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芥川系列《山药粥》读书笔记

芥川系列《山药粥》读书笔记

芥川系列《山药粥》读书笔记
芥川系列《山药粥》读书笔记

芥川系列《山药粥》读书笔记虽说天气晴朗,敦贺的早晨,依然寒风刺骨。五品忙不迭刚捂住鼻子,便冲着银锅,打了好大一个喷嚏。——芥川龙之介《山药粥》

一个久远流传下来的故事,一个遥远的时代,一个被历史长河冲走的小人物,总是说书人喜欢的剧本。说书人以其独有的语气、方式,将故事一一展现在看客眼前,如同播放了一场电影,如同历经了一个人的人生,如同这就是自己的遭遇。

芥川就是这么一位说书人。开头先交代故事背景,人物地位、外貌、遭遇,接着慢慢引入故事,做各种各样的铺垫,然后在临近结尾处达到高潮。猜得到的开头,猜不到的结尾,当你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故事就到了尾声。芥川从来不描述小人物的后来,我们也不能得知故事主角经历了种种磨难、戏谑、嘲笑之后生活得怎样,仿佛留下了无尽的念头、无尽的想象空间。

我们念着这些故事人物,念着芥川给我们留下的无限悬念。然而,反正小人物的结局都一样,芥川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山药粥》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故事,大概是说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有一个历史上没有记载名字的五品武士,天生长得红鼻头八字眼,样貌邋遢,常年遭受嘲笑、侮辱。尽

管如此,他似乎不以为然,只因心中有一个“饱食山药粥”的愿望,这是他活着的一点盼头。直至民部卿时长的公子藤原利仁把他带入府邸,让他吃了一大锅的山药粥后,他心里才终于不再有这个期盼。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隐隐地感觉到悲凉。一个有着正当职业的人仅仅因为外貌上的缺陷而遭受鄙视,而又因为要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忍气吞声。五品不是一个人,是那个时代的一群人。当那些捉弄他的人像孩子般打手势做着恶作剧,芥川说“人之有语言实非偶然,手势也常有不足以达意之时”,人们的恶语有时是发自内心的,甚至加上肢体动作都不能完整表达他们的恶意。

面对这些嘲弄,五品看起来无动于衷,甚至脸色一变不变,顶多捋着胡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实在太过分的时候,就说一句:“莫如此啊,各位仁兄!”竟也因此引起一个无品侍卫的共鸣——从五品那张营养不良,面带菜色,木讷迟钝的脸上,透露出这是一个饱受世间迫害的“人”,每当侍卫想起这些便感觉到一丝安慰。

后来五品在基经府上贵客临门之日自言自语地说道:“几时才能趁心喝个够哟!”恰好被利仁听到,于是利仁邀请他到家里去喝山药粥。一路风景独好,风光无限,府邸庄严神圣,主人家热情好客。五品却丝毫不是滋味!“即便一条狗,终日受虐待,偶尔给块肉,也不会轻易凑上去的。”

这是芥川的旁白,也是五品内心的真实写照。五品的心里明明知道是戏谑是愚弄,又禁不住内心迫切的希望,于是暗示自己这是利仁的真心诚意。在前往敦贺的途中,利仁多次产生动摇,攀山涉水终于到了目的地之后,他已经倒了一半的胃口。其中比较戏剧性的是利仁让一只狐狸回去报信,以及结尾处让一只狐狸同吃山药粥。

故事铺垫宏伟,结尾即高潮,又处处是高潮。五品为了一碗山药粥甘愿受捉弄,躺在府邸四五寸厚的棉花黄被下又不希望清晨那么快到来。内心矛盾、挣扎,乃至卑微。他的愿望明明只是喝一碗粥,但在享受这碗粥之后,又为什么而活呢?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他走过人世的非难?当五品看着狐狸吃山药粥,回想起来此前的自己,心中充满依依之情。“是穿着褪了色的短褂和裙裤,像条丧家之犬,仿俊在朱雀大路上,可怜而孤独的他。但同时又是将饱餐一顿山药粥的夙愿,独自珍藏在心的幸福的他。——他放心了,以后不必再喝山药粥了。”

当我一口气读完《山药粥》,只觉意犹未尽。反反复复细读,犹如五品捧在手心的山药粥,也是我心中的珍宝。如果五品在面对嘲弄的时候反抗,如果五品正视利仁的不怀好意,如果人们多一点善意,这一切会不会好一些呢?

生活有许多假设,生活也有许多求证。那时候的我数学很糟糕,每次遇到函数题总喜欢用结果推导过程,过程自然

一塌糊涂。数学老师很无奈,认为文科生学习理科简直是一场灾难,我却认为老师无法理解生活的结果。例如在自动售卖机买饮料,以前是用硬币,现在可以扫二维码。但是按照数学思维,投入硬币或者扫二维码付款之后自动售卖机后台的计算运作才是过程,而我只需要结果。又譬如我去理发店做卷发,无须知道卷发的技巧,我要的结果是漂亮。当然,这些我都不敢跟数学老师说,因为担心老师会失去培育下一代祖国花骨朵的热情。

在很多年后,当我把生活料理得一团糟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数学老师让我们求证的是生活的过程,一步一步,推导出一个接近完美的答案。抽丝剥茧,井井有条,失却哪一个步骤方程都不成立,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芥川笔下的故事,与其说写的是一个时代的小人物,不如说写的是人心,矛盾、挣扎又充满愿景。时至今日,依然不觉得过时。

五品善良、怯懦的性格,让他陷入了困境。如果是你在生活中遇到嘲笑、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你又会怎样做呢?是像五品那样佯装不在意,还是像侍卫那样以更悲惨的人的遭遇来寻找安慰?

聪明如你,当然不会这样做。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正如芥川笔下的这些发生在黑暗时代的故事,在历经了种种艰难后,早晨总是到来了的,温暖的

阳光,和煦的春风,还有不再纠结的人心。最好还是最坏,原来都在一个人的心中。

所以当我们面对嘲弄时,要么完全不理会,要么据理力争;当我们心里有个愿望时,不管多小,也要努力争取;当我们找不到生活动力时,想想心中那个独自珍藏的幸福,也就有了期盼。而那个独自珍藏的幸福,不是愿景,不是哪个必须达到的目标,而是你坚强又柔软的内心。

2018年自己理解...这应该是芥川龙之介最难懂的文章之一,全文几乎没有任何芥川的评论,仅-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自己理解...这应该是芥川龙之介最难懂的文章之一,全文几乎没有任何芥川的评论,仅 篇一:尔雅视频选修【东方文学史】答案 儒家文化【实用理性】 把地球分为东西方【希腊】 东方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否】 不能笼统说中国是东亚国家。【是】 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保守】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 西方的革命跟东方的革命是一个意思。【否】 按西方的标准中国绝对没有宗教。【是】 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分为这几种类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 亚细亚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和谐。【否】 农业社会中生产资料也是自足的。【是】 东方文化里面由专制主义培养出来的思想是【官本位】 农民起义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高度评价。 西方的思想首先是从商业阶层出身的。【是】 生产方式是受思想决定的。【否】 东方文化,表现的是【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是亲教文化,相对于此,东方是【权利】文化。 东方的文化是弘扬个人主义的。【否】 美国总统很有权力,但没自由。【是】 【广和阔】不属于文化史的两个方面。 文学史包括史和【论】。 中国自古就是史学大国。~【否】 文学作品是大众化的东西,不用太高深的文化修养都能看懂。【是】王向远认为文学史的写作应把联系性和【共同性】结合在一起。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以划分四种类型,【中国文学史】不是。 东方内部的差异大于我们中西的差异。【是】 外国文学史就是世界文学史、【否】 【万物有灵论】是原始社会在童年时期共同具有的一种信仰。 东方古代神话可分为两种,【本生态】不是。 评论能力是你做文学史研究一切能力的版本。【是】 评论文章就是在研究文章。【否】 【史诗】不是贵族化文学时代的代表。 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 随着民族融合,神话越来越多。【否】 一切文明发源地国家也是原生态神话的产地。【是】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比贵族化的文学更具有【消费型】的特点。 【大体化】不属于文学时代的分类。 市井文化和民间文化同时产生成熟。【否】 戏剧艺术是文学不能囊括的。【是】 【清末宪政】不属于启蒙运动。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这本书用时很短,阅读过程很是流畅顺利。一方面是收录的短篇小说大多篇幅很短,而情节多新奇或说奇异,很是能吸引人一口气就把整本书通读完;另一方面则是本书收录了较多芥川早期的名篇,而这些作品又以历史题材居多,这些历史题材不仅仅是日本的历史与传统作品,也包括了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学作品,如《黄粱梦》、《杜子春》、《秋山图》这样的作品。读来没有隔阂感,反而是通畅顺达的爽利。 当然,读的过程顺达,不意味着内容浅显,恰恰相反芥川的作品大多带着深刻的近乎残忍的对人性的利己与恶的剖析,如:《罗生门》以略带嘲讽的口气,写了一个被解雇的下人,在当强盗还是饿死之间的道德冲突犹豫,结果是:“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鼻子》一文里通过禅智内供的长鼻子变短后反而更遭嘲笑,直接的点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他也对人心难测,理想或说期望的追求有所表达。如《竹林中》这篇:竹林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武士被杀,妻子受强盗凌辱。但是他们却各执一词,都承认自己是凶手,更为诡异的是,死者借巫女之口说他是自杀。到底谁是凶手还是没有凶手?小说并没有给出结论来。

这篇小说的是由七人口供组合而成的,有路过的樵夫,行脚僧也有相关的捕快,老妪还有三个当事人。这其中必定有人隐瞒了真相,有人说谎亦或都在说谎,真假参半。而说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哪怕是死者。芥川所要表达的似乎是,真相的不可得,人心微妙难测,谎言来隐瞒,扭曲,事物真相又怎么能认识的到。真相不可得,而理想呢?他在《山药粥》中写了一个处处受人欺辱的“五品”武士,“五品”一生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将山药粥饱餐一顿”,芥川带着揶揄写到“此乃他平生之宏愿。也不妨说,他事实上就是为这盼头而活着”。等到“五品”走了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不知怎地,竟倒了胃口,理想一经实现便幻灭,甚至对“五品”来说,人生的意义便失去了。 对于理想,另一篇带有中国元素的《秋山图》也是如此,《秋山图》也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文中借历史人物做小说角色,开始描述它为“神韵飘渺”,画中神作,运用人物讲述听人讲述然后终见实物,这一叙述就显得很是虚幻。现实是王石谷为恽南田讲述见过《秋山图》,读书笔记.而王石谷又是始听烟客先生所说,待到王石谷得见实物,在他眼里竟成下品。不仅是他,连几度求购不成的烟客先生也是。所谓神品“秋山图”-美和理想,只存在于求而不得和人的想象之中。一如鲁迅所说,芥川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は大正時代の代表的な短編作家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る。夏目漱石と並ぶ近代日本文学の双璧であり、未だに読者の心をつかんで離さない天才作家であ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大正时代短篇作家的代表人物,与夏目漱石并称为近代日本文学双璧,被誉为天才作家,至今仍然对众多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芥川龍之介は辰の年、辰の月、辰の日、辰の時に生まれたので、辰之介、つまり龍之介と命名されたそうだ。本姓は新原だった。生後七ヶ月で母親が突然心の病に侵された。そのため、龍之介は母の実兄の芥川家の養子となった。 芥川龙之介于在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故名辰之介,即龙之介。本姓新原。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突患精神病,因此龙之介被过继给母亲兄长芥川家做养子。 教育熱心の叔母の影響で龍之介は小さい頃から書物と親しむことができた。子供の時の愛読書は「西遊記」が第一である。それから「水滸伝」も愛読書の一つである。一時は「水滸伝」の中の一百八人の豪傑の名前を悉く諳記したことがある。本への執着はやがて創作活動の情熱へと昇華していきます。 姨妈对教育有很大热情,受她的影响,龙之介从小就热爱读书。童年时代最喜欢读《西游记》,《水浒传》也是他喜欢的书之一,有一段时间甚至能完整背出一百零八好汉的名字。他对于

书本的执着最终化为了创作的激情。 高等小学校と中学時代の龍之介は仲間たちと回覧雑誌を作ることに熱中した。ある回覧雑誌には夏目漱石の「吾輩は猫である」をもじった作、「我輩も犬である」を寄せている。就读高等小学和中学时期,龙之介和朋友们热衷于创办传阅杂志,在其中一本杂志上,芥川发表了《我是狗》,这是一部模仿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戏谑之作。 大正二年、龍之介は東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入学。大学に入った龍之介は本格的な創作活動を始めた。大正四年、23歳の時、龍之介は柳川龍之介という名で《羅生門》を発表した。ところが、この作品はには大した反響がなかった。しかし、後の「鼻」は師匠の夏目漱石に絶賛され、龍之介の出世作となった。 大正二年(1913年),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此后,他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大正四年,23岁之时,龙之介以柳川龙之介的笔名发表了《罗生门》。但是这部作品却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之后的《鼻子》却受到老师夏目漱石的盛赞,成为龙之介的成名作。 恋に落ちた龍之介|龙之介的恋爱 22歳の時、龍之介は上総一ノ宮で一夏を過ごした。吉田弥生という女性に恋をした龍之介はここで恋文を書いた。しかし、この恋は養家の猛反対に遭い、止むを得ず結婚を断念した。翌年心の痛みを癒すべく、龍之介は旅を出たりした。 22岁那年,龙之介在千叶县的一之宫町度过了一个夏天。那时,他正和一名叫吉田弥生的女性谈恋爱,在此地给对方写过情书。但是这场恋爱却遭到养父母的反对,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结婚的念头。第二年,为了平复情伤,龙之介出外旅行。 面白いことに、龍之介は24歳の時にも同じここ一宮で恋文を綴った。この女性こそのちの妻となる塚本文。恋文はとても暖かくて、文に対する深い愛情が読み取られる。恋文はこう書かれてあった。 「僕のやってゐる商売は 今の日本で、一番金にならない商売です。 その上、僕自身も碌に金はありません。 ですから、生活の程度から云へば何時までたってても知れたものです。 それから、僕はからだもあたまもあまり上等に出来上がってゐません。 (あたまの方はそれでもまだ少しは自信があります。) うちには、父、母、叔母としよりが三人ゐま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繰返して書きますが、理由は一つしかありません。 僕は文ちゃんが好きで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有趣的是,24岁的时候,还是在一之宫,龙之介又给另一位女性写了情书,她就是后来的妻子,塚本文。这封情书写得温情脉脉,从中可窥见他对妻子的深情。 “我从事的职业,在当今日本最不赚钱。 而且,我本人也没什么财产。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及其《罗生门》 梁济邦( 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阐述了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主要成就, 并通过对其代表作《罗生门》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现实意义进行剖析, 帮助读者了解芥川的文学生涯及其《罗生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新现实派作家; 短篇小说之王; 历史小说; 《罗生门》; 利己主义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 明治二十五) 年生于东京, 卒于1927( 昭和二) 年。虽经三个年号, 但生命却短短36 岁。其生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或被收入国语教材中, 或被编入《现代文》中, 或被搬上银幕。其作品在国内自不必说, 在国际上也日益被人们所注意, 影响愈加深远。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奖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获得芥川奖宛如是走向文学殿堂的通行证, 也是每个文学新人梦寐以求的。 芥川是新现实派( 理知派) 的中心成员, 自小聪颖出众, 是日本近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舞会》、《河童》等, 均为短篇小说。尤其应指出的是在他发表了《罗生门》后( 当时为东京大学学生) 紧接着在第四次《新思潮》上发表了取材于历史小说《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的《鼻子》, 受到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极高评价, 亲笔致信激励他写出更多佳作。受此鼓励芥川笔耕不息, 佳作不断, 活跃在日本文坛上, 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送来缕缕新风。芥川1892 年3 月1 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生时为龙年龙月龙日故名龙之介。九个月后生母因精神失常, 不得已将其送到娘家芥川家做养子, 所以后来便称为芥川龙之介。在他11 岁时, 生母过早地离开人世, 给其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就学阶段学业出众, 免试进入一高。2 2 岁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 在校期间参加文学活动, 发表文学作品, 这时期称为新思潮时期, 其间最主要的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等, 并成为夏目漱石的门下弟子之一。 毕业之后, 进入其艺术至上主义时期( 大正元年—大正十一年) , 主张作品自身的艺术性高于其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 主要代表作有《地狱变》、《枯野抄》等。 其后开始自传性作品的写作时期( 大正十二年—大正十四年) , 这期间只有两年, 主要作品有《大导寺信辅的半生》等。从这时期起, 身体状况渐渐恶化。 后期虽疾病困扰, 但芥川仍然坚持写作, 因胃肠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痔疮等时而去疗养, 逐渐身心疲惫, 最后走入怀疑、自我崩溃的阶段。不安、绝望孤独现于其作品世界里。主要作品有《河童》、《齿轮》、评论《西方人》等。1927 年7 月24 日在家服过量催眠镇静剂- 佛罗那自杀, 英年早逝, 给人们、给文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综观芥川文学生涯, 不难看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大正年间, 作品除随笔、评论、童话、自传性小说外, 大多为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根据取材内容, 可大致分为历史小说, 宗教题材小说等。前者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偷盗》、《戏作三味》、《地狱变》等。后者有《奉教人的死》、《邪宗门》、《黑衣圣母》、《南京基督》等。这两部分占其作品的一大部分, 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点。他从开始追求宗教的“美”与“善”,到最后的怀疑、迷惘, 也是和他的人生追求、命运归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芥川文学的评价大多数人都给予很高的赞誉, “给人与古典的感觉、静谧、沉着, 将深度和重点有条理地汲入读者心田。”(井汲清治语) 。江口涣则有褒有贬: “芥川君作品的基调是包含着理智、精练的幽默。作者总是站在生活的外侧静观漩流”, “作为人生的旁观者, 没有对作品倾尽全心的热情, 也就没有打动人灵魂的力量”。总之, 芥川文学使人重新发现了古典作品的深远意义, 在他短短一生中, 写出了历史小说、“切支丹物”等宗教题材小说、童话、自传性小说、评论等大量作品, 给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罗生门》是芥川在大正四年1915 年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作品, 也被视为是其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出发点, 从此人们开始注意这位文学青年。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 原文大约有530 字, 有情节要点) , 原文简洁, 从心理方面, 仅仅描写了仆人和老妪的恐怖感。而芥川则加工创作成另一种形式, 通过大胆地揭露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自私, 描写人类的脆弱点, 情节跌宕起伏、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作品文笔流畅。通过此篇显示了芥川作为短篇作家所具有的素质和潜力。 罗生门亦名罗城门, 建于平安京( 今京都) 的朱雀大路南端, 高约21 米, 幅宽约54 米, 现已不存。作者以此为题, 强调了故事情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全过程都在这一个场所发生。它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 无时不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闹剧”。 作品梗概如下: 平安朝末期, 某晚秋的傍晚, 一个仆人遭主人解雇后在荒弃的罗生门下躲雨。当登上罗生门后发现一老太婆正从死人堆中拔人头发做假发以求度日, 自己从厌恶到承认其恶为正当行动,仆人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日)芥川龙之介小说《沼泽地》阅读(完美整理版)

(日)芥川龙之介小说《沼泽地》阅读 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 0320 1937 :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

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芥川龙之介日本文学讲解

由于之前对日本文学接触不多,看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我也只看了短篇小说《罗生门》中的一部分小说。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资料,网上有许多,我在ppt里也不做过多的介绍,在这里介绍我看过的这部分文章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篇,以及我看后的感受。 我觉得,要对芥川的文章有所理解,首先要了解一下日本的一些文化,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士道“乃是要求武士遵守的或指示其遵守的道德原则的规章。”它如同日本的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的教义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和忠义”。 首先,讲讲这部小说集的第一篇《罗生门》, 罗生门讲的是一个穷苦仆人来到一个破庙,看见一个老妇人拔死人头发卖,觉得她很没有人性,但老妇人一翻说教为生活所破,很有几分道理,于是那人若有所悟,抢了老妇人的衣服走了 我觉得罗生门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活不下去的仆人第一考虑了物质,也就是生存需要,所以激发了他为了生存作恶的念头。而他的武士道,就是超脱于动物性的精神力,对其行为作出了矫正,让他不愿意作恶。(超我)而他在老婆子嘴里听到的恶事使他明白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给自己找过借口的话,那就做什么恶事都可以了。我觉得芥川先生也有点在叙述当人性的本我与超我发生矛盾时,周围的环境会影响自我的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句话就是,其实武士是堕落了。文章是对利已主义的批判。 在看《手绢》的时候,由于到日本文化理解不足,我就陷入了疑惑。后来我到网上查了相关资料,才稍微能读懂一些。 西山笃子能在丧失儿子时用平静的声调来谈论就是这武士道精神的教义;她不能流露自己的悲伤给先生,因为她不能打乱先生平静的生活。但是,这不是她想做的,首先,她的造访就流露了这个心情。如果西山笃子遵循武士道精神,她是不会特地登门拜访告诉先生她儿子病死的消息。她应该知道,当先生得知自己学生病死的消息时内心一定是不能平静的。 手绢象征的是和日本武士道完全相反的,正如原文中所说的“那是脸上浮着微笑。两手却把手绢一撕两半的双重技巧。我们现在把这个叫派头。”的西方虚伪的象征。对这一现象,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给了深刻、含蓄的讽刺。他批判这种不伦不类的虚伪的“武士道”因为它就像“夹杂着大量的水,而且大多是泥坑里的水。”污染了社会。 最后一篇我觉得非常好的是《地狱图》。 《地狱图》的篇幅比较长,简单的说,小说叙述的是日本一个势力强大的贵族和他豢养的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经典」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话说一天黄昏时分,有个仆役在罗生门下等待雨住。 宽阔的门下,此人孑然一身。朱漆斑驳的硕大圆柱上,惟独落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既然位于朱雀大路,这个男子而外,按说还会有两三个避雨的戴市女笠或软乌帽子的人,然而,除了他,谁都没有。 原因是,近两三年来,在京都,地震啦,旋风啦,失火啦,饥馑啦,一桩桩灾难接连发生。从而京城之荒凉不同寻常。据古籍记载,曾把佛像和佛具击碎,将沾着朱漆或金银箔的木头码在路旁,当做柴禾来卖。京城里尚且落到这步田地,整修罗生门等事,根本就被弃置不顾。于是,墙倒众人推,狐狸住进来了,盗贼住进来了。到头来,甚至将无人认领的尸体也拖到这座门楼来丢弃,竟习以为常。所以太阳西坠后,人人都感到毛骨悚然,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知打哪儿倒是又聚来了许多乌鸦。白昼,只见好几只乌鸦正在盘旋,边啼叫边围绕高高的鸱尾飞翔。尤其是当门楼上空被晚霞映红了的时候,就像撒了芝麻似的,看得一清二楚。当然,鸟鸦是来啄食门楼上的死人肉的。——不过,今天兴许时间已晚,一只也看不见。仅仅能瞧见东一处西一处快要坍塌了的、而且夹缝儿里长草滋生的石阶上那斑斑点点也巴着的白色乌鸦粪。身穿褪了色的藏青袄的仆役,一屁股坐在七磴石阶的最高一磴上,边挂念长在右颊上的那颗大粉刺,边茫然地眺望落雨。 雨包围着罗生门,从远处把刷刷的雨声聚拢过来。薄暮使天空逐渐低垂下来,抬头一看,门楼顶那斜伸出去的雕甍,正支撑着沉甸甸的乌去。 为了从无可奈何中好歹想办法,就顾不得择手段了。倘若择手段就只有饿死在板心泥墙角下或路旁的土上。然后被拖到这座门楼上,像狗一样遗弃拉倒。倘若不择手段呢——仆役针对同一个问题转了好几次念头,终于得出这个结论。然而,这个“倘若”不论拖到什么时候,归根到底还是“倘若”。尽管仆役对不择手段是加以肯定的,然而“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这条路子就理所当然地跟踪而至。他却拿不出勇气来积极地予以肯定。 仆役打了个大喷嚏,随后很吃力似的站起来。京都的傍晚阴冷,冷得恨不能来上一只火钵才好。暮色渐深,风毫不客气地从门楼那一根根柱子之间刮过去。落在朱漆柱子上的蟋蟀也已不知去向。 仆役缩着脖儿,高高耸起在金黄色汗衫外面套着藏青袄的肩头,打量着门楼四周。要是不必担忧风吹雨打,不必害怕被撞见,能够舒舒服服睡上一宿的地方,他就想在那儿对付着过夜。这当儿,一副登门楼用的、同时也涂了朱漆的宽梯映人眼帘。上面即使有人,横竖也都是死人。于是,仆役留意着腰间所挂木柄长刀,不让它出鞘,抬起穿着草鞋的脚,踏上楼梯的最下面一磴。 过了几分钟。在通到罗生门门楼的宽梯中段,有个男人像猫那样蜷缩着身子,憋息窥视上边的动静儿。从门楼上照射下来的火光,依稀浸润了此人的右颊。颊上,胡碴当中长了一颗红红的灌了脓的粉刺。仆役一开始就以为门楼上左不过净是死人而已。然而,上了两三磴楼梯,上边有人笼了火,好像还东一下、西一下地拨着火。由于混浊的淡黄色的光摇曳着映在遍布蜘蛛网的顶棚上,所以立即晓得了这一点。雨夜在这座罗生门楼上笼火。反正不是等闲之辈。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展现了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世人不同的利己主义思维与表现,将乱世中人性的兽性,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芥川在《罗生门》中塑造的“家丁”与“老婆子”的形象无不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暴露的利己主义以及人性的弱点。芥川通过对家丁的心理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家丁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多次心理转变。而最终,家丁成为一名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主要讲了一个傍晚里罗生门内发生的故事。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精致考究,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撼。而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的想法,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 正如多数的日本作家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芥川龙之介也通过笔下家丁这一人物形象极大地展现了个体从心性健全到人性泯灭、损人利己的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服侍主人有年却被辞退”[2]的家丁因无家可归躲雨在城门下,思考如何继续过接下来的日子。他反复考虑“要不要不择手段地生活”[2]。这说明原本他只是一名忠诚老实的普通人,并非是天生无恶不作的邪恶之人。他尚存理智和良知,以偷盗为耻,认为勤恳踏实才是生活之本,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堕落成强盗的。在家丁登上罗生门城楼,发现了老婆子在拔死人的头发时,他是“对一切罪恶的反感越来越强烈”[2],甚至刚刚自己一直在考虑的是否为了生存而做强盗的想法也被瞬间否定了。他人性中的良知在看到老妪不道德的行为时如同火焰般燃烧,从之前的为生存思考的道德选择骤然间清楚起来,身上的正义感也促使着他去遏制自己身上的不道德的想法,而在听完老太婆的叙述后,他的心理再次发生了改变。他为自己为恶找到理由,于是立即付诸实施。将人性的软弱和无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就倾向了恶。”[1]老太婆为恶有她的理由:女尸活着的时候,用蛇假冒鱼干卖掉赚钱;家丁也有理由:老太婆做的事情实在恶心。而女尸、老婆子和家丁在极端物质条件的威胁下:不为恶,就会饿死。所有人都有正当的理由,人性的善良和诚实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二 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甚至觉得认为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

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阅读

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阅读 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谨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所以家将的避雨,准确的说是“无路可走”。家将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 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哩--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这决定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家将打了一个大喷嚏,又大模大样地站起来,夜间的京城已冷得需要烤火了,风毫不客气地吹进门柱间。家将缩着脖子,向门内四处张望,如有一个地方,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给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多好。 这时候,他发现了通门楼的楼梯,便摸摸腰间的刀,跨上楼梯最下面的一级。 当初,他估量这上头只有死人,可是上了几级楼梯,看见还有人点着火。这火光又这儿那儿地在移动,模糊的黄色的火光,在天花板下摇晃。他心里明白,在这儿点着火的,决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家将壁虎似的忍着脚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尽量伏倒身体,伸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向楼房望去。 果然,正如传闻所说,楼里胡乱扔着几具尸体。一股腐烂的尸臭,家将连忙掩住鼻子。 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秀长,是一个女人。 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当然还不明白老婆子为什么要拔死人头发,不能公平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单单这一点,已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然他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于是,家将两腿一蹬,一个箭步跳上了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老婆子大吃一惊,并像弹弓似的跳了起来。 “哪里走!” 家将挡住了在尸体中跌跌撞撞地跑着的老婆子,俩人便在尸堆里扭结起来。家将终于揪

(日)芥川龙之介小说阅读:《鼻子》

(日)芥川龙之介小说阅读:《鼻子》 鼻 子 (日)芥川龙之介 文洁若译 谈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无人不晓。它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颚下。形状是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艺儿从脸中央耷拉下来。 内供已年过半百,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 内供腻烦鼻子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鼻子长确实不便当。首先,连饭都不能自己吃。不然,鼻尖就杵到碗里的饭上去了。内供就吩咐一个徒弟坐在对面,吃饭的时候,让他用一寸宽两尺长的木条替自己掀着鼻子。可是像这么吃法,不论是掀鼻子的徒弟,还是被掀的内供,都颇不容易。一回,有个中童子来替换这位徒弟,中童子打了个喷嚏,手一颤,那鼻子就扎到粥里去了。这件事当时连京都都传遍了。然而这决不是内供为鼻子而苦闷的主要原因。说实在的,内供是由于鼻子伤害了自尊心才苦恼的。 池尾的老百姓替禅智内供着想,说幸亏他没有留在尘世间,因为照他们看来凭他那个鼻子,没有一个女人肯 嫁给他。有人甚至议论道,他正是由于有那么个鼻子才出家的。内供却并不认为自己当了和尚鼻子所带来的烦恼就减少了几分。内供的自尊心是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他是不会为娶得上娶不上妻子这样一个具体事实所左右的。于是,内供试图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 他最初想到的办法是让这鼻子比实际上显得短一些。他就找没人在场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专心致志地揣摩。有时候他越是挖空心思,反而越觉得鼻子显得长了。 内供还不断地留心察看别人的鼻子。他一边跟人讲话,一边情不自禁地捏捏那耷拉着的鼻尖,不顾自己的岁数红了脸,这都怪他那惆怅的情绪。 最后,内供竟想在内典外典里寻出一个鼻子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好排遣一下心头的愁闷。内供听人家讲到震旦的事情,提及蜀汉的刘玄德耳朵是长的,他想,那要是鼻子的话,该多么能宽解自己的心啊。 一年秋天,内供的徒弟进京去办事,从一个熟稔的医生那里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的绝技。那位医生原是从震旦渡海来的,当时在长乐寺作佛堂里的供奉僧。 办法极其简单,仅仅是先用热水烫烫鼻子,然后再让人用脚在鼻子上面踩。 寺院的浴室照例每天都烧水。徒弟马上就用提桶从浴室打来了热得伸不进指头的滚水,在木纸托盘上钻了个窟窿,盖在提桶上,从窟窿里把鼻子伸进热水。鼻子给滚水烫得发痒,像是让屹蚤咬了似的。 内供把鼻子从木纸托盘的窟窿里抽出来之后,徒弟就两脚用力踩起那只还热气腾腾的鼻子来了。踩着踩着,鼻子上开始冒出小米粒儿那样的东西,看那形状活像一只拔光了毛囫囵个儿烤的小鸟。徒弟一看,就停下脚来,似乎自言自语地说:说是要用镊子拔掉这个呢。 内供迟迟疑疑地瞥着徒弟用镊子从鼻子的毛孔里钳出脂肪来。脂肪的形状犹如鸟羽的根,一拔就是四分来长。 把烫过两次的鼻子伸出来一看,果然比原先短多了,跟一般的鹰勾鼻子差不离。 可是那一整天内供都担心鼻子又会长了起来。第二天清早一醒来,内供首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鼻子依然是短的。 然而过了两三天,内供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过去曾失手让内供的鼻子杵到粥里去的那个中童子,在讲经堂外面和内供擦身而过的时候,起先还低着头憋着笑;后来大概是终于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_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国外文学(季刊) 1998年第1期(总第69期)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 ——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王向远 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理智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有数的几位一流作家之一。鉴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坛也给了他一定的重视。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先生最早译介芥川的作品,之后,芥川的作品便大量地、陆续不断地译成中文。特别是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对中国文坛也造成了一定的震动,并在其后二三年间形成了一股“芥川龙之介热”,许多刊物纷纷刊登芥川的作品,发表公司芥川的文章。影响很大的《小说月报》还迅速推出了《芥川龙之介专辑》。从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翻译出版的芥川的作品集至少有八种,见诸杂志报端的译文更多。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把20、30年代中国翻译的日本作家的作品按数量多少排了一个队,结果芥川龙之介名列第二。1然而,这种热心的译介,并不表明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认同。相反,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文坛所受的激烈批评、排斥乃至否定,是日本其他作家所没有遇到过的。当中国文坛从日本文学史的角度评论芥川时,尚能对芥川作出客观的肯定评价,如刘大杰、查士元、郑伯奇等就是这样做的;而当站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独特的立场上评论芥川时,则鲜有对芥川表示完全赞赏者,更有不少作家对芥川表示了不满、批判甚至是讨厌的态度。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一方面是热心的大量的译介,一方面是激烈的否定和批评。 对芥川龙之介在译介中含有保留和批评,最早始于鲁迅。鲁迅在1921年写的《〈鼻子〉译者附记》中,坦率地指出: 不满于芥川氏的,大约因为这两点: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o 1929年,评论家韩侍桁在《杂谈日本现代文学》中写道: 说来也奇怪,我自从看过芥川氏的《中国游记》后,我总对他不抱好感,乃至再一看他的出世作品《鼻》与《罗生门》,我对于这位作家的艺术良心就根本起了疑问了。(中略)只是从这两篇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全部作品的长处和短处。他文字的美好与构造的精练,在这两篇中也可以说是已达到完成了吧!但同时这位作家对于艺术的缺少真实的态度,也表现得清清楚楚。他的作品是很能给读者一时的兴奋的,但是它们决经不住深思。你若是一细细地琢磨起来,它们的架子将要完全倒毁。? 1931年,冯子韬(乃超)在为他翻译的《芥川龙之介集》写的题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作风和艺术观》的序言中,以讥笑的口吻说: 当芥川龙之介在《新思潮》发表小说《鼻子》的时候,他的先生夏目漱石曾以这样的话去激励 118

芥川龙之介小说: 蛙

芥川龙之介小说:蛙 蛙 芥川龙之介 池塘周围,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和菖蒲。在芦苇和菖蒲的那边,高大的白杨林矫健地在风中婆娑。在更远的地方,是静寂的夏空,那儿经常有碎玻璃片似的云,闪着光辉。而这一切都映照在池塘里,比实物更美丽。 蛙在这池塘里,每天无休无止地呱呱呱嘎嘎嘎地叫着。乍一听,那只是呱呱呱嘎嘎嘎的叫声。然而,实际上却是在进行着紧张激烈的辩论。蛙类之善于争辩并不只限于伊索的时代。 那时在芦苇叶上有一只蛙,摆出大学教授的姿态,说道:“为什么有水呢?是为了我们蛙游泳。为什么有虫子呢?是为了给我们蛙吃。” “对呱!对呱!”池塘里的蛙一片叫声。辉映着天空和草木的池塘的水面,几乎都让蛙给占满了,赞成的呼声当然也是很大的。恰好这时候,在白杨树根睡着一条蛇,被这呱呱呱嘎嘎嘎的喧闹声给吵醒了。于是抬起镰刀似的脖子,朝池塘方向看,困倦地舔着嘴唇。 “为什么有土地呢?是为了草木生长。那么,为什么有草木呢?是为了给我们蛙遮荫凉。所以,整个大地都是为了我们蛙啊!” “对呱!对呱!” 蛇,当它第二次听到这个赞成的声音的时候,便突然把身体像鞭子似地挺起来,优哉游哉地钻进芦苇丛里去,黑眼睛闪着光辉,凝神窥视着池塘里的情况。 芦苇叶上的蛙,依然张着大嘴巴进行雄辩。 “为什么有天空呢?是为了悬起太阳。为什么有太阳呢?是为了把我们蛙的脊背晒干。所以,整个的天空也都是为了我们蛙的啊!水、草木、虫子、土地、天空、太阳,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蛙的。森罗万象,悉皆为我这一事实,已完全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当敝人向各位阐明这一事实的同时,还愿向为我们创造了整个宇宙的神,敬致衷心的感谢!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啊!” 蛙仰望着天空,转动了一下眼珠儿,接着又张开大嘴巴说:“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呵……” 话音没落,蛇脑袋好像抛出去似地向前一伸,转眼之间这雄辩的蛙被蛇嘴叼住了。 “呱呱呱,糟啦!” “嘎嘎嘎,糟啦!” “糟啦!呱呱呱,嘎嘎嘎!” 在池塘里的蛙一片惊叫声中,蛇咬着蛙藏到芦苇里去了。这之后的激烈吵闹,恐怕是这个池塘开天辟地以来从来也没有过的啊。 在一片吵闹声中,我听到年轻的蛙一边哭一边说:“水、草木、虫子、土地、天空、太阳,都是为了我们蛙的。那么,蛇是干什么的呢?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吗?” “是呀!蛇也是为了我们的。要是蛇不来吃,蛙必然会繁殖起来。要是繁殖起来,池塘——世界必然会狭窄起来。所以,蛇就来吃我们蛙。被吃的蛙,也可以说是为多数蛙的幸福而作出的牺牲。是啊,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悉皆为蛙!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啊!” 我听到一个年老的蛙这么回答道。 一九一七年九月作

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阅读

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阅读 蜘蛛丝 芥川龙之介 一 一天,佛祖释迦穆尼独自漫步于极乐世界的莲花池畔。池中绽放的朵朵莲花洁白如玉,花心的金蕊赏心悦目,从中散发出的宜人芳香弥漫周遭。此时的极乐世界恰是清晨时分。 佛祖伫立池边,无意之中,从覆盖着水面的莲叶间隙看到了下界的情景。莲池之下正是十八层地狱的底部,透过水晶般的池水,三途河与针山的景象如水镜中的场景一般清晰可见。 此时,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挤在一起蠕动的场面映入佛祖的眼帘。佛祖知道这犍陀多虽然是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却也干过一件善事。话说一次,犍陀多穿过森林时见路旁有一只蜘蛛在爬行,于是抬起脚来欲将之踩死,可转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虽小也是一条性命,随意杀之岂不罪过。想罢,最终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佛祖注视着地狱的景象,同时也想起犍陀多曾放生蜘蛛一事,于是琢磨着对他那唯一的一次善举给与回报,寻机使之脱离地狱。恰巧看见旁边翡翠般的莲叶上有一只极乐世界的蜘蛛在拉丝,佛祖轻轻取过蛛丝,自洁白如玉的莲花间隙径直将蛛丝向遥远的地狱放下去。 二 在地狱的血池里,犍陀多同罪人们沉浮其间。四周一片漆黑,若偶尔在黑暗中有些许光亮闪现,也只是针山的反射,煞是瘆人。而且四周如墓穴一般寂静,间或听到一些声音,也唯有罪人们的呻吟,因为坠入此处的人饱受形形色色地狱之苦,已没有了哭泣的力气。故此,就连犍陀多这江洋大盗也只能呛着血池中的污血,如濒死的蛤蟆一般残喘挣扎。 一次,犍陀多不经意间仰望血池上空,发现幽暗之中,有一根银色的蜘蛛丝,畏缩地反射着微光自遥远的上空向着他的头顶坠下来。犍陀多一见,情不自禁地击掌欢呼,心想:若是攀着这蛛丝可随意而上的话,定能脱离苦海。不!弄得好或许还能去极乐世界,若果真如此,既可免遭逐上针山,也可逃离血池。 主意已定,犍陀多迅速双手紧紧抓住蛛丝,开始拼命向上攀爬。原本是盗贼出身,攀索自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地狱与极乐世界之间相距数万里,即便心急也不会轻易到达的。攀爬了一会儿,犍陀多终于疲惫不堪,已无捯手之力。于是,无奈之下,暂作休息,他悬在蛛丝上向遥远的下方眺望。 一望才知自己攀爬的成果有多么显著,方才置身的血池,眼下已隐没在黑暗之中,而且那令人恐怖的针山也已远远地抛在脚下。若依此势头爬上去的话,逃离地狱似乎为时不远了。犍陀多双手缠绕着蛛丝,嘴里发出久违的欢笑声:“妙哉!妙哉!”然而同时他也突然发现这蛛丝的下方有无数的罪人紧随其后攀爬上来,那行列有如蚂蚁的队列。见此情景,不知是因为惊讶,抑或是因为恐慌,犍陀多如痴呆一般张着大嘴,唯有眼珠在转动,心想:这细细的蛛丝勉强能承受我一人的体重,如何能负担如此多人的重量?我是何等宝贵!如今好不容易爬到这里,万一蛛丝绷断,岂不是要和这些罪人一起跌回到地狱中去?若果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依然有成百上千的罪人蠕动着从血池中爬起来,纷纷攀上这纤细光亮的蛛丝,并排成一行拼命向上攀爬。如果此时不设法阻止,蛛丝定会一断两截,自己将坠回地狱。 想罢,他大声吼道:“呔!罪人们听着,这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这一吼不要紧,一直安然无恙的蛛丝突然从他攀爬的地方“嘭”地一声断开。于是犍陀多也完蛋了,只见他风驰电掣,有如旋转的陀螺一般,转眼之间一头栽回到黑暗的地狱里。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论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日本中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苦心的雕琢和推敲,意旨幽深,立意精辟,文采清俊,修辞美妙,特别是对人性的刻画人木三分并富有张力,作品充满思想性、智慧性和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最高美学成就及艺术品位。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中国文学思想之成因 芥川龙之介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但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再婚等原因,从小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芥川自幼就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养父一家的影响下,尤其喜欢中国古典作品,在童年时代他就被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所吸引。他读了很多中国的古典小说,并从中认知、了解中国。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主攻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他在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又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这些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

文学与文化修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情愫”。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表现。“自1914年到1927年的文学创作中有12篇是取材于中国。具体有《酒虫》、《仙人》、《奇遇》、《黄粱梦》、《英雄之器》、《杜子春》、《尾生的守信》、《秋山图》、《掉头的故事》、《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女体》,在这l2篇作品中,大多数取材于《聊斋志异》、《剪灯夜话》等。” 无论是西方材料还是东方材料,芥川龙之介都能驾驭自如,以其奇拔的方式表现出来,抒发其个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及艺术情怀,给予古典文学以现代意义。芥川龙之介涉足文坛之时,正是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席卷全国,反自然主义文学蓬勃兴起之时。小牧近江等人创办的《播种人》杂志让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切实地发展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播种人》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学和劳动文学,明确提出反战、反军国主义的口号,旗帜鲜明地支持俄国十月革命。《播种人》是以文学为中心,具有高度思想性、观念性和政治色彩的进步杂志。在这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下,芥川龙之介以冷静的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各种文学观,在对待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他不象艺术至上者那样完全否认文学的政治价值,他曾说过:“我在气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人生观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1921年3月19日,芥川龙之介做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从东京出发,开始了他四个多月的中国视察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也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中

芥川龙之介小说《母性》阅读

芥川龙之介小说《母性》阅读 母 性 芥川龙之介 雌蜘蛛沐浴盛夏的阳光,在红月季花下凝神想着什么。 这时空中响起振翅的声音,突然一只蜜蜂好像摔下来似地落在月季花上。蜘蛛猛地举目望去。寂静的白昼的空气里,蜜蜂振翅的余音,仍然在微微地颤动着。 雌蜘蛛不知什么时候蹑手蹑脚地从月季花下边爬出来。蜜蜂这时身上沾着花粉。向藏在花芯里的蜜把嘴插了进去。 这种极其残酷的悲剧,以后不知发生了多少次。然而,红月季花在喘不过气的阳光和灼热中,每天仍在斗艳盛开。……过了不久,蜘蛛在一个大白天,忽然想起什么似地钻到月季的叶和花朵之间的空隙,爬上一个枝头。枝头上的花苞,被地面酷热的空气烤得将要枯萎,花瓣一边在酷热中抽缩着,一边喷放着微小的香味儿。雌蜘蛛爬出这里之后,就在花苞和花枝之间不断地往还。这时洁白的,富有光泽的无数蛛丝,缠住半枯萎的花蕾,渐渐又缠向枝头。 不一会工夫,这里出现了一个好像绢丝结成的圆锥体的蛛囊,白得耀眼,在反射着盛夏的阳光。 蜘蛛做完了巢,就在这华丽的巢里产下无数的卵。接着又在囊口织了个厚厚的丝垫儿,自己坐在上面,然后张起类似顶棚的像丝一样的幕。幕完全像圆屋顶,只是留一个窗子,从白昼的天空把凶猛的灰色的蜘蛛遮盖起来。但是,蜘蛛——产后身体瘦弱的蜘蛛,躺在洁白的大厅中间,月季花也好,太阳也好,蜜蜂在翅音也好,好像全忘记了,只是专心致志地在沉思着。 几周过去了。 这时蜘蛛囊巢里,在无数蛛卵中沉睡着的新生命苏醒了。对这件事最先注意到的是在那白色大厅中间断食静卧的、现在已经老了的母蜘蛛。蜘蛛感觉到丝垫下面不知不觉地蠢动着的新生命、于是慢慢移动着软弱无力的脚,咬开把母和子隔离开的囊巢顶端。无数的小蜘蛛不断地从这儿跑到大厅里来。或者不如说,是丝垫变成了百十个微粒子在活动着。 小蜘蛛马上钻过圆屋顶的窗子,一哄拥上通风透光的红月季的花枝。它们的一部分拥挤在忍着酷暑的月季的叶子上,还有一部分好奇地爬进喷着蜜香的层层花瓣的月季花里去,另有一部分已经纵横交错于晴空之中的月季花和月季枝之间,开始张起肉眼看不清的细丝。如果它们能叫的话,在这白昼的红月季花上,一定会像挂在枝头的小提琴在风中歌唱那样,鸣叫轰响。 然而,在这圆屋顶的窗前边,瘦得像影子似的母蜘蛛,寂寞地独自蹲在那儿。 不只这样,而且过了好久,连脚也一动不动了。那洁白大厅的寂寞,那枯萎的月季花苞的味儿,生了无数小蜘蛛的母蜘蛛,就在这既是产房又是墓地的纱幕般的顶棚之下,尽到了做母亲的天职,怀着无限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之间死去了。——这就是那个生于酷暑的大自然之中,咬死蜜蜂,几乎是“恶”的化身的女性。 一九二0年四月作 (《世界微型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运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蜜蜂与雌蜘蛛大战,着意刻画了蜜蜂的善良无助和蜘蛛的残忍血腥,在善与恶的交织中思想倾向很明显。 B.雌蜘蛛为了哺育尚未出世的幼弱生命,就是可以牺牲他族的性命为代价,这是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