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作者:茅盾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赏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手法和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理解,学习象征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本文写于1941年3月,《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因此写下了本文。

(二)、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阅读第二、三两段,思考下列问题:找出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

见到黄土高原时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的情绪变化。

3、阅读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4、反复朗读文章第七段后半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5、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6、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三).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和欲扬先抑手法)。阅读第七自然段。

1、第7段前面四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具体分析

2、象征的含义?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

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

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

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四、总结

1、主题: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

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2、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

3、修辞方法:排比、反问、拟人

4、语言:准确、凝练、变化多姿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完成《宝典训练》课内部分。

六、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不平凡外部形态象征

象征意义

欲扬先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干预(yù)贴切(qiē)前沿(yán) B. 膏药(ɡāo)剥削(bō)堕落(duò) C. 狡辩(jiǎo)扶植(zhí)阻碍(ài) D. 枯燥(zào)权威(quán)趋势(q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光辉点范不乏先例流里流气强词夺理 B. 论资排辈不以为然学术权威风险投资 C. 招摇撞骗狗皮高药多多益善马马虎虎 D. 豁然开朗跌打滚爬激光照排难已估量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 傅雷曾坐在桌前对着家书流泪,龙应台更是在给儿子写信时潸然泪下。 C. “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乘公交、骑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 不要以为“亲情作业”举足轻重,孩子与父母交流越多,心就贴得越紧。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二个抉择,是l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B. 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 C. 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D.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 5.下列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 ②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 ③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 ④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 ⑤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A. ②⑤④①③ B. ②④①③⑤ C. ⑤②④①③ D. ②④①⑤③ 二、填空题 6.《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原题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在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________”。 7.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原指带兵越多越能打胜仗,后泛指越多越好。________ ②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________ ③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________ ④形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凶险且后果未卜,后引申为处在有争议的是非之地。________ ⑤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也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1.白杨礼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知 识点 原文 女娲补天的故事,处处充满着神奇的想象。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求而浇灭天火的过程说具体、说生动。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

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知识点1 **【字词学习】** 字:塌(tā)、救、稠 词:幸福、挣(zhēng)扎、熄(xī)灭、冶(yě)炼(liàn)、窟窿、云霞、女娲补天 **【重点句子】** 1.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2.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 ī)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3.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4.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5、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①)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 年5 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 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把形声字“垠与银” ,“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 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 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 段描 绘了白杨树的和 _______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 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_____________ ,点明 了主题。最后,第9 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 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2018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X k B 1 . c o m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

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优秀教案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教材分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选一生重要的抉择和贡献。 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3.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思路,感知演讲者的精神品质。 2.品析演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抉择的重要意义。 2.难点:体会演讲者的演讲特色,感受演讲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4年,方正集团总资产1521亿元,总收入748亿元,净资产483亿元。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知识小窗 1.了解文体。 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2.背景知识介绍。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3.了解作者 王选(1937.2.5-2006.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作者:茅盾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赏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手法和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理解,学习象征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本文写于1941年3月,《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因此写下了本文。 (二)、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阅读第二、三两段,思考下列问题:找出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 见到黄土高原时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的情绪变化。 3、阅读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4、反复朗读文章第七段后半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师:刘基东地点:172班时间:2020年10月12日 设计构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文本为载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特色设计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紧扣文本,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白杨树 在认真预习课文的之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采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答题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朗读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2.紧扣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和适当引导 深入研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段,在读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对白杨树的理解进行了一次深加工。 3.发掘写作美点,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象征是文章的显著写作特点,也是整个单元的显著特点。于此同时,还有比喻、反问、排比的修辞,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点。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二、预习展示 坦荡如砥dǐ刹那chà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倔强挺立jué秀颀qí无边无垠yín 晕圈yùn 三、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人。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

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四、走进文本,亲近白杨 题目是《白杨礼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白杨和礼赞,我们先从白杨入手。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 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 这是一种的树,你看:“”。 范例: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你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参考:这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你看:“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是一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的树,你看:“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分别是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精神内涵的角度来介绍白杨树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来给大家详细分析。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五、了解背景,理解象征意义 1、看到这些具有这么多品质的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指定学生齐读第7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作者的思想轨迹,明确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吗? 3、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