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摘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发展定位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继而在理论上构建了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政府、市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三大行为主体合作互动、和谐共生,即政府的行政式管理、市场组织的经营式管理和非政府组织的自治式管理并存。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

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纵深推进,使我国进入了社会结构的裂变期: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由领域合一走向领域分离,现代社会的开放、异质、多元、分层性特征日趋明朗。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无疑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传统的以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为特征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政府一单位一个人”垂直统一单线性的管理模式必然遭遇“穷途末路”的命运。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体制的完善,非政府组织悄然崛起,以其自身的特质和优势填补了正日益扩大的由政府和市场组织(企业)让位的社会管理真空。

一、非政府组织的涵义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文件。1946年6月《联合国宪章》第71条规定:“经社理事会作为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联合国机构,在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时,需与有关非政府组织磋商。”[1]该条款明确提出了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当时所提的非政府组织是指“任何不是根据政府直接协议成立的一般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社会福利活动。”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推定的含义,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年团体、宗教组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但是目前在国际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涵义和称谓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较普遍的称谓是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英文分别简为NPO和NG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与之相类似的称谓还有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CSO)、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V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慈善组织(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及免税组织(Tax-exemption organization)等。

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热潮是伴随着国外政府改革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关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管理扶持和广泛参与的互动关系,国外已形成了几种较为公认的理论。

(一)契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理论

契约失灵理论是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提出的,从营利性组织的局限性入手对非政府组织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在一些经济领域,由于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比如捐赠者对于慈善机构,如果让营利性企业去经营或提供,捐赠者会担心营利组织会因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能提供令自己满意的服务,而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点,使消费者更为信赖。

志愿失灵理论是由萨拉蒙提出的,又叫第三方管理理论、优势互补理论。他认为非政府部门也有固有的缺陷,如慈善供给不足、慈善的狭隘性、家长式作风和业余性,政府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又可以用其在社会需求方面的很好的弹性来弥补政府固有的高层化和制度刚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是相互依赖和互补的关系:政府负责资金动员,非政府部门负责提供服务,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

(二)政府——非政府关系的类型学理论

由吉德伦、克莱默和萨拉蒙于1992年提出。根据福利服务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即服务的资金筹集与授权和服务的实际配送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模型分为四种:

1、政府支配模式。即政府既筹措资金又提供服务,通过税收筹集资金,通过雇员传送服务。

2、非政府组织支配模式。与政府支配模式相反,一切由非政府组织处于支配地位。

3、双重模式。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筹集资金和配送服务,只不过两者各司

其职,非政府组织弥补政府的不足,向政府力量无法达到的顾客提供服务或提供政府所没有的服务。

4、合作模式。即政府提供资金,非政府组织配送服务。包括“合作的卖者”模式和“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后者与前者区别在于非政府组织更具有自治、决策和发言的权利。

(三)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是在公共行政学中引入治理概念,并对其加以发展和改造而形成的包括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部门管理在内的新的科学范式。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治理,为打破公共物品政府垄断开启了思路。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三大部门,即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它们依据不同的行为原则分别发挥着不同的社会职能。政府部门追求的是国家利益或行政区域的公共利益,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企业部门追求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股东权益最大化,提供的是私人产品;非营利部门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提供的产品是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由此可见,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渠道之外,还有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在发挥着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作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这些理论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是完全独立于政府存在的,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存在。政府提供资助,非政府组织提供服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具有各自不同的组织特点和运行方式,以及各自的局限性。并由此推论,正是由于二者在资金来源、运行方式、组织成本等方面的优劣互补才使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需要建立起了良性的关系,才有可能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的多元化需求。

三、社会管理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社会管理现状

1.开放式的社会管理:因应社会结构转型的挑战在普遍的意义上说,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管理。这种管理活动以时代发展为前提,以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通过对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施加积极的影响和调节控制,切实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劳动和生活,使整个社会呈现稳定而有序的运行状态,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笔者在这里即以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为指向的,而非针对狭义的社会发展的管

理。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社会的转型特征已经发生再变化,其核心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结构分化程度很低,国家垄断或覆盖社会,即“强国家,弱社会”[3]。而如今,在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的条件下,随着国家对资源和社会活动空间垄断的不断弱化,社会正在成为一个与国家并列的、相对独立地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即国家逐渐弱化、社会逐渐强化。由此必然要求我国传统的政府职能进行重大转变--政府从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领域退出来,让位于市场组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即“私人物品由私人来生产,公共物品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来提供”[4]。也就是说,国家统治的政治生活形态不得不让位于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的政治生活形态。总之,现代的社会管理应该是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全社会开放式管理体系。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相对于国外的情况而言,无论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还是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发展尚处在低水平的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上深化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进一步确立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管理地位,进而构建其发展模式,这是社会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从性质上分析,非政府组织是缘其某方面的共同旨趣和特质而自愿结成的团体,它比政府和企业更便于反映和表达同类社会组织成员的共同问题,以实现在正式的科层组织中难以企及的目标;同时,它更是一种自律组织,以社群利益为导向,发掘、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在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发挥着沟通、协调等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使多样性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回应有了更多的制度渠道和组织依托,这自然为缓解诸多的社会矛盾、建构和维护现代社会秩序提供了现实基础。因为利益矛盾才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只有切实满足了人们的利益要求,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障。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如此,除了政府和企业的力量之外,现代社会事务的管理越来越少不了非政府组织的介入。

2.非均衡的结构功能状态:我国非政府组织现状分析在组织理论的视域里,非政府组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具有非营利、非政治、非宗教、民间、自治和志愿等特征。在我国,这样的组织也正在不断地涌现,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民间组织等形式。前两种形式登记注册,享有法律地位;而后一种形式目前尚未被纳入统计范畴,但事实上又在开展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活动。从总体上看,以上3种形式的组织中绝大部分都是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其结构还不够完善,发展也很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在地域分布上,东南沿海一带的非政府组织多,内陆省份的少;发达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多,欠发达地区的少;城市中的非政府组织多,农村的少;国内活动的非政府

组织多,国际上有影响、有权威的少。(2)在年龄结构上,不同组织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老年人居多,青壮年和少年较少。(3)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专业技术水准的从业人员少,业余人员较多。(4)在行业分布上,热门行业中的非政府组织多,普通行业或急需发展的行业中较少。(5)在权力性质上,“官办”、“半官半民”的非政府组织多,纯“民办”的少。(6)在资源结构上,资源使用类的非政府组织多,如各种服务机构;资源筹集类的较少,如基金会、公共筹款组织等。(7)在活动领域上,准政治性的非政府组织偏多,社会性、文化性、经济性的偏少。(8)从组织运作上,政府推动的较多,居民自发的不足(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形同质异”)。同时,非政府组织内部的能力建设(如运行机制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若把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一子系统,那么至少说明这子系统抗御风险的能力还很脆弱,自生体系远未形成。

非政府组织一旦形成,便会通过活动,以其功能载体对内对外产生影响力。以维护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为出发点来分析,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如下方面发挥着正向功能:(1)在政治领域,非政府组织在贯彻党政方针、维护公民政治权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人们在非政府组织中的生活是民主的,民主观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为现代民主价值观的培育找到了新的增长点。(2)在社会领域,非政府组织在沟通、协调、咨询、社会服务、社会调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例如,有些学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社会的极化现象日益明显,极化指数上升迅速,这就意味着社会平等的严重缺失,其突出表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世界上最显著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研究,中国基尼系数由1981年的0.281上升到1995年的0.388,是世界上同期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见世界银行《中国收入分配差异》,中文版,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其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5]而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捐助等慈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机制,在客观上缩小了两极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缓解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严峻性。其次,在“单位人”走向“社会人”的背景下,这些捐助等社会互济互助活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心,强化了社会责任感意识,促进了心灵沟通,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对加强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非政府组织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的粘合剂。再者,通过社会互济互助活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3)在经济领域,市场中介类的非政府组织承接了原来的政府对经济进行微观管理的那一部分职能,以管理

主体的角色对市场主体的运行提供鉴证、评估、监督等服务,从而净化了市场,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4)在文化领域,共同的旨趣及价值观念乃是非政府组织的灵魂,增进社会公益是它们的活动宗旨。因此,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培育社会公德意识,从而加快了市民转为现代公民的步伐。

可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尚处在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转变远未到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仍处于急剧变动之中,虽然各类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从数量到功能都迅速扩展,但从其发育程度看远远没有成熟,难免带有一定的过渡期性质。在社会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负向功能--功能异化现象。如,近年来,在村民自治选举中出现的“贿选”现象,就是利用各种非正式群体或组织的作用,这完全背离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再如,“法轮功”组织,利用人们自由活动空间扩大的机会,以“自由结社”、“强身健体”等为借口大肆发展会员,并对其成员进行精神控制,最终走向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邪道,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扰乱了社会秩序,变成了社会肌体中的一颗“毒瘤”。

还有,非政府组织是靠共同的利益纽带来维持存在的,而有些组织为了谋取小团体的利益竟采取非法的手段,这样势必进犯了其他团体或社会整体的利益。这些与非政府组织的现代公益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这是其一;其二,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十分有限,巨大的潜能有待于开掘。如,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几乎没有社会动员应急机制,而依然是把目光投向政府。政府一方的力量毕竟有限,若社会能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政府,一定会更快地控制疫情的蔓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自主性不强。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定位

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和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现状框定了我国现阶段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逻辑。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要我们尚未走出转型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就会同它们相勾连,将以消解负向功能、整合放大正向功能为发展的定位。

定位原则:首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实现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6]因此,非政府组织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在确保其自主性的同时,必须接受党的领导,这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性问题,也是非政府组织行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的源泉,更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由此,在中国土壤上生长起来的非政府组织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充分地发展和建立起来。当然,在新的时期,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要采取新的方式,这是急需探讨的另一重要课题。

其次,依法参与社会管理。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加速了我国社会由伦理型向法理型转型,法制原则遂成为社会一切活动的最根本要求。

若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一个独立于“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的“社会场域”正在慢慢浮现,而区别这些场域的正是各自不同的运作逻辑。但不论这三大场域的运作逻辑如何相异,从它们服务于社会大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它们都得遵循依法参与的原则,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对“社会场域”里的主体要素--非政府组织来说,依法运行、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应该始终被奉为圭臬。

第三,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社会转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从总体趋势上来分析,是一种整体性的推进和发展。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只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大结构子系统相互协调、良性运行,方可达到社会大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因此,非政府组织发展定位应以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为最高原则。最后,合作互补原则。随着非政府组织自治进程的加快和自身实力的发展壮大,它将逐步获得与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资格和能力。因此,遵循合作互补的原则有助于引导民间各种潜在的资源成为一种与政府合作、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力量,从而谋求非政府组织与其它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互补、和谐共生。

定位取向:首先,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定位。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非政府组织顺乎时势,蓬勃兴起,以主体的面目凭借其独特的自治方式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在空间上,它应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功能上,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在发展时序上,代表着社会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理应不滞后于改革的整体进程。

其次,作为社会管理过程的定位。管理是一种自觉的控制过程,非政府组织对社会管理作用的发挥首先应体现在过程的不间断上,在永续的过程中行使管理职能。它的管理职能体现在: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发挥组织、沟通、协调、参与决策等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的作用,始终参与社会管理过程,就必须建立其组织、沟通、协调、参与决策等方面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在制度上保证非政府组织的运行就是社会管理过程。

第三,作为社会管理监督系统的定位。独立于政府的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监督系统中一支重要力量,为民众监督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它的监督效能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作为监督者,对政府与企业的运作进行监督;其二,作为被监督者,接受政府和企业及广大市民的监督。

当然,这里的监督是以法律为主要武器的。通过“监督”和“被监督”,或是社会主体、或是社会客体均能以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秩序

化。具体地,可理解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社会与市场良性互动,均衡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整体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目标。

四、总结

综合上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既不是纯粹的竞争和冲突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是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组织上相互独立,职能上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彼此监督,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体现为政府改革对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政府改革的深入进行。从微观方面来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与扶持以及非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3页。

[2]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8.

[3]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2.

[4] 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 盛洪.走向超越功利的社会[J].新华文摘,2002 (8).

[6] 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J].社会学,2002 (10).

[7]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论文评分表

课程名称行政组织学任课教师吴永忱

姓名学号 20102452 郑艺院系年级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论文考试评分标准及得分情况

项目项目评分标准得分

论文选题15分1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15分)

2目的比较明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6-10分)3目的欠明确,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0-5分)

论文观点30分1观点鲜明,有针对性和创新性(20-30分)

2观点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10-20分)3观点欠明晰,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考(0-10分)

论文结构25分1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17-25分)

2结构较完整,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9-16分)

3结构欠完整,逻辑不够严密,层次不够清晰(0-8分)

论文资料15分1能够充分占有和分析学界的经典前沿材料(11-15分)2能够占有一些相关研究材料(6-10分)

3资料比较欠缺,经典性和前沿性差(0-5分)

论文规范15分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语言、注释和参考文献等1都比较规范(11-15分)

2大部分比较规范(6-10分)

3大部分欠规范(0-5分)

本门课程最后得分(总分100分)任课教师签字:

黑龙江大学

课程论文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课程名称行政组织学

考查学期2012 / 2013学年第二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郑艺

学号20102452

专业行政管理(二学历)指导教师吴永忱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 第一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 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括:基督教教义、重商主义经济学。 3、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有:灾害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定人群救助、临时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从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强化了自愿受助。 5、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先征后返增值税。 第二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基本关系 1、在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有代表性的四大主义分别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就要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6、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社会办。 8、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非营利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其突出特点是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在国外,第三部门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总称,在国内主要指非营利的民间组织。12、对家庭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社区、社团、社工以及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去实施的。 15、市场经济学说中的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结果公平。 18、社会救助主要是满足受助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则主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1、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时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4、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等。 12、依据救助手段,社会救助可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14、穷人与资产理论常识人迈克尔谢若登认为,资产积累和投资是脱离贫苦困难的关键,建议设立个人发展账户。 第四章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其中:国家和社会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它穷掉社会化,福利的提供是开放式的;社会福利以提供服务为主;社会福利的目标不仅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5、按照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可分为现金给付型、实物给付型和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8、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 9、旧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17、反对私营化社会服务的理论派别是:民主社会主义。 第五章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2、学者对贫困的界定包括: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地位说,能力说。 8、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1、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市场菜篮法(标准预算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 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1.8) 《非政府组织管理》 主讲教师:郭道久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当前,政府正在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把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分离出来,交由非政府组织来承担,这就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以前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善。本文理论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 一、非政府组织的涵义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文件。1946年6月《联合国宪章》第71条规定:“经社理事会作为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联合国机构,在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时,需与有关非政府组织磋商[1]。”该条款明确提出了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当时所提的非政府组织是指“任何不是根据政府直接协议成立的一般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社会福利活动。”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推定的含义,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年团体、宗教组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但是目前在国际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涵义和称谓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较普遍的称谓是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英文分别简为NPO和NG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与之相类似的称谓还有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CSO)、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V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慈善组织(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及免税组织(Tax-exemption organization)等。 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热潮是伴随着国外政府改革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关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课程论文 课题: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行政管理 学号: 113115001132 姓名:赵丽莎 任课老师:马蕾 点评: 成绩: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赵丽莎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管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美 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综述 和比较研究,有利于借鉴其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更好的管理和发展。 本文从各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概述、社会作用、管理体制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几 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总结了近年来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发展 1.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概述 1.1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思想库”等独立研究机构。一般指独立与政府和企业(甚至是大学)之外,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的美国。据统计,二战爆发前,全美仅有20个左右的思想库,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600个之多。其涵盖范围也从战略、军事、国际关系的研究扩展到了当代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其典型代表为:美国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二是基金会。美国基金会中心对“基金会”的定义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有资金(通常来自单一的个人、家庭或公司)并自设董事会管理工作规划的组织,其创办目的是支持货援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动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其他非营利机构的赞助。三是社会基层组织。该组织种类繁多、涵盖面相当广,一般包括社会服务组织、卫生保健组织、健康研究组织、教育研究组织、社会运动组织、艺术和文化组织、互助性组织等等。美国大概有33万个社会服务组织。他们获得政府、基金会、公司和个人的广泛支持,美国政府的资助占社会服务组织收入60%。 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政府组织(NGO)”这个术语,使用最多的是“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其次是“志愿和社区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再次是非营利组织。主要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除了包括民间公益性组织以外,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互益性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而慈善组织则主要强调公益性的一面。非营利组织的涵盖面广,只要“不是家庭,不是企业,也不是政府的一部分,都可以纳入其中”。“志愿和社区组织”一词是近些年,特别是1994年以来官方文件中通用的提法,其范围略小于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是指从事公益活动且在慈善委员会登记的组织,它是英国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慈善组织是慈善组织的核心。 德国的非政府组织简单来说可以社团和财团两大类型。其中社团在德国的非政府组织中数量最多。严格的意义上,依据非政府组织的产生、资金来源和成员结构三项标准有不同的划分。非政府组织依其非政府程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真正的非政府组织,他们是非政府组织的最初形态。其产生源于公民社会的倡议,没有政府的推动,成员仅是个人。资金来源只有个人捐助和成员会费,不依赖公共资金,一些组织甚至根本拒绝公共资金;另一种是所谓的非政府组织的偏离组织,他们依赖于政府,资金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于公共资金。 法国根据法律规定,社团基本可分为三个体系:一是注册社团和不注册社团。1901年的法律没有规定社团必须到市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但是只有注册的社团,才具有法人资格,能够以法人的身份从事活动,购买、持有和管理财产(例如社团的场馆或者银行户头)。二

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

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 导言 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解决社会老龄化问服务体系题的有效途径和迫切需要。3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成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出现重大转变,原本过剩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失去优势。研究人口问题的专家已敲响警钟,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尚且在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已经凸显。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成为“未富先老”的典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对夫妇常常需要同时供养四名老人的“4-2-1”家庭结构普遍可见。但是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又使得家庭养老能力急剧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模式受到威胁。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已经迎来经济学上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人口问题尤其是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养老问题,给我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龄人口数量膨胀,养老费用迅猛增长,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仅靠国家财政难以全部负担如此重任。单纯靠家庭养老也同样困难重重,我国老年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必须对传统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探索出新型的养老模式,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坚持“多元福利”的策略,突出非政府组织在养老福利保障中的作用。 +第一节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界定 1、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现代社会万千复杂,关系纵横交错,而又各成体系,在错杂的各类社会关系中,我们可以依据主体对象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国家行政体系和市场企业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几十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转型。市场经济从零起步,政府职能逐渐调整,社会矛盾交织变化,社会体制不断更新发展,我们的价值观念洗涤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涌现出大量政党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具有非政府性质的社会民间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下,今天的非政府组织不仅代表着公共利益,还更多的填补了政府失灵、市场失控下公共空间的空白。就目前来看,这类社会组织,涉及的领域广阔,参与的内容庞大,自身的体系复杂,理论框架尚在不断构建,体制探索也在不断完善。 2、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社会各界的研究学者对这类新兴组织的研究方向和概念定义各不相同。与之类似的概念名词还有非营利组织(Non -profit Organizations);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原指《社团登记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几类组织,但很多时候它又泛指社会组织,因此在广义上相当于N G 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免税组织(Tax-exempt organization);公益组织(public-good organization)等。由于各国文化、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的差异,不同国家称呼略有差异,美国一般称之为“非赢利组织”、“独立组织”或“第三部门”(T he Third Sector),英国称之为“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还有许多国家则用“社团”称之。 但是无论是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免税组织、公益组织等,虽然表达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所指的是同一概念,只是强调突出的重点不同。一般而言,非政府组织强调的是不同于行政组织的一面,即突出与政府的区别。非营利组织则强调其与企业的区别。社会团体多指依托一定社会关系形成的会员制组织,侧重于人与社会关系。第三部门被认为是存在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类组织、从事政府与私人企业不愿意或是无法做好的事情。民间组织亦可称为社会组织,被描述为由公民自发成立的以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为核心的社群组织。志愿者组织则更加突出强调其志愿性的特征。公民社会则解释的是公民自发自主结社得到法律支持,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与政府企业自由对话、沟通、协商、博弈的一种社会形态。免税组织说明国家主要以税收手段进行管理的服务类组织。公益组织则更加强调组织是以公益服务为目的。由于概念混杂,名称众多,定义界限相对模糊,因此我们先从概念入手,再具体谈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翻译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可缩写为NGO。国际上联合固通常将其定义为: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它们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充当早期预警机制。 而在

浅谈政府对非政府组织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政府对非政府组织 行为的监管 姓名郭栋 所在学院行政管理 专业班级 10年秋季行政管理 学号 1014001255042 指导教师 日期2012 年 3 月 14 日

目录 论文提纲 (2) 内容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11)

论文提纲 一、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1、国内及国际对其概念的界定 2、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概念 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进程 1、中国古代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现代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 3、中国非政府组织的问题与挑战 三、解决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的措施和原则 1、对非政府组织行为的监管原则 2、加强对非政府组织行为的监管方法 3、政府的作用 4、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 5、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信用缺失、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政社不分等,政府如何有效地对非政府组织行为进行监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世界,非政府组织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其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非政府组织的两面性与工具性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利用,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是中国当代的新生事物,如今非政府组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具有本国特色,所发挥的功能是多样化的,需要重视和引导,保障其健康发展。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波及全球,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较狭隘。在全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下,应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提出现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与挑战监管制度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

4 CHINA STATISTICS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普通民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平台,而且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渠道。 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一般概念 非政府组织,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以外的组织,但目前国际社会对此尚没有公认的定义。按照多数学者们的观点,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国家和政府力量之外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学会等,一般限于非商业化的、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群体。当然,不同国家对非政府组织范围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法律上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范围不尽相同。 对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塞拉蒙教授使用综合分析方法,从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出发,给出了非政府组织的五大评定标准,即组织性、 民间性(或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他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民间自发的产物,而且必须以慈善募捐或会员会费为资金来源,是社会选择而非政府发动。综合各类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非政府组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①组织性。有正式的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和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②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不得将组织资产以任何方式转为私人财产。 ③非政府性。它是独立自主的、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或受其支配。 ④公共性。它不谋取私利,具有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取向。 ⑤志愿性。志愿者和社会的捐赠是它们重要的资金来源,具有较强的公开性、透明度和互助性。 ⑥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它不是党派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非政 府组织大致可以采用两种标准划分。一种是根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分为官方非政府组织和民间非政府组织。官方非政府组织的特点,一是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行使政府职能;二是其工作任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由政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并接受政府财政资助。目前近1700个全国性社会团体中,使用行政或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约有200个,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特点是其人员、资金等不受政府的制约,但其中部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由有关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另一种是根据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情况,分为已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和未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已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未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农业技术经济互助性组织和在一些单位内部存在的不需要登记的组织(有专家估计全国大约有300万个这种类型的组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官方非政府组织的基层组织,如基层工会、基层妇女委员会等,更多地具有非 我国非政府组织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状况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状况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定上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笔者从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出发,分析影响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门槛过高,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法律状况 非政府组织,即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中文直译,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对产生公认的概念,但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概念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支援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除了“非政府组织”外,国内还通常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名称称呼此类组织。本文为了行文流畅,上述概念都有所提及,但是所指的内涵都是一致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所从事和涉及的行业也日渐广阔。但是这些社会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所暴露的缺陷和政府管理上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存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上存在缺陷。其二则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内部制度的不完善。 一、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现状 众所周知,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NGO)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非政府组织被涵盖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下。可是目前,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相当凌乱,这些法律法规分别存在于一般性的法律和一些特别性的法规中。 (一)一般性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1.我国《宪法》第35条是关于公民有自由结社的权利的规定。 2.《民法通则》第50条提及了 社会团体法人的民事法律地位。3.行政法的相关规范,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各种行业的管理条例。4.在地方性法规中,各地均有对社会团体的规定。例如《广州市社会团体管理登记办法》、《湖北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等。 (二)部门规章以及相关部门法律 在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中,目前仅《红十字会》和《工会法》。但是相关法律亦有所规定。例如《律师法》、《体育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的部门规章包括《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等。 由此可见,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为主导,以根据各行业、各地方不同情况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的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基本涉及了非政府组织从设立、变更到注销的运行过程和日常的人事、财务管理、税收管理方面的事项。应当说,尽管有些地区尚缺乏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但是从总体情况上看,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二、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立法中的问题 (一)非政府组织设立的门槛过高 1.双重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对于非政府组织,我国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NGO的管理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行使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权。这一制度在《社会团体

非政府组织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非政府组织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概述:公共治理的视野 1、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属性P11 答:1、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非政府组织有别于企业的根本性属性。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集中体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上,它的目标在于推动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体现在:第一,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第三,不得将组织的资产和产生的利润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2、非政府性。是其第二基本属性,是指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不受政府机构的控制。非政府组织与 政府都属于公共组织的一部分,但非政府组织不属于政府组织,而属于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非政府性体现在:第一,是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第二,是自上而下的民间组织;第三,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部门(提供竞争性公共物品)。 3、自治性。是其第三个根本属性,是指非政府组织不附属于其他组织、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组织活动的特性。体现在:第一,非政 府组织的活动不受政府干预;第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不受营利组织的干预;第三,非政府组织的经济独立问题。 4、组织性。组织性是指有一套内部规章制度的设立,有明确的角色与任务的分配;有职权等级体系,以保证使每个成员的行为与组 织目标相符合;有交往体系,即体现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从属关系;有目标准则,用于评估和检查组织的成果以及组织中个体的活动成果。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性体现在:第一,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第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以及固定的人员。 5、志愿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是非政府组织的第五个基本属性,也是非政府组织最具特征的一个属性。非政府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互助主义。是组织化的志愿精神。体现在:第一,组织的志愿性;第二,活动的志愿性;第三,服务的志愿性。 2、界定中国非政府组织应遵循的原则P7 答:第一,国际化原则;第二,本土化原则;第三,现实性原则;第四,超前性原则 3、公共治理变革下非政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答:1、非政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非政府组织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3、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催生了非政府组织 4、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加速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4、非政府组织的“志愿失灵”表现的几个方面P53 答:1、慈善不足。组织所能募集到的资源与非营利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之间有着相当大的缺口。 2、慈善组织的特殊主义。由于非营利组织服务的狭隘性,使得其公益只是组织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公 益,甚至出现为了本组织的共同利益而去损害社会其他成员利益的情况。对于缺乏发言权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最需要慈善帮助的群体,但往往由于无力建立维护自己利益的组织,致使他们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3、慈善组织的家长式作风。慈善组织往往具有很强的父权心态,那些控制着慈善资源、掌握慈善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员对于如何使用 资源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偏好和利益作决策,忽略了组织的宗旨和社会的需求,由此往往导致提供了许多富人喜爱的服务。而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内部决策过程会出现非民主化和非透明化的倾向,最后往往是富人偏好取代了社会需求,强势群体的需求掩盖了弱势群体的需求。 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常常将其职能定位为弥补政府无力或不能涉及的领域,但这些领域提供服务往往需要更 加专业的技能。志愿组织受资金、现实表现不尽如人意等的限制难以吸引专业人员的加入。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往往只能由富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承担,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是资源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5、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效应和作用的看法?如何定位今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方向? 答: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 一、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非政府组织一般都是由民间个人、组织机构等主体发起,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采取基金会、志愿协会等形式,自主管理的一种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民间性。从主体来看,非政府组织的发起是由民间的人员或组织发其成立的,而不是由政府主导。从运作来看,非政府组织有其自身章程,按照发起目的来运作。从组织管理上,非政府组织并不从属于政府领导,或执行某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意图,而是依据自己成立时的章程开展活动。 二是社会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成立目的,往往是以某种公益事业为其活动内容,在实践中,主要以社会弱势群体、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定事项的调研等为主要活动,是典型的社会性组织,并且不以牟取经济利益为组织的直接或间接目的。 三是志愿性。如前所述,非政府组织的并不隶属于政府或政府部门,并且其活动目的是以公益事业为主。一般来说,非政府组织的内部员工大多数是志愿工作者,依靠广泛动员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参加。因此,非政府组织对员工的自主性要求较高。 二、非政府组织与国家的互动关系 现代国家的基础是秩序,这种秩序直接体现为一国的法律体系。但是,系统的法律体系并不一定说明这个国家当然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特别是在特定的社会领域,法律体系并不能妥善的解决全部社会问题,而依赖于民间的治理体系。作为民间自发的非政府组织,其与国家的关系即在于此。 (一)国家与非政府组织是互相支撑的作用。现代国家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主权在民原则。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自从上个世纪美国凯恩斯主义的风靡,导致产生了大量的非政府主义思潮。在社会管理领域,这种思潮的影响也至今仍有地位。在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都十分明显。因此,当代行政管理的主流认识是,国家和社会必须进行合作,实现二者对社会管理的合理分工。国家行政权力的形式是强制性、自上而下的运行,而非政府组织则恰恰弥补了行政管理的不足,从社会基层出发,能够较好的支撑国家管理。 这种支撑首先表现为沟通渠道上。代议制是现代国家政权组织的最典型形式。一个国家主权的形式,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人民。因此,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最为广泛的吸收采纳民意的基础之上,才能科学、合理、有效、稳定的治理社会。而如何实现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

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与发展 赵文杰 摘要: 非政府组织,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十分准确的结论,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公益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合法性、非政党性等特征以及社会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管理等基本功能的社会组织。它又被称作“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利他部门”。在中国,广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中的事业单位、不登记和免登记的社会团体、单位内部活动组织、未获得登记或以其他形式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以及由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 现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不断涌现,它的产生反应了二战后世界各国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有所提高,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政府职能失灵的一种修补。进入20世纪80年代,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快的发展,以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向在全球经济、社会、环保等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场合,非政府组织已被列为与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国家体系并列的第三体系,即非政府组织体系。就像美国非政府组织研究的权威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所说:“我们是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 与国外许多成熟的非政府组织相比,中国非政府组织无论在数量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中国非政府组织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了解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对于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缓解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发展、社会 1,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原来的“全能国家”体制被打破,社会多元力量不断生成并开始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1998年新修订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以后,民政部门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到1998年底,全国社会团体数量由1996年前的20万个减至16. 5万个。这次整顿虽然是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减少,但是也提高了非政府组织的质量,一些宗旨类似的组织在合并后实力也得到提高。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共有28.9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5.3万个(中央级社团1673个,省级社团2056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个(中央级单位24个,省级单位4868个);基金会892个,(中央级基金会84个)。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教育、卫生、扶贫、帮助弱势群体(农民工、妇女儿童等)等各个领域。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摘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发展定位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继而在理论上构建了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政府、市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三大行为主体合作互动、和谐共生,即政府的行政式管理、市场组织的经营式管理和非政府组织的自治式管理并存。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 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纵深推进,使我国进入了社会结构的裂变期: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由领域合一走向领域分离,现代社会的开放、异质、多元、分层性特征日趋明朗。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无疑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传统的以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为特征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政府一单位一个人”垂直统一单线性的管理模式必然遭遇“穷途末路”的命运。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体制的完善,非政府组织悄然崛起,以其自身的特质和优势填补了正日益扩大的由政府和市场组织(企业)让位的社会管理真空。 一、非政府组织的涵义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文件。1946年6月《联合国宪章》第71条规定:“经社理事会作为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联合国机构,在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时,需与有关非政府组织磋商。”[1]该条款明确提出了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当时所提的非政府组织是指“任何不是根据政府直接协议成立的一般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社会福利活动。”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推定的含义,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年团体、宗教组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但是目前在国际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涵义和称谓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较普遍的称谓是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英文分别简为NPO和NG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与之相类似的称谓还有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的总称。美国学者塞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共性6个要素。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存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称呼。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改革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营利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社团、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他们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他们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我国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 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等。其中收费包括会员费、服务收费、投资和出售产品、服务的所得。公共部门的拨款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和补助。社会慈善捐赠主要包括个人捐赠、私人基金会、企业等的捐赠。但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愿在经费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本身不思进取,他们努力的方向在于争取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拨款,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组织收入减少。同时社会捐赠数量的有限对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发展所需资金来说无异于是杯水车薪,各种因素交织导致了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限制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其已经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 2.综合能力不足 通常我们衡量一个组织的发展前景通常从组织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考察。我国虽然存在一些大规模的非营利组织,但总体说来规模都比较小,外部筹资能力较弱,调动各种社会既有资源的能力也就较弱,再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决策不民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使得它们获得的广泛认同感低、公信力不足,就使得组织的总体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薪酬和福利相对于企业较低,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加入组织,从而也就使得组织缺乏创新能力的领导层,最终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后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3.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很不平衡主,主要体现表现在:1、行业领域分布不平衡;非营利组织在那些相对说来政策宽松、易于得到资源而进入门槛较低的领域较为集中,但那些存在大量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公民参与的领域,却因种种原因极少有非营利组织进入。2、城乡不平衡;在城市地区,非营利组织数量较多、发展较快、开展的活动为集中,其被认知度和公信力也较高,但是在中小城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除了扶贫开发的少数外来的非营利组织之外,真正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很少,社会对这些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也很少。3、东西发展不平衡;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同时活动量活动范围较广;而在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各种资源较为缺乏,所以在这一区域,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较少,且发展较慢。

浅谈非政府组织作用及挑战

浅谈非政府组织作用及挑战 内容摘要:非政府组织在加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组织开展项目,翻译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将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进展与成果。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作用;挑战 一、现状与措施 1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为普通民众投身或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平台。这些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事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和性别的研究与服务,通过热线、讲座、杂志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 非政府组织在加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组织开展项目,翻译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将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进展与成果。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及其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为活跃和集中,它们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一)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里,活跃着一大批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等。 由这些组织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政府和

非政府组织课程要点总结

1、非政府组织:在特定的法律体系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团体、基金会、慈善信 托、非盈利公司或其他法人,而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 2、公民社会: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种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 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3、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4、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5、寻租:指政府的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可使经济中产生巨额租金,经济人通过 各种政治的或经济的、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从政府官员处获得某种垄断特权或者是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得的非生产性利润活动。 6、志愿失灵:当非营利组织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来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之时,就出现了“志 愿失灵”。表现在:慈善不足、慈善组织的特殊主义、家长作风、业余性这四方面。7、国际非政府组织:从非政府组织演化而来,是组织目的与活动范围具有国际性,或机构 设置与成员构成具有国际性,或者资金或其他的主要资源或用途具有国际性的现代组织。 8、慈善组织的特殊主义:由于非营利组织服务的狭隘性,使得其公益只是组织所服务的特 定对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公益,甚至出现了为了本组织的共同利益而去损害社会其他成员利益的情况。 9、政府的内部性: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或 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 10、战略:战略是计划(plan)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观念(perspctive)计谋(plan) 11、战略管理:对组织的活动和发展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 12、PESTN:组织外部环境包括政治P、经济E、社会文化S、技术T和自然环境N。 13、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其主旨在于为环境分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明了组织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从市场机会中获利,尽可能使弱点最小化,从而规避威胁。 14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①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②有成文的章程制定以及固定的人员。(2)非政府性:①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②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 ③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部门。(3)非营利性: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③不得将组织的资产和产生的利润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4)自治性:①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不受政府干预;②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不受盈利组织的干预;③非政府组织的自治性还涉及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5)志愿性:①组织的志愿性;②活动的志愿性;③服务的志愿性。 15、NGO的现实分类:(1)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①NGO是准政府机构,他们直接由政府机构发展而来,政府仍然保留了对贸易的一些管理权;②NGO是由政府直接发起建立成直接控制,它们享有政府给予的资源垄断特权。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残疾人协会等。(2)创新非政府组织:指那些虽然由政府的扶持发展起来,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已经成长壮大,可以独立开展活动的非政府组织。(3)基层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草根组织,是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拥有法律地位的NGO;一是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NGO。但学术界依法分类的是①社团法人;②民办非企业单位;③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所称的基金会;④未登记或转登记社会团体;⑤事业单位。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独立性差、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差、监管缺位、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从转轨、脱钩和新建相结合, 政府的对其的规范化管理, 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人员培训以及法律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 以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互助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问题;对策 非政府组织(NGO),是一个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之外的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又称为”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公民社会”等等,一般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等特征。非政府组织凭借其独立、客观、公正的特性而赢得社会和公众对它的信任,承接着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管理职能,从而使其在推动政府改革、维护社会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一直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虽然经过多年的行政改革,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培育,使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独立性差,官办色彩浓厚 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大体有三类,一类本身就是由政府在机构精简中分离出来的,或由政府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组建的;一类是从国有企业的某些原有行政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还有一类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发组建的。在这三类非政府组织中,前两类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明显的”官民二重性”。他们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机构、人员、设施等大都来源于政府,并且大多数非政府组织的主要领导职务是由政府部门的领导或政府机关改革分流出来的官员担任的。这就造成了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自治程度较低。不难看出许多社团与相应的行政主管之间,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财政上也不独立。经费问题是各国NGO普遍面临的问题, 但中国NGO 的经费问题似乎更为突出。从调查结果看, 有一些NGO有政府的资助, 经济状况略好一些, 但相当一部分由于得不到政府的帮助, 处于资金不足的状态, 无法有效地开展活动。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过分依赖政府而缺乏独立筹款的能力。再加上自律机制的不完善也造成了NGO的资金不足, 它们对自己所投人的资金缺乏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和渠道。 2. 管理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