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摘要: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课标实验教材,本文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课改理念、实验困扰、内容把握、教材衔接等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改实验把握教材衔接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从2004年9月率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铺开,一年之后江苏省进入实验,2006年9月又有天津、浙江、安徽、福建、辽宁五省市进入第三批实验,2008年将全部进入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结合自己对课标教学的一些研究,谈谈如何把握课标教材.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

1. 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一本《课标》的指引下,高中数学课标教材涌现出众多的实验版本,如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 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有自主权,各省市的教材并不能实现统一,但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统一的,惟一的做法是以《课标》为纲,借助教材这一课程标准实验的载体,规范、科学地实施组织教学. 不能单纯以教材为本,抛开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例如,《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一章内容,人教A版只是把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及统一定义进行渗透,出现在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很明显,准线(抛物线的准线除外)及统一定义不再像大纲教材一样,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要求. 而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节《2.5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毫无疑问,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分歧,我们如何处理,只能以《课标》为依据. 各个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处理略有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坚持以《课标》为纲的原则肯定是正确的.

2. 怎样研读课程标准:

读书大家都会,但读后能过目不忘的恐怕是微乎其微,个人认为《课标》应当常读. 既要备一份《课标》的电子稿,也要备一本《课标》的纸质书. 人教社在一项关于课改实验的调查中,有一项是关于《课标》学习的情况,统计是否有《课标》的人数. 其中有《课标》的622人,没有《课标》的173人,没有《课标》的占22.06%. 虽然这1/5的数量不大,但也折射出一些问题. 人教社的调查是在课标教材实验一年后进行的,那么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连续两届的高一年级参与课标实验的老师是否都配备了《课标》,肩负课改实验的老师是否认真研读过《课标》.大部分老师都是专心研究课标教材,抛开了课程标准,所以对教材疑惑不解的地方是许许多多.

我们研读《课标》,不应只是进入课改实验时浏览一遍,而应当做到: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前,查阅《课标》中相应模块的内容标准;在各章节的教学时,查阅《课标》中相应章节的内容标准;在各次命题等教学评价时,查阅《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遇到种种疑惑时,翻翻《课标》. 例如,模块2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相关的一些判定定理,是否还需要像大纲教材一样进行严格的证明,我们查《课标》之后可以明确得知,有些判定定理只需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来即可,并不需要加以证明.

3. 课改理念到底是哪些:

在《课标》中,已经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共有如下10条:(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人教社所编写的A版教材中,也体现了如下特点:(1)亲和力;(2)问题性;(3)科学性与思想性;(4)时代性与应用性;(5)联系性. 特别突出的是“问题性”,提出的一个观点是“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

教师的教学不仅是讲授知识,而应当是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甚至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 所以教学理念上的更新,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课改实验收效良好的保障. 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重点突出如下课改理念的贯彻:

(1)问题意识. 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力. 培养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的课程目标之一. 在课标教材中,通过“观察”、“思考”、“问题”、“探究”栏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逐步形成各项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我们不应当再念念不忘大纲教材在知识体系上的优势,嫌弃课标教材形式上的五花八门,积极落实课标教材各栏目的教学,推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2)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十分广泛,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华罗庚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不会再埋怨教材中应用问题的频繁,也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查.

(3)知识再现. 通过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能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摸索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的历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数学素质. 学生只有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形成过程,才能改进学习方式,逐渐培养创新能力.

二、严格遵循课程要求,减少随意超标教学:

1. 违背课程标准的原因:

课改实验,继承了大纲教材的若干优点,涌现了一些崭新的理念,与大纲教材体系最大的区别是“螺旋式上升”与“选修课程的多样化”.

“螺旋式上升”能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使本学科内容不断地拓展与加深,并在知识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复习和强化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它不再像大纲教材的分科安排,体现出知识体系上的逻辑性,造成了本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

“选修课程的多样化”原则是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5个模块)的学习之后,可以从选修系列1(2个模块)、系列2(3个模块)、系列3(6个专题)、系列4(10个专题)等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 学生情况的不同,出现了选择课程的不同组合,给学校和老师的组织教学增大了压力. 老师们不再像执教大纲教材那么单纯,将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全校学生不同的选择.

教过大纲教材的老师,由于教学习惯与思维定势的原因,许多新的内容难以接受,所以也造成或多或少地违背《课标》中的一些要求. 新课标教辅资料蜂拥而上,可以说其中很多是滥竽充数,超纲现象十分严重,师生在使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不得不补充一些内容.

面对课改实验,频繁叫苦的老师比较多,新增内容的学习、课改理念与新课标教材下的课堂组织教学等一切新生事物都是困难重重. 所以,对课程标准的种种怨声都有,也导致出现一些违背课程标准的现象. 老师叫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盲目地拔高教学要求,把后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提前,增大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困难.

2. 违背课程标准的几种现象:

常见的违背课程标准的现象有如下一些情况:

(1)打乱模块顺序,否认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 普遍认为,模块2中综合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两大块内容,高一学生难以接受,模块3中概念性的知识太多,算法等新增内容也比较陌生. 所以出现一些学校把这两个模块移后教学. 人教社关于模块教学顺序的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可以看出来,严格按照模块12345组织教学的不到1/2. 但是,一些打乱模块顺序教学的学校,也有一部分在后来的课标教材实验中,回归到正常模块顺序教学的轨道.

(2)调整个别教学内容. 例如,在模块1中学习集合的时候,常常把模块5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移到这里教学,理由是学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之后,可以解决许多集合问题及函数定义域的问题.

(3)增加某些教学要求. 例如,在模块3中学习古典概型时,补充了计数原理还觉得不够,甚至把排列组合的计算也补充进来,我们查阅《课标》可以知道,计数原理及排列组合只针对理科学生(选修2系列)才有要求,文科学生(选修1系列)不作要求.

(4)删减个别内容和降低要求. 二分法、三视图、算法、框图、统计案例、积分等新增内容比较陌生,部分老师学习起来也感到困难,数学应用建模的难度偏大,这些原因都导致放弃一些内容或者例题. 又如算法中算法语句,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择的编程语言不同,大家预测高考只能涉及到程序框图的考查,所以减少了算法语句的课时,课标中学习算法语句及算法案例的初衷是体会算法思想,我们却背道而驰.

3. 遵循课程标准的成功体会:

在课改实验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模块顺序进行教学,切身的体会是并没有遇到绊脚石,相反教师没有乱阵脚,也培养了学生稳扎稳打的学习风气. 我们也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必修①中,教辅资料上所有涉及不等式超纲的题都删掉;在必修③古典概型的教学中,不补充排列组合的计算,而只是简单的讲解一些利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解答的实例,但不上升到计数原理;在选修系列中讲授椭圆与双曲线时,所有关于准线的题(课标不作要求)也坚决不涉及. 在高三复习中,算法案例没有纳入考试大纲,所以只能把算法案例的题以新定义类型等创新问题呈现,当然在必修③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算法案例的教学,因为它是一种算法思想的熏陶.

关于本次课改实验,我们老师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我们无法改变,只能积极面对”. 课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但在集体备课等群策群力的活动中,我们肯定会一个个地解决,把成功的经验沿袭下去.

三、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抓住核心打造亮点:

1. 实事求是地对待教材优缺点:

本次各版课标教材都是一些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没有经历试验成功之后的反复修订. 它是部分学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体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 教材的编写也受课程标准的约束. 所以,课标教材有它亮点,也有一些弱处.

由于编写的紧迫,教材及教参中的各种错误都在所难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反馈错误和修订建议的权利和义务. 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记下,改进建议写出,通过一些渠道参与交流,进行反馈.

2. 认真对待教材中的众多栏目:

由于课程标准的统一,不同版本教材在知识点讲解上大同小异,编写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栏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人教A版的教材设置了“观察”、“思考”、“问题”、“探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给人的感觉是琳琅满目. 部分教师只重视教材正文部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这些栏目的价值. 通过这些栏目,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得以改进. 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课标教材中的探究性学习等时髦的做法,而应当切合学生实际,把教材化难为易,讲透知识的再现过程,归纳出有效的解题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一步一个梯度引导学生走上快乐学习的舞台. 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一些知识点为平台,偶尔结合相关类型的题加以训练.

3. 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到底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在《课标》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能(会)”. “了解”是知道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理解”是指用概念作出判断,“能(会)”则是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检验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尺度. 然而,四个层次的区分并不是十分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 作为一名课改前线的教师,必须提高教材把握的能力,明确哪些是重点,核心内容必须心中有数,不搞题海战术,少拔高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合理的认知水平上学到知识、用好知识.

4. 灵活处理教材中例题与习题:

教材中例题和习题都是固定的,但我们学生的情况却是变化的,所以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必须确保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有些例题,估计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则应当降低难度. 有些例题,估计学生容易上手,我们则可适当拓展.

5. 重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可以反映出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精神实质. 教学中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实质就是突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思想的掌握,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算法等核心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

在中学数学阶段,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以数形结合思想最为重要. 教学中不应当只是局限于形式上传授数学思想方法,而应当从思想意识上逐渐灌输,让四大思想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跃于学生的思维中.

四、有效研究教材衔接,适时适度补充内容:

1. 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初中阶段属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大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深度与广度,数学的研究多以常量为主. 而高中阶段新课标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有较大的变革,在学习内容上相比初中是一个大的飞跃,研究的内容包含字母、变量等抽象的知识,在计算、推理、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首先需要抓好学法的指导,其次在教材处理上下一点功夫,估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难以接受的内容,可以低起点、多梯度地组织教学.

在教材内容上,由于初中的课程标准与高中接轨不严密,导致有些知识脱节. 如初中的因式分解没有了十字相乘法,乘法公式的学习仅局限于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减少了立方和差、三数和的平方、两数和与差的立方等公式. 根式的学习中,也缺少了分母(子)有理化等研究,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也减去了. 平面几何中更是减少了许多内容,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的四心,圆中的有关性质及比例线段等. 而这些初中未学的知识,在高中将要用到,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

一种做法是编写补充读本(网上也有),在高一学期初安排时间先把补充读本讲授,在全面、系统的

准备下,从容迎战新课程的学习. 另一种做法是在需要的时候再给予补充,例如,模块1教学中,研究

的单调性问题,则把一些乘法公式补充进来;模块2教学中,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则详细讲授1~2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把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补充进来. 实践证明,需要的时候给予补充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教者必须明确,哪些地方需选用一些什么例题或习题,补充进来一些什么内容.

2. 教材本身知识体系上的衔接:

新课标教材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螺旋式上升”,在下一阶段的知识的学习中,必须以前一阶段的知识为基础. 比如选修2-1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地回顾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类比平面向量,推广学习空间向量. 同时,立体几何中有关空间角度和距离的概念及几何法,都可以通过1~2个题的渗透来达到回忆强化效果.

新课标教材因为课程标准限制的原因,也客观存在一些弱点,如古典概型中的概率计算,教材只停留在事件个数由例举分析得到. 大量这样的练习,增大了例举的困难,且耗时费力.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例题或习题解法的讲授为载体,适当补充两个计数原理的计算方式,不一定要提出计数原理的理论.

又如选修2-1的2.1节《曲线与方程》,以此为基础再学习之后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三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探索圆锥曲线的方程可以轻松上手,而选修1-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却直接从《椭圆》开始教学,少了《曲线与方程》一节.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疑惑,理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都要以曲线与方程这一知识点为基础,而文科学生相反少了这个基础的学习,直接跨越到《椭圆》的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文科学生直接探讨椭圆方程十分棘手. 虽然课标如此要求,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通过2个左右的求轨迹方程的简单题目,把求轨迹的五步法补充进来,弥补文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这一缺陷.

3. 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

世界上万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中学阶段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也必然有所牵连.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单纯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也可以适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模块1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历史上的考古价值、银行里利息的计算等可以作为应用问题的情景而渗透. 在模块4中,物理学中机械波、电磁波、力作功都可以渗透到三角函数与向量的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许许多多,我们需做一个有心人,把我们的数学课堂适度拓展,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在课改实验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用科学的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用好、用活现行的课标实验教材,一分为二地看待各种问题,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施展自己的教学魅力,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指引我们的学生飞翔在知识的宇宙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章建跃,A版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试教通讯》2006年第4期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三种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同时进入全国各个实验区。这三套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我结合洪宗礼主编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

“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能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二)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三)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四)掌握方法论分析法 (五)会分析教材的重点,掌握处理重点的方法 (六)会分析教材的难点,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七)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何为教材分析?其主要的步骤与方法有哪些呢?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此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并实施教学,深刻理解教材分析的涵义及其意义、弄清教材分析的步骤、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 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 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

什么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这一节课主要教授的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教学知识感到难于理解,掌握起来有困难的部分。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掌握教学知识。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通过自己十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此问题有如下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不仅纵的有这样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自己在教学中运用了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

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 ——以《采薇》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怎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应有两个基本的尺度: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王先生说的虽是“最低标准”,然而真正落实于课堂却并不简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讨论热闹了,现代手段运用了,两纲教育到位了,但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却尚未体现出来。还有一些课例——在课堂上也研讨课文的主旨和语言特点,却没有将这些信息和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仅仅是为了教而教,使主旨解读与语言的品味成为机械的两个部分,让“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变成了“两张皮”,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借助“经典”的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但若换成另一篇又会怎样呢?所以有时面对学生的调侃“语文课可听可不听”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些深思——为什么语文会面临这样的尴尬? 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序列化的进程中得以提升。但是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的清晰序列,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不明显。一篇文章,从学情、解构、学法等角度出发都可以确定不同的课堂核心。“教材内容化”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重构选文,确立文本核心价值。下面以《采薇》教学为例,粗浅地谈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第一层面:依托课标,纵横比照,预设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预设教学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选文在课程目标及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建构起知识的序列。《采薇》是高三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篇目,从横向来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能通过单元选文的学习去感受“家国情思”,体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乡土”情结,增强家园意识。对主旨“感受家国情思”的解读是这一单元的人文内核。从纵向来看,《诗经》的作品整个高中教材入选两篇,另一篇是收录于高一的《蒹葭》。这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它要处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其它呢?于是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高一《蒹葭》的学习,学生对《诗经》的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或许会对重章叠句或比兴等艺术形式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而现在正是要唤起学生从前的阅读体验,用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出通向文本内核的钥匙,以此指导学生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新教材(人教版)中每个单元提供内容相当丰富的阅读文章,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教材的重点,同时阅读也是高考题中最重要的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卷的答题水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其阅读能力,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更是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高中英语新教材中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这一话题从两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新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之一。阅读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把阅读教学抓好。然而,以往的阅读教学多数只注重对课文中的语言现象逐词逐句进行讲解,分析与翻译,而忽视了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新大纲所要求学生具有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处理好“主旨大意”与“具体细节”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围绕主旨大意(mainidea)进行阅读的整体教学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读前思考,激发兴趣 新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友谊、旅游、灾害、名人、体育、科技及文化古迹等各个领域,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丰富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在阅读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或讨论与本单元话题相关且与下部分的阅读材料内容密切的问题。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对SEFCBook2Unit1CulturalRelics这一单元的Reading进行教学时,本人采取的读前活动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这方面的情况和知识。先让他们从所熟悉,自己家乡的文化遗迹——罗定文塔(LuodingTower)的建造谈起。引导他们用已有的或新

小学语文三个学段把握的教学重点[1]

小学语文三个学段把握的教学重点 一、低段教学的重点是: 1、在语言环境中指导识字、理解词语。(生字的指导与词语的理解) 2、重在指导朗读,培养语感,而不要把功夫下在分析理解文章的内容上。(分析、理解就拔高要求了。) 3、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水乳交融,融为一体。达到正确、流利。 4、识字、写字分配在两课时完成。每节课留足至少五分钟时间写字上抄本。 (一课时完成识字任务的教师是在误人子弟。腾出时间在第二课时空讲空说的教师是拔高到中段教学。) 4、二年级能自由地写一、二句话或几句话。 二、中段教学的重点是: 1、继续巩固识字成果,理解词语。(传承低段的基础知识) 2、以段的训练为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习得构段方式。 3、在朗读中重点指导“有感情”。初步培养想象与联想的意境效果。(读一段文,展一幅画,悟一段情。) 4、在读写迁移、习得构段方式中,三年级能写好一个段(落)的文章。四年级能写好文章的主要(重点)内容。

5、四年级(下)渗透暗示分段。 三、高段教学的重点: 1、延续中段教学的基础知识。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后(学习分段、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不要一入文就学习生字、理解词义等中段的套路。)直奔重点段落,进行“立体教学”。第二课时同样按照第一课时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重点,以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为难点,在理解、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中揣摩(揣摩表达顺序)、领悟(领悟表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感情与揣摩、领悟表达方法)一定要水乳交融、融为一体。 3、学生朗读以指导精读为主,不要面面俱到;思考问题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采用朗读。 4、学生在迁移读写中,学会完整而有序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好写人或记事的文体。 5、设计主问题教学,一以贯之。不要出现课堂教学“三碎”现象。(读得碎、问得碎、讲得碎) 四、这样看来,三个学段的重点可提炼为以下重点: 低段——1识字、写字;2理解词语的意思。 中段——1段的训练;2理解主要内容。 高段——1体会思想感情;2、揣摩、领悟方法。

基于学情 有效教学

基于学情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丝丝相连。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展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只有及时反思学情,我们才能不断地总结得失,积淀智慧,促进自己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学情有效备课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就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点放在学生、特别就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必须关注学情,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就是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与。它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困难疑惑、情感渴盼、心路历程等诸多方面“学情”。 把握学情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情就是教师选择与优化教学手段的依据。我们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就是一个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人。学生在接受教育前,绝非一张什么也没留下的白纸。哪怕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已经有了六七年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世界形成了基本的粗浅的认识。这既就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又就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的依据。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对象都不了解的教育,必定就是盲目的教育、失败的教育。这里所说的“了解”,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不就是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学生外貌长相、衣着打扮、学习成绩的了解,而就是对学情的深入洞悉。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才就是目的明确的教育,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教育。其次,学情就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接收信息,同时也在生产新的知识,创建新的信息,这些新的知识与信息就就是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那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同时,学情还就是一种基础性资源,其它的资源最终必须同学情相结合或相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据学情进行教育,我们的教学就抓住了导的方向、导的重点,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情就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中心。学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得怎么样才就是课程关注的中心。学生有无进步或发

例谈新教师如何研读语文教材

例谈新教师如何研读语文教材 作者:刘艳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14期 刘艳 作者简介:刘艳,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师(北京,100083) 正确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对新任语文教师而言至为重要。也许有些语文教师会说, 有教材、教参,还有那么多丰富的网络资源,“教什么”自然不是件难事。实际上,教材内容 和教学内容是有很大区别的。现以人教版模块五的《咬文嚼字》一课为例,做一些浅析。 一、研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清楚“编者认为文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一是研究单元提示。编者的意图往往直接呈现在单元提示中,模块五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 是这样写的:“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 成一家之言。”这些语句就表明:本单元安排的主要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 单元提示的第三段还写到:“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 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 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的能力, 当会大有裨益。” 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说单元教学的任务:任务一是把握文章观点;任务二是个人阅读体验、 文本的比较和印证;任务三是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写一点分析和论说。这三项任务,体现了 教材对学生能力层级的不同要求。由于这三种心智水平的层级不同,因此编者运用了不同的措辞:“把握观点”“最好能够”“试着”。如此,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教学重点、设定教学目标、做好活动设计、布置练习和作业了。 二是思考课后练习。《咬文嚼字》一课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①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 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例子略)试分别加以概括。②在全班或分组讨论:对马南邨和朱光潜 先生“咬文嚼字”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③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情感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④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 练习的第一题,考查论证材料和论述观点的对应问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一的指向是吻 合的。练习的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二及任务之三是吻合的。其中第二题,编者提供的活动方式是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甚至调整自己的 观点,逐渐深入理解马南邨和朱光潜先生观点的区别、条件和适应情况,进而形成较为辩证的 观点。 通过研究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再联系课标要求,教师就能清晰地把握好教学目标了。 二、梳理教材:找寻文本价值

b6运用图式理论建构阅读课模式初探-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教学实践 (2)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运用图式理论建构阅读课模式初探-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新教材阅读课的结构,以课堂教学为实例,探讨如何把图式理论运用于阅读课教学各个环节,同时结合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希望能为广大实施新教材的教学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图式理论新教材阅读课教学模式 引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新教材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词汇量大,任务难度大,背景材料不足等困难。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图式理论已为教学工作者认识并应用,如何在新教材阅读课使其发展并得以应用,并实现既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图式理论的理解 1.阅读图式理论的分类 图式不等于狭义的背景知识,广义的图式理论包含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前者指读者对文章中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后者则指文章反映某一主题的背景知识。根据图式阅读理论,阅读理解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schema)。(杨红霞,2004) “但是在国内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内容图式的建立上,而忽视了形式图式。实际上,形式图式在阅读理解中也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虽然说内容图式在对文章的理解中是很重要的,但是语言图式始终是基础。(张翼,2004) 2.正确理解阅读图式理论对新教材教学的意义 阅读分为两个层次,即译码和理解,译码能力包括对字词句的辨认分析,EFL/ESL读者经常读了却理解不了材料。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对字词句译码的不熟练,大部分资源都被译码的部分所占用,所以,看起来读是读了很多,但是理解的却非常有限。”(张翼,2004)以往许多教师把阅读训练重点放在跳读、略读等阅读方法上。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词汇量大,任务难度大,背景材料不够熟悉。笔者执教的是扩招以后的普通班,生源质素明显下降,随着教材难度的加大,如果仍旧忽视生源的变化,一味追求阅读技巧的训练,不加强相关语言知识体系的建构,只能是舍本逐末。 二、.新教材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与图式理论的运用 1.词汇预习:NewWordsCompetition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激活“自下而上”(bottom-upmodel)的阅读模式,即从最小的文字单位开始(音素、词素和词语等),通过译码而确立文字的意义,教师需要帮助其建立相关的词汇的语言图式。“自下而上”模式,是激活图式的其中一种基本模式,阅读技能训练中较重视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这对于阅读中有一定生词量时较有效。但在使用新教材时,学生普遍反映生词量大,影响阅读速度与理解。因此,词汇预习仍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词汇的语言图式,为课文的阅读扫清障碍。为了能激发学生的

如何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进行课堂教学

如何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进行课堂教学 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开任何一本课本都可以看出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它比重之大、容量之足、所花课时之多是课本的其它方面无法比拟的。面对“减负”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文教学?我认为首先必须确定哪些部分或段落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像在具体生活中面临选择时做到有取有舍,避轻就重一样,我们要把学习重点放在课文最能够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部分(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集中精力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我们要教给学生确定文章重点部分的方法。采用从文章的重点段入手进行课堂教学。 下面我就从切入文章的重点段来分析课文的目的及如何教学重点段两方面来谈谈: 一、从文章的重点段入手,就是一改以往的逐段逐层分析和讲授课文的方法。 课前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预习,教学中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段落,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剖析课文。如《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文章长、层次较多,逐层去分析占用时间太多而且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精神。先理解“盗”的字义,再让学生思考普罗米修斯为什

么要盗火?他盗火的意义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他是为了解解除人类生活的困苦而去行盗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体验“盗”的过程(第2自然段),感受“盗”的后果(第6自然段),品悟“盗”的精神(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心理。进而重点品读“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甘愿为人类而受苦。”抓住关键词语悟出普罗米修斯为名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从文章的重点段入手,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简化学习内容。 如在教《说勤奋》这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一开始直接从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开篇段落入手,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并弄清其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时,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学生很容易在书中找到答案。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弄清了文章的层次和内容,简化了学习内容,使教学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使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自如。 三、从文章的重点段入手,画龙点睛,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过渡语简练精确,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本文的文眼在“奇妙”二字,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于是设计中心问题 “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 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摘要: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方式、策略和效果。要深入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其次应该合理把握教材的性质与功能,第三,针对不同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针对性、多样化的理解策略,达到全面深入的理解。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其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等也就不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对课程的个性化理解,甚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生课程。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在教材方面制定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于是出现了教材数量多、版本多、品种多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的问题不再是传统的对仅有的一本教材内容的精细把握,而应该从教材的相关政策、性质、功能,到具体内容的编排、深浅宽窄、学术性、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认识。 一、对教材多样化版本的理解 多样化教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于这些教材,不是随便选择一套拿来用就可以。因为不同的教材所针对的学生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具有的地方特色和实施特色不同,对实施条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种教材各自的特点、优势、不足有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做出适合的选择。在理解这些教材时,教师一方面要研读教材本身,同时也要了解教材编写者的个人情况,如学术背景和立场、个人成长发展经历等,还应该了解不同身份的人对教材的不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其他教材的对比,教师就能够对每一种教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这样,再根据对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教师的个人风格等的综合分析,就能够选择一种适合的教材。 二、对教材性质与功能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基本认识,体现教师基本的教材观,而教师的教材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使用教材的态度、方法和效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课程一度成为国家意志和政治意志的体现,教材成为规范的制度文本。受传统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从家长、学生到学校的教师,相当一部分人把教材看作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权威,把教师教教材看作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只管低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成为很多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写照。但是,随着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研究的发展,人们对教材的认识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虽然,课程确实包含着这种制度的意义,但却不局限于此。在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十几年前,派纳说,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下的观念终于逐渐被人们所思考和接受:“课程对于教师而言,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而是可以变更的教育要素,是与教师的人生阅历、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基于这种对课程的基本认识,教师面对教材时,需要摈弃“教材中心”或“教材权威”的思想观念,而把教材看作自己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教材只是无限多的教学资源中约定俗成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更不是关键。”只有坚持这样的教材观,教师才能以平视的眼光去欣赏、分析、批判、调整、修正教材,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真正依据和标准来选择和组织教材,也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对教材内容的具体理解 在教材这个层面上,课程显得更加复杂。由于课程类型的不同和彼此之间性质、内容、方式等的差异,各种类型、各种版本、各种表现形式的教材多样纷呈。对于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在理解时也有不同的侧重。 (一)对学科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在内容和课时比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鉴于学科课程内容所具有的鲜明的系统性、学术性、逻辑性等特点,其教材主要表现为最

教师如何做教材分析

教师如何做教材分析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邓正平 教材分析,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预案前,要做的一项很重要、又很基础的工作,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教材的过程,既是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实施创造性备课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同时也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备课时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如何做教材分析呢?下面以小学品德学科为例,谈谈做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分析全册教材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 分析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站在课程纲要与学科课程标准的高度,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只有充分领会了教材的总体要求和内容结构,才能为制定科学的学期教学计划、把握各单元、各单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如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宿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的总体目标而编写的。在这一总体目标下,要求六年级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了解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及文化。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及总体要求,全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向文明》:让学生从现代人的视角,去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文明生活的关系;再追溯历史的发展,理解和感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及奋斗精神;深刻认识和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让学生了解建国以来,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的情况,知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产生的影响力,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四单元《漫游世界》引领学生走出国门,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不同的异域风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感受世界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教材这样安排,其主要目的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祖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把讨论的范域扩大到全球,关注不同的异域风情,感受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全册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之前,教师必须对全册教材有较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增强制定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提高设计教学预案的实效性。 二、分析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分析了全册教材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单元教材的分析。分析的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总体要求下的编排、结构思路。 如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在仔细阅读分析教材前面的“单元提示”可以发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这样两个方面:(1)了解古代中国在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上悠久历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引人注目;(2)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东方大国的风采。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深刻领悟中国对外交往的巨大作用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本单元共有《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飘扬的五星红旗》、《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同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及各年段主要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及各年段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应该非常清晰明确并深深地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授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们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目标。 1、各年段教学目标 低年级 (1)识字、学词、写字。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教学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写字,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写字,尤其忽略了写字的时间,在这里明确提出要在时间上训练上给予保证,每节课书写时间不少于8分钟,这个是非常科学的做法。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常常在课堂上讲的很匆忙,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字,而是布置到家庭作业中,让学生在课后写,其实我们发现这样做收效甚微,那么课上少讲,课后弥补的办法很不可取,因此说课堂上写字的时间一定要给予保证。 (2)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重点放在读正确上,不要求读出感情。那么什么是读正确呢?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读正确就是把每个字读对字音就行了,其实这样理解是很片面的。具体来说读正确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读准每个字(包括生字)的字音,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前后鼻音的读音,在以前我们前后鼻音不分,基本上读不了前鼻音,但是现在教师年轻化了,应该能解决这个难题了。第二个要求是读对轻声、儿化、变调。轻声在低年级我认为基本能落实到位;但我觉得儿化音不够重视,有些学生到了中年级甚至高年级都读不好儿化音,常常把“小鱼儿”读成了“小”“鱼”“儿”,在这里呢提醒教师注意这个问题;变调呢是小学语文语音中的一个难点,变调主要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不变调”“七八变调”和形容词变调。“一不变调”我们基本能处理,“七八变调”现在也基本不强调了,那么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上声的变调和形容词的变调,上声变调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两个上声相连,例如“领导”“买米”“好酒”等这样的词语,可是经常听到孩子们是这样读的“214+214”,这样我们听起来很别扭,可是有些人就会说了:每个字我们都读对了呀,其实呢,这是没有注意到变调,当两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也就是说两个三声的字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语的时候,要把第一个字的读音变成二声,那么就应该读成“领导”“买米”“好酒”。另外一个是ABB式和AABB式的形容词的变调,这个涉及的内容太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在这就不能详细解说了,如果哪位老师有问题可以下来我们再探讨。第三个方面是要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颠倒字序。这个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一个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多范读,多领读,多让学生读,逐渐训练。四是读出长句子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点是朗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以上四点就是对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中的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中的思考 摘要: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但认识 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供课堂教学效果,是小学语文教师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措施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等富有时代特 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更新 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 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变化,合作、探 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但认真观察可知,某些课堂为了符合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多带着表演的形式在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 学方式,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显著的提高。 以下我就自己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谈谈。 1.创设教学情景。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 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 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 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 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 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 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 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 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积极思考, 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不 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 情感色彩的和比较主观的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 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 2.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 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 也相应地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 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 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