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康复基本教学要求

康复基本教学要求

康复基本教学要求
康复基本教学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

专业代码630405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可参考。

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就业面向

一、职业领域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

1.综合性医院临床康复科室、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的康复治疗岗位。

2. 民政、残联、工伤等各类社会康复机构、各类老年、儿童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康复治疗或康复保健服务岗位。

3. 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儿童脑瘫康复和自闭症康复机构、体育运动队等康复治疗和康复保健服务岗位。

二、工作岗位

(一)初始岗位

1.综合型康复治疗工作岗位。

2. 专科康复治疗工作岗位: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治疗等。

(二)发展岗位

1.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一年及以上时间工作与康复治疗知识与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士资格。

2.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三年及以上时间工作与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师资格。

3.在此基础上,在康复机构经过规定时间的临床工作训练和继续医学教育(一般5年),通过规定的考核或评审,获得相应的中、高级康复治疗师技术职务。

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掌握康复治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能熟练运用康复治疗岗位所需要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基本技术的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

二、人才规格

(一)基本素质

1.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较强的法纪意识,遵纪守法,遵守医疗法律法规与诊疗常规。

3.具有正义感、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4.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自尊自爱,谦虚正直,积极向上,有创新意识。

5.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具有理智、乐观、豁达的气质。

6.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能力,体魄健康。

(二)知识要求

1.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病理学、人体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神经生理学、人体发育学和残疾学等)。

2.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包括内外科常见疾病、神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方面的临床诊治知识。

3.具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和假肢矫形器应用等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具有中医康复和其他传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5.具有一定的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康复医学相关政策法规与诊疗规范的基本知识。

6.具有一门外语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

(三)能力要求

1.具有熟练运用电疗、声疗、冷热疗、光疗、水疗、磁疗等物理因子疗法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运用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软组织牵张、关节牵引、放松技术、呼吸训练技术、平衡与协调训练技术等常规运动治疗技术的能力。

3.具有熟练运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等神经生理学技术中的1-2种技术的能力,初步运用运动再学习技术、Mckenzie技术的能力。

4.具有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木工、制陶、手工艺、艺术、体育和游戏活动等治疗性作

业活动训练,认知及知觉障碍训练、压力治疗和家居环境改造等作业治疗的能力。

5.具有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轮椅、假肢、矫形器和其他残疾人生活辅助器具,以补偿或扩展活动功能的能力。

6.具有对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中常见躯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的能力。

7.具有正确运用中国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并能指导患者运用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

8.具有对感知、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初步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的能力。

9.具有初步的言语功能评定和治疗的能力。

10.具有掌握并运用家庭、社区和社会各类康复资源,指导和帮助患者康复的能力。

(四)职业态度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专业思想,愿意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康复服务。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有爱心和耐心,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具有严谨、诚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学风,业务上精益求精。

4.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康复诊疗常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团结、协调、配合团队成员,共同开展康复工作。

职业证书

按照现有国家规定,本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一年以后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士”资格证书,三年后可以考取“康复医学治疗师”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人文社科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能力拓展模块、(临床)实习模块。学时分配见下表。

表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各模块学时分配表

模块性质

学时数占总学时的

百分比(%)理论实践理/实比例

人文社科模块必修250 269 0.93 18.63 职业基础模块必修328 160 2.05 17.52 职业技能模块必修326 258 1.26 21.00 能力拓展模块选修110 44 2.5 5.52 实习模块必修0 1040 0.0 37.33 合计1014 1771 0.57 100.00

(一)人文社科模块课程

人文社科模块学时安排原则上应按照国家和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要求进行设置。

设置《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

本模块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康复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康复治疗基本知识,以及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为职业核心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模块为本专业应当开设的课程,课程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或拆分,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名称; 但课程中的基本内容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内容,课程一般控制在7-8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开设的职业基础模块课程:《人体形态》、《基础医学概要》、《临床医学概要》、《康复治疗基础》。

(三)职业技能模块课程

本模块课程的设置、学时的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以及实训见习计划应当按照本教学基本要求予以规范。

设置《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临床常见疾病康复》、《康复工程技术》(或《假肢和矫形器》)、《言语治疗技术》。

(四)能力拓展模块课程

本模块课程为选修课,由各校自主选择设置,如《医学人文修养》、《运动训练》、《社区康复》、《康复心理》、《文体治疗》、《人际沟通》、《卫生法律法规》等课程。

二、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

总学时不超过3000学时,周学时不超过26学时。教学进程表及说明见附件1

三、专业核心课程

(一)康复评定技术

1.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康复治疗技术和常见疾病康复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能够应用各种评定技术对患者功能障碍问题进行评定的能力。

2.教学内容: ICF的概念和对策;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评定、协调评定、步态分析、感觉评定、残疾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为主。理论教学中运用视频播放、图片演示、表格展示、工作流程图、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安排示教、角

色扮演、仿真练习、医院见习、床边授课、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重视康复评定实践教学,融入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元素。

4.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例为4:6。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3方面。评价方法采用平时表现(上课纪律、作业、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等)、实践表现、期中期末理论考核、期中期末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评价主体采用教师、学生互评、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

5.网络资源:可将临床典型病例、练习题、操作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放入网络,方便自学,同时在网络上指导学生学习。

(二)运动治疗技术

1.课程目标: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主要承载着培养学生常见病康复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手法、技能。

2.教学内容: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平衡与协调功能训练、体位与转移训练、步行训练、心肺功能训练技术;神经生理学疗法中的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和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

3.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分为校内教学和医院现场教学两部分。可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学、录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特别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反复练习基本技术。

4.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例为4:6;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3方面;评价方法采用平时表现(上课纪律、作业、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等)、实践表现、期中期末理论考核、期中期末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评价主体采用教师、学生互评、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设计教学评估表,可以在每次课后即进行同步教学评估。

5.网络资源:进行课程的网站建设,可将临床典型病例、练习题、操作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放入网络,方便自学,同时在网络上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三)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每种理疗仪器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把握每一种物理因子的治疗特点,学会比较不同理疗方法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培养学生学会临床分析思维,选择及搭配各种理疗技术在疾病中应用的能力。

2.教学内容:低、中、高频电疗、红外线疗法、紫外线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温热疗法等物理因子治疗的的治疗原理、适应征、禁忌证及应用方法、操作技术。

3.教学方法:小班授课,尝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尽量将理论知识溶解到实验操作中。并利用病例分析、思考题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特点与治疗作用,在相比较的基础上量化其中的异同点,即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能知其所以然。

4.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3方面;评价方法采用平时表现(上课纪律、作业、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等)、实践表现、期中期末理论考核、期中期末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评价主体采用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

5.网络资源:进行课程的网站建设,可将临床典型病例、练习题、操作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放入网络,方便自学,同时在网络上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四)作业治疗技术

1.课程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对常见疾病和功能障碍的作业评估及作业治疗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其走上临床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作业治疗的概念、目的、特点、分类、对象、评估方法及感知技能训练、运动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工作与职业技能训练、工艺与园艺疗法、压力治疗、认知技能训练、作业治疗用具及辅助设备的使用等。

3.教学方法:理论与临床实例结合,通过实际病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角色扮演法:还原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提高其医患沟通、团结写作的能力。问题教学、分组讨论法: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提高其主动参与性。

4.评价方式:建立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3方面;评价方法采用笔试(闭卷、开卷和半开卷)、技能考试、小讲课等多种形式;评价主体采用教师、学生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5.网络资源:进行课程的网站建设,可将临床典型病例、练习题、操作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放入网络,方便自学,同时在网络上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五)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一要理解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之间的配合应用关系,适当掌握传统医学基础知识,二要熟练掌握推拿等传统康复治疗技能,要求学生能在康复治疗工作过程中能恰当地运用传统康复知识和技能,协同解决患者的功能障碍问题,为今后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介绍传统康复治疗的特点、地位、优势,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为相关传统康复技术,主要包括经络腧穴、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传统运动康复技术、其他康复技术等。第三部分为常见疾病的传统康复方法。

3.教学方法:以仿真实训为主要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可通过临床见习、病例分析讨论、病例模拟和校内实训等多种方式完成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理论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图例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评价方式:学生考核评价采用重视平时、重视过程、重视实践的原则,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5.网络资源:建立精品课程网,上传教学大纲、课程介绍、课件、教案、测试题、授课录像等,开通网上答疑和讨论,学生可在线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六)临床常见疾病康复

1.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各种治疗技术在临床疾病上的综合运用,可训练学生

综合运用康复评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讨论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功能问题,制订康复治疗方案,并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组织实施治疗,尤其能培养康复治疗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为今后从事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儿童康复和内科疾病康复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脑血管意外、脑瘫、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折、关节炎、截肢、关节置换术后、手外伤、颈肩腰腿痛、冠心病、慢阻肺和糖尿病等康复医学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主要功能障碍、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

3.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特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导入、任务引领、多媒体讲授与演示、模拟仿真、角色扮演、现场实训、讨论法等。实践教学过程必须通过临床见习、病例分析讨论、病例模拟和校内实训等多种实践环节实施完成,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4.评价方式: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结合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测验、技能训练、实训报告、实训纪律、态度,竞赛成绩、实训项目抽考成绩及理论考试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人文关怀、学生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5.网络资源:进行课程的网站建设,可将临床典型病例、练习题、操作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放入网络,方便自学,同时在网络上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师资配置(包括生师比、专兼比和专任教师学历、职称要求)应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

(一)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1.教学团队人员包括:专业带头人、专职专业教师、兼职教师、专职教管人员、教辅人员等。团队人员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有合理的比例;

2.专业师生比(专业教师:本专业在校生)不低于1:20;

3.“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应在80%以上。

4.有一定数量的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之比一般不少于1:1)。

5.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兼职教师学时数应达到该模块课程总学时数的50%(含实训指导)。

(二)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

1.热爱卫生职业教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原则上要具有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或康复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教育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他专业教育背景(如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教师,应具备至少一年以上时间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或省级以上康复医疗机构专业学习与临

床实践进修的经历。

3.应取得高校教师和相关执业任职资格。

4.任职期间应具有一定岗位实践经历,每5年期间应有12个月以上专业岗位实践经历。

5.熟练掌握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传统与现代化多种教学手段,能运用“理实一体”等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学期或年度考核为“合格”。

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三)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

1.热爱职业教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具有本专业高校教师高级职称;

3.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对本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4.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经历,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5.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富有团队协作精神。

(四)专业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热爱职业教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对口或相近。

3.应有3年以上康复治疗临床实践工作经验,较熟练掌握PT、OT或相关康复治疗技术,能独立系统地承担专业实训、实习指导教学任务。

4.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6.教学效果较好,学期或年度考核为“合格”。

(五)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

1.热爱职业教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所承担课程的相关执业资格,在相关工作岗位有3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或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精通相关康复治疗技术。

3.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教学要求有较清晰的认识,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承担1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实践以及理论教学。

4.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评价良好。

6.与所在院校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服从教学安排与管理,并认真履行协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实训与实习的指导。

二、教学设施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各院校不仅应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还应建设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时进行学习,巩固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应用能力,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

(一)校内职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基本要求

按照高校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验和教学设备的配置标准配备。

(二)校内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

1.本专业应设置满足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工程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实践教学功能的实训室。实训室总面积不少于每生5㎡(本专业在校生),且至少不得少于300㎡。

2.专业教学实训设施设备配置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高厅 [ 2004] 16 号)文件所规定的“合格”标准要求,康复治疗专用仪器生均不少于0.5万元(本专业在校生),且最低不少于50万元。

校内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仪器设备设置推荐方案详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设备基本配置方案》(附件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仪器设备配置升级方案》(附件3),进一步提高设备配置水平。)

3.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应达到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90%以上。

4.要求学生通过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通过模拟情景训练,培养临床思维,加深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康复治疗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医患沟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条件较好的院校可以赋予校内实训基地室一定的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功能,成为本地区康复医学或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科研、技术培训和服务中心。

(三)校外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各院校应当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与本专业实训项目要求与实习需要以及学生规模相适应的、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分为毕业实习基地和教学见习基地两类。

1.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1)应为设置有康复医学科的三级乙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市级及以上的民政、残联、工伤康复中心等。

(2)开设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言语治疗、认知治疗和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治疗项目,业务范围涵盖神经康复、骨骼肌肉康复等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能满足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要求。

(3)专职康复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专职康复治疗师≥4名。带教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比例1:2~4。

(4)管理规范,康复医疗文书规范,含大病历、首次病程录、门诊病历、初次评价记录、中期评价记录、末期评价记录、康复治疗记录等。有一定数量的康复医疗过程影像资料,如照片、VCR等。有较

规律的业务学习活动。

(5)康复治疗有效率达70%以上,患者满意率90%以上,无明显康复医疗事故和技术差错。

2.教学见习基地:

(1)可针对具体的实践教学项目选择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民政、残联康复中心、工伤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疗养院、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队、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康复中心等。

(2)开展见习项目相关的康复治疗项目。

(3)临床指导教师、专业设施配备、业务用房等能满足见习教学项目的要求,带教指导教师与见习生比例为1:10~14。

(4)与学校之间交通便捷。

3.实训基地的管理:

(1)校内外实训基地均应制定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过程的保质保量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应由学校与医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

(2)校内外实训基地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根据学校教学任务,承接并安排实训教学任务,负责各实训室、仪器设备调度和租借,保障正常实训教学;,负责监督各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详见附件4)。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一)教材

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教材,优先选用国家专业规划教材、专业获奖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专业学组推荐的教材。

院校可根据专业办学特色与需要,选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自编特色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影像教材等)要围绕专业课程标准,吸收临床一线的专家和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共同参加教材编写,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能根据现代康复技术的发展及时修订、更新。

实训(指导)教材应与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相吻合,与教材内容相配套。实训(指导)教材应实现实训项目系列化、规范化,应反映教学改革成果,较好地体现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图书及网络资源

学校图书馆必须具有门类齐全的康复治疗技术相关图书资料。专业图书资料生均不少于35册;专业相关期刊的种类不少于15种。学校校园网信息通畅,应有两种以上的常用的图书期刊数据库,主要专业课程应建立包括课件、视听教材、教学指导、实训指导、习题集、疑难解答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一)教学组织与实施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技能操作与训练。理论教学采取课堂讲授、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

开发多媒体功能,运用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针对教学要求在临床康复一线拍摄录像等制作课件、教材光盘。实践教学可采用校内实训、现场观摩、临床见习、病例分析讨论、病例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使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应用。

各院校应在深入研究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教学规律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专业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以某项技能为载体,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完成既定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此过程中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工作过程的了解,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学交替教学: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和授课。专职教师主要完成理论教学,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岗位。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3.理实一体化教学: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造仿真工作环境或是在临床一线,边教、边学、边操作或临床见习实训,完成任务相关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

课堂教学可采用:

1.病例分析(导入)教学法:为使课程讲解生动具体,以病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根据认知不同,采取不同的案例引入方法,将学生引入学习实践的情境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采用结合临床见习,采集临床病例,引入课堂教学。

2.角色扮演教学法:应让学生尽快学会理解、体察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全面提高职业道德,掌握正确的常见疾病康复评定和治疗方法,或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也体现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发扬“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分组讨论法: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既可以在理论教学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理论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教师和学生可通过此方法,讨论和收集意见和建议,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实践教学时,实训项目采用分组,在实训过程中找出答案,总结实训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从而达到对关键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以康复评定会的形式进行。

4.专题讲座:邀请临床康复专家和临床一线人员,对师生进行专业知识、技术新进展、职业素养培养、家庭和社区康复资源利用等问题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资源建设

具有专业教学所需的专业标本、模型和视听教材等各种教学资料。可建立专业课程教学网站, 开发各种网上学习资源,如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实训项目练习、理论与技能测试等;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教学图库、实训指导、考核手册、习题库、参考文献、以及相关教学网站链接等信息放置于学校课程网站中,起到助教与助学作用。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突出过程与阶段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变。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康复治疗技术的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病例分析处理、职业能力综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职业素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二)考核建议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评价教师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建立各门专业课程的试卷库和评分标准,进行流水阅卷。

对学生的评价,逐步转变为用社会标准来评价,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受欢迎程度进行评价。技能操作考试除学校专业教师外,应吸纳医院康复科室和康复机构的临床康复技术人员等参加考核方法设计和考核工作。将技能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相对接。

六、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组织

与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相应,本专业应设置在各学校医学技术系(分院),或医学系等教学系院。学生规模较大的院校可独立设系(院)。

根据专业办学规模和教学管理实际需要,可设置若干课程组或教研组(室),如在校内设置康复治疗基础教研室、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在校外教学基地设置临床康复教研室等。也可视实际情况设置物理治疗技术教研室、作业治疗技术教研室、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等。

(二)教学管理制度

应有健全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应有定期专业调研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制度、课程建设规范、督导制度、顶岗实习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的院校应有相应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应有健全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及课表、实训教学计划及大纲、实习计划及大纲、使用教材目录等。教学文件应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建立基于康复治疗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内

外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毕业生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1.毕业生在康复治疗岗位工作的同时,可以在职参加相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阶段学习,完成学业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成人教育本科学历。

2. 毕业生可以参加全日制专升本(3+2)学历教育。通过统一考试并被录取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全日制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阶段学习。完成学业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

3. 获得临床康复治疗师技术职务后,可以参加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

附表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1.考试安排在教学周之后。

2.毕业成绩评定说明: 由医院实习成绩和毕业综合考试成绩二部分组成。医院实习成绩占50%,学校毕业综合考试占50%(其中康复评定技术占综合考试的20%,运动治疗技术占综合考试的30%,常见疾病康复占综合考试的50%。毕业综合考时间:安排在实习期间。

3.实习说明:不得少于32周,建议为40周,运动治疗技术18周,物理因子治疗6周,作业治疗技术4周,言语治疗技术2周,康复工程技术2周,传统康复技术8周。若设置社区康复4周,而相应减少运动疗法技术和理疗技术实习。

4. 三年制专科总学时不超过3000学时,前二年课程总学时范围控制在在1500-2000学时,周学时不超过26学时(按每学期18周计算)。

5.各院校可以根据本校教学改革情况对课程进行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或拆分,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不应变动。

附表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方案(以自然班/ 40人为标准计算)

附表3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仪器设备配置升级方案

附件4实训基地的管理要求

1. 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在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主管,相关二级学院(系)参与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应由学校与医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由教务处、各院系、会同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安排实践教学中的各方面工作, 及时处理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应在学生实习或见习期间深入实训基地,掌握实训教学情况。教务处、学生处、院系和各校外实训基地在工作中应相互支持, 通力合作。

2.实训基地应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应包括:《学生实验实训守则》、《实验实训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实训技术人员考核和奖惩办法》、《实验实训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实验实训材料用品管理办法》、《危险药品的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安全规章》、《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规定》、《实验实训室赔偿制度》、《实验实训室科研工作规定》、《实验实训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制度》和《实验实训室档案管理制度》等。

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应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办法》、《实习实训纪律和请假制度》、《实习生考核办法》等。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自己的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报学校教务处存档。

3.实训基地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根据学校教学任务,承接并安排实践教学任务,负责各实训室、仪器设备调度、使用和租借,保障正常实习实训教学的开展;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任务及专业发展的方向,参与制定本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负责督促各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

4.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校应制定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兼职职称评聘办法,并按期评聘校外实训基地带教指导教师兼职教学职称(兼职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并提供教学技能培训或进修学习机会,双方共同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学校应当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评估办法,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基地和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