创作的影响。他们如此重视,一方面与他们格守儒教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气”是文章的统帅,而作者的道德修养正决定着作品“气之高下。姚鼐的散文给人平和自然、淡远而不乏沉厚的感觉。而其散文,贯彻了“义理、考证、文章”三结合的理论。以义理为核心,做到了“言有物”;以考证发挥义理,使文章充实浑厚;讲究文章的法度,做到了结构谨严,言辞雅洁。如《登泰山记》、《李斯论》、《翰林论》都可说是三合一的代表作。姚鼐的散文不像方苞那么突出“义理”。反倒

是在讲究文章的神气韵味、音调节奏方面更为出色,这一点在他的记游散文中表现的比较突出。姚鼐以阴阳刚柔论文,而他的文章则以阴柔见长。如《游媚笔泉记》、《游灵岩记》中的景物描写,都表现出阴柔之美。姚文中多反问、设问句,行文多迂迴曲折,也是其“阴柔”风格的体现。由于姚鼐与现实生活很少矛盾,生活面窄,接触社会少,所以文章的思想内容显的贫乏,几乎没有能够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的作品。在形式上,姚鼐也没能避免桐城派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的通病。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黄竹浦人。他是十七世纪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大学问家,是一位杰出的人物。黄宗羲终其一生拒不仕清,但曾应县令的邀请去海南讲学五年。他支持弟子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编纂《明史》,后又让儿子黄百家参加修《明史》,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做出了贡献。

黄宗羲最重要的著作是《明夷待访录》。该书明确地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点,认为君臣关系绝非主奴关系,而是分工合作的关系,而君主独裁是极端有害的。这部《明夷待访录》反映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改革的要求。另一项重要的学术成就是编写宋、元、明三朝学术思想史,称为学案。他反对服务于官方的程朱理学,接受王守仁、刘宗周的学说,又吸收宋人张载的理论,从而反对空疏之学,提倡“经世致用”。黄宗羲的学术成就一般而言是大于其文学成就的。但其散文仍有可观之处。他的文学观点主要继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他也批评竟陵、公安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他认为性情应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黄宗羲的“至文”正是元气受到压抑,并发而出所成,是他全人格的体现。他的议论文雄视古今,立论卓绝,说理透辟,严密的逻辑和高度的概括力。他的记序文则表彰明末忠义,为中国文学塑造了一个个崇高的形象,同时也总结明代文臣不习武、武人跋扈,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他还为草泽遗民、义士畸人列传,对任何人物都一一刻画,使他们栩栩如生。此外,他的诗作在清初诗坛上亦独树一帜。《祭万悔庵文》是黄宗羲的一篇散文作品。本篇为祭故友万泰而作,本文抒发患难知交的深情,堪称黄宗羲的名作.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或作存斋,字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是清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袁枚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歌,歌颂了大自然的瑰奇和壮丽,如《到石粱观瀑布》、《游黄山记》等,都是游记文学的不朽之作。袁枚是文学理论家,他的《随园诗话》对诗歌的创作、评论与鉴赏诸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阐发,在我国的古代文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袁枚的散文创作比起他的诗歌,似乎更显示出他不自觉的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特点。其叙事、议论性文章受到《史记》、《汉书》以及秦汉议论文等优秀散文的影响极为明显,叙事简括而不枝蔓,议论往往反复论辩而透彻明达。他的一些碑传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色。游记、山水小品文等文章,虽明显受到唐宋以来诸大家的影响,但却更显出袁枚的个性特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力避俗套,打破固定程式,由自由收纵的笔力,清

新活泼,舒畅痛快。不过,他的文集中也有大量的应酬文字,这也是不能免俗的。袁枚著述宏富,有《小仓山房文集》三十五卷,《随园诗话》十六卷等。而其《祭妹文》是袁枚散文的代表作。这篇祭文作于乾隆三十二年,在其妹去世后八年。文章通过一连串生活细事的回忆,抒发了生离死别之悲和身世之痛,感情深挚,笔触细腻,体现了袁枚抒写心灵的主张。有人认为此文可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并列。

阳湖派此派的领袖人物为恽敬和张惠言。不过,张惠言只是以他的才学试作桐城式的古文,实在与桐城派文风没有多大的不同。真正专治古文,而又与桐城派同中求异,因而别应出阳湖一派的,以恽敬的功劳较大。恽敬,字子居,号简堂,著有《大雪山房文稿》。其为文盖出于韩非、李斯,与苏洵为近。不过,虽然恽敬想要跳出桐城派的范围,想要从“修六艺之文、观九家之言”出发,以振兴文学为务,但六艺九家本为古文之祖,再者他们也提不出那种清真雅正的散文有什么不好,因此其文章风格实与桐城派相距不远。

湘乡派以曾国藩为代表。曾国藩,字涤生,号伯涵,谥号文正,有《曾文正全集》凡百数十卷。曾氏对于古文,很向往桐城派的风格,对于姚鼐,尤其倾倒之至。不过,曾国藩对于骈丽文字,基本上较为优容。大致上,他比较同意如刘开所说的骈散互用之说。他并不死守古文家法,也不以古文唯独尊。再者,他以为词章家也须要有小学训诂的根底,这是以往古文家所忽略的问题。同时,他更建立了“阳刚”“阴柔”二分法的美文理论。所谓“阳刚”之美有四:

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有:茹、远、洁、适。道出了曾国藩的散文创作理念。曾氏大力提倡古文,尤其在桐城逐渐式微之后,使得古文再度兴起,也可能是为了弥补八股文的缺失吧!也由于曾国藩的提倡,才使桐城的影响力直到清末民初,成为与新文学对抗的局面。这也算是他对于散文的一大贡献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种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 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线索的类别 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散文的立意 散文立意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考场阅读散文的要求 1.读懂是前提,读懂方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要用细读的方法,认真揣摩一定量的散文,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快速阅读是本领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整体把握是关键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 (一)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作者:张望 城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付海东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张望成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从文章的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散文;主题;风格。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散文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比较把握。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文以明道”之社会功能:一是利用散文抨击社会的弊端。如《原毁》,由古代圣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生发开去,通过“古之君子”与“今之小人”立身处世态度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社会不正之风,揭露了诽谤他人的思想和心理根源是“怠与忌”━━这也是我们

民族心理中的弱点。《原毁》“成为‘五原’中最受赏识的一篇”。又如古文寓言《毛颖传》,是韩愈于唐德宗元年间被贬至阳山所作,他通过兔毫制成的笔拟人化为毛颖“立传”,描写毛颖始而见用,有功不赏,“以老见疏”,讽刺统治者的少恩寡情,以及那些“老而秃”、“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的腐朽无用的封建官僚、执政大臣,作者也借此抒发了胸中的愤懑怨恨感情。二是利用散文宣扬儒家道统理论和政治主张。《原道》是‘五原’中最重要的一篇,它是对儒家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文章批判了佛教和老子思想,极力宣扬儒家的圣人之道。《读荀子》则对孟轲、扬雄、荀况等孔子继承人进行评价,加深了对孔子之道的认识。《论佛骨表》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当唐宪宗迷信佛教的狂热时期,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唐宪宗进谏,从维护“先王之道”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排佛灭佛。因为这篇文章,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三是借助散文表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道德操守。《画记》描写了一幅“杂古今人物小画”,尽管这幅画是下棋赢来的,作者“意甚惜之”、“虽百金不愿易也”,最后还是把它归还给原来的临摹者“赵侍御”,表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送穷文》通过写主人欲送穷鬼,鬼表忠心不肯离去,借主人与穷鬼的口,向世人宣布对自身身处困境的不平和处世原则。四是描写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颂扬符合“道统”的人物和事。《圬者王承福传》是一篇为泥瓦匠王承福写的传,作者在文章肯定了王比那些“患不得之而患失之”的人要好,也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批判其“独善其身”、为别人“不肯一动其心”,当然,这点就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

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 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 《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王曰:‘白父,孔扬有光。’王

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 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

总集。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

韩愈作品简介

韩愈作品简介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韩愈的散文、诗歌 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 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 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 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 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 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 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 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 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 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散文作品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 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 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从《师说》看韩愈散文的特色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从《师说》看韩愈 散文的特色 (肖旭) 韩愈(70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审孟县)人,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步入仕途。先后作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 等官。在监察御史任上,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被认为指斥朝玫,被贬为 阳山令。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平准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迎 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奉召回京,任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 郎。 韩愈,是我国古代继司马迁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比较丰富, 形式也多种多样。韩愈最擅长于论说文。他的论说文有严密的逻辑和紧凑的结构,曲 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其中“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今天看 来也有一定的道理。文中所谓“传道”之道,是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文章虽然肯定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但对他们却是轻视的。 这篇体现韩愈进步教育思想的散文,既是他推动古文运动的重要创作实践,又是 向青年传授求师之道的重要论文。 关于《师说》的写作缘由,韩愈在文章的结尾处虽有说明,而实际上,此文是韩 愈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他曾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 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他又反复强调,文章兼有“明道”的 作用,认为“道”是主体,是第一位的;“文”是手段和方法,是为“道”服务的。 这是对六朝骈体文瘠义肥辞、无病呻吟痼疾的有力批判,是强调文学社会功能的一大 进步。 关于《师说》的写作背景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 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师说》引起世人“群怪聚骂”,正是因为它触到了世俗的痛处,体现了 韩愈散文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战斗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 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docx

学习资料 202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 2)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 或( 1)写景散文( 2)状物散文 (3)叙事散文( 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 ① 了解主要内容; ② 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二理—理清思路: 1、抓抒情议论句; 2、抓过渡句; 3、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找—-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四述—整合答案: 1、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2、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题型一: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韩愈的创作风格与人格

韩愈的创作风格与人格 韩愈(768—824),不仅是杰出的散文家,也是中唐诗坛上一位别开生面,用于独创的诗人。 在倡导古文运动的同时,也曾致力于诗歌的创新,以纠当时平庸的诗风。 韩愈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当时的古文运动中所建立的功绩受到后人普遍的赞扬。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不可抵挡的。 韩愈的诗歌有四百来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不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面也不宽,称不上是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社会的某些面影,听到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声,从那些怀才遭冤的怨言中,人们看到封建专制压制人才的某些侧面,从而加深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韩愈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文评注》上说: “唐文惟韩奇。 ”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流畅明快。 韩愈的诗,也引入了韩文的风格和章法技巧。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韩孟诗派作为中唐诗史上一个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创新流派,在对诗歌艺术的创新上,更是表现出异常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韩愈在歌创作上,反对因袭,力求创新。 韩愈诗歌的主导风格是“崛险怪”,主要表现为想象的特,夸张的大胆,意境的奇幻。 提起韩愈,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后世一千多年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其实他的诗歌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诗歌创作上,韩愈也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创立了新的流派。 韩愈为诗的风格也如他的散文一样,浑浩流转,独立特行。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 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骈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的文学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 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他不甘平庸,敢于向社会挑战,敢于与潮流背道,敢和命运抗争,一生坎坷,在潮起潮落中展示真我,显示出豁达、好强、无所顾忌、锋芒毕露的个性。 在艺术上创新求异,大胆采用前人不常用的内容、句式、意象,使诗歌呈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但并不都以奇险见长。 他的诗可以清幽如水,也可以奔涌如瀑,更可以奇险如坚冰怪石。 总的来说,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其诗亦别开生面,用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 这里主要从诗歌的角度来探讨韩愈的创作风格。 韩愈的一部分诗拈取鬼怪,离奇之题材入诗。 如《陆浑山水》,《月食诗》,《嘲鼾睡》均以题材之鬼怪,离奇著称。 此类诗题材特殊,大量引用稀奇古怪之事物,设想之奇特,造语之险,堪称一绝。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一)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篇一:韩愈柳宗元创作成就及散文风格之比较 韩愈柳宗元创作成就及散文风格之比较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创作成就比较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有600余篇诗文传世。他的散文,在内容上,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的主张,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在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柳宗元的著作很多,体裁广泛,文艺性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议论文、传记、寓言、山水记和杂文。山水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

体文(唐四六),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韩诗与古文一样,象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柳宗元诗既不象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象元白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但受《文选》影响(六朝文)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川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如在文学的观念上否定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的发展路途,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将浓郁的情感之如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二、风格特点比较 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创作题材、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四个方面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把握。

文章的线索

文章的线索 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也有可能是件东西或一种感情。分析文章的线索,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填空题。给出部分线索,留空,让考生完善线索。 2.问答题。①选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XX”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线索的判断方法、依据及作用 判断方法判断依据作用 看标题 叙事抒情类文章,如果以某个物件做标 题,那么这个物件往往就是文章的线 索。 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 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 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注意的 是,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注意反复出现 的词语或句子 文中反复出现某个词语或某个抒情议 论句,往往这些语句中就藏含着线索, 用抒情议论句来表明的往往是感情钱 索。感情线索往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中, 这就需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 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填空题。填空题一般要求填写词语,词语的字数一般要与给出的部分一致。所填词语往往能从原文中找出。如感情线索,做题时要去原文中寻找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句子中描写人物感情的词语就可以照搬过来使用。 2.问答题。①按照上面表格中的方法判断出线索即可。②首先判断出“XX"是文章的线索,然后写出其作用即可。线索的作用一般是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问答题的答题模式:①本文的线索是“XX”。②"XX"是本文的线索,起到贯串全文的作用,使全文浑然一体。 (云南曲靖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百合花开 宓月 ①小时候,跟父亲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独自开着。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露出嫩黄的蕊。擎起它的根茎好像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上去那么高贵,却又那么地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肯挪步。 ④父亲说,这是野百合。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么无助而脆弱。我担心它那瘦长的根茎,风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阅读 ——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 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 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 (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 (1)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浅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

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 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