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戏曲文化论文

戏曲文化论文

戏曲文化论文
戏曲文化论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单正涛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2011/12/7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3)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3)

1.2戏曲文化的种类 (3)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1.4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4)

第二章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5)

- 2 -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6)

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8)

3.2 主要代表—京剧 (9)

第四章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文化功能现代传媒戏曲特点戏曲代表人物代表社会意义个人影响

- 2 - 第一章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

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

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

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

体结构。

◆ 1.2 戏曲文化的种类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

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

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

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

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

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

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

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说唱、滑稽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祭神

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

中唐,又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

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青春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

逐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的“诸宫调”,

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新型

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

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

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戏剧。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

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

格上大都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上自由,更便于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

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文人的加工和,本来严整的短小

戏曲,终于变成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 3 -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完整地了故事,并且有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

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涌现,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

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

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了最后胜利。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

深远的社会意义的。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闺塾”、

“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 1.4 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

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

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

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

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

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

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

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舞台剧,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舞台剧因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

往被迫使用大量的对白来交待前戏后戏。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舞台的配套设施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发齐全——灯光的旋、扫、闪,装置的升、移、摇,

音效可以在剧院环绕,影像可以在舞台升腾;舞台可以横移,舞台可以旋转,舞台可以

云山雾罩,舞台可以呼风唤雨……

第二章 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进步

而发展。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宏大壮美、辉煌灿烂的戏剧景观,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

术财富。人类的戏剧主要包括东、西方两大戏剧体系。而源远流长、千姿百态的中国戏

曲 ,则是东方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上绽放出来的色、

香、味独具的艺术之花。

戏谚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

反映了中华民族( 以汉民族为主体 )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

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历史。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 , 和唱、

念 、做、打 , 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 , 蕴含着原始歌舞的审美原理 , 渗

透着先秦的理性精神 , 反映了汉、唐盛世的浪漫气息 , 显示着诗画书法的神韵 , 闪耀

着不同时代的风采 , 集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

- 4 -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消解

在悲观论者眼中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膨胀将会覆灭戏曲文化。在时代转折的关键点,新生的文化将以不可阻挡的攻势抢占下戏曲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然后蚕食戏曲文化的领地,最终取而代之;经济强国的文化也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淹没其他弱势民族的区域性文化,形成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文化丧失了个性与特点。克罗地亚的文化部长波诺.比什库皮奇就讽刺地说过:“文化,像生物一样,正在濒临灭亡。”

乐观者们则认为,虽然“文化消解”现象存在,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特点,使它能够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产生抵抗与自我重筑的作用。在新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戏曲文化的精华会得到存续,并且在新旧之间总能找到共存的平衡点;同样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媒介技术架构起的世界文化图景和面貌,仅仅是一种欧洲强势文化的虚拟放大,尽管它有着很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性质,但与其并存的世界性多元文化却仍旧在这一框架中生成。当然,这必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综上所述,悲观论者们看到了现代戏曲文化的生存困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呼吁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戏曲文化,但他们忽略了文化的自生功能,陷入了片面的泥沼;乐观论者们发现并重视文化的自生作用,却缺乏必要的促进与维护文化自生与延续的措施,有“放任”,“被动”的嫌疑。这两种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理智对待戏曲文化的发展。首先,我们应承认重视“文化消解”的现状。因为,文化作为精神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如

- 5 - 果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肯定这一点:一定的

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相适应的。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对文化的发展丧失信心的理由,

事实上,对戏曲文化的构成成分,我们更应进行合理分析,对戏曲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

保护与弘扬,并不失时机地促进文化的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挥不同的功效。它既

能成就文化,也能消解文化。目前,在大众传播造就的环境中保护戏曲文化,我们依然

任重而道远。

美声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扮成京剧老旦唱起了《钓金龟》、《打龙袍》、《遇皇后》,

徐帆咿咿呀呀学起了昆剧《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刘晓庆边舞边唱演起了湖南花鼓戏

《刘海砍樵》,耿莲凤英姿飒爽演出了豫剧《花木兰》、京剧《霸王别姬》,还有张信

哲、黄豆豆、萧蔷、王刚、汪明荃,也都粉墨登场,演唱与他们完全不搭界的戏曲,亲

身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道道奇观不光吸引了这些明星的“粉丝”们,也吸引了

追逐时尚的大批年轻人。这就是之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

的一档叫做《非常有戏》的节目所达到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非常有戏》播出之时,先后有刘晓庆、王刚、李光羲、黄豆豆、汪明荃、罗家

英、张信哲、徐帆等两岸三地共60多位影视明星以参赛选手或表演嘉宾的身份登场,尚

长荣、袁雪芬、梅葆玖、艾世菊、傅全香、杨华生、王盘声等100多位戏曲名家参与节

目当场献艺。《非常有戏》创造了几乎在一夜间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现状的奇

迹,一举超越强档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的收视,达到2.5%的高收视率,成为东方卫视

收视冠军,也是东方卫视和戏剧频道黄金时段节目平均收视的5倍。更为可喜的是,

分析显示,《非常有戏》的收视人群打破了戏剧频道的收视主力通常为65岁以上、

小学以下观众的常态,吸引了各年龄层和学历层的观众,其中15-34岁、45岁以上,

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收视较高。另外,四百万人次在网上留言投票,形成了上海乃至华东

地区“一时人人说戏”的壮观景象。

很久以来,戏曲界文化界一直在寻找一条路径以培养更多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观

众。如今,《非常有戏》达到了这个目的。几乎所有参赛明星在“初尝甜头”后,都欲

罢不能,纷纷表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实在是博大精深,即使只经过短时间的学习,便

足以对他们自己的演艺事业大有裨益。更可喜的是,在他们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兴趣的

背后,带动了青年人开始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主办方收到了许多青少年观众的来

信来电,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没想到传统戏曲竟然如此“有戏”,将来一定要去找点

传统戏曲来听听。在《非常有戏》录制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无数狂热的青少年跟着他们

的偶像随意哼唱。很可能,他们还不知道台上演出的是什么剧种,更不清楚是什么行当

和流派,但至少他们真诚地和戏曲发生了第一次接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的欲望。

所以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可以挤压传统,也可以托举传统。

2.2 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

衰,这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

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迹,只有被历史剥蚀的、残缺的石头剧场尚存

- 6 - 一些痕迹,其艺术形态完全变成文本文献的历史记忆。中国戏曲则不然,在漫长的历史

演进中更迭递嬗、新陈代谢,由民间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

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

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0、1981年的统计,全国

共有声腔剧种317种。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所受到的冲击、

发生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

欠佳,观众减少。在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世纪,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

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制定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战略,应考虑到中国戏曲剧种发展的历史性、丰富性、

复杂性,这包括:1. 戏曲形成的多元性、综合性;任何一种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中国

戏曲的综合程度格外高,所以张庚将综合性归纳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特征之一。与话剧等

戏剧形态不同,戏曲兼具唱念做打,音乐、舞蹈、歌唱、宾白、动作、美术、武打、杂

技等统摄其间,诸要素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附带的。这也是由中国古代聚和中庸

思想决定的,大而统之,海纳聚敛。诸声腔剧种的形成也是多元的,许多剧种的形成是

它剧种的复合物,还受到地方文学、音乐、方言、民歌、歌舞小戏的影响。如京剧就是

在徽调、汉调基础上,接受昆曲、秦腔、高腔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形成的。戏曲形成自

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综合、汰选,同时它也是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

冲突中显现的,而一经构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如中国文化的表现。但缘了戏曲

与民间亲密的关系,戏曲并未胶柱鼓瑟、僵化固定,而是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封

建时代不同时期的流行艺术。2. 戏曲的生命力、超时性;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顽强

的生命力,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只有中国戏曲经历千年而仍然富有生命力,

实现着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蝉蜕和转型,它的生存、代谢和繁殖能力创造着中国

文化的奇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代擅其至”是中国文艺发展进化具有普遍性的

规律,但戏曲的发展超越了这种时空,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秘诀是不变

中的变化,“不变”者,文化超稳定性的体现,生命力的凝结;“变化”者,顺应时代

与社会、顺应观众娱乐与审美、顺应地域差异的变异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不是胶柱

鼓瑟,诸剧种的历史、互相关系很不相同,有的古老,如昆曲、梨园戏、莆仙戏等,有

的比较年轻,如黄梅戏、越剧、评剧等,有的是姐妹关系,有的则表现为血缘继承关系。

生命力的顽强与时间跨越的经纬,使戏曲剧种的历史积淀和形态表现是丰富而多姿。3.

戏曲功能的多元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层群落中,戏曲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

不同的。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百姓大众重视的是它的娱乐性,将之视为自己日常物质与

精神生活的组成,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高高在上,随节日时令所形成的祭仪性,使

戏曲的演出具有宗教祭祀的长期化、固定化,故无论丰与歉、康太与灾乱戏曲的演出成

为必不可少,成为一种精神与信仰的维系物。对于许多文人士夫来讲,他们鄙视戏曲在

民间所发挥的娱乐、游戏的功效,如同对待其他文艺一样,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所谓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琵琶记》),“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

(《五伦全备记》),经文人之手,戏曲地位有新的提高,但“有关风化”成为戏曲好

坏高低评价的重要指数。在当代,人们重视戏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不同时期经

历了不同的变化,而无疑,审美功能的发挥实现着戏曲作为艺术本体的价值,但审美功

能不能包涵所有,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戏曲发展中,戏曲的文化属性是其回归民间的重要

表现。戏曲功能的多元多样,反映戏曲发展的丰富复杂和层次多构。许多剧种具特有的

功能指向,如傩戏、打城戏等以宗教祭祀仪式为主,傩戏又称师公戏、傩堂戏、地戏等,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采茶戏、花鼓戏等以歌舞为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绍剧“丢龙头”、“旋包”、“九窜滩”、“甩桌”等武功技艺。剧种侧重表现不同,功能取向就有异。

基于中国戏曲剧种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也即基于中国戏曲剧种的历时性与现实性,对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划分出戏曲剧种的差级来,是有针对性、保持剧种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护。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缩短了地域和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结果是人们更似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样,保持和发扬地方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戏曲剧种特色,才能体现该剧种作为一种艺术的个性独特性,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才能在丰富的戏曲大家庭中凸显自己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当然,象京剧这样的剧种具有更广阔的地域性和涵盖力,同时也更具有民族艺术的代表性、典型性,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更高,更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剧种的发展,其地方地域特征也不是平衡的。面对丰富而历史发展并不平衡的诸戏曲剧种,应实施既有宏观涵盖力、又有具体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措施,这既是针对戏曲剧种的,也是针对整个戏曲发展的。惟其如此,戏曲、戏曲剧种在新世纪的发展才能适宜适时适地,避免盲目与笼统,才能是健康健全的发展。应该指出和强调的是,对新世纪戏曲及剧种生存、保护与发展四种形态的分级划分,是相对的,彼此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融,而是彼此有交叉,有侧重,彼此是叠加的。辨正地把握与实事求是地实施,将使我们对戏曲及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

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 7 -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这是一个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当然也是一个符合戏剧艺术的基本风貌的认识。一部剧作的演出,总是一次集体劳动的成果:剧作家提供演出脚本即戏剧文学文本,美术家、化妆师、灯光师通力合作完成舞台布景的设计、人物的造型等,音乐家(乐师)完成戏剧音乐、唱腔的创作,而演员则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来展示整个剧情。在这里,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类型相互融汇,既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又通过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为其它艺术所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发挥,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在"外在的综合"和"内在的综合"两个层面上发生的。无论从"

外在的综合"来看,还是从"内在的综合"来看,戏剧无论如何不能缺少的是演员和观众,以及一个可供演员表演的空间即舞台。戏剧是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它的核心因素是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表演。

戏剧作为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使它必然地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即剧情,同时,它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即舞台上完成对于剧情的展示。从具体文本的实际形态来看,一篇小说和一首歌也都有一定的长度,因此也包含一个相对明晰的时间段落,但是,从理论上说,小说和诗歌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可能,它们的篇幅甚至可以无限度地延长。但一出戏却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

- 8 - 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

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同时,虽然戏剧展示的剧情于小说叙述的"故事"具有同样的性质,

即它们都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过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艺术化的表现,但由于不受

时空的限制,小说的艺术空间的开放性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开放性是大体一致的。而戏剧

则永远必须面对生活空间的无限开放性和演出空间的有限封闭性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

戏剧只能展示宜于被直观展示的内容。

综上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

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相应的,戏剧文学文本具有的戏剧价值,也集中在有效地突出戏剧的表演性和处理

好时空关系这一层面上体现出来。

3.2 戏曲文化的主要代表——京剧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

为“国剧,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

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原起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

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

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

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

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

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

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

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

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

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

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

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

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

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

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

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 9 -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

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

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

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

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

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

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

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

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

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

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板式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

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

慢板,快板,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

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

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

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

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

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

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

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

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作为戏曲文化的剧种之一都能拥有如此之多的研究方向和学习之处,而中国的

戏曲文化种类却多达360多种,由此可见中国戏曲文化之广阔,传统文化之博大。足以

丰富人们的文化世界和精神生活。

第四章 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 10 - ● 各大戏曲代表作

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群英会》《四郎探母》《空城计》等等

评剧:《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等

川剧:《白蛇传》、《巴山秀才》、《柜中缘》

河北梆子:《汾河湾》等

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等

昆曲:《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

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

秦腔:《秦香莲》等

其实很多剧目在各种戏曲里都有,只不过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而已。

● 与社会的关联或是意义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

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

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戏曲是中国人重要的娱乐形式,可以说戏曲那丰富的故事、优美的唱腔深入人心。民

间艺人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戏曲故事、戏曲人物,塑造在他们

的艺术作品中,使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长久地留在人们的生活中。像三国戏、水浒戏、

西游戏、民间故事戏的人物形象,就经常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

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

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

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

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

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

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得以

健康长期发展。

因此可以说,戏曲文化已不仅仅是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多的是与社会生活和社

会发展相融合,无形中对社会的走向和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深深的影响着人

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和欣赏价值。

◆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接触了戏曲文化后,对我个人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首先,中国戏曲文化作

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学习了解它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爱好。自古以来,

有不少文人雅士,权贵之人都喜欢看戏、听曲,而中国的戏曲文化发展逐渐壮大,产生

很多分支,主要代表——京剧,就是国人皆知的“国粹”。而京剧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

值不是能用一般的物质来衡量的,他代表的是中国戏曲文化,或是传统文化,更是中国

的艺术文化,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我了解一些之后感觉

自己和国家的文化更走近了一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富有艺术感,让我觉得

- 11 - 精神生活更胜物质生活。另外,学习戏曲文化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也包括着这一重要角色,通过戏曲在人们生活的不断演绎和传唱,

多多少少能折射出时代的缩影及社会的阴暗面,因为戏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众,所

以更应该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大众身边。我从小就喜欢戏曲,不仅仅是京剧,还有黄梅

戏、湘剧、花鼓戏(因为我是湖南人,更多的喜欢湖南的戏剧文化),由于从小的熏陶,

让我对戏曲艺术产生很高的敬仰。尽管我没正式接触过戏曲,学习过戏曲,但已经让我

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有那么一点思想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因

此我觉得学习中国的戏曲文化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更能感受到文化给人带来

的艺术感和视觉享受。

结 论

这篇论文整体上对中国戏曲文化从各方面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从戏曲文化的种类、

起源和发展入手,引入其文化功能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由此,从此篇论文中我们

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种类颇多,历史悠久,传承着

中华文明。中国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

的影响;代社会的电视媒体既可以挤压戏曲的发展,也可以托举戏曲,促进它的发展;

时尚应该学习传统艺术,传统艺术也可以学习时尚;戏曲本身就是大众艺术,理应回到

大众中去。传统的中国戏曲文化不仅响着社会的生活,还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

响,社会很多方面都与艺术文化相融合起来而不是独立存在。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对待一种文化时,应当用类似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和分析它。以上就

是我这次撰写论文的一些收获。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戏曲曲艺》“声腔剧种”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陈晓光《在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申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艺

术通讯》2003年第10期。

[3] 刘志群《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4] 夏兰《中国戏曲文化》 时事出版社,2007年出版。

[5] 陈抱成《中国的戏曲文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出版。

致谢

非常感谢唐鹏、陈剑文对此次论文的协助和贡献,唐鹏对于资料的采集和汇总做出了努力,陈剑文对于论文的排版和检查付出了劳动,以及后续的结束工作唐鹏和陈剑文同学都有参与,在此,作者对唐鹏、陈剑文等同学做出的努力和奉献表示真诚感谢!!!

- 12 -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论文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张顺胤 学号:2011022220 日期:2013年5月28日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象。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 戏剧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

戏剧鉴赏考察论文(精)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10级工商管理一班姓名:刘朝鹏学号:201041921109 课程论文题目:析高校开展校园戏剧活动的意义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析高校开展校园戏剧活动的意义 学生:刘朝鹏 (东方科技学院10级工商管理一班,学号201041921109 摘要:在戏剧普遍衰微的今天,校园戏剧却如一支奇葩在校园里蓬勃兴起。从最初学生自发组织的零星小剧团发展到今天颇具影响的“校园戏剧热”,校园戏剧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发展道路。我国以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剧团都是由学校组织的主流剧团,因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与专业的剧团相提并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校园剧团的数量在激增。据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大概有两百多个大学剧团(仅武汉大学就有四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剧团)。这些学生剧团活跃在各大高校里,所有的演出程序,从剧本、舞台、音乐到演员,全部都由大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校园戏剧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到了燎原之势。校园戏剧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批已经逐渐远离了戏剧的人们。 关键词:校园戏剧,表演状态,导演理念

校园戏剧拥有永远年轻的生命力,它的真正意义是在展示一个永恒的创作过程,在参与戏剧中获得品格,在体验戏剧中改变认识,创造角色也创造自我。 一、校园戏剧形式和目的 翻开记录中国话剧发端的历史便可清晰发现,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以满腔热情组织起校园戏剧团体…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功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第三幕的事实,便是当时莘莘学子展示自我创造精神的精彩一页。五四时期,“爱美剧”运动确立了中国话剧的演剧体制,学生演剧又是此次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爱美剧在中国...... 为了提高高尚的业余演剧——以创造内容和演出形式全新的,受中国民众欢迎的戏剧为最终目的。”究其原因,除了当时顺应时代感召和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之外,的确也与大学校园本身所存在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厚氛围,以及学子自身求新创新,勇于参与戏剧活动获得戏剧体验有关。 应该说,校园戏剧是校内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就它的性质本身来说,是一种集体的创造,参与者共同通过参加戏剧创造和欣赏获得直接 而积极的审美愉悦。对校园戏剧团体的成员来说,校园戏剧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创造里及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参加戏剧实践全身心投入完成演出的过程,同时体验集体智慧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得以完美体现的艰辛,和深切感悟团队精神的凝聚。以及通过反复揣摩排练终于上台表演的戏剧实践,更会使参与者深切感受自我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欢乐。 从校园戏剧观众的角度来看,开放的心态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决定他们审美需求的关键所在。也许今天的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社会教育提供给与他们的戏剧知识少得可怜,也是中学时代埋头对付影视教育的苦读使他们无法注意戏剧这块天地,但是,一旦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戏剧这块天地,开始接触和不知不觉地参与其间,浸润于充满戏剧张力的世界中,体验在同一时空中戏剧冲突的跌宕起伏,凝神于日常十分熟悉的同窗演员栩栩如生的角色表演,对喜剧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产生休憩相关甘苦与共的直接交流……戏剧艺术就将以巨大魅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打动他

选修课《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 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剧中,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

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独一无二的戏剧,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角色。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舞台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就如同表演一般,演员的戏份很多时候在于你的争取,争取了,或许就此刻辉煌。舞台上的主角配角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就如此。戏剧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但,我确定的是,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那样仿佛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它生动形象,避实就虚,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戏曲鉴赏论文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 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经典剧作。昆曲的前身昆山腔,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明代中后期,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大胆放弃了仅仅以吴语演唱的昆山腔的传统,采用应用更为广泛的中州韵来演唱,使昆曲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昆曲也很快就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在明朝晚期,昆曲与表演艺术相综合,被搬上了

扬州大学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1)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2)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戏曲舞台美术所包含的内容:戏曲行头、戏曲化妆、面具、脸谱、旦角头面等等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扬州画舫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牡丹亭》赏析 作为一名选修戏曲鉴赏的学生,平时在也听过一些戏曲,其中昆曲居多,而在昆曲中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汤显祖创作的“玉茗堂四梦”之一的《牡丹亭》了。《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虽然只是看了《牡丹亭》的一些片段,但我却深深地被他们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所折服,更是对他们那时候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所敬佩。刚看了开头,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杜丽娘,别人说她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但是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她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

戏剧鉴赏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工学院班级:工程管理一班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戏剧与时代发展的气息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戏剧鉴赏 ——浅谈戏剧与时代的气息摘要: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有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有的令人回味无穷,有的让人感慨万千,喜剧总是多姿多彩的,出神入化。任何的戏剧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或是对当时社会的鼓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赞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都体现了戏剧家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又制约着戏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得开放,不敢自由言论。这次我以一些经典戏剧进行分析,讨论戏剧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浅谈本人的一些对喜剧的看法。 关键词:戏剧的介绍,《雷雨》,《暗恋桃花源》,《故事王》,戏剧的发展之路。 戏剧的介绍: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一、论话剧《雷雨》的人物矛盾关系与社会关系 在一个大年夜,鲁侍萍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了第二个小孩鲁大海,过几天,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的逼着其留下长子周萍,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去投河。经过三十年后,在爱情的造弄下,周萍为了摆脱后母的纠缠,和侍女四风相爱,但是四风就是周萍同父异母的妹妹。使得其后母恨他们入骨,异一场报复的暴风雨正在起来。但是鲁大海恰好在周朴园的工地上工作,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恰好其母亲的到来,使得一切真相大白了,但一场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四风在雷夜中狂奔,触电身忙,周萍开枪自杀。 剧中体现了浓浓的时代气息,鲁大海的工人阶级的斗争,周朴园的资产阶级的压迫,繁漪对新生活的追求、对周朴园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四风对爱情的憧憬、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剧中对我印象最新的还是繁漪,她作为一名妇女,其力量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她却不甘于周朴园的压迫,反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争取独立、自由、敢爱敢恨。她的性格刚烈,但却无助、自卑、一步步走向深渊,导致悲剧的发生。周萍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不满父亲的专制,但又

戏剧鉴赏论文

经典戏剧与修养 李昀桉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信息工程) 2014220103005) 摘要: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关键词:戏剧,表演艺术,剧本,综合艺术 1引言 戏剧艺术是“假定性”的。它来自生活但又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准确地说,戏剧艺术是生活的象征,是一种审美创造,它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精粹,因而也更美,戏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生活表面的摹本,而是对生活底蕴、神髓的深刻揭示与激荡人心的审美表现。好的戏剧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舞台表现,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观众和艺术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戏剧的情感导向作用,在艺术形象感染力的发挥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而优秀的舞台戏剧作品,往往又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上。 2正文 在戏剧鉴赏课中,通过学习戏剧知识,戏剧种类,以及鉴赏一些经典的戏剧,歌剧,舞剧,例如《猫》,《雨中曲》,《雷雨》,《青春禁忌游戏等》,《刘三姐》,充实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自己的个人修养。对戏剧的喜爱变得更为的广泛,学会了欣赏西方戏剧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戏剧艺术的兴趣。课程让我在忙碌的学业生活与学生工作中得到了陶冶身心的机会。 学习了解: 戏剧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戏剧分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戏剧影响: 戏剧运用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等重要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反应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使我认识它们对刻画人物的性格作用 戏剧它在丰富和诗化我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这个文化虽然是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旦文化跟人的精神相结合,它是具有很强冲击力的。就如电影给我们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一样,戏剧艺术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反应,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一开始我不太了解戏曲的剧种,历史。但在平时看电视节目里,经常都会被戏曲频道里播放的戏曲给吸引住,虽然那时不懂它们是怎么表演的,但它们所以唱的词,所演的故事,和演员在台上精彩的表演都让我陶醉。 选这个课是因为自己想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戏曲,希望在今后欣赏戏曲的时候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感受它们的美。 现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我们的国粹——京剧。在课上欣赏了经典的京剧《贵妃醉酒》中的唱段。《贵妃醉酒》是梅兰芳先生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的作品,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梅兰芳先生在剧中做了很多的革新,改用花衫演法,不趾跷;人物造型既美艳娇柔,又仪态端庄;同时也修改唱词与表演,突出了的主题思想,采用昆曲表演手法,使每一个字的手势动作都达到准确,每句唱词都有固定的位置,从任何角度看都具备造型美。 唱段描写了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被梅兰芳先生的精神表演给折服。从杨贵妃前往百花亭的路上心情喜悦到得知皇上已幸妃宫的懊恼欲死再到以酒解愁肠。梅兰芳先生从人物的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书稿的非艺术倾向。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 无论从故事的内容,还是从梅兰芳先生的表演来讲,都是一种美。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艺术,并不是像有些没有意义的流行歌曲可以比及的。从演员精准的对心理变化的表演,让我们可以活生生的看到一个人物的性格。了解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性格。正是因为这些表演,让我们对一个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京剧之外还有一个剧种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那就是越剧。越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梁山伯与祝英台》里节选的《十八相送》。一段短短的故事,看到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同时也表现了梁山伯单纯的思想,那祝英台不断用看到的事物来向梁山伯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可以看出她对梁山伯的爱有多深。在这出看似简单的惜别相送的戏中,看似简单的情节却孕育了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欲说还羞的担忧,直抒胸臆的表白,以及含沙射影的真情流露,让我们看到了离别之外的别的情绪表达。在这出戏中,情景交融之情和写实与写意的相互结合,更好地丰富了演员的表演。 再加上越剧其腔调和曲词多婉转优雅,听上去声声入耳,质朴无华。在《十八相送》这出选段中,伴奏更是欢快活泼,让人心情愉悦,很难听出其中的离别悲凉之感,而更多的则是听到了两者细腻而真挚的爱慕之情,是暖人之意。而且没有一丝晦涩枯燥之感,由于伴奏和强调的原因,其唱词也是异常的清晰,丝毫没有乏味的感觉。 简简单单的送别,情节之外却是一波三折,戏中有戏。看完后让我回味无穷,从短短的时间里看出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越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及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还有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把他们之情的情谊更明白清晰的展现给了我们。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我,越剧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深深吸引了我。

戏剧鉴赏论文

课程名称: 戏剧鉴赏 论文题目: 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 专业:dudududsudud 班级:08-1 姓名:dudu 性别:男 学号:08000000000 指导老师:du 日期:10/5/28

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 作者:dudu 摘要: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在学习完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之后,感觉对话剧和戏曲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老师的要求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整理出了这篇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一片论文。论文主要介绍元杂剧和一些明清传奇及大师汤显祖,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吧。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元杂剧明清传奇汤显祖孔尚任 一、有关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知识 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关于其区别,明人吕天成在《曲品》(卷上)中从音乐的不同、外在体制的长短、内在结构的繁简几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因其全用北曲曲调之故,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不相重复。因其形成于北方,受北方语言的影响,故曲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韵。曲文平仄通押,讲究音乐的动听和声调的优美。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曲用“正宫”,由“端正好”、“滚绣球”等十支曲子组成,一韵到底。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楔子一般只有一两支曲子。元杂剧的这一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谨,但有时会限制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剧情的展开,所以有些剧本突破了这一结构,如王实甫《西厢记》。 在表演方式上,元杂剧由一人主唱。据此,由正旦唱的称旦本,由正末唱的称末本。在旦本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末本

戏剧论文

浅谈中国曲艺、布莱希特戏剧表演体系之比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中国戏曲的“古典派”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为了便于讨论,我想围绕着三个截然不同的戏剧观来谈一谈,那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梅兰芳戏剧观和布莱希特戏剧观。目的是想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根本差别,探索一下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推陈出新的作用,以便打开我们目前话剧创作只认定一种戏剧观的狭隘局面。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说,在西方国家并不存在,因为每个国家也不仅三种表演体系。今天我们把中国的曲艺表演体系与所谓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布莱希特戏剧表演体系做一对比,我们会发现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与中国曲艺表演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详细进行经比较。 两者本质特征对比 中国曲艺特征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中国曲艺表演讲究的是传神,靠演员生动的语言和传神的表演给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 曲艺表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舞台布景以写意为主,甚至无需布景、舞台。演员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为观众进行演出。尤其是解放前的曲艺艺人,基本是“撂地”演出,四周围全是观众,这种“撂地”演出虽然不受舞台框架束缚,但对“拴住观众”的技艺要求极高。山东快书大师高元均曾说过“撂地演出,脑瓜后都必须有戏”。可见,中国曲艺对演员的表演技艺的要求极高。

布莱希特把自己所追求的戏剧称为“叙事体戏剧”,他破除“第四堵墙”发挥戏剧激发观众思考的艺术功能,并让解说员、唱歌者、直接向观众说话,使演员与观众进行意识交流,引发他们理性的思考。 从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曲艺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表演体系共同存在“叙事体”、“写意”、“视舞台为流动空间”、“自由”、“打破第四堵墙”的本质特征。 “跳入跳出”与“间离效果”对比 “一人多角”、“跳入跳出”是中国曲艺的最大特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自然跳换,来去自由,尤其用第三人称作为旁观者叙述的方式,使叙述人与叙述的事件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恰恰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因为以第三人称的评述往往是站在观众的角度代言,从而更能体会观众的此时此刻的心理反应,是曲艺表演更贴近观众,满足观众的内心需求。 曲艺表演讲究“分寸”,要求演员表演不能太满,要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就算进入人物表演时表演也不能忘我的过分投入,中国曲艺表演讲究“像不像,三分样”。曲艺演员刻画人物往往是既形象又夸张,让观众有对形象的信服,也有对夸张的欣赏。在第三人称叙述时要求演员要有极高的艺术技巧和舞台魅力,在进入人物时要求表演分寸控制在演员与角色之间,角色又稍偏重一点的表演程度。当眼看观众被演员带入剧情时,曲艺演员会迅速的由第一人称跳到第三人称,把观众的情绪迅速由“共鸣”带到“欣赏”境地。 布莱希特戏剧表演体系讲究“控制”。他推崇“间离效果”“间离效

戏曲论文2000字

一直以来,对戏剧之中的昆曲情有独钟。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目前但凡稍有名气的京剧大师,没有不会昆曲的,该剧也被誉为“百戏之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跟随着演员的一动一停,一颦一笑,感觉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在这如此纷杂的城市中,心似乎有了一点点宁静。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的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却的灰烬,而是将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 欣赏国学,要有闲又心静的时候慢慢品味...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最有名的一段,以前只看过剧本,辞藻缱绻华美,令人流连。这次看的是视频,才发现昆曲的美,不仅仅美在辞藻,更美在唱腔表演。醉扶归和皂罗袍,杜丽娘和春香好像照镜子的表演很有意思,摆手移步轻轻缓缓,却惟妙惟肖。在好姐姐那一阕,贴白旦唱,又恰是春色关不住,又恰是年少寂寥心。昆曲的唱腔,一开始只觉得咿咿呀呀没有曲调,多听一会儿才知道宛转绵长。就好像梅花三弄里面,有同样的曲谱往复三次,或幽远沉静,或轻快明亮。小女生顾影自怜,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过相爱总要一波三折的,人生也是一样。又不过无论再凄凉的人生,也总会有喜剧收场,这便是中国人,也总算给微小的你我加点勇气。春天到了,看到姹紫嫣红了吗?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看完牡丹亭游园惊梦这段昆曲,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牡丹亭中的丽娘一举手一抬足的优美婉转...说不出的细腻动人..那柔雅的唱腔中的藏不住的寂寞哀伤...真的很吸引人...昆曲有种庄生梦蝶的灵幻之美。伟大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只是隔墙听了几句《牡丹亭》的曲调,,就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明代末年可怜的妇女冯小青所写的这首诗,,是几乎所有研究《牡丹亭》的人都喜欢提及的: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任何虚假的艺术都不可能引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的。舞台、服装——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去昆曲的起源地,那个优雅的千年古城——苏州,去看一看,去感受昆曲的最初记忆。去听听那穿越了百年时光的悠扬的笛声,看那早已远去的岁月是否还可以重现眼前? 《牡丹亭》讲述的不朽爱情故事正是从女主人公杜丽娘春日游园开始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美丽雅致的诗句,将故事与曲调融为一体。几百年来,也不知曾有多少人为此神伤为此落泪。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我想,我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戏曲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根和血脉。它清晰的传递着我们民族的艺术精髓和审美情趣。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

《雷雨》 ——我对繁漪的一点理解你觉得谁是《雷雨》里最大的悲剧?是那个在每每只能被强制待在楼上的繁漪,她是离雷雨的中心最近的人,我想,她应该是《雷雨》的主角。我喜欢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激起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因为我不觉得,《雷雨》里还有哪一个人的疼痛,超过繁漪听着周萍走上楼梯时的一阵心跳。因为我觉得她是最能体现曹禺的风格的,闪烁出曹禺艺术才华的独特光辉。 《雷雨》,所以蘩漪的悲剧是必然的。是个悲剧,繁漪更是其中的悲剧人物,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蘩漪的悲哀,繁漪的毁灭,蘩漪的疯尤其具有震撼力,让人心碎,让人不忍。她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具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她推动着《雷雨》里人物剧情的发展,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阴森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是她让一切的矛盾冲突达到了顶峰。 在《雷雨》里,繁漪是为了爱情一切都不顾的人,她的至高理想是追求自由的爱情,但是她的追求常常表现出自卑、自弃和自虐的特点。在对待周萍的态度上,繁漪在剧中的贯串动作,她的种种作为和直接目的都是想要留住周萍。在周萍喜欢上四凤以后,繁漪经常苦苦哀求周萍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到最后甚至舍而求其次,提出即使将来把四凤接过来同住也行的要求。再得知自己的儿子周冲也喜欢四凤时,鼓励儿子追求四凤,也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的。在得不到周萍的爱情时,竟然采取了玉石俱焚的做法。我觉得下面一段对话很体现了她对周家的控诉,以及对自己凄厉遭遇的宣泄。 繁漪: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经引诱过的后母。 周萍:(有些怕她)你疯了。 周萍:大家庭里不可能个个都是好人。不过我们这一房…… 繁漪:都一样,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 繁漪: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 周萍:我认为你用的这些字眼,简直可怕。这不是在父亲这样——这样体面的家庭里说的。 繁漪:(气急)父亲,父亲,你撇开你的父亲吧!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这样的体面家庭已经十八年啦!你也说体面?周家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不象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面还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蘩漪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依然有着对爱情的浪漫的憧憬。虽然是做母亲的人了,却看不透在她所处的封建家庭中,她和周萍的感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周萍并不爱繁漪,他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找到了繁漪跟他一样具有被压迫的共同点,会有惺惺相惜之感,错认为爱意。其实他更需要是一种“活”的,“新鲜”的,“青春”的东西来给他一种动力。但蘩漪的阴鸷和她的沉静忧郁,只能使他感到更加郁闷、甚至颓废。这也是他除了伦理道德之外,想拼命地摆脱这种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些,都是蘩漪所不能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这也正是蘩漪的悲哀。蘩漪爱周萍,她把周萍冲动时候,周萍自己都后悔的过头话深埋在心里当作自己的慰藉,来温暖自己脆弱的心。为了这些过头话,她甚至想抛弃母亲和妻子的尊严,而去选择可怜的“情人”。 可是到最后周萍还是不选择她,于是繁漪愤怒了,她不顾一切地,疯狂地逼视周萍,要周萍告诉他们,“我并不是你的后母。”这使大家都惊疑而恐惧。爱恨交织烧毁了她的思想,

大学生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模式探析 学生:易晗 商学院会计0906班,学号200942349552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国多个省市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的调研,分析戏剧类社团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及特色建设方案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科学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位置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基础,自愿参加的群众自治组织。与之相似的学生群众组织还有学生会。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所处的位置,必须以学生会的位置为基础来分析定位。高校学生会是在党领导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直接指导下的代表学生利益的学生群众组织,高校学生会在学校教师与学生间起着桥梁作用,解放以来,学生会一直依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思想,积极为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及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其工作的显著特色是“三自”教育,反映同学心声,当好学校教育的参谋,工作中强调的是整体性与规范性,并有一定的强制性,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大学生社团自诞生之日以来,一直是按照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来组织,由兴趣、爱好、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自愿组成,虽说其工作也是“三自”教育的范畴,但其活动自由、组织机构较为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气氛较为宽松、活泼、平等。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对校园良好学术与人文文化等综合性育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并通过会员兴趣爱好来巩固发展,以及用这种文化氛围的渗透、感染来教育人、影响人[2]。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的学生自治组织,是促进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材的两个并行而又相互补充的组织体系,校园中的人才也常一分为二,分布于学生会与社团,若社团与学生会各行其是,缺乏沟通,没有突出或抓住自身的重点,势必引起学生会与社团(特别是社团)活动出现低水平的重复、低水平的泛滥。因此,应进一步研究高校学生会与社团所处的位置与管理模式,寻找出适合学生会与社团发挥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戏曲鉴赏论文

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 王超华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1311班学号2013043106邮箱570450859@https://www.sodocs.net/doc/473296947.html, 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京剧起源;京剧艺术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男女老少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京剧欣赏”应该作为必选课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出现外国友人组团研究“生、旦、净、丑”,而中国学子却分不清梅兰芳是男是女这类型令人哭笑不得的文化问题。在本学期选修京剧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京剧最直接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选段。犹记得当时老一辈人对京剧狂热追捧,逢戏必看、逢曲必听,随便一人都能哼唱两句,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京剧则犹如外星语言,艰涩难懂不说,曲调还一成不变,真是听之无味,无聊之极。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老师也说,京剧欣赏就在于研究它的“美”而这个“美”也体现在了诸多不同的方面。京剧即为“剧”的一种,便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徐策跑城”“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次在课堂上欣赏精彩片段之前老师都会事先讲解故事背景,以便于我们理解京剧唱段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需要表达的感情。

戏剧鉴赏 选修论文

关于戏剧欣赏心得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借助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应社会生活。 1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 2、戏剧语言包括人物无言和舞台文明。戏剧文学中重要的是人物语言。戏剧中情节进展、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剧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一般都依靠人物语言来完成。 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 第一,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戏剧语言有个性化。 第三,丰富的潜台词。 第四,易懂、上口。 戏剧的鉴赏 1、了解矛盾冲突 2、赏析戏剧语言: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品味人物语言中的丰富潜台词 3、欣赏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关于中国戏剧的理解 1.载歌载舞,唱、念、做、打,样样有,长于抒情 2.表演程式化、虚拟化、自由灵活

3.曲牌固定,按谱填词 4.较色类型化,“生、旦、净、末、丑” 对戏剧的了解语言方面,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介相结合,整体鉴赏,鉴赏古代戏剧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艺术手法方面,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剧重要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反应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白哦先剧情和刻画人物的性格作用。 戏剧欣赏有感: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是由生活启发而来,所以戏剧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本学期上了这么多节的戏剧鉴赏后,改变了我原本选此课的动机。我原本都非常喜爱欣赏音乐剧,在上了戏剧鉴赏课后更加增加了我心中对音乐剧的喜爱程度。尽管在课上讲的还有中国古代的戏剧等等,可是带着对艺术的敬慕和学习了广泛的戏剧基本知识后,

戏剧鉴赏课程论文

中国戏剧语言的特点及唱腔探究摘要:戏剧语言必须适应戏剧的舞台性、表演性的要求,而具有性格化、精炼美、动作性、含蓄美、谐趣性、舞台感和诗意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表现力美学理想感情色彩 戏剧文学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1]如果说,在舞台演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人物,而在剧本中,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却不能作细致的描写,只能作一些必要的提示,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只能通过对话独白等。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可以说是剧本在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独具的特点。戏剧中有两种语言:一是人物的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它是剧本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是形成剧本的基本材料。二是作家的“舞台提示”,它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 一、戏剧语言特征 (一)剧本基本特征 1.口语化 语言简练自然,浅显易懂,上口顺耳。要注意语言的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化了的形象语言,以帮助观众理解人物语言的内涵。要善于运用符合人物心理状态的断续句,半句,破折号,省略句等,用不完整的语言,表现激烈的内心活动。 2.个性化 人物的语言要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社会阶层色彩。因为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总是不能离开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社会阶层的特征。人物语言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年龄,出身,经历,文化修养,身份地位以及气质等,让观众具体形象到底认出他是怎样一个活生生的人。要精心构思人物说话时的语言环境,因为客观的时间,地点,场合,处境都明显或潜在地,直接或见解地影响到台词的含义。人物语言不仅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反映出他说话特有的方式,语调,习惯用语和说话的神态。每个性格都应有一种与它相适应的语气。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能依靠人物自己的台词和行动来完成,而且必须在有限的时空里进

戏曲鉴赏论文

我的戏曲我的中国——浅谈戏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经过艺术手法加工与润色,以语言、歌曲、绘画、舞蹈、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娱乐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启迪世人的智慧,为世人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与态度,给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说,戏曲就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为基础,以歌唱、舞蹈等为手段,通过进行艺术夸张的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纯理想化的表达形式。此外,戏曲还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优越性。相对于绘画、文字对欣赏着自身水平有着极高要求不同,戏曲采用的是舞台表演,通过夸张的戏曲服装,精益求精的唱腔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表演曲目,给了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多感官冲击,是让人更容易接受的艺术手法;另外,古代戏曲艺术表演者大都来自人民大众,是当时所谓的“游民阶层”,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基层老百姓密不可分,他们所想即百姓所想,他们的反映即百姓的心声,更容易让人民大众产生共鸣。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是赞扬,或借古讽今,或直言不讳,为我们献上一部又一部流传千古的绝唱。忠烈如杨门女将,不计前嫌,为救宋邦,仍然效命疆场,它激励着世代有志之士精忠报国的决心;孝廉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奋战沙场十二载,成为千古佳话,成世代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曲剧《小姑闲》,小姑为了保护嫂嫂劝说母亲,特别是“同是一碗面”的唱段脍炙人口,以此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 还有豫剧《鞭打芦花》子骞催马随父外出与友会文,因天寒手颤马鞭落地,其父怒以打之,却不料衣服里飞出了芦花,再看子骞弟弟的棉衣里竟是上等的棉絮。其父知道是继母所为,怒写休书,而这个时候子骞跪求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一句话感动了继母,从此全家和好。此剧则教育那些做后母的人,要用一样的真心去对待亲生子和继子;还有《包青天》特别是包拯唱的那句“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还是结发妻”这些话朴实无华,语重心长,则是教育人们对家庭一定要有责任心,莫学陈士美,更给现实社会上那些包二奶的一个反面教育好镜子;还有《窦娥冤》,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老天爷替朴实善良的窦娥鸣不平,借戏曲发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落后思想文化、纲常礼教的最强音。可以说,当时的戏曲就是生活浓缩的精华,戏曲也是一本历史,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学习。戏曲更是一面镜子,她会照着你去怎样做人。 可以想象,在封建思想禁锢下戏曲的发展是多么步履维艰,艺术家思想无法表达,更多情况下,艺术还是不免沦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工具。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落后与外国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列强的舰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此时,又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节给了侵略者有力的回击,它们以自身的存在向世界宣告:一个国家可以被武力战胜,但久远的文化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于此同时,戏曲艺术家们也以自己行动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梅兰芳“蓄须”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轻蔑与不屑;程砚秋宁死不屈,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他们的人品,戏品,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绽放出了光辉。 到了现代社会,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这固然与其艺术特点的弊端有关,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戏曲慢节奏、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繁琐的舞台布景以及对演员素质的高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另外,一些反映现代社会的题材如信息通讯、科技发展确实无法通过唱念坐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以致于戏曲艺术在现代的衰落。但更深层的,是受我们一些特殊的政策因素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掀起戏曲改革运动,这些戏曲改编、评论与整体阐释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协调好传统戏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体及“封建伦理道德”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新的意识形态来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