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推荐)宜昌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推荐)宜昌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推荐)宜昌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推荐)宜昌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对繁荣城乡市场,拉动内需,带动小城镇建设,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劳动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2003年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00多家,拥有资产总额75亿元,涉及12大行业,从业人员7.5万多人,实现加工产值88亿元。全市13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74亿元,营业收入59亿元,利税7.9亿元,实交税金5.95亿元。全市配套农产品加工种植基地198万多亩,带动农户48万多户。农产品加工业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产业集中度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行业有3个。

一是饮料制造业18.9亿元,占总产值的21.4%,主要有酒类、纯水、果汁、制茶;

二是食品加工业16.3亿元,占总产值的18.2%,主要是粮油加工;

三是食品制造业15.2亿元,占总产值的17.2%,主要是乳制品、酵母、各类食品。上述三大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0%.我市从事粮食加工的企业最多,加工能力达80万吨,植物油加工能力达50万吨。一批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出口型果蔬罐头产业、畜牧加工业、魔芋加工业、茶叶加工业、马铃薯加工业、食用菌加工业、水产加工业发展势头好,潜力大。

2、企业组织结构改善,涌现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各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培育了一批在行业或区域发展中起龙头作用的企业。如宜昌娃哈哈饮料公司、均瑶集团乳业公司、汇源集团宜昌公司、宜昌双汇食品公司、安琪集团、蒙牛集团当阳公司、枝江酒业公司、稻花香集团等企业集团,他们不

仅是全市龙头企业中的佼佼者,而且在全国、全省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2003年全市规模内龙头企业131家,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78家,亿元以上的企业16家。规模企业创造的加工产值占总量的84%.

3、引进联合增加了精品名牌份额,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随着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落户宜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产品科技含量有了较大提高。如汇源的全自动无菌灌装生产线,均瑶的利乐包生产线,双汇的肉食分割全自动生产线等。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聚集了56个国家、省级名牌,精品名牌所占份额达到40%.如“汇源”果汁、“均瑶”“蒙牛”牛奶、“维维”豆奶、“双汇”食品、“安琪”酵母、“稻花香”白酒、“枝江大曲”白酒、“绿珠”采花毛尖、“丛中笑”桅果色素、“鸣凤”米等。

4、农产品加工的区域特色和产加销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指向,促使加工企业向农产品生产基地集聚,相互促进,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加工业集聚区。如夷陵区的食品饮料加工,宜都、枝江、秭归的果蔬罐头加工及柑橘初加工,当阳、枝江的粮油加工,五峰的茶叶加工,长阳的高山蔬菜初加工,远安的香菇初加工,五峰、秭归的魔芋加工,五峰渔关的马铃薯加工等。这些企业大多实行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与基地(农户)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共同关系,既保证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引进优势企业与本地资源嫁接,提高了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能力。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外贸出口企业26家。2003年实现出口交货值6.5亿元。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我市一批外贸出口成长型企业发展前景好,出口潜力大。如果蔬罐头、天然色素、魔芋精粉及制品、速冻蔬菜、食用菌、天麻、双烯等。我市食品罐头行业发展势头很好,目前落户宜昌的果蔬罐头企业已有8家,如果配套基地建设跟得上,年产量可以达到10万吨,可增加出口创汇5亿多元。

6、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开始形成,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市配套农产品加工种植基地198万亩,带动农户48万多户。如枝江安福寺镇给鸿新公司和其他企业配套建设加工专用基地5万余亩,8个品种,其中:柑橘5万亩、黄桃5000亩,沙梨2000亩,猕猴桃1500亩、番茄500亩、枇杷200亩、头400亩、双孢蘑菇5万平方米等,五峰县为五东薯业配套建设“鄂薯三号”优质原料基地5万亩,秭归杨林桥镇为富峰、奥海配套建设魔芋基地1.5万亩,长阳县为建鑫生物有限公司配套建设食用菌基地15万平方米。配套基地的建设对促进企业生产需要,调整农村种植结构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都在90%左右,我国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农产品占80%,我国只有2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只有80%左右,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我国正好相反。宜昌市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宜昌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5%,低于全国80%的水平。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制约着加工业的大发展。一是农产品品质和品种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一些果蔬加工企业由于加工品种不全,全年开工不足40%.二是质量标准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加工企业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

2、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长期以来,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不足,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的热情。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从业人员23人,规模内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4%.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整体实力差,对农业和农民的带动力不强,辐射面不广。

3、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装备大多数处于20世纪70~80年代水平。只有引进的外来加工企业和极少数本地企业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大多数企业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程度低。

4、宏观调控乏力,低水平重复建设开始显现。一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滞后,加工企业聚集度不够,布局分散,造成资源不能共享。二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信息服务,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开发、良种培育推广、技术培训、基地建设、质量标准等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发挥生产能力,产品滞后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三是有些行业和企业在低水平上盲目扩张,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有些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治污不力,对环境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发展优势

(一)区位及市场优势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处于长江黄金水道、沪蓉高等级公路与南北铁路大动脉—焦柳线的十字路口,处于南北经济交往东西资源对流的交汇处和过渡带,历来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上海、南京、武汉、宜昌、重庆“五城一线”的开放开发大格局中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场辐射半径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峡工程的推动,宜昌及三峡地区将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理想投资地。

(二)自然及资源优势

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3~18℃,年均降雨量1167毫米,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十分有利于多种农作物、林特作物生长。有植物品种2000余种,药材品种近300种;全市水域资源潜力大,“十五”期末可利用的养殖水面将达100多万亩。农产品资源特色突出,如高山菜、清江鱼、秭归橙、宜昌橘、五峰茶、鸣凤米等。

(三)生产要素优势

人力资源丰富。宜昌是“三线”军工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密集区,拥有大量高级专业人才,有三峡大学和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大中专学校,在校学生达2万余人。科技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能源丰富。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加上已建成的葛洲坝、隔河岩等一批大中型和地方小水电站,全市水电总装

机量将达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全市原煤产量350多万吨。水资源丰富。宜昌拥有大小河流164条,水库432座,库容量75亿立方米。

(四)政策及环境优势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宜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央有关部委、经济发达地区有关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地区,给宜昌的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在宜昌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争取到三峡移民、国家扶贫、少数民族发展等优惠政策。

三、市场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新形势

1、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农业现代化对我国传统民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渗透,加快了农业技术高新化;农业从传统的露天种养业向工厂化种养业、微生物系列产品制造业等“白色农业”产业拓展,从陆地“绿色农业”向“蓝色农业”拓展,使农业领域扩大化;农业生产链延长,出现了产加销、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跨国农业及加工企业集团不断壮大,使农产品市场日益全球化,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的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亮点之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越来越高,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70%以上,如美国、巴西的柑橘加工量达70%以上;加工技术、投资比例、资源综合利用比例越来越高,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总之,加入WTO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激烈竞争和挑战的重要产业之一。

2、国内形势。农业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使农产品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农产品加工业市场前景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2%,是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十二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据

统计,中国目前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6000余家,涌现出了像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汇源、鲁花等一批大企业,其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超过万余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虽然进一步下降,但食品消费总额仍然有较大提高,突出特征就是表现为直接粮食消费减少的同时,对加工产品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对加工消费的比例还很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加工食品消费占饮食消费的80%,而我国仅为30%

左右,潜力很大,食品消费将呈现多层次,一些营养、方便、休闲、保健、无公害食品有较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理念,围绕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着眼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优质、安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巩固城市消费市场的同时,把开拓广大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等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