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过零丁洋》看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从《过零丁洋》看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从《过零丁洋》看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从《过零丁洋》看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从《过零丁洋》说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在《红楼梦》中,自称“槛外人”的妙玉最喜爱的一句诗词是范成大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在此指代富贵人家,而”土馒头”“即代表了坟墓,因其二者形似,故称之为“土馒头”。可见,不管一人生前多么富有,但总是逃不过死亡。而在中国诗人们的眼中,又有着怎样的生死观?让我们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开始说起。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首《过零丁洋》将自己舍生取义、不畏死亡的民族气节表现得淋漓至尽。零丁洋是今天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首句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被敌人困于战船之中,望着这破碎的山河,心中悲痛万分。想起自己早年辛苦读书,也是要实现辅佐君主、治理天下的抱负,却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最后却拿起“干戈”并随军征战了四年的时间。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文人风骨最是可敬!在国家危急存亡关键时刻,文天祥奋勇而起,不惜倾其家产,招募三万勇士,组成义军,义无

反顾地加入了抗元的大军之中。但因起兵勤王的人寥寥无几,文天祥等人虽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南宋战败的事实。这里更显出文天祥的忠心,对局势的痛心,以及对投降派的谴责与愤怒。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再次从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入手来抒发感慨。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现今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因此而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风飘絮”和“雨打萍”,在此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同样,诗人杜甫也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感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诗人与国家,这两个名词早就融为一体了,诗人总是为国家而存在,当国家遭受灾难时,他们因为身在民间,所以对苦难的感受比统治者们更加深切。再加上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渴望国家安定繁荣的期望也就愈加强烈!所以他们的诗词“字字读来皆是血”!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前句为追忆,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滩,原名叫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当年起兵时曾路过这里,后被元兵打败,撤到福建。无法挽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经过零丁洋,这一句是写实。这两句今昔对比,跨越时空,高度概括,既叙事,又抒情,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若没有亲身经历、深沉的情感积淀,是写不出如此精绝的对句来的。作者借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表现他的战斗经历和忠愤之心。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把地

名和心理感受,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语义双关,既表明地理形势的险恶,又说明处境之孤危,是天造地设的巧对。

如果说,在诗的前几句,诗人一直在描述国家和自己的悲惨命运,那么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基调突然高涨,作者胸中压抑已久情感如火山、如洪水般突然爆发出来,表达了文天祥的的爱国忠心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这种悲壮激昂的、充满力量的的爱国情怀让人振奋不已,让全诗突然从那种低沉悲痛的气氛中转为慷慨激昂、大义凛然,显得豪情激荡,气贯长虹,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这首诗不但体现诗人人格魅力,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余秋雨先生曾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最后提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这就是中国的文人,他们常常是这世间对生死看得最明白,同时也是活的最不容易的一群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代表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其实,中国的文人都是性情中人,他们从小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始终主宰着许多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再加上后来佛、道二家的影响,自小饱读圣贤书的文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越是超然和大度。从怀抱石头投身汨罗江的屈原到魏晋时期的以一曲《广陵散》慷慨赴死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更是将文人风骨演绎的淋漓至尽。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其实,生存和死亡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事情,亦是人们不能掌控的必然规律。因此,对待生死的问题人们需要一种正确的观念。而在中国文人的眼里,对于生,他们都是持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儒家的入世思想成为他们终

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对于死,儒家“舍生取义”的信念也在他们心中占领者绝对地位。所以,在活着的时候,人就要好好地活,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才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己;而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不可违背仁义,苟且偷生!正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是这个意思!

总的来说,中国人关注更多的、最重视的还是现世的生存。很多文人的悲剧都是来源于他们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使命感。一般来说,诗人们都是满腹才华的,他们活在这世上的意义,往大了说,是想实现自己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往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往小了说,也不过是想要让自己的满腹才华和一腔热血有发挥作用的政治舞台。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可是,文人和政治家从古至今都是两个概念,所以很多文人常常会在政治上被贬,感到失意彷徨,这与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

当然,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也是无所畏惧的,屈原、嵇康、文天祥等大批文人都是视死如归,不肯屈服于恶势力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却不能因为他们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而轻易地把他们这种行为定义为不珍惜生命。反过来说,文人之所以重视生命是因为即便是他们都选择了死亡,但是,他们也是含恨而终的,现实世界的种种因素和他们心中所坚守的仁义道德理念发生巨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以仁、义为终极关怀,或者说最高使命的儒家思想,无疑就否定了他们生的绝对权利。可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才智都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发挥,这又怎么能让他们甘心?所以说,在我看来,文人们通常是活的最潇洒、最认真、也是最痛苦的。因为至情至性,所以活得潇洒;因为潇

洒,所以活得认真;因为认真,所以活得痛苦!

如果说文人们的判断自身价值的标准就是是否实现了自身的理想抱负,我认为,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死亡理解成文人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对理想和信念一种忠诚的特殊方式。而在这时,文人的风骨,文人的节操,文人的清高,文人的才情则成了他们内在的精神表现形式。所以说,文天祥的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行为才会流传至今。而且,这种对死的超然态度在女性的诗词中表现出来,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林黛玉虽然只是一介柔弱女子,却也传唱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千古名句;而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表达对自己丈夫赵明诚弃城投降的不满,表现了她慷慨雄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

总的来说,中国诗人是重视生命的存在的,渴望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满腔抱负。但与此同时,又有许多文人在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对仁义道德和崇高人格的坚守。

《过零丁洋》文天祥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过零丁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题思想】 这首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习题】 一、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

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5、下列关于《过零丁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领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孙国艳 2017年4月我校开展公开课活动,我们年级语文教师同课异构,选择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这五首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并且理解难度较大。对于这样的课文,在45分钟里,教什么,怎么教?我冥思苦想,一筹莫展。联想到目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一是过于传统,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二是放任自流,只学到新课改的招式,而忽略了它的精气神。一节课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并未深入文本。基于这一点,我决定将这节课定为学法指导课,就是在完成文本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凸现方法的训练。 所以,我选择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为载体,教给学生四步学诗法:译诗解说内容,吟诵传情达意,评说深入赏析,抒情表达感受;并且在每一个板块中都有教师预设的示例,最后总结出操作要点,给学生以抓手,使他们有章可循,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参与意识。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字词到内容,从意境到表现手法,让课前教师的预设和引领自然无痕,让学生的学习之旅变得主动而欢愉。 生成,是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是课堂生命活力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传统的诗歌教学都是通过对字句的解释、翻译来解读内容,这样就把统统调和的诗词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这样的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没有一种既能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而又填塞诗意的解读方法呢?所以,我设计了“译诗解说内容”的环节,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填塞诗意的语言解说内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还提高了语文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在调和互动中完成了。 课前预设是为了更好的课堂生成,有什么样的课前预设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成。诗歌的赏析是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看到“赏析”总是束手无策,甚至是“望文兴叹”。在“评说深入赏析”的环节中,我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对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崇相西初中张祥 教学目标: 1、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2、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 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 教具准备: 《二泉映月》配乐,渲染诵读气氛。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一首能打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敌人,让千百年来无数国人为之动容的律诗,这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板书课题:过零丁洋] 2、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 明确:路过零丁洋. 3、激疑,解读插图明确写作背景: 文天祥仅仅是路过吗?为何会在零丁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8页插图,我想能从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明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浩淼的江水无边无际,那个站在船头衣着朴素、手带铁链的人就是文天祥,此时,他已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俘虏。《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这首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1279年,他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写下此诗严正拒绝,以死言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律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抽一生读,请学生评价。

过零丁洋教案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过零丁洋。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承接:此首诗是作者文天祥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同学们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2老师也想把这首诗读一遍,同学们画出节奏好吗。 3、自己练读,指生读,全班齐读。 四、明诗意(一)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1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干戈:古代兵器。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四个年头。 此联回顾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分值 30 分 20 分 50 分 17 分 18 分 5 分 10 分以上是平凉市崆峒区 2015 年中考语文试 题类型及分值情况,试题保持了往年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结构,实际上命题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和尝试,比如语文实践的强化,语文素养的关注,知识含量的增加,理性思维的加强等等,整 个试卷能力考点分布较去年更趋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更全 面,更合理,更有层次性。 试题简约合理,格式规范。 题型设计以主观题为主,试题整体难度不大,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多样,难易适中,分值比例合理。 试题突出了基础测试和能力提高。 对学生而言,考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教师而言,评卷分值更易把握,使评分更趋合 理。 2.重视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 在第一题中,有汉字音、形的综合考查,有病句判断和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填写名著常 识,名句理解默写。 在综合性学习(走进对联)中有实践活动的过程设计等,通过上述多样的形式突现了语文 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3.注重人文性,彰显时代气息。 试题不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在突出实践性的同时也融入了人文色彩。 如:第二小题来自生活中的错别字,第六小题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 计图,B 卷选取了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放鸭》。 新颖的试题充分联系实际生活,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 4.阅读文质兼美,鼓励答案开放。 精美的文章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抒发各自的人生感悟。 在考查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的灵魂因接受了文 学的洗礼而变得纯美高尚。 三、 质量分析崆峒区近三年中考语文成绩情况统计年份 统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 率 高分率 低分率 2011 年 4739 98.68 4236 89.39 30.41 15.112012 年 5134 92.39 5067 99.22 27.08 14.762015 年 6038 99.04 5298 87.74 31.33 16.28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5 年中考语 文的平均分、高分率都比 2011 年、2012 年好一点,但是及格率、低分率却比 2011 年、2012 年弱一些。 下面,我将从命题意图、答题情况、失分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逐题分析。 A 卷(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命题意图基础知识注重积累和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 能力。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练习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部编版九下】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习题】 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

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案与教学反思

23 诗词曲五首 杭信一中何逸冬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

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精品教学设计:第23课《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都在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同属爱国诗。初三的诗歌教学肯定要紧扣考点的,近五年广州市中考的诗歌阅读都是第一题考词语解释,第二题考思想感情。词语解释学生自己背就可以了,思想感情的归纳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主题型文本的诗歌整合教学。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家常课的设计,因为有校公开课的任务,顺便上了校公开课。 教学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爱国诗。 师:是的,它们都是爱国诗,表达的都是爱国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1

师:学习这几首诗的主要任务是—— 屏显: 【研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一、定向自学,初读印象。 师:这里有些任务已经提前布置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三个自读任务。 任务一的背诵其实是假期布置大家完成的,现在大家合上书本,齐背这三首诗。《过零丁洋》开始—— (生齐背) 师:大家还是背得比较熟的。现在我们来检查第二个任务字词解释,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屏显: 2

2.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寥落四周星()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南安军() (4)今日又南冠() (5)已知泉路近() (6)毅魄归来日() (一生上来投影自己的预习作业,同学点评。) 师:同学写对了没有? 生:“军”的解释错了,不应该是军营,军是指行政区划的一种,跟郡、府等同属路。 师: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生:注解有。 师:没错,标题的注解有。我们看解释的时候也要关注标题的注释。我就猜到有同学会因为这篇文章的题材误解为军队、军营,果然有同学中 招了。以后请记住,南安军相当于南安郡,这样就不会记错了。 3

过零丁洋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过零丁洋练习题及答案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ft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诗中第二联, 运用比喻的方法,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ft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ft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6 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7、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过零丁洋》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干戈寥落惶恐. 汗青飘絮.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遭逢:干戈:寥落:四周星:零丁:汗青:风飘絮: 三、本诗的体裁是,选自,作者,字,又字,民族英雄。 《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2、诗中第二联, 运用比喻的方法,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拓展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还是在东北三省刚刚沦陷时,他就写了历史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愤怒斥责国民党卖国政策。写作时,他时时横眉拍案,连声大喝:“奸贼,奸贼误国!”1936年10月,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成了“孤岛”,郑先生仍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当时,日特活动猖獗,有许多人因与抗日有关而失踪、死亡。少数人动摇了,甚至做了汉奸。郑先生却凛然正气,无所畏惧。1938年3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被推举为理事。他还专门到被称为上海“抗大”、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去兼课,为党、为新四军培养了不少干部。 有一天,一个刚当汉奸的老友来了。此人掏出一张开有巨额金款的支票,说:“郑先生,你近来生活很困难,清水先生已知道了。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章学问,想让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郑先生一听“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务,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友脸上掷去,大骂:“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不久,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大美晚报》记者张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杀,于是有人警告:“你要当心!”郑先生也差点遭到暗算,幸好有学生通知,但他事后仍继续为祖国命运奔波操劳…… 郑先生从回忆中惊醒,快上课了,他拿起讲义夹,急匆匆进了教室。教室里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多像小说《最后一课》的描写啊!郑先生热泪盈眶:“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不幸的时候终于来临。近处忽地传来了沉重的车轮碾地声,几辆卡车已进了校门。阴森森的风中,一面太阳旗抖动着。时针指着10∶30。 “现在下课!” 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声……师生们的胸中都燃烧着爱国的烈焰,一个一个捏紧了拳头。 这就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大上的最后一课,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抗战胜利后,因为他继续反对国民党的亲美卖国政策,便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蒋介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但郑先生的“最后一课”所表现的崇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却教育了千百个后来者!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_共8页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济源市实验中学张惠玲 《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激情导入——预习展示——朗读感知——研读欣赏——拓展延伸——自主学习”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秦始皇挟强弩而平六国,开疆拓土,雄极一时。记住他,是因为他的霸业。霍去病,率铁骑驰骋沙漠,荡平匈奴,扫清寰宇。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应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忠贞。而有一个人,我们一定也会记住他,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铮铮誓言。他就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大屏幕展示课题) 生:文天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预习成果,学生展示 师:关于文天祥,你知道多少呢? 生: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 师:你的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呢? 生: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 第1课时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利益的含义。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叙利亚战乱的图片)观看图片,谈谈感受。 教师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曾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青年学生曾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他们不怕寒风凛冽,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流血牺牲,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无私的、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学生的呐喊发出了所有同时代人的共同心声,激发了民众对山河沦陷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思考,帮助民众意识到覆巢无完卵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第1课时: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认识国家利益 (一)爱国情感 材料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1.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提示: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地怀有爱国情感。 材料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结合诗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这一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因为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国家利益与我们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名言。(多媒体展示材料) 提示: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 (二)国家利益的内涵

《过零丁洋》 优秀教案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文中注解,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手机APP教学。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2、查找文天祥相关文学常识与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活动: 成语积累——“舍生取义”(学生讲解成语) ppt展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大意: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舍生取义的古今英雄吗? 生:……文天祥!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英雄写下的诗歌!请大家一起齐读诗歌。 师:请同学为大家介绍文天祥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多种形式朗诵,整体感受诗歌情感 ①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先不点评) ②手机APP范读(正字音、把握节奏) 请学生评价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指导朗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王培月《过零丁洋》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走近文天祥;二、走进《过零丁洋》;三、体会文天祥的感情。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 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 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3、课下小练笔:新时期的我们如何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成功之处 1、我认为本次讲课自己不紧张,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一改以往照搬教案,不能灵活应变的旧习。尤其到了最后,当自己没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马上把它留为作业。 2、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发言积极,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 3、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而且,在朗读环节,师生互动效果特别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朗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堂实录(含《南安军》《别云间》)

设计意图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都在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同属爱国诗。九年级的诗歌教学肯定要紧扣考点的,近五年山西省中考的诗歌阅读都是第一题考词语解释,第二题考思想感情。词语解释学生自己背就可以了,思想感情的归纳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主题型文本的诗歌整合教学。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家常课的设计,因为有校公开课的任务,顺便上了校公开课。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 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爱国诗。 师:是的,它们都是爱国诗,表达的都是爱国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师:学习这几首诗的主要任务是—— 屏显: 【研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一、定向自学,初读印象。 师:这里有些任务已经提前布置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三个自读任务。 任务一的背诵其实是假期布置大家完成的,现在大家合上书本,齐背这三首诗。《过零丁洋》开始—— (生齐背) 师:大家还是背得比较熟的。现在我们来检查第二个任务字词解释,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屏显: 2.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1)干戈寥落四周星()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南安军()(4)今日又南冠() (5)已知泉路近() (6)毅魄归来日() (一生上来投影自己的预习作业,同学点评。) 师:同学写对了没有?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简介: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是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2、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潼关怀古教学反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怀古教学反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今天,为大家带来了潼关怀古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亮点一: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时对比古今长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亮点二:“亡,百姓苦”可以理解,但是“兴,百姓苦”怎样理解呢?这个问题好,很有必要,也很有启发性。 亮点三:在复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水调歌头》《过零丁洋》时又一次理解意思,再次进行默写巩固。 亮点四:师: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忧国忧民。作者更看重(关注)的是谁?生:百姓。后一问很好,直指作品主旨,简练有力。 遗憾一:字的读音值得注意,华山的华(应读去声),兴亡的兴(应读平声)。

遗憾二:师:峰峦象征 __繁盛,波涛象征人民的愤怒(?),能体会到吗?生:能。学生怎么能体会到呢?勉强能理解就不错了。这属于不当(无效)的提问。 遗憾三:默写复习四首诗词的时候,应注意宫阙、低绮户、汗青、铁未销、凄凉、寥落、玉宇等字的音和形,注意过的笔顺和字形。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学生的心。 元的 __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 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 __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