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部编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含答案)

最新部编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宋元。

(2)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点睛】

解答论述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

2.习近平主席在1月17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

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两会期间,“一带一路”依然是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宏伟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的起源)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謇,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开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咸阳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异珍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2)为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保护商旅往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一带一路”的发展)

材料二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3)写出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

材料三下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材料四英国想当世界霸主,做的是海洋文章。……在其海洋称霸的3个世纪中,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面积比它本土大150倍。这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由此也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导了英国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崛起了,英国骄傲地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张炜《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写出起止时间。

(5)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海上活动性质有何不同。

(“一带一路”的展望)

材料五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6)依据材料六和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案】(1)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

(2)西域都护.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为了加强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由此可知,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分别是玄奘、《大唐西域记》.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材料四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3.请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大运河的开通与隋朝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写出上图中的A、B、C三处的地名。

(3)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写出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

(4)依据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余杭、涿郡、洛阳

(3)黄河和淮河

(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图中A是余杭,B是涿郡,C是洛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结合图片内容可知,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黄河和淮河。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

及。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1)文字狱。

(2)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明朝的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酌情打分。)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狱是指满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文字狱。

(2)据材料二的“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可知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的文字狱,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

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

(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答案】(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

(2)目的:中央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可知,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中央进行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点睛】

材料一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行省的特点。准确掌握“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点。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答案】(1)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洛阳;②是涿郡;③是余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9.读图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依据所学分析概括可知,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10.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小农意识,是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源。

②乾隆帝在位时期禁绝中外贸易。

③长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一旦遭到先进国家的进攻,就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④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朝的闭关锁国破产。(2)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1)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未涉及

(2)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小农意识,是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源。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故题号后涂“正确”。

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帝在位时期禁绝中外贸易。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对应题号后涂“错误”。

③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长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一旦遭到先进国家的进攻,就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故题号后涂“正确”。

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朝的闭关锁国破产。材料没有涉及,故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说说两宋时期中国海船所到达的范围。

(2)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主要有哪几个海外贸易港口?

(3)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

(3)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收入很多。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皇帝想重修乾元殿。大臣张玄素劝谏皇帝说:“现在这样大兴土木(指的是修建乾元殿),跟隋朝有何两样?……现在刚统一不久,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接着又大兴徭役赋税,这是在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呀!”……上叹曰:“吾思之不熟(我考虑不全),乃至于是(以至于这样)。”于是罢役(放弃重修乾元殿)。

——辑录、《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太宗最终罢修乾元殿(不再重修乾元殿)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你学过的知识指出,唐太宗还有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或政策?

材料二贞观八年,中年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言道:“修筑洛阳宫殿,劳顿百姓;收地租,加重数额;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啊!”上(皇帝)勃然大怒,对房玄龄等人的说:“德参(中年县丞)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才顺他的心思吗!皇帝想要治他诽谤罪。……过了几天,魏徵上奏说:“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过去那么豁达了。”

——摘自《资治通鉴》卷194(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有何变化?你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摘自《贞观政要》(3)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看待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

(4)从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或教训?

【答案】(1)原因: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大臣进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的变化是不如以前豁达,能虚心接受进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唐朝逐渐强盛,国库充足,国家富有。

(3)变化是大兴土木,注重享受,唐太宗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他是一代明君。

(4)注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善于改革,关注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现在刚统一不久,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接着又大兴徭

役赋税,这是在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呀”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最终罢修乾元殿的原因有: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或政策是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

(2)依据材料二“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过去那么豁达了。”的信息,以及材料一“吾思之不熟(我考虑不全),乃至于是(以至于这样)。”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的变化是不如以前豁达,能虚心接受进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唐朝逐渐强盛,国库充足,国家富有,以致唐太宗有些骄傲自满。

(3)依据材料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的信息,与材料一相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大兴土木,注重享受;唐太宗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他是一代明君。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或教训是注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善于改革,关注民生。

13.材料论述

按照唐代的规定,十六至二十是中男。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役。但太宗却下旨征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入伍。当时魏征正在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任官,对皇帝这一诏书总是抗拒,顶着不办。于是太宗大发雷霆召魏征上殿。……魏征历数太宗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役诏敕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得不回心转意地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不通民情。我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命,停止了征召中男入伍,并厚赏了魏征。

(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局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答案】(1)贞观之治

(2)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论述:①唐太宗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贞观之治”。②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提炼的观点是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论述:①唐太宗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贞观之治”。②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

——纪录片《大隋王朝》主题曲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三)》材料一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位皇帝?依据材料一,指出隋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此河”指的哪一水利工程?皮日休对这一水利工程的评价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开通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隋炀帝。南征北战民力耗尽;残暴统治失去民心。(一项即可)

(2)大运河。恰当。开通大运河这一工程劳民伤财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运脉,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等。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可知,隋炀帝时命人开凿了大运河,故材料一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隋炀帝;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可知,隋炀帝南征北战民力耗尽;残暴统治失去民心。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此河”指的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恰当;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开通大运河这一工程劳民伤财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运脉,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在位时励精图治,经济的繁荣等。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毛泽东请回答:

(1)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写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材料四是毛泽东对朱温的评价,概述朱温的主要事迹。

(5)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是否有关系?试说明理由。

(6)综合上述问题,你有何感悟?

【答案】(1)安禄山和史思明。755—763年。

(2)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5)有关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6)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依据材料一“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时期朝政腐败,导致人民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就材料一“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由此得出: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3)依据材料二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依据材料三“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得出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依据课本所学,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5)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6)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反映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导致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得出: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故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