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状况决定财税政策,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财税就是政府从国民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满足社会的公共建设需求,使国家的资源得到优化,使经济建设得到稳定发展。财税政策是政府以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为指导思想,为了实现某些预定的目标而根据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地运用各种财税手段来调节国家的经济运行,其目的是使经济稳定发展。所以,财税政策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状况决定财税政策,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最终财税政策制约以及影响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笔者通过自身掌握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实际经验,深刻地感受到财税政策在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中的作用,特作此文,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财税政策;经济建设;影响及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当微观调控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时,国家会通过财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来达到产业的调整以及优化的目的。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变动税率来引导行业的发展;通过对高新技术设备折旧的倾向来刺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通过信贷政策来改变资金的投放与使用,通过财政补贴来引导投资的方向,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这是财税政策的闪亮点。但是,从目前的经济状况看,财税政策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它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里不妨讨论一下,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1当前我国财税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

1.1许多财政的支出与补贴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我们知道,政府通过投资以及补贴是为了引导一些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的研发以及高新科技企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纵观我们经济发展的现状,其效果甚微,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地方的保护行为使许多企业在资源、商品、价格上与政府的政策及原则背道而驰,出现了越是补贴,能源越高消耗,环境更是高污染。最后是国家收入减少、企业收入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雾霾长期存在。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全球空气环境的净化。总之,国家治理环境的投入与优化政策不少,但是其产生的效率却很低。另外,我国在高校技术研发上也给予企业极大的优惠,以此鼓励他们自研、自创。但是有不少企业在政策面前动了许多不该动的脑筋,在科技研发上偷工减料,在资金运用上“张冠李戴”。总之,资源浪费、污染严重、资金挪用、科技含量不高等事实说明了一切。

1.2某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手段也比较单一相对国际指标而言,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上,财政投入远远不足。据有关统计表明,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20%左右,实际也证明该比例在1.5%左右时,污染会继续加重;比例在3%以上,环境有可能改善。目前我国仅占 1.5%,这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目

标。并且财政调节的方式十分简单,目前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入以及银行贷款,缺乏合作、民间联营等其他手段。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主要考虑了其生产环节,没有考虑对空气的污染以及减少原材料和投放而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在支出上,除了在财政预算内给予支付外,缺乏其他的支付手段来灵活地调整财政支出。这样导致许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千方百计地加大预算支出力度,大量地投入生产,对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污染、产出的比例毫不关心,从而大大地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1.3短期政策变动频繁,节能环保税制不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国家为了扩大内需以及带动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而制定了一些短期政策,我们还知道虽然短期政策是为了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而临时制定的,但是短期政策的制定与时间上都应该有个过渡期与衔接期。可是,纵观我们的银行存款的利息调整、油价的涨跌、各种税收的调整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变化极度频繁,让百姓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另外,对于节能环保这方面,目前罚款的政策比较多,但是税收征收的点不多、不高,缺乏征收的广度与力度。

2、如何完善上述政策应用的不足,使其充分发挥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2.1增加低碳经济预算科目,加强监督力度,使其投入真正地发挥作用(1)为了保证公共财政的有效性,也就是将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所以政府要设立详细的绿色预算体系,并从设置低碳预算科目开始,严格地安排财政支出。(2)加强全过程的监督

力度,设置低碳体系后,要有制度与手段加以跟踪与管理。如通过立法规定每年在低碳经济中财政支出的额度与增长度,并将额度与其详细科目一一对应,来监督专款专用。此外,在建设性预算中增大低碳经济的投资比例,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在专款专用过程中还要加强社会舆论与单位自律以及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对于骗取专款的、截留专款的、挪用专款的,对于主要责任人以及单位,除了要进行严重的经济制裁外,必要时,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2.2提倡循环经济,加大必要的投入,灵活运用各种财税政策(1)所谓循环经济就是要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优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从而改变过去粗放管理经济模式下所带来的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所以,循环经济是目前许多国家非常重视与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必须要整治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全民乃至人类的生活健康。

(2)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基本国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与鼓励。但是,在目前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该集中在水利、新能源的建设上,用来支持新科技的研发、推广与利用,并关注专项资金的运用问题。(3)加强财税政策的实施,财税政策的应用“立竿见影”,因为它直接作用于企业。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点,改变过去只是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缺乏全方面税收考核力度。因此,要扩大各个方面的征税力度。如为了防止能源遭到破坏以及严重污染问题,需要对企业扩大这方面的征税范围,将水、森林、草地、非再生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并且是高税率的。还对噪音、垃圾的存放、空

气污染征高额税。这样可以加速循环经济的进程,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3投入方向还应该关注服务业为了加速产业升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还要关注于服务业。重点投向公共服务业,如科教文化、公共卫生、通信交通等行业。通过调整这些行业的资产折旧来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改革,支持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增加这些企业的税前列支范围,让他们获得最大的税收优惠。

2.4加大对新农村的扶持建设力度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最突出表现是缩小了城乡差距。所以,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对县区农村的财税转移支出政策,逐步优化转移支出的结构,将转移支出更多地倾向于落后的边远山区,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如加大新农村的公共设施以及道路的修建,增加山里人们走出来的机会,关爱山区人们的饮食建设,支持他们的农业化发展,做好粮食补贴、各个电器设备下乡工作,同时在税收与补贴上做好农村的生态平衡与旅游工作,这样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另外,要全面推广新农合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真正地解决过去农村长期遗留下来的看病难、养老难的习俗。这样也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我们经常说的“农村经济搞上去了,我国的经济也就搞上去了”的道理。

2.5缓冲民生政策变动的时间,调控收入分配的差距发展经济强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其目的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但是百姓对涉及民生利益有关的一些政策理解需要时间,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这方面的政策运行视乎有必要放缓些。另外,调整收入差距的力度要加

大。要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来保障社会低收入与需要扶助的人群,建立一系列的医疗、住房、取暖、入学、医疗保障体系。再有,要减轻中低档次收入人群的税负,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对于高档次人群以及富豪人群,国家要尽快出台一些对其个人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的标准与法律制度。这样就使得社会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减轻收入分配的不均,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

3、结语

总之,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包括财税政策,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财政政策这个见效快的方面出发,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服务于经济建设、作用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寇铁军,安忠志.促进经济发展方向转变财税政策作用探索[J].地方财税研究,2010(01).

[2]田文宠.现实财税制度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逐步走上高品质、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调整经营结构、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施工企业的发展机遇宏观经济环境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上,虽然其影响有滞后性,但施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主要对施工企业产生以下正面影响。 可以促进施工企业领导提高企业发展战略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掌控战略风险的能力。推动施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调整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行业产能需求关系的基本持平,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 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对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企业产能不断增长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的矛盾比较突出。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施工企业的数量减少1449个,但就业人数增加150.7万人,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12.4%。由于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下滑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前些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处于高位,使施工产能迅速增大;又因施工企业任务繁重,致使经营结构单一。 投资下滑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本来就很低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致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转变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缺乏支撑,也无力支付改革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单一经营结构的施工企业,其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班级:电0802—2班 姓名:*** 学号: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在景荣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有: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企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企业经济利益和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企业经济广泛而充分的竞争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一些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改进产业结构,还能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产业系统的动态结构,包括技术结构、产业关联结构等。企业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繁荣和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市场是企业生存和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企业是社会市场经济公开、公正、公平基本原则最积极的维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像金/丘/集团为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振兴家乡的民营经济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做了积极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进步可以消除社会市场上的多种弊端,以积极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是解决社会劳动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使得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也在面临着待业、就业、下岗、再就业的重大压力。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适当发展中小企业,以便于更好的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及社会稳定隐患。 (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从我国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中小企业得以繁荣昌盛的地区。企业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快对企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没有良好的企业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一定要不断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尽最大努力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 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 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2014 年,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 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一、 2014 年我国收支总体状况: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经常项目顺 差 2197亿美元,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2014 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8993 亿美元,继续占据对外金融资产首位,占 资产总值的比重为61%,占比较上年末减少 4.0 个百分点,为2004 年以来的最低。同时, 民间部门正在加快“走出去”,因风险偏好较低,更青睐传统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和存 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共计22469 亿美元,占资产总值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值(35%);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625 亿美元,占比4%,较上年末略降0.2 个百分点。 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579 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197 亿美元,增长4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 亿美元,下降89%。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541亿美元,进口1878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1%;顺差4760 亿美元,增长32%。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4年,服务贸易收入1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支出3829 亿美元,增长16%;逆差1920 亿美元,扩大54%,其中运输项目逆差较上年微增2%,旅游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40%。 直接投资净流入小幅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 年,直接投资顺差2087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04 亿美元,增长 1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净流入 2891 亿美元,下降1%。 证券投资净流入快速增长。2014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82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08 亿美元,扩大10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932亿美元,增长60%。 其他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2014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528 亿美元,而上年为净流入722 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3030 亿美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同名42363)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纳率:57%11级2013.05.16 一、信用缺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和日趋 严重的问题,它以经济领域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有的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牟取暴利。同时有的销售者,为了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而造成假烟、假酒、假药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漠视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金融领域,恶意贷款和有意拖欠不还或故意逃债等现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虚假广告,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当权者不为民造福、谋利,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掺水数字”、“面子项目”、“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浮夸造假的工作作风日趋严重,一些官员实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的信用缺失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

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文化领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学术界诚信求真精神面临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二、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信用:多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诚实无欺和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当获得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设想,没有了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进行。 1.信用做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使经济运行受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人们之所以能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易,是基于经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对大量的失信现象,为了防范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僵持在“钱不到帐不发货”,“收不到货不给钱”的尴尬局面,许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的订单和客户,也不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方式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的情况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要求。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 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年度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课调查报告 成绩 姓名:张凯鹏 系(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1308 学号: 1305131373 指导老师:慕怀琴 日期: 2015年6月1日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济收入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地区甚至国家,旅游业已经成为经的最大的产业支柱。近几年来,我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良好的前提。因此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展示拘留所引起。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关键词:第三产业;旅游业;支柱产业;经济效益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柱。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旅游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有周期性、关联性、敏感性、季节性、节假日效应、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 经济活动全球化,独立的社会群体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荣,共同发展。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一个方面的过度、高速发展都将给社会造成隐患,旅游业也同样如此。 现在来分析一下它的几条重要性质对经济的影响:(一)关联性:旅游业涉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可以清楚地一点是它的综合性极强。一方面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极大,具有极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旅游业内部与各种业务有几大的关联性,可以相互促进。(二)节假日效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资10<1>班雷超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成了强国的傀儡,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髓之一,具有着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国家的根,也是国家的魂。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纵观人类历史,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中国人的血性,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此有了很好的诠释。 而文化同时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素之一。如果说经济带来的是物质上的需要,那么文化带给人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物质产品都要满足人民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它也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同样地,精神需求的存在也离不开物质

上的需要,任何精神需求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一定形式的物质需要作为依托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文化早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有许多经济活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相关。如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除了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教育、艺术外,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戏剧、娱乐、报刊、出版等。第二类是提供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如造纸、印刷、音像、电器、信息等。第三类是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如旅游业、部分建筑装饰业、高档服装业和饮食业等。离开了文化,这些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发达,同时它们对文化的依赖性也越强。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不同的国家因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如韩国。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当你和韩国人接触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也许是他们强烈的民

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载体,其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城市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确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关键,综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中间阶段,而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当社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经济进入为起飞或快速发展做准备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的集中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中缺少基础设施的集中发展时期,这种结构的缺陷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一国经济可能出现起飞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开展严重依赖于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纵观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基本状况:铁路建设落后,超负荷运转,铁路运载力不足而导致能源损失;公路规模尚小,高速公路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尚未形成具有大规模效益的高等级公路网;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不稳,多数年份电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抗灾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影响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扩张的需要。城市供水的短缺、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现象不仅从宏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结果,而且影响经济的另一微观主体一家庭。从而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基础设施必须也能够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探究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及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优秀企业家要创新企业产权制度,调整产权结构,通过联合、兼并,扩充资本,扩张规模,占领新市场。创新企业经营制度,在所有者代表、企业法人代表监管下,企业家独立、自由地行使经营决策权。创新企业的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群之间的相互约束和利益均衡。创新管理方式,搞好战略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处于有利地位;搞好行为管理,使每一个行为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提高行为效率。 4.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企业管理是紧张、高强度、高风险的、超体力的劳动。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限制,随叫随到,成年累月加班加点,工作量大,紧张而又高强度。许多重大决策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家要面对经济风险、非经济风险和不可抗力事故,在做出决断时,往往如履薄冰,如同走钢丝一样,稍有闪失,企业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优秀企业家必须善于自我调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较好的状态全力以赴工作。 (三)如何培养优秀企业家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是假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现我国实体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发生短缺,可以通过引进、购买等直接或间接获得。但大批的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则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家,才有可能造就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更好地走向世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至理名言.有效竞争的市场才是企业家的摇篮,准企业家只有通过有效竞争市场的打磨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通常说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比现实领先10到20年.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对那些准企业家,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认清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再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在竞争中不但磨练,不但进化.去适应社会发展,再用企业家独有的创新能力去指引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 参考资料: [1]: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从经济方面分析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重点

从经济方面分析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摘要: 全球化剧烈、市场需求变动快速的市场中,企业若要寻得一块迦南美地,新媒体或许就是引路的摩西。随着新媒体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依附于新媒体平台的新玩意逐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伴随着用户的构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营销信息传播的载体。新媒体不仅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也预示大众传播的未来,它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已融入市场经济之中,新媒体要想实现飞跃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新媒体将成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互联网、网上购物、广告投放、未来发展 正文: 全球化剧烈、市场需求变动快速的市场中,企业若要寻得一块迦南美地,新媒体或许就是引路的摩西。中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在主题演讲时说,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用户正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新媒体模式迁移,APP泛指第三方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伴随着用户的构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营销信息传播的载体。目前APP应用已达到百万,微博、微信和APP将成为企业新媒体营销的三驾马车。由此可见,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的诞生与运用,因其自身庞大的产业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也成为了二十余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虚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极大的改变着社会。以互联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当新媒体与经济生活融为一体时,没有人能做到完全排除新媒体、切断新媒体信息通道。新媒体由此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各种形态的社会形成重大影响。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而言,意义尤其深远。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