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集)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集)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集)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集)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黄河掠影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

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

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

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

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

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板书:

3年?四年呢?

造地年数造地面积

2 25×2=50

3 25×3=75

4 25×4=100

。。。。。。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

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我发现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

师: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生:直接用25乘年数就写成25×年数

太麻烦了年数可以用一个符号代替。

师:这个符号可以代表几年呢?

生:代表2年

代表3年

代表4年

代表任意年

师:说的太好了,为了简洁、准确,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那么,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

生:表示为:25×T

师:回答的对。但是有件事情要说明: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25T

三、自主练习。

自主联系1、2、3、4。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填写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目标:

理解式子中各部分的含义,能正确求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列式时,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知道T年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25T,那么继续来看情景图,你能根据图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求出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二、新授。

生:T年后的面积就是现在的面积加上新造地的面积

可以用5450+25T这个式子表示

师:谁能说说5450是什么意思?25T是什么意思?

生:现在面积是5450平方千米,新造地面积是25T平方千米

T年后的面积是:5450+25T

师:谁能说说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越是多少平方千米?

怎样列式?

生:5450+25T=5450+25×8=5650

师:你能说说T是什么意思吗?

生:T表示多少年

师:T=8呢?

生:T=8表示8年

师:同学们要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计算的结果一般不写单位名称。

三、自主练习

5、6、7、8.练习时让学生说明图意,再解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课后自主练习9——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熟练计算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过程:

第9题。

是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字母在图中的含义,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并相互交流订正。

第10、11题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综合练习题。

练习时,先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第12题是按运算顺序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指导学生完成第1小题,重点指导运算顺序与括号的使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题。

第13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14题,观察日历中数字的规律,练习用字母表示数

第15题,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题。可以允许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解释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中每个字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解读记录表。

二、新授:

师:根据记录表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他们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吗?

生:用漂流速度乘时间

23日 11×7=77

24日 12×6=72

25日 6×7=42

······

师:谁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漂流的路程吗?

生:我用A表示速度B表示时间,C表示路程,那么C=AB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但通常在数学上统一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S=VT

师:以前我们说求路程=速度×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数量关系,这不仅准确,而且简洁。

拓展:谁来说说S表示什么?V表示什么?T表示什么?如果知道了S和V求T怎样算?

师:谁还记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生: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他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A×A可以写成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注意:A的平方和2×A容易混淆要大量举例区别。

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三、自主练习。

1、2、3题。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自主练习4——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第4、5题。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应先引导学生明确数量关系,再写表达式。

第6题,进一步明确平方和乘2的区别,这一题建议在讲授新课时做举例用。

第7题,是一道结合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综合题目,练习时,引导学生先找出图中其他物品价钱与文具盒价钱的关系,再解答。

第8题以游戏的形式加深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的题目,练习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式子在研究不同问题时,表达不同的意思。

第9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

3472+(1206+786)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

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

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三、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四、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五、自主练习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主练习第3、4题。注意用简算。

六、简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2、5——11

教学目标:

巩固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2题。以游戏的方式巩固运算律

第6题。研究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第8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

第9题。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

第11题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巩固练习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师:在我学会了这个栏目中,设计了“挑战主持人”的情景。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先来计算两位选手两轮比赛成绩吧。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完成。

师:我们在解答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生: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用字母表示数;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先算出第一轮选手得分

5号:89+76+91=256(分)9号:84+87+83=254(分)在根据第二轮比赛的规则,写出5号两轮后的得分256+10A当A=6时,5号选手得316分。

可以让学生继续拓展,比如求9号选手两轮后的得分。

教师针对“丰收园栏目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收获。第二单元:高速第二单元:第二单元------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

教材分析:

利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图,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的

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

运算定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还要建立运用

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P19─20,自主练习:1─3。

学生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降低了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难度。本节课

会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2、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运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感知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课前准备了数学挂图,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上一改过去的单一的师问生答的授课方式,以小组讨论为主,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中通过探索理解乘法的运算定律。

3、促进学生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探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他们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4课时。

信息窗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看后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1、看了情境图之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小组讨论)

学生提后,教师板书: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

根据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先算大巴车每天运送旅客的人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 640 × 7

= 23040 × 7

=

先算每周发车的辆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640 × 7)

= 36 × 4480

=

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展开讨论

通过计算中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一下:

(生在小组内自己解答)

20 × 960 20 ×(960×7)

= 19200 × 7 = 20 × 6720

= =

自己举例验证:

7 × 8 × 5 = 7 ×(8 × 5)

90 ×50 × 6 = 90 ×(50 × 6)

(3)生讨论发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4)师小结: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运算定律吗?

板书:(a . b). c = a . ( b . c )

乘法运算中还有其它的运算定律吗?

小组合作探究。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a .

b = b . a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使运算简便吗?

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索

125 × 7 × 8 125 × 7 × 8

= 125 × 8 × 7 = 7 ×(125 × 8 )

= 1000× 7 = 7 × 1000

= 7000 = 7000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学生自己解答,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同位两个先说一说,再比赛。

第三题:小组内先说一说:运用什么定律,再自己解答,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 a .b ).c = a .( b .c )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信息窗1━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主练习的4─9,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题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解题思路,自己解答。

第5题:弄懂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6题:小组内互相竞争,看看谁说得最多最快。你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解决。

第7题: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做统一的要求。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9题:先让学生弄懂题意,然后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打算选择哪一种草皮?为什么?

信息窗2━济青高速公路

教材分析:

在已学过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继续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建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P24─25,自主练习:1─3。

学生分析:

乘法分配律与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想比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让学生继续利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课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加法、乘法5个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在探索和练习的过程中力度要大一点。在简算的运算步骤可以有省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主练习的4─12。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1、第4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先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题意,提出问题,再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2、第5题:生自己解答,然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6题:弄清题意,小组同学之间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7题:先独立完成,同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第8题: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再集体订正。

第9题:提醒学生(往返)很多学生只是算出单次的票价。

第10题:在小组内同学可以用实物演示,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11题: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第12题: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研究,最后集体讲解订正。

我学会了吗?不提过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解答,独立完成。

第三单元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4、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名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难点是:名数的改写和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信息窗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内容:第49-55页。

教学目标:探索小数意义及其读写法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好吗?(课件播放录像:超市或商场各类物品及其价格。)

2. 课件出现食品及价格。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

3. 教师指一食品的价格,先指小数点前面的数问:这表示多少钱?再问: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多少钱?

4. 教师指出:录像中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小数。师:像5.89、0.85、

2.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出示板书)这些小数中的“·”叫小数点,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请注意它的位置。(板书:小数点)

2. 读数。师: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3.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4、理解小数的意义。

(1)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同学们,刚才有同学发现咱们的铅笔0.8元一枝,0.8元是几角呢?8角可以用0.8元表示。还可以用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怎样表示呢?8/10元与0.8元有怎样的关系?0.8元是什么意思?

那么1角、6角就是几分之几元?还可以写成多少元?观察这几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2)、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

出示米尺问: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教师口述并板书:0.01米)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18厘米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根据板书讨论两位小数的含义。

(3)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10000……的分数。

三、巩固新知:

1、出示条形图,表示出,就是0.1。

2、出示方格图,表示出百分之一,就是0.01,0.25表示25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二十五。0.25

由25个0.01组成。

3、出示立体图,表示出千分之一,就是0.001,0.365表示365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三百六十五。

0.365由365个0.001组成。

4、小数:如0.1,0.25,0.365…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5、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6、小数的组成: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个位,十位,百位…

小数的数位顺序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0.001)…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一…

小数部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7、在0.365中,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也就是3个0.1. 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百分之一,也就是6个0.01;5在千分位上,表示5个千分之一,也就是5个0.001. 0.365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有365个这样的计算单位。

8、怎样读写小数?

0.25读作:零点二五 0.365读作:零点三六五

一点六五写作:1.65 零点零六写作:0.06

四、巩固练习:第52页第1-11题。

信息窗二: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第56-61页。

教学目标:学习研究小数大小比较和小数性质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探求新知

1.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

你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先看哪部分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3比4小,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板书),从而得出3.25元<4.05元。

反馈: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填上“>”、“<”或“=”)

6.4○5.9 12.4○13.08 2.99○3.14 5.2○6.3 9.14○8.3 30.6○29.98通过这部分的练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2.35元<2.41元。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部分相同的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板书:看十分位。(写在2.35元<2.41元后面=。

反馈:(投影) 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3.21○3.12 0.86○0.92

4.83○4.59 12.4○12.5

5.17○5.09

6.27○6.31 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

讨论,试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反馈: 4.36○4.37 3.064○3.065 12.147○12.14 2.189○2.198 0.832○0.831 8.352○8.36

这几组题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

通过这个练习,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板书:看百分位。

师启发:刚才我们研究了各种情况的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谁能把这种比较的方法完整地概括一下?

全班议论后,总结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巩固新知:

1、11.85克和24.3克相比哪一个重?(先看整数部分)

2、11.84克和11.68克相比哪一个重?(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

3、0.4分米和0.40分米相比,哪一个长?(观察直尺,0.4分米就是4厘米米,0.40分米就是40毫米,它们的精确度不同,4厘米 =40毫米,所以0.4分米=0.40分米)(在方格纸中,观察0.4和0.40的大小)(从小数意义的角度看,0.4表示4个十分之一,0.40表示百分之四十)

4、0.400和0.4相等吗?

5、从刚才的比较中,你有什么发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0.500=0.5,13.040=13.04,中间的0能去掉吗?不能,因为去掉的话,小数的大小就变了。)

7、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0.9=0.900,6.07=6.070,5=5.000)

四、巩固练习:第58页第1-11题。

板书: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看整数部分)

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十分位)

0.4分米=0.40分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化简0.500和13.040(0.500=0.5 13.040=13.04)

将0.9,6.07,5改写成三位小数。( 0.9=0.900,6.07=6.070,5=5.000 )

信息窗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第62-66页。

教学目标: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左右辨别游戏

2.0.05元=( )分 0.007米=( )毫米

3、提问。(1)把6米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米?

(2)把6000厘米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厘米?

二、导入新课

[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记录。请大家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李华的身高不对。

14.5米比房子还高。陆文刚的身高也不对。[用手比]0.139米只有这么高。王小林的身高是对的。)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你认为应该是多少?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三、进行新课

1.探究规律。

出示例1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指名学生读题,并说明题意]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还可以继续向右移动。)

[出示米尺]先看原来的数0.005米的实际长度,在米尺上指出来。[学生在米尺上指认]0.005米是5毫米。[板书:0.005米=5毫米]

那么,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分别是什么数?也请指出它们的实际长度[指米尺]。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0.05米,[在米尺上指认]也就是5厘米。)[师插问:是多少毫米?]50毫米。[板书:0.05米=50毫米]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0.5米,[在米尺上指认]也就是5分米,500毫米。)[板书:0.5米=500毫米]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是5米,也就是5000毫米。)[说明有米尺的5倍长]

2、小组合作讨论:把第二、第三、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汇报总结出规律。

练一练:同5.63相比,56.3、5630分别扩大了多少倍?

把0.85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3、猜测: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依次往上看,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怎样变化?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指名学生对照以上板书说明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

练一练:同5.63相比,0.563、0.0563分别扩大了多少倍?

把62.3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小结规律。

6.应用规律。

出示把0.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小数点向哪儿移动?怎么移动?

也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你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板演,列式:0.08×10=

0.08×100=

0.08×1000=

练一练: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2.87×10

3.9×100 0.003×1000

[全班试算,师生共同订正]

出示把54.2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

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

对!请列出算式。

[指名板演,列式:54.2÷10= 54.2÷100= 54.2÷1000=

位数不够怎么办?

练一练: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34.81÷10 8.63÷100 2÷1000

[全班试算,师生共同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很快,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①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

②把3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

③把4.35扩大1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④把1236.8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2)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原来的数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0.7 0.006 0.506 3.72

(3)下面的各数,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问:整数部分还有没有(没有)用什么表示(0)

3.5 2.09 600 193.5

(4)小数点搬家: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302.45(原数写在黑板上),分别按原数站好。①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②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③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④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怎样变化了?

四、巩固新知:

1、提出问题,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各有多重?(460.5÷10=46.5 460.5÷100=4.605 460.5÷1000=0.4605)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460.5除以1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把460.5除以10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还可以发现,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把0.08分别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结果是多少?(0.08×10=0.8,0.08×100=8,0.08×100=80)(可以发现:把0.08分别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把40.59分别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结果是多少?分别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结果是多少?(40.59,0.4059,0.04059,405.9,4059,40590)

五、巩固练习:第64页第1-10题。

信息窗四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第67-70页。

教学目标: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米=()厘米1公顷=()平方米1时=()分1吨=()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

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1)出示 3米=()厘米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 2吨50千克=()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米 7米6厘米=()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5时30分=()分 3日12时=()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出示 5000平方米=()公顷 375分=()时()分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说明: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2)练一练 6090克=()千克()克420时=()日()时

490秒=()分()秒 2040毫米=()米()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18平方米=()平方分米6米45厘米=()厘米

5千米300米=()米3时20分=()分

2千克80克=()克2日16时=()时

平方米=()公顷7600千克=()吨()千克

1070毫米=()米()厘米3004米=()千米()米

4000公顷=()平方千米678秒=()分()秒

50个月=()年()个月

3.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215分 3米5厘米○350厘米 49千克○4090克

7米20厘米○720厘米 3吨○300千克 184时○7日10时

4、解答下面题目.

(1)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2)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3)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4.刚才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重呢?30.4千克与32千克哪个更重?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种多少公顷?

2.每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4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

六、巩固新知:

1、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10.5千克-200克=(单位不相同,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1千克=1000克,10.5千克=10.5×1000=10500(克),把10.5扩大1000倍,就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10500-200=10300(克)也可以这样做:把克改写成千克。1千克=1000克,200÷1000=0.2(千克)把200缩小1000倍,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200克=0.2千克,10.5-0.2=10.3(千克))

2、1米26厘米=()米,2.39千克=()千克()克

七、巩固练习:第68页第1-9题。

信息窗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第71-75页。

教学目标: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请大家回忆一下,43958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多少?、呢?如果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多少?

二、新课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例: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1)首先要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整数的含义。它们还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用四舍五入法。省略部分最高位是5或5以上的数,省去尾数后在前一位加1,是4以下的数则舍去。

让学生试算得出:

2.953≈2.95 2.953≈

3.0 2.953≈3

让学生逐题说明是怎样求出近似数的。

提问:上面求出的近似数3.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上面求出的两个近似数3.0和3,哪个更精确些?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3.0是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3是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所以3.0要更精确些。因此,近似数3.0末尾的0不能去掉。教师可利用线段图说明两者精确度不一样。

教师小结:求近似数要注意两点:(1)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要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2)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里,小数末一位或末几位是“0”的,应保留不能去掉。

2、练习。完成第106页的“做一做”。订正时要说明保留的方法。

3、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以前我们学过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教学例:1998年我国生产家用电风扇台,把这个数改写成用“晚台”作单位的数。提问:把台改写成以“万台”作单位的数就是看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应当用多少来初?要把缩小多少倍?小数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台”。

板书:台=6158.14万台

练习:把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让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么改的。

(2)教学例:1999年我国生产水泥吨,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学生独立试做,指名板演,订正时说明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4、练习。做第106页的“做一做”。提醒学生防止将“改写”与“省略”混淆。

5、区别对比。

通过例与例的学习,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保留小数位求近似数,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新知:

1、3.94厘米≈3.9厘米(保留一位小数时,是3.9厘米,4比5小,要舍去。保留整数时,是4.0厘米,9比5大,要向前一位进1 , 3.94厘米≈4.0厘米)

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一样,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2、2.04厘米≈2.0厘米(保留一位小数)(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3、练习:第72页第1-7题。

板书: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3.94厘米≈3.9厘米(保留一位小数)3.94厘米≈

4.0厘米(保留整数)

第四单元:奇异的克隆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从学生的各种解法中选择最直接的算法,并能区别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

4、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同学们或许从不同的渠道知道了“克隆”一词。看,课件(信息窗1)这就是克隆的结晶,克隆牛,“健健”和“壮壮”。

科学家们把它俩出生时的情况作了如下的记录。(课件统计表)

二、合作探究

(一)相同数位的小数加法

1、根据信息窗的信息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1;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生2:壮壮出生时的身高比健健长多少?

生3:健健的体重比壮壮的轻多少?

生4:健健的管围比壮壮的短多少?

2、那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列式计算?

0.77+0.03 谁能用竖式计算?并说明计算算理和方法。

0.77

+ 0.03

0.80———→这个0可以去掉吗?(指生说说为什么?)

3、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你做的是对是错呢?(通过验算)

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算。

(二)相同数位的小数减法

1、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0.76-0.72

生1:0.76米=76厘米 0.72米=72厘米

76-72=4(厘米) 4厘米=0.04米

2、用竖式怎样计算?

0.7 6

- 0.7 2

0.0 4这个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填一填。集体完成第一个。让学生看懂题意,教师带领分析算理。第二个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

大家一起解决算式1.3-1.25。请用竖式解决。

指学生到讲台板演。集体讲解。

在做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对齐数位?

五、课堂小结。

六、巩固练习。

17.05+2.83 26.81+5.29 9.06-2.7 1.92-0.71

10-0.8 9.7+12.34

窗1第二课时

一、自主练习

1、第3题:用小数加减解决现实问题的练习。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独立列式计算。注意验算,形成习惯。

2、第4题:先让学生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读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弄清题意,细心解答。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地分析解答问题,通过互相交流完善自己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集体完成。

4、第7题:根据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5、第8题:简单的小数口算。分组比赛,保证正确率。

6、第9题:综合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家的状况跟一般的农村相比较。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引导学生分步解答,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感受我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

7、第10题:让学生小组完成,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本题。

8、第1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9、第12题:是数学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练习。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小知识,然后再解答。

10、第13题: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11、第14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计算。因为数值太大,可以用计算器。

12、第15题:找规律填数。巩固小数加减,让学生独立完成。

信息窗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82—83页《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已了解了关于克隆牛的情况。本课,我们再来了解关于克隆牛“蓓蓓”的情况。(介绍关于“蓓蓓”出生时的情况)

看课本图片,和有关的信息。

师: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我们先来解决“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针对问题自主列式)师:你们是怎样列式的?能说明列式的理由吗?

生:1、0.98-0.22=0.76 2、0.98-0.22-0.1 3、0.98-(0.22+0.1)

0.76-0.1=0.66

上面的式子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小组进行自主计算)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计算情况。)

师:“蓓蓓”百天时比出生每天多喝多少千克牛奶?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立解答。

师:你是怎样列式并计算的?(学生汇报交流)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讲述运算顺序: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怎样的联系?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分组计算)先说运算顺序再说出计算结果。

3.28+2.76+3.04 6

4.45-14.3-32.19

5.83+3.6-4.79

9.75-1.53+8.53 159-(62.39+58) 72.8+(72.8-8.25)

练习2、根据图理解图意。并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并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结果。

三、课堂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