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跨文化教学大纲

跨文化教学大纲

跨文化教学大纲
跨文化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教育与语言学习,家庭观和工作观,生意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通过对比中国和英语国家文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提高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高对语言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的难点:1)理解价值观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2)非语言交际的作用和差异

3)家庭观念差异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以教师提问和课堂讨论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课外调查等,旨在提高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体会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本课程采取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

[1](英)Elaine Baldwin, Brian Longhurst, Greg Smith, Scott McCracken, Miles

Ogborn.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ifth

Edition.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美)Larry A.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Third Edition 跨文

化交际.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Thir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外研社). 2000 Brooks/Cole/Thomson Learing Asia(汤姆森学习出版社). 2000

[5]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中西文

化之鉴.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Steve J. Kulich.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 跨文化

视角下的中国人:交际与传播.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胡文仲. 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 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8]汪福祥. An Analytical Survey of Cultural Clashes 文化撞击案例评析. 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 1999

[9]许力生.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0]张爱琳.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11]张蓓等.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跨文化意识英语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教学要求:

通过课堂讲授,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发展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特别是该学

科与外语学科的关系以及近年来在外语学界应用情况,明确跨文化交际学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意义;掌握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初步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跨文化交际学简介

2.跨文化交际意识

3.交际的要素

4.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本章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语言与文化

教学要求:

通过了解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了解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提高文化敏感性;认识价值观差异是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明确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语言的要素

2.文化的内涵

3.文化与翻译

4.文化差异的内涵是价值观

本章学时数:2学时

第三章非语言交际

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交往中既有语言交际,也有非语言交际,而且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交际的效率,决定交际的成败。了解非语言交际的种类,理解时间,距离和位置在交际中的不同文化含义和交际作用,有助于掌握非语言交际的常用技巧和禁忌。

教学内容:

1.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

2.时间与空间

本章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家庭观

教学要求:

通过对比中英美家庭构成和观念,了解各自深层文化价值观对家庭诸方面的影响,理解不同价值观决定其家庭观念和育儿养老方式的现象,掌握家庭文化冲突的表现方式和处理类似冲突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家庭的含义和概念

2.独立意识(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和平等意识

3.家庭义务和责任

本章学时数:2学时

第五章教育观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中英美教育体制,了解不同文化中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课堂中师生角色的期待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课堂风格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1.独立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

2.教师和学生角色期待差异

3.课堂风格和教学方法差异

本章学时数:2学时

第六章工作观

教学要求:

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角度,通过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员工变换工作的频率,管理层对变换工作的看法等方面的异同对比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工作的态度。

教学内容:

1.文化与工作观

2.合作与竞争

本章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章生意观

教学要求:

通过文化语境对人际交往形式的影响介绍和分析,了解文化价值观对交易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与中国传统交易方式的对比,掌握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成功进行国际竞争的原则和技巧。

教学内容:

1.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2,文化影响交易的方式

本章学时数: 2学时

第八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学要求:

通过前七章的学习,经一步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发展性,培养对不同文化宽容性;通过课文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从而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

1.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2.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章学时数: 2学时

教研室:基础教研室执笔人:夏蓓洁系主任审核签名: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确定处境,传播中的人要确定自己的处境,以消除心理障碍; 品评他人,明白与自己交往的人是谁,有些什么样的特征或特点; 判断关系,确定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解释行为,找出双方互动行为的原因。 8.偏见的主要类型: 公然型。公开表现出对他群体的厌恶和歧视,认定其他群体天生龌龊、懒惰、落后,有时还会对受歧视的群体成员采取暴力手段; 自负型。认为其他群体不如自己的群体,往往把他群体平庸化,取笑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 象征型。持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会否认自己有偏见,但会担心权力关系现状受到外群体的干扰; 门面主义型。从本质上讲,门面主义就是送人礼物,施人物品往往被视为没有偏见的证据,但却让受施者免于参加更有意义的平等活动; 若即若离型。往往是很难察觉的,因为在某些情形下,持这种偏见的人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18 课程名称:网络新闻传播(Network news media) 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导论》、《计算机基础》、《广告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数36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验学时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网络应用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新闻传播 网站建设与经营 网络营销 网络中的传播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机动 4 2 6 2 2 6 4 4 4 2 2 合计36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 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良心出品】《跨文化沟通》作业评讲

《跨文化沟通》作业评讲 根据重庆电大制定的教学实施意见和本课程考试要求,为帮助同学们学习和跨文化沟通的理论知识、培养沟通能力和技巧,本课程的作业都采用主观性问题。下面就作业要求作一些简单提示提示内容来自重庆电大),供同学们完成作业时参考。 跨文化沟通作业(1)讲评 论述分析:请看下面的一段话,并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 在奥地利工作的美国子公司人员有时误认为奥地利人不喜欢他们,因为奥地利人对他们总是一本正经。殊不知,奥地利人不象美国人那样随便,待人直呼其名。由于文化习俗不同,海外子公司人员之间产生误解在所难免。许多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法国人和德国人午餐时喝酒?为什么许多欧洲人不愿意上夜班?为什么海外子公司要赞助企业内的职工委员会或向当地幼儿园教师捐款?对美国人来说,这些活动纯粹是浪费,但对于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来说,这些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在不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会由于以下两个因素而受到阻碍。 一、人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有句古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的文化,也是因为他们总是身处于自己的文化之中。由于从小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使其认为在其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一种世人皆知的道理。当问起他所处的文化有何特征,有何优缺点时,从未接触过其他文化的人是回答不出来的。他们只能说,从来都是这样。并且,当遇到文化差异时,他们就会用自己认为正常的标准去判断,而对其他的文化标准大惑不解。 如果把其他的文化拿来做比较时,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不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所谓进化。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无视其他文化的优势之处。因而也就不能从其他的文化吸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 二、对其他的文化认识不够。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其他的文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时,也会对文化的融合造成障碍。如前所述,当外来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时就会被吸收。要想达到文化融合就要首先发现外来文化有无有利之处。如果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上发生扭曲,或者了解片面,就不能公正地判断其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如果一种优势文化被理解为对其有威胁,它很可能就会被拒之门外。 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审视其他的文化就不会很全面。所以在理解其他文化时应该换个角度,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去理解,并且要对其他文化采取一种超然独立的立场,给与足够的重视认识。 问题: 1、为什么会存在文化差异? 2、文化差异对于沟通有何影响?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2014年03月11日10:45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作者:单波字号 内容摘要: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同构、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本文认为,文化与传播同构是用来观察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的理论命题,我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差异性,在差异中理解自我的意义,在对话中建立互意性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他者;传播关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 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难题(problems),以及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需要质疑的问题(question)。当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难题和问题的可能性时,跨文化传播理论也就被我们创造出来了。不过,跨文化传播研究史表明,所有的理论都只是一种相对的解决方案,而且每一种理论都与现实的其他问题相冲突,也与其他理论相矛盾。于是,我们感觉到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很不可靠,又回到文化、传播、语言、社会、陌生人、文化认同、文化多元化、文化适应等概念里寻找基础。其实,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不是什么概念化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创造的东西。世事变幻,我们不可能固守某种概念以及由概念形成的理念、规则去进行跨文化传播,否则就是“缘木求鱼”。我们只能创造彼此交流的基础,即共同面对跨文化传播的难题和可质疑的问题,形成可讨论、争辩的对象性问题(issues)。本文试图提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些集problems、question与issues于一身的基本理论命题,它们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辨析这些问题,才能发现跨文化传播的可能路径。 一、文化与传播的同构 文化与传播的同构通常表述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这一观点被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表述过,也在爱德华?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一书中出现过[1],他们之后的许多学者也多次重复这一表述。有人据此从传播的角度把文化定义为:由特定传播媒介所负载、并由人们设计的传播结构加以维护、推行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以及由传播网络限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又相应地把传播界定为: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通讯、交流形式和文化的信息储存、放大、删减、封锁的活动机制[2]。这种定义并不周全,可它让我们建立起一种真实的想象:传播既是文化画面展开的形式、又是文化生产的“工厂”。当我们注意画面时,必定会看到传播的偏向;当我们走进“工厂”时,可感受到传播创造文化以及文化间的关系,体会到在传播中按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设计文化。这样一来,“文化与传播同构”所表现的难题就在于,当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互现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就会显得相当艰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与传播同构”的实际意义就变得非常可疑。 1.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 把文化与传播扯在一起曾经受到雷蒙?威廉姆斯和斯图尔特?霍尔的质疑和反对。特别是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662B/0606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汉英语言比较等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要学会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本课程教学目标包含如下几点:一、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二、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三、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四、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五、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文化交流基础理论部分精讲、细讲,采用理论结合实例(包括多媒体资料)的授课方式,课上、课后布置适量的翻译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学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历史。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重点和难点: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二章文化与交际 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文化的特性、交际的种类,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第二节交际的概念和种类。 第三节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文化和交际的概念,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第三章语言交际

第一节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其中包括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第二节语言的翻译 重点与难点:掌握语义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了解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关系。 第四章非言语交际 第一节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功能、特征。 第三节非言语的词义和语用。 第四节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 第五节其他非言语。 重点与难点:掌握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非言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 第五章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节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 重点与难点: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了解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六章人际间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姓名、称呼语和亲属语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在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间的交互作用,如:邀请、约会、付帐、馈赠、请求、恭维、招待等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社会角色中的文化内涵,如男和女、父母和孩子、社会身份等。 重点与难点: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关系,掌握称呼语和社会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球传播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 学分: 2 适用对象:新闻学文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国际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国际信息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掌握国际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重点是学习掌握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国际传播的主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国际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传播的客体和国际传播的效果。难点是缺少国际传播的经验,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的国际传播现象。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全球传播教学时数分配表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 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3G0303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学分:2 适用专业:各学院拓展课程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徐州工程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开设的一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功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需要,包括从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入手,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简略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课程的教学目是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通过阅读与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相对深入的掌握和探讨,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获取知识信息、表达意见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所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在讨论中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同时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1.1掌握文化,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核心术语以及一般学术词汇。 1.2理解有关文化的相关定义、功能;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 1.3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专业技能目标 2.1运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够有效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 2.2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能够看懂相关学术文章; 2.3运用所学的核心术语及学术词汇,能够有效参与相关研讨; 2.4运用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能够更加准确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属性:公共必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课程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 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该课程有助于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 全校本科学生 3、教学目的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该课程授课形式以讲解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4、教学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涉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模式,基础理论,

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该课程还讨论语言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介绍与问候,词语的使用,非言语交际,价值观念,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人际间的关系, 家庭观念,以及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问题。最后能考试合格。 5、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安排(总学时:36) 6、各章节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举例说明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际中存在的误解或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等因素在起作用。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传播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球传播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文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国际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国际信息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掌握国际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重点是学习掌握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国际传播的主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国际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传播的客体和国际传播的效果。难点是缺少国际传播的经验,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的国际传播现象。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案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案,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案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案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案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案。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全球传播教案时数分配表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理论第八讲跨文化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八讲跨文化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 大题,48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失语群体理论的提出者是?() A.切瑞斯·克莱默雷 B.Edwin Ardener C.Shirley Ardener D.南希·哈特索克 2.下列哪项不是立场理论的前提假设?() A.物质生活(或阶级地位)建构或限制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B.当物质生活被分化为两个独立的群体时,任何一方的理解都会与对方完全相反 C.处于统治地位的群体的观点决定了物质关系的结构 D.被压迫群体很难拥有自己的观点 3.失语群体理论的中心主张是()被迫沉默,并被认为是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A.男性 B.女性 C.少数群体 D.弱势群体 4.下列哪些不是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基本特点?() A.生物性别或社会性别是理论的关注焦点 B.理论的目的是理解性别与不平等和矛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生物性别或社会性别关系是无法改变的 D.如果现状贬低或贬损女性,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用来挑战现状 5.下列哪个不是立场理论的关键概念()。

A.立场 B.适应性知识 C.劳动的性别分工 D.社会等级 6.提出立场理论的学者是()。 A.黑格尔 B.卡尔·马克思 C.南希·哈特索克 D.唐娜·哈拉维 7.在传统的婚礼中,女性经常处于()地位。 A.主导 B.统治 C.从属 D.平等 8.南希·哈特索克提出的立场理论是为了研究哪类议题?() A.阶级 B.性别 C.种族 D.年龄 9.失语必须通过有权者和无权者双方的社会理解才能够达成。下列哪项不属于权力分配结果和失语的方式?() A.嘲笑 B.打断 C.插话 D.安慰 10.立场理论对其他的主流理论和研究进路的态度如何?()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 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 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 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 1.1 传播理解 1 1.2 心理理解 1 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 2、传播心理学本论 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 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 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 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 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 ——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 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 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 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 ——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 ——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 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 ——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 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 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 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 ——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