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唐朝歌妓制度与唐诗发展的关系文献综述

唐朝歌妓制度与唐诗发展的关系文献综述

唐朝歌妓制度与唐诗发展的关系文献综述
唐朝歌妓制度与唐诗发展的关系文献综述

唐朝歌妓制度与唐诗发展的关系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唐诗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有不少研究者从唐朝的歌妓制度来研究唐诗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研究成果的回顾

1,乐工歌妓与文人之间的关系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宋德熹《唐代的妓女》、张福勋《关于诗人与倡伎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孙菊园《唐代文人和妓女的交往及其与诗歌的关系》、章继光《唐代地方妓伶与诗歌》、廖美云《唐伎研究》、郑志敏《细说唐妓》、刘洁《浅论唐诗中的倡伎》、杨小敏《从唐人的士妓诗看唐代士子和妓女的关系》、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等论文或著作中都进行过探讨,主要谈及进士挟妓游宴、文人平康风流、官吏狎娼、互生情愫等内容2,乐工歌妓的诗歌创作

乐工歌妓的诗歌创作在唐诗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全唐诗》中妓女的作品有21人的136首诗。在古代的一些诗话、诗选如张为的《诗人主客图》、钟惺的《名媛诗归》中,对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歌妓已有评论

3,乐工歌妓对诗歌的传播

乐工歌妓对唐诗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传播诗歌。王书奴《中国娼妓史》,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修君、鉴今《中国乐妓史》,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武复兴《唐诗与音乐》,陶涛《唐代诗歌的传播与音乐的关系》等都有论述。在一些研究唐诗传播中的论文中,也常常会把乐人演唱视作为一种传播方式进行论述,如范之麟的《唐代诗歌的流传》,杨军、李正春的《唐诗在当时的传播》

二,简单的评述

1,乐工歌妓与文人关系的引入拓展了唐诗创作的内在机制。它谈及了进士挟妓游宴、文人平康风流、官吏狎娼、互生情愫等内容。从作品创作的内在动力展示了唐诗发展的原因。它的提出使唐诗发展规律的研究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开始由作品内容的研究推向了作者创作作品的研究。它的提出开拓了唐诗发展的研究视角促进了唐诗研究的深入。

2,乐工歌妓的诗歌创作。这是研究唐诗发展与唐朝歌妓制度之间关系的最早的切入点,它从实际的作品出发,以直观的作品来显示唐诗的发展确实跟唐朝的歌妓制度与很大的关系。这为后人从唐朝的歌妓制度这个视角来研究唐诗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例子。虽然在《全唐诗》中乐工歌妓创作的作品不是很多而且成就高的就是寥寥几首。但是正是我们的前人做了这样的工作,为后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乐工歌妓的诗歌创作的研究是整个研究唐诗的发展与唐朝的歌妓制度这个课题的基础。

3,乐工歌妓对诗歌的传播

这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唐诗的发展的。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基本上都把乐工歌妓的演唱作为唐诗的一种传播手段来研究。正是这种带有娱乐性质的传播,带动了诗歌的交流也增加了诗歌创作者的知名度,同时,这样的诗歌传播也能极大的考验诗歌创作者的水平。当一个唐诗作者的作品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就能在广大的乐工歌妓中长久的传唱下去,反之则不然。这样就促进了唐诗作者的水品的提高,从而促进唐诗作者的交流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4,问题

首先是问题的细化,在杨军、李正春的《唐诗在当时的传播》等人的研究中都只是说明乐工歌妓传播唐诗,但是通过现有的资料显示杜甫的诗歌明显没有当时的王维等人的作品受欢迎。但是从唐以后的文人对唐诗的研究来看:杜甫的诗不仅从诗歌韵律的把握还是主题显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来看,杜甫的诗都比王维的诗的成就都要高些。这说明乐工歌妓对唐诗的选择有自己选择的标准而不是依据诗人的艺术成就。有一定的功利性的东西掺

杂在其中。所以说对乐工歌妓选择唐诗和诗人的过程研究就能很好的理解唐朝的歌妓制度对唐诗发展传播的影响程度

其次就是唐朝的歌妓制度对唐朝诗人的影响刺激了文人的创作。乐工歌妓与文人的交往“触发了文人士子们的创作激情”,使他们写下了大量的诗篇。文人在宴会上与乐伎接触,有感而作,在题材上表现为赏美姿、赞技艺、传心曲、悯身世、寄感叹

注释与参考文献:

《中国娼妓史》王书奴团结出版社2004

《唐代的妓女》宋德熹稻香出版社1991

《关于诗人与倡伎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张福勋银山学刊1991第二期

《唐代文人和妓女的交往及其与诗歌的关系》孙菊园安徽文学

《唐代地方妓伶与诗歌》章继光求索

《唐伎研究》廖美云学生书局1991

《细说唐妓》郑志敏文津出版社1996

《浅论唐诗中的倡伎》刘洁社科纵横1998

《从唐人的士妓诗看唐代士子和妓女的关系》杨小敏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

《唐代妇女生活与诗》徐有富中华书局2005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程蔷、董乃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中国乐妓史》修君、鉴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唐诗与音乐》武复兴华夏文化2000

《唐诗在当时的传播》杨军、李正春铁道师院学报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