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里的宅文化

大学里的宅文化

大学里的宅文化
大学里的宅文化

大学里的宅文化

姓名:李亚兴学号:2009418001

摘要:宅文化目前已经十分流行,而且这也在人们中引起了热议。现在的很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多的时间也是宅在宿舍,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这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危害。究其原因,这主要和现在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及建议将会对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以及大学的文化建设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宅宅文化大学生宅男宅女

一、宅男宅女的理解及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现状

“宅男宅女”是新兴的一个词, 又被称为“御宅族”, 顾名思义, 就是困在房子里的人, 指痴迷于某事物, 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 厌恶上班或上学的人。这一新名词的出现生动地反映了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或者自己特定生活圈子的这样一群人的生活。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 例如动漫、游戏、影碟、音乐等, 几乎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与陌生人接触, 不爱结识新朋友, 不喜欢社交生活, 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产物, 是网络技术

的衍生品。他们高举“自由”与“新人类”大旗, 却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简出。可能会有人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 但宅男宅女们从不觉得自己是矛盾体,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8年8月2日,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 4610人参与)显示, 56. 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1]由此可见, “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成气候,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大学是一个云集高素质人才,人才济济的地方,大学生应是朝气蓬勃、热爱生活、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群体,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发展自我的最好时间。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人们就是用毕加索(整天闭门在家)、居里夫人(蜗居在家里)这样的称呼来特指整天呆在宿舍上网、足不出户的大学男生和女生们。

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特点是: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他们除了睡觉电脑几乎都开着,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即使没事做也要挂在网上。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特别是大四生和研究生,经常没课,自我要求低一些,很容易宅。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尤其在离市区较远的大学城,大部分学生没课时都是呆在宿舍。这种宅的状态不仅在学校,还延续到家中。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担心吃饭,宅的心安理得。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大学里“宅文化”已经成风。

二、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带来的影响

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主要依靠电脑。而长时间的“宅”,极易造成网络成瘾,这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危害。

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宅男宅女长时间操作电脑,玩网络游戏、看网络电视、网上购物、QQ聊天等,这些活动动作僵硬,容易造成腰、颈、肩、腕等部位的疾患;宅男宅女生活无规律,睡眠和饮食失调会使他们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身体虚弱;而且长时间窝在宿舍,做“被窝人”

的宅男宅女缺乏体育锻炼,通宵达旦长期透支身体,身体素质必然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2.不利于学业的发展

宅男宅女长期逗留在网上,而一项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网上活动中, 聊天者占34%,玩游戏者占28% , 查阅资料者占30%, 其他占8% , 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2 ]。由此看出宅在宿舍的人多是在从事以消磨时间为主的活动,而且为了宅在宿舍部分人选择逃课,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必然是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致使他们耽误学习,甚至荒废学业。同时网络具有很大诱惑性,网络中没有压力,没有约束,长时间的网络活动会使他们忘记现实、忘记自我、忘记学业。长此以往会消磨人的斗志,养成惰性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极少的智力活动对大脑的运算和思维功能也有影响,这些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今后发展皆有弊无利。

3.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 有的个性张扬, 有的处世较低调, 不会关心人, 不愿意与太多的人来往。宅居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减少了文娱社团活动,会使他们过多的陷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容易忽视与父母、同学、朋友等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使他们易形成性格孤僻冷漠等不良心理与人格特征,同时焦虑、孤独、抑郁、等负情绪的增加也容易使他们逃避现实、感情淡薄、社会退缩,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伦敦经济学院的院长安东尼# 吉登教授所说: “信息时代的人们面临着传统的社会关系的解体或松弛, 人们会经历更多的个体或孤独。”[3]

4.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吃住学都在一起,受同辈的影响很大。由于部份大学生自控力较弱, 从众心理和跟潮思想严重, 同辈群体的行为举止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周围大多数人都沉迷于网络, 做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宅男宅女时, 如果身边没有人及时地进行告诫和引导, 他们自己也很容易深陷其中, 成为迷恋网络的宅男和宅女。因此“宅”的风气一旦形成校园文化,就不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影响到一群人、一代人,甚至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

大学生“宅”的生活往往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这也是他们腻在室内不愿走出来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电脑价格不断跳水,大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比几年前大幅提高,且发达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首先,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还可以在网上购物、订餐,使生活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其次,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网游聚在一起,游戏过程中的交流、竞争、刺激,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在许多大学生眼中,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全新的世界;另外,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这些都是消磨时间的最佳伴侣。

通过对宅男宅女现象的源起和发展的考察, 我们发现, 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

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调查显示, 58.5%的人认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 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 有26.4% 的人认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无人能阻挡。[4]

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为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提供了物质基础。

(2)目前大学课程乏味、大学管理松弛

首先深究现在大学生上课现状,很多大学生反应课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

而且大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这给大学生逃课“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其次,现在大学管理制度松弛,学生考核全用分数说话,考核内容单一、死板,从而使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因此使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3)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或意义下降,难以吸引人员参与

目前大学社团活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高校大学生社

团数量庞大、成员众多,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社团成立和开展活动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请、审批、报告,学校无法掌握和了解社团及其活动,因而无法监督。失控现象普遍。同时,对社团的内部管理指导不够,有些社团出现乱收入会费、经费使用混乱、私刻印章、章程落实不力等问题。正是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各类社团成立自发性强、随意性大;社团间相互交叉,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普遍;社团的名称混乱,不利于管理和对外交流;其次,缺乏有力的指导。很多大学生社团不具备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学校有关方面又不能提供有力的指导,任其“自生自灭”;还有一些社团则在低水平上发展,活动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校在社团管理办法中,对指导教师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能够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指导教师只挂个名,对社团的活动从不参与或指导很少。有些社团根本就没有指导教师。这是制约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导致商业化趋向。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社团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些社团只好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到社会上拉赞助,采取为企业做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等方式来筹集活动经费,而社团本应实施的活动计划退居其次。社团的商业性质趋浓,如承接广告创意设计、cI策划、商标设计、网页制作等,学生帮助赞助商在校园内搞广告宣传、推销商品,使校园充斥着商业气息。

如今大一学生对社团活动有着更大积极性,源于他们认为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增长能力。而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参与则比较少,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对于社团活动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之谈。现在大学社团活动或者很少,难以为在校所有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就是大学生社团内部充斥社会思想,“暗箱操作”“官僚主义”等引起利益争斗,社团丧失了其结识朋友、增长才干的意义。现在的社团活动质量明显下降,这和很多社团活动千篇一律、毫无创新,以及活动低俗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电脑和网络给了大学生一个“宅”的物质基础,那么课程无聊、社团活动无意义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大学前有升学压力,学生们整日忙于课业,假期也不能休息,想宅宅不了,而工作后最多只能下班宅一宅。大学里相对较少的课业和松散的管理,使他们有时间宅。除了上课就是待在宿舍消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熬通宵,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几年下来,个人积累不但没提升,反而在吃老本,好的可以顺利毕业,但也有人因此荒废学业,到大学里白走一遭。

2、主观原因

虽然客观现实为大学生提供了宅在宿舍的理由,但是有人仍积极进取,而有些人却选择避难于网络,这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关系。成为“宅男宅女”的大学生们面对现实,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意图通过“宅”在宿舍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面对逆境,有的人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奋斗改变命运,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浑浑噩噩,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

还有的人因为对大学里生活憧憬过于美好,而学习、活动的现状使之失去希望与信心。

这样,这些大学生就会将自己大把的时间精力放在网络上,因而被养成了宅男宅女。(2)缺乏奋斗的目标

每个大学生在高中时期,都积极努力学习,希望有一个更高的分数,考一个更好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如果没有对人生做好规划,没有一个清晰、坚定、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无事可做,毫无动力。而每个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之常情,刚开始是出于偏好舒适,懒散,享乐,可一旦养成习惯,再想要提起干劲来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渐渐的人也会变得淡漠,消极,丧失斗志。于是便成为了宅男宅女。

(3)从众心理

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亦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分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宅一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

四、对策分析

1、个人层面

干净的房间需要时常打扫,人的心灵也需要不断的自我洗涤。大学生在遇到压力与挫折之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压力与困难不会自动消失,最终还是要面对,不如早做准备,胜算更大,延误了时机到头来落得事倍功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人生观,并脚踏实地的向着目标去努力,不能以消极懒惰的态度得过且过,更不能让别人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要培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2、高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首先,高校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标是相当重要的。为此,要进一步落实大学生生涯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可以开办相关讲座,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并把大目标转化成小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学习计划,逐个落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规划教育,教育他们可以利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还可以通过建设体育设施与场馆、提高大学生社团质量、举办有新意的集体活动等方式,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人际交往中。最后,高校的思政教育要注重点面结合,不仅要宏观把握,还要关注到重点人群,对于那些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和宅居状况严重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帮助,还可以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3、家庭层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微观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家庭的影响仍无所不在。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虽不在身边,也可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孩子交流,帮助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尤其要注意寒暑假,这段时期是大学生宅居高发期,也是父母与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的一个契机,需要父母们好好把握,可以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既可以带领孩子走出“宅”,又可以增进感情。

4、社会层面

大学生“宅一族”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与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切勿把它当作一种流行趋势加以渲染,造成宅一族是时尚典范的假象,使得大学生跟风效仿,毕竟大学生与其他宅一族们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阶段不一样;也不能对大学生“宅一族”一味的进行批判,并认为他们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不良青年,作为公众和媒体要去了解、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总之,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宅一族”,在全社会的

共同努力下,帮助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 1][4] 吴荇. 中国闪现闷居一族: 宅男宅女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法院网, 2008- 03- 31 [ 2]何剑. 谈大学生网络犯罪原因和对策[ J]. 美中法律评论US- China Law Review, ISSN 1548 - 6605, USA71, 2005, 2 ( 11).

[ 3]张彦. 计算机犯罪及社会控制[M]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81.

大学文化与大学核心竞争力(一)

大学文化与大学核心竞争力(一) 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只有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大学作为一种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与创新的文化机构,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它反映了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大学文化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文化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校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外大学的挑战。如何创新大学文化,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大学文化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它是指以一所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它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大学

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它主导着大学制度和大学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是大学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保证基础。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延伸,是大学文化的表征,它包括校园建筑及其风格、纪念日或纪念性标志、校园绿化等方面。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来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指的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地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近几年来,核心竞争力理论已引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对什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麻省理工学院第十四任校长保尔·E·格雷在报告说:“一个大学的质量在于他为自己制定的发展水平和前景以及它的原动力和潜在动力。”他强调能否达到大学发展所规划的“水平和前景”取决于大学的“原动力和潜在能力”,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有学者将大学核心竞争力描述为:“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学校内质中的,学校独有的,能给学校带来价值性的,支持学校过去、今后和未来的竞争优势,使学校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它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和阶段性等特征。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 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 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 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 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 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 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 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 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 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 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 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 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 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 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 不生无所不做。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 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

历史学本科生开题报告

历史学本科生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为大家分享了历史学本科生的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论文题目是《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明清以来,准确的界定是指明末清初以来,其时间下限是XX 年。为什么选择秦良玉而不选其他人呢?第一个,这是本土文化名人,研究本土文化名人,是我作为巴渝文学与文化方向的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个,秦良玉,作为杰出女性英雄,汇聚了多种文化元素,其身上所具有的与其他女性和其他英雄的差异之处甚多,值得深入探讨。在研究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除了在座的各位老师或直接或间接给我启发和教诲以外,另外对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形成重要作用的至少有这样一些专家:王政、衣若兰、余云华、杜芳琴、罗志田、赵心宪、葛兆光、熊宪光。另外还有若干青年才俊们也给予笔者较大支持,如重庆忠县的秦进,西南民族大学的赵长志,曲阜师范大学的袁逢等。这个选题是笔者经过与指导教师将近两年左右的长期讨论才定下来。记得笔者在XX年《重庆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巴寡妇清”史迹之易学观》后的第二年,我就进入了重庆工商大学,刚进校时我就思考是否继续沿着“巴寡妇清”的历史线索或地理范围继续往下面下去,准备西南地区的寡妇文化

/女户文化研究,后来发现学术研究工作量很大,因此只能收缩战线、突破一点,于是就准备围绕明末的巴渝杰出女性秦良玉来展开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这个选题,与巴渝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之关系甚为紧密,作为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当然应该尽量选择这种与专业关系紧密的选题——这既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在这里接受老师们栽培应尽的义务。为更加说明此选题之合理性,笔者简单分析一下进行此选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笔者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势,使我基本具备了开展此项研究所需要的素质。我在自考本科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了中文专业的所有本科必修课程和选修尤其是《美学》《马列文论》《古代文论》《中国通史》等课程;后来在多年考研复习过程中,系统研读了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以及14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中已出部分等大型专业著作,并对《十三经注疏》、《二十二子》、《文选》、《管锥编》等时有涉猎。笔者还并通过长期写作等实践,初步掌握了文学鉴赏、史学考证等常规治学方法。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个人特点,使笔者有勇气选择这个具有相当难度的题目。 其次,秦良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决定此项研究具有必要性。明清以来,很多人受秦良玉

【参考文档】《清华大学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学习心得-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华大学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学习心得 篇一: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 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 第*期中青班学员 ***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8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 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 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学习在清华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人文科学的基本功——以历史学为例

人文科学的基本功——以历史学为例 蔡鸿生 大家好!谢谢倪根金教授的介绍。不过他的夸赞实在有些过分了,我没有他介绍的那么高,正如我本人长得不高一样。 首先说明一下,讲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人文科学的基本功——以历史学为例”。二十世纪有一位对中国学术很有影响的学者——胡适。胡适兼通文史哲,他曾经说过:“哲学是我的专业,文学是我的爱好,历史是我的训练。”文史哲都讲到了。我的这个题目,就是从胡适的讲话中引发出来的。历史对胡适先生起了训练的作用,所以,我也从历史学讲起。 我们经历过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改革,好在这个“史”字没有什么变化。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跟我们广州的“广”字就大不一样了。“广”的繁体字作“廣”。有人开玩笑说,广州这个“廣”,挖掉个蛋黄就不好吃;要请书法家来写这个(简体的)“广”也很难。不过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廣州日报》的版头还是用繁体的“廣”字。 “史”字跟“广”字不一样,没有经过简化的。“史”(板书)的篆文写作 (板书),“从又持中”。从上下结构看,上面是一个“中”,下面是一个 “手”;“中”即“册”。“史”就是“以手持册”,为了记录事情,所以,史的含义就是“纪事”。 关于“史”的定义,国内外有诸多说法。假如要讲历史学的定义,两个钟头都不够讲。这里就简单举几个例子。常见的说法有:“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还有一个很俏皮的讲法,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他说:“历史是活人对死人开的玩笑。”伏尔泰的意思是说历史是任由后人评说的。我这里要介绍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说法:“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历史学就是要研究事物的变化,而且要搞清楚因果关系。 任何事物总要牵涉三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时、地、人”被称为历史学的三要素。一讲历史,就离不开时、地、人,它指的是人类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的活动。而跟时、地、人三要素直接对应的知识是什么呢?“时”对应“年代”,“地”对应“地理”,“人”对应“官制”。“年代”、“地理”和“官制”是记载在书上的,由此引起了第四个相关的知识——“目录”。不知目录就找不到书。从历史的三要素引出历史研究的四把钥匙,就是年代、地理、官制和目录。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邓广铭曾强调,研究历史必须掌握这四把钥匙。 先说年代。现在我国按公元纪年,很是方便。但在中国古代不是这样,一个皇帝有若干个年号。比如唐朝皇帝武则天,在其统治时期就有十八个年号。年号后来逐渐简化,到了清代,十个皇帝就十个年号: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十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2-18T15:23:29.530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0月下作者:李慧幺禹斐 [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教育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深刻。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教育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深刻。现代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开其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大学教育的和谐发展,也同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地弘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教育;影响 1 几个概念 1.1 什么是文化。在中国古代,“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亦可视为改造、教化、培育等。到了近代欧洲,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的阐释,将“文化”界定为“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另有学者指出,文化指“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在内的人类所有的活动及其结果”。可见文化的含义复杂,所引用的文化是狭义的,即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的总和,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以及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 1.2 什么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所以,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慧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大体上历经上古原始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发展阶段或时期。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或正宗,以伦理为主要类型,同时具有一统与多元、全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等诸多层面的相悖相生、相间相济”[2]。 1.3 什么是教育和大学教育。教育的含义也是复杂的,广义的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而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引用的教育的定义也是狭义上的。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精英教育,其功能可以概括为“出思想、出人才、出服务,即研究高深知识、创新社会文明;培养有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立足地方社区,服务社会公众”。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必然影响和约束后代的生活及教育等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彖辞》)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卦·彖辞》)中宽厚、兼容的品格。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也具有十分宽厚、包容的品格。这一品格对教育的影响,就体现在对西方文明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和谐的思想的推崇,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也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是由道家与儒家的互补构成的,道家称“忘己入天”,儒家称“天人合一”,可见,道家和儒家都强调天人和谐。在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的建设当中,作为高等教育基础的大学教育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地,这便是传统文化对教育影响作用的重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历来重视人的问题,孔子提出的“仁”就是以人为本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现代大学教育也十分注重人文教育,学校的结构、机制以及教学的内容、方式,都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个性发张扬。另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教育教学原则,至今仍在影响大学教育。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比如官本位、轻科技文化、愚忠等封建腐朽思想,照本宣科、呆读死记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传统,使大学教育死板、缺乏创新精神,也使得大学生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了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3 调查报告与结论思考 为了掌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情况,简单地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么? ①非常感兴趣②比较感兴趣③感兴趣④不感兴趣 2 你认为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3 以下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有: ①元旦②中秋节③泼水节④圣诞节⑤植树节 ⑥五一劳动节⑦重阳节⑧国庆节⑨春节⑩端午节 4 你喜欢过春节么?为什么?①喜欢②不喜欢原因: 5 你喜欢过圣诞节么?为什么?①喜欢②不喜欢原因: 6 你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么? 7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8 你了解传统的京剧艺术么?①非常了解②比较了解③了解④不了解 9 你认为自己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么?(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 ①接受过②没有接受过 10请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提些建议。 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展开,共发放问卷150份(包括文本问卷100份、电子问卷50份),共收回问卷144份(包括文本问卷94份、电子问卷50份)。关于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问题,有36.59%的人非常感兴趣,48.78%的人较有兴趣,14.63% 的人完全没兴趣;关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大部分人都回答有宗教、哲学、经济、教育等几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只有23.8%的人能够完全正确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专业 世界历史专业 历史学类(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专业 工商管理类 旅游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历史学类培养方案一、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设置 1.公共基础平台课共32学分 2.学科基础平台课共48学分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一)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Ⅰ) 4 4 72 1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二)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Ⅱ) 4 4 72 2 史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4 4 72 3 世界近代史(1640—1911)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3 世界现代史(1911—1945)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4 世界当代史(1945—)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5 中国考古学 Chinese Archaeology 4 4 72 1 二、专业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 1、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历史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国家机关、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外交外贸、国际交流、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也可报考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2)专业要求 学生应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能运用英语阅读历史专业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2、学制与学位 (1)实行弹性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学生可在3-7年完成学业。 (2)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3、毕业要求 毕业总学分156学分,其中必修课94学分(公共基础平台课32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48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14学分);选修课42学分(专业选修课36学分,公共选修课6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0学分(其中包括“专项学分”5学分) 4、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合计 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 公共 基础 平台 课 学科 基础 平台 课 专业 基础 平台 课 小计 专业 选修 课 公共 选修 课 小计 专业 实习 毕业 论文 专项 学分 专业 考察 小计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文化传承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四有新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牢记历史,立足现在,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担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责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那么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应如何处理理想和责任的矛盾呢?诚然,理想对于人来说,是其基于现实生活中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事情或事物。而责任是现实社会中赋以大学生不可推脱的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是建立于服务人民的责任基础之上。 徐本禹,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为副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名誉校长,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徐本禹始终坚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同实实在在的奉献活动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之中,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和激情,徐本禹的事迹可感、可知、可学,激励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历史使命文化传承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胡云安《中国青年报》( 2014 年11月03日 02 版)如果说大学文凭只是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那么,大学文化才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 近年来,有关大学文化的论题颇受社会关注。正确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存在方式与演变,更加关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独特社会组织。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人文积累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信念目标、理想追求、善德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并影响其人生轨迹的精神财富的时空存在。 大学与大学文化如影随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阳光和空气,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犹如血液一样,浸润营养并循环于大学整个肌体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传承能够彰显大学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并凝练和熔铸大学精神。每个生活于大学的人,都在接受大学文化的陶冶,都在大学文化的氛围之中徜徉。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任何价值都以文化形态为存在方式。文化反映价值,价值体现文化,大学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行为起着浸润、营养、发酵、培植、导向、引领和示范作用。 大学文化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

大学传承的是文化,研究的是学术,崇尚的是真理,生产的是人才,塑造的是品质,萌发的是理想,培养的是能力,熔铸的是精神,服务的是社会。大学文化是由存在于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且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方式、理由、功能与作用。具体来讲,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及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10种,即主导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科学文化、名师文化、思潮文化、热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创新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些文化在大学师生的碰撞、交流中,构筑了多姿多彩的大学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批判解除了禁锢人们几十年的极“左”思想的束缚,为知识分子正名,摧毁文化专制,整个社会呼吸到了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新鲜空气。这个时期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潮叠起,观念颠覆;百废待举,励精图治;真理讨论,清风徐来;高考恢复,燃起希望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当年的学子们理想是其支柱,激情是其常态,实干是其本色,报国是其使命。时逢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大学生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被誉为时代骄子。这些当年学子如今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与中坚。 今天,1980年代的学子已经成为新世纪学子的父辈,当年学子的子女已成为而今的大学生,虽同属大学生活,因处于不同时期,大学文化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具体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文化的流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改革开放虽历经艰辛,然不可逆转,大学文化受到多元化的稀释与整合。第二,大学生所处时代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大学文化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第三,大学文化完全具备了信息社会的特征,网络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和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近年来大学文化的变异,日益凸显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特点。由此看来,大学文化的演变深受市场经济、互联网和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冲击,固守的大学文化确实需要重构重建。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四个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 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 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 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 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 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