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篇一: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原理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原理一、机会选择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

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

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

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

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

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

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

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就像我们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

并且我们不可能不吃东西,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项生活开支,这也是一项比较大的机会成本。

最后就是我们所投入的时间成本,这也是我们上大学投入的最大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听课读书时,我们就不能用它来工作或干别的事了。

从这些方面就可以衡量出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机会成本是相当之大的。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

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

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

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

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经济学现象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

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

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

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

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 a.原

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篇二: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视频简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

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并不是只有经济学相关的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懂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但经济学的知识很多学习起来确实有点难,对于我们非经济学专业

的学生,就没有必要学习这么全这么细,我们只需要学习一下生活

中最常用的就行了。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与案例讲座,讲的就是与我们生活关系很密切

的经济学现象。

在这个讲座中,主要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通货膨胀)、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进行展开,旨在向听众传播蕴含在

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其实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并不难,多会一些经济学知识极有必要。

在现代社会,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大家都应该学会投资,让自己的

钱增值。

如果不会投资,自己的钱就会快速贬值,好不容易赚到的钱变得越

来越不值钱了。

但投资有风险,得掌握一些投资知识。

如果你缺少投资学方面的知识,可以看这个教程来好好学习一下。

上一篇:下一篇:

【篇三: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范文一:大家好,我叫张斌,今天我给大家讲

的内容是生活中的经济学,提到经济学,大家有可能联想到经济学

家或数学家,因为他们都在和数字打交道。但是经济学和数学是有

区别的。正如。。。。。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

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

所门查票时, 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

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

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

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

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

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

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

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

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 而经济学家们却只

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家更擅长于在先了解竞争对手以及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

各位应该都买过彩票,我们买彩票的原因在经济学里的解释是在我

们的损失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虽然这个

机会很小,但是还是会有人中奖。这不。。

这是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是有两个人同时中了500万元大奖,

其中一个将中奖的钱给双方每个兄弟姐妹10万,剩余买了一套房子,然后继续过着打工的生活;另一对夫妇用中奖的钱开了一个超市,

给每个兄弟姐妹馈赠10万元的股份,结果没几年工夫,超市资产过

千万兄弟姐妹们都腰缠万贯。

由此可见,馈赠也是一门学问,相同的馈赠,只是改变了一下方式,结果便不一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便可以收到

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不又快过年了吗?给大家讲一下去年过年回家的一个经历吧,我

在太原上的大学,回家啊,首先要先坐火车从太原到宿州市里,然

后坐汽车回家。能直达宿州的火车就2班,一班早上发车,夜晚到,一班下午坐车早上到。早上我一下了火车就来到一个路口去等大巴,来个了开黑车的司机,问我20块钱走不走?我说,太贵了吧,我坐

大巴才十块。司机说,现在是春运时段,大巴一个小时才一班车,

而且车站人就非常多,车上也不一定有座位。那天天气也很冷,又

坐了一夜的火车,很累,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于是就上车了,车里

还有2

个空座。然后私车途经灰古镇时看到有人等车,司机停车就问他是

不是去桃沟?那人说是的,问多少钱,司机说10元。那人说大巴才

5元,最多给你7元。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人很多没座位而且

一个小时才一班车,那人还要等公车。9元你上不上? 那人还要等公车。司机无奈,说:你就慢慢等5元的大巴吧? 说罢就慢慢将车开走了。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坐了车而路边那个没有坐车,首先要讲

两个经济学里的概念。。

这不就回到家了吗?回家后难免会想到吃。吃也是要花钱的,但是

不怕,我们有麦当劳优惠券。。。对于我这样没钱的人,虽然不是“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但能省的地方还是要省的。那麦当劳用优惠

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一个概念。。。

经济学家用“需求弹性”这个词把我这样的和那些经济实力大的人区

分了开来,我是需求弹性大的消费者,价格降了,我就会考虑买,

或者多买点儿,如果有优惠券,那就正好可以去吃一次了。但是呢,比较有钱的顾客往往就不愿费力到处找优惠券了,想吃就直接去吃

好了,经济学家因此称他们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我想讲到这大家应

该已经明白了。。

但是麦当劳吃多了也会腻的。。这是因为。。。

所以,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一直吃。正如很多高档酒店的菜品的量

很少是一个道理。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因为经济学能

够告诉我们该如何理性选择。

谢谢大家!原文地址:大家好,我叫张斌,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

是生活中的经济学,提到经济学,大家有可能联想到经济学家或数

学家,因为他们都在和数字打交道。但是经济学和数学是有区别的。正如。。。。。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

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

所门查票时, 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

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

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

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

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

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

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

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

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 而经济学家们却只

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家更擅长于在先了解竞争对手以及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

各位应该都买过彩票,我们买彩票的原因在经济学里的解释是在我

们的损失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虽然这个

机会很小,但是还是会有人中奖。这不。。

这是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是有两个人同时中了500万元大奖,

其中一个将中奖的钱给双方每个兄弟姐妹10万,剩余买了一套房子,然后继续过着打工的生活;另一对夫妇用中奖的钱开了一个超市,

给每个兄弟姐妹馈赠10万元的股份,结果没几年工夫,超市资产过

千万兄弟姐妹们都腰缠万贯。

由此可见,馈赠也是一门学问,相同的馈赠,只是改变了一下方式,结果便不一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便可以收到

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不又快过年了吗?给大家讲一下去年过年回家的一个经历吧,我

在太原上的大学,回家啊,首先要先坐火车从太原到宿州市里,然

后坐汽车回家。能直达宿州的火车就2班,一班早上发车,夜晚到,

一班下午坐车早上到。早上我一下了火车就来到一个路口去等大巴,来个了开黑车的司机,问我20块钱走不走?我说,太贵了吧,我坐

大巴才十块。司机说,现在是春运时段,大巴一个小时才一班车,

而且车站人就非常多,车上也不一定有座位。那天天气也很冷,又

坐了一夜的火车,很累,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于是就上车了,车里

还有2

个空座。然后私车途经灰古镇时看到有人等车,司机停车就问他是

不是去桃沟?那人说是的,问多少钱,司机说10元。那人说大巴才

5元,最多给你7元。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人很多没座位而且

一个小时才一班车,那人还要等公车。9元你上不上? 那人还要等公车。司机无奈,说:你就慢慢等5元的大巴吧? 说罢就慢慢将车开走了。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坐了车而路边那个没有坐车,首先要讲

两个经济学里的概念。。

这不就回到家了吗?回家后难免会想到吃。吃也是要花钱的,但是

不怕,我们有麦当劳优惠券。。。对于我这样没钱的人,虽然不是“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但能省的地方还是要省的。那麦当劳用优惠

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一个概念。。。

经济学家用“需求弹性”这个词把我这样的和那些经济实力大的人区

分了开来,我是需求弹性大的消费者,价格降了,我就会考虑买,

或者多买点儿,如果有优惠券,那就正好可以去吃一次了。但是呢,比较有钱的顾客往往就不愿费力到处找优惠券了,想吃就直接去吃

好了,经济学家因此称他们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我想讲到这大家应

该已经明白了。。

但是麦当劳吃多了也会腻的。。这是因为。。。

所以,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一直吃。正如很多高档酒店的菜品的量

很少是一个道理。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因为经济学能

够告诉我们该如何理性选择。

谢谢大家!

范文二: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你飞快的记下两美女的联系方式——客户关系管理;你厚着脸皮问

此两美女你是否高富帅——代言人公关;两美女说你的确高富帅——联合炒作;你继续厚着脸皮让她们介绍熟人给你认识——关系营销;然后不再理她们——开拓新市场;居然群里所有的美女都表示

要和你聊天——市场垄断;要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美女找你,那是

因为这年头——顾客忠诚度低;旁边又一男说:“我是管理员,不

许你同时霸占这么多美女”——政府行为;你介绍两个跟他聊——政

府公关;你说:“谁给我钱我和谁聊”——价格战;结果所有美女都

抢着向你表达倾慕之情——卖方市场;你还派遣两个去应付群主和

管理员——寡头市场;可你打字速度有限,不能同时和所有美女聊天——市场承接力有限;……

范文三: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

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

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

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

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

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

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

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

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

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

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

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道路:出国、去企业、去研究机构、去政府机关等等,而有的学友只有去路一条。结果,

只有一条去路的同学反而没有多条去路的同学那样费时和烦恼。

小王原来是某机关的一个处长,年薪2.4万元,在下海潮中,他辞

职下海经商,一年下来赚了5万元。他认为自己下海是对的,但在

经济学家眼中,小王却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

首先,他放弃了当处长每年的年薪2.4万元。其次,一个处长的收

入不仅仅是工资,还有许多隐性收入。例如,可以享受公费医疗,

以成本价购买住房,夏天可以公费度假,年底还可以分些年货,等等。据估计,一个处长的这些额外收入,每年约为2万元左右,这

也是小王所放弃的。

再者,小王下海需要的资金中有10万元是自己历年的储蓄,用自己

的资金当然不用支付利息,但也不能存在银行中得到利息,假定利

率为每年5%这样,小王又放弃了5000元的利息收入。最后,小王

当处长时,每天 8小时上班,机关工作是清闲的,晚上还可以舞文

弄墨,给报刊写点小文章,一年下来也可有 1万元收入,下海后这

份闲情没有了,当然这份收入也失去了。

以上放弃的四种收入共计5.4万元,得到5万元,付出的机会成本

是5.4万元,当然是得不偿失。在不考虑隐性成本时,小王认为自

己下海赚了,但像经济学家一样考虑到隐性成本,就知道下海亏了,还是“商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好。人们在决策前,如果考虑到隐性

成本,所作的决策就会更明智。

隐性成本指公司损失使用自身资源(不包括现金)机会的成本。会

计师重视显性成本;经济学家重视隐性成本。

三、该如何选择

假如你有10万元钱,如果把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可获得利润20万,投资于股票市场可获得利润15万,如果把这10万元投资于房

地产,那么可以从股票市场得到15万就是其机会成本,如果把这10万元投资于股票,那么可以从房地产投资中获得的20万元就是其机

会成本。

在经济学上,机会成本的定义是:为选择最优方案而放弃的次优方

案的价值。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机会成本是选择某一特定方案

放弃的其他各种可行方案的可能收益之平均值。有些选择在生活中

很常见,比如是继续工作,还是先去吃饭;是在这家商店买衣服还

是在那家;是买红色的衣服,还是蓝色的。我们都能轻松地做出经

验判断式选择,也不大去慎重考虑。同时,打扫院落还是梳妆打扮

之类的小事情,意味着收益比较小或者决策正确与失误导致的收益

差别不大,考虑太多付出精力,反而得不偿失,或者说是不经济的,用经验或直觉来选择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可供选择的方向越多,

选择某一特定的方向的机会成本越大,因为所放弃的机会之数量和

价值也越多了。机会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

有的人明明不喜欢自己的恋人,却还是要在一起,因为在一起很久了,习惯使人不愿意在做别的选择,更何况这份情感的机会成本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要知道,放弃和减少对其他成功的追

求是一种成本,而谢绝其他人的追求和放弃爱其他人的念头,也是

不可忽视的成本。最终,一个人要为自己做了不值得做的事情付出

代价,这件事情耗费时越大,牵扯面越大,代价也就越大。

人无时无刻不在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面前都有着无数的可能性,

但也只能抉择其一,而摒弃了其他那无数的可能性。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一件事情的成本,并不是为了做这件事直接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

做这件事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事情中,价格最贵的那个。

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

找到答案和解释。它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曲线和数学推导。学了

经济学,在最基础的消费时能够理性消费,能够做到真正的物美价廉。我们学习了供需法则和市场均衡,了解了需求规律能使我们对

市场的行情对价格有更敏感的认识,不管是创业和生活都大有裨益。范文四:1、每年春节铁路运输都紧张,票贩子活动猖獗。有人认为,应该放开火车票价完全按供求关系定价。有人认为,应该严格限制

价格并打击票贩子。请问:(1)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2)

如果你认为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1)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因为完全放开也不宜,因为铁路是个垄断

部门,而且买火车票者以低收入者为主,火车票是不可替代品,因

此如果完全开放市场的话,那么火车票就会被票贩子完全收购走,

而票是极其有限的,要买票的人又是票的无数倍,这个时候就不是

供求关系在起作用了,因为在供求关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替代的,所以如果价格过高,就会减少购买数量,但是火车票是不可替代品,如果价格过高,就会有很多人买不起票,回不了家,到时候就不是

价格问题了,而是社会问题了。另外严格限制价格不利于调节供求,也会出现票贩子。

(2)应该适当逐步放开价格,发展其他运输方式(公路、水路)。

还可适当提高票价(抑制需求)同时增开临时车次(增加供给)。(3)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价格调节供求,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买方卖方各取所需。

具体做法有:

①政府干预

②铁路部门自身提高

③车票实名制

④破除垄断,引入竞争

⑤稳定用工来源,减少劳动力的流动

1、教材文章《节约时间创造财富》。刚到美国的人多半被它那优美

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质条件所吸引。人们常把宫足归因于资源的

富有。其实资源丰富只是富足的条件之一。如果不能恰当地利用每

种资源,到处存在着浪费,富足仍旧是泡影。但所有的富国却毫无

例外地有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办事的高效率。所以我们寻求富强

之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提高效率,消灭浪费上。有人把一切节约

最终归结为时间的节约,这并不正确。因为并不是单单有了时间就

可以创造出一切资源来,所以时间固然要节约,其它资源也是要节

约的。美国人是如何节约时间的?我们应怎样做?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1)美国许多文具商店里都有“电话留言纸”出售,上面印着日期、

时刻、受话人姓名、发话人姓名,内容栏里又分:请回电话到xxx 号,等一会再来电话,等等。有了电话留言

纸,受话人不在办公室把信息传达给他就简便多了,免得对方再三

再四拨电话,既浪费时间,又占用线路。一张电话留言纸所费不足1

美分,而打一次本地电话要10到25美分(不同城市价格不同)。

这个办法对中国也许特别有用。

(2)观察美国大城市马路上来去的行人,可以看到大多数是行色匆

匆与时间赛跑的人,但也有不少优哉游哉观光消遣的人。在地铁出

入口也可以看到这两类人,赶时间的人嫌自动扶梯还不够快,在扶

梯上从左边超越别人抬腿往上走,其余不着急赶路的则靠右站立。

这段时间不长,大概几十秒钟吧,但是注意左右分道,以便各得其所。其实,这种节约时间互相提供方便的习惯不仅美国如此,一切

发达国家里都已制度化。相信在我国只要大家逐渐懂得予人方便自

己方便的道理,也会采用此种方法,不过开头的时候总得有人来提倡。

(3)大家都守时,准时开会,准时开车,准时营业等,可以避免在

互相等待中浪费时间。美国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旁,常设有闪

光的电子报时板,轮流显示时间和气温。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戴有

手表,汽车里也有钟,电子报时板真正的用途是催促人们守时。守

时是合作的前提,它的确切含义是在某一时刻完成某项工作。在一

个组织复杂的社会内,一个人的不守时,会影响一大片。

(4)鲁迅塑造的阿q,他的身上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爱好。其中一条就是喜欢看热闹。看热闹是时间多得没有用场的人的爱好。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时间有转化为金钱的潜在可能,因而很

少有人肯花宝贵的时间去看热闹。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许多人在吵架。出于好奇心而去关心别人吵架,穷一辈子的时间也看不过来,

别的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5)排队是浪费时间的一大原因。彻底消灭排队现象虽然不是不可能,但是代价太高。因为服务设施要按业务高峰来安排,在其余时间就

造成浪费。在美国,银行、邮局、超级市场等在繁忙时也难免排队。但他们有一些尽量减少排队时间的不成文规则。首先是每个人都自

觉地有秩序地排队,而不围在服务窗口争先恐后。其实,围住服务

窗口丝毫不能缩短排队时间。相反,人多嘴杂,还可能发生差错,

反而浪费时间。对顾客来讲,没有了先后顺序,全凭力气朝前挤,

不但增加心理上的紧张,有时还为扒手行窃创造了机会。

(6)美国人节约时间的方法当然远不止这些,但上面这几条是不必花

投资,立刻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也能做到,恐怕每年能多创造

出上亿元的财富。总之,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1、请看下面一段关于18世纪初,一个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英

国医生写的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中的一段话,讲的是

一个蜜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这群蜜蜂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结果整个蜂群百

业昌盛、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这种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

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请回答:(1)试用所学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解释这个寓言。(2)这个寓言与当时英国崇尚节约的传统观念不同,这种矛盾被称为什么?我们应如何认识?(3)这个寓言对我们刺激经济发展有何现实意义?(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1)、试用所学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解释这个寓言。

答:这个寓言认为节约无助于整个经济发展,奢侈地浪费才是致富之道。凯恩斯从中受到了启发,并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决定原理)。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是成反方向变动的。消费是总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储蓄增加使消费减少,总支出减少,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反之,储蓄减少使消费增加,总支出增加,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2)、这个寓言与当时英国崇尚节约的传统观念不同,这种矛盾被称为什么?我们应如何认识?

答:这个寓言与当时英国崇尚节约的传统观念有悖,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的悖论”。传统观念认为节约是美德(储蓄增加是好的),而消费减少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使经济衰退,挥霍浪费是恶德(储蓄减少是恶的),而消费增加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使经济繁荣。这一传统观念就与寓言或上述理论相矛盾。

(3)、这个寓言对我们刺激经济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答:过去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节俭,但是近年来也逐渐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性,政府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消费点。这说明,看似荒谬的《蜜蜂的寓言》对我们刺激经济发展有现实启发意义。当然,刺激总需求(经济)不仅仅是消费,还要刺激投资,增加政府支出和出口。从长期来看,我们还要注意制度变革、资源增加和技术进步,这才是长期繁荣之路。

1、教材里文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说法原出于英国哲学家边沁对于道德的解释,现在常常出现于政治家的口号中,因为它非常具有吸引力。如果每一个人都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那么多数人的幸福显然比少数人的幸福更好,而且更多的幸福也应比较少的幸福更好,所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似乎天经地义地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请问教材观点是怎样的?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答:(1)这种看法有两个根本性毛病。第一,每个人很自然把自己置于“最大多数人”的行列之内,但万一自己沦落为少数人就难免陷

入悲惨的境遇。所以我们应当追求的或许是“社会上最不幸的人也有

一个较好的生活条件”,而不是只讲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顾其他人。

第二,所谓“最大幸福”,只有当幸福的大小可以比较时才有意义,

否则无从比较何者更为可取。

(2)经济学假定人们倾向于更多的物质享受(包括服务)。换句话说,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人总希望更多的消费。在市场经济中金钱

可以购得各式各样的消费,于是金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借

助于权力也可以得到消费,则权力也成为追求的目标。

非但“物质享受可以提供幸福”的论断存在上述许多疑问,还有种种

迹象表明,一些人物质享受的增进可能导致另一些人的痛苦。如嫉

妒原是人性中最恶劣的成分,但它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如果“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确实是我们的政策目标,那么防止那些可能

引起周围人群因妒忌而痛苦的变化便是合理的,或者更彻底地,从

法律上断绝一切个人发财致富的机会,从道德上谴责一切追求个人

消费的权利。

(3)要研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虽然存在上述许多困难,但无

疑这个题目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1、教材文章《喜欢搬家的美国人》。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

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请问: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每个要

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美国人尤其喜欢挪窝,每年全国约有17%的人搬家,其中60%就地搬迁,40%迁往外地。据最近报导美

国人平均每5年搬一次家,年轻人不到一两年就搬一次,有的甚至

几个月就迁一次。?

美国人之所以爱搬家,据分析原因有四:

一、为寻找就业机会。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

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人往高处走,年轻人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他们就开始不断往条件和环境好

的地方搬。

二、为方便子女上学。美国白人和亚裔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

为找到学习环境好,教育质量更高的中小学校,他们会经常搬迁。三、离婚率高导致搬家频繁。美国人婚恋随便,不少人一辈子离、

合好几次,每离一次婚就得搬一次,结一次婚又得搬一次。

四、迁居自由,搬家简便。美国没有户籍制度,迁居不受任何限制,不必经过任何人批准。搬迁容易,也很方便。专门的搬家公司用汽

车帮你直接搬到新住地。美国人搬家主要是搬一些皮箱、衣被、餐

饮器皿等小件细软。家俱一般都不搬,就地卖掉,迁新居后,再按

房间大小、色调重新购置家俱,故搬家十分简单。)

答:(1)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变动。

①有的人因为工作变动,②有的为了改善居住条件,③有的想节省

开支,④有的为了照顾亲人,等等。但主要原因还是工作变动。

(2)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

人的批准,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

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饿搬迁,

但家具一般是不搬的,多半就地卖掉。

(3)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首先住房市场则可以

用租金的不同来补偿条件的差异,因而各方可以有较广泛的选择机会,第二,在住房市场条件下,通过房租水平的升降,供应和需求

永远是平衡的。

(4)大部分美国人并不租房子,他们喜欢买房子住。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是政府鼓励“居者有其屋”,所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办法是贷

款所付的利息不用交所得税。

(5)启示:我们从美国人搬家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市场就提供

了这样一种机会。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

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还可以看到: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

大差别。

2、协和医院是北京,也是全国有名的医院之一。大家知道,在这类

名牌医院看专家门诊有多难。据说政府把专家门诊挂号费定在14元,是为了保证低收入者也可以看得上专家门诊。但照样有许多人想看

专家门诊而挂不上号。请问:(1)这是为什么呢?(2)政府对价格

干预的市场结果怎样?(3)你认为如何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呢?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答:(1)这是因为政府把专家门诊挂号费定在14元,即政府规定

了价格上限。这种价格远远低于均衡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需求远

远大于供给(供给不足),使得有许多人想看专家门诊而挂不上号。

(2)政府对价格干预的市场结果使得不得不采取一些办法解决供给

不足。如实行配给制、采用排队制、实行实名制等。但不可避免的

引起资源浪费、腐败受贿、权钱交易、黑市交易等后果。

(3)要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我认为还是应该逐步放开价格,由供

求决定。当然,在病人多而专家有限的情况下,放开价格会使挂号

费大幅度上升。而这从短期来看,主要会抑制需求,但同时专家的

收入增加,供给也会逐渐增加。从长期来看,供求是会平衡的,在

这种均衡价格时,有购买力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医生也会提供更

好的服务。

(4)还要探讨医疗体制的改革,发展社区医院等措施。

范文五:经济生活教学案例

——政治课一次探究问题学习中的发现

一、案例背景:

在一次预习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道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课的

探究问题。题目给出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

繁荣。

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结合书上的内容,本来我想学生们会回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

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但没想到,学生回答上来的答案和

教参上的答案大相径庭。有的说:的确,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

社会发展。有的说:奢侈一定会产生罪恶吗?我看不一定,所以我

国的古语说得不对。答案各有不同,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理由,

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极少。

我一方面为同学们积极动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对如此众多的答案

一时有些无所适从。同学们说的理由对吗?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是

怎么分析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我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答案摘录了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讨论这道

题。

二、案例描述:

课上我将这道探究题提出,把这道题的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问这

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并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

观点。

同学们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甲说:“第一段说奢侈有好处,有利于社

会的进步;第二段说奢侈不好,会产生恶,节俭才是良好的品德。”

我见大家都看懂了这两段材料,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这两段话哪

个对?”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的说,“第一段对,奢侈好。”有的说,“第二段对,奢侈不好,节俭好。”????我见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便对同学们说:“请说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乙说:“两段话都太偏激了,过度的奢侈和过度的节俭都不好。

过于奢侈会使人太安逸、懒惰,过于节俭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社

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适度消费才好。”

这正是书上所说的观点。本来问到这里,这道题目也就有了答案,

但是由于我事先让学生做了预习作业,发现有许多其他观点,如果

就这么结束,也许题目有了标准答案,但许多同学心中并不信服。

所以,我又让这个话题继续了下去,并未立刻表态。

学生丙忙不迭地跳起来说:“我不同意乙的说法。什么叫‘奢侈’、‘节俭’,各人的理解不同。同样月收入2000元的人,一个愿意花1000

元买件衣服,另一个只愿意买30元一件的地摊货。她们自己觉得这

样消费对她们很‘适度’,没有过分奢侈、过分节俭,别人怎能

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她们的行为呢?既然‘节俭’、‘奢侈’的标准无法

统一,好坏也就无法评判,那‘适度’又从何说起?乙的观点说了等于

没说。”

学生丁接着站起来说:“我们知道过度的奢侈是不好的,可能会使人

走上邪道。但是过于节俭对其本人来说并无损失,甚至有益,为什

么也要批判。不是说人人有消费的自由吗?难道连‘节俭’的自由都没

有吗?又不损害他人利益,为什么说不好?”

学生们能积极思考问题,这让我很高兴,但我还非常希望学生们能

从更高层面上来分析这个问题。

于是我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如果我不问这两段材料谁对谁错,你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西方经济学家和我国古人为什么这么说?

这时你们再来分析看这两种观点,怎么样?”

同学们沉寂了一会儿,又低声讨论了一会儿。这时学生甲举手了。

学生甲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两段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能

将他们放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评判。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奢侈对生产的好处,而我国

古语则是从个人品德的角度来说奢侈对人的坏处。所以不能说谁对

谁错。”

我点头鼓励说:“非常好,想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这时,学生戊说:“老师,我也认为这两段材料阐述的角度不同。不

过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说了奢侈对社会生产的

好处,而我国古语则是从精神文明角度说了奢侈对人品德的不良影响。”

三、问题引申:

见到同学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不再仅仅停留

在“对错”的判断上,我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了他们的进步。同时又深

入下去:“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其实这道题目还能从许多角度来分析,比如,西方和我国的国情不同。且不说这两段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

不同(一个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一个是产生

于我国落后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经济社会中),现在,由于各国之间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人们站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角度,

对这两段材料的认识也会不同。我国现在经济还不发达、资源紧缺,能否提倡用奢侈来促进生产呢?”

“所以说,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尤其是不能将问题简单化,简单地回答‘对’、‘错’。而要深入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观点,出发点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现在情况又是怎样的。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对问题和事件

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还要强调,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特别是不

要盲目崇拜‘权威’。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这样

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认识世界。”

四、结论应用:

在做了上述总结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很流行mp3,小王同

学前不久买了一款最新的苹果ipod。你怎么看待这种消费,认为合

理还是不合理?”

这时学生们都不再立刻回答“合理”、“不合理”了,许多学生都

说“这要看情况”。学生乙说:“如果小王真是需要这个工具,且这种

消费也在其支付能力范围内,我看就是合理消费。但如果小王仅是

为了攀比、跟风、与人较劲,消费超出其收入水平,那我认为这消

费就是不合理、不理智的。长此以往,对他本人和他的家庭都会造

成负担。”

五、教学反思:

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深受鼓舞。因为这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并不是

课前预设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如果没有让学生自己学习、做预习作业,我也无法发现这个问题,也就不可能通过课上的

讨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我发现,通过讨论这个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新课程三维

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1)在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方面,通过预习、讨论探究问题,学生

们在这个过程中主动识记和理解了消费心理、理智地消费等知识。(2)在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探究问题,学生们将所

学的知识和具体事例相结合,举一反三,增强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探究问题的讨论,达到了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了正确的消费观,知道消

费要和自己的收入水平、社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不能盲目消费、

不能盲从,节约是美德。学生在自己心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政治新课程与以往教学的很大不同之处,就是思想教育的方法和

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政治课,老师常常是将正确的价值观“教”给

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分析问题,但是学

生是否真的从心底里认同呢?如果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自由,不让

他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可能并不会真的接受思想上的教育。这就是

为什么以前说到政治课,有些学生会认为过于“正统”、没有兴趣。

现在,新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正确的

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事物的态度。通过这种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

到学生的思想中、语言中、行为中,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正确的

思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这种探究问题的教学不

但能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

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在掌握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

时也产生了很强的满足感。

通过这次问题的讨论,我深刻地感受到,政治课新课改中教师教学

观念应有如下转变:

(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的可开发性、可塑性非常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

闪光点、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面对开放性问题,答案不要有局限性。如果仅以书本知识作为

教学的唯一答案,虽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可能会

抑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他们掌握正确的

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考试中考题

多变、情况多变,只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才能回答好题目,

光背

几个“标准答案”是没有用的。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将会遇见许多

不同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只有靠自己分析问题、判断

情况,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注重培

养的学生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新课程带来

的教学变化有许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发现、认识、探索,一边教课一边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推进,在教学过

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体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范文六:经济学在生活中运用的实际案例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现象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

每一项活动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经济学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可以说,人生时时皆经济,生

活处处皆经济,所以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财、投资生活,普通百姓

对经济学一些概念如:消费者物价指数、负利率、恩格尔系数的理解、应用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经济学;概念;理解;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现象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每一项

活动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经济学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我

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可以说,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

皆经济,所以为了使我们更好理财、投资生活。普通百姓对经济学

一些概念知识的理

解、应用显得日益重要。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

所谓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通常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当cpi>3%的

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

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鉴于以上原因,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