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专业西方名词解释

历史专业西方名词解释

历史专业西方名词解释
历史专业西方名词解释

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最早成书在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比《伊利亚特》和《奥德

赛》早七个世纪。全诗共三千行,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十二块泥板上,基本内容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时即具雏形。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高超。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歌颂了巴比伦人民同自然灾难和社会暴力进行斗争的英雄事迹。1872年被发现后出现多种译本,中文译本转译自日文和英文版本

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的大石柱上。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全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均作了规定。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所发现的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质。法国考古队于1901年在伊朗的苏撒发现了它。现存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进攻巴勒斯坦,并占领了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曾将几万被俘的犹太人押送到巴比伦,大部分人被当作奴隶,少数人保留了人身自由。这些被俘的人,在犹太历史上称为“巴比伦之囚”。他们直至波斯帝国灭新巴比伦后,才陆续返回故地,在波斯人控制下,又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祭司贵族统治的神权国家

犹太教犹太人信奉的宗教。该教奉雅赫维(基督教人读作耶和华)为“唯一真神”,认为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由雅赫维通过摩四传授而来。主要经典称为《圣经》,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后为基督教所继承,称为《圣经·旧约全书》。另有2—6世纪编纂的口传律法集《塔木德》。该教规定:男孩出生后第八日需受…割礼”,星期六为安息日,凡教中视为不洁之物,不得取食或接触,产妇和麻疯病患者亦被视为不洁,应予回避,严禁拜偶像,禁止教徒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归化犹太教者必须受割礼。现有正统犹太教、改革犹太教、保守犹太教等派别。由于历史和思想渊源上的原因,天主教习惯上将犹太教称为“古教”。12世纪初,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其教为“天教”或“一赐乐业教

荷马史诗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当时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整理加工而成的长篇叙事诗。共有两部:《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因作者的名字而被称作“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既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部落之间的矛盾与战争,也表现了当时新兴奴隶主阶级的理想愿望。史诗的情节以特洛亚战争为背景,前一部是描写战争的巨著,后一部则记载了特洛亚将领奥德修斯战争后海上飘流、归家团圆的故事。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史学名著。为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共八卷,大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追述战争的起因;第二部分记述战争最初十年的历史;第三部分记述尼西阿斯和约和远征西西里的历史;第四部分叙述雅典海军在西西里及其全军覆灭的过程;第五部分记述战争的最后阶段。修昔底德是这次战争的目击者和参加者,在其流放期间又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故书中的记述真实可靠,结构严谨,我们今天见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据说是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对修昔底德的遗稿整理编辑而成。

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地中海区域和近东自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或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至前30年罗马灭埃及托勒密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特点是: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鼎足而立的马其顿、托勒密、塞琉西三王国称霸于东方,罗马势力则在西方悄悄兴起; 前1世纪罗马霸权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区域。在此期间,希腊与其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广泛交流,前人的成就得到发扬光大,尤其在科学方面。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内各地学者云集,为当时最富盛名的国际学府

伊壁鸠鲁学派又称花园学派,欧洲古代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重要哲学派别。公元4世纪末,唯物主义哲学家在雅典买下一座花园,创办学校,形成学派。他们补充和发挥了原子论哲学,并把原子论作为建立快乐主义伦理学的知识基础。浪柏沙可的梅特罗多洛被称为“伊壁鸠鲁第二”,但他早逝于老师,伊壁鸠鲁的继承人是赫尔马柯。这个学派大约流传到公元前后。伊壁鸠鲁主义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是斯多亚主义的对立面

米兰敕令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位在米兰发布的敕令。311年后,君士坦丁依靠基督教会和蛮族军队的支持,先后击败了帝国西部的几个竞争者,于312年成为西部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决心进一步利用基督教。313年,他与战败的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结束对基督教的迫害。《米兰敕令》主要内容有,(一)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与其它宗教享有同等的权利;(二)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一律发还;(三)

释放被捕的教士教徒;(四)免除教士的赋税徭役;(五)给主教以释奴权等。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是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从实行宽容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转为扶植、利用的政策的标志

东正教亦称“正教”。基督教中坚持最初七次世界主教会议所确立的信仰和惯例的一派。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即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中世纪时,受拜占庭帝国的直接控制并为国教。18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教会陆续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直接统辖而宣布行政上的自主,但它们在名义上仍共同尊重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正教众主教中的首席地位。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苏联等国

古兰经也称《可兰经》。伊斯兰教的经典。初为穆罕默德口述“启示”或“圣言”的记录,分散于其弟子的手中。共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余节。每一章节各有独立的意思,全书不成体系,一般按经文长短顺序排列。内容颇为零乱,强调安拉是唯一的神,鼓吹善恶因果报应,宣扬宿命论,提倡刚健的德行,主张教徒之间的宽容与平等,此外还针对社会中的各类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它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早期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汇编

阿维农之囚1309—1417年间在法王控制下的教皇,因这期间的教皇均住在阿维农城,故名。14世纪初,通过三级会议,法国王权加强,同时也加剧了国王与教皇的矛盾1303年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去世,在法国国王支持下,由法国人贝尔脱朗·特哥继任教皇,称克里门五世后因罗马贵族的反对,教皇被迫1309年由罗马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城,以后历任教皇均成法王手中傀儡,史称“阿维农之囚”。后又在罗马贵族的要求下,在罗马另立教皇,于是1378年以后,出现阿维农和罗马两个教皇同时并存局面,1409年比萨会议又选出第三个教皇,暴露了教会内部深刻矛盾。至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才恢复罗马教皇的合法地位,结束教会的分裂局面教父哲学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的理论学说。公元2—5世纪的一些基督教学者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使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逐步形成完整的基督教教义,成为解释基督教信条的权威,被尊为“教会的父老”,称为教父,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教父哲学。较著名的教父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主要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预定、天国等教义。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前身,为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成为基督教的经典文献,对以后的西方文化有重大影响

十字军东征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口号是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因东征军以红十字缀在衣上作标志,故名十字军。共进行8次东征,历时近200年(1096—1291年)。十字军东征是封建主、天主教会和大商人以维护宗教为名,扩张势力,掠夺财富,并缓和西欧的社会矛盾的侵略战争。十字军东侵,曾占领了许多地区,建立起几个王国,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给地中海沿岸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激起当地人民强烈反抗,并使西欧人民遭到重大牺牲

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官方哲学。它是以哲学的形式论证基督教教义的思想工具。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取缔了一切非宗教的意识形态,并使一切意识形态都为宗教服务。经院哲学的论证对象是教义,教义被认为是确定的真理,是上帝的启示,是不能怀疑的。经院哲学的任务只是以理性的形式为教义作各种证明和解释,编织一个“理性”的体系。这种超自然的对象和纯粹辩护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方法只能是一种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是一套烦琐的概念游戏和诡辩。经院哲学产生于9世纪,11世纪形成,13世纪发展到顶峰。14世纪以后经院哲学日益没落,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批判的对象

卡诺莎事件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悔罪求恕事件。1076年,教皇格里哥利七世开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教籍,解除臣民对他效忠的誓约,于是德国大封建主们便乘机起来反抗皇帝,并要挟亨利四世,如在一年零一天内不能恢复教籍就要另立皇帝。亨利被迫于1077年1月带着少数随从亲自到意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教皇所在地)向教皇悔罪求恕。据说,教皇拒绝接见,亨利在城外顶风冒雪站了三天,才获准恢复教籍。此后,“卡诺莎事件”被视为王权向教权屈服的象征。此次事件使亨利争得喘息机会,其地位稳定后,于1084年进攻罗马,格里哥利七世被迫南逃,死于萨勒诺城。

人文主义指与中世纪神学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又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中所具有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社会政治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也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的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人文主义运动最早兴起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15、16世纪遍及西欧各主要国家。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潮,在当时起了进步的、革命的作用,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客观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西方史坛百余年,由兰克学派倡导。主要倡导以“如实直书”为基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形成“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其最大的“失”过分强调客观性的科学理性,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

汤因比——(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二铜表法》

古代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最早的成文法典。因传说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它的颁布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有关。平民要求编纂成文法典,以限制掌握司法权的贵族官员随意解释习惯法的专横行为。相传公元前 451 和前 450年,罗马先后选出两个十人委员会,负责制订法典。前者制订了十个法表,后者补充了两个法表;但很多学者对第二个十人委员会及其续订法表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图里亚会议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刻有法律条文的铜表于公元前390(或前387) 年高卢人入侵时被毁,保存下来的仅为不完整的片断条文,散见于较晚时代罗马著作家和法学家的论著和文集中。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论辩提纲。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向各地推销赎罪券。同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按当时神学问题辩论会传统,在维登堡教堂门前张贴此论纲,对赎罪券提出异议,要求进行辩论。论纲尚无反对教皇之意,不否认教皇对人有大赦之权,认为作为上帝仁慈标志的大赦是不能轻视的,但不应滥用。《论纲》发表后,在德国和整个欧洲引起反响,随着事态发展,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标志之一

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天主教内反对该运动的主要集团。它自称是为“愈显主荣”而战斗的“耶稣连队”。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人罗耀拉·依纳爵创立于巴黎,1540年经罗马教皇批准。耶稣会会规,强调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绝对忠于教皇,无条件地执行教皇的一切命令。成立后,采用布道、开办学校、担任封建王侯的“神师等手段,渗入社会和宫廷,广泛进行宣传活动,对抗宗教改革。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抨击,因而在有些国家曾被取缔。罗马教皇迫于形势,也不得不在1773年宣布将其解散,但在1814年又明令将其恢复。该会很早就派出传教士到亚洲、非洲、美洲各地进行传教活动。明末曾有会士来中国。鸦片战争后更广泛地传入中国

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为结束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派的内战,在南特城颁布的敕令。敕令宣布:天主教仍为法国的国教,全国恢复天主教的礼拜,没收的土地和财产归还天主教僧侣;胡格诺教派也有其信仰和崇拜的自由,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会议,与旧教徒享有担任国家官职的同等权利,并可保留一百多个堡寨作为履行敕令的担保。该敕令实质上是交战双方的和约,标志着法国内战的最后结束。也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敕令。1685年,敕令为路易十四废除

清教运动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加尔文教)反对英国国教的斗争。16世纪以前,英国也是个天主教国家。1529—1536年间,英王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此后,“圣公会”(即安利甘教)成为英国国教。这次宗教改革,在组织上把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权由罗马教皇转到英国国王之手,英国国教成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国王、封建贵族和主教是三位一体的反动势力。英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首先以加尔文教为思想武器,把攻击矛头指向英国国教。16世纪后半叶,加尔文教传入英国。英国的加尔文教称为清教,其信徒称为清教徒。他们主张清除英国国教的繁琐仪式,废除偶像崇拜;反对教会勒索,提倡节省教会费用,建立廉价教会;要求取消主教制和教会等级制,实现教会民主化,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清教徒反对英国国教的斗争,称为“清教运动”。

英国国教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后创立的民族教会,亦称安立甘教、圣公会。为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三十九信条》为基本教义, 以爱德华时期颁布的《公祷书》为统一的祈祷书,以英国世俗君主为教会最高首领,坎特伯雷人主教为名义教宗。与罗马天主教会脱离一切关系,但保留了天主教中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礼拜仪式。英国国教会的创立对于加强专制主权,摆脱罗马教廷对世俗政权的控制,有重大意义。但它不能完全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后来出现了清教运动。后来基督教圣公会发展到爱尔兰、苏格兰、英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并成为美国基督教主要教派之一

百科全书派由狄德罗和达兰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辞典》而得名。这部《百科全书》总共35卷。该书撰稿者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科学、等领域的百数十人。《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屡次受到政府的干涉、阻挠、致使出版工作一度被迫停止。官方指责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者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旨在“宣传唯物主义、消灭宗教,鼓吹独立精神,促使道德败坏”,禁止《百科全书》出版。故获百科全书派之称。撰稿者们虽然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具有共同的政治倾向,但他们社会成分复杂,思想观念矛盾,哲学观点有分歧

重商主义产生于17世纪欧洲殖民时期的一套经济理论。认为世界财富有一个固定的量,一个国家只有出口多于进口才能富裕起来。直至19世纪,欧洲国家对殖民地的商业政策都以这种理论作指导,强调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倾销,严重制约了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征服新法兰西后,英国也在北美殖民地推行重商主义。但随着《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的废除,英国在北美的重商主义体制便寿终正寝

重农学派18世纪法国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和杜尔哥。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系统地表述了重农主义理论。主张:鼓励资本家向地主租地,以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政府应该实行“放任政策”,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只向地主征税的“单一税制”等。重农学派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并对以后的自由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证主义19世纪30-40年代产生于西欧的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孔德和英国的斯宾塞。183。年出版的孔德的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其形成的标志。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汤因比J(Arnold Toynbee, 1889一1975)英国史学家。1889年生于伦敦。1919年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中的近东问题顾问出席巴黎和会,同年受聘为伦敦大学教授。193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员。汤因比最著名的著作是《历史研究》1920年开始撰写此书。他1961年始出齐,共12卷。汤因比倡导“文化形态史观”,1961指出人类历史出现多种自成体系的伟大文明。

计量史学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历史学研究。其最大的特征是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运用自然科学中表了《历史与统计学》,1882年,德国学者伊纳马·斯坦格发弗拉特出版了这是关于计量史学最早的著作。1972年,英国史学家《历史学家计量方绪导论)),被认为是计量史学的经典性著作。

年鉴学派20世纪法国史学流派。得名于该派早期代表人物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克1929年创办的

《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二战以后以布罗代尔最为著名。该派先后提出“总体历史理论”、“深层历史理论”和“历史时间三时段”说。认为历史学家应以撰写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在内的人的一切活动的历史为己任。要揭示一定历史时期中普通群众的心理活动方式这种“深层”的变化。以不同的时间概念划分历史

的层次与结构为: 变动极其缓慢,反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变迁的自然史时间; 变动较为迟缓,反映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演进的社会史时间; 瞬息即变的政治、军事、人物活动史时间。并认为社会史时间最为重要,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注重对历史各方面各层次有机联系的研究。50年代后尤重社会史研究,提倡跨学科研究,还开创了现代比较史学。自创建以来一直主宰法国史学界,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兰克学派近代西方重要的资产阶级史学流派,19世纪20年代始形成于德国,因创始人是德国史学大师利奥波尔德·冯·兰克,故名。兰克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以柏林大学为基地,用“习敏纳尔”的方法,按照他的治史观念与方法,培养了众多弟子。兰克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标榜其师的史学理论,遂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史学流派。在19世纪德国,其主要成员有魏茨、吉塞布雷希特、威登巴赫和息贝尔等人。此外,在欧美其他各国也有兰克的传人。兰克及其学派所崇奉的客观主义的史学体系与方法,曾对19世纪及后世的西方史学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卢战记古罗马历史名著。为古罗马时代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恺撒所著。共分八卷。前七卷由恺撒亲自撰写,第八卷为其助手奥卢斯·伊尔文斯续写而成。记述了罗马征服高卢的战争进程。还描述了高卢、日耳曼以及不列颠等地区的社会历史、山川形势、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情况。是研究罗马政治史和军事史的珍贵史籍,也是研究公元前一世纪高卢、日耳曼社会制度、文化与生活的重要资料,还是一部古代拉丁文学的佳作。恩格斯对此书颇重视,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及其它著述中,曾大量引用此书中的资料

希腊波斯战争史被西方誉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443—前425年之间。全书可能尚未最后完成。亦名《历史》。后亚力山大里亚的注释家将全书分为9卷。内容基本分为两部分:第1卷至第5卷第28章叙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等地区的历史往事、地理民俗,作为战争的背景;第5卷第29章至第9卷记载希波战争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该书记叙了当时希腊人所及的世界范围的历史,是关于西亚、北非和希腊城邦的第一部历史著作。作者有闻必录,书中相当部分内容经过作者亲身查访,因而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但也疏于考证。该书对异族人并无偏见,推崇东方的智慧和文化,拥护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帝王,颂扬希腊人抗击波斯侵略的英勇精神。含有浓厚的宗教神命思想,往往用神意来解释历史现象。文笔流畅,叙事生动,创欧洲历史著作以史事为中心记叙的正规体裁

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家。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主张德性就是知识;反对雅典的激进民主,主张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公元前399年被控告犯有蛊惑青年罪,被判处饮鸡死刑。未留下任何文字著作,其言论和思想通过其学生的记载而流传于世。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约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曾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师从苏格拉底,创办希腊学园,在那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年直到去世。他的社会政治观点集中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何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384年出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罗斯。曾任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返雅典,在郊外的吕克昂体育场开设学园,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达13年。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涉及哲学、经济学、动物学、物理学、伦理学、文学、修辞学等许多领域,是逻辑学和政治学的奠基人。所著《雅典政制》、《政治学》两书是研究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极为重要的史料。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曾游学埃及,巴比伦等国,后定居于克多内城,在那里形成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起过巨大影响。在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约在公元前531年提出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平方关系,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他认为万物是由数构成的。

【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曾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城邦邦教授哲学,后来在雅典的一个花园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称为“伊壁鸠鲁花园”,逐渐形成了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提出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

而是一团永恒的火,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他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面的斗争,这种对立面的斗争引起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他说,人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里,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第二次下水时,所遇到的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的水了,以此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奥古斯丁罗马基督教作家,思想家。他的美学言论大半见于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奥古斯丁给一般美下的定义是“整一”和“和谐”,给物体美下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不过,在他看来,这都是上帝打下的烙印。他还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神秘主义的影响,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认为美的基本要素是数。他还提出丑的问题,认为美有绝对的而丑却没有绝对的,丑都是相对的,而且是形成美的一种因素。因此,丑在美学中不是一种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范畴。他还指出一个人能否从差异部分的统一中见出和谐,要看他的资禀和修养如何。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美学家研讨形式美有很深远的影响[马基雅维利]( 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掌管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由于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_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君主论》】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论著。1513年,马基雅维利完成《君主论》。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狸的狡猾和狮子的勇猛。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和狮子的勇猛。

霍布斯英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社会》、《利维坦》、《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在哲学上,他强调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从机械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批评了二元论、唯心论和神学。在逻辑上,他把推理仅看作是概念和语词的加减,提出“思维就是计算”的观点,主张“逻辑与计算合一”,即认为逻辑学研究的是名词、名称和三段论的运算。两个名词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肯定判断,两个肯定判断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三段论推理,而许多三段论则形成一个证明,从总和或三段论的结论中减去一个判断可找出另一个判断。他曾宣称他的逻辑是基于外延的原则,他关于思维就是计算的重要思想对于以后现代逻辑特别是数理逻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生于公证人家庭。自幼喜好文学,十二岁能作诗。1717年因发表讽刺封建贵族的诗而被捕。于狱中创作悲剧《哀狄蒲斯》,首次署名伏尔泰。1723年出版史诗《享利亚德》,描写宗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1725年因触犯贵族再度被捕。1726年出狱后被驱逐出境,其后侨居英、德等国,两度回法。1758年以后居住于法国和瑞士交界的费尔尼地方,广泛开展文学和社会活动。其主要功绩在于以哲学和文学作品为武器,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和教会的残暴行为,为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扫除障碍。其政治观点代表大资产阶级温和派的利益。主要代表作有《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形而上学论》、《查弟格》、《天真汉》等

洛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类理解力论》(1690)、《政府论》(1690—1692)、《论宗教宽容》(1689)等。在伦理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霍布斯的功利思想,并兼收了霍布斯反对者昆布兰等人的一些观点:一方面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的存在,认为道德观念和原则产生于经验和习惯,另一方面又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道德,把道德的根据归结于上帝。他一方面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或快乐即利己是人的本性,善恶就是快乐和痛苦,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是一个有理性的动物,能够预见到行为的后果,应该使眼前的苦乐服从将来长远的苦乐,以长远的最大快乐作为道德的内容和标准,主张应考虑他人的和社会的幸福和快乐,因为社会总体的幸福必然包含着个人的幸福。从而使他的伦理思想带有明显的折衷调和的色彩

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出身于波尔多附近的贵族家庭,就学于波尔多大学。毕业后曾任律师。1716年承袭伯父的波尔多法院院长一职,并获“孟德斯鸠男爵”封号。1726年辞职。1728年到欧洲一些国家考察。1731年回国后从事著述。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作《法意》)。他反对神意决定社会生活的观点,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国家的幅员、气候、土壤条件决定了民族的道德风尚、法律性质和政体。他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专横和腐朽,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说,认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行使,相互制约,可以避免滥用职权,实现政治自由。“三权分立说”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论法的精神18世纪社会政法理论和哲学著作。孟德斯鸠著。主要论述一般法、法律与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及其演变,各有关法律原则同政治因素、地理、气候、民族风习、贸易、土壤等的关系,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本书是近代世界历史上一个比较完整而又深刻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导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哀歌、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晨曲和“小百科全书

卢梭法国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漂泊流浪,没受过正规教育,当过学徒、仆役、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等。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遭法国当局通缉,被迫逃亡国外。1766年迁居英国。翌年回到巴黎。1778年死于贫困。在哲学上,是自然神论者,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不否认上帝及非物质的灵魂存在。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永恒的实体,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在政治思想上,致力于探究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及克服这种不平等的办法。认为人生而平等,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人民因放弃自然权利而获得了政治上的权利。因而,国家是代表人民的普遍意志的。主张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只能属于人民,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还倡导法制国,认为法律是公意的行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自由受到法律的支配。此外,在教育、植物、音乐、文学等方面也颇有成就。主要著作有《科学与艺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音乐词典》、《新爱洛绮丝》等

《社会契约论》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发表的政治论著。《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曾主编《百科全书》。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人的善良的自然素质,提倡义务教育、平等教育、科学教育和实科教育,主张增加现代学科。狄德罗提出的民主、和世俗教育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反映了当时进步资产阶级的要求。

马尔萨斯主义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所创立的人口理论体系。马尔萨斯在该书中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现状。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因此,如果不遇到阻碍,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即使在最有利的生产条件下,也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所以人口必定会发生过剩现象。只有战争、瘟疫、繁重劳动、贫困和饥荒这些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能使生活资料和人口之间恢复平衡。马尔萨斯认为这是支配人类命运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他把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归结为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又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人口过剩的原因归结为食物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而食物增长落后于人口增长是由于土地肥力随着土地上生产物产量上升而递减规律的作用。显然这种理论实质上是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孔德]( Auguste Comte, 17 9 8一1857)

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1829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他的哲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848年创建“实证哲学协会”,宣传实证主义哲学,他以实证原则考察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认为它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发展阶段。1854年完成《实证政治体系》,系统阐述了社会学,并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巴洛克艺术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起初主要应用于建筑、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中,后来被列入文学和音乐领域,有三个显著特征:1、他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谐、要求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2、注重心理描写,总是通过生动和带有分析性的作品来结实主人公的心理,在歌剧和戏剧里面表现得最为明显3、强调精湛的技巧,技巧成熟完备,以戏剧来说,有了科学为基础可以利用各种设被,利用烟雾,把舞台设计得非常逼真,在雕塑,绘画方面,在处理材料时也可以达到惊人的艺术性,又能够精细的文法,结构,表现强烈的感情,与古典艺术相比,巴的艺术更为自由壮观,当时人们的趣味,风尚开始崇拜豪华,表现的最充分的是荷兰的画家鲁本斯,弗兰德尔人《劫夺吕西普的女人》到启蒙时期,把文艺时期的文化称为

古典文化,到17、18世纪谈到古典文化都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4. 尼西米会议

尼吉亚会议,是指在小亚细亚的尼吉亚城举行的两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第一次尼西米会议,是由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召集在公元325年召开的,是第一次全基督教的主教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解决亚历山大教会中,就在与父的关系上,对耶稣神性的认识所存在的不同分歧;特别是,耶稣是否与天父同质还是类似。亚历山大教会的亚历山大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而同一教会中的教士阿莱亚斯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尼西米会议的决议压倒性的抵制了阿莱亚斯的观点。会议的另一个结果是在基督教逾越节(现称为复活节,也是教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的日期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议还授权亚历山大主教每年向其他的主教宣布确切的日期。尼西米会议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因为它是第一次通过用基督徒代表集会的形式取得一致意见;它也是“基督学”[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分支]发展的第一个起因。更进一步,由康斯坦丁来召集和主持会议,标致着皇权对教会有了一定现度的控制。而《尼西米信经》的产生,为后来的一些尼西米大会开创了:制定信仰声明和正经的先例,旨在为教义的正统性和为整个基督教国家的合一提供指导刚领;这在教会历史以及后来的欧洲历史上是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从而他得出结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外美史名词解释 1、意大利学院派: 1590年,意大利画家卡拉契兄弟创办了著名的波伦亚学院,旨在传承文艺复兴大师的传统,总结前人经验,培养年轻的美术家,并制定艺术法规,强调绘画标准, 避免样式主义和卡拉瓦乔的影响。由于这种办学原则明显缺乏创新精神,带有折衷主义的特点。故而题材较狭窄,多描绘宗教与神话,在技法上重素描轻色彩。可是对以后的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折衷主义: 这是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的基本特色。主张绘画应有的最高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等。这种企图培养新的艺术人才的办学思路与模式明显是综合了各家之长的折衷主义。 3、卡拉瓦乔主义: 17世纪由于卡拉瓦乔在当时欧洲画坛的巨大影响,吸引了相当多的敬慕者与追随者,他们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感染,无论是题材范围、画面明暗对比、人物写实手法等,多倾向于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风格,故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4、意大利地方画派: 17世纪意大利的现实主义画坛除了最具影响的卡拉瓦乔之外,还有颇具实力的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地方画派和画家:如热那亚画派(代表人物是斯特劳斯)、曼图亚画派(以多菲奇为代表)、那不勒斯画派(萨·洛撒为代表),另外还有威尼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和罗马画派等。 5、巴洛克艺术: 17世纪流行的艺术风格之一。这种风格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罗马,曾弥漫于欧洲的天主教国家。“巴洛克”这个派生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指不圆的珠子;一说来自意大利语,有任意奇特、怪诞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这个带有贬意的称呼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理论家对这种艺术倾向的蔑视。 6、荷兰小画派: 17世纪的荷兰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以外,还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装饰居室;第二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代表画家有:格拉尔德. 特鲍赫、皮特. 德. 霍赫、和加布里尔. 梅蒂绥等。 7、团体肖像画: 17世纪的荷兰美术除了单幅肖像画外还盛行团体肖像(群像)画,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就会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的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但是,天才的肖像画家哈尔斯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尽量将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代表作品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 8、西班牙“黄金时代”: 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美术人才辈出并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1560-1700)。他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三个条件:一是西班牙文学的有力影响(文学家塞万提斯和戏剧家维加);二是地方画派中现实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三是意大利卡拉瓦乔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西班牙绘画的艺术特点是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和民族精神。代表画家有里韦拉、苏巴兰和委拉斯贵支。 9、“波德格涅斯”: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流行的一种画风(即西班牙的卡拉瓦乔主义)。波德格涅斯这一名词含有小酒店和小饭馆之意,由于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瞧不起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于是以嘲弄的口吻把这类作品通称为“波德格涅斯”的绘画。委拉斯贵支就曾受到过这种画风的影响。作品有《卖水的人》、《早餐》、《音乐师》等。 10、罗可可: 18世纪上半叶,法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那种对岩洞、贝壳、钟乳石的模仿手法,被称为罗可可风格。它从巴洛克艺术的背景中演变出来,同时又反对巴洛克的豪华壮观,既繁华纤秀、浮华做作、矫揉妩媚,又愉悦亲切、轻快优雅,可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史》考试复习

《西方文论史》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1、悲剧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 2、“卡塔西斯”作用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审美效果的中文音译,朱光潜译为净化,罗念生译为陶冶。净化,指通过悲剧观赏,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陶冶指的是通过悲剧欣赏,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得以疏导,过弱的情绪得以激发,使情绪强弱适度,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综上,可以解释为通过悲剧观赏,使情绪强弱适度,有利于身心健康。 2、崇高的含义 文章风格的审美性质,如高洁、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越的热情、豪迈的气概、高超的文采等。 ! 3、启蒙主义 启蒙,“启迪”、“照亮”之意,启蒙主要指要用近代科学的理性光辉照亮民众头脑,启迪民众心灵,以建立自由化的理想王国,故称启蒙运动。 4、德国古典文艺美学 18c末19c初,德国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如康德、席勒、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他们开创了西方近代美学的高峰时期,史称德国古典文艺美学。 5、天才 康德认为,“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特点: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不可模仿性。 简答,论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 1、) 2、评价柏拉图 唯心主义诗学的奠基人:提供了重要的诗学概念:理式和灵感;艺术不同于技艺;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政治功用;艺术内容的重要性;对话体写作泽及后世;审美经验积淀的重要性;美的普遍性等。不足:神秘性;贵族性;否定模仿的艺术;否定艺术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定俗世情感等。 3、柏拉图的艺术本质论 A、模仿的艺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和影子的影子。启示:最早喻艺术为镜子,开镜子说之端;在否定的意义上强调艺术要真实。 B、回忆的艺术:艺术是人们对前世审美经验的回忆。其重要性:艺术与技术不同;艺术是灵感的创作;暗含了审美经验积淀的思想。 4、康德关于美的分析 A、质上看,美是无功利的快感; B、量上看,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2018年电大西方社会学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资料全【完整版】 (5)

作业一思考题 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 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10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4.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C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事实D.社会组织 5.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 6.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 7.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 )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 8.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 9.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B )。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 10.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C)。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 2.齐美尔根据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思想原则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3.迪尔凯姆论述了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等三种自杀类型。 4.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 5.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 1.实证阶段(孔德)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唯名论 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道题,共20分) 1.帕森斯A—G—I—L框架中的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外国美术史口诀

外国美术史口诀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国美术史试题1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 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山水,书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之法。 9、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和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着的首推,殉葬的和驼、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 的表现形式。 14、明代“派”的代表画家时和。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其中以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的新画风。 20、“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么努力与绘写社会生活……”这是郑振铎对《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的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A、天地神话 B、引魂升天 C、墓主生活 D、仙人出行 2、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吐鲁番晋墓 B、昭通霍氏墓 C、安丘冬寿墓 D、酒泉丁家闸墓 3、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A、虢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悲剧(P34)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杜勃罗留波夫)人民性(P255) 杜勃罗留波夫在《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一文中,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他看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固然也体现为艺术家运用人民便于接受的形式、描写人民的风俗习惯、使用人民的语汇,但主要的却不在于形式、题材、语言,而在于它的内容所渗透的人民的精神,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学家怎样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人民的精神呢?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一致。此外,杜勃罗留波夫还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作品的人民性的渗透程度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水平。当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所谓人民性,也主要是要表现农民的思想观点和利益。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P322) 克罗齐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另一种是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艺术活动,就是直觉活动,艺

术是直觉的产物。直觉的最大特性是意象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4.(庞德)意象(P348) “意象”是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庞德看来,诗中的意象最终将诗人、读者和诗的创造对象三者引入了诗化的境界。因此,他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做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5.陌生化(P391)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感知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文学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为了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大感受的难度;增大感受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就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6.含混(P430) “含混”,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提出,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准确确定本义的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简答题共68题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42题)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12、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其主要特征有:1、服务于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社会学资料3--名词解释21~32

21. 模式变量(帕森斯) 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因此,通过这一理论,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同社会系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中。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成为“模式变量”,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之中发生,因此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刻画系统的结构特征——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基本变量。 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扩散性与专一性,情感性与中立性,先赋性与自获性,私利性与公益性。 1 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区分这对范畴的决定性因素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受团体界限的影响。在这一抉择中如果选择了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的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2 扩散性与专一性。这一抉择设计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如果相互之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就意味着选择了专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方有证明这项要求的义务。相反,如果双方全部投入到互动关系之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的和不受限定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性一端,其特征是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理由。 3 情感性与中立性。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如果双方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则关系处于情感性一边,相反,如果互动双方以理智相对待,避免在相互关系中搀进感情因素,则关系处于中立性一边。 ④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是“谁”,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做什么”,即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 ⑤私利性与公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抉择的某种组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行动者在特定的情景状况下,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时可以临时或随意的作出这些抉择。帕森斯认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含的模式变量组合是既成的和稳定的,它是由社会文化中价值规范预先规定好的。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在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结晶。正是这种制度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社会关系结构。行动者在进入某种社会关系时,不仅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关系结构,而且必须预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价值规范内画在蝉的人格系统中,即了解各色角色关系中社会文化对五对变量所作的抉择,以便根据具体情景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取向。只有符合规范取向的行动,才能保持互动关系的平衡,使互动过程得以持续进行,使行动者顺利的达到目标。由此可见,模式变量是规范取向在互动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模式变量是描述公社—而后者类型的具体变量,是对滕尼斯类型学的发展与深化。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简答题共68题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42 题)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 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 实际是指 14 世纪到 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 (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12、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 17 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其主要特征有: 1、服务于教会上层和宫廷贵族,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饱含激 情和强烈的运动感。 3、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讲究光线的运用,追求戏剧性效果。4、强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 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 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针对浪漫主义宣扬感情和个人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体的表现,而是个体的脱离。*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评价。*文学家应该消灭个性。*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8】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对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2018春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期末考试只允许考生携带一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手写,不允许复印和打印)入场。除此之外,不允许携带其它任何资料(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料等)。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10道题,每题2分) 2.多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4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论述题(1道题,20分) 第一章导论 单选题: 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单选题: 1.孔德将(B )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多选题: 1.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 A D)原则。 A.客观性B.自主性C.能动性D.相对性 2.孔德认为人类知识先后经历了(BCD)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A.原始阶段B.神学阶段C.形而上学阶段D.实证阶段 名词解释: 1.社会秩序(孔德) 2.实证阶段(孔德)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单选题: 1.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A.社会主义B.自然主义C.主观主义D.唯物主义 2.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多选题: 1.斯宾塞站在(AB )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人文主义 2. 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等系统。 A. 循环系统 B.骨骼系统 C.神经系统 D.营养系统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论 单选题: 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组织D.社会事实 多选题: 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的主要特点是:(ABD ) A.不可还原性B.对个人的制约作用C.主体能动性D.社会普遍性 2.迪尔凯姆指出,解释社会事实基本原则是(AD)。 A.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 B.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C.坚持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方法 D.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源与功能混同起来 3.迪尔凯姆指出,到现在为止,社会经历了两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CD)。 A.个体团结B.群体团结C.机械团结D.有机团结 4.迪尔凯姆论述了以下几种自杀类型(ABD )。 A.利己性自杀B.利他性自杀C.恐惧性自杀D.失性自杀 名词解释: 1.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外国美术史试题及标准答案到5套

一、填空题 1、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时代美术主要包括和。新石器时代的欧洲主要艺术遗迹是 。 2、世界最着名的两处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是法国的和西班牙 的。 其中,出现了人类的形象。原始洞窟壁画常用的色彩是色和色。 3、欧洲中石器岩画以西班牙的岩画最为突出。 4、《受伤的野牛》是(国)的洞窟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5、被称之为“原始的维纳斯”的着名代表作,是在维也纳附近的出土的女性雕像。它反映了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人类对的关注。 6、原始社会女性小雕像的代表作品有和。是一件刻在牛肩胛骨上的着名史前线刻艺术作品。 7、埃及人相信“灵魂永生”,故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8、20世纪以来西方最有势力的艺术起源的学说是。首创这一理论的是英国人类学家。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是流行于的学说,、等人都持有这一观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俄国的 和、的一些论述。游戏说由德国美学家提出,由所发展。 9、新石器时代是一个以为中心的实用美术的时代。欧洲新石器时代美术的主要成就是。其中最着名的是国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圈,被称为 。 10、人类文明的初期在东西半球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流域、流域、 流域、流域以及墨西哥、玛雅几大文明。 11、埃及艺术是围绕着人死后的生活而展开的,因此有人称埃及的艺术为 “”。 12、埃及早期王国时期表现上埃及战胜下埃及的着名艺术遗物叫做。 7、古埃及雕刻程式在()时期就已形成,此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8、古埃及金字塔经历了一个从到,最后到方锥形金字塔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9、古埃及三大金字塔指得是金字塔、金字塔和金字塔。 10、埃及古国王时期写实主义雕刻杰作是《》和《》此时的着名壁画 是梅杜姆墓室壁画的边饰。 11、中王国时期埃及美术中出现了。 12、新王国时期最宏伟的建筑有神庙和神庙。18王朝时期的 神庙在依山而建的陵庙中最富有特色。 13、胸像是新王国时期最优美的雕塑。 11、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浮雕。 12、“爱琴文化”在艺术史上又被称为文化。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 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 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 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作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1、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二是作为 永恒之在的“超现实的真实”。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Q:美的来源(本质) 毕达哥拉斯:数。数的和谐。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 ↓ 赫拉克利特用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摹仿”不只是指再现自然,而且有摹仿自然的生成规律的意思。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不同于毕侧重于静止、平衡的统一,赫的统一是运动与斗争的,特别强调内在的和谐。看不见的和谐,是对立面斗争形成的更高的和谐。 ↓ 德谟克利特:文艺摹仿自然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伍蠡甫《西方文论史》)他所说的“从……学会了……”,显然不是重复再现自然,而是自然启发下进一步的创造。 “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伍蠡甫《西方文论史》) 文艺的对象:不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 ↓ 苏格拉底:“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让人物像活的一样。 ↓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伦。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隔着三层纸”。 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 但是在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同时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在灵感说中,揭示了艺术创造应有的超越性。 ↓ 亚里士多德: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摹仿的艺术”与柏拉图的不同。他把职业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扩大了“摹仿的艺术”的范围;改变了摹仿的对象。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即:文艺摹仿人生。 从“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明确阐述。 ↓ 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原则。主张: ①采用古希腊文艺的传统题材; ②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表现手法; ③学习古希腊艺术家根据不同的体裁选用不同的诗格。 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