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16%

第一章高中生物学课程理论

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概念: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

总目标: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养成科学态度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具体目标:

一、知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能力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

①利利用校内实物材料和设备作为课程资源

②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③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科研院所等作为课程资源

④用信息技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⑤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

⑥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⑦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

第二章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

第一节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框架

必修+选修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编排与呈现

教科书的基本标准:

(1)选取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反映生物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2)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嘘声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3)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文字表达准确、生动,图文并茂,印制精良。

(5)难易程度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实际,达成教学目标。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

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

的思想。

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习题:简述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不同点。

答案要点:(1)生物学大纲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中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只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和实现标准中的要求提供了活动建议,没有做统一规定。

(2)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3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4)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隐约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第三章基本教学技能

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

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第一节导入技能

掌握目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为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生么他们应达到什么程度。

类型:直接、经验、原有知识、实验、直观、设疑、事例、悬念...。应用原则:

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有关联性;

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

掌握目的:

保证准确清晰的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不断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要素:语音和吐字音量和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

原则: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第三节提问技能

类型:回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要点:清晰连贯;停顿与语速;指派与分配;提示

第四节讲解技能

类型: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问题中心式

目的作用:

一、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是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志趣以及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

应用原则:目标具体;

准备充分;

证据例证充分具体贴切;

讲解过程结构要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增强针对性。

考题:简述讲解技能的优势和不足。

主要优点:是省时省力。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讲解时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就某些知识而言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有较高的信息传递速率。

缺点:1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只有极少的师生交流和反馈信息,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发展。2许嵩只听不干,无直接的感性材料,学生无亲身体验。3只靠听信息,信息保持率不高第五节变化技能

应用原则与要点:

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确立不同变化技能;

针对学生能力、兴趣、爱好、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各种变化技能之间连接要通畅,有连贯性;

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引起注意之后就要立马进入教学过程;

变化技能应用要有分寸。

第六节强化技能

应用原则与要点

目的明确注意多样化做到恰当可靠情感真实

第七节演示技能

目的:

为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并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问题,学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全面地认识问题,并运用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研讨问题;

使学生可以学到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环节之一;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凝聚注意力;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使学生有序的观察变化过程,了解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实验的关键点,收到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

解答习题时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时,考察学生的观念记忆推理和判断能力;

帮助学生领悟新知识和新概念;

能开阔新视野,展现真实自我。

类型:分析法归纳法质疑法展示法声像法

应用原则与要点:

针对性和目的性详细阐述

适用性和鲜明性同上

示范性和可靠性同上

演示与讲授的统一性同上

第八节板书技能

目的:

提示内容,体现内容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思路;

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类型:提纲式表格式综合式计算机式和方程式

表格式的优点:表格式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书写简要的词语形成表格。也可以先不设计表格,边探索边填写关键词语。

●对比性强,便于比较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容易使学生把握概

念的本质,深刻领会所学知识。

●易于学生找出知识的联系,类目清楚,井然有序,对比异同,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原则与要点:

一、根据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并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板书;

二、注意启发性,条理性,简洁性;

三、注意语言、文字的示范性。

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板书,并把设计好的板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写到教案上。

第九节结束技能

类型: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巩固练习

原则与要点:

接近尾声时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

结合教学目的内容和重点把所学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小结要精要简明便于学生回忆检索;

授课结束概括本章节内容知识结构,深化重要内容;

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

课程结束包括开放型和封闭型。封闭型结论明确;开放型鼓励继续探索;

布置作业要求明确;数量恰当;

结束时间紧凑。

第十节课堂组织技能

管理性组织指导性组织诱导型组织

一.课堂组织的目的:

1.组织维持学生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3.加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心;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行为标准;

5.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课堂组织类型:

管理性组织主要指课堂纪律的管理。

指导性组织包括课堂教学中阅读、观察核试验及课堂讨论环节的指导组织。

诱导型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和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

基本元素:C,H,O,N

化学基本单位:4种脱氧核苷酸

结构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构成

脱氧核苷酸链:由许多的4种脱氧核苷酸聚合成

DNA 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及特点:由磷酸和脱氧核糖

分子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T-A,G-C,C-G

多样性

DNA分子特性稳定性

特异性

第四章教学策略

第一节高中生物教学理论

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

重视探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强调直观,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

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验学习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应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形成生动形象的认知。有直接直观与间接直观

作用:

例如多媒体直观演示。既可以展示生物体的宏观世界,又能展示出生物体的微观世界;

技能展示出生物体的静止状态,又能展示生物体的动态景观;既有利于观察完整的个体,又有利于观察局部器官;

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实际应用中应避免多媒体的滥用。

启发性原则:是一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统一的表现。启发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思考;

4发扬民主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实践性原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学活动中应切实把握这一重要方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教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学生的学的成果最终要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2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确保讲清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强调实验操作要领并正确示范,学生操作过程要求对部分操作反复练习,确保规范;

3引导学生由模仿创造向创造过渡,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实施。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着手方面: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总是会投射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生物理论知识:阐述用词要准确,确保表达确切;

2涉及试验或习题,其中的内容数据等确保准确无误;

3实验教学中,示范操作要规范。

或者: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考题:简述生物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第二节概念图教学写略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概念图的特征:

概念图中的概念词通常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

概念图中包含交叉连接;

概念图中包含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

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概念图的绘制规范:

1)概念图中每个概念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

一次;

2)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择意义表达具体明确

的词。任何两个概念和连接着两个概念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

完整的观点;

3)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连接默认的纸箱是由上向下,当

由下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要加箭头;

4)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

应用: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价工具

概念图举例:蛋白质的概念图

约20种

元素组成C、H、O、N等种类

R

基本单位氨基酸H2N─C─COOH

结构通式│

脱水缩合连接成 H

多肽肽键

化学键名称

蛋白质

原因

功能具有多样性分子结构多样性

第三节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起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简单的说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基本含义包括:

(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2)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者帮助者;

(3)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4)学生不禁要自己学,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1.积极主动相互依赖;

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成员负起责任来;

4.适当运用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

5.过程监控和评价。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设计教学活动,预估教学进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2)帮助学生分组;

3)善于观察学习活动的进行;

4)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

5)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综合分析总结学生们的发现。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必须经过训练及练习才能有效地进行,每个学生都要积

极参与,否则有形无实;

3.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合

作学习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增进同学间感情,加强人际关系,学习别人优点,发挥个人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缺点:容易出现分歧,无法统一意见;有的不愿分担责任,影响团体成绩;有的同学容易被忽视,有的占分量又太重;小组之间的竞争容易产生摩擦等。

第四节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形式: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实验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学习情境中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操作教具,教师监督协助;第二阶段讨论学习到的经验

推理性探究是没有自己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主要特点: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直接或间接观察现象;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和讨论来得出或归纳出概念。

实验式探究是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经历,发现问题,辨别变量,形成假设,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自行设计实验,执行实验,验证试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特点是:

a.比发现式探究具有更多的程序和焦点;

b.需要确认有待回答的相关问题;有时需要陈述一个假设并设

计验证这个假设的实验;

c.实验收集证据的计划必须在动手操作之前准备好;

d.学生要根据拟定的试验计划步骤进行操作并通过证据发现

假设可接受性,或改进现有假设。

探究技能 1观察 2分类 3测量 4推论 5预测 6交流7数量关系的识别 8时空关系的识别 9构建假设 10辨别控制变量 11确定可操作性定义 12解释数据 13实验

第五节直观教学策略

一直观与直观教学

直观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既具体的直接的生动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后形成的感觉直觉与表象。

直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或呈现直观教具;或演示实验示范操作;或展示相关媒体资源,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使学生经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直观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第六节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第七节高中生物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额生物学理论教学及策略

(一)讲述与演示结合

1.直观演示感性材料

2.引发思考理性认识

3.互助合作总结概括

4.巩固提高加深理解

5.联系实际具体应用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及策略

实验教学的环节:

①组织教学;

②指导性谈话;

③学生实验操作;

④检查实验效果;

⑤小结及清理结束。

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时间安排,一般学生动手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教师要确保学生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学生操作符合实验规

范。

3)教师适时给与点播指导,监督并督促全过程。

(一)生物学实验/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② 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③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⑤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⑥ 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⑦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验证性实验教学

一般步骤和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实验原理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

2.让学生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应使用哪些仪器用具材料和药品;

3.燃烧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试验;

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5.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做出判断和分析,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

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般步骤和方法:1。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提出有关的探究课题,;

2.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记录数据;

4.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定理。

①优点在于:探究式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②学生是在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

③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里、分析综合能力和结局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④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以及概念的形成,实质上的理解,结论的检验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的组织方法

模拟实验是教师一边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领一边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边听边看并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试验。

一般步骤和方法:1。教师要把实验步骤分好,对每一步骤都要提出要求;

2;教师要把示范演示跟讲解内容结合,不仅使学生动脑还要动手;

3.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检查和点评,;

4.适时放手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分段试验是将整个实验过程分成几段,教师讲授和演示一段,学生根治操作和观察一段。长在学生已经具备实验技能实验内容较多过程较长的情况下采用。

一般步骤和方法;

1.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好教学程序,研究如何分段,每段的具体操作要求、观察内容、思考题目和大致的时间分配等等;

2.上课时。教师要说明并演示每段实验的操作要领,提出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每段实验内容。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检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作业;

3.各段事件分配和各段时间衔接过渡应以大多数学生的试验进度为依据,安排每段实验的时间,注意把握好总体要求,处理好各段时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提纲进行独立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

一般操作步骤和方法:

1.实验前教师把编号的实验提纲或讲义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试验用具、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2.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按实验提纲独立进行操作并且按要求完成提纲中的实验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旁督促检查和指导。

3.实验完毕,教师进行实验小结和讲评,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要注意防止学生盲目机械操作。

伴随讲授实验教师一边讲授教学内容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

训练题:

生物学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

绘制概念图

设计教案教学目标教学分析课时教学内容

各种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各种教学原则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37%

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

一、简述教学设计的依据: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评价一堂课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能为设计教学提供可靠的参照体系。

2.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过程基础上,对教学中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做出的计划和安排。

3.学生特征

通过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获得学生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等各种背景资料,以作为计划学生学习活动安排的依据。

二、简述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1)前期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课程分析教材分析明确教学主题和内容)和学生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学习起点);

(2)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3)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方法、教学活动的设计等;

(4)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包括教学媒体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合设计;

(5)设计教学评价旨在解决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终结性评价的设计。第二章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第一节分析学生

一、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分析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二)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基础

二、分析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

第二节分析教材内容

一、研读课程文件和教科书

二、利用概念图法进行教学内容分析

(一)分析并建立反映单元重点之间结构关系的总概念图

1.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2.梳理由术语所指代的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框架图

3.判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编排局部内容的教学范围和顺序

(三)初步构想局部内容的教学思路及其知识框架

(四)依据概念图形成教学设计的思路

三、分析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确定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2.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4.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5.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

四、确定重难点依据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具体表现为:1.单元知识的核心;2.后续知识的基础;3.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教师而言重点知识是安排教学内容的主线,而在学生学习目标中属于掌握水平。

主要依据为:1教材内容的主次;2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3学生的知识背景。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或应用的部分及不易解决的关键问题相关知识,。具体确定教学难点时不仅要考虑教材内容,同时应该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等,个人差异也在考虑范围内。具体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要以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做参照。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制定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特点

1.针对性

2.灵活性

3.多样性

4.协调性

(二)教学策略的类型

1.学生自主式教学策略

2.教师主导式教学策略

3.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

二、生物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及选择依据

(一)教学方法的类型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直观法发现法探究等(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第四节课程资源与直观教具的选择

简易教具制作原则:

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简易化原则艺术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教具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学习任务学生特点教具特点教学环境经济因素

考题:高中生物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属于(开发性研究)。

第五节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格式

一、教案的基本要素和格式

1.教案的常用格式

(1)基于讲授式策略的教案(2)基学生活动的教案

中学生物陈述式教案格式

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班级:

教师: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3.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时间(min)内容和方法

3 引入新课

30 讲授新课

7 巩固提高

3 小结要点

2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中学生物学表格式教案格式

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班级:

教师: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教学用具

时间(min)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 引入新课倾听

5 投影展示3个结构化的问题,巡视各组讨

论情况

学生分组(4人)讨论

3 黑板上记录学生报告的要点3-4小组报告讨论结果

2 概括学生讨论的结果,提出新任务和实验

要求

倾听和记录

25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提示安全操作,了解

各组进展,回应学生的问题

2人一组进行实验

2 倾听和记录几小组分别向全班报告实

验的结果

2 评价学生动手情况和实验结果倾听

3小结本节课要点,布置作业记录

2.生物学教案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难点

3.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起点的导入设计

4.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或主要观点构建知识

5.主动学习

6.唤起学生僧的学习热情。

简述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教材具体要做到几方面:

1.要从整体上领会教学的设计思路

2.从结构上分析教材的教学主线

3.从内容上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

4.从学生学习需要上分析教学重难点

5.分析教材联系实际的因素和育人因素

教学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

2.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

3.诊断学生困难,激发学习动机

4.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

教学评价分类:

从实施评价时工具形式不同分:纸笔测验实作评价

教学评价直接目的不同;

配置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背景、性向和学习兴趣,以便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安排适当的学习过程。如性向测验综合入学测验

诊断性评价旨在发掘鉴定学生的学习困难或教学缺失,供调整教学方案参考。如课堂提问,平时测试

形成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以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如年段考试,期中考试

终结性评价旨在评定学习的进展和成就,作为成绩报告或教育决策的参考。如期末考试

从教学评价的标准不同分:常模参考评价效标参照评价

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

2.兼顾多重目标

3.采用多元方法

4.进行多次评价

5.重视反应过程

6.善用评价结果

认识领域目标:

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试卷:

分析教材内容的原则:

研读教材,-----具体分析

把握教材,-----具体阐述

拓展教材,-----具体介绍

显性课程资源有:生物教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发现历史相关实验研究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隐性课程资源有:学生课前掌握的知识,生活中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家长配合学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等。

关于教学策略的教育价值问题:

从三方面回答:知识性方面,能力性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互联网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1 教育内容上,......

2 学习环境和方式效率上,......

3 信息能力上......

某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包括......,;......;......几部分内容。这几部分知识需要采用观察、分析、对比....的方法,要利用模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掌握其结构原理,而对于......,主要采用.....的方法,展示。。。。实验,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掌握。。。。。。知识点,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

教具及其作用因类型不同各异;

标本模型挂图演示器替代物电视录像

新陈代谢与ATP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主要写对学生掌握知识方面的要求。

能力方面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认识方法要求学生狗养成什么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有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

二、教材分析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内容

环节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言:

介绍新陈代

谢特征,内容

提问:

学生能举。。。

的例子吗?

答:通过提问使

学生感受到

本节内容和

能量有关。ATP的结构

简式

ATP特点

结构:

A--P~P~P

各个名称

请大家回忆:

提问关于

ATP两个问

题1.2.

答:

答:

以设问-讨论

-讲解-得出

结论的形式

进行教学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一、必修本 绪论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从结构上说, 除病毒以外,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 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 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 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 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 生命活动。

兽医微生物学 重要知识点汇总

兽医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微生物学还包括免疫学,甚至还包括寄生虫学,特别是原虫学。 2、微生物的特点:①个体微小,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其群体可见。②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③比较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代谢繁殖)。④易变异,适应性强。 3、微生物的种类: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真菌细胞型:细胞核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Eg:真菌。 原核细胞型:仅有原始核,无核仁、核膜,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拟 核/核体) Eg: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Eg:病毒。 4、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形态学时期:1683年荷兰吕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1861年巴斯德否定“自然发生说";证明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的. 第二阶段——生理学及免疫学的奠基时期: Ⅰ巴斯德(微生物学、生理学与免疫学的主要奠基人)的历史性贡献:①酒是某种微生物的发酵产物②解决了酒的败坏问题③研究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确定这些疾病由相应的微生物引起、微生物可以至弱作作预防传染病用,而且对至弱的途径做了示范性的试验④发明免疫学的预防接种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Ⅱ科赫(建立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对病院细菌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功绩:①发明培养基并用于纯化微生物②发明染色观察、显微摄影③科赫法则④证实炭疽病原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源菌-—结核杆菌 【科赫法则:①病原微生物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但在健康动物体内不存在②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的疾病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再次分离培养得到相同的病原】 【免疫方法:注射、口服、点眼、滴鼻、气雾】 第三阶段——近代及现代微生物 理论上取得的成就极其应用价值:①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基因工程时代②进行化学治疗腰肌和抗生素的研究③组织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抗原抗体反应在诊断及防治疾病上的应用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及其应用价值①电子显微镜的应用②标记抗原或标记抗体的应用③细胞培养、空斑技术、蛋白质及核酸的提纯④核磁共振仪的使用⑤分子克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试、基因组学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学领域的三大进展:微生物遗传学、免疫学及病毒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https://www.sodocs.net/doc/431001350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 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 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 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 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 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药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

《包装材料学》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包装材料学是随着我国现有包装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包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科学。它是包装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包装科学的基础课程,为包装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纸、塑料、金属、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及包装辅助材料等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用途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掌握改善和提高包装材料包装适应性的技术和方法;掌握相应包装材料及制品的质量检测技术,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知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商品性能和包装要求,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制订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正确测试评价材料质量,并能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绪论 掌握包装的概念和包装的目的与功能;掌握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1章纸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纸和纸板的分类;纸和纸板的制造,重点是造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及生产设备;包装常用纸和纸板性能和应用;瓦楞纸箱形式、制造及质量检测。 掌握纸盒的分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纸的结构组成、纸包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其他纸包装容器生产技术、性能及应用。 第2章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塑料制品的加工成型方法、常用塑料品种及性能; 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加工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塑料缓冲包装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塑料包装制品的分类、塑料包装容器及制品和塑料软包装材料的生产工艺

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捆扎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包装材料的鉴别方法;了解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第3章金属包装材料及其包装容器 掌握金属包装材料的主要品种(镀锡钢板、镀銘钢板和铝材)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重点是生产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了解金属包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了解除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之外的其他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4章玻璃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玻璃包装材料的基本知识、玻璃的性能、玻璃容器的制造和提高玻璃容器使用性能的相关技术方法。 了解玻璃容器发展趋势;了解玻璃容器的分类、安甑和管制玻璃药瓶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第5章陶瓷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陶瓷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陶瓷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分类、结构组成和发展趋势。 第6章木材包装材料及容器 了解木材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种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7章功能性包装材料 了解水溶性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等功能性包装材料研究进展。 第8章包装辅助材料 掌握黏合剂的黏合机理和基本组成,了解各类黏合剂的组成和基本配方,理解各类材料的粘合方法。 掌握胶带的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熟悉压敏型黏合剂的黏附特性,了解常用的封缄和捆扎材料。 了解涂料在包装中的应用,掌握涂料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涂料的命名方法和施涂方式。

大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必考学习知识重点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2. 二次生长: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快速碳源(氮源)或迟效碳源(氮源)这两类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二次生长现象。

3.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4.分批(封闭)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5.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的两种类型: 6.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2. 水的活性 3. 温度 4. pH 5. 氧 7.酵母的生殖方式 (一)无性繁殖:芽殖 裂殖 无性孢子 (二)有性繁殖: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 8.微生物生长控制中的常见名词解释 消毒: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 灭菌: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防腐: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化疗: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抑制:生长停止,但不死亡 死亡: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9.两种重要的选择性抗微生物剂 抗代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举例:叶酸对抗物(磺胺)、嘌呤对抗物(6-巯基嘌呤)、苯丙氨酸对抗物(对氟苯丙氨酸)、尿嘧啶对抗物(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对抗物(5-溴胸腺嘧啶)等等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初中数学口诀)

编号考点摘录答案要点 1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4) (动手课教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手段 2 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3) (单元课标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具体数学知识点 3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4) (心理内涵现状)学科内涵、社会发展现状、学生心理特征 4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3) (吉普车展) 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5 “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哪些问题(3) (是什么,为什么,得什么) 6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5) (双内教学评技术) 课程内涵、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技术与数学课程 7 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 (星空感应符合分算模拟) 8 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4) 四基 (智能验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 9 初中数学课程学段目标(4) (智能思考问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0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3) (总学四过结)总体学段目标、总目标四方面、过程与结果目标 11 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4) (数形统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2 综合与实践——设置必要性(3) (定义+学生能力+学科联系) 综合与实践——教学特点(5) (综合实践放生自主) 综合、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教学要求(8) (暑假用心刻度河流心域反思问法) 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3) (合作实施发现问题+报告论文总结+探讨关联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4) (合作探究抽象问题) 综合与实践——课程本质及要求(2) (解决问题活动+独思自探+合流)(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尊重自主) 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要点(3) (综合探索实践) (突出实践、强调综合、以探索为主线) 综合与实践——课程作用主动、个性、学习方式、探究、情感价值、能力、创新、经验 13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6) (施主标地基验情态) 14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4) 预设生成、全体个体、合情演绎、现代技术与手段多样 15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要点(6) 见后 16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形式(8) (口述成长两课三后) 17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实施建议(7) 见后 18 教学原则(4) (抽烟公论)抽象具体、严谨量力、理论实际、巩固发展 19 数学教学过程(5) (北外教学评上985)备课、上课、课外、成绩考核、教学评价 20 五段教学法(5) 引入、讲解、联系、总结、应用 21 数学教学方法定义加后 22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 (自发讲论坛)自学辅助、发现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23 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需要考虑什么(5) (课目+学生+教学内件法) 24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 (相容:全同\交叉\从属;不相容:对立\矛盾) 25 概念下定义的常见方式(4) (公鼠秒揭)公理性、属加种差、描述性、揭示外延 26 概念教学基本要求(3) (内涵表达+运用+关系分类体系) 27 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4) (引确固用) 引入、明确、巩固、运用 28 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3) (理解运用系统) 29 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5) (引证明雇佣) 1.引入 2.证明 3.明确 4.巩固 5.应用 30 命题教学的策略(5) (被提问生过情) 31 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教学规律)(5) 间直、技能能力、技能与数学观、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 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3) (可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3 数学学习概述及特点见后 34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内因(2) 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 35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外因见后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科名代码:832 适用专业:生物化工 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考试内容要求 绪论 §1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3 微生物的概述 第一篇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3 病毒的繁殖 §4 病毒的培养 §5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处效果 第二章第二章原核生物 §1 细菌 §2 古菌 §3 放线菌 §4 蓝细菌 §5 螺旋体 §6 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第三章第三章真核生物 §1 原生动物 §2 微型后生动物 §3 藻类 §4 真菌 第四章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 微生物的酶 §2 微生物的营养 §3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第五章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3 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4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5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微生物的遗传 §2 微生物的变异 §3 基因重组 §4 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篇第二篇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第一章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1 生态系统 §2 土壤微生物生态 §3 空气微生物生态 §4 水体微生物生态 第二章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 氧循环 §2 碳循环 §3 氮循环 §4 硫循环 §5 磷循环 §6 铁、锰的循环 第三章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1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生态系统 §2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 §3 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 第四章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1 污、废水深度处理——脱氮、除磷与微生物学原理 §2 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问题 §3 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 第五章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为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1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2 废气的生物处理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 微生物细胞外多聚物的开发与应用 §3 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最新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全(完整版)电子教案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 ..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范文

一.绪论 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 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 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六界系统:占4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 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 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 (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 (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 二.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 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um。1m=103mm=106um=109nm. 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宽 0.5um。最小到最大: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 (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 (3)屏障保护功能 (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 (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 ;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 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 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 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原生质球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 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