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并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都必须从哲学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同志都比较熟悉。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针对学习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讨论交流。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根本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富有影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例如,在古代,与粗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有各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近代,则出现了以英、法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以及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等。总的说来,历史上各阶段出现的诸种哲学理论形态都反映了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因而都含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足和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不了解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是朴素的,或是机械、直观的,特别是未能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觉地、有机地结合起来;(3)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黑格尔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

的一般运动形式。但是,黑格尔同时却把人的思维、观念当作独立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创造者,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为“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把辩证法神秘化了。费尔巴哈继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之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与基督教神学的斗争中继承和发挥了英、法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不了解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也没有看到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他的唯物主义依然具有被动的、直观的性质,并且仍然局限在自然观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人类创造的优秀哲学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揭示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1)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之中,作为其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础;(2)把对世界的唯物主义的理解与辩证的理解即把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3)把唯物主义观点彻底贯彻到历史观领域,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的创立,从根本上彻底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种种局限,特别是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长期的独断统治。

二、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这一哲学体系,经典作家作过不同的概括。马克思为了标明他的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对立,称自己的哲学学说为“新唯物主义”,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拟定了一个关于这一“新唯物主义”的纲要。恩格斯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现代唯物主义”等概念。普列汉诺夫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统一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斯大林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从这一理解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进行了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哲

学界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用以突出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并借此与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机械论理解划清界限。

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经典作家的原著,我们应该着重深入领会和把握下述一些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关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和存在方式,因此,是哲学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社会实践纳入哲学认识之中,作为其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和目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及对社会生活认识和整个哲学认识的根本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把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并要求“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以往的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本质和意义。黑格尔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人的精神活动。费尔巴哈也仅承认人的精神活动和理论活动,而排斥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这样,他们不可能揭示人们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哲学认识的意义。特别是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客观对象、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是外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将其提升到客观的物质性存在的高度。同时,它不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客观存在理解为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理解为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在它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样地,它也把人的本质和人的认识理解为实践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是抽象物,而是为实践所规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首先是由于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实践的结果,而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即主体直观的结果。因此,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对于从根本上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写入党的思想路线,这既是党的历史经验的凝结,也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也是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列宁曾对此发挥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2.关于世界的本质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作为世界观,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从而要解决和回答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都不能不回答的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把这一问题概括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确立了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原则和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开来。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哲学基本

问题的第二方面是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别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与可知论立场。它认为,所谓唯物主义就是要求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人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从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特别是历史观领域,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因紊及其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于各种哲学上的不可知论的最彻底的驳斥就是实践。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可知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前提。

3.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

哲学不仅要追寻世界的本质,而且要追寻其运动的一般规律。因而,对世界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解,应是包含对世界的辩证理解在内的。

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对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曾给予过全面的叙述。但黑格尔颠倒了思维过程与现实事物的关系,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辩证法的本质、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发挥。

关于辩证法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进行了说明:“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中特别强调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两个方面来揭示辩证法的本性。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把这两大原则统一起来表述在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中:“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关于辩证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论述了它们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辩证法三个主要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法的一些范畴进行了较为集中的阐述和发挥,并探讨了认识的辩证法及其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关系。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辩证法作为逻辑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手段,得到了经典的运用和阐明。

后来,列宁特别是毛泽东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了重要的发挥。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重要的是要掌握辩证思维的实质。黑格尔曾说过:“辩证的东西……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其唯物论的前提,防止主观任意性,避免诡辩论。

4.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哲学不仅研究外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研究人的思维、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两者实质上是同一的,但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其整个学说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与前提。把认识归根于实践,把认识论归根于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不仅阐明了实践对于一般哲学世界观、对于历史观的意义,而且也阐明了实践对于认识论的意义。马克思明确地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

识的目的。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的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和认识的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人的思维描述为“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即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他指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包括恩格斯所阐明的认识辩证过程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了精彩和详尽的发挥。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归根到底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要注意发挥主体的“自觉的能动性”。

5.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哲学首先包含对人自身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为理论契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轴心和最高价值定向。以往的哲学,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从而也就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和社会性。例如,黑格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费尔巴哈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理解为自然人。马克思、恩格斯则把人理解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实践中的个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实现了人的学说、人类自我意识的变革,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境域。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服务和服从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揭示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为了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是为了通过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并且最终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总的说来表现为从“偶然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个人”的升华过程,而这种升华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展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和“自由个性”(共产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社会形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共产主义的本质进行阐释时,始终关注和强调的是这一理想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三、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现实实践。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的一百多年来,这个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实践已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还灵不灵,还能否适合新的实践的需要?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回答。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不过时

逻辑考察。如前所叙,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使哲学成为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样一来,(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就不是凭着哲学家本人的主观意愿而随意构建的非科学的体系,而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只要这些客观规律还存在,它就不会过时。(2)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这些规律的抽象

层次高,涵盖面广,并不会因为过了一百多年就发生改变;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也并不过时。

实践考察。我们过去所经历的偏差和曲折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不能背离的,背离了就要出问题,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原理。以往曲折实践的问题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从哲学层次上展开的;我们党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来,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道路。 20年来我们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要想进一步解决好这些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当然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不断发展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开放的体系,它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不断发展之中。所谓发展,就是要根据新的实践的新的进展,以及各门具体科学的新的成果,进行哲学的提炼和反思,使自己得到深化、拓展和修正等等。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派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产生时起,就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哲学思想就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而在以后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发展。列宁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

当代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新的实践问题和新的科学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新的探讨,这些探讨主要从以下两种意义上展开:

1.对已有原理的深化研究

主要是在新的实践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已有原理进行新的反思,并就其具体内容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如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的新的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对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主客体关系以及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决定论与选择论问题的研究;针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交错并存的实践而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研究;以及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等。

2.从新的方面或角度所进行的新的研究

主要是根据新的实践所提出的新的问题,以及具体科学的新的成果,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概括,力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新的拓展。如对系统科学成果的概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观的研究;将社会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新的方面而进行的研究;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但以往未能展开的价值论的研究;技术社会形态等概念的提出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视角的研究;关于信息革命和人类前景问题的研究等。

除了以上研究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还在应用化方面取得多方面的进展,并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相结合而形成科技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管理哲学、领导哲学等边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不断地从时代中汲取新的营养,并在新的实践中发挥着自己的重大作用。

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柢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这种制约以不同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同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中的认识论 综述 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中各种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后又由列宁、毛泽东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所发展。它消除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对立,也结束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认识论问题同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它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把认识的发展同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把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同客观实在过程的辩证法统一起来,成为彻底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反映论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反映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一、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形式。哲学一词,在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一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哲学既是世界观有时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注: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二、关于世界观的论述 (一)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什么叫总的根本性的看法和观点呢?就是说它具有最大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最普遍的适用性。例如:自然观的原理、观点既适用于机械运动、又适用于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既适用于奴隶社会、又适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既适用于自然界,又适用于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领域。 (二)世界观具有阶级性 世界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归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崇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注:世界观确实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唯物和唯心,和阶级不能直接挂钩,如在劳苦大众中,也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世界观存在) (三)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文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生产力水平,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哲学则把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广义的马克主义精神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演讲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人生立场和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彼此联系的,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不断地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知

识思想不断涌现,各种消极腐朽的东西也影响着学生。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科学的马克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在对待各种事物时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应用于统一,作为一名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勤于功课,精于专业,提升自我,贡献社会,做一名有用的社会人才。 2、追求高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你确定了怎样的人生目的就决定了走怎样的人生道路,又有怎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

的人生价值标准,而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3、确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的把握人生,取得成功,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乐观积极对人生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自强不息,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确立积极地人生态度,旨在树立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直面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未来。 我们必须今早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立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朝理想目标,百折不挠,勇敢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中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依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正确转化,并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中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系统中,实事求是方法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方法,而是作为根本方法始终贯穿于具体方法当中。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它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因此更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创建或改进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更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我们在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基本方法转化

第一章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说是真理,是因为它总是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入分析,是为了能够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为了更直接地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说是研究某一个或者两个具体方法,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对独立性、辩证本性以及它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主题的转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生活,回答现实问题,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逻辑、准确概括历史规律,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l.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7.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8.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是(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A.实践性 B.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下功夫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之一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3·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违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从根本说上,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练习题

第一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l.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7.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8.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是( )。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A.实践性B.科学性 C.革命性D.开放性 11.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无限与有限的关系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12.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A.艰苦奋斗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D.勤俭节约 13.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又称《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而《共产党宣言》不只是代表了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同盟的一个呼唤和指导,同时也表现出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内涵与思想方向。通过探讨研究《共产党宣言》也可以从这之中剥离出马克思本人关于自有的看法与观点。 何为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本身一样是不自由的,因为当时的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规律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或是了解甚微,同时也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只有当对于自由,对于这个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人才可能获得自由。而当人对于自由与世界的认知慢慢建立起来之后,人也就产生了对于自由的看法,也就是自由观。 早在古希借罗马奴隶制度下,人们便对自由这一概念就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那时人们对自内的理解主要是指人身自由,即从人身奴役下解脱出来。同时也包括,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人们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的角度对自由问题所作的探究。与此同时,一些哲学家还从因果决定论出发,认为人的自由就是服从决定一切命运的力量。唯物主义者把这种决定力量看作是自然界本身及其规律。而到了近代,哲学家们进一步的对自由的本质作出了相应的阐释,把人看做是理性的动物,更加的突出了人的理性自由。特别是黑格尔所提出“内在的必然性即是自由”更是深入的碰触到了自由意义的核心。他提出“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中。”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必然才有真正的自由。而这个观点也非常的受马克思和恩格斯两大哲学巨头的赞同。历史长河之中无数的对于自由问题所阐述的观点,虽然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这些缤纷的观点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形成的养料。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主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共产党宣言》之中,对于资本主义自由观的批判也就占了相当重要的部分。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在资本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自由的概述可以用贸易或买卖来形容,在这种资本、金钱至上的社会理念当中,人是不被重视的一方,这之中的“人”自然也就获得不了真实的自由,因为这样的社会当中人会被金钱、资本所限制,而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于资本主义自由观的辩证批判在于它确实的承认了资本主义自由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解放人是有不小的成效的。特别是它成功的剔除了,宗教和政治上的剥削对于人实现自由的实践上的制约。就如《共产党宣言》之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