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0 端午粽(教案)

10 端午粽(教案)

10 端午粽(教案)
10 端午粽(教案)

10端午粽

文本分析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

的样子、味道等。

2课时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

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

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端du ān 午wǔ 节jié

粽zònɡ 子zi 总zǒnɡ 会huì 糯nuò 米mǐ 中zhōnɡ 间jiān 十shí 分fēn

红hónɡ 豆dòu 鲜xiān 肉ròu 带dài 回huí 去qù 知zhī 道dào 据jù 说shuō 纪jì 念niàn

(1)游戏: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2)多种方式朗读词语,读正确。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

“粽、总”是平舌音,“肉、知”是翘舌音,其中“肉”的声母“r ”发音要正确;“间、分、念”是前鼻音,其中“端”也是三拼音节,“粽”是后鼻音。

(2)识记字形。

①联系生活识记。

(课件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图)学生观看图片,依次说出图中食物的名称,教师点击屏幕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4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图文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

②加一加识记。

立+山+而=端 米+宗=粽 门+日=间 八+刀=分 今+心=念 认识新偏旁:立字旁( )——含“ ”的字一般和站或依靠有关。

米字旁( )——含“ ”的字一般和米或食物有关。

③熟字比较识记。

米——来 间——问 分——刀 肉——内 念——思

④创设语境识记。

◇妈妈总念叨着去超市买大米、红豆、牛肉、海带等食材。

◇据我所知,端午节期间,当地人们会举办包粽子比赛。

(3)组词巩固识记。

端—端正 端午 两端 节—节日 节目 过节 总—总是 总和 总共 米—大米 小米 玉米 间—房间 空间 时间 分—分开 分别 十分 豆—红豆 黄豆 豆子 知—知识 知道 知心 据—据说 根据 据点 念—想念 思念 怀念

5.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6.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跟着书空练习。

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又直又正。

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扁下长。“艹”的长横要写平;“卩”

横折钩的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左窄右宽。“口”偏上;“十”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最后一笔竖要直。

独体字。左右对称,先写点、短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写在横中线、竖中线上,长撇、捺要舒展。

上下结构。“具”横画间隔均匀,末横较长;撇、点左右呼应。

上下结构。“八”稍宽,撇、捺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超过横中线;“刀”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独体字。首横短而偏上,“口”扁、宽;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价:这些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的是什么?

(5)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上午下午叶子红叶真心真正豆子

土豆节日节气大米小米分开十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有困难的可以问一问老师或同学。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写了几种味道的粽子?重点写了哪种味道的粽子?(课文写了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重点写了红枣粽。)

3.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的感知,教师归纳。

粽子——样子美、气味香、味道甜、花样多。意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学习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来历。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生字词,真是收获满满啊!端午节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习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查资料。

2.回家后向家人请教包粽子的方法,或交流关于全家过端午节的经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字词。

(1)课件出示带会认字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抢读、齐读。

(2)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评互纠。

中午节日叶子红叶大米豆米真好真心十分红豆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轻轻地剥开粽叶,白白的糯米中间裹着红红的枣儿,咬一口,又黏又甜;闻一口,清香怡人。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品尝外婆家那美味的粽子吧!

二、朗读课文,体会心情

1.指四名学生接力读课文,其余学生指出不足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

(1)读好短语。(课件出示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①教师示范读,读得柔和,有节奏感,提醒学生读好轻声“的”,再多种方式朗读。

②引导学生画出文中“()的()”式短语,同桌互读、小组互读。

(2)读好长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出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相关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红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学生在前面朗读短语的基础上再读一读。

③抓住“里面、中间”几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如: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3)读好“一”的变调。

一(yí)到一(yì)锅一(yì)颗一(yì)掀开

一(yì)股一(yì)口一(yì)小篮

3.多形式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对读等,再指名读。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我们美美地读完课文,眼前是不是浮现出一个个饱满而又香气四溢的粽子?还等什么呢?一起去品味又黏又甜的粽子吧!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习俗?(一到……总会……。)

②对比朗读“一锅粽子”“一个粽子”,想象外婆煮好满满一锅粽子盼“我们”回去的情景,感受端午节中浓浓的亲情。

(3)练习朗读,“一到……总会……”“盼着”要重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特点一——颜色美

(课件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粽子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外面粽叶包,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这些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口头填空,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其样子。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发现不同。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青青、白白、红红”均为叠词,生动具体地从视觉上表现了粽子的颜色相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小结:“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读起来更

朗朗上口。

④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叠词?想一想,说一说。

(黄黄)的树叶(清清)的小河(宽宽)的马路(胖胖)的娃娃(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大大)的房子(甜甜)的西瓜

⑤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粽子的样子,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粽子的样子的。(从外到内。)

⑥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

⑦指名读、自由读。

◆特点二——气味香

(课件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指导朗读短语“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一股清香”,再指名读句子。

②思考: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粽子香?(一……就……。)

③拓展:用“一……就……”说句子。

生1:我一到家就下起了大雨。生2:我一进教室,上课铃声就响了。

④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粽子的?(嗅觉。)

◆特点三——口感好

(课件出示句子)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吃粽子的情景,体味粽子的味道之美。

②思考:“又黏又甜”写出了粽子的什么特点?(黏、甜。)

③说几个“又……又……”式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快又好、又白又胖。)

④学生齐读、指名读。

(3)重点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粽子的?(第一句按“外表——里面——中间”的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然后用“外婆一掀锅盖”过渡到写粽子的香味,再由“剥开粽叶”写粽子的味道,很有条理。)

(4)试着仿照本自然段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她为什么要装

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汇报。(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外婆还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外婆是一个善良、大方、乐于分享的人。)(3)从“美滋滋”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从“美滋滋”一词中,我感受到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感受到“我们”对粽子的喜爱以及快乐的心情。)

4.自读第4自然段。

(1)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查阅的关于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以及端午节的来历。

5.拓展:学做“粽子代言人”,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四、回顾课文,感受亲情

过渡: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作者的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我们”回去。

1.抓住文中重点句子,感受“爱”。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分三个小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盼望一家人团聚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重视端午节、关爱家人

◇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邻里和睦、分享快乐

(2)教师引说:外婆亲手包了这么美味的粽子给“我们”吃。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每次过节,我的外婆总会做好多好吃的。同学们除了吃过外婆包的粽子,还吃过家人给你做的什么好吃的?(鸡汤、红烧肉、清蒸鱼、蒸鸡蛋……)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家人对我们的爱。)外婆包的粽子满含着对我们的爱,家人做的各种美食里也满含着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家人呢?(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爱”?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

秋节。)全班交流关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说一说过节经历。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品读课文,初步了解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红枣粽的样子、味道。(指名读)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红枣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学生读课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红枣粽的图片)

师:谁能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红枣粽的样子?

生:白白的糯米中有一颗红红的枣,外面包着青青的箬竹叶。

师: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样子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生:从外往里。

师:刚才一位同学是按什么顺序说的呢?

生:从里到外。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多媒体课件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一说西瓜的样子吗?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里面是红红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皮则是绿色的。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真棒!

赏析:本课对端午粽外形的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比较长,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读流利,读懂句子内容。除此之外,有条理地介绍事物是教学本段的难点。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深入地挖掘描写粽子外形的手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师生互动,体会作者的这一写作手法,再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仿句练习,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指导朗读,指导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要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读好词语、短语,读通文中的长句子。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生活经历来理解作者对粽子的描绘、文章蕴含的人文情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花样多 热爱思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第10课《端午粽》教案设计

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学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出示中秋节、端午节习俗。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学生认读生字。 (1) 游戏环节:“开花的树”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结合偏旁识记,熟字、部件方法识记,联系生活识记,熟字组词识记。 (2)写字: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书写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及横向宽窄。 2.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的()”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3.理解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青青的、又黏又甜”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和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有条理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气和味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本课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画着小动物的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端午粽(最新教案).doc

[ 教学设计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编2016 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 10课端午粽 教学目标: 1、重点认识生字“端、粽、总” ,认识“立字旁、米字旁”。会写“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3、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设计意图】: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而言,朗读和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经过一段时间对短文和古诗学习和积累,学生已认识了逗号,并具备一定的语感,可以进行更长的语句的学习和朗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创设氛围。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端午节到了,外婆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粽子,请大家吃,让我们快去品尝一下吧。 【设计意图】:我用“看图猜节日” 的小游戏活跃气氛,并配合诱人的食物图片,引出传统节日,邀请学生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形式顺利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端午节粽子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看书,注意读音。) 【设计意图】:顺利导入新课之后,我利用舒缓的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创设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走入文本。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感知文本,同时扫清阅 读障碍。 三、以读悟情,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自然段,重点认识“端、粽”二字。 ( 1)指名读。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 (2)重点学习形声字“端、粽” (音、形、义),认识两个偏旁。 【设计意图】:结合有趣的象形字图片认识生字“端”,利用诱人的粽子图片认识生字“粽”,以此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将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识字效率。 (3)拓展思维,体味亲情。想一想:“盼着”是什么意思。外婆为什么这么希 望我们回去?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句子,更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体会课文传递的亲情。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情促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亲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突破本课难点。 (1)同桌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指名读。强调字音“箬( ru ò)” , 了解“箬竹叶”。 【设计意图】:强调翘舌音的发音“ru ò”,解决课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箬竹叶”,并结合图片认识理解。 ( 3)发现问题,插入微课——《如何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微课突破本课的难点:巧借“桃子老师”的身份,通过 师生互动的形式,从“分解句子、读好短语”到“使用停顿符号”,最后用“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逐步突破,并在其他长句中加以运用。 (4)自由练读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练习巩固微课中所学的方法,练习读好长句子。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 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 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 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 ān”。 (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DL最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0:端午粽》 第2套

D&L精品 教育用书板块 10 端午粽教案设计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让学生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这些生字。 2学习这篇课文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培养孩子们的爱国精神。 3.利用“学乐云”教学软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学习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1.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 2.能了解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3.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习惯和文化素养。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学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教师)预设:不认识(学生) 下面老师先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吧!我就是马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做朋友,今天老师个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大家请看——出示(粽子)(教师) 2.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教师)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表扬)孩子们吃的种类可真多啊!都是一个个的小小美食家了! 3.同学们谁知道在我们中国的什么节日里要吃粽子呢?(教师)预设:中国的端午节 (表扬)你的历史知识可真丰富啊!你真棒! 4.谁来说一说在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教师)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那么我们家乡的端午节的粽子就叫做端午粽。 5.现在我们就随着这浓浓的粽香走进景甜的课堂第十课《端午粽》,作者:屠再华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教师)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1)听的时候耳朵认真听老师读课文。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粽子粽》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 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端午粽》教学反思篇2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 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 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 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新版】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0 端午粽教案与教学反思

10 端午粽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结合偏旁识记,熟字、部件方法识记,联系生活识记,熟字组词识记。 (2)写字: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书写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及横向宽窄。 2.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的()”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3.理解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青青的、又黏又甜”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和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有条理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气和味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本课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公开课教学设计

《端午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外面”、“里面”、“中间”等方位关键词, 感受按照顺序介绍粽子的好处,进行说话训练。 3、抓住关键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美滋滋”等词语,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养成积累好词的习惯 4、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方位关键词,感受按照顺序介绍粽子的好处,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好词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ppt等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生字词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多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吧,火车火车哪里开。(开火车读词语) 师:刚才的三列小火车都开的很顺利,那男生和女生比赛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男生棒,还是我们女生强?(男女生赛读) 师:最后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一个词语读两遍。(全班齐读) 2.复习课文,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词,还知道了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通过第1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到端午节,能干的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2、3、4自然段。 二、读第二自然段,抽丝剥茧。 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1.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口味不一样的粽子,每个粽子都藏着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第二个问题: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你们喜欢哪一个粽子,就带着它后面的这个问题,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思考。好,现在请打开课本46页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开始吧!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师: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你们谁找到了答案,愿意跟大家一起交流交流?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看来你已经拥有了一双跟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找的真是又快又准。 为了奖励你,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你读得很流利。 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读的时候把里面和中间这两个词读的特别重,你能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吗? 师:孩子们,包粽子其实是一个精细活,外面先要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着,(板书:外面)然后在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板书:里面)中间放一颗红红的枣子。(板书:中间)你们看看,课文写的多清楚呀!外面,里面,中间,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把红枣粽的做法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哪怕现在我们眼前没有粽子,但是这个粽子长什么样子,我们已经很了解了。 师:所以当我们要向别人介绍粽子的时候,里面、中间这两个词就要读得重一点。我们再试着读一读。 读得不错,老师很清楚红枣粽是怎么做的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先自己认真读一读,再想想看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理由是什么? 师: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都是表示颜色的叠词,用上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个美味的红枣粽。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积累下来,用到自己写的句子里,让句子更生动。 谁愿意把这个生动的句子读一读?给大家带来一个甜甜的粽子! 你读的真好,请你再读一读,让大家仔细听听。 4.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师:这粽子多么诱人呀!我好想吃呀!但是不知道粽子的味道怎么样?哪位同学能够大方地把你刚才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预设:清香、又黏又甜

部编一下《10端午粽》第一、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心编辑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 《10端午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我班孩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许多家长在厂里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没有时间监督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惰性的怂恿下,又缺乏家长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就出现了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工作忽略不做的情况,二课文篇幅较长,因此在课堂上我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朗读。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

《课文10:端午粽》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复习词语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粽子有关的课文。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端午节简介。

3.复习词语:出示本课生字词,学生认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想一想:我们是什么时候吃粽子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三、再读课文,美文赏析 1.学习第1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2.赏析“盼着”。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外婆的粽子是什么样的?闻起来怎么样?味道如何呢?学习第2自然段。 4.指名学生回答。 5.用“一......就......”说一句话。 6.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7.指导朗读长句子。 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练读长句。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四、指导书写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一下语文10 端午粽(教案)

10端午粽 文本分析 本课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 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 的样子、味道等。 课 时 安 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没有被楚王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国都郢被秦军攻占的那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包裹糯米,做成菱角形的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将粽子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 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端duān 午wǔ 节jié 粽zònɡ 子zi 总zǒnɡ 会huì 糯nuò 米mǐ 中zhōnɡ 间jiān 十shí 分fēn 红hónɡ 豆dòu 鲜xiān 肉ròu 带dài 回huí 去qù 知zhī 道dào 据jù 说shuō 纪jì 念niàn (1)游戏: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