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热点专题: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高考热点专题: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高考热点专题: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高考热点专题: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问题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生问题,简单讲就是有关国民的生存、发展、和福利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温家宝总理说“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知识梳理:

一.中国的民生问题

1. 古代的民生思想

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生产时间、宽刑薄赋。

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2.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大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开始瓦解,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社会日渐确立。随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壮大,开始争霸战争,地主经济的日益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3.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

⑴重视民生

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

基础。

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

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中期的杨炎“两税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④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⑤明代1581年,“一条鞭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⑥清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于我

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⑵忽视民生

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

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

③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

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4.近代民生问题提出和实践

⑴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辛丑条约》签定,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一战期间,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恢复到几个列强共管的局面,30年代中国面临日本法西斯的威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二战结束后,美国扶助国民党打内战,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⑵近代民生问题:

①洪秀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人

间天国(“小农社会”),但没有实施。

②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但未及实施。

③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④30年代,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存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

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5.新中国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实践

⑴建国初

①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

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⑵5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解决民生问题急于求成造成失误。

⑶“文革”期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对民生问题重视不够。

⑷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伟大转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人民

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二. 近代世界史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

1.资本主义国家:

⑴法国:

①1793年雅各宾派彻底改造法国:分期付款将土地卖给农民;全面限价法令

②拿破仑《民法典》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并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

⑵美国:《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⑶日本:明治维新中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关卡和行会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大力发展教育。

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苏俄政府为巩固政权采取的经济措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实施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以及斯大林体制形成.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农业方面成绩和问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东南欧:五六十年的改革和八十年代的改革.

三.规律认识

1.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解决程度及其社会影响各不相同.

民生问题表现为奴隶阶级要求获取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

解决程度和方式: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井田制被私有制取代,奴隶转变为农民. 由于奴隶主阶级无限度的榨取奴隶的血汗,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奴隶被迫起来进行反抗.

社会影响: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下,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确立起来。

封建社会:

民生问题表现为解决减租和吃饭的问题,渴望获得土地的要求.

解决程度和方式: 历代农民起义打击下,统治者调整政策都会改善一下农民的生存状况,但是在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下,减租不可能的,解决农民耕者有其田问题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社会影响:促使封建王朝更替,但是有统治者调整封建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出现一些封建盛世,。近代中国:

民生问题表现为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中如何生存,发展问题.

解决程度和方式: 近代各革命阶级提出了种种解决民生问题方案,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不能解决民生问题.

社会影响:各种方案的尝试,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思想解放和经济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

民生问题表现为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和人们需要的矛盾,即温饱问题、全面小康问题。

解决程度和方式: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实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向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迈进。

社会影响: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2.资本主义社会民生问题及解决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为了革命的需要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资产阶级将“耕者有其田”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项任务,但是在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对各国劳动人民的冷酷和残忍也十分厉害,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美国的西进运动等,虽然从长远来看,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有其极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生为代价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这一时期,八小时工作制普遍推行,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衣食住行得到稳定保障,政治待遇明显提高,国民素质因为义务教育而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出现一片和谐的繁荣景象。

但是在剥削社会,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因为私有制国家是建立在对人民剥削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利益是对抗的关系。

3. 民生问题与科技革命关系

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来看,科技革命对于民计民生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崛起带来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

19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

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为了推动民生的更快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民计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效应。

1.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唐初统治者在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都非常注重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其中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十分相似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3.“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材料反映的民生思想是

A.平均主义的大同思想 B.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C.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4.“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这是抗战时期流行的歌曲,它主要赞颂的是

A.南泥湾赛过江南的美丽自然风光 B.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治

C.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民生成果D.抗日军民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战果

5.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主要原因在于

A“文革”破坏国民经济,城市就业压力大 B.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接受社会主义劳动改造

C农村因为三年自然灾害而缺乏大量劳动力D.农业经营落后,需要知识青年去传播科技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

命令》,自1955年开始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右图),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导致90年代初粮票失去了原本作用的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市场的流通 B.粮食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C.政府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 D.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7.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与以前相比,大多采用合法斗争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有

①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暴力斗争思想已经过时

②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工人经济待遇的改善

③第二国际关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决议

④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有较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21年春俄国各地开始出现农民暴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协约国武装干涉,国家政权不稳

C.临时政府顽固继续参加对外战争 D.在投资和分配等方面向军事倾斜

9.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曾对田纳西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流域开发,修筑了著名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右图),

其直接目的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缓解经济危机 B.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

C.解决发电、防洪、灌溉等难题 D.增加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

10.罗斯福新政期间,强调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

A.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B.兴办一系列公共工程

C.补偿农民减产的损失 D.实行《工业复兴法》

1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在谈到辛亥革命的主张时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材料三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和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具体含义。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提

出上述政治主张的重要原因。

“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欧美国家完资产阶级革命,但贫富悬殊工人贫困又导致新的社会矛盾。

2.材料二中毛泽东注意“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措施:

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作用:农民改善了生活,踊跃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

3.材料三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简要指出当时的重要历史背

景。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历史背景:三大战役结,国民党主力被歼,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革命胜利。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毛泽东的不同主张作一简要评价。

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最终并未推行,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不彻底,辛该革命失败。毛泽东提出土地革命路线,代表了广大农民利益。是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观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

2019年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2009年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北方干旱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7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04亿亩,其中重旱2428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96万人、大牲畜67万头 一、基础知识归纳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1、干旱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2、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 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 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

乎不存在 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 四是气温显著偏高 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6、沙尘暴: 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高分必背:专题1 民生问题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20XX年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一、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切入点) 热点材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XX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式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20XX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20XX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和主要任务。 会议指出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0XX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 (1)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4)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5)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6)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7)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目前妨碍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或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 (2)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4)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6)影响发展的体制没有解决 3、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一切问题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2)有利于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 (3)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5)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6)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怎样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高考音乐卷命题热点专题试题1

高考音乐命题热点专题复习 -----乐理与乐器 教学目标 1、掌握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及十二平均律等乐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解 决实际问题。 2、了解常用几种乐器分类法,“八音”、民族乐器分类、西洋乐器分类;了解 常见中外乐器的名称、大概形制、分类。 教学过程: 一、考点命题透视与分析 考点命题透视一音乐要素 知识回顾:几种常见的形式要素有哪些? (一)节奏和节拍 1、思考:什么是音乐的节奏?它和节拍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节奏: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指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的反复进行。 例:节奏:2/4 X XX XXX XX XXXX XX X -- 节拍: 1 2 1 2 1 2 1 2 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节拍:常用节拍的强弱规律:2/4 3/4 4/4 3/8 6/8 (掌握) 2、高考题剖析:08年山东高考基本能力第6题 在全国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体育舞蹈已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包括探戈、华尔兹等。探戈舞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切分节奏的运用。下列适合探戈舞蹈的节奏是 错误!未指定书签。 3、跟踪练习: (1)在2008年的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随着轻松地音乐伴奏跳起了圆舞曲,请问圆舞曲的节拍是() A .4/4 B. 2/4 C .3/4 D .1/4 (2)某学校举行运动会,鼓号队参加开幕式的表演,你认为下列那条节奏最适合其演奏。() A 2/4 XXX XXXX XXX XX XXX XX XX X B 3/4 X X -- X XX X XX X X X - - C 4/4 X X XX X XX X X X XX X - - D 2/4 XX X X . X X X X X - (二)旋律(又称曲调) 思考:什么是旋律? 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形成曲调。 1、高考题剖析:(4分)人类和平、欢乐地共同生活在一起,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愿望。西方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曾把追求欢乐地主题用合唱融入交响曲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主题旋律是: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

高考政治 热点专题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热点专题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介绍]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市场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问题探究] 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形态的特殊性,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和统一的社会条件。二者统一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统一的经济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统一的现实条件是现阶段公有制的特殊性和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结构性优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的领域可以优势互补,在竞争性领域可以公平竞争,各自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明确提出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 2.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4年,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考热点专题测试卷专题六

高考热点专题测试卷:专题六 有机推断 说明:本试卷共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在题后答题卡内.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直接在本卷内作答. 第Ⅰ卷(共83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5小题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1.现在为婴儿特制成一种新型的尿布——“尿不湿”.这种尿布表面涂有一种既能吸水又能保留水的物质.据你的推测,这种特殊物质的结构可能是( ) A . B . C . D . 2.有一环状化合物88H C ,它不能使含溴的4CCl 溶液褪色,它的分子中碳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的衍生物只有一种.这种环状化合物可能是( ) A . B . C .(立方烷) D .(环辛四烯) 3.下列芳香烃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多的是( ) A .连二苯 B .菲 C .蒽 D .连三苯 4.一定量的有机物溶解于适量的NaOH 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煮沸5 min 后,溶液颜色变浅,再加入盐酸显酸性后,沉淀出白色晶体;取少量晶体放到3FeCl 溶液中,溶液又呈紫色,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 B . C . D . 5.120℃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2O 混合,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体

积不变,该烃分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不可能是( ) A .1 B .2 C .3 D .4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题就为0分.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6.有一种称为“摇头丸”的毒品已从国外流入我国某些省市,我国司法机关将坚决予以查缉和打击.已知这种毒品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为10.37%,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 A . B . C . D . 7.下列物质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A . B . C . D . 8.将一定质量有机物充分燃烧后的产物通入足量石灰水中完全吸收,经过滤得到沉淀20 g ,滤液质量比原石灰水减少5.8 g .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乙烯 B .乙二醇 C .乙醇 D .甲酸甲酯 9.下列物质中最简式相同,但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23CH CH CH 和 B .乙炔和苯 C .甲醛和甲酸甲酯 D .和 10.下列高聚物必须是由两种单体缩聚而成的是( ) B . A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

热点题型专练(一)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15分钟48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湖北武汉四调,24)《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选A项。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 答案:A 2.(2016安徽合肥二检)《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先王为诸侯定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这表明周天子用制度约束诸侯,即“先王制诸侯”具有制度性保障,故选B项。 答案:B 3. (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上田弃亩”“下田弃圳”的做法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这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而《吕氏春秋》创作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该做法并未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安徽合肥二检,27)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交纳赋税,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改变,故A项错误;仅有个别交换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纺棉出售贴补家用无法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东北三校二模,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19年高考政治高考热点问题

2018年政治高考热点问题 1、《经济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经济生活热点有: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家点家电下乡、新医改等);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对策,国际的金融体系改革,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绩,三聚氰胺对社会影响等。从经济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企业的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建立新的货币体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创新和科技进步等。 2、《政治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政治生活热点有:全国两会的召开,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会晤。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中国第一号网民,泰国政局动荡,中国海军亚丁湾、索马里护航,08年宁夏、广西民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09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59年3月28日)”的设立,二十国伦敦峰会历史意义等。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性质宗旨,我国政府的职能、性质宗旨、工作原则作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制度保障,我国人权的观点),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包括国际维和在内的一系列对外军事合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示了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良好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我们要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也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 3、文化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文化生活热点有:两会中关于整顿文化市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山寨”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汶川地震后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神舟飞船升空、两岸三通等的文化意义等。从文化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文化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两岸三通从文化生活来讲,会涉及到我国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两岸人民对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神舟飞船的升空体现了文

高考热点专题: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问题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生问题,简单讲就是有关国民的生存、发展、和福利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温家宝总理说“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知识梳理: 一.中国的民生问题 1. 古代的民生思想 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生产时间、宽刑薄赋。 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2.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大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开始瓦解,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社会日渐确立。随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壮大,开始争霸战争,地主经济的日益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3.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 ⑴重视民生 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 基础。 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 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中期的杨炎“两税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④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⑤明代1581年,“一条鞭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⑥清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于我 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⑵忽视民生 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 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 ③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 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城镇化[ 高考]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城镇化 一、选题缘由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2011年的6.9亿增长到8.9亿,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62%;2030年将城镇化人口达到70%左右,中国城镇化进程将会趋于平稳。 中国住建部表示,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型城镇化。 中外历史上的城镇(市)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呢? 二、考点提示及拓展 1、本专题涉及的课本相关内容有必修二第7课英国工业革命:从工场到工厂、就业人口比例 必修二第13课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区、沿海城市、浦东 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选修二第四单元(人教版)英国责任内阁制(工业资产阶级) 选修二第七单元(人教版)英国宪章运动(工人争取普选权) 选修二第五单元(人民版)英国议会制度改革 2、专题知识整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主要指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研究城镇化问题,首先要知道城镇是什么。城镇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裁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城市和农村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市)化 (1)、古代 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政局的变迁和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影响城镇(市)分布的变化。 ②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 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近代

2021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2021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2021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09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三、河流专题 1.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位置:图中海拔最低点 ②流向:A、河流与等高线突出的方向相反,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B、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C、河道的宽度 D、入海口位置 E、支流流向 F、流量变化 G、河流冲刷情况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形态、支流和湖泊的数量及分布、流程、河道的宽窄、曲直。 3.河流水文特征: ①水位②流量 ③含沙量--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率、地势坡度、水流量的大小。 ④结冰期--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⑤汛期⑥水能落差或航运 ⑦水源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4.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5.河流地貌: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着,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6、洪灾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②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a(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凌汛现象 b.河床因素--河道弯曲、狭窄,泥沙淤积,地势低平c.支流湖泊的数量及分布d入海通道 B、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四、地下水专题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背景材料】: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热点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分) 答:运用人工智能能够提高我国港口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推动港口行业从劳动 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6 分) 降低港口行业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我国 港口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6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背景材料】: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

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热点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分) 答:运用人工智能能够提高我国港口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推动港口行业从劳动 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6 分) 降低港口行业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我国 港口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6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图10反映的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图11分析说明智能家居生产企业如何适应上述趋势。 答:特点: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持续上升。市场前最广阔消费潜力 巨大。(4分) 企业,D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以适应智能家居市场的变化趋势,(2分) 坚持创新驱动。依靠先进科技提高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3 分)注重市场调研。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和生产智能家居产品。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3分) 堅持绿色生产,推动节能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引导绿色消费。(2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2017年7月,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2019届全国高考复习综合热点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全国高考复习综合热点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1、据学者研究发现: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仲缩的社会分层系统,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英国()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变 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2、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表明代议制() A.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B.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 C.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 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3、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这说明() A.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4、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5、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高考热点高铁酸钠专题

高铁酸钠专题 简介:Na2FeO4(高铁酸钠)作新型净水剂:原理是高价铁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同时生成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杂质悬浮物,因此它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高铁酸是三氧化铁的水化物,紫黑色固体,化学式H2FeO4。其中铁的化合价为+6,得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FeO42-氧化性极强。高铁酸是强酸,但溶于水中会迅速反应,所以H2FeO4在水中显不出酸性,H2FeO4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氧气,六价铁被还原成三价铁:4H2FeO4+2H2O=4Fe(OH)3+3O2↑刚生成的氧气中含大量未结合成氧分子的游离氧原子,氧原子氧化性极强,可以迅速杀灭水中微生物,同时氢氧化铁胶体会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并形成沉淀从而除去它们。高铁酸盐也可作净水剂: 4Na2FeO4+10H2O======4Fe(OH)3+3O2↑+8NaOH 4K2FeO4+10H2O======4Fe(OH)3+3O2↑+8KOH 可用氢氧化铁、次氯酸钠、氢氧化钠在高温下反应制取高铁酸钠: 2Fe(OH)3+3NaClO+4NaOH ===2Na2FeO4+3NaCl+5H2O (湿法) 2FeSO4+4Na2O2→2Na2FeO4+2Na2SO4(干法)高铁酸钠也可用过氧化钠与熔融的赤铁矿在高温下反应制得: Fe2O3+3Na2O2=====2Na2FeO4+Na2O 练习:1.用高铁酸钠(Na2FeO4)对河湖水消毒是城市饮水处理的新技术。已知获得高铁酸钠的反应为:Fe2O3+mNa2O2=nNa2FeO4+Na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6价B.该反应中涉及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C.化学计量数m=n D.高铁酸钠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2.2010年8月15日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国哀悼日,为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灾区的饮用水消毒是防止病从口入的措施之一。高铁酸钠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高铁酸钠(Na2FeO4)制备方法有: 湿法制备的主要反应为: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干法制备的主要反应为: 2FeSO4+6Na2O2===2Na2FeO4+2Na2O+2Na2SO4+O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铁酸钠中铁显+6价B.湿法中每生成1 mol Na2FeO4转移3 mol电子 C.干法中每生成1 mol Na2FeO4转移4 mol电子 D.Na2FeO4处理水时,不仅能消毒杀菌,还能除去水体中的H2S、NH3等,生成的Fe(OH)3还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3.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的水处理剂。湿法制备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Fe(OH)3+3ClO-+4OH-→ 2FeO42-+3Cl-+5H2O;干法制备化学反应方程式:2FeSO4+4Na2O2→2Na2FeO4+2Na2SO4。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等物质的量Na2FeO4氧化能力优于次氯酸钠B.湿法中氢氧化铁被氧化 C.干法中每生成1 mol Na2FeO4转移3 mol电子D.高铁酸钠的氧化性大于次氯酸钠 4.铁的重要化合物高铁酸钠是一种新型饮用水消毒剂,具有氧化能力强、安全性好等优点。①高铁酸钠生产方法之一是电解法,其原理为Fe+2NaOH+2H2O===Na2FeO4+3H2↑,则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铁酸钠生产方法之二是在强碱性介质中用NaClO氧化Fe(OH)3生成高铁酸钠、氯化纳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Fe-6e-+8OH-=FeO42-+4H2O ②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5.高铁酸钾是一种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工业上常采用NaClO氧化法生产,原理 为 3NaClO+2Fe(NO3)3+ 10NaOH ==2Na2FeO4↓+3NaCl+6NaNO3+5H2O, Na2FeO4+2KOH==K2FeO4+2NaOH. 主要的生产流程如下: (1)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____。 (2)流程图中“转化”是在某低温下进行的,说明此温度下Ksp(K2FeO4)____Ksp(Na2 FeO4)(填“>”、“<”或“=”)。 (3)反应的温度、原料的浓度和配比对高铁酸钾的产率都有影响。图1为不同的温度下,不同质量浓度的Fe( NO3)3 对K2 FeO4生成率的影响;图2为一定温度 下,Fe(NO3)3质量浓度最佳时,NaClO浓度 对K2FeO4的生成率的影响。 ①工业生产中最佳温度为___℃,此时 Fe(NO3)3与NaClO两种溶液的最佳质量浓 度之比为____。 ②若NaClO加入过量,氧化过程中会生

【高考调研】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8高考热点专题-含答案

课时作业(十八) 1.(2015·山西省太原五中二模试题)“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D 解析做题关键是理解题干关于划分“史实”“史论”“史识”的标准;对应分析各项可以看出,A、B两项均属于“史实”,C项属于“史论”,D项属于“史识”,故选D项。 2.(2015·山东省淄博市二模试题)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 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 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答案 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对长期遗失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进行鉴定的情况。为确定其真实性,美国专家经过运用多种方法鉴定确认该手稿的真实性,B项正确;文献资料多半是人们在事后整理的,往往加入了人们的主观判断与解释,通常不如实物资料可信,A项错误;C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3.(2015·福建省高考集结号模拟题)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A.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代表人 B.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雅典的同一时期 C.错误的,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不是史料 D.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答案 D 解析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是同时代的,但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故A项错误;虽然生活在同时代,但二者的主张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当事人对历史的阐述也是史料,要和原始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方可采信,故C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言论有差别,故苏格拉底言论可能带有一定片面性,故D项正确。 4.(2015·湖北省荆州市考前模拟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他还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预言主要基于()A.全球史观 B.文明史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