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真题——历史(四川卷)解析版

高考真题——历史(四川卷)解析版

高考真题——历史(四川卷)解析版
高考真题——历史(四川卷)解析版

2014四川高考文综历史解析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背景

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9.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A.自然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十二铜表法

10、图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的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切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11、图2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表2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

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5分。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3、(22分)

【答案】

(1)(8分)

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9分)

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5分)

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表3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解析】

2008年四川省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测试卷解析(历史部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II卷9对15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试题卷上。 3.本卷共35小题,第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考查目标】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调用知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主张。 【思维路径】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言仁义”,即主张仁义,是儒家学派。 【参考答案】C 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考查目标】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调用知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阿拉伯的时间。 【思维路径】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 【参考答案】A. 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考查目标】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调用知识】王安石变法内容。 【思维路径】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参考答案】D。 1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考查目标】该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调用知识】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浦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 【思维路径】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西方列强相继得到协定关税的特权。英国从《南京条约》,美国从《望厦条约》,法国从《黄浦条约》中获得此特权,《马关条约》是与日本签订的,签订《辛丑条约》时列强都已获得此特权。

【通史版】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0含解析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十) 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 1.(25分)(2018·鞍山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政制实行各级文官主管负责下的官僚体制,除中央朝廷有专司法律事务的机构和官吏外,地方司法由各级文官兼理。在官僚体制下,主要依靠官吏的个人才能、经验维系国家政治机器的运行,制度资源相对贫乏。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选择执法官吏的几项标准:一是要“明义理,备道德,通经学”,因为这样的人能够“守法而又能于法外推情察理”;二是要有“至公无私之德”,这样才能使法律公平正直;三是“必用易直仁厚之长者”与“秉性刚直之人”;四是选用既能守法,又能灵活变通的人,即“守一定之法,任通变之人”。 ——摘编自罗昶《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和制度略论》材料二:监察官员是治官之官,为“百司之率”。明太祖朱元璋曾告诫监察官员说:“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汉魏时选用御史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而唐宋明清的监察官员大都选自进士出身;明成祖朱棣曾说:“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达治体者”,他甚至作出规定:御史之职,“勿复用吏”……唐朝规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宋朝亦规定:“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任命官职)监察御史”;而有明一代,出任六科给事中者,大多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推官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12分)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 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 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 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点,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 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了译馆,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们的重视。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 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即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仅 仅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 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 继畲的《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 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2017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Ⅲ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6.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行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图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高考历史选择题型解析及专项训练

近五年高考历史形势分析 一、近五年历史高考(必修)分值分布情况 1、从模块内容分布角度: 年份必修1(政治文明史)必修2(经济文明史)必修3(思想文化与科技 史) 2008 16分(25、26、28、31 题)57分(29、30、33、 34、35、40题) 12分(24、27、32题, 24题文化常识) 2009 28分(25、28、29、30、 32、33、34题)49分(20、27、40题)8分(24、35题,24题 为文化常识) 2010 28分(24、25、29、32、 33、34、35题)41分(27、40题)16分(26、28、30、31 题) 2011 49分(24、28、29、30、 31、40、41部分)20分(25、32、33、 34、41部分) 16分(26、27、35、41 部分) 2012 20分(24、28、29、31、34题)20分(26、30、32、 33、35题) 33分(25、27、40、41 题三大模块综合) 结论: (1)必修1侧重出选择题。 (2)必修2所占分值较多,而且侧重出大题。 (2)必修3所占分值较少,但2012年出现三大模块综合;另外文化常识考题逐渐淡化。 2、从通史体系内容角度(必修): 年份中国史 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2008 16分(24、25、 26、27题)16分(29、30、31、 32题) 8分(33、34题)45分(28、35、40 题) 2009 20分(24、25、 26、27、28题)4分(32题)37分(40题)24分(29、30、31、 33、34、35题) 2010 24分(24、25、 26、27、40(1) 题16分(30、31、33、 35题) 4分(34题)41分(28、29、32、 40(2、3)题) 2011 37分(24、25、 26、40题)12分(29、30、31 题) 8分(33、34题)41分(27、28、31、 35、41题) 2012 24分(24、25、 26、27、28、29 题)28分(30、31、32、 33、41题) 0分33分(34、35、40 题) 结论: (1)从通史体系看,中国史和世界史几乎是各占一半。 (2)中国史中古代史所占分值较多,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大题出现(如2011年高考);现代史分值比例较小;近代史也主要以选择为主。 (3)世界史所占分值较大,而且主要以大题为主。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doc

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 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 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 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 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四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性总结+知识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推荐文档

第一篇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 正常运转而设 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 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 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商鞅变 法:秦国旧的奴隶制;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俄国1861 年改革: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戊戌变法:清朝 的封建专制统治;明治维新:幕藩就体制 (2)社会危机(内忧外患)内忧:财政危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或民 族矛盾尖锐 (3)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由分裂走向统一;孝文 帝:黄河流域统一、民族融合;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改革: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趋势。 (4)思想条件:改革着或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商鞅:百家争鸣,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接受汉化思想文化;俄国:赫尔岑等人的 反对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明治维新: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思想 等。 (5)主观条件:改革家掌权,统治者支持、厉行改革。(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 安石、宋神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 (二)改革内容(措施)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 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 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 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 败。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 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 革。。 (1)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 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2)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四)改革成败的原因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四川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四 川卷) 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的是 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3.下表是1620 年和1850 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 至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6.图1 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 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 7.图2 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图2 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9.1925 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 年。据此可知 A.1967 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10.1960 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准确性与具体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回答11—12 题。 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 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 ,“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 。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 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五:图表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图表类材料选择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I卷,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

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2.(2019全国II卷,35)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 钢1.45亿1.15亿 煤3.9亿3.35亿 肉2500万1230万 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3.(2019浙江选考卷,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天津高考历史复习——天津地方史知识点整理以及练习题

高考历史综合复习之天津地方史复习知识点及练习题 本节重点:与天津有关的历史知识考查。 重点部分: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考查) 1重要条约的内容以及影响 2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在天津的表现 3天津的历史文化风貌 4历史人物如李鸿章与天津的关系,冯国璋,袁世凯,梁启超(维新变法以及梁启超的文化成就——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梁启超前后思想的变化反应中国政局怎样的变化?) 考察方法: 1 选择题部分——重要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洋务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 分析题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表现以及在天津的影响 3 分析题部分——世界历史进程在天津的表现,中西文化,经济和政治对比。 知识点汇总 天津是一座滨海大都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天津建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一、具有特殊地位的古代史(属于农业文明城市) 1、地名演变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又称:直沽,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初,朱棣“靖难之役”时,赐名“天津”; 1404年,天津建卫。 2、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原因 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北方商贸中心。(从元到清,一直是大运河北端的漕粮转运中心;是漕运和海运的交汇处;有鱼、盐之利;是北方商业和贸易的中心。) 军事:有较高的军事地位。(拱卫京师) 二、历经沧桑的近代史(1840---1949) 1、屈辱篇 发动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攻打白河口、攻陷天津、《天津条约》、大沽口保卫战、《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 西方宗教势力活动猖狂(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四川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四川卷) 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6.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图1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图2 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9.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准确性与具体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回答11—12题。 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 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1.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1】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解析】有人说标题是图表的“眼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标题“国文教科书”及图片是文字“电话”可以作出判断,②④与材料无关,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C。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全国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 4.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5.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6.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工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8.19世纪70─80年代曾经入侵我国台湾的国家是 A.日本和法国 B.日本和美国 C.英国、美国和法国 D.日本、英国和法国 9.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10.1913年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 A.是由中国和英国参加的双边会议 B.讨论了西藏问题 C.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

2019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6.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

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