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2009/04/19 13:51 [原创]

很久没有踏踏实实地看些书了,偶然想起多年前写的论文,拿来再看一看吧,或者为了把玩和静一静心

摘要:苏轼21岁中进士,26岁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步入仕途,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由于他的正直无私,几遭贬谪,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苏轼的一生,留给后人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苏轼的词历来被认为是“以诗为词”,诗言志,笔者认为,从情感角度讲,他的词表现了他从政的心路历程:有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有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抱负;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苏轼的词,从政,心路历程,幽愤与沉痛,治国安邦,旷达超脱。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貌似繁荣的表象下,实际上由于豪强的兼并,边备的松弛,官僚机构的臃肿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正在暗中滋长。

苏轼少年时期就关心政治,希望能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21岁即高中进士,因丁母忧,居丧三年,26岁步入仕途。入仕之后,更是以天下为己任。仁宗末年(1061),他向朝廷建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见《辩

试馆职策问札子》。

然而由于苏轼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和他三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过的都是书房生活,因此他对当时社会的危机看得并不清楚,他的改革思想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反对王安石急进的改革措施。当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时,他上书表示反对,并因此遭受排挤,出任杭州通判,转

知密、徐、湖三州。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贬官黄州以后,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辟地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人民,政治态度有

所改变。

元丰八年(1078)神宗死,哲宗年少即位,高太后掌权,旧党执政,苏轼以旧党身份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

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见《上神宗皇帝书》。多年地方官吏的经历,也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尽废一切新法,他表示怀疑:“深虑数年之后,取吏之法渐宽,理财之政渐疏,备边之计渐弛”,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因此又为旧党里程颐一派所不容,出知杭、颖、定三州。

苏轼五十九岁时,高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旧党遭到报复性打击。苏轼先后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因大赦内徙,次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的思想是深邃而复杂的。特立独行,自我意识极强,不屈从,不苟同,既有儒家思想,又有佛老思想。在政治上,他从儒家入世思想出发,即使屡受挫折,也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仍渴望建功立

业。在任地方官时,比较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而每当政治上失意时,他又能够“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记》以超然的态度处事,“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见《问养生》表现了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在琼州三年,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他仍保持着常人难以理解的乐观态度,以至他的政敌都颇感嫉妒。

苏轼曾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后人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提炼出“鸿雪因缘”、“雪泥鸿爪”来形容人的一生的飘忽不定、人去迹灭。然而,苏轼的一生,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留给后人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存世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苏轼的词历来被认为是“以诗为词”,诗言志,笔者认为,从情感上讲,苏轼的词也同样准确地表达了他的多方面情感。如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其中年“老夫”无比豪壮的气概,以及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一腔壮志豪情;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可见其不怕风雨,在逆境中怡然自得的那种“任凭艰难险阻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萧士杰《唐宋词导读》和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可见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见他为亡妻洒下“泪千行”的儿女情长;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可见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意;“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满江红》可见他的思乡之情;对花对月,他“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虞美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以说,苏轼的词表达了他多方面的思想感情。

苏轼一生为官三十多年,几次擢升贬谪。从他的词中同样可以看到他从政的心路历程:有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有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抱负;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一).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

苏轼21岁中进士,旋遭母丧,丁忧三年。26岁时,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步入仕途,可谓年轻气盛,前途不可限量,正是大展鸿图的年华。但现实却为他铺就了一条充满坎坷的荆棘之路。

熙宁(1068——1077)初年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利用自己的权力清除异己,苏轼被排挤出京。和苏轼往来密切的韩琦和张方平告老还乡;司马光对枢密使一职拒而不受,也遭贬降;范镇大怒而去,赵抃辞职,欧阳修辞去朝廷一切职位,退隐。“乌台诗案”,苏轼几乎命丧文字狱。出狱后,被贬黄州。

元丰八年(1078),旧党执政,苏轼因当初反对新法,被视为旧党,也被召回朝。司马光尽废新法,苏轼对这种“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益,参用所长”的

做法表示反对,主张实事求是,提出不同意见,又遭旧党排挤。在朝期间,苏轼以其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很多人,受到新旧两党的攻击。

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章惇拜相位,残酷打击旧党,苏轼接连遭贬。

宦海沉浮,朝廷党争,政坛混乱,国事日非,使苏轼报效国家的理想破碎。他长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珠泪溅,丹衷碎”!

下面的两首词,充分地体现了苏轼独立不随的幽愤情绪和沉痛心情。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杭州。有数百首诗问世,有些诗对新法的弊端颇多讽刺。他以官员之身监督工人,却写出了“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的诗句;他说笋好吃,没咸味,写出了“尔来三月食无盐,”表达对新政弊端的不满……。这些诗被驸马王诜刊印出来,使新党一派非常恼火。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湖州,在谢恩表里称:“伏念臣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新进”一词,特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当时具有特殊的讽刺意味,等于公然对新党一派进行政治嘲弄。新党一派开始对他采取行动。

元丰二年(1079)六月,新党一派的一个御史把苏轼谢恩表里的四句话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开始弹劾他。数日后,舒亶找到了他的几首诗和诗集,断章取义,说他于君不忠。李定也随后上表陈述四个理由,说苏轼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二十八日苏轼由官逮捕。《宋史》记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捕入狱,欲臵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史安臵。”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几句诗文差点把命送了,苏轼遭此大难,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后来他在调离黄州、量移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他在《安国寺记》里说:“余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在诗《红梅》中言:“寒心未肯随春态。”在《东坡》诗中言:“莫嫌荦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不肯与新党一派同流的坚贞自持的幽愤情绪。在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中,他写道: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名《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作于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时。上片通过孤鸿见人来写幽人的形象。缺月疏桐,冷清的环境渲染了幽人内心的情绪。据《谢量移汝州表》记载,苏轼初到黄州时,“郡州无一人识者”。同时,由于当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相传已死”。其心情的抑郁、苦闷可想而知。词中“缺月”、“疏桐”、“人初静”、“幽人独往来”既是当时月夜的实景,也是苏轼彼时心情、近况的实写。苦闷、孤凄非同一般。

下片通过人见孤鸿来映射幽人内心的情感。孤鸿的受惊、回头、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最后在冷寂的沙洲上露宿,显示出幽人的孤寂和不屈。陈慥约苏轼到武昌去住,苏轼不去,在给陈慥的信中说:“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虽复往来无常,然多言者何所不至?”可见,“惊起”、“回头”、“沙洲冷”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忧谗畏讥与幽愤心情的写照。全篇在幽人与孤鸿的寂寞环境中,渲染了苏轼贬谪黄州以来身无所寄,孤高自持的惆怅。“拣尽”、“不肯”含有“良禽择木而居”的意思,表现了苏轼坚贞自持、不屈服于权势的情操,暗含了苏轼独立不随、誓不苟合的幽愤。

如果说上面这首《卜算子》反映的还主要是苏轼个人遭际的话,下面这首《蝶恋花》就更多地反映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心情。

元祐八年(1092)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旧党失势,新党重新上台。绍圣元年(1094),章惇拜相位,他以元祐(1086——1093)期间的老臣都犯有破坏先王新政的罪名,残酷打击旧党。他们力图使哲宗皇帝相信:太后在世时,旧党曾想阻挠他继承皇位。使哲宗皇帝对司马光等元祐诸臣产生怀疑。罢黩、监禁、贬谪的圣旨密如雨下。这次对旧党的打击,明显超过了王安石当政时期。司马光躺在坟墓中,仍遭两度降级,剥夺爵位和荣衔,财产被没收,子孙俸禄官衔被取消,坟墓上由朝廷赐建的荣耀牌坊被拆

除,太后为司马光赐建的碑文被磨平。几乎所有旧党官吏都被贬到南方或西南。四朝为官、九十一岁高龄的文彦博也遭降级罢黩,一个月后去世。吕大防、范祖禹、刘挚、梁焘等都在被流放的名单中。此时的新党,已经从王安石时的改革派,蜕变成图谋私利的帮派集团,变法维新已无任何意义,只是用来打击异己、争权夺利的旗号和借口。朝廷党争,政坛动荡,国事日非,苏轼的心情是沉痛的: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作于绍圣元年(1094)。上片写花残杏小,燕子翩飞,柳絮飞落,芳草天涯,寄寓对政局变换、旧臣遭谴的感慨,透出苏轼无限伤痛的心情。

元祐八年(1093)九月下旬,苏轼出知定州。此时高太后刚刚去世,哲宗即位,新党得势。按宋朝惯例,苏轼应上殿向皇帝当面辞行,但哲宗降旨不允面见而促其行。次年(1094)四月二十一日,苏轼即被加以“前掌制命,语涉讥讪”的罪名,免去了端明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的头衔,降为左朝奉郎,责知英州。而首相吕大防已于三月二十六日贬知汝州;四月中旬,侍讲学士范祖禹出知陕州;宰相范纯仁出知颖昌府;礼部侍郎孔武仲出知宣州;工部尚书李之纯出知单州……。元祐诸臣纷纷被赶出朝堂。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时节,古人以“美人香草”喻正人君子,现在都已逃窜天涯了。真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下片“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苏轼多年来对大宋王朝一片忠心却连遭贬谪的境况的恰当写照。他在赴定州时上的《朝辞赴定州论事状》中说:皇上“降旨拒臣,不令上殿”,使我“不得一面天颜而去”,但我“不敢以不得对之故”而不“少效愚忠”。到了定州,他上了两道《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结果是“不报”,皇帝根本没有看到。当贬谪的圣旨已下,他还不知道,还在那里热心军民政事,祈雨北岳呢!

苏轼以一介书生入仕为官,正直无私,心忧天下,为国为民,忠君爱国。“多情”于皇帝,却被“无情”的皇帝所“恼”,其心情是无奈的;对奸佞小人的排斥打击,其心情是幽愤的;对政局昏乱,国事日非,其心情是沉痛的。

(二).治国安邦的入世抱负

苏轼长时间在宦海中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尤其是政治上受挫,遭致贬谪之时。但是无论境况如何险恶,他始终没有离开他热爱的“人间”。可见他的主体思想是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思想。早年看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曾发出:“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的入世抱负。

下面拟撷取苏轼的几首著名词作和为官经历,探讨苏轼治国安邦、以民为本的入世理想和抱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67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最后还是没有脱离现实,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人间”。

此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表达出苏轼的迷惘和郁郁不平之气,隐含着对新党的不满。苏轼本“奋励有当世志”,此时却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慨,说明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有抉择上的徘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苏轼欲去还留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主张,他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辩试馆职策问札记》)。在他看来,当时政治上的问题,“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策略第三》)。他反对新法,认为它是“人心之不悦”;推行新法的人是“巧进之士”,不愿与之共事,自请外调,出任地方官,通判杭州,转知密州、徐州、湖州。“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写苏轼因新党执政,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屡遭贬谪,曾想超尘世外,但还是不能忘怀人世,表达了苏轼对尘世的留恋和热爱。

下片转写“人间”之事:“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点出苏轼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心事重重,意味深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表面上是写月照人,人愈恼,实际上表达了苏轼抑郁不平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轼对不平之事的自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苏轼对现世、对人生的美好祝愿。通篇虽是咏月怀人,却写出了苏轼遭遇政治坎坷,试图用老庄思想来自我排遣,但却不能忘怀人间,蕴含着儒家入世的人生追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刚刚从“乌台诗案”的阴影里走出来,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上片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概写面对壮丽山河,缅怀千古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突出英雄人物之一的周瑜。“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当年英雄驰骋的壮烈,衬托了英雄人物在奋斗中的雄姿,渗透着苏轼的万丈豪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苏轼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向往。

下片写周瑜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奋发有为的风采,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气概。年少英俊的周瑜,新婚燕尔,在谈笑风生中,火烧赤壁,使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而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才三十四岁。想起周瑜在盛壮之年就已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自己四十七岁还贬谪在黄州,不能“签书公事”!不由地感叹万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了自己被贬失意、事业无成的苦闷,表现了难以抑制的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苏轼为什么如此敬佩周瑜呢?因为他早已觉察到了宋朝国力虚弱和辽、夏军事政权对大宋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关战事。《宋史?苏轼列传》记载:苏轼“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面对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目睹北宋朝廷的积贫积弱,苏轼渴望扭转这种局面。这首词描绘了黄州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苏轼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景仰,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谪的情况下,仍然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情怀。

苏轼终身从政,以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民本”思想为主,而讲佛论道不过是在遭到政治挫折时用以自我排解的武器。对社会、对人生,苏轼始终怀抱着执着的态度。苏轼被裹挟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想退隐而不甘退隐,始终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人间”。不管处境如何险恶,从民本思想出发,苏轼所到之处,总是尽力为人民做好事。在凤翔,改革“衙前”役法;在密州,拿出库粮,收养弃儿;在徐州,领导人民防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灌溉农田,筑“苏堤”方便过往行人,美化西湖,自己捐款,加上官库资财,开办免费病坊;在扬州,废除生事扰民的“万花会”;在定州,惩治贪污吏胥和骄横军将,整顿边防部队。贬到惠州后,还捐钱为当地修桥,帮助广州地方官用竹筒引白云山蒲涧泉水入城,解决食用淡水的困难。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

尤其是苏轼在徐州任上的事迹,更是为人所知。苏轼于熙宁十年(1068)四月到徐州,七月黄河决堤,徐州遭遇特大水灾。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洪,不仅保住了城池,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加固措施。为此,朝廷专门颁发敕书,给予奖谕,博得朝野一片赞誉。水灾过后,第二年(1069)春旱得雨,苏轼到城东石潭谢雨,作《浣溪沙》数曲,描写了他在谢雨途中所见到的徐州农村景象,从中流露出苏轼对于自己治绩颇为满意的愉悦之情: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二)

苏轼作为地方官,做过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如,亲自视察监狱,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自己每年拿出大量俸钱,作为低级军士因公出差的费用等。政绩突出,颇得民心。因此,当他去石潭谢

雨,来到农村时,才会有“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的景象,表现了农民对苏轼的爱戴,对他这位使君的亲切情感。“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写出了雨后麦子丰收、农民相聚庆贺的热闹场景,表现了农民喜获丰收,发自内心的高兴。“道逢醉叟卧黄昏”,通过对一老翁贪杯醉卧道旁的场景的特写,反映了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普遍民情。整首词写出了苏轼作为地方官,看到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农民欢天喜地,自己无比快慰的心

情。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其四)

此词描绘了旱后喜雨,农民们生活富足,家家养蚕缫丝,古柳下不时传来叫卖黄瓜声的安居祥和的场面。表现了当地农民在安居乐业的生活中怡然自得的情态。而“酒困”,“欲睡”,“人渴”,“思茶”,“敲门试问”,勾勒出一个酒意尚浓,困倦不堪,谦恭讨茶的太守形象。苏轼与民同乐,心系百姓,看到久旱得雨,百姓因此而丰收,而安居,而高兴,他也因此而喜不自禁,而贪杯,而醉酒,而敲门。表现了苏轼对天下苍生的无限关爱。

元祐四(1089)年七月,苏轼到达杭州,开始了治理西湖的工程。据《宋史?苏轼列传》记载:“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苏轼曾任杭州通判,熟悉杭州情况,这次重回杭州,在给朝廷上的《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他说:“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十六七年之间,遂埋塞其半。……更二十年,无西湖矣。……”极力主张治理西湖。

苏轼弟弟苏辙在《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里写道:“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苏轼详细考察了西湖的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了治理方案,既疏浚了西湖,又便利了交通,同时解决了葑泥堆积问题,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西湖一景:“苏堤春晓”。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苏轼不仅领导全城建设了一个清洁供水系统,还建起了一座医院,疏浚了盐道,稳定了谷价,开展了救济饥馑的工作。由此可见,苏轼为官一方时,对百姓的关心,对工程的用心。元祐五年(1090),苏轼曾作《南歌子》词一首,抒发自己的积极入世的理想和抱负: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此词写于苏轼治理西湖工程的过程中。苏轼畅想工程完毕后将带给杭州人民诸多利益,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愉快。上片写多年的青葑被掘起搬开,湖面变得宽阔,清澈的湖水沿着新渠流过杭州城;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看到湖水之光照耀千家万户;人们又可以喝上甜美的西湖水,又可以享受到灌溉农田、开船运输、游览观光的莫大益处。下片写苏轼并不以此居功自傲,而是希望功成身退,只给杭州人民留下富足的生活和一个波光清澈的西湖足矣!表现了苏轼的积极入世的奉献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

(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实际上又是异常苦闷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为了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求平衡,苏轼采取的了不免消极但又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淡化功名意识,恪守“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人生哲学,乐天知命。

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颇能反映苏轼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苏轼是在用象征的手法,写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苏轼因反对新法,遭遇“乌台诗案”文字狱,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此前不久,苏轼刚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但刚出狱,就又高唱道:“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十八蒙恩授检校员外郎》)。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以罪人身份被监管,生活颇为艰窘。为了生计,他亲自耕地种田,生活中的风雨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词的上片开篇就突出了风雨骤至、穿林打叶的情景。但苏轼对此的态度却是“莫听”、“何妨”,凸现了苏轼在风雨中的潇洒举止:啸歌吟咏,从容徐行,脚踏草鞋,胜似骑马。表现了苏轼在风雨中的不凡的气度,勾画出了苏轼超乎寻常的旷达情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烟雨”都是双关语,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风雨,苏轼都明确表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气概何其豪迈!表现出苏轼虽然经历了冤狱和贬谪,但不颓废、不妥协、不苟合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的基础是源于他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在别人看来苦闷的踽踽独行,在他的心目中却能化成潇洒的逍遥游:“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答言上人》)旷达超脱的性格,跃然纸上。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苏轼相信风雨终将过去,预言阳光定将相迎。尽管春风料峭,他还是要迎着夕阳前进,表现出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风雨吹打,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风雨过后,万物依然如故,萧瑟也好,风雨也好,都不能改变世界的本原,喜怒哀乐,升沉起伏,对于苏轼来讲,真是太无所谓了。这正是苏轼经历了坎坷的政治生活之后,形成的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中可以看到佛老思想的某些影子,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旷达和超脱。

苏轼是位很有政治抱负的人,只是他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政治理想遭到破碎,他不得不选择清静无为,到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他在政治逆境中,壮志难酬,对时事又未能忘情,便采取了一种忘怀得失的达观态度,这正是佛老思想的一种表现。他以自然环境的体验来象征对人生、对政治的体验。对生活道路上的坎坷与顺利、政治斗争中的荣辱与得失,他的领悟便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能表现苏轼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的,莫过于他晚年的远贬南国。

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哲宗亲政,新党专权,苏轼连遭贬斥。贬至惠州时,已属地老天荒之所,但苏轼不但没有颓废和消沉,反而是“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活得好不惬意!据《艇斋诗话》记载,此诗传至汴京,当权者妒恨交加,认为苏轼生活得还太

舒服,又把他贬到了儋州。

绍圣四年(1097)七月,62岁的苏轼到达儋州。他描绘海南的状况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此时,相依为命的朝云已去世,苏轼形单影只。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苏轼还是写出了如此节奏轻快,色彩鲜明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苏轼晚年远谪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旧极富生机与活力。上片写儋耳的迎春劝农活动与中原大地同样热闹,红艳的桃花把春天的气息渲染得更加浓烈,“无限春风来海上”,传达出苏轼沐浴海岛春光时的无比激情。下片写节令装束、迎春宴饮也同中原一样,加上杨花飘飞如雪,简直不象天涯海角的儋耳,而象是中原大地。表现了苏轼随遇而安,无所不适,入眼入心无不是美景美意的旷达胸襟和超凡的洒脱。他用自己的一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三、小结

纵观苏轼的一生,自21岁考取进士,走上仕途,此后的三十多年中,沉浮于新旧党争之间,辗转在各个贬谪之地。入仕之初,因书生气太浓,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新党排挤而贬谪;“乌台诗案”几乎丧命,愤懑不平,溢于言表。遭贬后,接触实际,看到新法有其合理之处,政治态度有所改变。恰逢旧党执政,苏轼主张实事求是,又遭旧党中某些人排挤,落得自请外调。新党再次执政,苏轼惨遭迫害,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在每一次重大变故中,苏轼的词,都充分地反映了他从政的心路历程:有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有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抱负;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参考资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赵仁珪《论宋六家词》北师大出版社 1999

林语堂《苏东坡传》上海书店 1989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1997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孔凡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1986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 1998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一次难忘的心路历程

一次难忘的心路历程 ——咸阳市暑期培训心得 长武县消水小学马亚兰 时间过得真快,为期五天的咸阳市暑期中小学语文专项培训第一期集中培训已落下了帷幕,我有幸成为此次培训中的一员。这次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改变了以往专家在上面讲,培训学员在下面听的方式,多了一些专家、名师和学员的交流和互动。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讲座,省市级名师对微型课的设计方法及课堂展示,同时培训学员也展示了自己20分钟的微型课,名师马晓霞老师和孙雅娟老师对学员们的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这些都使我感触颇深。下面就是我对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培训前的焦躁、无奈、迷茫。 我参加工作已经十多年了,也参加过许多培训,市级的也不少。每次培训酷暑难耐,住的是学生宿舍的光板床。培训时认真地听一听,觉得挺新鲜,培训完以后,一切抛之脑后,觉得真没意思。培训结束后拿个培训证书回去,就算是成绩,心中却是空空的。这次培训前,学区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就五天时间,你要珍惜这次机会,整个学区就一个名额。”可我心里还是不太愿意去,心情挺不好的,但是我的良师益友——刘晓华老师对我说:“还是去吧,你会见到许多名师,接受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教法,对你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刘老师的鼓励使我的心情好了许多,我也觉得是该走出这个小乡村看看了。 我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了培训文件,其中有一条:每个培训学员在培训前要准备20分钟的微型课和五分钟的说课,在培训中逐人进行展示,培训

团队和参训学员点评。看到这一条,我心里又发慌了,还要上课,怎么办?什么是微型课,和微课一样吗?带着疑问我向刘老师请教。刘老师详细地告诉我“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指导我怎样设计“微型课”,我才有了一些眉目。当时时间比较紧,我就仓促地准备了一份教案和说课稿。带着侥幸的心理,说不定到时候轮不到我展示呢!在此我感谢刘老师对我的帮助,不仅使我对微型课有了初步的认识,还让我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迎接挑战。 二、培训中的感动、羡慕、享受。 7月20日,西安小学的校长吴积军老师的讲座《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成长》让我茅塞顿开。他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其实,听了吴老师的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最初也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以前总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有名的人一定是大城市里才有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吴老师的作品、成绩许多就是在那个名不见传的乡镇中学做出来的。一个乡村教师,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走出来,能取得今天丰硕的成果那有多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但是他给我们讲出来却是那么轻松。不光是他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他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7月21日,陕西省教科所专家王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报告《教育工作者近几年需要关注的八件大事及发展趋势》。在报告中他提到一些课堂教学方面的热词,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以前只知道“高效课堂”,这个我们现在正在实践,但对“翻转课堂”几乎是闻所未闻。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耳目一新,他讲的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发人深省。下午,梁荣老师的《做起来,就会有痕迹》使我印象深刻。她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典型代表,她教给了我们说课、赛课、备课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摘要】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东坡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当人们再度走近这位豪放派一代宗师的词学世界驻足审视时,仍然有新的发现,并且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类发现恐怕没有终结的—天。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其刚健豪迈的词风常常掩盖了他对婉约词的独到贡献。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词为倚声之体,借助声情以曲达文情,确乎有其方便和优长之处。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奖掖后进,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其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成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果没有朋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友谊,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章? 二、抛却艳情词的俗套,歌唱至爱情深的伉俪真情。 自晚唐温庭筠以后,文人填词多为应歌而作,意在侑酒佐欢,加之时尚狎妓之风,故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淫词艳调。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多用代言体写女性的相思恋情,有着较浓的脂粉气;一类是写士大夫文人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婚外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真诚相爱的成分(如柳永的部分歌妓词),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作品都应称之为艳情词。而苏轼对爱情的歌唱却非如此,人们总喜欢标举他的《江城子》词。诚然,这首悼亡词着重展现了词

工作心得体会和收获(精选多篇)

工作体会和收获(精选多篇) 第一篇:收银员的工作体会收获 前台是酒店服务的窗口。我的岗位是前台收银员,主要负责酒店客房、餐饮等各项帐务的结算,为酒店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我想谈谈几年来从事收银工作的心得。 一、对顾客笑脸相迎 客人走进酒店后,看到我们热情的笑脸,才会有亲切感,才能体味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即使在结帐服务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我们仍以笑脸相迎,相信再无理的客人也没有道理发脾气,所谓“相逢一笑,百事消”嘛!。 二、“急客人之所急,想客人之所想。” 前台服务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客人,针对不同类型的客人我们应提供不同的服务,其服务宗旨是不变的“把宾客当作我们的上帝”。服务准则“让客人方便是服务的最高准则,客人的需求是服务最高命令,永不说‘no’”。对酒店的常客,我们提供礼貌细微的服务,首先要了解客人的习惯,比如客人一般在几点退房,我们可以提前把帐务整理好,等客人来时直接退房即可,这样一来,即能为客人节省时间,又能让客人感觉到在我们酒店颇受重视,相信下次客人来济南时依然会选择我们名雅。 三、不要对客人做出没有把握的许诺。

当客人的需求需由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协助下完成时,就应该咨询清楚后再作决定,因为客人想得到是准确的答复。但无论如何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想尽一切办法为客人解决问题,关键是让客人明白他的问题不是你可以马上独立解决的,而你确实在尽力帮助他。 许多客人在前台要求多开发票,我们就委绝婉拒,并建议客人可以在其他经营点消费,计入房费项目,这样既能为酒店增益,又能满足客人的需求,但绝不可为附和客人而违背原则。 四、考虑如何弥补同事及部门工作的失误,保证客人及时结帐,令客人满意。 前台收银处是客人离店前接触的最后一个部门,所以通常会在结帐时向我们投诉酒店的种种服务,而这些问题并非由收银人员引起,这时,最忌推诿或指责造成困难的部门或个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最不可取的,它不但不能弥补过失,反而让客人怀疑整个酒店的管理,从而加深客人的不信任程度。所以,应沉着冷静发挥中介功能,由收银向其他个人或部门讲明情况,请求帮助。在问题解决之后,应再次征求客人意见,这时客人往往被你的热情帮助感化,从而改变最初的不良印象,甚至会建立亲密和相互信任的客我关系。 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技巧。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教学文案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 赏析

走进苏轼 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 1.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0)豪放词里天地宽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豪放词里天地宽 前导言: 苏轼的词自成一派,冠绝古今,他既能书写缠绵悱恻的婉约词,更能挥就雄浑壮阔的豪放词。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中,它所涵盖的内涵极为广泛,无不能写的事,无不能写的人。赏苏轼豪放词的百花园,品风格迥异的人间奇迹。《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写过很多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他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诗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但是对于大家来讲,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讲,最喜欢的、最熟悉的还是苏轼的词,而且大家背得比较多的也是苏轼的词。但其实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苏轼写词,开始创作词很晚,他大概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到二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写诗,到了三十七岁在杭州做了通判才开始写词的,这不像人家有的作家六岁、七岁、五岁,根据历史上记载人就开始能写很漂亮的文章,苏轼没有那个神话,都是十几了写文,二十几了写诗,三十多快四十了才开始写词。大家说这么晚,说明不是你讲得那么聪明,那是,他是写得晚,可是一出手就不一样,他出手不凡,所以这聪明人不一定说动得是最早的,他动得是最高的。 我们经常说苏轼的词,大家一说起来就说豪放派嘛,写得非常豪放。那么,是不是他的词都可以用豪放来代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来体会,能够代表他豪放的,能够用豪放这个词来概括他的,应该是他创作得比较早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豪放词,特别毫,也特别放,这是特别典型的豪放的做派。为什么呢?首先这个词的主题就是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这会儿他也没多老,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才三十八岁,但是古人喜欢说自己是老夫,跟现代人正好相反,现代人甭管多大年龄,女士一看,小妹妹,甭管你多老了,说哥哥,最后都分不出来到底有多大年纪。但古人喜欢说老夫,年龄不大就叫老夫。“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今天的精神状态像小伙子,我狂,我今儿就耍一把狂,他耍什么狂呢?左手黄犬,右臂架鹰,这出来阵势不一样,跟以往我们看到的苏轼的情形不一样,你只要一还原这个情景你就能感觉到,地上跑的是猎犬,臂上架的是苍鹰、猎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全副武装,可能连防弹衣都穿上了。

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8篇汇总)

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第1篇 东流逝水,落叶纷飞。燕子去了,有再回来得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开的时候,人苦短,却没有重来的时候。窗外,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湿了我童年的回忆。 那年,太阳是绿色的,花朵是红色的,我是欢乐无忧的。唱着教师教的歌,吃着妈妈做的饭,玩着爸爸买的木偶。看到电视机里美美的女星,我想做一个女演员;看飞机飞的多高呀!我还要做一个飞行员;再瞧那些漂亮的衣服,我又想做一个服装设计师……那时谈到未来,我总是滔滔不绝,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毕竟我连未来的含义都不明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童年的时光就这样悄悄的,慢慢的消逝。转眼我已是一名初中,进入了青春期。渐渐萌芽的心灵被那些完美梦幻的童话满满占据,再次说到未来,我期望遇到一位白马王子。 就当“王子”将要我的水晶鞋摔得粉碎时;当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时,爸爸告诉我人行进的过程中,得到和失去是交互进行的,有了苦恼的包围,才有解脱的快意;有了困难的阻碍,才有突破的喜悦。对于今日的不足,明天是否有个计划,安排呢?对于此刻的不足,未来是否有目标的去努力奋斗呢?爸爸的一番话叫醒了我的童话梦,让我回到现实活中。我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人吗?不,我从来都不是!所以对于未来,我初次有了一个概念。

匆匆的数着叶落的次数和飘飞的过程,日历一页一页从时间扉页上悄然滑过。就在天气逐渐转凉,送走夏天的时候,我踏入了幼专的学校。道路两旁,彩旗飘飘,迎接新同学的到来。应对新的环境和朋友,我突然感到彷徨和无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从未经历困难忧虑,有朝一日需要自我独立应对霜和雨露。 第一堂课上欢乐活跃的琴声,柔美优雅的舞姿都深深的吸引了我,极大的兴趣压过了我的彷徨和害怕,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每日慢慢碌碌却不知疲累。因为一次秦主任的谈话,让我心中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就这么简单的目标,却需要很大的努力!开始我并没有信心能成功,可当我的努力变成一张张肯定的证书时,我信心满满! 人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回头看看,我的心路历程渐渐改变,渐渐丰富,走的或完美或缺憾,我相信,在以后我会有更完美的明天! 凭我自我的努力,未来,我行! 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第2篇 高二学年刚刚开启,在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牢牢把握的暑假,我迎来了新学期的再分班。综合上学期和开学摸底考试,我以班级13号的成绩进入新的22班。这个名次既不突出,也算不上落后。我对这个名次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心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一年的工作体会与收获

一年的工作体会与收获 目录 第一篇:一年的工作体会与收获 第二篇:新员工工作一年的收获与感悟 第三篇:成长、成熟与收获的一年 第四篇:乡镇公务员从事山区工作的收获与体会 第五篇:乡镇公务员一年工作体会与总结 正文 第一篇:一年的工作体会与收获 岁月在茫茫碌碌中悄悄溜走,回头一望, 日子匆匆的一晃一年即将逝去! XX已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的心路历程,感触颇深,XX对于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到,所以在这里就不和大家一一诉说我的喜怒哀乐了,请见谅! XX总体来说算是比较充实,较为满意的一年!在这里我首先感谢我的领路人公司的陈总给我们提供了这个迅速成长,锻炼提升的机会和平台,感谢他把我们引入商界,在硝烟滚滚的商界中一路走来使我们的人生锦上添花,畅通无阻,画龙点睛,使我们在他的羽翼下日趋成熟,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他的淳淳教诲我们历历在目,他的鼓励支持我们铭记在心,终身没齿难忘! 其次感谢我的合作伙伴xx和xx,作为一个小团队,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这几年里,我们已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和深厚的感情,虽然(请你继续关注好..)我们曾经有过摩擦和矛盾,但是彼此间的理

解和包容使我的内心非常感动,在这里我无以言表,他们就像是我生命里的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光彩! xx对于我来说是一座修炼场,在这里每一位员工的奋斗经历都激发着我的斗志,我在这里拼命工作的原动力来源于我的喜爱和梦想,我坚信不管将来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都会越挫越勇,越战越强!我更没有所谓的敌人和对手,我一直都在为自己设立目标,我要超越的就是我自己,一个人心中无敌,则天下无敌。岁月可以催老我们的容颜,但是永远不要让他催老我们这颗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心灵! 今天,我已叩响了XX年的大门,再次奏响了命运的交响曲! 其实仔细想想决定我们一生的有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xx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在我的生命历程里画下了最辉煌的一笔,xx是我的恩师贵人,我愿在我漫长的生命长河里为它一路高歌,xx我愿为它一生祈福,给它谱写人生最精彩的篇章,xx我爱你! 第二篇:新员工工作一年的收获与感悟 回顾这短短的9个月的明德生活感慨颇多。我就以在公司工作六个月的感受谈谈今年的收获与得失。 最初进入公司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环境,最重要的是面对的新的工作。心里虽然充满了期待与信心,可是不安的心情还是笼罩在心头。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实际的目标,就是做好每一件自己能做好的事件。

豪放派词人苏轼

豪放派词人——苏轼 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末五代,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信手翻开《全宋词》,就会看到一个个红粉佳人凌波微步,带着浓浓的沁香,从书卷从典故中,着一袭艳丽的绸衣,款款徐来。如温庭筠、柳永、李煜等人,都是依曲填词,内容也都是歌咏风花雪夜、闺情离怨。到了北宋苏轼,词风为之一变,多抒发豪情壮志,山水风光,并影响了后来的辛弃疾等一代人,成为一种潮流,为中国古典文学再添新葩。 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从小与弟弟苏辙一道受教于父亲苏洵。在他20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们兄弟二人一道去京城赶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 苏轼中进士,还有一段佳话。 据说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正倡导诗文的革新运动,他想借科考之机选拔人才,以振兴当时的文风。苏轼的文章洒脱豪放,风格浑厚,欧阳修一看到这张试卷,便大为惊喜,遂打算把其定为第一名。可是,由于当时的考试卷是密封了姓名的,欧阳修反复阅看,总觉得它像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笔。为了避“厚亲薄疏”之嫌,决定将其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后,才知道这原来是苏轼的作品。 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认为此人不同凡响。 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提出异议而被当成反对派,遭到贬谪。宋神宗元丰年间因写了一首讥讽新政的诗被关进大牢,险些遭至杀身之祸。元祐年间,又因反对那些偏激的人废除所有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发生争执,被再次排斥出朝廷。十几年后,新党得势,苏轼又被贬到了岭南的惠州和比那更荒凉的海南岛。后来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赦免,却没等回到京城,就病死途中。 尽管苏轼一生在官场上多不如意,但是,他却可以在文坛纵横驰骋大显身手。苏轼在文、诗、词、赋等技能上无所不精,他传给后世的诗有4000余首,词340余首,再加上其他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号称“万篇”。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岗)。他的好友马正卿送给他几十亩营地,苏轼在此躬身垦辟,他还在地的东坡盖了一间草屋,取名为“雪堂”,並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这个雪堂里著书立论,写下大量的诗作,这段遭贬的日子竟成了其一生中创作最丰厚的时期。 元丰五年,苏轼与朋友乘小船游玩于黄州赤壁。长江的傍晚景色怡人,苏轼见景生情,脑海中浮现当年赤壁大战的情景,赶回家后,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意境雄奇,风格豪迈。有个故事说:苏轼在汴京时,有一次问一名歌手:“我的词与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那名歌手风趣地回答说:“柳永的词,只宜十七八的女孩儿,手拿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你的词,须关西大汉,手拿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不仅才学卓著,而且还有旷达的性情、高雅的志趣和高尚的人格。 元符四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这位伟大而正直的词人,在留给我们大量不朽的诗句后,于66岁死在了常州寓所。

我的心路历程

我的心路历程 天气难得如此清爽,淡淡的风凉凉的,路上有三三两两行人,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一个普通的周末,现在的我还是和一个普通的我相伴着,一个普通的我,对!和许多普通大学生一样,我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迷茫,恐慌,时常幻想未来,幻想爱情,无端忧郁惆怅,时常又活灵活现,时常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倒不是因为自己长得有多帅,只是想看看自己的眼睛,看看自己的眼睛里还有什么色彩还有什么光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本应用它来洞察世事,点睛未来,可我却没有好好利用它,让它变得呆滞短浅,可一当静下心来,我依然能发现到它还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它是我的好朋友,从孩提时候到现在,有时候在盲道上闭着眼睛走路,发现我走不了十步也会偏移掉方向的。眼睛在前,她总能指引着未来,但有时候回顾昨天,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不知什么时候有了开始记事,关于我生命最初的开始早已没有了画面般的记忆了,偶尔抬头看看天,看看树叶,仿佛能窥见那个时候的残影了吧!一个画面是:我在我妈妈的背上,她用背带将我裹得严严实实的,一抬头只能看到那一方小小的光景,看到了一颗树,不知道树的名字,枝叶全部枯萎,有些鸟儿在上面跳来跳去,甚是欢喜,那个时候应该是冬天吧,也许冬季给我的最初映像倒不是白雪皑皑,也不是天气的寒冷,反而有些温暖,还有那颗枯树和树上的几只麻雀,谈不上凄凉,反而带着些许欢快吧!另一个画面是:在一个酷热的夏季,我在外面野累了回到家,好像是凉鞋穿破了吧,然后脱下了拿在手上,光着脚踩在滚烫的石板上看见奶奶坐在门前便将破凉鞋扔给她,奶奶带着慈祥的笑容,回到屋内,被加热过的小脚踩在地板上甚是凉快,从那以后便习惯在夏天赤脚了,也学会打光膀子,只穿着裤衩到处疯玩,时而跑到竹林里去捉竹虫,时而跑到菜园里去找黄瓜吃,时而跑到田埂里捉青蛙,时而跑到鸡窝旁偷看母鸡下蛋……也许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也许那个时候每天都在烦恼,总在想象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总想逃出眼前这个世界,也许这才是最纯真的童年吧,没有任何桎梏,也不用像现在城里的孩子那样去参加各种补习班,也没有吃过各种肯德基德克士等等听起来很洋气的食品(虽然至今对那些食品都没怎么好感),那段野人般的生活在我整个生命中虽然没挠上狠狠的一痕,但那种质朴的清晰的记忆却如清脆的铃音一样轻叩我的心扉. 时间像一条小溪,我就像一片漂浮在小溪上的一片落叶一样随波飘荡,记忆总在不经意间被镌刻,不需铭记便成永恒。 有一天爸爸从外地回来,给我带了两件礼物,一直铅笔盒一个书包,朴素的单间挎包让人想象不出那是90年代的产物,没有喜洋洋灰太狼的卡通图案,也没有装备各种文具,就几片粗布拼成的而已,但那个时候也特别高兴,成天拿着铅笔在家里粉刷的白墙上画各种想象出来的图画故事,并乐此不疲,知道现在那道墙上的画还清晰可见,可是那毕竟不是画笔,画笔也只是它的辅助功能,不久后我就被送到了一所乡村中学学前班学习,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认识了各种符号,并赋予了他们的读音和含义,那种符号的名字叫汉字,学汉字要从那一瘸一拐的笔画学起,老师总喜欢在放学的时候给我们留许多抄写汉字笔画的作业,回到家些不完不愿吃饭睡觉。我开始痛恨这种学校那个老师,但在我年学前班不久后,我爸爸妈妈便外出务工了,我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他们走后我没有哭没有闹,也不觉得缺少了什么,只知道在那不久得了一种重感冒,不久后我被爷爷安排在了他所任教的另一所学校,直接插班到一年级学习,与其叫学期,还不如叫“混日子”,每天到学校附近的小溪捉螃蟹捉小鱼,把书撕掉折纸飞机,还组织同学参加纸飞机飞行大赛,比看谁折的飞机飞得更远,停留在空中的时间更长。在那段混的日子里,总有两个死党每天和一起玩,因为学校有我爷爷这个保护伞的庇护,所以对高年级的同学也没有丝毫的害怕,他们反而对我礼让三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真正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就思想内容上看,东坡婉约词中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就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看,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婉约词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所以他在词史上是绝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大师。以下试从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所谓“婉约”,“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前人所谓“词情蕴藉”、“含思凄婉”、“妩媚风流”、“清切婉丽”、“冲淡秀洁”、“风流华美”,都概括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下面以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言情词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张綖《诗余图谱》),东坡婉约词首推言情之作。其词或感遇悼亡,或伤春惜春,或悲羁旅,或叹行役,皆写得温婉动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梦见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结发恩爱,十载萦心。上片先写相思情深,接着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的境遇,作了奇特的假设和想象: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我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纵使是亡妻能相见,大约也是“相逢应不识”吧!是政治道路的坎坷,还是思念之情的煎熬,使诗人容颜变化如此之大?上片留给人以无尽的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垫。下片写梦中幽会之景:“小轩窗,正梳妆”,既是梦中所见,也是十年前夫妻恩爱生活的再现。接着笔锋一转,既无当年的欢乐,也无“相逢应不识”的惊讶,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而泪,千般感慨、万种风情尽在其中了。结末三句写梦后冥想:此后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只有那朦胧的月夜,那小松成林的山冈,那遥隔千里的孤坟!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表现了“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风格特征。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伤春之词,《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悲叹羁旅行役;《洞仙歌?冰肌玉骨》写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同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可说是闺情词。这些词作都写得情深意远,哀婉动人,令人读之,回肠荡气,所谓“妩媚风流”、“清切婉丽”的风格特征,从中可见。 (二)咏物词 东坡咏物词约有三十首,多是以物言情,亦以婉约见长。《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真是幽怨缠绵,堪称婉约词中杰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首二句赋物,捕捉了杨花的特点,它似花却又非花,所以无人怜惜。接着笔锋一转,突出“无情有思”,开始赋予杨花以人格和感情,为下文塑造思妇的形象作准备。为什么说它“无情有思”呢?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柔软的柳枝当作思妇的柔肠,把翻动的柳叶当作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把飘坠的杨花比作思妇恍恍惚惚、来去无定的梦。此时已将咏物、抒情、写人融为一体,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思妇好梦未成,却被黄莺叫声惊醒,于是自然而又巧妙地过渡到下片。下片中诗人已不受咏物的约束,把咏杨花和抒发伤春之情交融于一体。柳絮飞尽,万花纷谢,触目皆是残春景象;再加上一夜风雨,杨花已化作了一池碎萍,随着春残而消逝。二分化入泥土,一分随流水飘去,这

谈幼教工作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学反思与我的专业成长。首先,我将向各位老师谈一谈我进入幼教行列后,在幼教领域中的专业成长和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从不断的摸索、实践、再反思,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吧!然后,再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来,长期在幼儿园从事一线实践教学的教学反思,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影响,希望能和各位老师们一起来分享,教学反思对我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记得刚进入幼儿园时,我对幼儿园的一切是那么的陌生,不知该如何下手,看着教师们每天要面对三十名左右的孩子,教他们跳舞、唱歌,和孩子们一起游戏,那么的快乐。我是多么的羡慕啊!当时,我看到这一情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这样一个集体中,该如何去适应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和人呢?做一名保育员吗?自己还这么年轻,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该怎么办呢?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首先是自己没有文凭,人家都是中专或幼师职高毕业,当时我被安排在小班工作,和一名老教师搭班,并兼任幼儿园的出纳收费和保管工作。有空时,我就到班级向杨老师学习,杨老师教我懂得了许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让我逐渐独立地带班,慢慢的我学会了弹琴、唱歌、绘画等技能技巧,工作也开始熟悉并进入了轨道。 要成为一名具有高反思水平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探究问题的热情、质疑的精神和教学的主体意识。在1989年,由于自己工作认真负责、勤恳,上进心强。因此,园领导就决定让我参加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参加在职培训,过去我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经过宁波幼儿师范学校的培训,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文化知识,在这三个月的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三学”、“六法”和弹、唱、跳等技能技巧,使我更进一步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文化知识和基本功。但我并不满足于现状,后来我又自己报名参加了《浙江省幼儿教师专业合格证》和《幼儿教师教材教法合格证》的考试,于1991年拿到了两张合格证,这是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化下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水和努力才得到的,这也是我幼教里程上的第一个三年。从此,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这是自己在幼教事业上迈出的最艰难的第一步,但这一步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 从这以后,我又开始了一个新起点。我要评职称,这是我幼教里程上的第二个三年,当时我没有职称,但我想:我必须努力,不断学习幼教方面的理论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因为我喜欢做手工,手工是我的特长吧!。在那时我就担任着幼儿的手工特色班的教学工作,边实践边反思,因为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就用心、用脑,在实践的教学中,根据每一个教学活动,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我在进行每一个教学活动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审视,进行教学前的查漏补缺。课中反思是对教学环节过程中,自己对突出事件的处理、调控和应变是否适合,并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课后反思我每次教学活动后,会对自己的教学在脑子里进行回顾、分析、反思、并写下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以便后期改进与提高。比如:《加强主导作用,突出主体地位——一个剪纸活动的案例反思》。 时代在进步,幼儿教育事业在发展,光靠自己的这一点点的知识还是不够的,我必须进一步继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凭着自己对幼教的热爱,在1997年浙江省自学考试开设了《学前教育》大专课程后,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浙江省的自学考试,后在1998年我被评定为幼儿园小教一级教师的资格。这是我幼教里程上的第三个三年的寒窗苦读,平时除了要做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夜深人静时还要刻苦地自学。是的,我在那几年的自学考试中,我要化上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只有挤出休息的时间,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通过考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1年,我化了整整三年多的业余时间,自修完成了浙师大的《学前教育》大专的全部课程,并取得了《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大专文凭,这又是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成绩。并在2002年,我的第一篇论文《幼儿系列剪纸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也获得了浙江省、宁波市三等奖,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常承善 【内容提要】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然而在苏轼的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约占一半以上。苏轼作婉约词,有“诗庄词媚”的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薰浸,更有其不凡的人生经历,多样的感情轨迹所造就的创作心境。苏轼的婉约词极富创新精神,孤鸿明月、思妇杨花、芳草佳人等形象,皆为他抒发各种情怀的对象。由于他非凡的文学素养和…以诗入词?的创作追求,更由于词人超脱旷达的个性,苏轼的婉约词相比于他人,特色更加鲜明。情感真切,寓意深远,取材自由,柔中有刚。在写法上构思新巧,善用比兴,语言凝练传神,结句常一语道破作者心境,似禅似道,令人回味无穷。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的这些艺术特色。前一首词以花喻人,尽杨花坠落之态,叙离人不舍之情,亦真亦幻,似虚似实,幽怨缠绵,余味无穷。后一首词举杯邀月,幻天上不胜寂冷,寄人间天长地久,真情流露,溢于言表,托物言志,令人振奋。在两宋之交婉约词向豪放词的过渡中,他的婉约词形成了独立的特色。研究他的婉约词,对于他的思想人格,对于他的其他文学形式,乃至对于词的演变发展甚至整个宋代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特色寓意取材刚柔相济比兴 【正文】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发展到两宋时达到了巅峰,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顿时使北宋词坛异彩纷呈。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①,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枯二年(1057)进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在文、诗、词、书画等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