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2—2016)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

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二○一三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 (1)

三、规划定位 (2)

四、规划编制依据 (2)

五、规划范围 (4)

六、规划期限 (4)

第二章流域生态环境现状、问题与保护形势 (5)

一、赛里木湖概况 (5)

二、生态环境现状 (6)

三、水环境质量状况 (7)

四、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五、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0)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5)

三、规划目标 (15)

第四章主要任务与分区治理布局 (18)

一、构建主动保护与预防体系,有效保护现有良好生态系统 (18)

二、加强退牧还草与草畜平衡,促进草地修养生息 (24)

三、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生态系统不断改善 (26)

四、加强各类污染源治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30)

五、实施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旅游活动环境影响 (32)

六、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方式 (32)

七、严格控制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降低流域环境风险 (33)

八、强化流域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生态安全监管制度 (34)

第五章重点工程与投资 (35)

一、流域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工程 (35)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35)

三、污染防治工程 (38)

四、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9)

五、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40)

第六章保障措施 (42)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42)

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 (43)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项目建设 (43)

四、强化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 (43)

五、严格管理,推进规划实施 (44)

附表一: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项目表

附图一:赛里木湖规划区生态功能分区图

附图二:草地禁牧工程分布图

附图三:草地生态修复工程分布图

附图四:湖滨退化土地修复与建设工程分布图

附图五:生态护岸工程分布图

附图六:入湖河流(沟道)生态建设工程分布图

附图七:环湖道路局部沟道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分布图

附图八:垃圾、污水收集和清运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图

附图九: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布图

附图十:畜禽养殖污染控制项目分布图

附图十一: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分布图

附件一:规划编制说明

附件二:规划评审意见修改说明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背景

2007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对我国几大湖泊的生态安全问题,要逐一进行评价,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2011年,财政部和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开展我国环境良好湖库的生态保育试点工作,推动了我国湖泊(水库)保护思路由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向“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转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我区良好湖泊生态保育试点工作,专项设立了新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专项资金,并先后启动了我区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喀纳斯湖和乌伦古湖4个湖泊的生态试点工作,并要求各纳入试点的湖泊均需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此,自治区环保厅和财政厅向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下达了“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任务。博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试点工作,迅速成立了“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的各项工作,并委托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负责承担编制《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任务。

二、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

赛里木湖为天山北坡西部最大的一个高山湖泊,是博尔塔拉——伊犁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博尔塔拉——伊犁区域乃至整个北疆地区的气候、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004年1月赛里木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名胜区,对赛里木湖流域生态环境加强保护,既是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也是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对整个北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更潜在地影响着北疆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新疆来之不易的稳定大局。

赛里木湖流域目前总体生态环境良好,水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均较低,各类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整。流域草地面积为729.92平方公里,占流域陆地总面积

的77.12%,是新疆主要的草场之一,历史上一直是博州及伊犁州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生息之地。但上世纪60年代以来,草场的实际载畜量不断上升,加之区内草场和旅游场所使用权属的地方分割,缺乏对整个区域有效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逐渐兴起的旅游活动及草场畜禽养殖难以达到科学、规范和统一的管理,致使区域生态环境呈现逐年退化态势,局部区域较为严重。

未来随着区域旅游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赛里木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利用强度将进一步加大,高强度旅游建设及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和局部生态退化现状将极大增加赛里木湖生态退化、水质降低的风险。为此,迫切需要尽快开展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其为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实现对流域内现有良好生态系统有效保护,对已有生态环境问题实施有效防治,并能够建立起统一有效的流域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协调未来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赛里木湖生态保持良性发展,湖泊水质持续改善,维护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和长治久安,促进区域“生态文明”。

三、规划定位

本规划是有关赛里木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重点以赛里木湖水质保护、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主,是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规划是指导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方案编制,实施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湖泊、河流水污染防治,保障湖泊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

四、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12月28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4号));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2月22日);

(13)《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1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 号);

(15)《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2〕19号);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

(17)《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

(18)《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48号令);

(19)《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58);

(2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8);

(2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2月1日);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风景名胜区条例”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73号));

(24)《中国新疆水环境功能区划》;

(2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7)《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总站生字[2001]090号);

(28)《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

(29)《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 号);

(30)《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含减排)“十二五”规划》;

(31)《博乐市博乐市现代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3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业发展规划》(2012年);

(34)《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7-2020年)》;

(35)《赛里木湖风景名胜景区总体规划》;

(36)《新疆赛里木湖旅游区5A提升规划》。

五、规划范围

规划的范围为整个赛里木湖流域,面积共计1408平方公里,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温泉县、兵团农五师,伊犁地区霍城县、农四师等管辖、借用和正在使用的所有夏牧场和旅游景区等。

六、规划期限

本次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方案的规划水平年为2011年,执行时间为:2012年至2016年。

第二章流域生态环境现状、问题与保护形势

一、赛里木湖概况

(一)湖泊流域概况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山地冷水湖,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地处博乐市西南端,流域集水面积1408平方公里,目前湖面海拔2071.0米,最大湖长(东西长)29.5公里,最大湖宽(南北宽)23.4公里,水域面积平为均458平方公里,呈椭圆形,最大水深92米,蓄水总量210亿立方米。

(二)湖泊变迁

早期的赛里木湖面积比现代大约1/3,水深至少比现在增加50-80米,且早期为外泄湖,当时应为淡水。后曾有多次变化,水位时升时降,但变化幅度不大,近200年来水位变化在3-5米上下。晚更新世以来,湖水量开始减少,逐渐形成闭塞无出口的山间湖泊以后,水质发生了变化,平均矿化度2.5-3.0克/升,且湖边、中部、表层及下层基本相同,为微咸湖。

(三)水文与水系

环赛里木湖分布有26条常流水沟、侧泉和20余条季节性小沟,主要发源于赛里木湖西北中部、高山区、伊克查干赛根郭勒,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9398万方。常年流水中的较大河沟为查干郭勒,其它河沟都在出山口后渗入冲积地带,以地下径流形式补充入湖,湖水主要靠水面蒸发和湖底渗漏排泄,长期维持自身平衡,故水体透明度较高。一直以来,人为对赛里木湖流域入湖水资源量的调控和利用量极少,流域各河流水系均能保持相对自然的入湖径流量。

(四)社会经济现状

赛里木湖地区无工业企业,流域西北部的喇嘛苏沟东侧分布有喇嘛苏铜矿矿床,预测储量为150万吨,目前尚未进行规模化开采和加工。牧业、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是目前赛里木湖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据测算2011年赛里木湖流域内的牧业年产值为18535万元,水产养殖业产值为860万元,旅游业3336万元;三产比例为:85.3:0:14.7,以畜禽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流域内大部分景区由博州赛管委管理,但松树头景区现由伊犁霍城县使用和管理。按照赛里木湖浮

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湖泊总计可以提供鱼产力1188-1936吨,但适宜养殖量不应超过500吨,目前的捕获量为每年100吨左右。

赛里木湖流域是新疆最大的夏草场之一,草场总面积为130.65万亩,历史上一直是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生息之地,现为博州、农五师和伊犁州霍城县、农四师(借用)四地共同使用的天然夏牧场;其中,博乐市使用56.34万亩、温泉县32.39万亩、伊犁州使用28.68万亩、农五师使用12.61万亩、农四师使用0.63万亩。

二、生态环境现状

(一)生态系统特征

赛里木湖流域属于天山山地干旱草原—针叶林生态区,天山北坡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天山北坡西段赛里木湖及周边自然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从湖泊到周边高山带,分布有完整的山地植物垂直带谱,从下至上依次为荒漠草原带、干草原带、真草原带、草甸草原带、云杉林带、亚高山草原带、高山稀疏植被带和冰雪带。区内林地面积为91.01平方公里,草地面积为729.92平方公里,陆地林草植被总覆盖率高达86.74%,受西北部山地的植被垂直带比较完整,草甸植被发育良好,盖度大,产草量高。

目前,赛里木湖流域目前总体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各类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整,但区内夏牧场20世纪80年代就已严重超载,致使草地局部退化严重,引发了较为突出的局部生态环境问题,如局部草地生态退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干扰、草原虫鼠害等均有加剧的态势,且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和风险也逐渐增加。

(二)湿地资源状况

赛里木湖湿地类型丰富,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是全国173处重要的湿地之一。流域湿地总面积541.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41.6%;其中湖面458.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35.2%;湿草甸面积为58.90平方公里,苔草沼泽湿地面积为7.89平方公里,淡水泡面积为4.5平方公里,河流、溪泉12.31 平方公里。赛里木湖湿地具有孤岛性、多变性、贫营养、矿化度高、原生湿地特征减弱等特点。

(二)生物多样性现状

赛里木湖流域生物资源丰富,区域共有植物639种,分属于58科288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大多数。流域所在区域为我国动物区系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分布型有北方型、东北型、中亚型和高地型,其中亚型为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湖沼动物群、森林草原动物群、荒漠动物群等3种不同的生态类群。目前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25种,是天鹅及其它迁徙水鸟的天然夏季栖息地、觅食场所和迁徙路径,被称为“鸟类天然乐园”。

(三)湖泊水生生态现状

赛里木湖共有浮游植物71种(属),分属于6个门,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居多。浮游动物的种类共有8种(属),其中轮虫有3种,优势种为西藏拟溞和2种镖水蚤。湖泊内大型水生植物较少,在点将台近岸区、湖西南沿岸和湖中岛湾等处,发现有大量沉没于水中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inn。赛里木湖浮游和底栖生物是赛湖冷水鱼的重要饵料。

赛里木湖过去从未有过鱼类。自1976年起,博州水电局投放大量冷水性鱼苗,1998年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鱼、凹目白鲑等冷水性鱼类取得成功,现已有高体雅罗鱼等20余种全国独有的冷水鱼类。

三、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水质现状

2000年以前来赛里木湖水质较稳定,各项指标变化不大,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都极低。2012年湖泊大部分水质指标能达到Ⅱ类,氨氮、总磷平均可达到Ⅲ类,总氮则部分为Ⅳ-Ⅴ类,为湖泊水环境主要的超标因子。有机类和营养盐类指标均呈现湖周区域高于湖心的趋势,在湖西南的松树头附近、东南三台附近及北部赛北堡附近有集中高值区。全湖营养状态均为贫营养水平,部分区域接近中营养水平下限。

(二)污染物排放现状

2012年赛里木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化学需氧量16744.3吨,氨氮2634.3吨,总氮5821.1吨,总磷1581.8吨。在所排放的污染物中,进入赛里木湖水体的化学需氧量8678.6吨,氨氮852.1吨,总氮1969.2吨,总磷358.4吨;总氮、总磷的入湖量分别超过允许入湖量(总氮为1493.7吨、总磷为275.2吨)的33.4%和31.4%。

四、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较严重

目前赛里木流域内111.45万亩的夏草场,退化面积已达70万亩以上,占该区草场面积约62.8%。主要退化区域包括:西部草原包括达镇香班牧场、阿热勒托海牧场沿湖37.62平方公里的范围,高覆盖度草地退化为中覆盖度草地;南部草原有9.14 平方公里的高覆盖度草地变为中覆盖度草地,有17.65 平方公里的高覆盖度草地变为低覆盖度草地;东北部草原退化面积约为11.85平方公里,部分地区已呈荒漠化景象。环赛湖周边50-500米不等的区域内湖滨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地表植被退化、裸露和沙漠化现象,沙化区域已达到250公顷,退化湖滨带达到3100公顷以上。

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流域内主要草场内草地植被矮化现象明显,羊茅种群不断减退,甚至退出;苔草、百里香(Thymus mongolic us)等耐牧性和抗旱性更强的种类逐渐成为草地的主要建群种;湖东部和湖北部沿岸部分土地以禾本科为主的优良牧草成份明显减少,杂类草的成份逐年增多;与1963年同期(7月)相比,2007年草地牧草存量下降了55.8% -70.3%。

(二)流域源头汇水有林地局部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赛里木湖流域现有有林地面积约7557公顷,与1986年相比,目前区内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天然有林地退化面积达684.72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低海拔处、松树头、赛北堡附近区域及松树头-萨尔巴斯套南部山林地带,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三)局部区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环湖道路两侧局部土壤侵蚀严重。在环湖公路两侧过路涵桥及附近区域,形成局部土壤侵蚀严重量较严重的沟道侵蚀区,致使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在整个东部环湖公路两侧大规模分布,湖北和湖西地区也有分布。一些工程建设遗留了大量的砂石坑、土坎等,破坏了景区内的原始地貌。

(2)湖岸侵蚀加剧,威胁湖泊水质和环湖设施。局部湖岸在湖浪冲蚀下形成崩塌侵蚀陡岸,不断被侵蚀、坍塌,其中湖东和湖南岸侵蚀严重,湖岸线大面积崩塌,大量崩塌的泥沙被带入湖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湖泊水质;同时,湖东

侧的老环湖公路已经因湖岸侵蚀坍塌而消失,目前湖岸坍塌和侵蚀已经开始威胁新的环湖公路东段及312国道近湖南区域。

(3)西海草原沟壑水土流失急剧增加。与1986年相比,2010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5.46 平方公里,尤其以西海草原发展最为剧烈,目前该地区已沟壑遍布,由原来仅为数不多的几条发展为现今的30多条,部分沟道有连片的趋势;沟道侵蚀加剧在将大量土壤、泥沙带入湖泊的同时,也带入大量土壤盐分和畜禽污染物。

(四)珍稀生物栖息地受到较大干扰

赛里木湖流域栖息有我国许多特有的西北荒漠、森林、山地及河沼野生动植物物种。由于流域大部分区域存在过度放牧、无序旅游等人为活动,较严重干扰了这些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目前,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鹅喉羚在本区基本消失,大型有蹄动物如盘羊、北山羊和食肉动物雪豹和猞猁都分布在远离人为活动的高海拔山地;在湖边湿草甸、沼泽地栖息、觅食的鸟类(特别是天鹅)受到日益增多的湖周无序旅游人员和车辆惊扰,鸟类栖息地受到威胁。

赛里木湖草场经常受到蝗虫、老鼠、草原毒害草及生物灾害的威胁,近年来尤为严重;2001年赛里木湖边缘草场蝗虫密度达到了每平方米500至1000只之多,每亩草场鼠洞也达12-90个,牧草受啮齿类动物啃食较严重,由于食物链断裂造成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因饥饿或染病而亡。

(五)湖泊及入湖水体水质不容乐观

(1)近年来湖泊水质呈现退化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赛里木湖年均总氮、氨氮浓度上升趋势显著,总磷浓度有先降低后小幅增加;卡森综合营养指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矿化度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与湖泊水量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一致;高锰酸盐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态势;湖泊水质总体呈现退化趋势。

(2)湖泊营养盐污染已开始显现。2012年湖泊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部分监测点总氮、总磷和氟化物劣于Ⅲ类,达到Ⅳ-Ⅴ类,其中氟化物超标与当地的气候与地质条件等背景有关,氮、磷超标则表明湖泊受营养盐污染的影响显现。

(3)湖滨、入湖河流水质较差。对赛里木湖湖滨样点监测结果表明,湖滨部分监测点位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超过Ⅲ类标准,达到Ⅳ类;

氨氮为Ⅲ类,其余指标均能达到Ⅱ类。对4个主要入湖河流的监测结果表明,河流水体中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超标较为普遍;其中总氮超Ⅴ类,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Ⅳ类,湖滨及入湖河流水质超标较普遍。

(六)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博州环境监测站仅对赛里木湖五个点位三十二个项目每年监测二次,对入湖河流流量、湖水的农药残留、富营养化、湖滨生态、土壤等监测都是空白;且赛里木湖流域环境监管、环境应急及信息化等能力基本空白,使得对流域特殊生态问题(如水水化学、水环境变化、湖泊水位增加、面积扩张、湖底形态变化及原因等)的研究缺乏有效的长系列基础数据支撑,难以应对未来区域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的可能发生的变化。

(七)流域生态环境面临较大的退化风险

赛里木湖近3年的生态安全指数(SESI)评价结果为二级,尚处于安全状态;但是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有突破二级水平的态势。规划期间,随着旅游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将建设和实施一大批旅游服务设施,赛里木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水土资源开发强度等指标均呈快速增加态势,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压力和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五、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一)草地超载过牧严重,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50年来赛里木湖地区草地的放牧强度持续上升。据调查测算,赛里木湖111.45万亩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21.18万羊单位,目前草场的实际载畜量达到50.8万羊单位,超载率为139.8%;其中,环湖50.48万亩草场的超载率达297%,其它区域草场超载47.8%。并且,除借用赛里木湖区域草场外,伊犁州还借用了博州温泉县、博乐市的部分草场,牲畜的春秋季转场均通过赛里木湖区,由于转场牲畜数量大,机械化程度低,对所经区域草地的破坏较大。大面积的超载过牧和大量牲畜以传统方式经湖区转场,是导致流域各类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进而引发湖滨草地裸露、沙化,西海草原水土流失加剧,草原虫鼠害泛滥,流域草地植被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

有限区域内大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也成为湖泊及入湖河流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污染的主要来源。经测算,流域80%以上入湖的化学需氧量、氨氮,90%以上入湖总氮、总磷均来自流域内分散养殖的畜禽;尤其近湖区极高的养殖密度,破坏滨湖草地生态系统,致使其消纳、利用、转化和固持畜禽粪尿污染物能力极大降低,导致大量分散畜禽养殖污染源来不及被草地系统转化和利用就经春夏融雪和降雨径流冲刷,直接进入或通过河流、沟道系统间接进入湖体,造成流域水体氮、磷污染。

(二)乱砍滥伐、牧业干预使得天然有林地面积降低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赛里木湖周围有上千户牧民,牧民烧柴、建蒙古包等均采伐附近的林木,50多年的采伐量不少于25000立方米;牲畜肯食和践踏也使得森林下线树木的生长受到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的乱砍滥伐,牧业干预等使得天然有林地面积缩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加剧了流域源头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流域清水产流能力有所减弱。

(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加剧水土流失和生物栖息地干扰

近年来赛里木湖流域内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道路建设工程,如赛果高速路及环湖公路等工程。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砂石料弃坑,破坏了区内原始风貌,并成为新的土壤侵蚀源。

环湖公路围湖而建,湖周原始地貌为坡面草地,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连续性坡面草地景观的断裂,对于以坡面形式分散进入湖泊的大量地表径流,改为以集中沟道的方式进入,加剧了水流对局部土壤的侵蚀,同时削弱了草地缓冲带对地表水体的净化作用。目前,在赛里木湖东部环湖公路的过水涵洞有多处地表裸露和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区,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急需尽快治理。温泉县至312国道的县乡道路经环湖东路傍湖而过,大量社会车辆经该道路进入湖区,车辆的尾气、噪声及随意停靠观看禽鸟等不仅辗压草场,而且严重惊扰了禽鸟栖息。

(四)地质与气候因素导致湖岸坍塌

赛里木湖的北部以岗吉格山山脊线与博尔塔拉河流流域为界,由于断裂线的控制,山体逼进湖东北岸,山麓洪积扇形成;近年来湖水呈缓慢上升趋势,加之

湖区常年有风,导致湖东、湖北部及湖西南岸边常年受风浪击打和水力侵蚀,湖岸不断被侵蚀、坍塌并不断扩展。

(五)旅游、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足,威胁区域环境质量

目前,流域内旅游、生活污染控制水平仍然偏低,生活区和旅游景区配套的污水、垃圾收集和安全处置等污染治理设施还较缺乏。景区综合服务基地有1个日处理能力为200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但长期未能正常运行,收集的流域各类污水均经简单沉淀后以地渗方式排放,其中的污染物可间接随地下潜流进入赛里木湖。赛里木湖景区没有专门的垃圾卫生填埋,垃圾以旅游生活垃圾为主,由于距离博乐市垃圾填埋场路程较远,各类垃圾经收集压缩后就近简易填埋至流域外附近区域,对周遭环境造成加大影响,并有影响赛里木湖水质的风险。

随着近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放量也快速增加,现有污水和垃圾收集和处置设施的缺乏或不足,使得现有各主要景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就地掩埋的情况难以消除。

(六)部分区域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无序,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较大

2004年以前,景区旅游设施建设较为无序,多数设施在湖周随意搭建;对游客缺乏合理引导和管制,游客、车辆任意践踏、碾压草场现象严重。近年来,博州赛管委严格控制了景区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旅游带给湖泊的环境压力。但因管理不畅,在核心景区内仍有大量无序建设的简易服务接待设施集中分布于松树头沿湖及沿公路一带,规模小,设备简陋,距离湖岸很近,均无统一的电力、环卫、给水、排水及排污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多采用自然蒸发或渗坑渗透方式,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对该区域的环境和湖体水质的影响均较显著。且目前在三台仍然有16户牧民、经营户和道班等仍未拆迁整治,影响景观和环境。

(七)生态游览设施严重缺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干扰

赛里木湖管委会于2008年7月起彻底取缔了湖面游船经营及观光车、自驾车等项目,仅保留了马队、快照等对湖体基本没有污染的项目,将旅游活动对流域生态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主要景点和环湖区域限制游人的木栈道、游步道、观景平台、观鸟平台等设施及配套环保设施基本没有,导致大量游人在进入景区后随意性较大,踩踏草地、进入野生禽鸟栖息地、湖滨湿草甸

和沼泽湿地,随意丢弃垃圾等现象较为普遍,对沿湖区域各景点,湖泊水质和湖周湿地功能及水鸟栖息地等造成较大影响,需要重点加以设施完善。

(八)水产养殖缺乏科学依据和指导,对水质构成威胁

上世纪90年代,高白鲑等冷水鱼在赛里木湖饲养成功,近年来养殖规模逐年扩大,随之湖泊水生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经调查研究,与2000年相比,2010年赛里木湖浮游植物由0.436毫克每升上升到0.69毫克每升,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则由0.3225 毫克每升下降到0.2457毫克每升,并认为与水产养殖规模急剧扩大导致鱼类排泄物增加和人工饵料的投放增加等有关。

冷水鱼养殖和加工业将作为未来赛里木湖生态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必将形成一定养殖和加工规模,然而由于缺乏对赛里木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本底构成和演变过程长期观测和研究,湖泊水域生态合理鱼类养殖容量研究,湖泊营养物质循环及迁移转化规律等各方面的研究,难以合理确定在保护湖泊水生态不致破坏的情况下,赛里木湖合理冷水鱼养殖规模、布局和养殖方式,难以提出合理可行的冷水渔业养殖污染预防和控制对策。

(九)统一完整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缺乏,环境管理不畅

由于历史原因,赛里木湖流域内土地、草场等的权属较为复杂,除大部分区域属博州管辖外,西部及西南部一些区域目前主要由伊犁州霍城县使用,博州政府监管较难;流域内部分土地和草场还隶属于两个州的部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在管理上也较为困难。使用和管理跨界使得赛里木湖相关利益团体很难将保护意识变成保护行动,必将极大阻碍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十)流域发展方式不尽合理

流域目前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畜牧业为主,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长期超载过牧、渔业养殖、旅游业缺乏规模化和规范化、逐渐增加的建设活动等,导致流域未来生态环境退化和水污染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六、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根据对赛里木湖流域人口、国民经济、污染负荷及水土资源等预测结果,规划期间影响赛里木湖生态安全的入湖污染负荷、社会经济、水土资源开发强度等

指标均呈现增加趋势。在不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根据相关规划预测,至2016年进入赛里木湖的污染物负荷降低导致水体环境质量略呈上升态势,CODcr和CODmn能保持II类、氨氮、TP保持III类标准,TN指标仍为Ⅳ类(表1)。湖泊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若继续下降,则安全等级将会突破二级,湖泊生态安全存在较大的风险。

表1 2016年赛里木湖水质预测结果(不实施规划工程)单位:mg/L 年份COD Mn氨氮TN TP TDS(g/L)

2011 2.12 0.71 1.35 0.05 2.82

2016 1.97 0.66 1.34 0.04 2.82 2016年水质等级II III IV III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战略部署,以改善赛里木湖水质,维持湖泊生态健康为根本目标,以“一湖一策”、“防治并举、保护优先”为基本核心,以“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自然保护”为基本抓手,贯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环保工作基本方针,以湖泊流域保护工程为依托,以政策措施为保障,引导建立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统一、长效机制,努力保持赛里木湖流域自然生态功能,保护生物栖息地和湖泊生态景观,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原则。针对赛里木湖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良好现状,积极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主动保护和预防退化体系和机制,使得区域环境保护进一步向“责任明确、决策科学、主动预防、保障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坚持湖泊主导功能原则。赛里木湖水体主导功能是保持湖泊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保护,区域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其次是生态旅游。以保持赛里木湖生态功能为目标,重点解决影响流域生态系统维护和湖泊水质安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等问题。

(三)分区管理,分类分级保护原则。以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体环境改善为主线,以区域重要生态系统维护和水体水质保护为核心,结合赛里木湖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现状特征,及湖泊生态功能等和水质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区域生态功能和主体功能划分、分区管理和分区、分级保护。

(四)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原则。坚持向湖泊区域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赛里木湖流域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牧业生产、旅游开发间的关系。

(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注重引导赛里木湖流域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策略,针对赛里木湖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现状、水

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实事求是提出湖泊生态环境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保护对策措施,提出合理可行的水环境防治措施和环境风险预防对策。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6年,赛里木湖水质达到并保持Ⅲ类水平,主要入湖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保持湖泊的贫营养状态;流域重点生态退化区域基本得到修复,重点水土流失区得到治理,野生生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各类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发展态势;流域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极大加强,有利于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得以构建。

(二)具体目标

(1)流域水质目标

湖泊总氮、总磷达到并保持Ⅲ类,全湖保持贫营养状态;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总氮达到并保持Ⅳ类,化学需氧量达到并保持Ⅲ类。

(2)流域生态目标

现有水源涵养天然林、草地和湖滨带得以休养生息,退化湖滨湿地、草地及重点沟壑侵蚀区均得以重新构建、修复或控制,特有生物栖息地保护得到加强。

(3)污染控制目标

入湖总氮在2011年基础上削减35%,总磷削减32%;流域内固定居民点和旅游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率达到100%,处理效果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区内各类生活垃圾收集和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长效机制目标

建立起包括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保障、工作考核制度、监督监管、科学决策和齐抓共管、生态补偿、科技支撑、环保育人等各方面内容,并以政策、文件等具体形式体现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赛里木湖流域生态环境长效管理和协调机制。

(5)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博州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的环境监察能力达到环境保护部提出的西部地区环境监察能力三级标准;博州环保局和博乐市环保局环境

监测及环境应急能力分别达到环境保护部提出的西部区域环境监测二级、三级站标准,博州环保局、博乐市环保局共同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赛里木湖流域环境信息化平台。

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技术大纲 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录 1 总 论 ..................................................................... (1) 1.1项目背 景 ..................................................................... (1) 1.2编制依 据 ..................................................................... ............................................................ 11.3指导思想 ..................................................................... ............................................................ 2 1.4工作 范围与目 标 ..................................................................... ................................................. 2 1.5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 ......................................... 3 2 控制单元划 分 .....................................................................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主要任务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

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什么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全世界共有十大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十分严重: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分析: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淮滨县马集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1.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

委托,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号); (1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6)《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2021年县沿海 ___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县沿海 ___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地处苏北平原,黄海之滨,与 ___隔海相望,南距盐城50公里,北距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不足100公里,全县总 ___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44.6公里,人口107万。 随着沿海地区的逐步开放,##的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___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滨海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凸现,所以,必须寻求一套科学、系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来指导其在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苏东沿海经济,改善投资环境,使滨海成为苏东沿海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热点,就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全面参与“海上江苏”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新休系,不断增强滨海县的综合竞争力。 一、滨海生态环境的现状

1生态环境 (1)沿海滩涂 县境海岸线南至扁担港,北至中山河口,经二罾、振东、淤尖、临淮、樊集5个乡和新滩盐场。全长44.6公里,达标堤长70公里。有滩涂28.12万亩,其中潮上带21.02万亩,潮间带19.07万亩,未围1.95万亩。县境海岸由于海区内强劲的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逐步形成了侵蚀性海岸,滩面刷深严重,年均刷深15cm,蚀退15m左右,最大纵深3.2km,最小纵深为0,滩地高程一般在 1~1.8m,土质为粉沙泥质,潮间带浅滩平均1.58km,坡度2~2.6%。(2)生物资源 滨海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水产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虾、蚌、蟹等71种,林木主要有水杉、意杨、刺槐、银杏、柳树、桃李、梨、杞柳等100余种,草本植物有200余种,中药材100余种,农作物主要有稻、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200余种,另有党参、太子参、白术、何首乌、半夏等100余种中药材植物。野生动物资源120多种。动物资源丰富,人工养殖畜禽有黄牛、马、长毛兔、鸭、鹅等多种,有鱼类等水产品71种,有鸟类120多种,其中

厦门周边水域生态环境.doc

厦门周边水域生态环境 曹黛、徐威 指导教师:林宗进 简要背景说明: 厦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它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秀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秀丽与灵动并蓄,自然与现代色彩交融。佳木,奇花,掩映着碧海、白沙、奇石、秀屿。 厦门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关注人和自然的平衡,不断地为保护环境而探索 课题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厦门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的调查,了解厦门当前水环境状况,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 活动计划: 时间安排:第一阶段:开题----寒假前(设计问卷,安排外出调查计划) 第二阶段:寒假期间(外出调查,发问卷,采访专家,查阅资料) 第三阶段:寒假后----结题(对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课题报告,制作幻灯片)活动地点:厦门环岛路,西堤码头,东渡码头,第一码头,火烧屿,海洋三所,筼筜湖厦门市新华书店等。 活动所需设备:数码相机,电脑等。 一、水环境状况: 1、厦门周围海域海水水质评价: 厦门市几个主要海滨浴场的总大肠菌群监测表明,曾厝垵浴场、太阳湾浴场、黄厝海滨浴场和前埔浴场因其周围海域比较开阔,海区海水自净能力较强,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小,海水水质状况良好,海水质量符合海滨浴场海水水质国家质量标准,是较优良的海滨浴场。 鼓浪屿美华浴场、鼓浪屿港仔后浴场、珍珠湾浴场等几个浴场的海水水质一般,勉强可以游泳,状况不容乐观。 厦大白城浴场因受厦大一带生活污水的影响,其总大肠菌群数超标严重,海水水质较差,不适宜游泳。 2、水域环境质量: A.海域: 以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评价,2000年厦门周围海域超标率72.4%,高于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但与1999年相比有所改善。海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总铅与总大肠菌群。总体而言,东部海域水质明显好于西部海域。 B.筼筜湖与马銮湾:经多年的综合整治, 筼筜湖水质不断得到改善,几个主要污染指标

汉寿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汉寿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汉寿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常德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 过去的五年,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改善县域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幸福汉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整治,推进节能减排,突出生态创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力改善,较好地实现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得到集中整治。 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对于不能满足总量控制要求、不能实现达标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或不符合规划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五年来,全县共审批工业建设项目137个,否决不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8个。强化污染源日常监管。采取计划执法、突击检查、重点抽查、明查暗访和夜间巡查等形式,结合每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偷排或超标排污行为,确保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五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539人次,检查企业530家次,处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325件,关停违法排污企业11家。大力开展了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2.5亿多元,完成了医药、化工、苎麻脱胶、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通过重拳治污,全县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2、农村环境面貌大力改观。 ①实施了一批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从生态建设,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口子上积极争取上级环保投资1500多万元,开展了两个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及10个重点村的集中整治,其中东岳庙乡綦桥村、朱家铺镇白马村、毓德铺镇相公山村、太子庙镇永兴村、缸儿口村、大南湖乡五竺山村、新兴乡杨李村、周文庙乡南台村、洲口乡猴王村分别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30-5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专项整治。 2011年,实施了岩汪湖镇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项目总投入7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57万元,省财政投入143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30万元。在岩汪湖镇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地污染治理,对内江水体清障、清淤、清废;建设了一座日处理8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在主干道旁修建了300个垃圾收集池,配套了垃圾清运车、可回收型垃圾桶;建成了一座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2012年,实施了太子庙镇环境连片示范区整治项目,对太子庙镇沙洋坪、排形、倒流坪、黄福、天星、镇居委会开展了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实施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四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7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48万元,省财政投入142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15万元。 ②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县环保局会同县畜牧局及乡镇政府对全县畜禽养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加强了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养殖业主的环保法律意识,引导养殖业主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全县共有大小畜禽养殖场212家,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 1.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2.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滦县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治理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生活一起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中,建成“生态滦县”、“和谐滦县”、“宜居城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绿色空间;滦县 中图分类号: tu984.1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ba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know the luan county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existed problem, and ascertain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ing out the measure suiting the actual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and govern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mel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闽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

闽江流域(福州段)水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 福州市人民政府 目录

1 闽江流域福州段现状分析 (1) 1.1自然、社会基本概况 (1) 1.2污染源分布分析 (1) 1.3水环境质量分析 (3) 2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价 (6) 2.1“十一五”期间主要进展 (6) 2.2“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8) 2.3“十二五”水环境形势分析 (13) 3 “十二五”规划总则 (14) 3.1指导思想 (14) 3.2规划范围及目标 (14) 4 主要任务 (15) 4.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建设 (15) 4.2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7) 4.3闽江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 (19) 4.4工业污染控制工程 (19) 4.5农业污染控制工程 (20) 4.6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2) 4.7闽江流域生态保护工程 (23) 5 保障措施 (25) 5.1政策保障措施 (25) 5.2组织保障措施 (26) 5.3技术保障措施 (28)

5.4资金保障措施 (29) 6 重点项目库 (30)

为巩固提升闽江流域福州段水环境质量整治成果,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总体纲要》,结合环保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为重点,规划范围包括闽江流域(福州段)内的9个县(市)区。重点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重点阐述闽江流域“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工作任务,提出流域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1 闽江流域福州段现状分析 1.1 自然、社会基本概况 闽江流域福州段始于闽清县雄江乡,覆盖闽清、永泰、闽侯、市区、长乐等县(市),流域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69.5%,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75.4%,在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闽江福州段自淮安起被南台岛分为南北两港,北港贯穿市区与市区内河、湖泊相通,南港又称乌龙江,南北港到马尾汇合后经闽安至亭江再分南北两支入海。闽江在福州市境内流域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河长136公里,主要支流有安仁溪、梅溪、大目溪、溪源溪、陶江、大樟溪、源里溪、井下溪、小目溪、下洞江等。 1.2 污染源分布分析 1.2.1区域污染分析 根据2010年度环境统计及污染源普查数据更新分析污染分布情况。从污染类型与行政地区分析如下: (1)工业污染方面,闽江流域福州段共有325家重点工业企业列入2010

保护水域环境宣传标语三篇

保护水域环境宣传标语三篇 导读:本文保护水域环境宣传标语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保护水域环境宣传标语(1) 呵护生态鱼类,倡导文明新风! 保护鱼类功在千秋,重视生态造福后代! 净化环境治污染,保护生态讲文明! 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呵护鱼类! 追求绿色时尚,享受环保生活!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碧水蓝天! 以法龙溪自然环境,以德创造家乡文明! 改善鱼类生态,营造龙溪碧水! 环保事业连万家,保护环境你我他! 保护水域环境,提倡鱼类生态!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鱼类可耻! 破坏环境,千夫指;保护鱼类,万人颂! 创水域环境,还鱼类摇篮! 保护环境是责任,爱护鱼类是美德! 清理水域污染,使龙溪洁美起来!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鱼类!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绿色文明龙溪! 鱼类可持续发展,环境更优美舒适! 捕鱼者,禁!炸鱼者,罚!毒鱼者,惩! 传承环保美德,弘扬爱卫精神! 保护水域环境宣传标语(2) 1、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从我做起! 2、爱护环境,净化心灵。 3、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4、美好的环境才能带来新的美好的一天。 5、除了记忆,什么也别留下,除了清澈,什么也别给它。 6、塘水清净,人人有责! 7、护一方清水,成一代志士。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无污染。 9、我和你一样需要洁净的脸庞。 10、你追求的是绚丽多彩,我追求的是清澈见底。 11、让我们共同为美丽的鱼儿创造一个洁净的空间。 12、请不要乱扔垃圾,鱼儿不喜欢。 13、鱼儿说:我想拥有一个清净的家。 14、清波荡漾,鱼翔浅底,你忍心破坏这美景吗? 15、一汪清泉,一份责任,一片爱心。 16、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清爽。 保护水域环境宣传标语(3)

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doc

白寺镇“十三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1.1任务的由来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委托,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

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号); (1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6)《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豫环然[2001]38号);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方案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方案

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方案 为制止撒网捕捞、无序垂钓等行为,切实保护鱼龟等水生物资源,维护河湖堤岸设施和生态景观,加强水域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公共设施,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现就加强河湖水系管理,保护水生态环境通告如下: 一、提倡文明垂钓,严禁在梨乡水城〃魏都生态水网河湖水系张网捕鱼、炸鱼、电鱼、毒鱼。 二、广大群众应自觉保护河湖水域环境,不在河湖附近丢弃垃圾,防止造成环境污染;不得践踏、损坏花草树木和水生植物,破坏景观桥梁栏杆、公共照明设施;不得在河湖岸边及桥梁闸涵上擅自设置广告等。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禁渔期和禁渔区的规定;不得在河湖水系内抛撒禁用饵料或其它可导致水质污染的物质。 四、广大群众应自觉保护水利工程和公共设施,不得在河湖堤岸、边坡挖坑垂钓,破坏渠道边坡;不得擅自修筑钓鱼台,影响水系观赏效果。 五、渔具销售商不得制售毒鱼药品和禁用渔具,不得印刷、发布与毒鱼药品和禁用渔具有关的广告。 六、严禁任何企业、单位和个人向河湖水系内排污;严禁在河渠保护范围内种植庄稼、堆放农作物秸杆、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严禁破坏河湖观光路,堆放建筑物料。 第 2 页共 4 页

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放船下水;严禁无牌无证船只在河湖水系内穿行。 八、对违反上述规定者,视情节轻重由有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没收非法所得、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本通告由县水利局负责解释。 十、本通告自XX年9月19日施行,XX年9月18日废止。 第 3 页共 4 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11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 (十一届第42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11月24日通过,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11月24日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 第三章植被保护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五章景观保护 第六章开发利用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附件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规漓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从事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发建设、旅游观光、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四至为:北至漓江源头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端,南至平乐三江口,东至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西至青狮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具体保护围见附件。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例确定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和界线,设置保护区域标志。 第三条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利用、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组织、协调和监督。政府有关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本部分在介绍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的权威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给出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2、生态系统 一般不太容易区分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明确的认识,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初的定义是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在《植物概念术语的使用问题》一文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学术界对生态系统形成了如下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由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可以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强调系统特性;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环境污染和污染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