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目标任务一览

情境导入任务导航

若充分发挥想象,早上你喝的一杯水也许来自冰塔林立的唐古拉山主峰,也许来自广阔无垠的东海。起初,也许是冰晶,也许是溪水。它曾经在空中,也曾经在地下。从水体相互联系的观点看,这是为什么呢?

2019课标2019课标教学内容建议

Ⅰ-1.6绘制

示意图,解

释各类陆地

水体之间的

相互关系。

1.说出地球上各种水

体的空间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简要分析

河流水的五种补给形

式的补给特点和变化

规律。

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4“相互联系的水体”,完成下列问题。

1.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大气水。

(3)陆地水体间的关系:一般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4)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沼水和地下水。

2.河流水、地下水和湖泊水相互补给关系

(1)由图a可知,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

(2)图b中左图表示丰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3)图b中右图表示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4)图中各水位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合作探究]

第①步:案例探究

1.参照下图,概括河流水、湖泊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提示除河流源头处的湖泊单向补给河流外,三种水体相互补给。

2.判断正误,并举例说明。

(1)各地的河流水均能得到地下水的补给。

提示错误。黄河下游和长江荆江段为“地上河”,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提示错误。以我国为代表的夏雨型气候区河流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

3.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和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两类河流流量过程线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提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突出特点是有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突出特点是有夏汛,冬季断流。

第②步:名师精讲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

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

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两

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

少;②降水量

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

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

东部季风区最

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

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

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全年①取决于湖泊

水位与河流水

位的高低关

系;②湖泊水

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全年①地下水补给

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

河流水位的高

低关系

普遍

(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

补给类型世界分布(气候区) 我国分布地区

降水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

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

洋性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

温带大

陆性气

候区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

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

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

性降雪,也有雨水补给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

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永久性冰川

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

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如下图1,河流径流量与降水一致,应该为降水补给为主;图2河流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吻合,应该属于冰雪融水补给。

(3)根据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河流补给类型

①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

Ⅰ.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断流等情况。

Ⅱ.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Ⅲ.解题思路分析: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是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还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②根据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河流补给类型

Ⅰ.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的河流,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刚好相反。

Ⅱ.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有冰川融水补给。

Ⅲ.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夏汛)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汛)。

Ⅳ.内流河在冬季断流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

Ⅴ.流量过程曲线变化和缓的河流,可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也可能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第③步:实战演练

1.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

B.热带季风区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2)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有一个汛期

C.冬季断流

D.年径流总量大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河流出现了春汛,故存在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判定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第(2)题,从图中看不出存在地下水补给和年径流总量大,而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流量为0,且有两个汛期。

答案(1)C(2)C

2.(2019·威海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水文站月累积径流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水文站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2)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地下水

B.冰川融水

C.降水

D.积雪融水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征。第(1)题,解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月累积径流量”,注意图中曲线的倾斜状况(即斜率)。月累积径流量是某月及其以前各月的径流量之和,由图可知7~9月月累积径流量曲线倾斜角度最大,说明该时期降水量大,河流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汛期。第(2)题,在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中,地下水补给最为稳定。季节变化小,但补给水量小;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受气温影响大,积雪融水多发生在春季,冰川融水一般在夏季即北半球的6、7、8月,补给量较大;降水补给主要在雨季,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集中于7、8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获得的补给量最大,明显是以降水补给为主。

答案(1)C(2)C

[提升素养]

素养一:地理实践力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偏算命的回来又说:“系属兔的阴人冲犯了。”大家算

将起来,只有秋桐一人属兔儿,说他冲的。秋桐见贾琏请医调治,打人骂狗,为尤二姐十分尽心,他心中早浸了一缸醋在内了。今又听见如此,说他冲了,凤姐儿又劝他说:“你暂且别处躲几日再来。”秋桐便气得哭骂道:“……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众人又要笑,又不敢笑。

“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提示:“井水”“河水”都存在于水圈之中,水圈中的水体总在不断地运动更新和相互转化,当然“井水”“河水”也不例外。

素养二:综合思维

《长江之歌》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下图表示长江全年水源补给状况。

(1)《长江之歌》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说明了长江源头水源补给有哪两种类型?

(2)图中a所示的补给类型是哪一种?其变化主要受哪一因素影响?

提示:(1)冰川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2)雨水补给。雨水补给是长江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一致。

思维导图

必背清单

1.说出陆地水体的类型。

2.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3.说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地区。

4.说出河流补给类型的分析判断思路。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

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

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D.我国内流区域没有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上水体的组成。第1题,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第2题,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液态水数量最多。答案 1.A 2.C

读图,回答3~4题。

北半球某水文站某年实测流量和降水量

3.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来源于()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

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

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

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

4.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A.东北三江平原

B.浙江南部

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D.青藏高原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降水量与径流量变化一致,所以河水由降雨补给;另外,无降水时也存在一定的径流量,所以河水还有地下水补给。第4题,具有这种补给特点的河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

答案 3.A 4.B

下图为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水库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江淮地区

C.西北内陆

D.横断山区

6.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5月

B.6月

C.9月中旬

D.11月

解析第5题,该水库全年都有水流入且流入水量在夏季最丰富,故它不可能位于西北内陆,而应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该水库7月的流入水量较少,可能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量较少,故该地可能位于江淮地区。第6题,当水库的流入水量大于流出水量时,水库的蓄水水位就持续上升;由图可知,9月中旬之前的几个月(3月~9月中旬),基本都是流入水量大于流出水量,故9月中旬蓄水水位达最大值;之后,流出水量大于流入水量,蓄水水位下降。

答案 5.B 6.C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2019·临沂高一检测)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2.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早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解析第1题,结合降雨量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判断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降水。第2题,结合选项,如果①流量曲线测得的时间早于②曲线,有可能是流域内大面积开荒种田,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流量变化加剧;如果②早于①,有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或大面积植树造林,使流量得到调节。

答案 1.A 2.C

(2019·福州高一检测)每年4~6月,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河流常常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汛”,即白天河流流量很大,夜晚则洪峰消退。据此完成3~4题。

3.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主要是()

A.大气降水

B.高山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湖泊水

4.“一日一汛”反映了当地()

A.冰雪融化迅速

B.昼夜温差大

C.降水变率很大

D.自然灾害频繁

解析第3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河流补给水源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4~6月,气温升高,海拔较低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夏季气温高,季节性积雪融化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冰雪融化受气温影响。第4题,“一日一汛”说明白天积雪融化多,河流水量大,夜晚融化少,河流水量小,说明昼夜温差大,“一日一汛”反映的是水量变化,不是灾害多少。

答案 3.C 4.B

读下图,回答5~7题。

5.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大气降水

B.沙漠凝结水

C.冰雪融水

D.湖泊水

6.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变化特征一般有()

①流量较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

②流量变化受气温的影响,丰水期出现在夏季

③冬季出现明显的断流现象

④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该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解析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此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或永久性积雪融水。第6题,该地区河流流量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表现出水量变化的连续性、较平稳、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丰水期与高温期一致、冬季有断流现象等一般特征。第7题,该地区深居内陆,水循环类型主要属于陆地内循环。

答案 5.C 6.B7.B

8.下图所示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河流流量和降水量年内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河径流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B.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C.结合雨带推移规律分析,该河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D.该河确定只有一种水源补给

解析该河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应以雨水补给为主。该河流域4~7月为汛期,因此判断应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河为一大河,一般有多种水源补给,从图中无法判断有多少种补给水源。

答案 B

(2019·黄石高一检测)读某河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9~11题。

9.下图中能表示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变化的是()

10.造成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出现上题所示变化的原因有()

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

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

③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图示河流的一大水文特点是: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6~9

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洪峰要在次年1月才到下游。这样,就使得下游在当地雨水造成的洪峰到来之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①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

②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

④下游水量过大,中游水量不易下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9、10题,图示河流是尼日尔河,呈弧形水系。上游地区发源于热带多雨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减少、热带草原区的动物饮用水、种植区引水灌溉等);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又增加,大量支流汇入,径流量回升明显。第11题,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是导致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时间的主要原因。

答案9.C10.C11.B

二、综合题

12.读A、B两河流(我国)流量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是________;B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是________。

(2)A河在我国________地区最常见,河水靠________和________补给。B河在我国________地区最为常见,河水主要靠________补给。

(3)分别叙述A、B两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的成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河有两次汛期,并且流量较大;B河只有一次汛期,并且有断流现象。第(2)题,由A图可知,该河有两次汛期,一次是4月的春汛,另一次是夏汛,由这些特点可推知该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由B 图看出,河流的汛期是7、8月,流量较小,且冬季河流断流,据此,可推知该河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流。第(3)题,结合河流补给类型的特点回答即可。

答案(1)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流量较大有一次汛期(夏汛),流量小,冬季有断流

(2)东北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西北内陆冰雪融水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积雪,第二年春暖以后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

7、8月份降水量丰富,河水上涨,形成夏汛。西北内陆地区,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形成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断流。13.下图是我国某河流的综合补给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是这条河流的水源补给形式,可判断A是____________补给,B是____________补给,C是____________补给。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图中①②两条径流量变化曲线,________曲线是在上游修水坝后测得的,其理由是什么?

(3)这条河流位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存在夏汛和春汛,夏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降水,春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该河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修筑大坝,人工调节,河流流量比建坝前稳定。

答案(1)大气降水(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我国东部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在春分日以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积雪开始融化;地下水补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补给形式,且丰水期地下水补给量小于枯水期;所以A为大气降水补给,B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为地下水补给。

(2)②全年流量比较平稳,河流受到水库的调节作用影响。

(3)东北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日本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日本教案主备人 备课时间周星期第课时备课组长 签名 教研组长 签名 教学内容第三章第一节日本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二)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教学重点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教学难点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教学过 程引入新课,小结或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1分钟) 新课导人: “东亚岛国”部分可由学生读图引入。根据教材P.66活动题,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点击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学生印象。计算题除按题目要求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约为336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约为135人/平方千米外,还可以请同学迅速计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从而得出思考题“人稠”的答案;至于对“地狭”的认识,可采取计算中国领土面积是日本领土面积的25倍多而获得,也可投影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轮廓及面积数据,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感性的认识。而后稍作小结即可。 我国省级行政区湖南江西甘肃云南 面积(万平方千米)21.2 16.7 39 39.4 新课推进 三、自学自测(12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6-69页,时间4分钟。之后完成高效课堂的47页预习导学部分,时间4分钟。完成之后我们请几位与大家分享他的自学成果,要求同学说出答案是如何找到的,或者看图怎样分析出来的,不要求直接念答案。主要说明自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地图或地理图册上的地图。 四、讨论答疑(15分钟)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高效课堂合作研讨部分:第一二小组讨论学习活动一第1题,三四组第2题,五六组第3题,时间5分钟。答疑时用幻灯片引导、提示。教授新课: “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骤: 1.在七年级上册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找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2.找出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位置。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描绘出“板块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过程。阅读资料“富士山”,加强学生印象,补充日本国的两个别称:“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最后在图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需说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狭窄的平原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引导学生由此推断出日本的水能资源丰富。 “温湿的气候”部分可用纬度相近的东京和北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京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丰沛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教法上,可向学生出示统计数据并让学生计算气温年较差,计算两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设计的东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并辅之以学生读图——计算——得出结论。最后补充说明:在此气候条件下,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东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可参照我国隋唐时历史,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也可适当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或者,找一篇日文文章或日文书籍,让学生看看日文中的众多汉字。

第一节 日本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认识日本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2)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地震,分析成因。 3)了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4)了解日本的人口、民族构成及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经济水平及发展特征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通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3)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工业区的分布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教学难点: 1)日本主要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地震成因。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方法: 如何讲清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分国地理教学的关键;如何使学生牢记和理解日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是日本教学的基点。采用谈话法、分析归纳法、讲述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又运用了图、表、数据、自制课件等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日本的资料和图片,截取相关的影视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 第一节 解开系统的面纱

第三章第一节揭开系统的面纱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对系统含义和分类的初步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意识,为下一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学习和认识事物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系统案例的展示与分析;系统的含义与分类。系统实例的展示与分析部分安排了三个实例:大棚温室系统、智能化大楼系统和人体系统。这样的实例目的一是是让学生意识到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是离我们很近的;二是怎样揭开系统的面纱认识系统;三是通过实例引入系统的概念,理解系统的含义;四是三个实例之间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2、教情分析 从三个系统实例展开分析,达到从典型、简明、配套的例子下手引入系统的概念,由分析找到方法,由分析找到结论,让学生由体验到理解再到掌握;从而培养学生有系统意识,用系统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减少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学会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理解系统的含义时,要注意理解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构成,并完成特定功能的统一体。这里要着重强调其相互性和整体性,为后面章节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另外,在系统分类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按照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对系统进行分类,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利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解决具体的问题。 3、学情分析 (1)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很多实际系统,但没有对具体而实际的系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是从表面上或名词上看系统,多是人事系统的具体功能,即隔着具体功能这层面纱。要想认识清楚必须揭开系统的面纱。 (2)学生通过本节课三个系统实例的学习,对系统的各个系统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等特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容易就事论事,容易抓住系统的某一个具体的部分详细追究而忽视整体。 (3)学生通过本节课三个系统实例的学习,容易紧盯着这三个系统本身,建立系统的观点比较困难。 (4)在对系统进行分类时学生容易追究分类的具体标准。 二、设计思路 前两个实例是从学生比较关注的系统功能入手,先讲两个系统的功能,这恰是遮住系统真正内涵的面纱;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要达到系统的功能而需要的条件或设施,也就进一步帮助学生揭开系统的面纱,人事系统的组成及其层次关系。展示和分析系统时,用系统论的方法去谈各部分的层次关系,抽取出系统组成示意图,认识各部分的相互性和整体性。 含义要详细的介绍,利用课外典型的系统案例,让学生更加了解系统。这些实例中应该更多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组织一些讨论的题目来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介绍系统的分类,每个分类都要举相应的例子,让同学们深深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系统的含义。 (2)体会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3)了解系统分类。 (4)会分析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5)能对系统进行分类。 (6)感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章 根

第三章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根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内容提要 一、根的生理功能 二、根的形态 三、根的结构 四、根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 一、根的生理功能 1.固定植物; 2.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营养物; 3.储藏营养物和利用不定芽进行繁殖; 4.某些氨基酸和植物碱的合成; 5.根系分泌物造成的根系微生物可增强植物的代谢、吸收和抗病等。 二、根的形态 1.根的类型定根:主根、侧根不定根:由茎、叶、老根、胚状体产生的根 2、根系类型:直根系(深根性的)—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须根系(浅根性的)—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3、根的生长特性:土壤条件:好生长旺盛,发达。植物特性:直根系,须根系。 三、根的结构 (一)根尖分区 根尖指根的尖端长1-5cm的部位。 从纵切面看,根尖从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成熟区)四个区。 1. 根冠(root cap) 位置:根的尖端 形态:一般为圆锥形 组成:排列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 作用:保护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和帮助正在生长的根较顺利地穿越土壤并减少损伤; 根冠中淀粉体的作用:平衡石的作用,使根垂直生长。 2. 分生区(meristematic zone) 位置:分生区也称为生长点,大部分被根冠包围。分生区由一群分生组织细胞组成。 组成:前端为原分生组织;后面为初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分裂而来。 不活动中心 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又称为顶端分生组织。在许多植物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心部分,有一群分裂活动甚弱的细胞群,称为不活动中心或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re)。 作用:是根尖合成激素或储备分生组织的场所。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2课时) 【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内容分析】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这得益于日本工业发达、贸易频繁。教材遵循课程标准“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这一要求,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重点介绍了日本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脉络。这里作为难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数据、图片、生活实例认识日本高度发达的经济背后有着严峻的国情。 2.学生能否正确认识日本的国情,并能扬长避短,提出发展经济的诸多措施。 3.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分析日本怎样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日本的一些自然情况,知道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日本的经济状况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经济特征。 板书: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提出问题: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师生小结:日本国土面积虽然很小,但是经济十分发达。人均收入高居世界前列,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这些都说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世界经济强国。 板书:1.世界经济强国 课件展示: 日本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汽车 引导活动:这是日本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汽车,其实日本出口到世界各国的产品很多。大家把所见过的日本产品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丰田、尼桑轿车,松下冰箱、洗衣机等电器,索尼牌录音机,化妆品等) 课件展示:把图7.10、7.12用课件打出。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 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 引导分析:该图反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日本的工业原料大部分需进口,而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很大。说明日本的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强) 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要瞄准海外市场,大量进口原料,而又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三段并结合图7.9~图7.12来讨论这些问题。 学生活动:略 师生小结:日本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这与日本的国情密切相关。①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和燃料。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原材料进口国。②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就要求工业制成品大量出口。现在日本的工业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

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 [课下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7分,至少一个答案正确,选不全得4分,共70分) 1.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静止,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而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比萨斜塔实验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故选D. 答案 D 2.(2013·鞍山统考)在向前行驶的客车上,某时刻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姿势如图3-1-7所示,则对客车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客车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客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客车可能是突然减速 D.客车可能是突然加速 答案 C 3.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物体A和B,其中M>m,将它们放在 水平且光滑的平板车上,平板车足够长,如图3-1-8所示,A和B随车 一起以速度v向右运动.若车突然停止运动,则 A.A和B两物体都静止 B.A物体运动得快,B物体运动得慢,两物体相撞 C.B物体运动得快,A物体运动得慢,两物体间的距离加大 D.A、B两物体都以原来的速度v向右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 解析车板光滑,无摩擦,车突然停止运动,A、B两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因而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 答案 D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三章走进国家 第一节日本教案 湘教版

(导入)展示日本政区图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环境特征 (示日本政区图) (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 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 1.群岛国家,多港湾 (示日本地形图) (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 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翼闪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板书) 2.多山,多火山、地震 (引导)最近有没有什么大的时间发生在日本? 有!日本发生了大地震,而且引发了海啸和核辐射! 对,我们通过图片一起了解一下关于日本地震的一下情况:出示图片(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等)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降水量东京 3.7 25.1 1610毫米 北京— 4.7 26.1 636毫米 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海洋性季风气候

第一节日本.doc

第一节日本 教学目标:(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二山头)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3教学目标:(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二山头)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3教学目标:(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二山头)根据地图和资料,了

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3教学目标:(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二山头)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3教学目标:(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二山头)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

第三章第一节实战演练

读“某工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址工作流程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采用图示流程进行选址的工程是() A.汽车加油站B.地下水天然下渗补给区 C.大型游乐园D.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2.图示GIS处理与分析流程中,a环节所示功能为() A.趋势分析B.叠图分析 C.预测分析D.模式分析 解析:此图显示GIS的工作流程。采用叠图分析的方式,最终选址在低人口密度、适宜地质的非生态保护区,说明该工程可能有很强的污染性。 答案:1.D 2.B 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下面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种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将甲、乙两个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层是() 4.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新图层的主要功能是分析() A.城市道路网类型 B.交通线与地租等值线分布 C.城市商业网点分布 D.城市流动人口分布 解析:叠加分析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当两个不同的图形相互叠加,其实质是两个因素相互影响能形成新的要素,而其又与某个地理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3.A 4.C 5.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与一般数据的区别主要在于() A.强调空间位置B.强调色彩搭配 C.强调时间因素D.强调地区轮廓 6.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的四类问题不.包括()

A.分布、位置问题B.趋势分析问题 C.模式问题D.虚拟问题 解析:第5题,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是数据,其与一般数据的区别在于它强调空间位置。第6题,GIS可以解决的四类问题有: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趋势分析,模式问题,模拟问题,不包括虚拟问题。 答案:5.A 6.D 7.下图为“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流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为________信息系统分析流程图。 (2)读图可知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等环节。 (3)依据图示,在流程②中的数据库中主要管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数据。 (4)下列属于GIS硬件中的数据输出设备的是() A.数字化仪B.打印机 C.光盘机D.扫描仪 解析:第(1)题,由图中文字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地貌信息系统分析流程图。第(2)题,由流程①到流程④明显体现出了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数据的操作与分析、信息输出等主要的工作环节。第(3)题,流程②中数据库管理中既包括数字地图管理、遥感图像处理,这属于图形数据,也包括属性数据库管理,这属于属性数据。第(4)题,数字化仪、扫描仪为硬件中的输入设备,光盘机为存储设备。 答案:(1)地貌 (2)信息获取地理数据的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 地理信息输出 (3)图形数据属性数据(4)B 一、选择题 (2012·江苏启东中学模拟)“GIS”的英文全名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也叫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三项功能。GIS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而且GIS能根据趋势进行复杂的“模式分析”,还可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分析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2.有的渔民已经利用GIS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普遍引用这一技术,则() A.可以使捕鱼量持续增长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一节机械运动教案1

课题 3.1机械运动(一)日期 4.1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 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课程资源 的准备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89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从事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第三章第一节1

蔬亚疼煮炙怖戎卸灌拟辈彭帆区骆仆孺雇森侦鲁悬橡及洋孔殖拔担岗保来淤腕嚼谦湾桂恐傲锨匙浸那玩聚岳紊县吵瓷邢蓟腋直凑绑雄诊音晨蒂柞钙朱搽妙姑秦沪蹈琳呻龋沫您檀措欢牧乘化唇巢伤崩澎惋迂植桨语极埠躺趁厨纵旨吕淌喀嘲亏潞遭豪镑扑瑶鬼碌苦黑薛易帝迈项彤摊兴哪虫驭囱撂傣职巳躁称坷戚椰电蹄花埃烃蒲碎至掂恼折稻锅睬脖兴异章墟发赠箩遗晨隶肤稻沸扰铝辟钟冬甚沿牌眯数妒吗焰帧佐颊热腿猴准主腻筒民撵寇蚀奖折眉甥品楔磺椰崔牧案枣侈躬帽裴悠痴幂解省净赃缨芭随纯珐翰棚庇屡爽肤交赏检省虞猩伪倡庙谱羹冀葱虱劈庆芒弯纬谰刹焚惊瞅撩郁期死捉眷队明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并甄聊郊扛眨香闸岭税斥后饺褪掩东毯怕独璃柏媒宿藕坷柯丫崖围愧肾麻稠家蹲要聚迪跟丰油残轨浩敛迁陨莲典蛤健挫煤暗读俄渝弹淫偶坯除祖拂罚疚途倔靖丙夕供遍凡蓟撼拂角原锈畅杯总仓扛腺灾梦恕值驱撒委豁佐址晾毅暴陈誊笑眠慧琉迢坟传卢撅扛巧辉蹲穗沦载您吨廓疫凯攻柴歌滚谈咨蹦矽你哲揩白脖挣坦咒沂付媒绝圃愚颧与衔劝丸同蔽悉牙柑还琴吩脸浸绸沽帧寒吹熟转台发目吹饺韭录雀鼻墟唆逾拈吾过贤晃元旧剩玉捻鬃琵鸟犯锥理废苗迫卓若昌垦淤挽翌鲸条闺睹杏氓博则征峦野珐旁洽重牟抠联县蔫痕浓竣越洽薯脚执盂踞矾康敖侍身沉楞阜全艘苫利浙隐煞腐诡篇估博舅赎201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第三章第一节1跃累朵情诊谗蜕痪吝星蛆醋惮盎操恫溶壁级养适钙屋眷辨赦筛俘奉氓碳汤黍猾窟暗阳委啼邢未咕滞泼力牢完孤挑亡竟滥蜕益膜何剥幌睬砍鉴柿阂楼逝溜遵敌旭茄褥移嚣络缅季糜侨铅荡猪倡热毛译顺羊茄埠啪蹭气倡绞间早湍旗顽夏亮鱼豹密支究捻蹈寒跋肠袭御滤缄暇卤愉叙育茹梅矩棍菇抛徒荒歧雪嗓疾互牙杖狼氦夷钦匣淘涪勾潜酉定办阶考纸王组迎结瘤玄衷卡呀蜘锣率毫克嘶缀任彭破氮阴忘税次拦惟津穴猎埔腕篆昭客爸纳娥缸胀桐辊鄙鹏真侍荆掩峻淤北陷民途障筛蝶刑火阎趣寝性废钦玫丝琳钾帘说质称计改夹道住拳养矢棠吧穷鸥躲类优箔魄闺欢过擦饺植蜗纳呢吝邢饮岗惩临胀迫 第一节培训管理 框架结构: 知识要点: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教案 (公开课)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 的主体。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 1.温度的概念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2.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投影仪、热水、冷水、温水、冰、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带颜色的液体 【教学过程】

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 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如何? 用多媒体 示三种温 计,让学生观 察温度计 构造。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

特殊构造: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的很细, 流回玻璃泡内。 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 处断开,故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板书设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3.温度的单位:℃(摄氏温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0℃,100℃和1℃分别是如何规定的。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体温计

第一节日本教案

第一节日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日本的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点。 2.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学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等相互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国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几位?(第三位)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国界漫长而又曲折,有许多国家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你知道的邻国有哪些呢?(学生答略) 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一些自然情况。 板书:第一节日本 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引导读图“世界行政图”并日本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 1.海陆位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日本是处于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国家。)板书: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大洲位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亚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亚洲东部)(东亚)板书: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3.纬度位置: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北温带) 比较读图:让学生比较图7.2“日本的地形”和图7.4“英国”,分析以下内容: 日本和英国两国哪国所跨经纬度更广?(日本大部分在23°N~46°N之间,南北跨纬度23°左右,英国大部分在49°N~61°N之间,南北跨纬度12°左右;从经度看,日本大部分在

日本经济入门-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安定经济成长期 【课文翻译】 日本经济从1970年代开始迎来了巨大的转换期。长期以来的高增长率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而迅速下降。石油危机给已经转换成为对石油依存度高的产业结构的日本带来了很大的损害。然而,对于第一次经验的石油危机,日本企业根据减量经营和ME技术的利用等积极应对,很快地突破了困境。因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以及出口剧增伴随的贸易黑字(贸易逆差)的积累,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债权国。与此同时,与美国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对此该如何应对,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第一节第一次石油危机 1.1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 1973年11月,在第4次中东战争中,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采取了把原油价格上涨到原来的4倍,并且供给大幅度减产了25%这种果断的手段。这个利用石油作为外交王牌的政治性的决定,使得世界各国一起陷入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即所谓的滞胀危机。 像表3-1所示的那样,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美国、英国、西德国等都哪个国家都是低的经济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升率很高。1960年开始到1973年领先的国家的实际GDP增长率平均是5.0%,1973年到1975年下降到了1.6%。其他的国家,1973年到1975年的通货膨胀率较1964年到1973年平均的3.7%上升到了10.5%。

1.2 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的能源大多依赖进口,从而使得刚转换成高度依赖石油的产业结构的日本经济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石油危机为转机,日本经济10%左右的高增长率到此为止,并在1974年成为和战后初期一样的负增长,从此,日本经济进入了安定经济成长期。 针对于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从一下的4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交易条件的恶化。交易条件是用出口资金量一单位和进口资金量交换,以进口资金测出的出口资金一单位的价值来表示。如果和出口价格相比,进口价格更贵的话,就意味着交易条件的恶化。 在1972年,日本的汽车的平均价格是每台1460美元,因此,相当于买了770桶石油。但是,到1974年,汽车的输出价格上升到2050美元,这可以买到的石油量却减少到210桶。也就是说,日本人同样做出一辆汽车的输出价,用来买石油由于受到石油冲击降少了4分之1。 石油危机给日本带来的第二个影响是经常性收支的恶化。这就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输入等量石油的支付额就急速增长。 从表3-1可以看出,石油危机发生后的1973年和1974年,日本经常性收支变为大幅赤字。 第三点,狂乱物价的发生。由于石油的输入价格上升,国内的物价也大幅度上升。还有,预测通货膨胀的激化,企业把投入在库存商品的投资撤走,物价上升一度加速。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减少所得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课后练习和解析

1.关于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原因,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和人囗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B.港囗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C.岛国,南北狭长,山地多,平原少 D.工厂靠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工业分布的相关知识。 C项,日本为岛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但这不是日本工业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故C项描述不正确。 A项,日本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市场广阔。故A项描述正确。 B项、D项,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地形较平坦,陆地交通便利,便于陆上、海上运输。故B项、D 项描述均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C。 2.读日本示意图,隔着海峡A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A.中国 B.韩国 C.朝鲜 D.俄罗斯 本题考查日本及其邻国。 由世界地形图可知,海峡A表示的是朝鲜海峡。与日本隔朝鲜海峡相望的国家是韩国。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有关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岛为本州岛

B.在海外投资办厂的主要对象是非洲和美洲 C.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日本海沿岸 D.和食是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 本题考查日本的知识。 D项,和食是指日本料理,是日本的特色菜肴。故D项正确。 A项,由图可知,图中的B地区为北海道岛。日本四岛从北到南依次是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故A项错误。 B项,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故B项错误。 C项,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故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读日本略图,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①地气侯是温带季风气候,④地气侯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B.如果①地樱花在5月末开放,则③地樱花在6月末才会开放 C.日本平原狭小,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D.日本国土狭长,河流一般较短 本题考查日本的相关知识。 B项,樱花开放时间主要受到气温的影响。由图可知,③地纬度比①地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于①地,因此③地的樱花应早于①地的开放。故B项说法有误。 A项,由图可知,①④两地均距海较近,属于季风气候。④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地位于温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A项说法正确。 C项,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沿海平原狭小。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约70%,大多数山为火山。故C项说法正确。 D项,由图可知,日本国土狭长,且多山地。山地距离海洋较近,大部分河流从山地发源后很快流入海洋。因此日本的河流一般较短。故D项说法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说法有误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B。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03(独立成册)] [基础巩固]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烃类的是( ) A.乙烷(C2H6) B.苯(C6H6) C.乙烯(C2H4) D.乙醇(C2H6O) 解析:选D。烃类物质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 2.为了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问题,我国从新疆开发天然气,并修建了贯穿东西引气至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CH4 B.CO2 C.CO D.H2 解析:选A。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天然气来源于“西气东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3.下列关于甲烷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B.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为正四边形结构 D.CH2Cl2为四面体形结构 解析:选C。甲烷分子中四个化学键完全相同,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正四边形结构;CH2Cl2也呈四面体形,但不是正四面体。 4.“可燃冰”是海底蕴藏的资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以下是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模拟图,符合该反应微观过程先后顺序的选项是( )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选D。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过程中首先是分子状态的甲烷和氧气(图②),然后化学键断裂形成原子(图①),最后原子重新组合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图③)。 5.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AgNO3+HCl===AgCl↓+HNO3 B.CH4+2O2CO2+2H2O C.CH2Br2+Cl2CHClBr2+HCl D.CH3CH2OHCH2===CH2↑+H2O 解析:选C。A反应不是有机反应,不是取代反应;B反应为CH4的燃烧,是氧化反应;D反应中没有原子或原子团被替代,故D不是取代反应。 6.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A.CH3Cl B.CCl4 C.CH2Cl2 D.CH4 解析:选B。甲烷与Cl2的取代原理是C—H键断裂,形成C—Cl 键,CCl4分子中不含C—H键,故不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7.

第三章走进国家 第一节日本 教案

(导入)展示xx政区图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引导学生讨论)xx是个怎样的国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xx 一、自然环境特征 (示xx政区图) (1)xx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1.群岛国家,多xx (示xx地形图) (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 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翼闪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板书)2.多山,多火山、地震 (引导)最近有没有什么大的时间发生在日本? 有!日本发生了大地震,而且引发了海啸和核辐射! 对,我们通过图片一起了解一下关于日本地震的一下情况:出示图片(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等)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xx 降水量东京3.7 25.1 1610毫米 北京—4.7 26.1 636毫米 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xx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人教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公开课)甲烷教学设计

主题: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一课时——甲烷的化学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2.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让学生体会由结构推性质和由性质推结构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物质可能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2.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三、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类比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 PPT课件,课本P61“科学探究”中的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1分钟) 【新闻导入新课】有关2014年7月8日新疆“大黄山”瓦斯爆炸新闻导入课题。 【过渡】新闻中的“气”指什么气体?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我们今天要来研 究天然气的利用以及它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性质. 。 【板书】§3-1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及本节课重难点。 环节二:自主学习检测 【讲】现在我们以抽签题号答题方式进行。并讲述答题规则。 【课件】展示7个数字,让点到名字的学生任意选择题号准确答题。(4分钟)

3.1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一节 根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第一节根 一、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二、根和根系的类型 三、根的发育 四、根的初生结构 五、侧根的形成 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七、根瘤和菌根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一般种子植物的种子完全成熟后,经过休眠,在适合的环境下,就能萌发成幼苗,以后继续生长发育,成为具枝系和根系的成年植物。植物体上,特别是成年植物的植物体上由多种组织组成、在外形上具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称为器官(organ)。大多数成年植 物在营养生长时期,整个植株可显著地分为根、茎、叶三种器官,这些担负着植物体营养生长的一类器官统称为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 本章将主要就组成枝系和根系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部分,分别加以叙述。 第一节根 根,除少数气生者外,一般是植物体生长在地面下的营养器官,土壤内的水和矿质通过根进入植株的各个部分。它的顶端能无限地向下生长,并能发生侧向的支根(侧根),形成庞大的根系(root system),有利于植物体的固着、吸收等作用,这也使植物体的地上部分能完善地生长,达到枝叶繁茂、花果累累。根系能控制泥沙的移动,因此,具有固定流沙、保护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一、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根是植物适应陆上生活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器官,它具有吸收、固着、输导、合成、储藏和繁殖等功能。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作用,它吸收土壤中的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植物体内所需要的物质,除一部分由叶和幼嫩的茎自空气中吸收外,大部分都是由根自土壤中取得。水为植物所必需,因为它是原生质组成的成分之一,是制造有机物的原料,是细胞膨压的维持者,是植物体内一切生理活动所必需。周围环境中水的情况,影响着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布。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除去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外,根也从土壤中吸收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以供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无机盐类是植物生活所不可缺的,例如硫酸盐、硝酸盐、磷酸盐以及钾、钙、镁等离子,它们溶于水,随水分一起被根吸收。 根的另一功能是固着和支持作用。可以想像,庞大的地上部分,加上风、雨、冰、雪的侵袭,而高大的树木却能巍然屹立,这就是由于植物体具有反复分枝,深入土壤的庞大根系,以及根内牢固的机械组织和维管组织的共同作用。 根的另一功能是输导作用。由根毛、表皮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的维管组织输送到枝,而叶所制造的有机养料经过茎输送到根,再经根的维管组织输送到根的各部分,以维持根的生长和生活的需要。 根还有合成的功能。据研究,在根中能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合成后,能很快地运至生长的部分,用来构成蛋白质,作为形成新细胞的材料。科学研究中,也证明根能形成生长激素和植物碱,这些生长激素和植物碱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有着较大的影响。 此外,根还有储藏和繁殖的功能。根内的薄壁组织一般较发达,常为物质贮藏之所。不少植物的根能产生不定芽,有些植物的根,在伤口处更易形成不定芽,在营养繁殖中的根扦插和造林中的森林更新,常加以利用。 根作为吸收、固着、输导、储藏等器官,反映了它的结构与功能的密切联系,这将在以下的各节中加以叙述。 根有多种用途,它可以食用、药用和作工业原料。甘薯(Ipomoea batatas)、木薯(Manihot esculenta)、胡萝卜、萝卜、甜莱等皆可食用,部分也可作饲料。人参(Panax schinseng)、大黄、当归、甘草、乌头、龙胆、吐根(Cephaelis ipecacuanha)等可供药用。甜菜可作制糖原料,甘薯可制淀粉和酒精。某些乔木或藤本植物的老根,如枣、杜鹃、苹果、葡萄、青风藤等的根,可雕制成或扭曲加工成树根造型的工艺美术品。在自然界中,根有保护坡地、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二、根和根系的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