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前系统

1、分析教材:

本框题教学内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分析学生:

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常识的大多数内容,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了解了古今中外大量典型人物的事例,所以,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折页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涌现了大批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

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5、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景活动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二、课堂系统

1、课前探究设计:通过展示厦门特大远华走私案,让学生思考赖昌星的人生价

值是否在于拥有多少金钱,如果不是,人生价值应如何体现?

2、新课导入设计: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或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

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3、教学结构(板书)设计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播放录音:播发由学生亲自采访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录音,让他们思考其中的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通过思考、分组讨论后领悟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视频展示: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新的价值(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意志和情感。

让学生在情景中懂得人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小组活动:分享苹果。

让学生讲出如何处理苹果以及心情,让学生体验奉献的快乐

比较分析:通过图片将牛玉儒、袁隆平、霍英东、白礼芳的这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与陈学军、成克杰、邱兴华、赖昌星这些为达到自己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进行对比。

学生比较分析他们的人生价值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于奉献。

(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角色扮演:“个人”与“社会”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小品:《我是独一无二的》。提醒学生注意个性的发展应如何正确表现。

思考讨论: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人生价值需要的主观条件

播放视频:“无腿超人”约翰库缇斯,让学生思考他是如何克服生理障碍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让学生自己得出如何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谈一谈:通过让学生自由谈一谈名人的座右铭、教育家的话与故事等等。让学生加深理解实现人生价值所需的主观条件。

4、课堂总结设计

小结: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材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论述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第二层,阐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三层,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走进生活:播放2007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年度人物”评选,在这期节目里,那些感动的故事再次让人泪水充盈,那些高尚的精神让人心情激荡。很多观众表示,他们是含着眼泪看完节目的,认为《感动中国》节目“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是媒体成功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之为“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体现出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什么能感动中国?

三、课后系统

教学反思:新的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本教学设计,充分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没有拘泥于教材的理论框框,而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动脑思、动口议、动嘴说,在分析个别材料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普遍性的知识,并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课的过程来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真正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放下架子,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向幕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发布:佚名时间:2009-9-21 9:01:00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malajia人 气:600 【文字:】 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 息相关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 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要了解几种消费心理,辨析消费观念 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特别提出:要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 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要重视主张“量入为出,理性 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3.分析新课标: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 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 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 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既要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丰富的有时代感的学生活动,又要不流于形式,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人性养育。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原则。(2)能力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3)情感态度目标:促使学生从情感上憎恶奢侈浪费,崇尚理性消费,崇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培养合作精神。其中第三个目标是主导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三维目标相结合,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导,使课堂既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2.地位: (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 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重点、落脚点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新教材政治生活 [教案]政治生活-前言 前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3、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设问:同学们寒假“政治”作业做完没有啊?(答略)我们这里说的政治作业是不是我们这学期所要学到的政治模块呢?(引起学生思考,重点理解政治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可是,“政治”二字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要从多方面来理解。 『讲授新课』 一、政治的科学含义(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浙江地区高中政治5.2《中国与联合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课程标准: 5.13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课堂探究: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即旧金山制宪会议)在美国召开。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中共和解放区的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会期间,董必武欣然赋诗,记述此行感受:“世界安全要共谋,橡林建议早绸缪。主盟坛坫推三国,荟集衣冠合五洲。争论中心为委托(英文vet0的译音,否决权之意),商量大事不糊涂。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 请你解读这首诗,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1949—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苏联、印度等国也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是,在美国的无理阻挠下,这一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专家点评: 联合国有不少会员国因革命或政变而更迭政权、改变国名,但是新政府顺利继承旧政府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未受到影响。按照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以后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的席位,是顺理成章、不应有任何争议的事情。美国的无理阻挠致使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进程被拖延22年之久。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暴露了联合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经过长期斗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相关链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技术援助计划的管理机构,其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它们提供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援助。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启动了中国与联合国驻华机构的合作。经过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内容日益扩大。 到2004年底,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多达15个,对华援助资金与项目覆盖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义务,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配套K12】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 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学生学习的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能辨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三、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 ——教案设计——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经济生活之中,时刻感受着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生活 1 的影响。前段时间,同学们曾经利用周末,做过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于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报告》。同学们组成实践小组,或者走访各大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在街头巷尾,采取访问、笔录、问卷等方式,对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综合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把两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 (一)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价格上涨的影响:①肉类销量有所减少。 ②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③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④特价活动期间,销量增加。 (二)调查对象:行人、价格上涨的影响:(原话实录) ①加不起油,吃不起肉。 ②每月花费增多,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一些贵重商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标准教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设 计)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设计) 课题 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探究目标]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是依据课程标准--思想政治3第二部分2.8的“提示与建议”中的“学习型社会的特点”而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感悟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学习将成为一种生

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学习型社会的特点,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懂得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认识建立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本综合探究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1)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和作用(2)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3)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文化具有多样性(5)文化具有继承性(6)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重点 难点1)从众多的职业、获得知识的方式等角度,感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理解文化传承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2)从人们接受教育方式、场所等方面的变化中,感悟学习型社会的特点。(3)从课堂的延伸、学习者范围的扩大、学习方式的变化中,感受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4)在“课外活动设计”中,学生围绕 )我与学习型社会*收集整理材料,为课堂交流 #或主题班会$作好准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较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内,教学设计中最简单的做法是以框题或课题为单位进行设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重组而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因此,在模块课程背景下,在某一模块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把握模块整体的内容,还要认真考虑本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横向的或纵向的联系。重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 目标设计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个落差,即课标表述的弹性、原则性、选择性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性、操作性和确定性的矛盾。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业成绩的评价。比如对《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进行学习目标设计: 上述目标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既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要求,又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 2.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重组。 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 教材的线索是清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应该围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展开。至于教材中出现的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货币的派生职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的币值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则是非重点,它们不应该作为共同的基础性要求扩充给全体学生,否则两个课时一定教不完。至于这些知识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以作为提高性要求,在选修教材中得以体现。 3.情境设计。 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不要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 4.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要注意将教科书与其它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参观、调查、访谈、时事政策、校园活动、地区特色等。

高二政治教案-《自然界的客观性》

高二政治教案:《自然界的客观性》 理想是一个深渊,从跳下那一刻起,就逼迫你奋力搏击。要么,大鹏展翅,扶摇而上;要么,石沉渊底,再无声响。下面为您推荐高二政治教案:《自然界的客观性》。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学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学方法】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教授年级:高中二年级 任课教师:胡恩云 课程名称:《我们的民族精神》 授课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感知,使学生增强对其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并在学习中逐步内化,升华其情感,陶冶其情操,激发正能量,增强其责任意识,并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行动报效祖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为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有志青年。 ☆知识目标 1.了解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核心 3. 理解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4. 认识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5. 内化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 ☆能力目标 1.可以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2. 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3. 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4. 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2.理解爱国主义的实质 3掌握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主要 4.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一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活动导入 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人民顽强抵御外敌、建立新中国、申奥成功等相关图片以及聆听国歌,使学生感悟并思考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所体现的是什么精神。(4分钟) 学生回答: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等 教师评价总结:体现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爱国等)——1分钟 教师:举出具体的例子,如修筑万里长城、苏武牧羊、抵御外敌、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3《中国与联合国》word教案

《中国与联合国》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明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识中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相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第二框:中国与联合国 第一目: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 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引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忆联合国的有关常识重点回答联合国的作用 引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大屏幕展示)

探究:董必武的诗作,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观看视频:中国重返联合国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屏幕展示) 讨论:学生展示成果,分享收集到的资料每组派代表回答 师进行总结并展示视频和事例,学生加强认识 1、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的巨大作用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解释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观看视频:中国维和部队、图片展示、事例分享(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观看视频: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事例分享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中国的主张 【课堂小结】 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在联合 国中的地位 和作用 地位 作用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 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 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 有力支持者之一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

高二“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一、授课内容: 第一框题感受文化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2)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能力目标 结合中西方文化对人的不同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符合国情的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性发展。 三、课程标准 1.2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四、整体感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感受不同文化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以及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理解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五、方法点拨(见“十”) 六、课时:1节课 七、新课教学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教师引言: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和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那么,现在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看看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案例:欧阳小倩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汉族),准备和英国小伙子Bloom(基督教徒)结婚,他们小两口都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的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很现实地摆在他们面前,就让我们和他们两口子一起面对,一起解决。 1.学生探究一: 根据图片和视频展示的中西方不同婚礼庆典和饮食,请分析判断欧阳小倩两口子各自比较倾向于哪种,为什么(其背后蕴含了什么文化道理)? 探究提示: 欧阳小倩一般倾向于中式,Bloom一般倾向于西式。因为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婚礼和饮食的偏好和选择。 说明了: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2.学生探究二:

高中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高中第二框文化与经济 政治教案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方法点津】: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一、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的,担忧有相对独立性,它并不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2、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江泽民这段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高三政治中国与联合国

第二框题中国与联合国 一、课程标准: 5.13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课堂探究: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即旧金山制宪会议)在美国召开。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中共和解放区的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会期间,董必武欣然赋诗,记述此行感受:“世界安全要共谋,橡林建议早绸缪。主盟坛坫推三国,荟集衣冠合五洲。争论中心为委托(英文vet0的译音,否决权之意),商量大事不糊涂。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 请你解读这首诗,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1949—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苏联、印度等国也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是,在美国的无理阻挠下,这一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专家点评: 联合国有不少会员国因革命或政变而更迭政权、改变国名,但是新政府顺利继承旧政府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未受到影响。按照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以后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的席位,是顺理成章、不应有任何争议的事情。美国的无理阻挠致使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进程被拖延22年之久。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暴露了联合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经过长期斗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相关链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技术援助计划的管理机构,其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它们提供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援助。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启动了中国与联合国驻华机构的合作。经过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内容日益扩大。 到2004年底,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多达15个,对华援助资金与项目覆盖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

人教版高二下册政治必修四教案全集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4)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5)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5)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7)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0)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0)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2)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5) 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6) 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8)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23)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4)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25)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7)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31)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32) 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 (3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7)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8) 第一框、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38)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40)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43)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45)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6)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8)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1) 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52) 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3)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5) 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6) 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64)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72) 第一框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72) 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79)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2)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83)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84) 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 (89)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92) 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 (93) 第二框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95) 第三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98)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2014继续教育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版 我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论文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概念,要注重对学生教育理念的推广,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为生,师生处于主从的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与教师建立起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密切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做起课堂的主人。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有序的排列各种因素,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对象,本着一定原则来拟定教学目标,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好的课程设计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思想政治课进行便是设计。从最初从新课改之初无教学经验到形成一定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并在教学中实践运用,总结了一些经验,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课程设计的思考,总结出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的方法和建议。 二、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呼专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进行变革的要求更为迫切。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渡期,开展高中政治教学要以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基础,这对于提高 篇三: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9.1中国与联合国 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9.1中国与联合国教案 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 第一框中国与联合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说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法治意识:自觉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公共参与:发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 难点: 理解联合国改革的中国主张。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合作探究】 议题:中国是怎样重返联合国的?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结合材料,简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 答案(1)二战结束后,在中、苏、美、英、法等国的倡议下,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当时的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 (3)中国政府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高中思想政治教案参考

高中思想政治教案参考 教案高中政治篇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精品教案全集 经济生活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备课日期上课日期 教学目的:(见考点导航) 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 教法: 教具: 一、考点导航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6.了解外汇与汇率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

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 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含义 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信用卡的含义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 转帐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 外汇的含义 外汇汇率(汇价) 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点疏理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 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注意】 (1)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高二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测试题

1.1.2《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18年7月,广东正式推出文化强省战略:今后1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8 000亿元,占全省 GDP的比重达8%。这表明() A.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从材料中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占全省GDP的比重达8%等信息表明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D项正确;A、C两项表述错误;B 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2.2018年11月2日,中共甘肃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制定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因为() A.文化决定经济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先进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解析】选C。从材料中看出,甘肃省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因为先进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材料中并未表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B、D两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3.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758 043万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383 690万元。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材料中电影票房收入等字眼,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选出C项;经济决定文化,A项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项表述错误。 4.2018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突破1万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超过3 000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接近1%,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3 5.2《中国与联合国》教材解析

5.2.中国与联合国教材解析 【问题导学】 1.简要说明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主张? 【知识梳理】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了解) 1.中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要求,被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设置重重障碍,新中国被长期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3.1972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在联合国(或者“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⑴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⑵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⑶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⑴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⑵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主张 中国倡导和支持联合国改革,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