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

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

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
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ICC).

一、标本制备

石蜡切片:组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一般的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厚度要求5~7 μm,常规病理切片2~3 μm)

二、实验试剂

PBS、柠檬酸三钠?2H2O、30%H2O2、柠檬酸、山羊血清、第一抗体、第二抗体

三、操作步骤:

1)常规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PBS洗 3次,5分钟/次.

3)抗原修复:用0.1M柠檬酸钠缓冲液(pH6.0)于微波炉(750W煮沸3分钟,90W11.5分

钟)修复后,组织切片自然晾至室温.

4)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H2O2室温湿盒孵育10分钟.

5)PBS洗3次,5分钟/次.

6)正常山羊血清室温湿盒封闭30分钟.

7)一抗孵育:将组织切片于稀释的一抗溶液中4℃湿盒孵育过夜.

8)室温复温15分钟.

9)1PBS洗 3次,5分钟/次.

10)二抗室温湿盒孵育30~60分钟.

11)PBS洗 3次,5分钟/次.

12)DAB显色,室温1~10分钟,显微镜下掌控.

13)ddH2O洗 3次,5分钟/次.

14)苏木素复染1~10分钟,1%盐酸酒精分化,显微镜下掌控.

15)脱水:95%乙醇2次,10分钟/次→无水乙醇2次,10分钟/次.

16)透明:二甲苯2次,10分钟/次.

17)中性树胶封片.

1、载玻片的处理:

抗原修复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辐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脱片.为保证试验的正常进行,可选用我公司提供的ZLI-9001 APES、ZLI-9003 HistogripTM或ZLI-9005 Poly-L-Lysine

等几种试剂,对已清洗的载玻片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1 APES:

现用现配.将洗净的玻片放入以1:50比例丙酮稀释的APES中,停留20~30秒钟,取出稍停片刻,再入纯丙酮溶液或蒸馏水中涮去未结合的APES,置通风橱中晾干即可.用此载玻片捞片时应注意组织要一步到位,并尽量减少气泡的存在,以免影响染色结果.

1.2 HistogripTM:

将洗净的玻片放入以1:50比例丙酮稀释的Histogrip液中,停留1~2分钟,然后用双蒸水快速清洗三次,室温干燥或60oC烤箱烘烤一小时,装盒备用.

1.3 Poly-L-Lysine:

将洗净、干燥的载玻片放入以1:10比例去离子水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中,浸泡5分钟,60oC 烤箱烘烤一小时或室温过夜干燥.装盒备用.试验中使用的器具均为非玻璃制品.

2、常用酶消化:

2.1 胰蛋白酶:

一般使用浓度为0.05%~0.1%,消化时间为37℃、10~40分钟,主要用于细胞内抗原的显示.

2.2 胃蛋白酶:

一般使用浓度为0.4%,消化时间为37℃、30~180分钟,主要用于细胞间质抗原的显示,如:Laminin(层粘蛋白),Collagen IV(IV型胶原)等.

2.3 皂素(Saponin):

g/ml的saponin溶液,消化时间为室温孵育30分钟. 一般使用浓度为2~10

3、抗原热修复:

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条件,选用微波炉抗原修复、高压锅抗原修复或水浴高温抗原修复.抗原热修复可选用各种缓冲液,如TBS、PBS、重金属盐溶液等,但实验证明,以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效果最好.请选用我公司提供的ZLI-9064 0.1,如因蒸馏水本身造成的pH值偏差,请自行调整. 枸橼酸盐缓冲液(粉剂)配制,取该粉剂一包溶于1000ml的蒸馏水中,混匀,其pH值在6.0

3.1 石蜡切片微波炉抗原修复操作方法:

切片脱蜡至水后,3%H2O2处理10分钟,蒸馏水洗2分钟×3.将切片放入盛有枸橼酸盐缓冲液(工作液)的容器中,置微波炉内加热使容器内液体温度保持在92℃~98℃之间并持续10~15分钟(注意:无论是使用医用或家用微波炉,请根据具体机型酌情设置条件,务必满足以上步骤中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取出容器,室温冷却10~20分钟(注意:不可将切片从缓冲液中取出冷却,以便使蛋白能够恢复原有的空间构型).PBS洗,下接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3.2 石蜡切片高压抗原修复操作方法:

切片脱蜡至水.将1500ml~3000ml的枸橼酸盐缓冲液(工作液)注入不锈钢压力锅中加热至沸腾.切片置于金属架上,放入锅内,使切片位于液面以下,盖锅压阀.当压力锅开始慢慢喷气时(约加热5~6分钟后),计时1~2分钟,然后将压力锅端离热源,冷水冲至室温后,取下气阀,打开锅盖,取出切片,蒸馏水洗后,PBS洗2分钟×3,下接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3.3 石蜡切片电炉煮沸抗原修复操作方法:

切片脱蜡至水后,放入盛有枸橼酸盐缓冲液(工作液)的容器中,并将此容器置于盛有一定数量自来水的大器皿中,电炉上加热煮沸,从小容器的温度到达92℃~98℃起开始计时15~20分钟,然后端离电炉,室温冷却20~30分钟,蒸馏水冲洗,PBS洗,下接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4、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1)(以美国ZYMED公司SP试剂盒为例)

2)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3)3%H2O2室温孵育5~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4)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如需采用抗原修复,可在此步后进行).

5)5~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封闭,室温孵育10分钟.倾去血清,勿洗,滴加适当比例稀

释的一抗或一抗工作液,37℃孵育1~2小时或4℃过夜.

6)PBS冲洗,5分钟×3次.

7)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生物素标记二抗(1%BSA-PBS稀释, 37℃孵育10~30分钟;或滴加第

二代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37℃或室温孵育10~30分钟.

8)PBS冲洗,5分钟×3次.

9)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PBS稀释, 37℃孵育10~30分钟;或第二代

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37℃或室温孵育10~30分钟.

10)PBS冲洗,5分钟×3次.

11)显色剂显色(DAB或AEC).

12)自来水充分冲洗,复染,封片.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 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 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 20-30,≧1:80 10-12 ,≧1:160 5 ,≧1:320 3 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质控板免疫荧光吸收值是以1:100为定标。如血管炎ANA可阳性,但多为低滴度。借用一句话总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ANA阴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的阳性、假阳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阴性的意义,抗核抗体阴性的原因:正常人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其体内不存在ANA ;疾病初期,ANA含量不足以被测出或临床治疗有效,病情缓解,ANA确实转阴;其他实验室误差,特别是试剂,有时试剂有问题会让你很郁闷,有的病人出现ANA 谱三阳,而且是一段时间内多个病人,或明显的SLE,但抗体就是阴性,让你很郁闷,这时除排除其他情况外,注意一下实验试剂盒,是否是同一批试剂检测的。 6、抗ds-DNA 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目前公认为SLE的特异性抗体,并与疾病活动有关,可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和观察药物疗效。 7、抗Sm:是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nRNP抗体共存。 8、抗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MCTD的诊断。nRNP抗原与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在核内,而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rRNP抗体与SLE 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 9、其他ANA谱,抗SSA和抗SSB与Sjogren?s Syndr 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cL-70为SSC的标记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抗核仁型抗体常与SSC有关;抗Jo-1是PM/DM的标记抗体;PCNA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但ANA阳性且呈斑点型,对荧光法判断PCNA有干扰,因此首先注意排除实验室误差,PCNA在LE患者中阳性率约3-5%,且有报道其与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他结缔组织病人中常为阴性。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免疫理论来阐明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二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本章内容主要是后者。此外,免疫学不仅应用于传统的传染病中,而且在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生殖免疫等中均广泛应用。 免疫学防治是指应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而产生的免疫。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过继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国内常将用细菌制作的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而将用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制剂其主要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以及各种新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等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约2~3周,临床上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主要有抗毒素、抗菌血清与抗病毒血清、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 过继免疫治疗是指给患者转输具有在体内继续扩增效应细胞的一种疗法。如给免疫缺陷病患者转输骨髓细胞;给肿瘤患者输入体外激活扩增的特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的LAK细胞等。应用时应考虑供者与受者之间HLA型别是否相同,否则输注的细胞会被迅速清除,或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再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取患者自身或异体骨髓或脐血输入患者,移植物中的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内定居、增殖、分化、使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形成免疫力。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以及某些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等。 在医学制剂影响免疫功能的制剂主要有两类: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仰制剂。免疫增强剂是指通过不同方式,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及免疫缺陷病。免疫增强剂种类很多,按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可分为三类:一是免疫替代剂,用来代替某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生物因子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药物,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的药物等;按其作用性质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按其来源则可分为细菌性免疫增强剂及非细菌性免疫增强剂。二是免疫恢复剂,能增强被抑制的免疫功能,但对正常免疫功能作用不大。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内毒素、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转移因子、双链聚核苷酸、佐剂等。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的制剂。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1)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强的松、泼尼松龙等;(2)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菌素和藤霉素等;(3)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4)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OKT3等;(5)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等。 免疫学诊断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对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等进行和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由于免疫学检测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常用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免疫诊断方法具有体液免疫试验。细胞免疫试验和皮肤试验三种。 抗原抗体反应在体内表现为溶细胞、杀菌、促进吞噬、中和毒素或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等;在体外可出现凝集、沉淀、细胞溶解和补体结合等可见反应。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临床上多用血清标本进行试验,故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曾被称为血清学反应。但随着免疫学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整理)常用免疫学检查参考值

常用免疫学检查参考值 血清免疫球蛋白分类Ig通常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应用免疫电泳与超速离心分析可将Ig分5类:IgG、IgA、IgM、IgD、IgE。 IgG:含量最多或最主要的Ig(75%),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与分泌。 IgA:约占10%,SIgA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肠系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M:分子量最大,由5个IgM单体通过J链连接。是最早出现的Ig,是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 测定方法:单向免疫扩散法(RID)或免疫比浊法。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参考值 参考值:IgG:7.6-16.6g/L (RID法)IgA:710-3350mg/L IgM :0.48-2.12 g/L 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增高 多克隆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等。 单克隆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隋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各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血清IgD测定 免疫扩散法:0-62mg/L 已发现有些抗核抗体、抗基底膜抗体、抗甲状腺抗体和抗“O”抗体等均属IgD,但活性甚低。 血清IgE:主要由鼻咽部、支气管、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分泌,为亲细胞抗体,能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eR结合,产生I型变态反应。 ELASA:0.1-0.9mg/L 临床意义: 1. I型变态反应 2. IgE型骨髓瘤、寄生虫感染等 3. 慢性肝炎、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清M蛋白测定(M protein,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s)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IgG分子或片段,一般不具有抗体活性。 参考值:蛋白电泳法,免疫电泳法:阴性 意义:1.多发性骨髓瘤(MM),占35%-65%,其中IgG型占60%左右;IgA型占20%左右;轻链型占15%左右;IgD、IgE型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3.重链病(HCDs)。4.半分子病。5.恶性淋巴瘤。6.良性M蛋白血症。 血清补体测定 补体是具有酶活性的一种不耐热球蛋白,分3组:9种补体成分(C1-C9);B、D、P、H、I 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参考值试管法:50000-100000U/L 意义:增高见于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及妊娠。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AIDS、严重烧伤等。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整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细菌和红细胞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①直接~: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 ②间接~: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其敏感度高于直接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用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用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及相应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是否存

《免疫学应用》word版

第十章免疫学应用 【学习建议】 本章内容介绍了如何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进行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如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器官移植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学习本章内容需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基本概念、特点、区别、用途、获得方式及常用制剂。熟悉应用人工免疫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免疫学检测的常用方法种类和用途。 【知识结构图】 【 一、免疫学预防 (一)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二)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用于免疫预防的生物制剂 二、免疫治疗 (一)免疫调节剂 (二)免疫抑制剂

三、免疫学检测法 (一)抗原抗体的体外检测法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三)淋巴细胞的鉴定及其功能检测 1.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检测 2.B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检测 【概念简释】 1.自然免疫:指机体通过自然方式获得的免疫力,包括自然自动免疫和自然被动免疫。机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后所自主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称为自然自动免疫。机体在胚胎期和婴儿期通过胎盘和母乳获得的来自母体的免疫力称为自然被动免疫。 2.人工免疫:机体通过人工接种疫苗、类毒素或注射抗毒素、免疫效应细胞等物质所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式称为人工免疫。人工免疫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通常用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3.主动免疫(自动免疫):机体本身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建立的免疫。主动免疫的获得方式包括天然自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前者是通过隐性感染或患传染病后获得;后者是通过人工给予疫苗、类毒素后获得。 4.被动免疫:机体直接接受他人或动物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物质而立即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被动免疫包括天然(自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前者是指母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或初乳传递给胎儿或新生儿,使之被动获得免疫力。后者是将制备好的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抗病毒血清等直接注入机体,使之被动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 5.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的特异性抵抗力。人工自动免疫可长期、有效地预防传染病发生,但产生作用较慢。 6.人工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机体注入免疫应答产物如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免疫治疗,但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7.生物制品:用于人工免疫和免疫诊断的生物制剂的总称,包括疫苗、类毒素、抗毒素、小分子免疫肽如转移因子、胸腺肽、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细胞、以及用于免疫诊断的制剂如诊断菌液、诊断血清等。 8.疫苗:由病原微生物或其抗原成分制备的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包括由细菌制备的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等制备的疫苗。根据疫苗所用的微生物制品的性状及制备方式,又可将疫苗分为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等不同类型。 9.活疫苗:采用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体株制备的疫苗,如碳疽菌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10.死疫苗:选用抗原性强的病原体标准株人工培养,经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灭活后制备的疫苗。如狂犬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 11.亚单位疫苗:提取病原体中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有效免疫原成分制备的疫苗。亚单位疫苗的优点是不含病原体核酸成分,避免了某些病毒的致癌危险。亚单位疫苗可以通过化学试剂裂解病原体提取有效成分制备,也可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制备,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制备的乙肝亚单位疫苗就是用基因重组方法制备的,因此也是基因工程疫苗。 12.合成疫苗:用人工合成的多肽抗原(含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抗原成分)连接在适当载体和佐剂上制备的疫苗。优点是可大量人工合成,避免了有些病毒不能人工培养制备疫苗的缺憾。 13.自身疫苗:从病灶中分离病原体,经处理制备成死疫苗后再给患者自身进行多次皮下注射,用于治疗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如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顽固性感染。 14.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称为类毒素。类毒

实验诊断学习题20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一、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见于、、 、 和。 2、免疫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和 3、血清中最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为 含量最多的为 二、是非题 1、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为IgE。() 2、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血清可以出现IgM降低。()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 四、选择题 A型题 1、IgG降低见于:() A.病毒感染 B.肺结核 C.链球菌感染 D.慢性肝炎 E.淋巴瘤 B型题 问题3~5 A、IgG降低 B、IgE增高 C、IgD 降低 D、IgG升高. E、IgE 降低 2、各种过敏性疾病() 3、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4、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C型题 问题5~6 A、M蛋白阳性 B、IgG增高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无 5、多发性骨髓瘤() 6、各种慢性感染() X型题 7、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 A、体液免疫缺陷病 B、慢性肝病 C、寄生虫病 D、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E、多发性骨髓瘤 五、问答题 免疫球蛋白G增高常见于哪些情况。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半分子病 2、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细胞膜上 3、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 二、是非题:1、√;2、√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通常是指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四、选择题:1D 2B 3C 4A 5C 6B 7AD 五、问答题: 答:①多克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淋巴瘤、肺结核、链球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等;②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性多发性骨髓瘤。 【王彦平】 第二节血清补体的检测 一、填空题 1、总补体溶血活性主要反映,它的降低很有意义,见于、 、、、。 2、补体C3的增高主要见于、、和。 二、是非题 补体C3、C4的水平可以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 三、名词解释 补体 四、选择题 A型题 1、血清总补体活性增高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病毒性肝炎 C、组织损伤 D、皮肌炎 E、狼疮性肾炎 B型题 问题2~5 A、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 B、补体C3增高 C、补体C4降低 D、AP-H50 E、C3SP增高 2、主要反映补体传统途径活化的活性程度() 3、反映体内补体被活化() 4、反映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情况() 5、反映排异反应() C型题 问题6-7 A血清C3降低 B血清C4降低 C两者都有 D二者都无 6、急性肾小球肾炎() 7、恶性肿瘤()

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ICC). 一、标本制备 石蜡切片:组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一般的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厚度要求5~7 μm,常规病理切片2~3 μm) 二、实验试剂 PBS、柠檬酸三钠?2H2O、30%H2O2、柠檬酸、山羊血清、第一抗体、第二抗体 三、操作步骤: 1)常规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PBS洗 3次,5分钟/次. 3)抗原修复:用0.1M柠檬酸钠缓冲液(pH6.0)于微波炉(750W煮沸3分钟,90W11.5分 钟)修复后,组织切片自然晾至室温. 4)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H2O2室温湿盒孵育10分钟. 5)PBS洗3次,5分钟/次. 6)正常山羊血清室温湿盒封闭30分钟. 7)一抗孵育:将组织切片于稀释的一抗溶液中4℃湿盒孵育过夜. 8)室温复温15分钟. 9)1PBS洗 3次,5分钟/次. 10)二抗室温湿盒孵育30~60分钟. 11)PBS洗 3次,5分钟/次. 12)DAB显色,室温1~10分钟,显微镜下掌控. 13)ddH2O洗 3次,5分钟/次. 14)苏木素复染1~10分钟,1%盐酸酒精分化,显微镜下掌控. 15)脱水:95%乙醇2次,10分钟/次→无水乙醇2次,10分钟/次. 16)透明:二甲苯2次,10分钟/次. 17)中性树胶封片.

(整理)17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名词解释 1.M蛋白2.ASO 3.肥达反应4.类风湿因子 5.抗核抗体6.肿瘤标志物7.C-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可见于、、、重链病和半分子病等。 2.血清中最多的一种Ig为,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为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为。 3.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和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4.检查梅毒抗体的定性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VDRL法为WHO推荐使用,这类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 5.TORCH是一组病原微生物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成的,它们是孕期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T代表,O代表,R代表,C代表,H代表单纯疱疹病毒。 6.确有溶血型链球菌感染,但ASO不见增高可因该溶血型链球菌株不产生或产生很少量的链球菌溶血素O,此时应联合检查或以提高阳性率。 7.类风湿因子检测主要用于的辅助诊断,但并不是该病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等亦可阳性,还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8.某30余岁女青年,面部及手部出现不规则形红斑,并有严重关节疼痛及胸闷,做ASO检测,阴性,?RF阳性(中等滴度),抗核抗体阳性,可初步诊断为。 9.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其中型别是否相符起关键作用。 10.传统的方法和细胞学分型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随着科技的进展,技术已经成为HLA分型的主流。 三、判断题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2.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g呈多克隆性增高。() 3.补体C3、C4的水平可用于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在活动期增高。()4.AIDS患者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降低,甚至倒置(<1)。( ) 5.T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CD),例如CD3代表总T 淋巴细胞,CD4代表T抑制细胞(T S),CD8代表T辅助细胞(T H)等。( ) 6.由于A群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ASO持续数月到半年才下降至正常水平,故一次测定结果偏高,不一定就是近期感染的佐证。( ) 7.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伤寒沙门菌感染时,肥达反应可出现假阴性。() 8.肥达反应单次效价增高,判断的可靠性较差,动态观察对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意义更大。() 9.检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可用于观察判断疗效。()

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得应用 摘要:免疫学技术在国内外得应用已就是日趋广泛。近年来,由于任何有关抗原抗体得研究均可使用免疫技术,使免疫学技术早已超越了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药学、生物学等其她科学领域,免疫学技术本身也在迅速发展。免疫学就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得前沿学科,本文仅就免疫学在某些领域得具体应用做简要得评述。 关键词:免疫酶;免疫检测;免疫与中医药 一、免疫学在分子生物学中得应用 免疫学技术已从早年应用于微生物学发展到应用于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得许多方面。目前,它已成为兴学科生物学研究得重要工具之一。在此次免疫技术涉及得分子生物学应用中,我们所涉及到免疫电泳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等等,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做一概述。 免疫酶技术就是一项定位,定性与定量得综合性技术,已就是将一定得酶通过共价桥而标记抗体,在抗原抗体结合时,酶与底物作用,产生有色物质,对后者可进行定位或定量检测。现已有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均向酶免疫测定等方法。后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游离抗原与标记抗原竞争结合抗体,如果游离抗原浓度高,就会抢去抗体,使供氢体得以接触酶而使酶得活性增加。用分光光度记可测出反应前后酶活性得变化。免疫酶技术如与新技术进一步结合,可提高其灵敏度与可靠性。

二、免疫学在医学中得应用 免疫学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疾病治疗,免疫诊断。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得免疫功能就是对抗原刺激得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 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排除非己得能力。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就是传染性因子)得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得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得免疫监视,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免疫学细胞免疫测定。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 检测各类免疫细胞得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得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得活性或含量等方面。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与认识机体免疫系统得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得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得手段。随着细胞免疫学得迅猛发展,时有新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近年来,新发展得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得检测。我们以此为例简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得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得

《免疫学原理》4学分

Principle of Immunobiology (4 Credits) & Discussion (2 Credits) Course Director:Dr. Bing Su () Monday 10:00-11:40,Wednesday 10:00-11:40, Location: Room 205, Middle Hal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inHang District Tuesday 16:00-17:40 (Discussion), Location: Room 205, Middle Hal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inHang District Textbook: ImmunoBiology, by Kenneth Murphy (Janeway’s ImmunoBiology), Garland Science; 8th Edition (July 25, 2011) This course is the half year course which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odern immunobiology. It will focus on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and its function in human epidemics, immunological diseases, inflammation and tumor.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not only to elucidate these key principles of immunology, but also to discuss its history of discovery and some major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immunology to the other sub disciplines of life science and research methods. This course is not only suitable for the students who majors in life science or medical science, but is also good for the students who major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ho want to pick up some basic knowledge in immunology. Exams: There're two exams for this course. Each one will count for 50% of the final score. Instructors Bing Su (苏冰), , , Ph.D. Professo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Immunology Huji Xu (徐沪济), , , M.D. & Ph.D.,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ssociated Changzheng Hospital Biao Zheng (郑彪), , Ph.D. Professor,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engfeng Huang(黄盛丰), , Ph.D. Professor,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jie Chen (陈广洁), , Ph.D. Professo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Immunology Chen Dong (董晨), , , Ph.D.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verseas Guest Lecturers Yuan Zhuang (庄原), , Ph.D. Professor,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Yang Liu (刘阳), , Ph.D. Center for Cancer and Immunology Research, 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Pan Zheng (郑盼), , M.D. & Ph.D. Center for Cancer and Immunology Research, 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Yinon Ben-Neriah, , M.D. & Ph.D., Lautenberg Center for Immunology, Hebrew University-Hadassah Medical School, Jerusalem 91120, Israel. Florent Ginhoux, , Ph.D., 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 Laurent Rénia, , Ph.D., 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 Lai Guan Ng, , Ph.D., 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

(完整版)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 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 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 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 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免疫印迹法则首先通过电泳分离标准的已知抗原,然后将电泳分离的蛋白 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浸于待测血清中。如果血清中含有与一种或几种抗原相对应的抗体的话,则在该抗原印迹部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沉淀。在洗去未结合的抗原和抗体后,在膜上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此抗体可以和病毒抗原与人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发生反应,最后加入显色底物(可以是普通显色剂,化学发光剂或放射性同位素等)进行显色。由于利用了第二种抗体进行了信号放大,并且可以利用高灵敏的显色方式,灵敏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该方法已经利用凝集反应检测抗原-抗体反应也是较传统的手段之一。利用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的颗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通过凝集现象,就可以达到检测的目的。无论是直接凝集法还是间接凝集法都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还可以利用二抗对信号进行放大,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之二

随着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前沿学科互相交融、渗透,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独具活力的生长点,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疾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已经成为各种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一项有关细胞死亡是如何被调节的新研究也许能帮助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这些由Min Chen和同事做的研究对一个假设提出了挑战,该假设认为要防止自身免疫,必须被严格地调节血液、淋巴、或淋巴组织中的细胞死亡。 这些研究人员用小鼠演示,正确地调节一个中心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也是维持免疫控制所必需的。他们改变了小鼠的树突状细胞使其表达一个抑制细胞死亡的基因,导致这些细胞集结。这使淋巴细胞变得比正常情况下更活跃,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这个结果是自身免疫的危险信号,自身免疫是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组织。所以树突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键调节,以及淋巴细胞的调节,看来在防止自身免疫上起重要作用。这是免疫学在预防方面的一个发展。 当今,无论在揭示生命体的生、老、病、死,还是在征服艾滋病等新疾病中,免疫学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疫苗的预防接种,使治疗医学模式转向预防医学模式,人类控制或消灭了很多流传已久的严重传染性疾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鼠疫、霍乱等。现代医学在免疫学预防应用上有了飞跃的发展,无论是在人工主动免疫制剂,还是在人工被动免疫用生物制品……疫苗是属于人工自动免疫的接种物,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有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如霍乱、百日咳、伤寒、钩端螺旋体疫苗,它主要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但是不能繁殖,需多次刺激,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严重。而减毒活疫苗是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得到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剂.其一次免疫即可获得长久免疫力,类似自然状态下的轻型或隐性感染.但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点:不易保存,存在回复突变的危险如卡介苗牛痘麻疹等。 类毒素(Toxid)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白百破:白喉类毒素+ 百日咳杆菌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4、新型疫苗(1)、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优点:免疫效果高, 不良反应少(2)、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将具有保护性免疫力的人工合成肽与适当载体结合后,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乙肝病毒多肽疫苗(3)基因工程疫苗DNA 疫苗(DNA Vaccine)是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优点:体内可持续表达,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缺点:其机制和安全性尚不完全清楚,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优点: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肝炎疫苗.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疫苗株)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如果将多种病原体的有关基因插入载体,则成为可表达多种保护性抗原的多价疫苗.载体:痘苗病毒转基因植物疫苗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常用的植物有蕃茄、马铃薯、香蕉等. 人工被动免疫的接种物有:1、抗毒素(antitoxin)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使用时注意超敏反应2、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的生物制品IgG 和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45090729)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1.免疫学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现今食品检测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可检出方法中挑选出快速、灵敏、准确,并且还能进行多组分分析的检测技术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免疫反应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选择性,抗原抗体的亲和数通常为109或更高。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免疫分析技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已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标准化的抗体将会生产与供应;灵敏、抗干扰强的标记物和标记方法的发展;加上多残留组分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和免疫分析的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与其他技术联用,分子印迹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和免疫核酸探针技术等新方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必将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下面就介绍3种食品检测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1.1免疫酶技术(Enzyme immunoassay EIA) 1.1.1基本原理 免疫酶技术[3]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结合的免疫学分析技术,该方法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位研究,还可定性或定量地检测体内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其原理是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用交联剂等结合起来,此种标记抗原或抗体可与组织内的或固相载体上的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底物加入相应酶时,底物被酶催化生成可溶性或不溶性呈色产物。可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定性或定量。根据呈色深浅,确定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与活性。不溶性呈色产物,则可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进行检测。 1.1.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免疫酶技术所用的酶要求纯度高、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专一性强、性质稳定、来源丰富、价格不贵、制备成的酶标抗体或抗原性质稳定,继续保留着它的活性部分和催化能力。目前在食品科学中出现的许多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利用免疫酶技术。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食品、饲料以及生物材料中黄曲霉毒素(AFT)测定。AOAC及IUPAC已将该方法列入了正式方法[4]。并且许多商品性试剂盒也被研制成功,应用于对AFT的快速检测。1.2放射免疫技术(Radio Immunoassay,RIA) 1.2.1基本原理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待测物,形成标记抗原。以一定量的标记抗原,与各种不同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