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它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适度、整体、权变与和谐四大原则。其中,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从管理学的角度考虑,中庸式管理即:顺道的管理、和谐的管理、整体的管理、适度的管理和权变的管理。

通过对苏州大学92名大学生进行的中庸现代观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中庸的认识存在二极性的特征。即,既有积极一面的认识、也有消极一面的认识。为了还原中庸本质积极的内涵,我们提出了行为中庸化的概念。根据中庸的本质特征“整体和谐”,我们将行为中庸化定义为,个体行为与他人、与自身、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水平。

中庸化行为的外部表现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情绪特征、对周围环境在结果上的高度适应性和在策略上的高度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员工行为中庸化问卷》。我们利用它,协同《组织效能问卷》,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取样。调查结果显示: (1) 员工行为中庸化是华人社会中个体典型的行为特征之一。

它具备三个主要因子:“协和性”、“克己性”和“圆通性”。它们分别代表着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个体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与事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对员工行为中庸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发现,性别、教育背景、企业性质以及母公司文化对员工行为中庸化的水平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3) 通过与组织效能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对组织效能有着积极、广泛和普遍的影响。 (4) 通过回归分析,可获知:员工行为中庸化及其各因子对组织效能的不同方面(比如,组织的稳定性与可控性、组织的凝聚力与士气)的预测力(或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对组织效能的同一个方面,员工行为中庸化的三个因子的预测能力(影响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总之,中庸之道在管理当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企业管理具备着重要的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它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其次,对当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即能说中庸之道是适合其发展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社会、个体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拿人与自然来讲吧,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不可取,一点不借助自然资源又无法发展,如何拿捏呢,经过实践与思考,我们在“无节制”与“一点不”中取了一个适当的点,即“可持续”的概念,戒其“过”,勉其“不及”,这就是度的正确把握。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不论是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其次,讨论中庸之道是否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要看它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庸之道,所谓道,是理念也是方法。中不偏,庸不易,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是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中庸还指中正平和,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不因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不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理性的看待问题,踏实的解决问题。坚持不懈的恒心,平和的心态利于我们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高度,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讲价值观。现在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中庸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是天人合一,即达到一种至诚至善的境界,它鼓励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是历史精华的积淀,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当然,方向和原则是不可妥协的。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非意气。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不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我们丢掉了一些东西,但是那不意味着那就是不好的,相反,正是因为它是好的,我们才要将它拾起来,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补共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兼容并包)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新析 提要: 中庸之道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是与封建制度一起开始的。通过西汉统治者利用思想的介入,儒家思想也靠近政府,成为理所当然的正教。中庸思想随封建统治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且脱离制度的某些依赖因素,成为部分人的处世之道。但不论其发展如何,或何时消亡,今天我们在创新时都应对其加以重视,尤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了解它已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中庸,创新,传统的陈旧,创新的艰辛。 正文: 中庸之道新析 一、新旧之异同 有一本书就叫《中庸》,列入儒家“四书五经”范畴,也是八股取士必选内容之一。随着儒家传统的延续,中庸两字也就纵行于历史间。有人维护它,有人批评它,但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有存在的基础,并且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侵蚀人们的思想。 激进的人们向来对中庸持否定的态度,但又找不到强有力的理由加以反驳。原因之一就是中庸没有错,不支持也不反对,永远保持中立。例如,有人坚持男人比女人累——男人必须养家糊口,有人认为女人比男人辛苦——生孩子与日常家务。这时中庸之道有用途,一位调解者出来安慰双方:“我说呢,还是男人女人一样累,你们俩人都有道理,就不要争了。”立即俩人的观点被封死。中庸之道,不求创新,只希望能保持原状,这对于那些无主见、墨守陈规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张无形的防护墙,他们的手可以伸出去影响别人,而别人的新颖思想跨不进去。而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他们总是摇摆不定,不敢冒险。这也是中庸之道持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新中庸强调为自己保留攫取利益的阵地。他们有时也批判中庸,原因有二,一是此事与自己联系不大,严厉批评无人反对;二是此事关系自身,不批驳难以自保或获利。本来是左右两个唇枪舌剑,他却横插一杠,在和解的基础上以功者自居,要钱要粮,白白捞得一笔。 从旧中庸到新中庸,人际关系呈冷漠趋势。古时提倡中庸,现今舆论批评中庸而呼吁人们创新。在今天,社会呼吁创新,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不从古代那里正确了解中庸思想,那么他们在创新时就很难衡量其行为的新颖程度。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开宗明义,什么是中庸之道。《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这种处世之道真的应该被提倡吗?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只有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的观念才值得提倡。这便是我们今天讨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的标准。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是想说,我们的提倡应当是当下的提倡、对现状、对现实的提倡,而非对过去某个时点的提倡。 我方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第一,提出中庸之道的背景与当今社会大环境不同。中庸之道是封建制度下的历史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甚至会变成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利用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资改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中庸之道只适合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提出中庸之道的目的不适用于当今时代。从历史根源来看。中庸之道是封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重要工具。是统治阶级安民、愚民的工具。而当今我们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倡中庸之道很容易被他人利用,中庸提倡的调和折中,在中国官场上往往演化成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现代法治要求明辨是非曲直,而中庸之道一贯各打五十大板的传统做法往往影响到司法的公 正。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第三,中庸之道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明显违背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而非恪守不变,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 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而中庸告诉我们,在竞争和挑战面前 要明哲保身,在创新和改革面前要不露锋芒安分守己,在决策面前要折中调和不置可否。这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与整个时代的大趋势也是相违背的。 中庸之道正象鲁迅所批判的那样:“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相信: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中庸之道可取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辩友今天的表现非常的精彩,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在今天始终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1.今天的辩题是一个价值命题,非常遗憾对方辩友却将它当成了事实辩题,因此就用事实判断代替了价值判断! 2.对方今天一直都没有界定清楚“提倡”的概念,提倡是指出事物的好处,鼓励人使用或实行。而对方告诉我们的概念却是……. 3.很遗憾的是,对方今天一直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发展的事物,以致于没有将中庸之道的精髓认识清楚。 4.对方辩友今天一直在用其他思想和方法来与中庸思想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庸之道的不足,而后说明不应,可是请对方注意了,我们从未拒绝过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任何优秀思想,也就是说中庸思想没有排他性的。我们一直都相信一枝独秀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啊!下面我将重申我方观点: 所谓中庸就是强调一种适度的思想,由此而衍生出来整体和谐,均衡发展,态度持中等等优秀的原则。面对今天的种种不和谐问题,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庸思想的润滑性,和其解决问题的包容性。众所周知“中庸之道”应不应该提倡就要看其对当代社会、世界、人类的发展有没有价值,事实与理论同时论证了“中庸之道”它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 面对如此有价值的思想与方法,对方辩友居然要我们不提倡,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啊。 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其内在的强大凝聚力,它凸显了“和”的精髓。而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谐”,致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史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呈现快速多变,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磨擦。和谐共存,协调共进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在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是啊,世界都已认识到中国的这一“中和”思想,即强调天人和谐,关系协调的精华思想。我们又怎么能不提倡它呢?让我们继续放眼世界吧,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此时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又是用中庸之道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说:“用中国“和”的思想济西方之“穷”吧”,这是让世界和平的惟一方法啊。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5)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旨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为“仁”。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到处留存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之精华“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历经中国历史沧桑巨变,发扬光大,对中国现代社会依然作用显著。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其“仁政爱民”、“民为贵,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有助于国家引以为鉴,规范自身施政行为,规范社会统治和管理,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无数适应时代的优秀观点理念,成为现代统治者、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相互监督、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意识;“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培士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儒家思想对促进统一、和平有现实意义 “国泰民安”是任何时代国人的期盼,其前提条件是国家统一与和平。儒家思想充满了统一、和平理念。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这当然是希冀封建王朝的大一统。今天,我们仍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央集权政治,反对地方分裂主义、反对战争。同时,儒家思想之“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当今社会处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符合儒家思想中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 中的应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价值,其核心内涵是“过犹不及”,寻求适度与合理。笔者相信给予其现代意义的阐析,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组织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必将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佳果。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论语·雍也》);按照中庸之道,事情如果超过旧质的一定的限度(“过”),或者达不到其一定的限度(“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谈古引今,古意今用,笔者相信,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当代最求双赢的企业管理中亦将有新的篇章。 1.中庸思想的内涵精髓 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 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意识是说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按照中庸的思想,只有把握住这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好“中”。 中庸思想的内在核心在于时中,具体做法是把握中度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来自北京市工商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年大约有30%的有限责任公司宣告终结。寿命能够超过五年的新办公司,竟然还不到20%的比例!企业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为什么会失误?为什么有的失误事后回想起来显得如此荒唐?原因当然各种各样。这些失误与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家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学习《易经》就是一条很好的基本途径。通过易经中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预测,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决策参数,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准确性。古人云:"不懂易经,就不能为将相"。在当今中国,可以说"不懂易经,就难以从事经营管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具有永恒魅力,其核心就是对世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它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关注的问题。通过易经管理和预测模式,能够把复杂的企业管理模式简单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在当代管理界,《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对管理的独到见解,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韩国巨作《商道》等都体现了对《易经》和道家思想的学习和运用。让更多的企业家

及高层管理人士短时间内理解《易经》思想之精髓,并掌握易学预测方法,不失为当前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解决之道。 目前,国内外众多优秀公司都在运用《易经》的管理理论对企业品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产品规划、高层谈判、决策层团队等方面进行改进。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更把易经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方法称为"大易管理"或"中国式管理",由此推出一系列讲座,广受企业和学员好评。很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都认为通过学习易经管理,让思维更加立体,多元,丰富,许多原来企业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下就能够找到了症结所在并得以迅速解决。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易经(现存的版本为《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对我国社会、文化、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来源于《周易》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又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上升成为了一本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一些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错综复杂、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并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古语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完全可以把易经的哲学思想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下面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中的乾坤两卦,希望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乾卦 乾:元,亨,利,贞。 无论是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想成功,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定

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学,自东周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的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全球祭孔的声势浩大,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也愈发激烈。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sodocs.net/doc/485528138.html,/ 在笔者看来,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渊》)。这就表明,“仁爱”是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争取个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身求道,舍生取义。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励了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人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倡导。批判的继承其思想,对于个人德行修养有其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经影响了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很大的终身性,即提倡“学不可以已”。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这是他对自己学思历程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岁“志于学”开始,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而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明理学将儒学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终身性,如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比如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精神,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存高远……这些都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德治”“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儒家还提出廉政的思想,孟子提出了要“仁民”的政德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政清廉不仅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等。现代的廉政建设也不妨借鉴一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政府官员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官位不是为自己牟利的机器,而是为百姓造福的手段。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对于霸权主义横行的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以“王道”对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四、科学、经济价值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本书可以完全概括的了。从儒家文化经典到儒家文化遗址,这些物质文化范畴的东西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工具,科学价值不容忽视。同时,一些文化遗址,如孔府、孔庙、孔林等的开发还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加以吸收,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sodocs.net/doc/485528138.html,/

谈《礼记》的文化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谈《礼记》的文化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孔子所整理传承下来的“六经”,以及后世在“六经”基础上增益形成的“十三经”,则是儒家思想学说最主要的载体。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礼记》系统地论述、阐释了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天道人伦观念、心性教养的途径和原则等。可以说,《礼记》一书最能体现、揭示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 《礼记》一书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礼记》虽然成书较晚,而且不在“六经”之中,但认真考察一下我国古代经学史就会发现,在儒家经典文献体系中,就思想价值来说,《礼记》的地位不仅超越了“六经”,而且也超越了“十三经”中其他十二经。 1. 在濡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

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阔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众所周知,“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六经”无一不渗透着浓重的礼学内容。儒家礼学思想的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三《礼》” (《周礼》《仪礼》和《礼记》)。而在“三《礼》”中,就思想学术价值而言,《礼记》最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家礼学历来讲究“陈其数”“知其义”。“数”即是各种礼节和仪式的具体规定,“义”则是各种礼节和仪式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而在“三《礼》”中,《仪礼》十七篇所讲述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八类礼节,基本上都属于“数”的范畴,主要讲述各类礼节具体的行为规范。《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记述王室职官制度的著作,按照天官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个序列,记述了三百多种官职的设置及其职掌,基本上也是属于“陈其数”的范畴。 而《礼记》一书则不仅陈述各种礼的“数”,而且更重要的是阐释、揭示了各种礼的“义”,即阐释、揭示了各种礼所蕴含的思想精神。《礼记》四十九篇,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上

浅谈国人的中庸之道

浅谈中庸之道 中庸的原意是不偏不倚,但后来人却偏解了中庸,以致现代人将中庸误用为以下方面: 不讲原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千百年来这个理念成为国人为人处事的圭臬。秉持这种理念做人做成了“烂好人”,做事结果可想而知。你会发现现实中不讲原则,模糊搅和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就是这种中庸颓废理念的产物。 社会管理中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很严重,有的没有法律规定,即使有法律规定的也不遵守。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工作是要遵守流程和制度的,要么没有流程,就是有了流程和制度也不遵守。管理人员就是制定流程和制度并监督实施的,但“烂好人”的现象太严重,最终以组织利益的损失作为人情送掉了……。执行力是令企业高管很头痛的事情,为了达到执行,又是战略规划,又是绩效考核,最终收效甚微,为什么?中庸、不讲原则的理念根深蒂固。“诚信、忠诚”是我们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汇,试想一个连法律法规和流程制度都不遵守的人,何谈“诚信、忠诚”https://www.sodocs.net/doc/485528138.html,? 上面的太极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我们现代人对这个图的解释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可能很多人知道这个图给了西方人发明计算机的灵感,这个图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是两个要素,“0”和“1”,这就是二进制,计算机的基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煤,但人们当时认为地球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禁止挖煤,也就是现代的“环保主义”。中国人不挖,外国人就不挖吗?英国人先挖出了煤,所以随之出现蒸汽

机等工业技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我们先发现了煤没有挖,输掉了工业经济的竞争;太极图三千年之前就存在了,西方人受到启发发明了计算机,我们又在信息经济时代落伍了,请问各位我们还有什么可供输的?可惜不可惜? 我们很多人赞赏“中庸”,批评“偏执”,中庸和偏执是相互对立的,究竟哪个对,我们还是用结果说话。我们说西方人是偏执的,较真的,但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远远大于东方国家的经济实力,现代科学理论大多是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为什么?中庸的理念导致我们不较真,不讲原则,不坚持真理,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真理。英特尔的格鲁夫说过“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以英特尔成为了竞争力很强的世界知名公司,为什么像这样强大的公司我们中国没有?这就足以说明中庸的理念是错误的。 颓废的做事心态 “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又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的理念,这也是中庸的表现。现代的国人积极进取的少,等靠的多,这种现象除与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庸理念的产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就要认识自然的规律,就要改变不合理的要素,不要误解成“人定胜天”。要改变事物就要进取,就要主动,随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改变不了的,包括改变人,“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随和事物,就是妥协。细想一下,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是改变事物的,生产产品就是改变材料的原来状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无数先贤们的研究探讨后,我们更应该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中和诚天理和平包容和谐 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深深深入到了中国每一个元素当中,成为构成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成员,都无法摆脱中庸之道的影响,它会影响你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你的人生抉择。因此,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抉择。了解并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一部传世之作,我们必须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中庸的思想起源很早,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最早起源于《尚书》,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尚书·洪范》的记载中,箕子提出的:“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也同样是“中”的反应,我们通常将此作为中庸思想的源头。具体到“中庸”一词,它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位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作为能够让圣人都推崇备至到如此地步的儒家典籍,它同样受到了历朝历代儒学家的追捧和研究,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庸之道得以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众多的朝代中,宋代文学工作者的研究对中庸的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宋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期”,《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成为四书,理学大家朱熹为之作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在宋以后,四书更是被用作开科取士、选拔政府官吏的教科书。在宋代众多的文学工作者中,不仅出现了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研究者,甚至更是出现了将儒家文化推向更高层次的的程朱等人,伴随他们出现的改进版的儒家文化—程朱理学。 在对中庸的研究上,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北宋最早表彰和诠释中庸的文学工作者之一,司马光曾经著有《中庸广义》,虽然已经散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南宋卫缇所作的《礼记集说》中的残简断章见其大概。其实,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和”的研究上,他认为所谓的“中和”,指的是对《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一句的解释引发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司马光看来,人心是最微妙的,也是最难揣摩把握的,君子之学之所以贵就在于在“治心”,所以在对中和的诠释过程中,司马光对于心显得尤为重视。在《中和论》中,司马光曾经对作为中庸思想起源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rdquo。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