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重庆市委党校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

重庆市委党校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

重庆市委党校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
重庆市委党校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4)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统一。

3、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1)不懂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把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认识到物质特殊结构和属性说成是物质的共同本质;(2)不了解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更重要的客观存在。

5、列宁的物质定的重大理论意义:(1)同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与运动不可分割的;(2)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物质的运动。

7、承认相对静止的必要性:(1)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成为有确定形态的事物,才可能存在和发展,才可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相对静止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条件;(2)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在其内部积累必要条件,实现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没有表现相对静止的量变,质变也不可能实现;(3)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

8、物质运动形式:基本粒子的运动,化学的运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生物的运动,社会的运动等等。

9、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③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对客观世界有模仿性,又有创造性)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1)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2)意识能够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11、实践活动过程包含的基本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2)实践主体根据实践目的和方案实际地作用实践客体;(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进行。

12、实践的基本形式:(1)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事件;(2)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践;(3)创造精神文明的实践。

13、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认识事物,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即“在马克思主

义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去分析研究来自客观实际的材料;(3)用“关于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知识,即真理性的认识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4、认识事物的度的重要意义:(1)只有掌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2)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掌握“适度”原则。

15、辨证的否定观的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作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结果,否定有两重要特点:1、事物发展的环节;2、事物联系的环节。(3)作为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

16、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生产要素的总和(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17、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所形成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辨析题

1、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哲学家自觉地从理论上概括和论证了的世界观,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自发形成的缺乏理论论证的朴素世界观是有严格区别的。所以,哲学并非简单的自发形成的一种世界观,而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凡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哲学,被称为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哲学,被称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哲学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世界上只有现在还没有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原则上不可能被认识的事物。

3、辨证唯物主义关于静止的观点:辨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静止,但认为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谓静止,一是相对于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的。二是相对于事物的质变而言的。

4、物质与运动和空间的关系:(1)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运动着的物质不可能离开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也不可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5、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不以意识为转移的。任何领域的物质形态在变化中总有某种必然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秩序,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必然联系或关系。只要存在着特定的物质运动,就必定存在特定的规律。

6、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第一:唯物辩证法坚持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坚持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它是指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和界限,叫做关节点或界限。度是它的两个关节点之间的区间范围,而不是关节点本身,不能把度和关节点混为一谈。9、唯物反映论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像。

10、国家的实质:国家的实质在于它是一个人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教观: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而剥削姐姐的存在及其维持统治的需要市宗教存在的重要原因。另外,缺乏科学知识修养

和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精神寄托的需要,也是宗教存在的原因。

12、个人在历史的作用:

三、论述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第一:唯物辩证法坚持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世界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2)唯物辩证法坚持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事物的普遍联系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不可分割的结合着的,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张。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1)矛盾的性质具有特殊性。1、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有特殊性

2、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具有特殊性;

3、各种物质的运动形式、同一运动形式的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2)矛盾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矛盾的解决形式具有特殊性。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重大方法论意义: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想对象、一般性和个别性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具体分析具体的情况。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同科学的根据、解决矛盾的前提。(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2、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4).意义:1、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它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理论武器的经验武器。(3)它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认识方法的理论依据。

3、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和(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试论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人始终也渗透着感性认识。二者是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

5、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反映功能和创造功能的统一、规范功能和评价功能的统一、控制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

6、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1、社会发展规律总是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的。2、社会发展规律又是和人的意识的作用密切联系的;3、社会发展规律也是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联系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7、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当代科学技术活动的规模巨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2、当代科学发展表现出了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特征。3、当代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穿凿历史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020年1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B.物质性 C.规律性D.连续性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B.时间的客观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相对性 6.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B.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C.世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D.世界是本来就有的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形而上学运动观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8.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个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1

9.“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10.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同一性B.绝对性 C.特殊性D.客观性 11.古语说:“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 惕,防微杜渐,避免出现类似蚁穴溃堤的现象。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可知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 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C.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具有绝对性、不变性,谬误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16.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B.人口因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元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2、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余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1、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3、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4、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5、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6、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7、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8、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2013版

页脚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 试 剩余时间: 59:52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世界观就是( )。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 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 法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 、头脑中自生的 B 、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页脚内容2 C 、“绝对观念”固有的 D 、从书本上学来的 3、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 A 、运动的、发展的 B 、批判的、革命的 C 、科学的、真理的 D 、实践的、客观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 C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 、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 、主要内容 B 、理论基础 C 、核心部分 D 、实质或灵魂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页脚内容3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 )。 A 、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B 、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马克思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郑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测试满分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至第08章 (满分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ABCDE)。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ABCE)。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BCDE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 CE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E、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ABC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 班级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P3)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P12)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P25) A、人和自然的关系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P25)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P28)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P37)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8.“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P41)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P61)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答案

1、世界观就是( )。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 的看法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 A 、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 C 、不可知论 D 、反映论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 、头脑中自生的 B 、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 、“绝对观念”固有的 D 、从书本上学来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 、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 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 A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 、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 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 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3、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E、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马哲考试试卷 试题 大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题

马克思哲学考试大题(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呈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有统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系统等都是相互联系的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质一观点的意义 坚持这一基本观点,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然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官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际相一致;既然物质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切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实现主观同客观、认识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然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五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使实践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3. 内外因原理及其关系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但在一定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与区别 a.共同点: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b.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原则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根本缺陷是离开人类社会实践来观察和理解认识问题,第二个根本缺陷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总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使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6.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7. 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规定者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既要千方百计地维护新的经济基础。第二,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实现对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三,从服务效果上看,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破坏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8. 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 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他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0.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1. 简述两种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不同世界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12. 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 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总之,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13. 辩证否定的性质和特点,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的重要意义 a.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其次,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它是联系的环节。再次,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b.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要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要简单的否定一切,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记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意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5.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第二,每一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题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哲学思想更加深刻、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接触实际,评论现实问题,哲学思想有了很大进展,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表现如下: (一)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的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法的态度不同(利益决定人的言行带有某种必然性、规律性) 马克思指出这一点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讨论中,在林木占有者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林木占有者看来,某项法律对他们有利就是好的,而如果某项法律对违反林木管理条例者损害较少,那么这项法律就是多余的、有害的。林木占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抹杀拣枯树枝、违反林木条例和盗窃林木三者的本质区别,对三者一律当作盗窃林木来惩罚。可是他们却把用斧头还是用锯子砍伐树木区分开来,要求对“用锯子代替斧头者,一律加重处罚。”当问题涉及到林木占有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主张把大小林木占有者的利益一样看待和保护,平等就为公理。当涉及林木占有者和森林条例违反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就要求国家只是维护林木占有者的权利,否认国家也应当保护森林条例违反者的权利,不平等就被看成是公理。 根据以上事实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利益是没有记忆的,因为它只考虑自己。它所念念不忘的只是一件东西,即它最关系的东西——自己。矛盾毫不使他惶惑不安,因为它不会和自身发生矛盾。它是经常随即应变的说唱者,因为它没有现成的一套,而只会应景编词。”马克思甚至认为利益决定人们的言行带有某种必然性、规律性。他说:“在西伯利亚也象在法国一样,林木仍然是林木,在堪察加也象在莱茵省一样,林木占有者仍然是林木占有者。因此,林木和林木占有者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么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他还指出,利益比法的原则更有力量,在利益和法的原则的斗争中,利益战胜了法的原则。 (二)马克思看到了等级差别的存在,不同的等级对事物的态度不同,有不同的等级精神。 马克思说,在关于出版自由的论战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个别人之间的论证,而是等级之间的论战。由于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等级精神,所以各个等级都是从其特殊的等级精神出发去对待出版自由的。诸侯和贵族反对出版自由,是由他们同出版自由的真正的而不是想象的关系所决定的,诸侯反对自由出版物是因为它有人民性,体现了人民精神,他们要求出版物表达自己的观点;贵族反对出版自由是因为他们要把私人特权、违背人民和政府的个体自由妄称为普遍权利。城市等级把出版自由看成是行业自由,是把自由描绘成他们更亲近更了解的模样。贫民要求出版自由是为了社会了解他们的贫困并消除贫困。 (三)马克思看到了现存的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阶级利益的。 他指出:“各种最自由的立法在处理私权方面,这限于把已有的权利固定起来,并把它们提升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而在没有这些权利的地方,它们也不去制定这些权利……这些立法对于那些既有权利而又受习惯保护的人是处理得当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权利只受习惯保护的人却处理不当。”后者正是贫苦人民。这是指明了法律是有产者既得利益的体现,是对劳动人民权利的剥夺。他还说:“我们的全部叙述指出,省议会是怎样把行政当局、行政机构、被告的生命、国家的思想、罪行和惩罚降低到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的水平。”这里尖锐地揭示了当时德国的国家政权的反动性质。 (四)马克思看到了社会关系对人的独立性、客观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指出:“造成出版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不是个别官员而是制度,不能把它们归咎于个别人。”他说:“也许为了造成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 康德哲学的功绩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本次考试结果 第1题(回答正确)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世界观 第2题(回答正确)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第3题(回答正确)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可知性 D广延性 第4题(回答正确)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5题(回答正确)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B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第6题(回答正确)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B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第7题(回答正确)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第8题(回答正确)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仓储设备 B运输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第9题(回答正确)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第10题(回答正确)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换方式 第11题(回答正确)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