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政治【记忆】《经济生活》答题术语汇总

高考政治【记忆】《经济生活》答题术语汇总

高考政治【记忆】《经济生活》答题术语汇总
高考政治【记忆】《经济生活》答题术语汇总

2019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核心主干知识点(必背)

一、经济生活综合型题高频术语归纳:(措施类直接用、意义类加上“有利于”)(转型、产业、结构)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供给侧) 3、化解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市场、政府) 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减政放权,放管结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秩序) 5、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基本经济制度) 6、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分配、公平)7、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分配、效率)8、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生)9、关注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10、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企业)1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减轻企业负担,减低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扩宽融资渠道。

(环境、绿色) 1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外)1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分工的地位,培育国际品牌,拓宽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城乡、区域)1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细知识点题型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措施

国家(发展经济、宏观调控、收入公平、社会保障、消费环境)+企业+个人

①国家:A.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措施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C、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

D、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E、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②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③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根本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

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扩展:扩大内需的原因:

①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③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企业(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企业(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建立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公司)要依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兼并和联合增加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品优化升级。

⑦企业经营者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善于利用国际规则解决经贸摩擦。

⑧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五、从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

(1)意义、原因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

③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措施(如何从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

①根本上: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⑥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和税收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就业问题

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党和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③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劳动者待遇,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环境,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④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

七、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八、财政的作用(选择题要能区分三个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缩小收入差距、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环保等)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九、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②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③市场竞争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3)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有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十、国家宏观调控

1、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2、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3、必要性:

(1)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2)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不足。

(3)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3)内在要求: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十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类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⑤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十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要求?

1、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3、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4、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十三、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P89

1、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4、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021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政治生活常见命题角度及必备答题术语(6大核心考点万能公式)

2021年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常见命题角度及必备答题术语(6大 核心考点万能公式)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1)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2)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参与 (1)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协商。 (2)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地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二)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1)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2)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3)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4)是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 (5)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2)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5)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病理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最全

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①桥梁作用;②以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③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2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①尸体解剖:查明病因,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减少同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率;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帮助解决法律纠纷等;②活检: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并能利用活检组织进行特染、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③动物实验:复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等;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外来因子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等。 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①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②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病理学: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的液体病理学和Asclepiades的固体病理学,都对疾病的来源作了阐述,但未对医疗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③器官病理学的建立: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病因》一书,从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④细胞病理学的建立: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检材料的显微镜改变,提出了细胞病理学

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⑤现代病理学的发展:a 超微结构病理学—从亚细胞(即细胞器)水平观察病变;b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能显示细胞内的化学成分;c 免疫病理学—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 遗传病理学—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探讨;e 分子病理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f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 2 试以肾盂积水为例,说明萎缩的发生常是综合性因素所致,并简述肾盂积水的病理变化。 3 缺氧从哪些方面导致细胞损伤? 4 化学性物质和药物是通过哪些途径造成细胞损伤的?其损伤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5 导致细胞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细胞遗传变异可致哪些后果? 6 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7 试述肝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后果。 8 举例说明纤维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易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其形态学表现如何? 9 含铁血黄素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形态学特点?有何临床意义?

2018高考政治答题术语

2019 高考政治答题术语 2019 高考政治答题术语:高考政治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角度和术语 第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 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第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人民负责); 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生活与哲学 一、唯物论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①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

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化药物: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结构上十分接近人体内正常生理活性物质的,能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物质。 2、中试:是把已取得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进行放大的研究过程。P28 3、热源:是指在药品中污染有能引起动物及人的体温升高的物质。P42 4、生物检定法:利用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以测定其效价或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5、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类。 6、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如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 7、抗生素的MIC:能抑制微生物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8、抗生素的差异毒力:药物对病原菌和宿主组织的毒力差异。 9、抗生素抗性基因:微生物能产生抗生素,须要自身能抵抗该抗生素,其相关基因为抗性基因。 10、受体:指存在于细胞核内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的某一特定部位能准确识别并特异结合某些专一性配体。 11、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内源性(神经递质、激素)、外源性(活性物质和各种药物)。 12、丙酮粉:亦称丙酮干制剂。是微生物或生物组织,有时是蛋白质,酶的提取物用丙酮脱水的干制品。 13、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之一。以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为目的,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14、干扰素:是由诱生剂诱导有关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15、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内的滤泡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血钙浓度的多肽激素。 16、E-玫瑰花结实验:T淋巴细胞表面有针对绵阳红细胞(SRBC)的E受体,在一定实验条件下,SRBC 与T细胞表面是受体结合,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状如玫瑰花结的细胞集团。 17、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核苷酸的过程。18、低聚糖:由2-9个单糖组成的多聚糖。 19、粘多糖:是含氮的不均一多糖,是构成细胞间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各种细胞内。化学组成为糖醛酸和酪氨基己糖交替出现,有时含硫键。也称为糖胺聚糖。 20、前列腺素(PG):是存在于动物和人体中的一类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活性物质。 21、超临界萃取法:指以超临界流体为溶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可溶组分的分离操作。 23、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机能的一类化学结构不同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多需要从外界摄取。 24、辅酶:是一类可以将化学基团从一个酶转移到另一个酶上的有机小分子。 25、蛋白同化激素:是一类从睾丸酮衍生物中分化出来的药物。 26、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27、生物制品:是指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28、弱毒:经过天然或人工改造方法,去除或封闭其毒力因子,使其致病力减弱,一般不引起感染或发病的细菌菌株或病毒菌。 29、灭活:利用甲醛等灭活剂杀死培养的病毒,以制成灭活疫苗的操作过程。 30、脱毒:利用一定量的甲醛等脱毒剂,将细菌的外毒素去掉毒性,不再具有致病性,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31、类毒素:由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经解毒精制而成。 32、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疫苗经系列稀释成不同的免疫剂量,分别免疫各组动物,间隔一定日期后,各免疫组均用统一计量毒素或活毒攻击。

2017年秋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常用主观题答题术语必修1

经济生活常用主观题答题术语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直接原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货币的价格(升值、贬值)、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会影响价格。 (4)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③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 ①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2)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4)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 (1)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 ③完善收入分配致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2020年整理).doc

2014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中国通史整合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高考政治全部术语

高考政治术语归类 一、基础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6、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8、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29、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 32、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3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前提

《药事管理学》术语解释及简答题

一、术语解释: 1.药事管理:指药事行政,即药事的治理、管理和行政事务。药事管理包括药事公共行政和药事私部门行政。 2.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课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 3.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4.基本药物:就是那些能满足大部分人口基本卫生保健需求最必需安全有效的药物。 5.药师:是指受过高等药学教育或在医疗预防机构、药事机构和制药企业从事药品调剂、制备、检定和生产等工作并经主管部门审查合格的高级药学人员。 6.执业药师:是指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 7.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8.辅料:是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9.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10.药源性疾病: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引起的临床症状。 11.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12.生产工艺规程:是指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要起始原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13.首营企业:是指购进药品时,与本企业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 14.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是指经营同类药品,使用同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配送、统一质量标准、采购同销售分离、实行规模化管理的组织形式。 15.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申请:指生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颁布正式标准的药品的注册。 16.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制定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生产工艺等的技术要求,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国药典》、药品注册标准和其他药品标准。 药品注册标准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给申请人特定药品的标准,生产该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该注册标准。 17.药品滥用:是指人们反复、大量地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具有依赖性或潜在依赖性的药物,是一种有悖于社会常规的非医疗用药。 18.地道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 19.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内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 20. 规格:是指每支、每片或其他每一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或效价)的重量或含量或装量。 二、问答题 1.药事管理学科课程体系是由哪几类课程构成?并将你知道的课程分别列入各类。 答:药事管理学科包括:法学和伦理学类(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类(药房管理、医药企业管理、药事组织、药品质量管理)、经济学类(药品市场营销学、药物经济学)、社会行为学科类、研究方法学类(社会研究方法、统计学)、信息学科类(医药品信息学、药品信息和科学文献评价)。 2.说明药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性质。 答:药品质量监督检验与药品生产检验、药品验收检验的性质不同。它是代表国家对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药品监督检验不涉及药品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具

政治大题答题术语

经济生活 一、政府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5.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二、政府应该如何做: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三、企业应该如何做: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搞好售后服务。 2.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商品。 3.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4.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5.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7.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8.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9.企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0.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1.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国际经济关系 ★为什么 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自由流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怎么做 1.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2.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应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测量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个人整理-最全)

第一章 1.测量学──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一门科学。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 2.测定──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地形——图纸(数据) 3.测设──就是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图纸(数据)——地形 4.铅垂线──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铅垂线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 5.水准面──静止的水面称为水准面,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而形成的,是一个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并且是一个重力场的等位面。 6.大地水准面──水准面中与平均海水面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内部延伸而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7.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 8.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或称海拔。 9.高差──两点高程之差称为高差。(相等) 10.相对高程──地面点到某一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11.在10km为半径的圆面积之内进行距离测量时,可以把水准面当做水平面看待,而不考虑地球曲率对距离的影响。就高程测量而言,即使距离很短,也应顾及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12.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何区别? 答:测量上采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的。这是由于测量上所用的方向是从北方向(纵轴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以角度计值的,同时它的象限划分也是按顺时针方向编号的,因此它与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角值从横轴正方向起按逆时针方向计值,象限按逆时针方向编号)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数学上的三角函数计算公式可不加任何改变地直接应用于测量的计算中。 13.测量工作的两个原则及其作用。 答:“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方法是组织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它可以减少误差累积,保证测图精度,而且可以分幅测绘,加快测图进度。 “前一步测量工作未做检核不进行下一步测量工作”,它可以防止错漏发生,保证测量成果的正确性。 14.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什么? 答:测高程,测角和量距。 第二章 1.视准轴──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视准轴或视线。 2.视差──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有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1)形成原因:目标成像的平面和十字丝平面不重合。由于视差的存在会影响读数的正确性,必须加以消除。 (2)消除方法:重新仔细的进行物镜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读数不变为止。 3.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程的控制点称为水准点。 4.水准测量的检核: (1)计算检核:B点对A点的高差等于各转点之间高差的代数和,也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除次数) (2)测站检核:变动仪器高法和双面尺法

高考政治【记忆】《经济生活》答题术语汇总

2019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核心主干知识点(必背) 一、经济生活综合型题高频术语归纳:(措施类直接用、意义类加上“有利于”)(转型、产业、结构)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供给侧) 3、化解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市场、政府) 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减政放权,放管结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秩序) 5、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基本经济制度) 6、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分配、公平)7、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分配、效率)8、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生)9、关注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10、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企业)1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减轻企业负担,减低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扩宽融资渠道。 (环境、绿色) 1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外)1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分工的地位,培育国际品牌,拓宽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城乡、区域)1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考试技巧汇编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考试技巧汇编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经济生活).doc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经济生活)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货币的价格(升值、贬值);市场调节局限性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2、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③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2)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3)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1)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3)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3)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4)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6、企业经营成功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7、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通过就业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B、通过就业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C、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对党和政府来说:①促进国民经济又

新闻评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非事件性选题: 这类选题不是要对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判断,而是通过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的、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是“选问题”的选题。非事件性选题的评论节奏较缓,时效性也差一些。但是非事件性选题是不可替代的。 也有不少新闻评论,既不评当天或不久前报上的新闻,评论本身也不包含新闻,评的是我们工作中间或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倾向、一个问题。 2.评论员文章: 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常用的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其规格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喉舌作用。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以升个为社论。 形式上它虽然并不像社论那样直接代表编辑部但它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其形式主要有: 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 3.递进结构: 是一种对论题进行由表及里、有深入浅、逐层分析的结构方式。这类结构的评论,其各个层次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每层都既是上一层的总结,又是下一层次的铺垫,有助于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者问题的实质。 4.个人专栏: 指的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它具有,稳定性、时代感、群言型等特点。 5.内报头:

内报头是国际上言论版标志性的形式要素,一般置于社论版的左上角,是一个缩小了的报头样(包括字体与图案)。使用这样一个内报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表明了社论版特殊的地位。内报头的内容有简有繁,有的只是报头字样的缩小,有的有图案,有的还要加上从发行人到总编辑、社论版编辑一干人等的大名以及读者来信的方法。 6.选题: 就是选择需要评价的事物或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出的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7.社论: 社论(在广播、电视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它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8.编后: 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成为编后话,它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而有感而发的抒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其作用在于补充或深化报道主题或文稿的中心思想,在帮助受众理解报道或文稿的同时,增加其内涵的深度、广度与力度。 9.文中按语: 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它与新闻报道有配合和渗透的关系,通常直接插入文中,附在报道或文稿的某段文字后面,就报道中的提法,内容做出评点批注,以帮助读者领会文意,加深认识。 10.报道推进型评论: 11.具体判断:

高考历史必背4类答题术语

高中历史考前必背4类答题术语 一、原因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4)自然环境: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疆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因素: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一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促进其发展。 (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严重的自然灾害。 3.明清资本主义发展未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 (3)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 (2)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仍顽固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4)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活跃起来。(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6.近代民主革命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世界潮流看,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2)从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看,农民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7.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将毛泽东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10.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1)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海洋阻隔的特殊地理环境是希腊城邦政治形成的重要自然条件。 (2)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特点,使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务有了可能。希腊城邦公民政治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3)古希腊各城邦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在殖民扩张及工商业发展和文化交往生活中,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的自由环境,且较早地接受了平等、民主观念,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商品经济发达,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根源。 (4)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要求打破贵族统治,参与城邦政务。 1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美苏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争夺。 1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3)经济发展的需求。1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14.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 (2)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 (3)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4)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 (5)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15.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 (3)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从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