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1、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了解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熟悉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2、熟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发展规律;了解建筑学发展态势;具有综合分析、比较、论证建筑理论问题的能力。

3、熟悉建筑的基本要求,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 《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委会.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20XX

[3] 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4] 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7] 朱昌廉,魏宏杨,龙灝.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8] [荷]赫曼·赫茨伯格著. 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仲德崑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9] [荷]赫曼·赫茨伯格著.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刘大馨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10] 现行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及近年来《建筑学报》等建筑类期刊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绘图题、绘图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及各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及各时期典型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3、掌握典型住宅与聚落的设计特点,并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及宗教建筑的规划设计特点,并对重点实例进行分析;

4、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并能利用造园要素指导园林设计实践;

5、了解中国古代单体建筑详部特征与构造做法。

第二篇近、现代中国建筑

6、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7、对近、现代中国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有一定认识,了解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特征;

8、认识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思潮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建筑形式、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制度、教育与主要设计机构的发展状况。

外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篇原始社会的建筑

1、了解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原始社会的建筑发展规律,出现的基本建筑类型。

第二篇奴隶社会的建筑

2、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及基本史实,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3、正确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重点是西方古典柱式和古典建筑;

4、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第三篇封建社会的建筑

5、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拜占廷、伊斯兰、中古印度、东南亚、日本、西欧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及基本史实,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6、正确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结构类型特征,重点是欧洲以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

7、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第四篇近现代社会的建筑

8、了解工业革命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

9、掌握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早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探索;

10、熟练掌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的建筑理论、主要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11、了解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作用;

12、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理论及特点,重点建筑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13、了解二战后的高层建筑与大跨建筑的发展;

14、熟悉二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代表建筑师及作品。

(三)建筑学基础知识和建筑设计理论部分

1、掌握建筑的实质和基本要求,熟悉建筑的主要类型;

2、掌握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熟悉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

3、熟悉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XX》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4、熟悉中外著名建筑师及代表作品,了解当代建筑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再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4.交往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代表人物叶澜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出现了学校教育。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最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教育:中国:宋代以后《大学》、《论语》、《中庸》、《孟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要点速记:人人才鱼 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 ?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 (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入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2.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3?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练习题 一、辨析 1.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3. 教育具有继承性。如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 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虽然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同步。 2. 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此说法正确。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①能传递和深化文化 ②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称为文化的本体。 ③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3. 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 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②目的性是教育的必然属性,一切教育都有目的。任何一个参与到教育过程 的主体都对教育有各自的期望和需求。 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身也必然和人类的其他社 会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 4. 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 用。 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 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类学校在国 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④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所以教育 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 5.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味着“五育”齐头并进,并驾齐驱。错误 ①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并驾齐驱,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而是 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②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 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③在实际生活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 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6.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①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 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7. 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老师要做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入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2.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基本原理大纲

课程编号:124125 课程名称:。《教育基本原理》(PEDAGOGY) 《教育基本原理》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说明 《教育基本原理》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一方面,它是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不断吸收其他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结构体系和具体的内容。 《教育基本原理》的课程目标: (一)通过教育基本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认识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教学技能。 (二)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同时,在学习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三)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践学时 课内安排实践学时课外自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原理与教育学4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6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要素2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6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6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6 第七章教育目的 6 合计36 三、教学内容、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教育基本原理与教育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更自觉地把握教育规律。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推动教育改革与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练习题 一、辨析 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3.教育具有继承性。如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虽然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同步。 2.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此说法正确。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①能传递和深化文化 ②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称为文化的本体。 ③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3.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②目的性是教育的必然属性,一切教育都有目的。任何一个参与到 教育过程的主体都对教育有各自的期望和需求。 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身也必然和人类 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 4.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 指导作用。 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 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类 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④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 5.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味着“五育”齐头并进,并驾齐驱。 错误 ①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并驾齐驱,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 展。而是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②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 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③在实际生活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 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6.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①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 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一词起源:《孟子·尽心上》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 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 a)教育具有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 b)教育具有历史性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i.教育具有继承性 ii.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iii.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根本错误 2.生物起源说(托里诺尔、桑代克、沛西·能):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 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混淆了动物本能活动和人类教育活动的界限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教育 a)没有阶级性 b)在生产活动中进行 2.古代学校教育 a)奴隶社会的教育 i.中国:夏商周出现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 ii.西方: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iii.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

iv.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最典型特征 b)封建社会 i.中国: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 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 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ii.西方: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 c)特征 i.古代产生了学校 ii.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iii.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iv.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新特点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a)中国 i.《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 题的著作 ii.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iii.墨翟:“兼爱”、“非攻” b)西方 i.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 ii.柏拉图:《理想国》,通过教育获得真知 iii.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iv.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模仿—理论—练习”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 "一的"就是一个目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个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所以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这个就是一种教育,尽自己的性,然后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化。所以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呢,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的化育,赞天地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赞天地化育就是人通于天,人德通于天德,所以,能尽其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尽物之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人与宇宙的和谐,那么现代西方人讲这些和谐,我们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合乎人的内在心灵的追求,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 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 怎么了解人性?我们必须把它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来看看我们是不是面对这些内容,假如我们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尽了这些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尽了人性。 全面性:人性中有两个性质,两个性质就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尤其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第一个是我们很难了解人性,因为程子(程伊川)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于是人就有许许多多的活动产生,那么人生而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静的,你还没有感于物的时候,你的心是静的,这个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个"中"以上不容说,意思也就说,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不许你随便说的。 用一个不可诤法,就是不容争辩的方法,来讲人性的内涵,从人性的内涵来了解人性。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人性内涵,我们从这个内涵大体上可以把握到人性,大体可以把握到,虽不中不远矣。 人类心灵的两个面向,这两个面向应该讲两个层次,人类心灵有两个层次的开发,一个层次是比较高层次的,属于智慧,一个层次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属于知识的,用佛教的词语来讲,属于知识的是由于人类的识心、认识心所开出来的学问,开出来的文化;属于智慧的,是佛教的所谓智心,智慧心所开出来的学问,佛教是要转识成智的,所以可见为什么要转?为什么要成?可见它有高低之分。 人类的文化的表现,用康德的词语来讲,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两种运用,一种是思辩的使用,一种是实践的使用,思辩的使用成就所谓知识的学问,实践的使用成就所谓德行的学问,那么这个德行的学问,康德讲是道德的学问,他最切入儒家,但是康德不知道还有道家的玄智,还有佛家的空智,所以我们把这个智慧的学问,把康德的对于所谓实践的学问,扩充为儒释道三家。 康德也说人类理性的两层运用,他说人类理性的两种运用中,实践理性有优先性,优先性这个词语,就让这两种运用不是左右的摆列,不是横的排列,而是竖的排列,纵贯排列,纵贯排列就是有高低层次。 文化的全面性,必须靠一种教育去完成,这种开发人性的工程叫教育。我们必须用教育的手段来把人性或是人类文化的全面性来交付给他,通过人生的发展历程的把握完成文化的全面性。 人性要得到开发,首先要了解人性的内涵的全面性,二方面要了解人性发展的历程性、全历程、整个历程,这样子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人性开展出来,这是我对于什么叫人性、怎么开发人性的两个提法,叫做二性。 3.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

教育基本原理含答案版

教育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第一章 1、重点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P4-7)(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定义P7-1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3、掌握教育的要素。(P12) (1)教育者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任务和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2)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P15)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5、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1)目的明确,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组织严密,学校教育由专门受过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相对稳定,具有较为严密的教育工作和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3)环境优越,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具有比较齐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场所。 社会教育:(1)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30道考试题(完整资料).doc

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考试题 一、判断题(请判断以下小题对或错,然后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上“√”或“×”。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提高,以适应社会、组织或个人的需要。(√) 2、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观点与教学的巩固性原则不符。(×) 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要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并且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变式教学就是通过变更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动机兴趣等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6、教学的开放式问题,如“你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这类问题学生会因此而失去思考的余地。(×) 7、案例教学从强调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注重概念和理论体系为主转变为强调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 8、结课的形式有:要点回顾、故事提升、隽言佐证,行动促进、小组竞赛、诗文抒情等。(√) 9、说课是教师自己对同行或专家说说某节课学生要怎样学,以及为什么这么学等。包括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 10、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相应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以下不属于遵循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规律的内容是 ( C )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基础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学生死记硬背是取得好成绩的必由之路 D.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以下不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相结合教学规律的内容是( B )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B.两种完全正确的师生观: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C.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D.教学中要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以下不属于讲授法的方式是( C ) A.讲述 B.讲解 C.讲座 D.讲演 4、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的应用基本要求不包括( A )A.一定要用封闭式问题来提问 B.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C.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2011下)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2.最早对儿童发展年龄阶段进行划分,要求进行德智体和谐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3.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其作者是()。 A.柏拉图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苏格拉底 4.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的学习过程理论。 A.“模仿、理论、练习” 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是出自约翰·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6.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出来的是()。 A.卢梭 B.培根 C.赫尔巴特 D.洛克 7.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培根 D.梅伊曼和拉伊 8.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9.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2011下)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0.在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巴班斯基 D.赫尔巴特 1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赞誉为( ) 。▲(2013上)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整理)教育学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 第一章 1、简要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P4-7)(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定义P7-1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只学校教育。 3、简要掌握教育的要素。(P12) (1)教育者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2)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P15)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5、简要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环境优越 社会教育:(1)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1、什么是教育目的。(P42)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价值预设,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明确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 2、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层次。(P43)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教育方针: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理想性特征

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 (一)词源探析 1、中文词源探析(1)甲骨文的含义(2)在 古代典籍中,先人们常用教字表示教育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将教与育合为一词连用,最早见于《孟子尽 心章句上》。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朱熹: 《四书集注》《说文解字》释之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西文词源探析(1)英语中,教育为Education ;(2) 在法语中,教育为Education ;(3)在德语中,教育为Erziehung 它们均源于拉丁动词Educre , 其词首E 原意为出,词干ducre 原 意为引,整个词的原意为导出、引出的意思。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 / 3

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首先,该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其次,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再次,该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二)学习者学习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 学习者的特征: 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 不同的人遇到的问题、困难不同; 4. 不同的人学习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是人类认识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生物起源论 1. 观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教学设计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教学设计更注重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传统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方式,决定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是教学设计研究的奠基者。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基于他和他的同事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加涅对教学所下的定义:“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加涅所描述的九个教学事件就成为教学序列的一般步骤: (1)引起注意; (2)告诉学习者目标; (3)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完整版)教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课题: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使学员学习和掌握教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教学的一些基本程序与要求,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吸取经验,树立信心,投身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提升教学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重点: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三、教学难点:教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牵涉到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的部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教学录像与ppt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3学时 六、教学步骤:先讲授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部分,然后就教学的实际操作和技能技巧介绍一些经验之谈并与学员共同进行探讨。 讲稿提要 一、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教学的概念和任务 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以适应社会、组织或个人的需要。 2、教学的任务。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与形成能力;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二)教学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等。 (三)教学能力结构 1、基本素养; 2、学科知识背景; 3、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 4、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 5、学科教学能力。 (四)遵循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传授科学的规律性知识;科学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操作与活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两种师生观: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和个性培养的关系问题。 (五)贯彻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员观察所学事物,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问题情境是启发的首要因素;独立思考是启发的关键;发扬教学民主是启发的条件。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2.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