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胬肉手术记录 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术

胬肉手术记录 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术

胬肉手术记录 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术
胬肉手术记录 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术

翼状胬肉手术记录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门诊/住院号:

术前诊断:(双/右/左)眼翼状胬肉术后诊断:(双/右/左)眼翼状胬肉手术方式选择: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术

手术起始时间:20 年月日时分至20 年月日时分

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

1.常规眼皮肤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开睑器开睑;

2.2%利多卡因加等量0.5%布比卡因行胬肉浸润麻醉;

3.分离结膜与胬肉组织,自角膜缘处剪开结膜,暴露胬肉体部;

4.彻底分离胬肉头部与角膜,使其干净、光滑,向内分离角巩膜缘及巩膜,切除胬肉组织,巩膜表面热灼止血;

5.将浸有0.4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置于结膜瓣下2分钟,生理盐水150ml冲洗;6.于颞上角巩膜缘取带角膜缘干细胞之结膜瓣约4*5mm2, 转移至巩膜暴露区,10-0尼龙线与结膜缘及浅层巩膜缝合固定,角膜缘处与浅层巩膜缝合固定。7.结膜囊涂红霉素眼膏,单眼包封。

8. 眼(同行/未做)手术。

9. 手术顺利,安返病房。

术者(或第一助手)签名:

时间:

脾切除手术记录

【脾切除术手术步骤简介】 1.体位:平卧位,左腰部垫高。 2.切口:脾脏肿大不显著时,常采用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操作方便,并可向上延长,充分显露常有粘连的脾上极。当脾较大或估计粘连较重时,可采用左上腹L形切口或在上述切口的基础上补充作横切口,以更好的显露脾脏。亦有的作左肋下斜切口或上腹横切口。 3.检查:择期手术进入腹腔后,需检查的项目有:①肝:大部分脾切除是用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故应常规检查肝。如肝已萎缩,属晚期病变,就应尽量减少手术操作,减轻病人的负担。必要时切取肝活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②脾:主要了解脾脏的大小和周围(尤其是与膈肌)粘连的情况,有助于防止分离粘连时出血。此外尚需了解副脾的位置和数目。③腹部其他情况:如腹水的多少,胆道及胰腺有无病变等。④测定门静脉压力。 4.结扎脾动脉:对于脾脏较大者,应结扎脾动脉,使脾缩小,便于操作,减少血液的丢失,使脾内大量的血液流入循环血内,成为最好的自体输血。操作时,先切开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一一结扎韧带中的血管,进入小网膜腔,显露出胰体、尾部。在胰上缘触到搏动的脾动脉,并在胰体、尾交界处选一脾动脉隆起部分,切开后腹膜,用直角钳仔细分离出脾动脉,并绕以粗丝线结扎。结扎脾动脉时须扎两道(两道相距0.5cm左右),结扎不要过紧,以能闭合管腔为度,以免撕裂动脉壁;但也不能太松,以免起不到阻断血流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损伤其下方平行的脾静脉。 5.分离脾脏:当脾动脉血流阻断后,将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缩小50%以上,一般不必再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先将脾向上推开,结扎、剪断附着在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带。再将脾拉向内侧,剪开、结扎脾肾韧带。此时脾已大部分离,即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极的后方,抓住脾脏向下内方柔缓牵拉旋转,将其轻轻托出;另一只手可协助托绌上极。脾膈韧带处的膜状粘连可被钝性分离,如粘连带较粗时,应用止血钳钳夹、切断并结扎,即可将脾托出。在处理胃脾韧带上部和脾膈韧带时,最好在直视下进行,否则常易损伤胃大弯部组织或撕破胃短血管,招致出血。 6.切除脾脏:将脾托出切口外面,即刻向脾窝内堵塞大纱布垫,既利止血,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然后清理脾蒂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门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近端血管需结扎加缝扎)。如脾较大,脾蒂较厚,则应在脾门处用3把大止血钳平行钳夹脾蒂,在远端两把钳间切断,在余下两把止血钳近端用粗丝线结扎,然后再在两把钳间缝扎一道,如血管较粗,则可将脾动、静脉分别结扎处理。在处理脾蒂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胰尾。将切除的脾放置在无菌漏斗上,任脾内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养液的贮血瓶中,备自体输血用。 7.止血、检查:脾切除后(特别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后),腹膜后和脾膈韧带、脾肾韧带处,常有撕裂的曲张静脉渗血,造成术后膈下积血、继发感染和膈下脓肿,故术中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特别是在膈面和左肾上极后腹膜处,要用左手将胃向右侧推开,再用长持针器夹针间断缝合出血点。此外,还需将胰尾部创面缝合,并用后腹膜缝合覆盖。然后将大网膜放在左肾区和脾窝内,以建立侧支循环,还有利于结肠脾曲的复位。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在脾切除之后,需再测一次门静脉压力,和术前对比,以估计疗效。 8.引流、缝合:由于病人肝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不佳,即使术中止血彻底,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创面渗血,甚至术后发热和膈下感染,应在脾窝处和胰尾处常规放置引流物。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讲解学习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ICD-9 :11.39 )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 体征:鼻侧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底部朝向内眦尖端,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按发展情况分为两类: (1)进行性胬肉,头部向角膜中央部伸展速度较快,呈灰白色胶状隆起,其前方的角膜出现浸润,体部充血肥厚。 (2)静止性胬肉,头部平坦,无进行性迹象,体部轻微充血或不充血,组织菲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眼科手册》(孙兴怀主编) 1.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 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侵入角膜; (3)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4)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5)影响美容。 2. 手术方式常用以下几种。 (1)单纯胬肉切除(ICD-9 :11.39 )。 (2)胬肉切除合并羊膜移植(ICD-9 :11.32 )。 (3)胬肉头部转向术(ICD-9 :11.31 )。 (四)标准住院日为3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11.001 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泪液分泌试验、眼球运动、外眼像。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眼底、眼科 B 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3-6 天。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记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头囊性包块,边界清楚,与其后方的下腔静脉及左肾静脉界限清楚,CT片未见远处转移。 图片附件: a.jpg (2005-7-8 19:46, 25.82 K) 如图:可见胰头的囊性包块(液性暗区),胰体可见钙化。胰体后方可见脾静脉,胰体囊性包块的右后方为或肠系膜上静脉。胰头前方为胃窦及十二指肠移行部。肝脏下缘可见胆囊的游离部分。脊柱前方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前方为腹腔干。上述结构之间界限清楚,不肿瘤侵犯的表现,术前判断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术前诊断:胰腺囊性包块(囊腺瘤或囊腺癌) 以上是我自己的读片,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指出。 图片附件: b.jpg (2005-7-8 19:47, 24 K)

肿瘤的示意图如下: 图片附件: c.jpg (2005-7-8 19:48, 17.42 K) 胃、胰腺、门静脉和腹腔动脉干的相互关系 图片附件: d.jpg (2005-7-8 19:50, 49.97 K)

这张图显示的是肠系膜下静脉汇入位置,一般位于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交汇处,有时变异,汇入到脾静脉。 在whipple手术中,了解上面这几个重要的血管走行及变异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附件: e.jpg (2005-7-8 19:52, 52.24 K) 胰腺的血供: 胰头的血供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他们发自肝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 胰体尾的血供来自脾动脉。 如图所示:上为腹腔干,发出干动脉、脾动脉和胃左动脉。 图片附件: f.jpg (2005-7-8 19:52, 24.74 K)

如图显示的是术中情况,箭头所指分别为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图中可以看到部分的肝右叶和尾状叶。术者手中为十二指肠第二段及胰头。 图片附件: g.jpg (2005-7-8 19:53, 24.64 K) 图示:上为横结肠系膜,所见静脉为肠系膜下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下为十二指肠第四段,可见屈氏韧带及空肠起始段。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1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摘要】目的:提高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水平。方法:术前巡回护士向患者介绍有关手术的知识,准备好各种器械物品,安置患者右侧斜卧位。术中器械护士协助术者建立气腹,旋转各种器械,密切配合手术过程。术后腹腔镜仪器的养护。结果:本例手术经过顺利,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和手术操作步骤,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护理配合 腹腔镜脾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同时操作难度大,手术器械要求高,对手术医生和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良好的手术护理与配合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2011年4月,我院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1例,获得成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女,年龄49岁,术前诊断为多发脾脏囊肿。 1.2手术方法:在全麻下实施手术。患者取右侧斜卧位。取左锁骨中线肋缘1cm切口,切开皮肤,提起皮肤入气腹针,建立气腹,插入1cmTrocar,插入腹腔镜,探查脾脏。分别建立剑突下0.5cm、左腋前线肋缘下1cm、右腋后线肋缘下0.5cm,插入Trocar,超声刀分离结肠韧带、继续游离脾胃韧

带,离断胃短血管,于靠近脾门处显露脾动脉,带锁扣可吸收钛夹夹闭脾动脉后切断,继续显露脾蒂,游离脾静脉,可吸收钛夹夹闭后超声刀切断。超声刀分离脾膈、脾肾韧带完全游离脾脏,移除脾脏,术野止血,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将脾脏标本置入标本带,将脾脏剪碎后取出。 2手术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访视:术前1日巡回护士携《手术病人术前术后访视单》到病房阅读病历,访视病人。向病人介绍手术、麻醉以及与手术有关的注意事项,使病人了解进入手术室后及麻醉前病人应配合的事项,安慰和鼓励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和家属的不安。了解病情及各项化验结果。认真填写访视单,患者与护士签名。患者入手术室至麻醉前的一段时间,巡回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减轻患者孤独和紧张恐惧感,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1.2器械准备:术前1 日与医生取得联系,了解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做好手术设备和器械物品的准备。常用设备有腹腔镜、电视成像系统、单极电凝器、气腹机、超声刀、5 mmTrocar 2个,10 mm Trocar 2个,30。腹腔镜,无损伤抓钳,牵引钳,电凝棒,吸引器,电凝钩,剪刀,可吸收钛夹钳,带锁夹钳,灭菌方式我院采用的为低温等离子灭菌,另备已灭菌开腹包1个

常见腹腔镜手术记录学习资料

一.LA术 术中所见:阑尾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长约8cm,直径约0.8cm,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1.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戳孔选择:第1戳孔于脐旁左侧纵行切开皮肤约1.0cm,形成气腹15mmHg后置入10mm 套管,放入腹腔镜,探查见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在腹腔镜直视下在左髂前上棘内侧2cm处做5mm戳孔为主操作孔;在耻骨联合上2.0cm处做5mm戳孔为副操作孔。 3.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左侧倾斜位,用无齿抓钳将回肠推向左中上腹部,充分显露阑尾,可见阑尾表面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术中证实原诊断。 4.用电凝钩凝切部分阑尾系膜,于根部系膜无血管区戳孔,生物夹钳夹后,剪断系膜,距盲肠0.5cm及1.0cm处各用生物夹及钛夹钳夹阑尾,在两夹间剪断阑尾,残端粘膜烧灼后碘伏消毒不做包埋,将阑尾减压抽出脓液后移出腹腔。 5沾拭腹腔,见无明显出血点及渗液,拔出Trocar,缝合各戳孔,术毕。 6.术中病人麻醉满意,操作顺利,术后标本送病理,安返病室。 二.LC术 手术经过: 1、平卧,气管全麻,消毒铺巾。 2、于脐上做弧形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mmHg气腹。 3、拔出气腹针,以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如术中所见。 4、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三个套管针(Trocar)穿刺,右侧二个置抓钳,分别抓住胆囊底及胆囊哈德曼斯袋,剑突下置各种器械操作。 5、术中所见: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胆囊大小约4cmx8cm,壁厚约 0.5cm,充血水肿,腔内张力较高,胆囊三角清晰,胆总管未见增粗,其他正常 6、改头高脚底左侧卧位,把胆囊底牵向右上方,显露胆囊三角,钝性解剖胆囊三角,胆囊管近端上1个可吸收夹,其远端近胆囊颈以钛夹夹闭,切断胆囊管。 7、游离胆囊动脉,近端用可吸收夹夹闭,远端钛夹夹闭后切断。 用电凝钩自颈部向底部剥离胆囊,在完全剥离前冲洗胆囊床并止血。

医院翼状胬肉临床路径及表单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术前常规检查;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菌药物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四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

四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四种不同的翼状胬肉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能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最优术式。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4种手术方式,即A:单纯肉切除术, B: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MMC)术,C:肉切除+羊膜移植术,D组: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至3年。结果 A组复发率为36% , B组复发率为30%, C组复发率为26%。D组复发率为10%。四组间两两比较,统计学处理,P < 0.1,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丝裂霉素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 翼状胬肉是眼表常见疾病,当胬肉侵及角膜中央区后,即影响视力又影响美观。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很多,保守疗法有药物、腐蚀、烧灼、冷冻、激光、超声波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手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而手术切除后的翼状胬肉易复发,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复发率的影响,我科从2008年4月-2011年4月的3年间对120例翼状胬肉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并观察术后复发率。因本研究是讨论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故对于复发性肉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现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92例120眼,男性45例,55眼,

女性57例,65眼,患者的平均年龄42.5岁。按患者的入院次序随机分配成四组,A组30眼,采取单纯肉切除术。B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局部丝裂霉素用药。C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D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1.2 羊膜的取材与保存:羊膜均为母体血清中排除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足月顺产或剖宫产健康孕妇胎盘上的无菌羊膜。将新鲜胎盘以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含2000u/ m1妥布霉素生理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将羊膜从绒毛膜分离出来,上皮面朝上平铺贴附于含2000u/m1妥布霉素湿纱布垫,置于4℃冰箱内保存,24小时内使用。 2 愈合标准 2.1 痊愈:乎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光滑,无新生血管及肉组织增生; 2.2 复发:结膜明显充血肥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 3 手术方式 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由同一术者进行。 A组:单纯胬肉切除术式。 B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MMC术式。 C组: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式。 D组: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式。 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白天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国产)+硫酸软骨

普外科所有手术记录优选稿

普外科所有手术记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胃肠外科常见胃肠道手术记录 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operation) 术前诊断:直肠癌Rectalcarcinoma 术后诊断:直肠癌Rectalcarcinoma 手术方式: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ofanusandrectum(Miles’operation) 手术人员: 麻醉方式:插管全麻 麻醉人员: 术中所见:术中见肝脏、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下血管和髂内血管附近淋巴结无转移。肿瘤经腹未能触及。直肠指检示肿瘤位于直肠前壁,距肛门3cm,可推动,上缘未及。 手术经过:1.气插全麻,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2.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4cm,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逐层进腹,保护膀胱。腹腔探查入术中所见。拟行Miles’手术。3.用纱布条于肿瘤近端结扎后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左侧根部及降结肠发腹膜返折处剪开,并向盆腔部延长到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向左分离盆腔腹膜,显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精索(或卵巢)血管。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4.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上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至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5.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近端结扎。提起乙状结肠及其系膜,钝性分离直肠后壁直达尾骨尖肛提肌平面。分离直肠前壁和两侧直肠侧韧带,将直肠前后、左右都分离到肛提肌平面。6.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将近

脾切除+门第断流手术记录

姓名:朱太珍住院号数:679344 日期:2009年3月13日3pm---6pm 术前诊断: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3.门脉高压4.脾亢5.胆囊结石 术后诊断: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3.门脉高压4.脾亢5.胆囊结石 手术名称:脾切除+门脐静脉断流+胆囊切除术 手术人员:主刀:王洪林二助手:宋正伟洗手护士:吴金龙一助手:吴松三助手:周健麻醉师:陈萍 麻醉方式:全麻 麻醉效果:好更改麻醉情况:无 手术记录: 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左上腹部斜切口约16cm,逐层切开腹壁各层进腹。术中探查见肝脏呈结节样硬化改变,脾脏淤血肿大明显,约14X14X6cm大小,食道下段、胃底及胃大小弯处静脉曲张明显。腹腔内少量腹水。胃、小肠无明显异常。胆囊增大,约9X5X3cm 大小,胆总管无增粗,约0.4cm大小。打开胃结肠韧带,在胰体尾部上缘找到脾动脉,结扎。从胃网膜左、右动脉交汇处无血管区开始,沿胃大弯向上游离胃脾韧带,结扎离断胃短血管,直至胃体、胃底部完全游离。显露、切断、结扎脾结肠韧带,游离脾下极。将脾外下方向内向上翻转,显露并切断脾肾韧带。托出脾脏,将胰尾与脾蒂分开,用4把全齿血管钳夹住脾蒂,在贴近脾门的血管钳内侧切断脾蒂,移走脾脏,残端脾蒂丝线结扎并逢扎止血。将胃体大弯侧向右上方翻开,结扎从胰腺上缘走向胃底食管后壁的静脉支。处理小弯侧及贲门食管下端血管。从胃小弯幽门切迹开始,切断胃右动静脉,沿胃小弯向上逐步结扎,切断胃左动脉和胃冠状静脉通向胃壁的分支,向上直达食管下端右侧缘,分离结扎至贲门上7cm左右血管支。在距肝缘0.3cm处,打开胆囊壁浆膜,逆行剥离胆囊,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予结扎、切断。切除胆囊。切胆囊时有出血,予缝扎、明胶海绵、止血粉彻底止血。切开胆囊见结石一枚,约1.5X2cm大小。在肝下置入腹腔引流管1根,脾窝置入腹腔引流管1根。检查腹腔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 手术过程中麻醉满意,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800-1000ml,术后病人安返病房,术后胆囊、脾脏送病检,结石交患者家属,术后予以抗炎、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翼状胬肉(医师版)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丝裂霉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3-06-08T11:21:52.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勇刘永坚陈真 [导读] 翼状胬肉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上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李勇刘永坚陈真 (增城市新墉医院 51134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00例(120只患眼)和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佩戴治疗性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患者110例(130只患眼),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术后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3~7d,平均4.65天,术后观察随访6~19个月,有11只患眼复发,复发率为9.2%;佩戴治疗性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术后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1~3d,平均2.12天,观察随访6~19个月,有4只患眼复发,复发率为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疗效优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缩短术后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手术后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可缓解术后因角膜上皮缺损导致的异物感及眼痛等症状。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眼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55-02 翼状胬肉是临床上眼局部的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现三角形的增生侵犯角膜引起的一种慢性的结膜变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紫外线的辐射、环境因素等刺激以及结膜炎症等有关,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于临床症状轻者可影响到患者的美观,容易产生异物感,重者可引起患者角膜出现散光或遮盖瞳孔后影响视力,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发生眼球运动障碍。临床上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传统方法。传统单纯切除术治疗术后角膜的上皮修复时间较长,患者容易产生不适症状,复发率较高,是目前困扰眼科临床的一个难题,为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已经于近年用于治疗翼状胬肉,临床上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为探讨和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我们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与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进行对比,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00例(120只患眼),其中初发翼状胬肉80例100只患眼,复发翼状胬肉20例20只患眼;男60例80只患眼,女40例40只患眼;年龄19~72岁,平均37.6岁。2011年1 月-2012年1月因翼状胬肉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110例(130只患眼),其中初发翼状胬肉90例100只患眼,复发翼状胬肉20例30只患眼;男70例85只患眼,女40例35只患眼;年龄20~74岁,平均38.2岁。所有患者均为进展期翼状胬肉,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2 mm。对比观察术后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及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使用典必殊眼液滴眼1-2天,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1)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先从胬肉体部平行将角膜缘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结膜下组织至半月皱襞处,注意勿损伤内直肌和肌鞘,彻底清除增生组织及少许结膜组织,避免残留胬肉组织,暴露巩膜面,止血。以角膜缘为基底,与胬肉缺损区相应大小的不带结膜下组织的植片,然后将植片平铺在暴露的巩膜床上,植片角膜缘侧与植床角膜缘对位吻合。(2)同上方法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并佩戴博士伦纯视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3-7天,视角膜上皮修复即取出角膜接触镜。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术区结膜无充血,平整且光滑,角膜创面透明光滑或仅残留云翳;复发:术区结膜肥厚、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并侵入角膜缘≥1mm。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及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区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比较 组别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平均天数单纯手术组(120眼) 0 12 56 21 18 11 2 3.72 联合佩戴角膜接触镜组(130眼) 12 70 38 10 0 0 0 2.3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 组别手术病眼(眼)复发眼数(眼)复发率% 单纯手术组 120 11 9.2 联合佩戴角膜接触镜组 130 4 3.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上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翼状胬肉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会刺激眼部,侵入角膜致眼睛散光而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眼球发生运动障碍。目前,临床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有单纯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手术切除翼状胬肉联合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翼状胬肉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其中,单纯手术切除翼状胬肉复发率高我科已很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对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翼状胬肉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对照组发生率为14.6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44%,对照组为36.59%,对照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采取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效果好,安全性高,可控制并发症及复发率,促进术后恢复。 标签:单纯切除术;角膜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为常见眼科疾病,实施常规切除术后,复发率可达25%~85%左右,是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1]。有学者研究发现[2],术中辅助注射β射线照射与局部丝力霉素应用等,都能起到控制复发率作用,但是辅助治疗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新型的术式,本组研究对翼状胬肉分别实施单纯切除术及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翼状胬肉为研究对象,符合《实用眼科学》制定的翼状胬肉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5.3±6.4)岁;病程5d~3个月,平均病程(25.6±4.8)d。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4.2±6.2)岁;病程8d~5个月,平均病程(25.1±4.5)d。纳入标准:符合翼状胬肉诊断标准;具有手术指征者;18~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两组手术均为显微镜下,将病变胬肉组织切除。观察组:在病眼下方角膜外3mm取切口,与角膜缘平行,将球结膜剪开,将球结膜平行向前渗入透明角膜内1mm,随后将植片剪断。术中将移植片平行放置于植床,使用10-0尼龙线作间断性缝合,需要实施固定浅层巩膜,做结膜瓣下对腔内血管清理,结膜瓣与巩膜创面紧密相连。术后使用抗生素眼膏作感染预防;对照组:局部浸润麻醉后,将角巩缘球结膜剪开,从胬肉上下缘对病灶进行分离,将胬肉根部彻底剪断。胬肉根部提起后,向头部分离,直至将胬肉完全切除。术中保持角巩表面呈光滑状,术后常规抗感染。 1.3观察指标记录术后复发情况及角膜瘢痕、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详细对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了解。

普外科手术记录大全

普外科手术记录大全 主编:王业友张磊 成员:李磊何学刚张斌王灏王军宏高伟张臣民侯枫桦李孝平刘林勋黄国强顾晶

1. 腹腔镜转开腹胆囊切除 (3) 2. 胆囊息肉术中冰冻提示乳头状腺癌Gallbaddr polyp (3)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癌 (4) 4.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血管瘤 (4) 5. 胆道术后胆总管结石 (5) 7. 阻黄,肝门胆管癌Obstructive jaundice, hilar chlangiocarcinoma (6) 8. 肝门胆管癌根治术 (7) 9. 胰腺假性囊肿psuedocyst cyst of pancrease (8) 10. 胰十二指肠除术(Child’s手术) (9) 11. 胰头癌(Whipple手术) Pancrcaticohead carcinoma (10) 12. 后腹膜纤维肉瘤切除+左附件巧克力囊肿术 (11) 13. 外伤性脾破裂,副脾 (11) 15. 膈肌膨升,胃扭转 (12) 16. 食道平滑肌瘤+胃间质瘤esophgeal leiomyoma+GIST (13) 17. 贲门癌Cardiac Carcinoma (13) 18. 胃癌根治术 (14) 19. 胃底癌Stomach Carcinoma (15) 20. 胃癌(Gastric Carcinoma)胆囊结石(Cholecyslithiasis) (16) 21. 胃癌姑息切除术,远端胃次全切除,毕Ⅱ式吻合 (17) 22. 回肠肿瘤Ileum tumor (17) 23.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18) 24. 结肠癌Colon cancer (18) 25. 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 (19) 26. 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 (20) 27. 直肠癌(Mile’s operatio n)Rectal carcinoma (20) 28. 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 operation) (21) 29. 直肠癌(dixon operation)Colon cancer (22) 30. 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22) 31. 双腹股沟斜疝double inguinal indirect hernia (23) 32. 左甲状腺肿块 (23) 33. 甲状腺肿块 (24) 34. 甲状腺峡部肿块masses of isthmus of thyroid (25) 35. 双侧甲状腺髓样癌Bilateral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s (25) 36. 右乳癌Right breast cancer (26)

翼状胬肉切除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翼状胬肉切除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翼状胬肉切除术用于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在翼状胬肉进行性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时影响视力及眼球运动、影响美观时可手术治疗。 二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1.麻醉方式 表面麻醉及结膜下浸润麻醉。 2.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高血压、糖尿病者应先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胬肉手术。(2)大便有寄生虫卵者宜先驱虫治疗。 (3)术前三天用抗生素点眼。 三适应证进行性翼状胬肉;胬肉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影响视力者;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者;作为白内障或角膜移植术前的先行治疗;翼状胬肉有碍美观。 四禁忌证1.慢性结膜炎有黏液分泌物,活动性沙眼病变、慢性泪囊炎及内翻倒睫者,均应先治疗,待彻底治愈后3个月方可行胬肉手术。 2.近期有药物或其他过敏史者暂勿手术。 五手术步骤1.在手术显微镜或双目放大镜下,沿其头部边缘用锐尖刀割至角膜前弹力层下面的实质浅层,保证角膜上不残留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 2.在同一角膜层内用尖刀继续分离越过角、巩膜缘至巩膜,不要用刮的动作。 3.结膜下注射等渗盐水,使结膜易与结膜下组织分开,剪除胬肉的所有结膜下组织,直到泪阜处。 4.将剩下的翼状胬肉的头、颈及部分体部结膜也剪除。 5.将余下的球结膜平铺开,用丝线将其固定于内直肌止端前的浅层巩膜上。角膜、巩膜创面暴露。六术后并发症胬肉复发,角膜不规则和瘢痕形成,胬肉切除导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眼球运动受限,直肌断离和感染。 七术后护理1.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单眼包扎24小时。 2.每日换药,0.5%可的松眼液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术后72小时每日点0.5%可的松眼液6次,第一周为1:2000,以后改为1:1000塞替派眼液点眼,每天4次;复方蜂蜜眼液每天3次。

翼状胬肉

江西省人民医院 (眼科专用病历) 入院记录住院号:819928 姓名:姚桂英性别:女年龄:58岁籍贯:江西南昌入院时间:2011/1/13 婚姻:已婚民族:汉族职业:退休地址:江西省新建县现代米罗401室 主诉:双眼内角长膜状物8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近期8年前开始发现双眼内角长有一白色带血管膜状物,经常眼红不适,对视力影响不明显,曾在当地县医院求治,被诊断为“翼状胬肉”,未行特殊治疗,今来我院门诊求治,以“双眼翼状胬肉”收入院。患者自起病以来,二便饮食正常,精神睡眠可,体重无进行性减轻。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输血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曾患传染病无 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及外伤 史 无 疫水接触史无特殊嗜好无

生育月经史 14 2-4 28-30 51岁, 育1男1女。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 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2℃脉搏78次/分呼 吸 20次/分血压136/84mmHg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皮肤颜色,纹理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黏膜无异常发现。头颅大小正常,未见肿物及压痛,颈项双侧对称,活动自如,无肿块。颈动脉搏动正常,无杂音,未见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压痛、结节。胸廓外形正常,双侧对称,无局部隆起、压痛、水肿,双侧呼吸活动度对称,双肺扣诊呈清音,未闻及干湿锣音和胸膜摩擦音。心率78次/分,律齐无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部对称,呼吸运动正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和叩击痛及异常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无压痛、叩击痛。腹部叩诊为鼓音。二阴无异常发现。脊柱和四肢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普外科所有手术记录

胃肠外科常见胃肠道手术记录 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 operation) 术前诊断:直肠癌Rectal carcinoma 术后诊断:直肠癌Rectal carcinoma 手术方式: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of anus and rectum (Miles’ operation) 手术人员: 麻醉方式:插管全麻 麻醉人员: 术中所见:术中见肝脏、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下血管和髂内血管附近淋巴结无转移。肿瘤经腹未能触及。直肠指检示肿瘤位于直肠前壁,距肛门3cm,可推动,上缘未及。 手术经过:1.气插全麻,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2.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4cm,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逐层进腹,保护膀胱。腹腔探查入术中所见。拟行Miles’手术。3.用纱布条于肿瘤近端结扎后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左侧根部及降结肠发腹膜返折处剪开,并向盆腔部延长到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向左分离盆腔腹膜,显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精索(或卵巢)血管。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4.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上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至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5.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近端结扎。提起乙状结肠及其系膜,钝性分离直肠后壁直达尾骨尖肛提肌平面。分离直肠前壁和两侧直肠侧韧带,将直肠前后、左右都分离到肛提肌平面。6.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将近端乙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4cm,采用开放吻合法作人工肛门,即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一周,针距约1cm。观察造口处结肠血供正常。7.远端结肠断端结扎后用橡皮手套套上,送入骶前凹内。8.会阴部手术组用荷包缝合关闭肛门口,距肛门3cm处作一梭形切口,前至会阴中间,后至尾骨尖端。9.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沿坐骨结节及臀大肌内侧缘分离,并尽量切除坐骨直肠窝脂肪,显露肛提肌,结扎肛门动脉。在尾骨尖前方切断肛门尾骨韧带。切断左侧和右侧髂骨尾骨肌。将肛门直肠向前方牵拉,切开盆筋膜壁层,钝性分离至骶骨前间隙,与腹部手术组会合。将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拉出切口外,切断部分耻骨直肠肌,直至将肛门、直肠和乙状结肠由会阴部切除。10.冲洗腹腔及盆腔创面,确切止血,缝合盆腔底部两侧腹膜,重建盆底。清点器械无误后常规关腹。盆腔创面内置一200ml负压引流球后缝合会阴部切口。11.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5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

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 发表时间:2018-07-06T13:50:59.5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张永菊高建琼田琴琴[导读] 针对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或羊膜移植术治疗效果显著,且手术操作安全性较高。 (新津县人民医院体检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93例(114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31例(38眼),对照组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治疗,观察A组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观察B组实施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观察对比三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和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A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1.59%、92.11%,观察B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6.84%、97.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60.53%、65.79%,P<0.05;1年内观察B组复发率为5.26%,低于观察A组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或羊膜移植术治疗效果显著,且手术操作安全性较高,同时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率最低,推进临床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丝裂霉素;羊膜移植;复发率 翼状胬肉属临床常见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2%-5%,翼状胬肉是一种纤维血管样组织,与结膜相连并向角膜表面生长,不仅对患者美观造成影响,还会诱发角膜散光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水平。临床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但是单纯切除治疗术后复发率较高,有报道指出具体复发率高达20%-50%[1],且患者预后质量不理想。因此找寻一种安全且高效的治疗方式意义重大,近年来临床此方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翼状胬肉患者,在单纯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医生主张联合丝裂霉素或开展羊膜移植手术,术后复发率在可控范围内。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7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93例(114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31例(38眼)。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0~68岁,平均(54.13±4.11)岁;观察A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1~69岁,平均(55.08±4.03)岁;观察B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0~69岁,平均(54.78±4.17)岁。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首次接受手术患者;翼状胬肉入侵鼻侧角膜超过2mm;神志清晰且无语言障碍; 排除标准:泪腺疾病患者;睑球粘连患者;干眼症患者;1年内接受过眼部气压手术患者。 1.2 治疗方法 全部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给予患者表面麻醉,麻醉药物选择利多卡因(0.5%),同时需行球结膜下麻醉,缝合线使用10/0进口尼龙线,羊膜则使用生物羊膜。对照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首先剪开患者结膜,具体从翼状胬肉颈部角巩膜开始,随后钝性分离翼状胬肉组织,到达巩膜处为止,切除巩膜表面存在的球结膜、翼状胬肉,并对其进行缝合,保证缝合后角膜膜缘1-2mm位置裸露[2];观察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丝裂霉素,翼状胬肉切除后,取丝裂霉素棉片(0.2mg/mL),将其敷于巩膜暴露位置,敷贴时间控制为3min,随后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覆盖时,最好在棉片上滴入丝裂霉素,随后再进行贴敷,值得注意是的贴敷时不得直接触碰结膜囊游离缘和角膜面[3,4];观察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开展羊膜移植术治疗,医者准确评估患者巩膜裸露面尺寸,以此为参考裁剪生物羊膜,将创面和羊膜利用尼龙线缝合,保证其充分固定,缝合时确保针线穿过浅层的巩膜组织,缝合后对线结进行埋植[5]。 术后处理:对照组、观察A组术后包扎2d,观察B组术后加压绷带包扎2d,保证每天换药,并对患者角膜愈合情况、羊膜植片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时使用裂隙灯,给予患者贝复舒滴眼液,3-5次/d,持续使用2-3周,随后给予患者四环素可松眼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愈合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其中愈合标准:手术区域洁净光滑,结膜处于平整状态,不存在充血情况,同时角膜创面恢复良好,其上皮覆盖较为光滑,不存在新生的血管,翼状胬肉组织增生完全消失;复发:结膜明显增厚,且出现充血情况,角膜创面出现新生血管,并伴有翼状胬肉增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A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1.59%、92.11%,观察B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愈合率分别为86.84%、97.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60.53%、65.79%,P<0.05;1年内观察B组复发率为5.26%,低于观察A组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