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11.法约尔企业六大职能:

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

12.法约尔的十四项原则:

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企业的职工要服从整体、职工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13.纪律:

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要维护纪律就应做到:①对协议进行详细说明,使协议明确而公正;②各级领导要称职;③在纪律遭到破坏时,要采取惩罚措施,但制裁要公正。

14.统一命令:

一位员工在进行任何活动时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违背这个原则,将会使权力和纪律受到严重破坏。

15.统一领导:

为达到同一目的进行的各项活动,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展开,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保证。

16.等级链:

是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17.梅奥人际学说的四个观点: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②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

1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两个观点:①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

②人的需要是有轻重层次的,只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个需要才会出现。

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9.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①保健因素:这类因素对职工的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当保健因

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不满就会消除,但是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②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明显起到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

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20.X理论:

人的本性是坏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方式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用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

的挑战性困难工作。

21.Y理论:

人并不懒惰,人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恨取决于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正常情况下人都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22.超Y理论:

不同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23.Z理论: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24.管理科学学派主要思想:

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25.决策理论的观点:

①管理就是决策;②决策分为程序型决策和非程序型决策。

程序型决策:就是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型决策:当问题涉及面广,且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且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程序型决策。

26.信息:

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赋予相关情境的内涵而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知识。

27.系统:

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28.管理的四项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29.人本原理的四个观点:

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②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④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

30.责任原理的三个观点:

①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②职位设计和权力委授要合理;

③赏罚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31.五种道德观:

①功利主义道德观;②权力至上道德观;③公平公正道德观;④社会契约道德观;⑤推

己及人道德观。

32.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①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②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

③社区福利投资;

④社会慈善事业;

⑤自觉保护环境,主动节约能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33.管理的五个方法:

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和技术方法。

34.管理文化:

是指将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和标准。它代表该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

35.决策: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几个步骤组成;

决策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36.决策的六个类型:

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③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④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⑤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⑥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

不确定型决策。

37.决策的过程:

①诊断问题,识别机会;②识别目标;③拟定备选方案;④评估备选方案;⑤作出决定;

⑥选择实施战略;⑦监督和评估。

38.决策的影响因素:

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

39.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参考书本p220

40.政策指导矩阵:参考书本p222

41.计划与决策的区别和联系:

计划和决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别在于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于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联系在: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在实际工作中,计划与决策往往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

42.计划的五类分类:

①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②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③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

划;④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⑤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43.孔茨和韦里克计划层次:

①目的或使命②目标③战略④政策⑤程序⑥规则⑦方案⑧预算

44.计划编制过程:

①确定目标;②认清现在;③研究过去;④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⑤

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⑥制订主要计划;⑦制订派生计划;⑧制订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45.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中所有成员能够亲自参加制定工作目标,并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各自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

46.目标管理的过程:

①制定目标;②确定组织的作用;③执行目标;④结果评价;⑤实行奖惩;⑥制定新的

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47.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

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工作,然后按照工作的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48.业务流程再造(BRP)过程:

①观念再造②流程再造③组织再造④试点与切换⑤实现远景目标

49.管理幅度:

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地监督并指挥下属的数量。

50.管理层次:

组织中最高主管到工作人员的层级结构。

51.扁平结构:

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由于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较小;由于过大的管理幅度,主管人员不可能对下属控制的过多过死,从而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局限性:由于管理幅度过大,主管人员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

52.锥形结构:

是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结构形态。

优点:较小的管理幅度可以使每位主管仔细的研究来自每位下属那得到的信息,并对每位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局限性:①影响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了失真的可能性;

②可能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③往往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更加复杂。

5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54.组织设计的任务:

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设计者要完成的三个步骤:职位的设计与分析、部门的划分、结构的形成。

55.组织设计的原则:

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权责对等的原则、命令统一的原则。

56.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经营战略、技术及其变化、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规模。

企业发展五个阶段: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参谋激增阶段、再集权阶段。

57.职能部门化:

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优点:①能带来专业化分工的种种好处;

②有利于维护最高行政指挥的权威,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③有利于组织成员的培训、相互交流,从而技术水平的提高。

局限性:

①不利于指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②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③影响本来相互依存的部门之间的协调,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58.产品部门化:

优点:①能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②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

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

④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

局限性:①需要较多的具有像总经理那样能力的人去管理各个产品部;

②同时各个部门也可能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统一指挥;

③导致管理费用的叠加,从而提高了待摊成本,影响企业竞争能力。

59.矩阵组织:

纵向是职能系统,横向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成的项目系统。矩阵组织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集中各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短期内迅速完成重要的任务;可以促进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但由于成员是根据工作的进展临时抽调的,其隶属关系不变,不仅可能产生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而且由于要接受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双重领导,在工作中可能无从适应。

60.过分集权的弊端:

①降低决策的质量;②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③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61.分权:

62.授权:

63.人员配备的原则:

①因事择人的原则;

②因才器使的原则;

③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64.外部招聘:

优点:①外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

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③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局限性:①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

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③外聘干部最大的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

65.内部提升:

优点:①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④有利于受聘者迅速的展开工作。

局限性:①引起同事的不满;

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66.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①为确定管理人员的报酬提供依据;

②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③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依据;

④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

67.正式组织:

是组织设计的结果,这种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决定的权责关系;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的原则。68.非正式组织:

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体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主要标准。

69.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积极作用:①满足职工的需要;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促进的相互关系的融洽、和谐,易于产生加强合作的精神;③虽然非正式组织是在发展一种工作之余的、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它们对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很重视;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

危害性:①当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和正式组织冲突,会对正式组织的目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②非正式组织对成员一致性要求的压力,往往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70.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①想要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

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相吻合。

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71.直线与参谋:

直线关系是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主要关系,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便是规定和规范这种关系;

参谋关系是伴随直线关系而产生的,参谋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减轻他们的负担。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利。直线管理人员拥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利,而参谋则是座位直线的助手来进行工作的。

72.如何发挥参谋的作用:

①明确职权关系;②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③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73.组织变革:

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

74.组织变革的动因:

外部环境因素: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科技进步的影响;③资源变化的影响;④竞争观念的改变。内部环境因素: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需要;②保障信息畅通的需要;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需要;④快速决策的需要;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

75.组织变革的类型:

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76.组织变革的内容:

对人员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

77.组织变革的过程:

解冻(解冻是变革前的准备阶段)-变革(变革时的行为转换阶段)-再冻结(变革后的行为强化阶段)。

78.组织变革的程序:

①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②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③选择正确方案,

实施变革计划;④评价变革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79.组织文化:

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被本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80.组织文化的功能:

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向导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81.领导:

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①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②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③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82.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83.领导的类型:

专权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这种领导者要求下属绝对服从,并认为决策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的工作。

放任型领导。

84.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85.管理方格理论:

纵轴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横轴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每轴分为九小格,第一格表示关心程度最低,第九格表示关心程度最高。以此分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①9.1型(任务型)只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重视人的因素。这种领导方式是专权型领

导,下属只能奉命行事,职工失去进取精神。

②1.9型(乡村俱乐部型)与9.1型相反,即特别关心职工。此方式的领导者认为只要

职工精神愉悦,生产自然会好。这种管理的结果可能很脆弱,一旦和谐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生产效率随之下降。

③5.5型(中庸型)既不过于重视人的因素,也不过于重视任务因素,努力保持和谐和

妥协,以免顾此失彼。从长远看,会使企业落伍。

④1.1型(贫乏型)对职工的关心和生产任务的关心都很低,很少见。

⑤9.9型(团队型)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职工在工作上相互协

作,共同努力去实现企业目标;领导者诚心诚意的关心职工,使职工在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满足个人需要。

86.期望理论:

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设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吸引力最大。

87.沟通及其重要性:

沟通是指可被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所有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

①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③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88.沟通的过程:

①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

②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

③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

④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

⑤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

⑥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

⑦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误的接受。

89.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①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②非正式沟通的信息比较准确;③非正式沟通效率较

高;④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⑤非正式沟通有一定的片面性。

90.管理人员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沟通:

①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否认、消灭、阻止、打击都是

不可取的;

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管理人员可以“听”到正式渠道不可能获

得的消息;

③对非正式沟通中的错误信息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非正式渠道进行更

正。

91.如何克服沟通的障碍:

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②要学会“听”;③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

沟通的小环境;④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障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⑤职工代表大会;⑥工作组;⑦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⑧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92.控制:

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工作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93.控制的要求:

①适时控制;

②适度控制;

③客观控制;

④弹性控制。

94.控制的过程:

1)确立标准:①确定控制对象;②选择控制的重点;③制定标准的方法;2)衡量工作成效:①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②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③建立信息反馈系统;3)纠正偏差:①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②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③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95.预算控制:

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种

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96.预算的内容:

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

97.预算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①使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效果和不同部门的经营绩效具有可比性;

②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和组织中优势部门和问题部门,从而为调整企业活

动指明了方向;

③为协调企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④为企业的各项活动确立了财务标准;

⑤大大方便了控制过程中衡量绩效工作,也使之更加客观可靠。

局限性:①不能促使企业对那些不能计量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活力的改善予以足够重视;

②编制预算时通常参照上期的预算项目和标准,从而会忽视本期活动的实际需要;

③缺乏弹性、非常具体、特别是涉及较长时期的预算可能会过度束缚决策者的行为,使

企业经营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④费用上的精打细算,忽视了部门活动的本来目的。

98.成本控制:

99.损益控制优缺点:优点: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我问题的关键,以便有针对的进行纠偏措施。

不足:①它是一种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无法改善前期工作,但能为后期工作提供借鉴;

②由于许多事项不一定能反映在当期的损益表上,从而仅从损益表上不能准确判断利润

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

100.审计控制:

101.创新与维持:

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但是仅有维持是不够的。由于系统的非平衡性,需要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即创新职能。

维持与创新作为两个基本管理职能,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102.创新职能的内容:

①目标创新。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

②技术创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地

进行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织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

③制度创新。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④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

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

⑤环境创新。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

方向变化。

103.创新的过程:

①寻找机会;②提出构想;③迅速行动;④坚持不懈。

自学考试_00153质量管理学_复习资料全

自考“质量管理学” 名词解释题汇总(1) 1、质量: 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 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 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 用活动的概念模式。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 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 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 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 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 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 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 国家标准( 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 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 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 管理途径。”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最新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 . . .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与综合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 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决策 是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 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问题。 广义定义: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客观条件,通过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大 量有关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或合 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为达到某个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一个满意方案的行为,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决定” 、“拍板”、或“决断”。 3、保健因素 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 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4、控制 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给以监控,使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组织计划要求保持动 态适应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由管理人员来做,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开展,通常称之为“管理控制” 。 5、反馈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 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6、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二、基本原理 1、决策的程序 要使决策有效就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一般来说,决策的程序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 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发展都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然后做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的问题是指应有的状况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这就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要具备 3 个条件,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可行性,具有排他性。 (4)分析评选备选方案:鉴定所有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明智地评价备选方案,必须设法预测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把所有可能都估计到。 专注专业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管理学原理》2020期末考试试卷

《管理学原理》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充题: 1、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它们构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方法体系。 2、在外部环境中,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指标主要有三类: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获利能力。 3、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A 系统 B 效益 C 控制 D 决策 2、在管理方格法中,对人和生产都很少关心,被称为贫乏管理方式的方格是((1,1)方格)。 A (1,1)方格 B (5,5)方格 C (1,9)方格 D (9,1)方格 3、(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A 经济方法 B 行政方法 C 教育方法 D 法制方法 4、人员选聘的主要途径是(内部选聘)。 A 内部选聘 B 外部选聘 C 内部调动 D 外部引进 5、在管理活动中,被称为一切成功管理的钥匙的是(重视人的需要)。 A 重视人的行为 B 重视人的情感 C重视人的需要 D 重视人的动机 6、(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A 詹姆斯 B 法约尔 C 泰罗 D 斯密 三、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目标管理的过程可分为(新的循环、检验结果、组织实施)步骤。 A 商谈 B 自检 C 新的循环 D 检验结果 E 组织实施 2、集权制的特点有(统一经营、决策审批手续繁琐、统一核算、决策权集中在高层领导)。 A 对下级的控制较少 B 统一经营 C 决策审批手续繁琐 D 统一核算 E 决策权集中在高层领导3、(职工流动率、组织对市场占有率的设想)因素属于部分可控的前提条件。 A 组织内部政策 B 职工流动率 C 组织对市场占有率的设想 D 人口增长 E 产品市场价格 4、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收集、信息存贮、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输出)。 A 数据收集 B 信息存贮 C 信息传输 D 信息加工 E 信息输出 5、目标管理的优点有(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组织机构、有利于控制)。 A 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B 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有利于改善组织机构 D 有利于控制 E 有利于纠正偏差 四、名词解释: 1、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追求欲实现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反映的被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 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 4、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工作中,由于兴趣、感情或归属等因素进而构成的组织体系。"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是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的疏忽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工人免受管理人员的干涉。 五、简答题: 1、何谓管理?它的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的基本的特征是: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2、简述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 答:(1)因事择人的原则。要使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要求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因事择人是人员配备的首要原则。 (2)因材器用的原则。只有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名词解释。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所谓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 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双因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质量管理学_尤建新_试卷2 --人造板质量控制--课件 ppt 期末考试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试卷(B卷) 2006 - 2007 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010378 课程名:质量管理学考试考查: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得分 1.质量的好坏由谁来评判?() A、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B、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 C、质量管理机构 D、质量认证机构 2.判断商品质量的优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品牌 B、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 C、价格 D、性价比 3.“Juran质量螺旋曲线”包含()个环节 A.13 B. 12 C. 10 D. 9 4.下列关于2000版ISO 9000族标准说法正确的是() A. 通用性加强 B. 增加了程序文件的数量 C. 与环境、安全等管理体系难以兼容 D. 是对20世纪90年代的ISO 9000族标准进行局部修改而形成 5.将企业在废次品上发生的成本比作“矿中黄金”的质量管理专家是()A.Feigenbaum B. 石川馨 C. Juran D. Crosby 6.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企业应确立一名()A.质量管理专职人员 B. 质量管理经理 C. 内审员 D. 管理者代表 7.排列图又被称为() A.帕累托图 B. 分类法 C. 石川图 D. 相关图 8.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是以过程质量特性值服从()为假设前提的。 A.F分布 B. 指数分布 C. 正态分布 D. 威布尔分布 9.在制作直方图时,如果分组过多,容易出现() A.偏态型 B. 平顶型 C. 双峰型 D. 锯齿型

10.可靠性指标和技术性能指标的主要区别在于() A.复杂性 B. 时间性 C. 可行性 D. 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得分 1.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主要解决了质量检验阶段的那些不足?() A.操作与检验职能没有分化 B. 事后检验 C. 全数检验 D. 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之间发生矛盾) E. 缺乏管理分工 2.下列属于质量保证成本的费用项目是() A.质量奖励费 B. 专职检验和计量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基金 C. 事故分析处理费D. 诉讼费 E. 产品降级损失 3.下列属于质量策划的输入的因素有() A. 组织的战略 B. 对法律法规要求的评估 C. 对产品性能数据的评估 D. 过去的经验教训 E. 已识别的改进机会 4.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包括()。 A计划 B.执行 C.控制 D.检查 E.改进 5.在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时,需要考虑()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交付及以后的活动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E.外部审核方要求 三是非题:10分(每小题2分)得分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目的是形成一套体系文件。()2.人的因素(如心理的、社会的)不属于工作环境范畴。()3.计量抽样方案的优点在于手续简便、费用节省,且无需预先假定分布律。()4.当产品进入偶然失效期时,产品寿命分布服从指数分布。()5. 若点子全部处于控制界限内,但出现7个点子连续上升,则判断过程不稳定。()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6分)得分 1.ISO 9000族标准提出那些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以哪一条原则为核心,为什么?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管理学原理期末复习题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c )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2.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A ) A.甘特 B.泰罗 C.维纳 D.穆登 3.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A )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4.管理的主体是 (D ) A. 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 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5.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 (B ) A.因果法 B.外推法 C. 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6.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 (D ) A. 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德鲁克 7. 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 D) A. 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C.职能型 D. 事业部制 8. 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C ) A.人和物的因素 B. 信息与环境的因素 C.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D.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9. 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管理者一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C ) A.利用-命令 B. 温和- 命令 C.集体参与 D.商议式 10.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 处理好人际关系 1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A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 30年代 C. 20世纪4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B ) 头脑风暴法属于12. A.外推法 B.直观法 C. 因果法 D.德尔菲法 13. 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 (A ) A.激励力= 期望值×效价 B.人是社会人

C.对一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求是成就需求 D. 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14. 控制活动应该(D ) 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15.组织结构设计中,划分管理层次的主要原因是( D) A.组织高层领导的偏好 B.法律的规定 C.组织规模 D.管理宽度的限制 16.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D ) A.管理培训 B.管理实践 C.劳动竞赛 D.心理革命 17.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网络,处在这个信息网络中心并对网络的畅通负有责任的人是(D ) A.信息系统管理员 B.高层管理者 C.一线员工 D.主管人员 18.一般说来,组织越稳定,管理宽度应该(B ) A.越小 B.越大 C.无法判断 D.无影响 19.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A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20.使科学、技巧、艺术和人的属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的是 (A ) A.指导与领导工作 B.组织工作 C.控制工作 D.计划工作 21.个人管理与集体管理相比,据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制定决策方面( A) A.前者更有效 B.后者更有效 C.两者同样有效 D.两者都无效 22.适合于评价任何一种职位,最有创见和最有前途的主管人员评价方法为 (B ) A.职务系数法 B.时距判断法 C.四象限法 D.比较法 23.成功地履行管理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 (C ) A. 德才兼备 B. 具有管理能力 C.强烈的管理愿望 D.符合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 24.从某种意上说,既是计划工作的基础,又是控制的基本标准的是 (A ) A.实物标准 B. 费用标准 C.收入标准 D.成本标准 25.被称为决策硬技术的决策方法是指(A ) A.计量决策法 B.主观决策法 C.边际分析法 D.德尔菲法

周三多管理学第四版考试试题

周三多管理学第四版考 试试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在管理的基本职能中,属于首位的是()。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控制 2. 政策指导矩阵属于()。 A. 集体决策方法 B.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C. 风险型的决策方法 D. 定量决策方法 3. 要确保“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事得其人,人得其事”,需做好管理中的()工作。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控制 4. 根据明茨伯格的“十角色理论”,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扮演()角色。 A. 监听者 B. 传播者 C. 联络者 D. 发言人 5. 企业通过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这是()战略。 A. 市场开发 B. 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D. 成本领先 6. 乐观决策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A. 假定未来状态中的最有利情况必然发生 B. 假定未来状态中的最不利情况必然发生

C. 假定未来状态中的最有利情况肯定不发生 D. 假定未来状态中的各种情况以同等可能发生 7. 要明确企业计划的外部条件,关键是()。 A. 定量预测 B. 定性预测 C. 环境预测 D. 销售预测 8. 考察一个组织分权程度的关键在于()。 A. 按地域设立部门 B. 按职能设立部门 C. 按顾客设立部门 D. 决策权或命令权是保留还是下放 9. 某企业在成立之时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设立了生产、营销、财力等各个管理部门,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产品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出三个大的品种,它们的制造工艺和用户特点有很大不同,因此各个部门的主管都感觉到管理上有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进行如下组织结构调整。() A. 按职能标准划分部门 B. 按产品划分部门 C. 按地区划分部门 D. 设立矩阵组织 10. 下列不属于组织结构特性的是()。 A. 复杂性 B. 分权性 C. 规范性 D.集权性 11. 如果组织面对的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下列通常不是其决策重点的是()。 A. 如何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 B. 如何对竞争对手的行为做出快速反应 C. 如何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D. 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质量管理学期末试题二及答案

质量管理学期末小测(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为使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是____。 A.质量管理 B.质量保证 C.质量控制 D.质量体系 2.日本被誉为战略型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就是______。 A.资源 B.技术 C.垄断 D.质量 3.田口方法是一种_____的方法。 A一次性设计 B.稳健性设计 C.容差设计 D.参数设计 4.采购的质量职能就是为产品提供一种_____的保证。 A.“早期报警”B.“中期报警” C.“晚期报警”D.“警钟常鸣” 5.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就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所进行的正式评价就是_____。 A.过程审核 B.管理评审 C.质量审核 D.计划审核 6.在PDCA管理工作方法中,关键是____。 A.P阶段 B.D阶段 C.C阶段 D.A阶段 7.把收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意见、观点、想法和问题,按它们之间的相互接近关系加以归类,汇总的一种图示技术是_____。 A.树图 B.因果图 C.亲和图 D.矩阵图 8.将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同公认的处于领先地位的竞争者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比较,以识别自身质量改进机会的方法,称为_____。 A.标杆法 B.分层法 C.调整法 D.统计法 9.质量监督是对产品进行宏观管理的_____。

A.非常措施 B.重要手段 C.一般要求 D.重要原则 10.质量法制是_____。 A.关于产品质量和权利、义务、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B.关于质量检查评审的一系列的方法的制度 C.关于《产品质量法》的简称 D.关于质量监督的重要法律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质量环 2.质量改进 3.产品质量 4.质量职能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质量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2.简述质量改进的程序。 3.设置质量控制点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在采购阶段进行质量管理。 2.试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 12345678910 A D B A B D C A B A 二.名词解释。 1.质量环是指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的职能:P3~5 2.价值尺度:即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所发挥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即货币商品流通的媒介时所发挥的职能。(用现实上的货币) 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职能。(人民币没有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即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形态单方面转移时行使的职能。 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上述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并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其功能和相互关系也有所变化。 2.信用货币P10: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它只是一种信用凭证,主要依靠银行信用的和政府信用而流通。由于信用货币属于银行和政府的负债,因而又称之为负债货币。 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 辅币。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现钞。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银行存款。经济交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电子数据形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式。如信用卡、贮值卡、电子钱包等,以及利用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和电脑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使用的货币。它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3.货币制度P12: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1)银本位制 ①概念: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②类型:银两本位制(中国)与银币本位制(欧洲)。 ③崩溃原因:⑴世界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币值不稳定。 ⑵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用于巨额支付。 ⑶白银质地易于磨损。 (2)金银复本位制 ①概念: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的货币制度。 ②类型: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 (3)金本位制 ①概念: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②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2012年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1 周三多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C)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 D.艺术性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D)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 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 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B)A. 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A)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C)A.园型沟通 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 D.轮型沟通 6. 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C)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7.(C)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 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 算。 A.经营预算 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 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 这体现了目标的(D) A. 差异性 B.层次性 C. 时间性 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 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 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 亏平衡时的产量为(C) A. 3000 B.2000 C. 30000 D.20000 10.按照决策的主体,可以将决策分为 (B) A.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B.个体决策和 群体决策 C. 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D.确定型、 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11.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描 述正确的是(A) A.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共同决定组织规 模 B. 为了保证管理效果,管理幅度越大越 好 C.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 规模成正比关系 D.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次就越多,组 织结构就呈扁平型 12.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 发挥人才优势,这体现的是领导艺术中 的(C)

管理学周三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 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也更低。 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孔茨)。 双因素理论:是指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是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

最新质量管理学期末考试1

《质量管理学》模拟样卷二 一、选择题(16%) 1、质量的好坏由谁来评判?…………………………………………………………() A、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B、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 C、质量管理机构 D、质量认证机构 2、判断商品质量的优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品牌 B、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 C、价格 D、性价比 3、如果产品存在瑕疵,担保人应承担…………………………………………………() A、产品质量民事责任 B、产品质量刑事责任 C、产品质量审核责任 D、产品质量行政责任 4、工序检验费用属于………………………………………………………………………() A、预防成本 B、内部损失成本 C、鉴定成本 D、外部损失成本 5、兴趣点质量可以导致……………………………………………………………………() A、没有时,顾客产生不满 B、没有时顾客产生强烈不满 C、具有时顾客满意度增长 D、具有时顾客满意度大幅度增长 6、按认证内容要求来划分,质量认证可以分为…………………………………………() A、国家认证、区域性认证和国际认证 B、强制性认证和自愿申请认证 C、安全认证、合格认证、环境认证、卫生和健康认证 D、企业自我认证、第二方认证和第三方认证 7、控制图中表明生产过程质量失控是……………………………………………………() A、所有样本点都在控制界限内 B、位于中心点两侧的样本点数相近 C、接近中心线的样本点较多 D、样本点程周期性变化 8、按检验的质量特性值划分,检验方式可以分为………………………………………() A、记数检验和计量检验 B、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 C、理化检验和感官检验 D、破坏性检验和非破坏性检验 二、是非题(7%) 1、ISO9000是质量保证标准……………………………………………………………() 2、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不包含质量检验………………………………………() 3、质量成本的概念最早由J.M.Juran提出……………………………………………() 4、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综合反映………………………………………………………() 5、QC小组最早起源于日本………………………………………………………………() 6、由于设备故障引起的质量波动属于系统性波动…………………………………() 7、“6σ管理”由摩托罗拉公司提出,本质是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三、简单题(40%) 1、简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进步和存在问题。 2、简述质量管理的八条原则?并以第一条原则为例说明在质量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收益。 3、什么是审核?什么是第二方审核?质量审核应遵循哪些原则?

秘书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

秘书:广义,指领导人的事务与信息助手(包括公务/私人秘书)。狭义(不包括私人秘书),指一种职务名称,社会职业,处于领导身边,直接为领导从事事务性、信息性等辅助服务工作的助手。 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规律和秘书人员任职要求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通俗地说,秘书学就是研究秘书人员如何做好秘书工作的科学。它是一门写作学与管理科学的知识圈交叉重叠的产物。 三省制:在魏晋开始形成,唐代确定。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同负责朝廷的秘书工作,“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既相互分工、配合,又互相监督、牵制。 一文一事制:宋朝规定:朝廷百官和地方的奏章必须一文一事,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文,以便行文归口和由主管部门及时批复、处理。 文书立卷制:元朝规定:处理完毕的文书经监察官“照刷”(检查)之后予以编号立卷。同一类事立为一卷,年终交案,归档保管。(公文立卷: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将已经办理完毕的、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按照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组成案卷。) 贴黄引黄制:魏晋以后,公文多用黄纸书写。唐代规定:公文如有个别文字更改,可另写小块纸补贴,称为“贴黄”。此后,又将文书内容要点另写于黄纸,贴于封面或正文之前,称为“引黄”,也就是“公文摘要”的由来。 条旨制:明朝规定:百官奏章先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纸条写上初步处理意见,贴在文书上供皇帝参考,又称“票拟”。 综理制:是指所有秘书工作由办公厅或办公室统一或分派人员办理,下面不再分设部门。这适合于秘书工作量不太大的机关或单位。如市、县政协和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采用综理制。 秘书部门和秘书管理人员的要求:1、机构与部门职责2、岗位责任制3、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它们之间的先后排列次序、操作步骤。环节不能随意地增加或减少,次序也不能任意地颠倒或随便排列。工作方法:工作的技能和操作要求。它既需要秘书人员以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能力为基础,又要善于综合运用,善于转化为实际的效果。4、信息系统5、办公自动化:简称OA,是研究如何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应用于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的办公活动。 一、督查:指秘书协助领导,把已经布置却拖延不办或办理不力的工作自上而下地督促、检查,使之落实、妥善。督查工作的作用:(1)对领导的作用。监督工作是贯彻落实领导决策、指示的后续步骤和保证手段;监督是促进领导决策正确、科学的必要环节;监督是改变各级领导和干部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手段。(2)对秘书的作用。是秘书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秘书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事物重要方面。是秘书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的有效手段。 二、印信工作:是指机关、单位公务印章和介绍信的管理、使用工作,属于秘书工作范围。公章是机关、单位职责权力的象征,介绍信则是证明本机关、单位员工的身份,介绍联系公务之用。如果管理使用不当,会给本机关、本单位乃至社会造成危害,秘书人员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三、政策法规信息:这主要是领导人的有关方针、政策的重要讲话,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条例等等,通常以文件形式下达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刊登。这些宏观的指导性、规范性的信息是每个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循、遵守的,是每一个主管都必须理解、掌握的秘书应认真的加以收集。 调查是指采用种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取得客观世界材料的过程。研究则是指对调查的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一系列过程。调查是前提,是手段,研究是后续,是目的。

相关主题