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关于小学数学课程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一)数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

1、数学的产生

2、数学的研究对象

(二)小学数学的学科性质

1、生活数学观

2、儿童数学观

3、现实数学观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一)发展公民数学素养

精英数学大众数学

数学素养:一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运用数学技能的能力,能够满足个人每天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需求;二是能正确理解数学术语的信息。

(二)培养数学思维

(三)将数学运用于现实情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目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回答小学数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因素

1、生活的变化

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

(二)儿童发展因素:

(三)数学科学的发展

经典数学现代数学

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分析(一)问题辨析

1、“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两个目标是否一样?有何区别?

现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目标有何区别?

(1)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2)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二)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1、清末算学的目标

1903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算学,其要义在使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

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2、1920—1948年五次修改《小学算术课程标准》

3、1949——现在:九次修定小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三)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数学课程目标

(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国际趋势

美国2000年的数学课程标准,英国1995年的数学课程标准,日本2000年的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中反映出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趋势:

重视数的意义的理解,注重学生数感的形成;加强口算和估算的地位;强调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使用计算器;消弱复杂的笔算;淡化固定的计算程序和方法;不提倡过早的建立数系的概念等。

二、数与代数的教育价值

1、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正数与负数、精确与近似、方程与求解、已知与未知等概念中蕴涵着对立统一思想,变量和函数概念中蕴涵着运动、变化的思想,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三、《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处理的特点

(一)《标准》中加强的方面

1、加强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

《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经验”。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1)加强通过实际情景对数的意义的认识《标准》强调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数概念产生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感受、认识数的意义

(2)强调对运算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标准》强调在具体情景中认识计算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即面对具体情景,首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机和估算都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计算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标准》强调通过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过程,建立运算的概念。

(3)强调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字母(代数式)表示的意义

(4)强调在现实情景中表述、理解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2、强调数与代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标准》强调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被证明是学生理解数学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数学模型的角度看待数与代数,体现了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也体现了用数学去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标准》中的数与代数模型主要有:

(1)数模型

(2)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3、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数学

关于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表明:知识不是被动地从个人传输给个人,而是个体在经历各种活动时,靠做、反思、讨论、交流而建构的。《标准》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强调探索并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5、强调数与形的结合

用图形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6、强调运用计算器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标准》强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计算器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和计算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7、强调代数推理

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等价转化、比例推理)

(二)《标准》中消弱的方面

1、降低计算的难度

笔算的难度与熟练程度与《大纲》相比有所降低;

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数的整除的内容与《大纲》相比有所降低;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2、减少了需要记忆的内容

3、对一些概念以描述性表述代替形式化表述,如,函数概念就采用描述性表述。函数是一种变量相依关系,它的直观形象就好象是一个进行内部操作的机器,比如就象y=3x 那样,输入一个值就对应输出一个值。(二)空间与图形

这一领域分为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1、加强的方面:

第一,强调内容的现实情景、生活经验、活动经验。

空间与图形较之其它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第二,增加图形变换

第一学段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第三,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

第四,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2、削弱的方面

第一、二学段,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因为这两个阶段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良机。

3、第一学段在内容上的特色和要求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

(2)强调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测量过程的体验。

(3)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体验处理数据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可能性。使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可能性的刻画,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

获得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第一学段重点是实践活动;第二学段重点是综合运用。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一、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概述

(一)关于学习的含义

1、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学习:

A、学生知道5×4表示4个5连加,结果是20,并获得了“四五二十的口诀”。

B、学生看到5×4就说出其结果为20。

C、训练、练习、读书

D、“学习是可以看得见的行为。”是否正确?2、学习的定义

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数学学习的含义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三)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

1、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的深度)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记住书本上的语言文字符号或数学符号,而且能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概念、规则、原理等),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如仅仅记住了符号的组合或词句,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实质内容,这样的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

发现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包括提示问题的隐蔽关系,发现结论的推导方法。(四)小学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1、习得阶段

2、保持阶段

3、提取阶段

二、学习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影响

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二)认知主义的理论及其影响

基本观点: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源自于格式塔学派,主要有:

克勒的顿悟说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第四章 关于数学学习内容的若干核心概念 一、数感

(一)什么是数感?

将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

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二)数感的主要表现 1、理解数的意义

将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既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

(2)用多种方法表达数

这既要求学生理解数的概念,也是要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发展过程。

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抽象的数字符号不是表示数的惟一方式。 人们对数的认识:

实物 数字符号 (3)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 (4)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这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二、符号感

符号感是指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 符号感的主要表现: (一)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基础。

数学地表示

(二)引进字母表示,是学习数学符号、学会用符号表示具体情景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一步

1、用字母表示运算法则、运算规律以及计算公式

2、用字母表示各种数量关系

3、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确切地表达出来。

(三)理解符号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第一,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和能解释代数式的意义。

第二,用关系式、表格、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符号间的转换主要指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表格法、关系式法、图象法和语言表示之间的转换。

用多种形式描述和呈现数学对象是一种有效地获得对概念本身或问题背景深入理解的方法,因此多种表示方法不仅可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空间观念

(一)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

(1)能够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2)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二)空间观念培养上的目标 第一学段:

1、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方向;会看简单路线图。 第二学段:

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展开图。 四、统计观念

指由一组数据引起的思考,所推测到的可能结果、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的思想和意识。 (一)统计观念的主要表现

1、能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2、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作出合理的决策。

3、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五、应用意识

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六、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末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

《标准》: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类、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

第五章数学教学观念

一、数学教学的本质

(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1)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二、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体验、理解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1、动手实践

2、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3、鼓励学生合作

4、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四)教学中的具体要求适当

对运算技能的要求:

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对平面图形学习的要求: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围绕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或某一主题而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程序。

(二)我国小学数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1、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1)操作程序

(2)优缺点

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尝试教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第六章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1、讲解的功能与表现形式

功能:

A、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使人明白,理解某个概念、程序或规则。

B、解释原因。

表现形式:

A、诠释性讲解

B、描述性讲解

C、说明原因性讲解

2、讲解行为的误用

A、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知识。

B、讲解的时间太长。

C、讲解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D、讲解顾及学生原有知识。

3、讲解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演示法

1、影响演示效果的因素?

A、感官通道的利用程度

B、视觉材料的逼真程度

C、学生年龄特征

D、学生的文化背景

2、演示法的运用

三、谈话法

1、对话行为的功能:A、诱发学生参与教学

B、提供线索

C、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

D、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2、对话行为的维度分析

A、发问

问题的难度:

发问的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发问的次数:

问题的清晰度:

B、候答

候答时间

C、叫答

叫答方式与范围

D、理答

积极反应:

消极反应:

3、谈话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四、小组讨论法

(1)小组规模和构成

(2)小组的内聚力

(3)交流的模式

(4)小组领导方式

五、实验法

(一)学具操作要选择恰当的内容

1、建立某些起始概念

2、区别某些易混淆易错的数学知识

3、理解较难的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知识(二)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六、选择数学教学方法的依据

1、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3、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4、根据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七、数学教学的教具与学具

(一)基本教具与学具

(二)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恰当评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关系。

3、注重实效,适时、适度地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

4、合力开发软件,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负担。

第七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前期分析

方案设计

方案评价

(一)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为什么教?为什么学?

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学生需要、资源条件2、内容分析

教什么?学什么?

(1)课程标准

(2)分析教材内容

①研究大纲,整体上把握教材。

1)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2)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

A:以认数与计算为主线

B:数和形结合编排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②研究单元及本节课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要明确以下内容:

1)知道什么:原理、性质、法则、公式、规律

2)会什么:技能、技巧、分析、归纳、比较、概括

3)发展什么:智力、非智力

重点和难点的涵义

③关注邻近学科教材,建立教材之间的联系一是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之间的联系

二是几门学科教材之间的联系

(3)借鉴参考资料

(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计划撰写

1、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的价值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1)教学目标的层次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价值与意义

落实课程目标

明确教学方向

便于教学评价

具有激励功能

(2)教学目标的叙写(ABCD法)

1)行为主体(audience)

正确:“学生应该……”

不正确:“教给学生……”、“教师将……”

2)行动词(behavior)

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3)行为条件(condition)

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

A、允许或不允许使用辅助手段

B、提供信息或提示

C、时间的限制

D、完成行为的情景

4)表现程度(degree)

指学生对目标所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运用

1、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通过研究和交流,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2、教学内容设计

(1)划分课时和分配各课教学任务

(2)处理教材,加工教学内容

加工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

1)有价值的数学材料须适合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2)有价值的数学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动态,

即能使学生获得发展。

3)有价值的数学材料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生活能力。

(2)如何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

(3)如何用好“主题图”

主题图是指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它是低段教材的一大特色。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第二,使学习材料呈现既灵活,又生动,并体现一定开放性。

第三,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场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强人文性和教育意义。

用好主题图,要注意:

A、学生也是学习材料的呈现者

B、学生也是数学问题的发现者

C、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体验者

3、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环节

导入的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新颖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简洁性原则

导入的方法:

1)旧知识导入法

2)设疑导入法

3)故事导入法

4)操作导入法

5)计算导入法

(2)新课展开环节

1)确定教学层次。例:“分数的初步认识”2)设计教学活动

(3)练习巩固环节

(4)结尾环节

4、教学计划的撰写

(1)学期教学计划

(2)单元教学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加德纳(Howard Gadner)“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七种智力:

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数学的本质

教育数学是数学的教育形态:

数学的原始形态: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书面发表的数学是数学的学术形态:

教师的责任:把数学的学术形态化为教育形态:

1 高效率地进行火热的思考,

2 揭示数学本质;

3 使学生容易接受。

数学教育中的“去数学化”倾向

“去数学化”,指数学教育只讲“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忽视数学实质的揭示。

结实数学本质,才能提高效率

教育不等于认识论。

数学教学是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把握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本质,精中求简,保持核心价值

第一部分

关于数学本质的把握与呈现

数学教学成功的标志

主要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数学的科学性),包括:数学本质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形成。

“数学本质”的内涵:

1。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

3。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4。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

数学本质被两种活动所掩盖:

1。过度的形式化。“淡化形式,注重实质”。2。教条式的改革。表面热闹、缺乏效率的教学过程。

第二部分

数学文化的孕育与体现

数学文化:支撑数学的基础

数学文化的建设

数学文化≠数学史

数学文化要从数学思想和一般文化的互动中进行考察。

能动的反映论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启发式教学,师生讨论,反对满堂灌。

谁说“学生是一张白纸?” “能动的反映论”!知识是不能传授的?科学传授+主动接受是好的教育?

认识论教学论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本质;教育数学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数学。数学与生活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 1. 免疫应答水平过高会引起: A. 超敏反应 B. 持续感染 C. 免疫缺陷 D. 癌症 E. 易衰老 2. 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可引发: A.严重感染B.自身免疫病C.肿瘤D.免疫缺陷病E.超敏反应 3. 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 A.免疫缺陷病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病毒持续感染E.肿瘤 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反复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增生性疾病 5.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 6. 医学免疫学研究的是: A.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机体防御能力B.抗原抗体间的相互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作用关系 C.人类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D.动物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 E.细胞突变和免疫监视功能 7. 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自身免疫病 B. 超敏反应 C. 肿瘤 D. 免疫增生病 E. 移植排斥反应 8. 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C.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D.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9.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 调节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11.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自稳 12. 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分子是: A.细胞因子B.补体C.抗体D.MHC 分子E.抗菌肽 13. 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A.γδT 细胞B.αβT 细胞C.NK 细胞D.DC E.巨噬细胞 14. 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15. 免疫细胞不包括: 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巨噬细胞 16. 适应性免疫应答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A.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B.具有再次应答的能力 C.无需抗原激发D.T/B 细胞库具有高度异质性E.精确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小学数学教学论

一、填空选择 1.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科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征。 3.桑代课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把准备律和练习律看成 是效果律的从属性原则。) 4.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为三个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提 取阶段。 5.数学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掌握三个环节。 6.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 学中介。 7.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 教学、班内个别教学、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8.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教学、班内个别教 学。 9.班级授课制的变式有两种:复式教学、现场教学。 10.练习课的一般结构:复习、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11.复习课的一般结构:归纳整理、重点复习、总结、布置作业。 12.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划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考查课与实践活 动课等基本类型。 14.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5.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不同的领域,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活动。 16.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影响),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 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17.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动力就可以理解为:儿童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发展 水平,与数学教学的进程对他们提出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 18.布鲁纳的四条学习原理:构建原理、符号原理、比较和变式原理、关联原理。 19.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20.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重要组成 部分。 21.数学问题的结构--波利亚认为问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已知数、未知数、条 件。 22.一般数学问题的分类--从解题方式上数学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求解题、求 证题。 23.小学数学问题的分类--传统的方式将问题分三类: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 24.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多样性、层次性、探索性。 25.常规的教学手段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简单的教具和学具。 26.评价的呈现方式包括:评分(等级)、评语和成长记录袋三种方式。 2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思路、教学反思。 28.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诊断学基础重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 胸痛原因: 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 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第一章 1.什么是数学课程?课程有哪些表现形式? 关闭提示 答案:小学数学课程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标准及其进程的总体安排。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数学教学活动进程的总和。 数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设计好的课程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文件来表现,我国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 2.新的数学课程有哪些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6.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怎样理解各部分目标之间的关系? 关闭提示 答案: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地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提出要求。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无主次之分,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落实。要全面落实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重点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影像诊断。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重点与难点 1.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问诊要点和临床意义。 2.掌握物理检查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了解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4.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5.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基础、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三、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1)《诊断学基础》第二版. 戴万亨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月(全国高等中医 药院校规划教材) (2)《医学影像学》第六版.吴恩惠,冯敢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全国高 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 参考书目: (1)《临床诊断学教程》.刘文秀等主编.北京医学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四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就是型: A、I 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以上都不就是 2、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以上均不就是 3、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属于细胞毒型 B、有NK 细胞与巨噬细胞参与 C、没有补体参与 D、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就是由IgG 与IgM 介导的 4、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就是: A、特应性皮炎 B、输血反应 C、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接触性皮炎 E、移植排斥反应 5、I 型超敏反应主要就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就是: A.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B.B 细胞 C.T 细胞 D.NK 细胞 E.内皮细胞 7、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 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E.过敏性鼻炎 8、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就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 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 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就是: A. 肾上腺素 B. 阿司匹林 C. 青霉素 D. 抗血清 E. 扑尔敏 10、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花粉产生了: A.I 型超敏反应 B.II 型超敏反应 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就是 A.自身组织细胞就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 B.输血反应就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G 与IgM D.吞噬细胞与NK 细胞的杀伤就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E.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E 13、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 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 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 B.II 型 C.III 型 D.IV 型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就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小学数学教学论精编版

小学数学教学论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数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发现法 答: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2.课程内容 答:是指按照一定要求制定的各门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3.数学交流 答:数学交流大体包括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哪些? 答: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学校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2)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3)数学科学发展的

需要。现代数学的发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十七世纪以前形成完整体系的内容。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近现代的数学教学材料有哪几类? 答:随着近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教学手段也在逐步发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具和学具相继出现,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标志。这些材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结合有关内容设计的教具、学具。如学习认数和四则计算的小棒、插板等,几何形体模型等。二是有结构的、适用性强的教具和学具,如奎逊耐彩棒、逻辑块、几何拼板等。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计算机、录像等。 3.结合《标准》,谈谈数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标准》对数感的说明是“能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义,能运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体会较大的数和较小的数,能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理解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运算。” 4.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的两种变式是什么? 答: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的变式有两种:一是“复式教学”,一是“现场教学”,它们在我国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占有一定地位。(1)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进行的一堂课上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主要适合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条件较差的地区,对于普及农村和山区教育有重要意义。(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也是班级授课的一种变式,它对于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5.简答第一学段“概率”学习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学段“概率”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初步体验有些是的发生时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一项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有确定的与不确定的两种情况。(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本目标的重点是

诊断学基础重点

诊断学基础重点内容 简答题: 心电图(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颤、心肌梗死) 影像学(肺结核、大叶性肺炎、骨折、脊柱结核) 综合分析: 病案(15分):水肿、呼吸困难、呕血与黑便 (5分):腹膜炎(173页)、肝硬化、气胸(124页)、胸腔积液(125页) 第一篇:症状诊断 第一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1、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者全身性,均可引起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2、临床表现:体温升高 (1)低热:37.5℃-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3、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日至数日,反复发作。(疟疾)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4、问诊要点 (1)伴皮疹:应该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等。 (2)伴口唇单纯疱疹: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感。 二、疼痛 1、定义:损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 机体的防御反应。 2、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 现象称为牵涉痛。 3、胸痛:主要由胸部疾病引起的 (1)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他原因。 (2)胸痛常见病因的鉴别:★ [1]、胸壁疾病:固定于病变处。呈带状疱疹沿神经走向,不越过正中线;隐痛或剧 痛。带状疱疹呈刀割样痛或灼痛。持续时间不定,带状疱疹可持续数周。压迫局 部或胸廓活动时加剧。 [2]、胸膜病变:位于患侧腋中线肺底部位。干性胸膜炎为尖锐刺痛。黏连性胸膜为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数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发现法 答: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2.课程内容 答:是指按照一定要求制定的各门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3.数学交流 答:数学交流大体包括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哪些 答: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学校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2)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3)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现代数学的发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十七世纪以前形成完整体系的内容。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近现代的数学教学材料有哪几类 答:随着近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教学手段也在逐步发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具和学具相继出现,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标志。这些材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结合有关内容设计的教具、学具。如学习认数和四则计算的小棒、插板等,几何形体模型等。二是有结构的、适用性强的教具和学具,如奎逊耐彩棒、逻辑块、几何拼板等。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计算机、录像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考试重点

酶分离”现象:指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248)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指脑脊液中蛋白明显增加而细胞数轻度增多。见于脊髓受压、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脊髓肿瘤等。(311)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43) 隐性黄疸:17.1-34.2umol/L,(43) 脑膜刺激征: 指脑膜病变或其附近病变波及脑膜时,刺激脊神经根,使相应肌群发生痉挛,当牵扯这些肌群时出现防御反应的现象(204)腹膜刺激征: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为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160) 听觉语音定义及方法: 嘱被检查者用一般的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喉部发音产生的振动经气管,支气管肺泡传至胸壁,由听诊器听及. (121) 触觉语颤定义: 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的共鸣的震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 (113) 奔马律:在S2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来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称为奔马律. (138)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各水冲脉。检查:握紧患者手腕掌面,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可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系因脉压差增大所致。(发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149) 奇脉: 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又称为吸停脉,常见于心包积液和压缩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149)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214) 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216) 移动性浊音及腹水: 腹腔内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及腹水.(腹水叩诊腹中部为鼓音,两侧为浊音) (169) 颈静脉怒张的定义及意义:在坐位或半卧位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怒张提示体循环静脉血回流受阻或上腔静脉压增高,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受压).: (100) 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功能不全时,右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到右室受阻,腔静脉淤血,肝脏则发生淤血性肿大,若按压肿大的肝脏,则将血液从肝脏挤入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但由于右心功能衰竭,不能接受增加的回心血量而返流到上腔静脉使颈静脉充盈。同理,渗出性和缩窄性心包炎时,限制了心脏舒张,使体循环血液、回流受阻而肝淤血,也可出现肝颈静脉返流阳性。(148) 震颤定义: 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义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129)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的区域内听到了支气管呼吸音,即为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亦称为管呼吸音。(119) 呼吸困难:患者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呼吸频率、深度、节率改变;张口呼吸;端坐呼吸;紫绀;辅助呼吸肌参加活动。(26)干罗音:又称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呼吸性附加音。(119) 湿罗音:又称不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因为气道或空洞内有较稀薄的液体,呼吸时气道通过液体形成水泡并立即破裂时所产生的声音,故也称水泡音。(120) 莫菲氏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胆总管渐进阻塞征:见于黄疸进行性加深(163) 库斯莫尔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病人可以出现节律匀齐,呼吸深而大(吸气慢而汉、呼气短促)病人不感呼吸困难的呼吸,称为库斯莫尔(Kussmad)呼吸,又称酸中毒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163) 潮式呼吸: 潮式呼吸是一种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加上变化的周期什呼吸.潮式呼吸周期可长达30秒至2分钟,暂停期可持续5~30秒,多见于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等(111) 库瓦西耶征:又称无痛性胆囊增大征,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111)比奥呼吸:又称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深度相同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111) 二、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第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和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