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群系特征、不同块体的构造及其边界构造(蛇绿岩带)特征,将内蒙古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并根据构造活动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块、华

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建造类型、总体构造特点的不同,陆缘增生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华北地块划分为阴山隆起和鄂尔多斯拗陷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其中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划分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可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 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未能进一步划分。四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分别由两条板块构造拼合带和一条深大断裂构成。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分界线位于二连―贺根山一线,即著名的贺根山蛇绿岩带;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分界线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北部梭梭头―乌兰套海―恩格尔乌苏一线,向北东延入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位于甜水井―黑鹰山―额济纳旗―雅干一带,为一条深大断裂,目前正在甜水井开展的10幅1:5万矿调分别于绿条山组和白山组中识别出了规模较大的蛇绿混杂岩带,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带的存在。二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与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的分界,也就是槽台界线,位于巴彦乌拉山北―乌拉特后旗―达茂旗北―化德县―赤峰南一线,为一规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其它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也均由深大断裂构成。

与地层区划对比,华北板块相当于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块相当于晋冀鲁豫地层区,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内蒙古草原地层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锡林浩特―盘石地层分区,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赤峰地层分区;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兴安地层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额尔古纳地层分区,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达来―兴隆地层分区,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东乌―呼玛地层分区;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觉罗塔格―黑鹰山地层分区,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

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1华北地块

分为鄂尔多斯拗陷和阴山隆起两个构造单元。前者属陆块内的稳定沉积,地层系统与华北地区一致,没有发生构造运动的改造;后者为基底陆壳出露区,可分为太古宙古陆核,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古生代为滨浅海碎屑岩及碳酸岩沉积,生物组合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

2.1.1太古宙古陆核

由太古代兴和岩群、集宁岩群和乌拉山岩群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表壳岩和ttg岩系组成。采用不同方法获得2521―3108ma等一批同位素年龄。其构造特点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大青山以北地区表现为大型穹状构造,代表原始基地的特点;另一种为乌拉山、大青山地区表现为大规模的条带状构造,表明其经受了强平行化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

2.1.2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

由色尔腾山岩群和二道洼群构成,色尔腾山岩群为一套角闪质绿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组合。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质中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属绿岩带性质。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该群获得25亿年左右的年龄值较多。 二道洼群为一套滨浅海相以陆源碎屑及砂泥质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沉积建造,构成一套中压、富铝的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片岩组合。变质相以高绿片岩相为主,局部达低角闪岩相。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中零星分布的宝音图群,与二道洼群相当,我们认为这套地层,应为古元古代末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小陆块,呈岛链状分布于中元古―古生代以来的大洋中。

上述两个群已有大量18-23亿年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2.1.3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

中晚元古时期,有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巨厚的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均不整合于太古代老地层之上。阿拉善地区的原巴音诺尔公群沉积建造与之相当,考虑大地构造位置将其一并划入渣尔泰山群。两个群均获得了大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白云鄂博群多在1350-1728 ma间,渣尔泰山群在1037-1675 ma间。

上述两个群在华北地块北部边缘呈狭长带状分布,分别构成平行排列的南北两个带。应为古元古末―中晚元古时期在华北陆块北部边缘由于拉张作用形成的两条巨大裂谷带。

2、2华北地块北部陆缘增生带

2.2.1 中、晚元古宙地质特征

在古元古代末期由于拉张作用,使的华北陆块边缘裂解、分离,形成宝音图群微陆块,中、晚元古时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宝音图群微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形成了大洋,沉积了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与华北地块北部边缘拉裂未被分离形成边缘裂谷,接受巨厚沉积的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属同期不同环境的产物,形成截然不同的两套建造。 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原岩以拉斑玄武岩系等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绿片

岩组合,夹硅铁质岩、碳酸盐岩及辉长岩等。尚恒胜等于辉长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642ma①。上部为各种片岩及石英岩、含铁石英岩夹大理岩透镜体。温都尔庙铁矿即产于该组中。

据下部火山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反映出被动火山陆缘的特征。徐备等于下组绿片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511±76ma,于上岩组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820.8±80.8ma。

白乃庙群:为一套绿泥片岩、石英片岩、绢云片岩组合,为火山―复理石建造。据其火山岩岩石化学研究,属典型的岛弧型基性火岩熔岩,产有岛弧背景下特有的斑岩型铜矿,即著名的白乃庙铜矿。(聂凤军等,1991,1994,1995)于该组中采集绿片岩做锆石u-pb谐和年龄1130.513±16.012ma,sm-nd等时线年龄为1107ma和810ma。

2.2.2早古生代地质特征

有早奥陶世包尔汉图群、中晚志留世徐尼乌苏组、晒乌苏组和西别河组。

包尔汉图群:为一套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硅质岩夹变质砂岩及大理岩。基性熔岩底部具枕状构造。玄武岩据其岩石化学研究为初始洋壳。上部沉积夹层中含笔石。

徐尼乌苏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岩及火山岩组合。含珊瑚化石。

晒乌苏组:为碳酸岩夹碎屑岩组合,灰岩中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时代为中志留世。

西别河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灰岩及生物礁。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等生物化石,其不整合于早中志留世徐尼乌苏组之上。

上述中晚志留世三个组均为浅海相沉积,生物化石完全属介壳相动物群。中志留世有火山活动,在白乃庙一带形成复理石建造。晚志留世为氧化环境下的滨浅海相类磨拉石建造,局部为碳酸盐台地,呈角度不整合覆于奥陶纪和中志留世地层之上,构成华北北部大陆边缘增生陆壳上的盖层沉积。标志着加里东期洋壳的消亡和俯冲作用的结束。

2.2.3晚古生代地质特征

晚泥盆世―二迭纪,这一阶段,以西拉木伦河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同时代形成明显不同的两套地层系统。

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北部区出露为色日巴彦敖包组,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及薄层灰岩。含珊瑚、腕足、苔藓虫等化石,属滨浅海环境的类复理石建造。而南部区则出现早石炭世的朝吐沟组、白家店组、石咀子组。朝吐沟组由变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中酸性熔岩夹绢云片岩及少量石英岩组成,为海相火山―复理石建造;白家店组为一套碳酸岩夹砂岩及板岩组合,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上部板

岩夹层中含cordaites sp.等植物化石,属欧美植物群。

晚石炭世:北部区有本巴图组、阿木山组。

本巴图组为杂砂岩、粉砂岩夹安山岩及灰岩透镜体的一套海相地层。含丰富的?类、珊瑚及腕足化石。

阿木山组为生物灰岩夹钙质砂岩、粉砂岩等。含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其中?类、腕足均建立了化石带,属于特提斯型腕足动物群。而南部区则为酒局子组,为中细粒长石砂岩、杂砂岩、板岩夹煤层的一套陆相地层。产丰富的植物化石,主体体现了华夏植物群的特点。

早中二叠世:北部区有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南部区为三面井组、额里图组、于家北沟组。

北部区寿山沟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

大石寨组为位于哲斯组和寿山沟组之间的一套海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在达茂旗北部、西乌旗和大石寨一带底部出现细碧岩和角斑岩,反映了深水相的环境特点。在索伦山和西拉木伦河北岸有洋壳残片。

哲斯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组合,不整合于大石寨组之上。其中含丰富的?类、珊瑚、腕足类及头足类、腹足类、海绵、苔藓虫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早中二叠世北部区主体体现了冷水型动物群的特点,以腕足s-k-y组合带为代表。

南部区三面井组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丰富的?类、腕足类及珊瑚等化石。其中?类建立了化石带。额里图组为一套陆相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及淡水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主要属种是华北地台石盒子组的常见分子,其中emplectopteris为带化石的命名属,属典型的华夏植物群。于家北沟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含?类和腕足类化石。早中二叠世南部区总体体现了特提斯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的特点,与北部区明显不同。

晚二叠世林西组,分布于北部区,为一套湖相黑灰色砂板岩组合,含淡水动物化石palaeomutela-

paleanodoneta组合,是典型的西伯利亚晚二叠世双壳类动物群。植物化石有callipteris-noeggerathiopsis组合,为典型的安格拉植物群。铁营子组分布于南部区,为一套滨湖相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化石cordaites-alethopteria组合,为华夏植物群。两个组均为两大构造块体拼合后的陆相沉积,但仍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点。

综观石炭―二叠纪,无论从建造类型、环境特征、生物区系以及构造活动特点,都是以西拉木伦河断裂为界,仅一河相隔,南北两侧截然不同,应为明显不同的两个构造块体。西拉木伦河断裂即为这两个构造块体的重要拼合带,北岸有蛇绿岩残片,即可证实俯冲带的存在。

2.3 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

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按其建造类型及其构造特征的不同又进一步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北西区)、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中部区)、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东南区)三个三级构造单元。

2.3.1元古宙地质特征

有早元古宙兴华渡口群和晚元古宙加疙疸组、额尔古纳河组。

兴华渡口群:主要分布于东南区,为一套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磁铁石英岩、片岩、大理岩等。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应属西伯利亚板块或蒙古微陆块在中晚元古时期被裂解、分离出去的古陆壳残片。

加疙疸组:主要分布于北西区,东南区有少量出露,中部区缺失。为一套绢云石英片岩夹千枚岩及酸性火山岩和大理岩。为浅海相复理石建造,低绿片岩相变质。含光球藻,所获rb-sr等时线年龄为1061.6ma。 额尔古纳河组:分布同加疙疸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即白云质大理岩夹石英片岩及绿泥片岩。为绿片岩相变质。与加疙疸组整合接触。两个组均属基底之上的盖层沉积。

2.3.2奥陶纪地质特征

早期东南区和西北区有乌宾敖包组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含腕足类、三叶虫及笔石等化石;中部区为铜山组的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及结晶灰岩等,含腕足类、珊瑚、苔藓虫等化石。中期中部区为多宝山组的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夹板岩组合。在夹层中含腕足类及三叶虫化石;东南区为巴彦呼舒组浅海相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灰岩透镜体的陆源碎屑岩组合,含笔石化石。晚期中部区和东南区为裸河组,为一套浅海相变质砂板岩夹砂质灰岩的沉积组合,含腕足、三叶虫、珊瑚及介形虫等化石。中晚期北西区缺失。

奥陶纪的构造活动特点,早期基本上为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为类复理石建造。中晚期北西区缺失,处于隆升的构造环境;中部区则为多宝山组中酸性火山岩,为火山―复理石建造。据火山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属岛弧型,表明当时本区处于岛弧环境,有洋壳向北部陆壳俯冲的构造机制;东南区为一套稳定的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为弧后盆地的沉积环境。

2.3.3志留纪地质特征

缺失早中志留世,仅有晚志留世卧都河组,主要见于北西和东南两个区,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组合,以含大量tuvaella腕足动物群为特征。

2.3.4泥盆纪地质特征

泥盆纪地层只见于中部区和东南区,北西区缺失。其中早中泥盆世中部区有泥鳅河组,东南区有哈诺敖包组;中晚泥盆世中部区有大民山

组、东南区有塔尔巴格特组;晚泥盆世在中部区和东南区为安格尔音乌拉组。

泥鳅河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其中生物碎屑灰岩、珊瑚礁灰岩含丰富的腕足及珊瑚化石,以盛产床板珊瑚和四射珊瑚为特征。珊瑚、腕足类均建有化石带。

哈诺敖包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含大量植物化石。

大民山组:为一套海相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组合。在东乌珠穆沁旗贺根山一带有大量蛇绿岩出现。含大量珊瑚、菊石、头足类、腕足类等化石。

塔尔巴格特组: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建造,含腕足类、珊瑚及苔藓虫等化石。

安格尔音乌拉组:为一套陆相及滨浅海相砂板岩组合。含大量植物化石和孢粉。

泥盆纪三个区的构造特征也是截然不同的。北西区继晚志留世末期为长期隆升的构造环境,缺失泥盆纪的沉积。中部区和东南区早中泥盆世为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以含丰富的床板珊瑚和四射珊瑚为特征。较为特殊的是该阶段在东南区则为哈诺敖包组的陆相地层,含丰富的裸蕨类植物化石,是本区最古老的植物群落。中晚泥盆世主要为半深海―深海相的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及硅泥质岩组合。

在二连―贺根山一带见有大量基性火山岩、硅质岩及超基性岩 (同位素年龄为380ma),硅质岩中含放射虫entactinia sp.和tetrentactinia sp,基性火山岩据其岩石化学分析属大洋中脊玄武岩,形成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合。代表着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带的证据。

晚泥盆世晚期为陆相地层,局部为海陆交互相。代表着板块闭合后的陆相沉积。

2.3.5石炭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红水泉组和莫尔根河组,主要分布于中部区,北西区和东南区缺失。红水泉组为一套海相杂砂岩、砂板岩、碳酸盐岩及凝灰岩组成类复理石建造,含腕足类及珊瑚化石。其特点是物源复杂、成熟度差,并有火山岩,说明是靠近大陆边缘的初始裂谷环境。莫尔根河组为一套海相高钠的火山岩序列,成分从基性―酸性(细碧―角斑质)均有,部分地区见有放射虫硅质岩,实际上可能为蛇绿岩,为代表洋壳性质的裂谷或小的洋盆环境。

晚期中部区为新伊根河组,东南区则为宝力高庙组和格根敖包组,北西区缺失。新伊根河组为一套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组合,含晚石炭世植物化石,为安格拉植物群。宝力高庙组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及

正常沉积的碎屑岩组合。炭质板岩中产植物化石,均属安格拉植物群。格根敖包组仅见于东南区贺根山蛇绿岩带及其两侧。为含腕足动物和植物化石的一套海陆交互相火山岩及碎屑岩夹生物灰岩透镜体组合,腕足化石有neospirifer-brachythyrina组合,含多层noeggerathiopsis等植物化石。据西乌旗1:25万最新区资料,其不整合于贺根山蛇绿岩带,不整合的底砾岩中具大量的超基性岩和硅质岩砾石。证实其为板块闭合后的盖层沉积。

2.4 哈萨克斯坦板块

位于北山北部,即甜水井(蛇绿混杂岩带)―黑鹰山―雅干深大断裂以北地区。

2.4.1奥陶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罗雅楚山组,中期有咸水湖组,晚期有白云山组。罗雅楚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含笔石、三叶虫及腕足类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咸水湖组:为一套海相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夹灰岩及碎屑岩组合,属火山―复理石建造。据其火山岩岩石学研究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含丰富的腕足类、三叶虫、笔石及珊瑚等化石。白云山组: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夹灰岩及少量安山岩及碧玉岩组合。含丰富的动物化石。

奥陶纪的基本特征,早期为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即笔石页岩相,含大量笔石,反映了深水相的环境特点。中期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的火山一复理石建造,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晚期为类复理石建造。所含三叶虫、珊瑚、笔石等动物群,均属于东南型。

2.4.2志留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圆包山组,中期为公婆泉组,晚期为碎石山组。圆包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组合,富含笔石化石。公婆泉组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珊瑚及腕足类化石。碎石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硅质岩组合。富含珊瑚化石,有squameofavosites-angopora组合,体现了晚志留世晚期床板珊瑚动物群的特点。

2.4.3泥盆纪地质特征

仅有雀儿山群一个地层单位。为一套海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复理石建造。生物灰岩夹层中含丰富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其特点体现了华南区(跳马涧)的生物特征。

2.4.4石炭纪地质特征

从早期延至晚期有绿条山组和白山组。绿条山组为一套海相长石砂岩、杂砂岩,偶夹灰岩和火山岩碎屑岩组合,为类复理石建造。含腕足、珊瑚、腹足、苔藓虫等化石。白山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偶夹碎屑

岩组合。为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岩相特征指示为岛弧环境。

石炭纪的特点是早期为海相类复理石建造。其环境无疑属岛弧边缘重力流沉积。所含化石,属中国北方动物区腕足动物群。中晚期为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岩相特征显示了岛弧环境的特点。

2.4.5二叠纪地质特征

早中二叠世下部为双堡塘组,上部为金塔组。晚二叠世下部为方山口组,上部为哈尔苏海组。均广泛分布于北山地区。

双堡塘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组合,含腕足类、珊瑚、头足类、菊石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金塔组为一套海相基性火山岩夹正常沉积碎屑岩组合,有些地区玄武岩具枕状构造。方山口组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熔岩及凝灰岩夹砂岩组合。整合覆于金塔组之上。哈尔苏海组为覆于方山口组火山岩上的一套陆相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化石等。

基本特征,早、中二迭世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以冷水型腕足动物群及珊瑚、菊石化石为特征。中二迭世为海相具有枕状构造的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属火山―复理石建造,构造环境为上迭火山裂谷,体现强烈拉张环境。晚二迭世早期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组合,晚期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

2.5 塔里木板块

位于北山南部,即甜水井―黑鹰山―雅干深大断裂以南地区。

2.5.1早元古宙地质特征

有北山群,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石板井北―路井一带。为绢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夹变粒岩、石英岩及变质安山岩的一套岩石组合。于马鬃山一带获得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755ma。应属塔里木板块裂解分离出去残存在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中的微陆块。

2.5.2中晚元古宙地质特征

有长城系古硐井群,蓟县系―青白口系园藻山群,震旦系洗肠井群。古硐井群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的岩石组合。为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盖层。园藻山群为浅海相的碳酸盐岩组合,含大量迭层石,至下而上可划分为6个组合,其中下部三个组合分别相当于华北的杨庄组、雾迷山组、铁岭组,时限为1400-1000ma;上部3个组合分别相当于下马岭组、景儿峪组和震旦纪早期,时限应是1000-800ma。洗肠井群为一套冰碛砾岩、泥砾岩、板岩、白云质灰岩的地层序列,不整合于园藻山群之上。含微古植物化石和核形石。

从总体看,长城―青白口纪中期为稳定的盖层沉积,青白口纪晚期地壳抬升,缺失沉积。震旦纪气候比较寒冷,形成大陆冰川,局部地段为滨海冰川环境,沉积了洗肠井群冰碛岩系,具有古冈瓦讷、古欧洲和

华南古陆的特点,而不同于西伯利亚板块。

2.5.3寒武纪地质特征

仅有中晚寒武世西双鹰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岩及硅质板岩组合。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至下而上可建立7个生物带。

上述资料表明,早寒武世缺失沉积。中晚寒武世为浅海相的硅泥质―碳酸岩建造,属稳定的沉积环境。该阶段所含三叶虫为天山型。这些特点说明古地理、古构造环境、古生物面貌均不同于华北地区。

2.5.4奥陶纪地质特征

早期为罗雅楚山组,中期为咸水湖组,晚期为锡林柯博组。

罗雅楚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含笔石、三叶虫及腕足类等化石。咸水湖组为一套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属火山―复理石建造。据其火山岩岩石学研究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另外据左国朝等研究,在月牙山一带出现了洋壳,即月牙山蛇绿岩。含丰富的腕足类、三叶虫、笔石及珊瑚等化石。锡林柯博组为一套浅海相结晶灰岩、泥灰岩夹少量杂砂岩的岩石组合。含丰富的三叶虫、珊瑚、腕足、笔石等化石。

奥陶纪的基本特征,早期为笔石页岩相,含大量笔石,反映了深水相的环境特点。中期为海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一复理石建造,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晚期为碳酸盐岩建造。所含三叶虫、珊瑚、笔石等化石,均属于东南型动物群。

2.5.5志留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斑定陶勒盖组和圆包山组,中期为公婆泉组,晚期为碎石山组。

斑定陶勒盖组为一套泥质板岩、硅质板岩夹硅质岩组合,具有深水相的环境特点,含丰富的笔石化石,建立了3个化石带。共生有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等化石。

圆包山组、公婆泉组、碎石山组的特征与北部区相当。总的特点,早期为海相滞流还原条件下的笔石页岩建造,具半深海―深海相的环境特征。笔石属西欧型。中期为海相火山岩建造,火山岩具双峰式特点。晚期为一套成熟度不高的浅海相碎屑岩建造,所含化石以床板珊瑚动物群为特征。构造分区特点不明显。

2.5.6泥盆纪地质特征

早期为依克乌苏组、中期为卧驼山组、晚期为西屏山组。

依克乌苏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硅质灰岩及硅质岩组合。含珊瑚、腕足类及三叶虫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卧驼山组为一套杂色粗碎屑岩沉积,偶见保存不好的植物化石碎片,为陆相沉积。

西屏山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生物礁灰岩,含大量珊瑚及腕足类化石。珊瑚、腕足均建立了化石带。

2.5.7石炭纪地质特征

早期为红柳园组的一套碎屑岩夹灰岩的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含丰富的珊瑚和腕足类化石。晚期为芨芨台子组的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含丰富的?类、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

石炭纪的特点,早石炭世为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晚石炭世早中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所含?类化石,与华北板块本巴图组相似。说明该阶段两大板块增生陆缘有过拼合。

2.5.8二叠纪地质特征

早中二叠世下部为双堡塘组,上部为金塔组;晚二叠世下部为方山口组,上部为哈尔苏海组。其建造类型、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均与北部哈萨克斯坦板块相一致,说明这一时期,两大板块拼合已形成统一的大陆。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几大板块的基本地质特征,无论是地层建造,还是生物化石组合特点,均明显不同,应分属不同的构造块体。结合边界构造(甜水井―雅干深大断裂带、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贺根山蛇绿岩带等)特征进行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应当是可行的。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复习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沉积大地构造 1. 2. = 3. - 4. 。 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4 5. 6. 组合特征。 1. 1 1( 2 3 岩浆喷溢

4 5 2 1: 2 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 4 3 1 2 3 4 2.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以河流作用为例) a) b 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 3.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 1 1 2 3 2 1 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 互相转化。 3 1 2 3——动“定”转化递进律 4.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 1 2 的结果。

3 5 (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 (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 中期(激烈期)( (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 (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 物逐渐变细。 (5) (余动期) 二喷发大地构造 1. 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2. 块体。 两者 ——缝合 3. 断层。 也称离散边界 4. 弧盆发育齐全。 5. (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 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 6.

,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 7. ,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 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 ,一般深度在60400 9. 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系(P63) 性理论。 2. 核心模型: : 3.试述Wilson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Wilson 成的基本认识 1)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 2)- 3) 4)(大陆边缘为复理石建造) 5) 6)成褶 4 1 2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名词解释 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幻灯片1 Chapter 4 Historical tectonics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4.1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tectonics 历史大地构造及其分析方法 4.2 What are a platform & geosyncline 地槽、地台的概念 4.3 Outline of 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简介 4.4 How to reconstruct a paleoplate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4.5 Tectonic province, cycle & stage 大地构造分区、旋回和阶段 幻灯片2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大地构造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一、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 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和演化 幻灯片3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研究岩石的新老关系及确定地质年代 根据岩石特征及所含化石确定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 研究地壳发展演化规律 地层的发育和岩相变化严格地受到了大地构造的控制; 只有搞清楚了大地构造分区,才能更好地掌握地层分布规律 幻灯片4 二、构造性质/Tectonic characters 全球构造性质分类 1、稳定-stable: 地震、火山活动少,地貌反差强度低 2、活动-active: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貌反差强度高 3、过渡-transitional: 介于二者之间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区域地质构造试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前陆盆地,优地槽,岩石圈,古地磁,蛇绿岩套,毕尼奥夫带,软流圈,莫霍面,海底磁异常,海沟,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波,大洋中脊,拗拉槽 二、填空题 1.地球圈层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6个方面 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几个部分 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 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类型 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方面 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期 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个组成 单元 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地槽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叙述题(任选3个) 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5.简述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 6.简述按板块边界环境划分的大地构造类型。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29.22%;海水覆盖面积70.78%;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地质构造常识

地质构造常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 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 张节理剪节理 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 (3)斜交节理: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大地构造地质学3

?二、ophiolite的生成环境 ?ophiolite的岩石组合代表了大洋地壳的残片,故谈及ophiolite的原生环境时,一般认为,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 ?Miyashiro认为:ophiolite具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应属于不同的原生环境。 ?作为大洋地壳的ophiolite,在未侵位至大陆上以前,可出现在下列构造环境中: ?①、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包括狭窄的小洋盆); ?②、弧后边缘海盆地; ?③、未成熟的岛弧。 ?三、ophiolite的构造侵位 ?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但却出露在板块的敛合边界上。 ?1、俯冲带ophiolite ?产于海沟陆侧坡的俯冲带混杂岩体中,当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大洋地壳会遭受断裂而破碎,洋壳碎块,特别是洋底沉积层可能 在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添加在海沟的陆侧坡。它们与仰冲板块的岩石和沉积物混杂在一起,构成俯冲带杂岩体,其中所混入的洋壳碎块,即是俯冲ophiolite。以上三种环境中形成的ophiolite都可以在这里出现。 ?2、thrust ophiolite ?巨大的洋壳板片逆冲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之上,较重的洋壳反而上冲掩覆于较轻的过度型或大陆地壳之上。

?第3章二2 ?subduction zone: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地壳并彼此相碰时,大洋板块由于其密 度较大,地位低,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这一俯冲部分被称之为俯冲带。 ?根据弧后地壳类型和应力状态及构造活动,俯冲边界又可分为两种(Dickinson 1981):即陆缘弧沟系和洋内 弧沟系。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岩浆弧和弧后区是大陆地壳。弧后为陆地或浅海,弧后的应力状态是挤压或中性的(如安第斯);后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另一洋壳之下,弧后区是大洋地壳,岩浆弧的地壳是过度型的。 ?②、当convergent boundary两侧均为陆壳板块,或者陆壳板块与岛弧板块相互敛合时,由于两者的比重都比 较小,或浮力都比较大,陆壳板块难以俯冲到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的地幔中,于是,两个板块最终碰撞在一起,这种边界称之为Collision zone。 ?collision zone:两个大陆换大陆与岛弧相碰撞的地带,由于相互碰撞的两个地壳单元岩石密度均较低,难以进 入地幔,最后被挤压而成造山带。 ?第五章补充 ?第三节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 ?一、两种活动大陆边缘的几个构造单元 ?(一)、洋内弧沟系 ?1、海沟(Treach); ?2、俯冲杂岩或消减杂岩(Subduction complex); ?3、弧一沟间隙(Arc—Treach gap)一在此形成弧前盆地。 ?4、岩浆弧:靠海一侧是由没有火山活动的前弧或分缘弧(fontal arc), ?靠陆一侧由成串的火山构成火山链。弧内可能在构成岩浆弧基底地壳的地堑构造中出现弧内盆地(intra—arc basin)。 ?5、弧后区:主要有残留弧、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 ? ?第六章补充 ?四、裂谷岩浆的形成 ?裂谷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1、裂谷带的各种不同的岩浆岩基本上是由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以及少量超碱性岩浆演化而成的。大致上在裂前拱阶 段为碱性系列,大陆裂谷阶段为碱性系列和钾略高的大陆拉斑系列,大洋裂谷阶段则为低钾的洋脊拉斑系列。说明 随着大陆板块的分裂直到形成大洋裂谷,岩浆的碱度逐步下降;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 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 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 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 -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 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 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 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 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 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 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 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 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和 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O 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 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 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 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 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X 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 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O 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 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群系特征、不同块体的构造及其边界构造(蛇绿岩带)特征,将内蒙古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并根据构造活动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块、华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第9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赵剑波 第九讲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四川期,135‐52Ma)的构造演化 ---四川构造体系形成,东部盆岭构造发育,主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全球板块普遍北移 〇、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川期的概念,知道西川构造体系概念和特征,知道四川期正逆断层和盆岭发育状况,知道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顺时针转动及其证据,知道四川期的岩浆活动情况,知道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与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知道将构造、岩浆、沉积特征与时代相结合,并能说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构造、岩浆及沉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大陆是不断离散、拼合的结果;知道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一部分。 2.重难点 1)重点:四川期,四川构造体系,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2)难点:东部盆岭构造,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3.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提问与讨论 3)学术论文查找与汇报 前言 四川运动最早由谭锡畴、李春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究四川西部的西康地质时提出来的。中国大陆的多数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整合接触,没有构造事件发生。四川期构造作用的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而四川期本身可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延续到古新世末期。 中国大陆四川期的沉积,除了塔里木西南和藏南地区还有残留海分布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以及火山岩系为主要

特征。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大陆沉积环境。对于中国大陆西北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四川期构造作用相当不明显,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之间均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几乎都是整合接触。 补充: 谭锡畴:河北吴桥人,1892‐1952,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他参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对北京西山进行全面的地形地质测量。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这部专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1929年秋,谭锡畴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对四川、西康作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此次考察,行程上万里,历时2年多,作1:20万路线地质图30余幅。他们是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是我国最早穿过大巴山并对其地质构造进行研究的地质学家。1931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地质研究所,谭锡畴兼任该所研究员。1938年他到云南以后,一边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一边应地方政府之请,主持宣威煤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1939—1940年,又兼任云南易门铁矿局局长。谭锡畴从事教学,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从不放松。 李春昱,河南汲县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 古近纪: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已将原来的第三系分为古近系(Paleogene)和新近系(Neogene),古近系的含义和原来的下第三系相同,包括了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系的顶、底界线已经确定,顶界年龄为23.03 Ma,底界年龄为(65.5±0.3)Ma。 一、板内构造变形与应力场 1、四川构造体系 四川期的构造变形以形成轴向WNW的宽缓褶皱、WNW向逆掩断层、NNE向正断层、NE或NW向的走滑断层为主要特征。它们在四川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四川构造体系。四川期轴向WNW向的宽缓褶皱分布十分广泛,这种宽缓、波状起伏的地层样式在盆地内部方向十分稳定,但在盆地边缘,地层都朝盆地中央倾斜,四川盆地南部此类褶皱最为明显。综合其它地区的褶皱轴向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四川期的褶皱是西南强烈、东北微弱。 2.构造应力值差异 据万天丰等人测定,四川期的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是目前已经测到数据中最大的,平均是107.4Mpa,同时表现为西南部较强,东北部较弱。在阿里‐雅鲁藏布江带可达183.5Mpa,秦岭大别带为145 Mpa,东北地区一般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一)历史-构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 历史-构造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包括7方面的分析内容: 1、地层-沉积特征分析 根据地层发育及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古生物组合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区,进而了解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与分区(如隆起与拗陷的位置、时间、性质、大小、形状、幅度等) 2、岩浆活动分析 时空分布、产出特点岩浆演化过程恢复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总结不同构造区岩浆活动特征 3、构造作用分析 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类型及强度差异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史,划分不同类型构造区 4、变质作用分析 变质岩的时代、岩性、分布、变质相变质作用产生的条件分析构造环境 5、成矿作用分析 据成矿作用与各种地质因素的关系,研究各种矿产的控矿条件,确定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矿方向。 6、地球物理分析 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分析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 7、地球化学分析 根据各种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元素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场;为构造分区和找矿区划提供重要资料。 还可通过陨石、月岩地化资料的分析对比,探讨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 (二)力学分析法 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生成次序及成因机制入手,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李四光提出。 三)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方法) 是把现代地球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种地质记录相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类似之处,并推论地史上这些地质构造类型的演变规律的方法。 如: 大陆边缘-发展中的地槽蛇绿岩套-洋壳残留体浊流沉积-复理石建造 注意:一般来说,中生代以来的情况与现代大体相似,可对比性强,古生代以前特别是前寒武纪的情况与现代差别极大,不能简单对比 (四)构造比较法 根据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找出不同地区某一尺度上的相同的本质,划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的方法。 如: 地壳类型及其特征:大洋型地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它的结构总是比大

地质构造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读图甲与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5.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 B.海岭 C.褶皱山 D.裂谷 某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单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该区域可能属于()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8.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江南地区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地球的伤痕”,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9. A. 板块张裂 B. 板块碰撞 C. 流水侵蚀 D. 人类活动 10. A. 地垒 B. 地堑 C. 背斜 D. 向斜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①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 B.②处岩石可能是玄武岩 C.③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④处岩石易受重熔再生作用 1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B.沉积岩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 D.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